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日本文化產業有哪些戰略

日本文化產業有哪些戰略

發布時間:2022-07-17 06:29:57

『壹』 日本有哪些文化產業

動漫遊戲產業(機器貓、聖鬥士),影視產業(AV,海外影視並購),娛樂業(街機、電視娛樂節目,紅燈區,最早的KTV,卡拉OK等),演藝業(藝妓表演),旅遊業(京都,櫻花,富士山)等等

『貳』 舉出韓國日本重視文化的例子

韓國政府從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振興。政府鼓勵民居擁有者繼續在傳統的瓦房和草屋裡生活,建築外觀不能被隨意改變,以形成體現傳統鄉土風情的「民俗村」。各級政府和民間團體還舉辦「文化遺產年」、「旅遊年」等活動,設立「泡菜節」、「假面舞節」等年度慶典來進一步宣傳韓國傳統文化。

為發掘韓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韓國還專門設立了「無形文化財產廳」,組織專家發現並認證值得保護的傳統文化項目。韓國的傳統說唱、假面舞、造紙等傳統手工藝、宮廷御膳、禮儀、傳統風俗節慶、傳統醫葯等被當做「無形文化財產」加以保護。
此外,韓國還善於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工業手段相結合,創造新價值。為中國人熟知的電視劇《大長今》便結合了韓國飲食、服飾、醫學等傳統文化元素。除電視劇出口獲得的一次性收益外,該劇還帶動了旅遊熱、韓式美食養生熱和韓國傳統文化體驗熱,創造了極大的綜合效益。
2007年5月,日本政府出台《日本文化產業戰略》。據此日本官民並舉,一方面在海外展開推廣日本語言文化的各種實體機構和外宣活動,一方面在國內以政策引導和扶持的方式,鼓勵企業在文化產業方面的創新和走出去,同時從知識產權保護、文化產業國際標准、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為文化產業保駕護航。
「酷日本」的推出正是貫徹日本國家品牌戰略的一種實踐。這種「酷」不僅包括日本獨有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也包括以「輕薄短小」為特徵的日本產品以及節能環保的先進技術;通過影視、媒體、會展、社團活動等多種方式向海外傳播「酷日本」的內容和意識。

『叄』 日本的三大支柱產業是什麼

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資源匱乏並極端依賴進口,發達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科研、航天、製造業、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動漫、游戲產業為首的文化產業和發達的旅遊業也是其重要象徵。
日本三大支柱產業:
1、汽車產業:日本第一支柱產業佔領日本每年經濟比重抵達45%—50%左右。
2、動漫產業:日本第二支柱產業佔領日本每年經濟比重抵達18%—25%左右。
3、數字媒體產業:日本第三支柱產業佔領日本每年經濟比重抵達15%—17%左右。
日本工業高度發達,工業結構向技術密集型和節能節材方向發展。主要部門有電子、家用電器、汽車、精密機械、造船、鋼鐵、化工和醫葯等,工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主要工業區大都集中在太平洋沿岸。
日本的科學研發能力位居世界第二,應用科學、機械、及醫學等領域尤為突出。每年的科研經費達1300億美元,高居全球第二。日本在電子、手機通訊、低耗能環保車、機械、工業機器人、光學、化學、半導體和金屬等多項領域具世界領先技術且屢獲殊榮。日本的工業用機器人產量佔世界一半以上。
主要進口商品有:原油、天然氣等一次能源、食品、原材料等;主要出口商品有:汽車、電器、一般機械、化學製品等。主要貿易對象是中國大陸、美國、東盟、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德國等。日本對華出口減少,是造成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肆』 關於日本動畫產業發展的資料

其實在中國,早在「動漫」這個詞引入前就出現了許多類似於動漫的作品。那時的漫畫多數用於諷刺、反映現階段的社會情形或一些人物的動作表現,這和現在所說的「漫畫」有所不同;當時我國的「動畫」出現了許多精品(像是《猴子撈月》這樣的),這些作品以國畫、泥塑、木偶、橡皮等為製作工具,是中國十分有特色的動畫形式。中國的動漫產業一直以民間的方式發展,其發展時間比日本同期同類產業發展的時間早得多,也精得多。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的動漫產業進入停滯狀態。在上輩掌控廣電後對動畫作品進行封殺。就在這段時間里日本動漫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動漫產業漸漸發展為其國內標志性的產業之一。日本因動漫產業的發展而帶來的商機十分巨大,並為日本國內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的財富和強勁的推動力。據去年日本國內個人納稅公榜數據顯示,在其納稅榜單前十位中就有四位是從事動漫產業的工作,其中動畫音樂製作人久石讓榮登第二。

中國在文革後動漫產業的成績由停滯不前轉為急速下降。盡管現在國家廣電給予中國動漫產業一定的「保護政策」,但我國與日本的差距仍越來越大。

我國動漫產業為何如此落後?仔細分析,其實原因並不復雜。

首先是觀念上的錯誤。

從我國動畫作品和相關電視節目中不難看出,我國的動漫製作人對於動漫的定義是:低齡兒童觀看。從《中華傳統美德》、《藍貓系列》的說教到《天上掉下個豬八戒》、《天眼》的消遣,中國動畫無不針對「小孩子」。十年前的《熊貓家族》到十年後的《紅貓藍兔》,中國動畫始終無法跳出「動物擬人化」的主角偏向,動畫內容膚淺、幼稚。而日本早期用十年的時間從《西遊記》發展到《鐵臂阿童木》,後者更是日本動漫界的經典。漫畫教父手冢治蟲藉助這部作品,利用獨特的想像,表達了自身對於戰爭、人性、和生命獨到的見解,更使得日本國民意識到動漫並不是小兒科的作業,其可表達的、可包含的思想和精神可以等同於一本好書,甚至可以超越名著。

正由於中國時時抱著「動漫幼稚」的觀點,國內的動畫即使做得再好也很少有青少年的追捧者。中國動漫的製作者(尤其是央視的動漫製作人)應改正自己的觀點,像樣地做出適合青少年的好作品,贏回我國青少年這個市場。

其次,國內的動漫作品內容單調、老舊,少有創新。

從《大鬧天宮》到《西遊記》,從《哪吒鬧海》到《哪吒傳奇》國內動畫大多無法擺脫名著,總把名著改了又改編了又編,結果浪費時間又無長進。為什麼不去大膽創新呢?中國並不缺敢想像的人才,問題在央視讓不讓用。廣電管製得太死,思想放不開(關鍵也是對於動漫的認識問題),加上對央視規定了對國內動畫作品的「保護政策」(即一日之內的播放時間必須達到一定的標准),導致許多爛本在電視上狂轟亂炸。不同的是日本漫畫家峰倉和也在作品《最游記》(已動化)中巧妙應用了《西遊記》的人物,故事情節則是完全原創,加上突出的人物性格和深奧的理論觀點,使其脫離名著且大放異彩,神受國內青少年喜歡。

如果中國動漫的思想稍開放些,貼近些青少年的思想,要獲得青少年的喜歡並不困難。國內動畫總當心有點「黑」,覺得日本動漫里總充斥著暴力、色情、兇殺,其實並不是所有日本動漫都如此,有些也只是可以接受的內容,但這些不過是花邊。有句話說得好,要「揭開現象看本質」,對待動漫也是如此。有時一部動漫作品可以表現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擁有的氣質和民族精神,這些精神並不總是一看就可以明白,而是需要通過認真的思考,對每一個細節仔細的品味得出的。

對於中國動漫,創新是必須的。只要敢於想像,中國可創新的領域其實相當廣闊。

再次,國內動漫的製作技術(包括2D既3D技術)不成熟,作品的篇幅過長。

國內動漫產業正式發展的時期晚,因此技術不成熟是可以理解的。有人這么說過:「國外用3D技術來彌補畫面的不足,中國用3D技術栽自己跟頭」,其實這句話說得沒錯。國內動畫總喜歡使用3D技術——在2D技術還十分不成熟的情況下爛用3D技術,使得作品出現人物脫節、比例失調等等的問題,加上3D製作的成本高,這對於國內動化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央視動化的故事情節老套、低齡化,卻總喜歡作長篇大論。《哪吒傳奇》五十二集不說,《天眼》更是上了數百集,這過程中需耗費的人力財力可想而知。可惜的一部作品《我為歌狂》,其無論是內容還是人物都相當貼近青少年,但由於技術的不成熟和資金的缺乏,動畫畫面粗糙,動作缺乏連貫,多次出現重復畫面,使得其追捧者遠小於原作。

就像一位網友說的,糟糕的畫面可以抹殺一部動漫作品的一切優點。要做出好作品,成熟的技術和足夠的資金是十分重要的。其實國內動漫可先嘗試從短篇作品入手,慢慢提高製作技術的水平,節省資金,再一步一步投入高難度、高水準的長篇動畫製作。如此的磨練,一定會有良好的發展前途。

音樂製作水平和聲優質量也是國內動畫的弱點。

《我為歌狂》可說是音樂、聲優和作品畫面都相當配合的作品,但在國內的動漫史上也只是曇花一現。調查統計,約三分之二的網友都提出國內(尤其是央視)動畫的音樂製作水平和聲優質量相當低,甚至到無法忍受的地步。確實,央視對於作品的音樂和聲優要求很低。在國外,動畫的音樂製作人都是頂級的,聲優必須經過嚴格的選拔和培訓才能出道。

動畫的配音需要的是專門從事聲優工作的人,目前央視的聲優工作多數是被主持人作為「兼職」。聲優其實是一個有不錯發展前途的職業,如果央視重視其在動漫中的地位,聲優就不會再成為國內動畫發展的弱點。其實國內動漫完全可以讓流行歌手來創作、演繹動漫歌曲,這樣提高音樂質量的同時也能給動畫作品帶來一定的人氣。

最後,一部好的作品還需要媒體的關注

《夢里人》是個好例子。如果當初這部作品的製作相當完美,在播放前後就可以藉助原作人氣漫畫家姚非拉的名聲作適度的宣傳。「明星離不開媒體」,其實動漫作品也是一樣的。但如果作品沒有什麼內涵而大肆宣傳,只會造成反效果。

近來國內出現了一些動漫比賽(像是漫友文化主辦的金龍獎),也推出了諸如豬樂桃、客心等一些新興的動漫製作人。這樣的比賽可為當前的動漫界注入新鮮的血液,促進國內動漫的發展。國家應支持、鼓勵這類比賽的舉辦。

在《夢幻總動員》上刊登了一篇央視自吹自擂的文章《歷經三載,橫空出世——<哪吒傳奇>的創作回顧》,其中更是面無慚色地質問動漫迷「海外=優秀,本土=劣質?」其實這在當前的動漫界確實是個事實。在調查的時候一位網友說,日本之於動漫就如維也納之於音樂,無視日本動漫的巨大商業機器就如自尋死路。中國要正視日本動漫的發展,並虛心學習其優點,取其精華去其槽粕,努力克服自身的點,有恆心有毅力,就定能將我們的動漫產業搞起來,搞上去。

希望在將來,我國的動漫產業能成為我國賦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一部分,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健康、快速向前發展。

『伍』 日本的動畫產業模式是什麼,對我國有什麼啟發內容

日本的動畫最早於上世紀60年代出口到國外。當時,歐美國家購買廉價的日本動畫片,只是為了填補兒童節目的不足。然而,日本動漫的獨特魅力逐漸征服了許多國家的觀眾。日本經濟產業省的統計顯示,在全世界放映的動畫片中有近六成是日本製造的,韓國方面則認為其比重為65%。2003年,日本銷往美國的動畫片以及相關產品的總收入為43.59億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國的鋼鐵收入的4倍。目前,廣義動漫產業已經在日本國內生產總值中佔十幾個百分點,成為日本第三大產業。

蒸蒸日上的動漫產業不僅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對「內容產業」的整體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仍以2003年為例。這一年,日本的內容產業市場規模即已達到14.7萬億日元(1美元約合110日元),其中,除動漫產業外,包括出版、廣播電視、音樂、卡通形象等相關產業市場的規模合起來超過了10萬億日元。

2003年,日本政府成立了「知識財富戰略本部」,正式把「新文化產業」確定為國家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對這一產業放寬限制,增加預算,完善相關法律。同時,日本民間也開始積極興辦動漫學校,通過舉辦動漫和游戲大賽等各種方式,下大力培養人才,壯大動漫和游戲的創作隊伍。如今,僅在東京,就有幾千家動漫和游戲軟體公司。這些公司的職員一般每天都要工作12個小時,他們所製作的新產品源源不斷地被輸往國外。

把出口「酷」文化當國策

一位著名的日本動畫界人士曾經指出,現實世界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標准和限制,文化世界卻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創造出現實中不可能存在的人物和情節。也有學者用一個「酷」字來評論日本創作的動漫形象。相比之下,美國動畫片中的主人公往往善惡分明,而日本動畫中的人物性格相當復雜,主人公調皮、好色、孤獨甚至有點殘忍,具有獨特、鮮活的個性;另外,美國的卡通形象在現實中一般都能找到原型,但像「皮卡丘」、「龍貓」乃至愛知世博會的吉祥物等日本卡通形象,都是非常抽象的,給人以新奇的幻想。

日本的動漫創作人員善於對外來文化包容、吸收後加以改良和發展,在求新求異中培育本國的內容產業。所謂的「酷」,其實就是指日本動漫的創新手法。因此,雖說許多日本動漫每一集的情節都大同小異,但其獨特而新鮮的表述方式與韻味,依然深深吸引著各國觀眾。

日本的「內容產業」現已佔世界市場的10.3%,但它仍有隱憂。該產業在日本的年增長率只有2.3%,大大低於5%的世界平均增長率。眼下,中國正以13.1%的速度追趕,日本方面已經感到了競爭的壓力。為此,日本文化界人士紛紛呼籲政府鞏固戰場,打造和發展強勢「新文化產業」。數碼好萊塢大學校長杉山知之認為,今後日本發展「新文化產業」,首先要注意的是在世界范圍內保護知識產權;其次是提高動漫創作人員的待遇;此外,還應把所有的產業都作為內容產業的舞台,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把出口「酷日本」文化當成國策,在世界上培養更多的「日本動漫迷」。

『陸』 日本是怎樣保護傳統文化

日本文化遺產保護立法史

日本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始於19世紀的明治初年。日本的傳統文化遺產直到江戶幕府時代,幾乎保護得完整無缺。明治維新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使日本傳統文化受到了劇烈沖擊,但是日本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沒有忘記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1871年(明治四年)5月,日本政宮頒布了保護工藝美術品的《古器物保存法》,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以政府令的形式頒布的文化遺產保護法。後來又陸續頒布了《古社寺保護法》(1897年)、《古跡名勝天然紀念物保護法》(1919年)、《國寶保存法》(1929年)和《重要美術片保存法》(1933年)等文化遺產保護法規。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從侵略者到戰敗國,使日本文化財產遭到慘重破壞。1945年後,日本在廢墟上重建國家,復興民族的最初階段,政府廣泛採納了社會開明人士和學術界的強烈呼籲,實施了復興日本民族文化的戰略方針。

1949年1月26日,發生在奈良法隆寺金堂的火災,將日本最古老的描繪在木構建築上的壁畫毀於一旦,這件事喚起了人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由此催生了日本在1950年頒布並實施了《文化財保護法》。1954年,又進行了重大修改,並確立了重要無形文化財富的指定製度,增加了如《重要無形文化財指定基準》和《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認定基準》等法規,目前這部保護法已經成為十分完善的一部民族文化保護法典。《文化財保護法》明令規定由國家保護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由國家設立文化財產保護委員會,用於保護傳統文化藝術,這些舉措表現了日本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尊重和愛護。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於1974年頒布實施的《傳統手工藝品產業振興法》,以及工藝產業調查,是日本政府為進一步振興傳統手工藝而制定的一部法律,也是繼《文化保護法》後,一部對工藝美術及相關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法律。根據這一法律,由日本工業技術聯絡會、工業技術院製品科學研究所和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協會組成的傳統工藝技術調查實行委員會,於1975年先後兩次進行了全國性的工藝品產業調查,於1976年出版了調查報告,對指導和推動各地工藝美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文化財保護法》中的重要法規內容

在日本《文化財保護法》中,明確將國家指定的文化財產劃分為有形、無形、民俗、紀念物和傳統建築群落等五大類,其具體所指如下:

有形文化財富是指那些在日本歷史上具有較高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建築物、繪畫、雕刻、工藝品、書法作品、典籍、古代文書、考古資料及具有較高價值的歷史資料等有形文化載體。

無形文化財富是指具有較高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傳統戲劇、音樂、工藝技術及其他無形文化載體。由於無形文化財富所具有的「無形」特徵,給指定工作帶來一定難度。因此,人們在指定無形文化財富時,也常常將那些無形文化財富的傳承人---表演藝術家或工藝美術家們一並指定。其中,規定了工藝技術的指定基準,如陶藝、染織、漆藝、金工及其它工藝技術中符合下列四條之一的即可指定:第一,藝術上具有特殊價值的;第二,對藝術具有重大作用的技術;第三,在工藝史上具有特別重要地位的;第四,藝術價值高,對藝術具有重要作用,又在工藝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地方特色顯著。對工藝技術保持者的認定基準有兩條:其一,重要無形文化財富所指定的工藝技術的高度持有者;其二,重要無形文化財富所指定的工藝技術及相關技術的正確保持者、精通者。

民俗文化財產又分為有形和無形兩種。其中,無形民俗文化財富是指與衣食住,民谷生產、信仰、歲時年節等有關的風俗習慣和民間傳統藝能。而在無形民俗文化財富中被使用的種種物品,則被指定為有形民俗文化財富,如能體現出日本國民生活樣式的服裝、生活器具、生產工具、傢具及民居等等都可稱為有形民俗文化財富。

紀念物是指在歷史及學術上具有較高認識價值的古墓、都市遺址、城堡遺址、老宅,在藝術或觀賞上具有較高價值的庭院、橋梁、峽谷、海濱、山脈以及其他名勝古跡,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動物、植物以及地質礦物也被列入紀念物范疇。也就是說,紀念物既包括文化遺產,也包括自然遺產。

傳統建築物群是指那些具有較高價值的、與周邊環境連為一體的、可作為歷史景觀的傳統建築群落。

在這部法律中確定的無形文化財產和無形民俗文化財產,在今天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標准文件中,一律稱之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與我國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概念大致相同。

日本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舉措

「推行保護,重在措施」。這是國際保護非物質遺產先進經驗中的基本經驗。文化財產保護法的實施,首先是對文化財產的指定,尤其是對無形文化財產的指定。如工藝技術,一是指定了技術本身,二是擁有了技術的具體匠人。日本在這方面的經驗很突出,他們採取了科學的認定程序,用來認定「重要無形文化財產」的項目和「人間國寶」的命名。

在文化財產保護過程中,強調保護傳統文化持有者的重要性,注重對「人」的關注。在日本《文化財保護法》的認定對象主要包括個別認定、綜合認定和保護團體認定三種形式。個別認定指對於某個技藝傳承者個人資格的認定;綜合認定指對那些具有多重文化事項的民俗活動的認定;保護團體指對那些由一個以上文化財產持有者的集團的認定。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人間國寶」認定。「人間國寶」是指被個別認定的重要無形文化財產的保持者,他們都是在工藝技術上或表演藝術上有「絕技」、「絕藝」、「絕活兒」、的老藝人,其精湛技藝贏得日本政府的正式肯定,列為傳承保護的對象,成為各相關方面的名人、名手。一旦認定後,國家就會撥出可觀的專項資金,錄制他的藝術,保存他的作品,資助他傳習技藝、培養傳人,改善他的生活和從藝條件。日本文化廳統計指出,迄今藝能方面的「人間國寶」有57名,工藝技術方面有57名,共計114名。據了解,日本文化廳年度預算超過1千億日元,其中10%被用來保護國內重要有形文化財產和重要無形文化財產(「人間國寶」),相當於15億元人民幣。而每年為每位「人間國寶」提供的經濟補助為2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9萬元。日本各工藝技術保持會已相繼編輯了「人間國寶」工藝篇數十卷,如《民間陶器》、《色繪磁器》、《型繪染》、《雕漆》、《鑄金》、《蠟形鑄造》、《雕金》、《日本刀》、《刀劍研磨》、《本工藝》、《竹藝》、《衣裳人形》、《紙塑人形》等等。日本政府不但對「人間國寶」在經濟上給予必要的補助,在稅收等制度上也給予優惠,還給他們相當高的社會地位,以激勵他們在工藝方面的創新和技藝方面的提高。由於「人間國寶」的作品有保留和升值價值,購買他們的作品就像購買古董,收藏價值非常高。正是這種尊崇和保護制度,使得日本傳統的手工紙、手工傘、漆器、雕刻、陶瓷、織錦、和服、凈琉璃等各種古老手工藝得以流傳,並高水平地保留至今。

此外,法律還明確規定,文化財產持有者同時也應該是文化財產的傳承人。如果文化財產的持有者將自己的技藝密不傳人,那麼,無論他的技術有多高,都不會被政府指定為「人間國寶」或「重要無形文化財產的持有人」。這一系列具有較強操作性措施的頒布,對無形文化財產的保護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幾十年來,文化激勵機制的推行,已經使日本許多工藝技術、表演藝術等門類在強有力的保護措施下從瀕危到重生,再走向新的繁榮。

在保護文化財產的過程中,除國家給予必要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外,國家還十分強調各級地方政府、民間組織、甚至個人的參與,並明確規定出各方的權力與義務。比如,日本建立了從縣市到鄉村覆蓋全國的保護重要無形文化財產的專業協會,凝聚了千萬民俗文化藝術的傳人,從事傳承活動,對於這種無形民俗文化財產的傳承工作,除國家給予必要的資助外,社會團體、地方政府也都給予一定程度的贊助。這樣強調社會群體在保護文化財產過程中的重要性,提高了日本國民的全民保護意識,培養了文化財查保護方面的人才。

日本還強調對文化遺產的活用,對文化財產並非僅停留在簡單的「保護」上,而是要充分發揮出文化財產的作用,即在妥善保管的同時,還要努力利用這些文化財富。比如,日本人十分珍視傳統的手工業,在國內外不斷舉辦工藝大展,在公開展示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文化財產的認知作用和教育作用,使人們通過文化財產的活用,了解自己的歷史和文化。

日本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世界的影響和貢獻

日本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巨大的貢獻,特別是《文化財保護法》的頒布,盡管它只是一部日本國關於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但對後來整個國際社會文化遺產保護法規的制定,對於人們觀念的更新,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日本,人們將傳統文化遺產統稱為「文化財」,即所謂「文化財富」;對於創造文化財富的藝人們更是尊重有加,統稱為「人間國寶」。這些命名的提出,極大地提高了整個社會對於傳統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那些一向為社會所忽略的民間藝人也由此區獲得了相當高的社會地位。這種無形的激勵機制,極大的促進了文化的傳承。這一點對他國乃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都曾產生過重大影響。

首先,無形文化遺產理念的提出。1950年,《文化財保護法》的提出,標志著日本對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提出,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日本將文化財富按有形和無形來劃分的作法,至今被聯合國在文化遺產劃分上採用。在1950年日本《文化財保護法》公布之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對於本國的無形文化遺產給予特別關注,日本文化財分法的出現,極大的拓展了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為人類另一部分遺產-----看不見摸不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弘揚,樹立的典範。

其次,在這種文化遺產理念的影響下,1955年,日本開始了以工藝技術和戲劇、音樂等古典表演藝術為對象的「重要無形文化財富」及民間藝人的指定工作,首創了「人間國寶」保護體制。這些舉措在搶救和保護無形文化遺產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力推廣,並被納入「人類口頭及無形遺產搶救和保護」的整體框架中。到目前為止,這個體制已在日本之外的韓國(1964年)、泰國(1985年)、菲律賓(1994年)和法國(1994年)得到了推廣和建立。從1996年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在首爾、威尼斯、東京、馬尼拉等地舉辦了數次「人間國寶保護體制國際培訓班」,對無形文化遺產保護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柒』 發達國家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做法有哪些他提示我們應該怎麼做

轉發一篇別人的文章最為回答:
當今世界,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在社會全面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研究西方發達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成功做法,對於推動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把文化發展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制定和實施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文化法規、文化政策,是發達國家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做法之一

冷戰結束後,西方發達國家加強了對文化戰略的理論研究。美國學者約瑟夫,奈在1990年出版的《註定領導:美國權力性質的變遷》一書和同年發表在《外交政策》上的一篇題為《軟實力》的文章中,明確提出並闡述了軟實力(或譯為軟力量、軟權力)這一思想,後來他不斷發表文章和著作,逐步完善其軟實力理論。約瑟夫·奈認為,一個國家的實力由文化、價值觀、對外政策等組成的軟實力和由軍事、經濟實力組成的硬實力兩個部分組成。他宣稱,在當今世界,軟實力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1世紀的力量將依賴於有形的硬實力和無形的軟實力這兩種力量的結合。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繁榮和活躍的文化產業,是文化產品出口最多的國家。從表面上看,美國發展文化產業實行的是「無為而治」的文化政策。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政府放任文化藝術和文化產業自由發展,而是有一整套文化發展戰略。美國的文化發展戰略滲透於它的政治、外交、軍事、經濟和貿易政策之中。美國對內保障國家社會安全,維護主流價值觀念,鼓勵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提高競爭力;對外在強大經濟實力和高技術的支持下,以文化產品和文化貿易為載體,輸出美國民主、價值觀和消費文化,在擴展本國文化利益的同時提升美國的文化軟實力。美國的文化政策雖有不確定、不連貫的特點,但發展國內強大的文化產業,不斷輸出文化產品和價值理念的文化戰略始終沒有改變。

英國早在1990年就率先將文化戰略提到議事議程上來。英國文化委員會在該年接受政府委託起草英國文化發展戰略。1992年,英國文化委員會形成「國家文化藝術發展戰略」討論稿,1993年以《創造性的未來》為題正式公布。「這是英國有史以來首次以官方文件的方式頒布的國家文化政策。在這份文化發展戰略的綱領性文件中,明確提出了文化產業的創意性(creativity)問題。1997年布萊爾上台後,積極推動成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並擔任主席一職。這個工作小組於1998年和2001年兩次發布研究報告,分析英國創意產業的現狀,並對英國文化藝術產業的未來發展做出規劃。

法國歷來非常重視文化藝術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從第四個五年計劃(1962-1966)開始,就把文化列入了五年計劃之中。法國設有文化部,在文化發展方面不像美國太信賴市場的作用,而更傾向於國家的扶持。它一方面對自己的歷史傳統非常自豪,一方面在文化競爭中處於守勢而反對文化入侵。面對美國文化的湧入,法國政府在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1993年談判中堅決反對美國把文化列入一般服務貿易范疇,首先提出「文化不是一般商品」、「文化例外」的概念,反對文化入侵。法國文化發展的戰略方向是對內扶持、贊助本國文化產業;對外積極推動文化交流,提升法語地位,加強法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澳大利亞在1994年以「創意的國度」(Creative Nation)為目標,公布澳大利亞的第一份文化政策報告。從此澳大利亞的文化產業和文化貿易步入高速發展的軌道。從1999年開始,澳大利亞實施旨在提升國家形象,促進文化外交和文化產品出口的「在國際上推廣澳大利亞文化」的戰略計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日本發展文化產業具有雄厚的物質基礎。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非常重視本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長期的經濟低迷之後,日本經濟加快了從傳統的製造業向新興的文化產業轉型的步伐。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進會議發表重要報告:《新文化立國:關於振興文化的幾個策略》,確立了日本在未來21世紀的「文化立國」方略。2001年,日本文化廳公布和實施《振興文化藝術基本法》。隨後,日本提出知識產權立國戰略,其目標是力爭在]O年之內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識產權強國。目前,日本的文化產業體系已較為完整,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成為僅次於製造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 從以上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情況看,他們不僅有較為成熟的文化發展戰略、比較完善的文化法律和文化政策,而且通過實施文化發展戰略而獲得較大成就。他們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二、強大而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己成為發達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

進入21世紀,文化與經濟和科技相互交融,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被視為新世紀的「朝陽工業」,已經成為未來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是發達國家增長最快的產業。加大對文化發展的投入,發揮文化產業巨大的經濟潛力和社會效益,是西方發達國家提升本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做法。

目前,在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點和支柱產業,不但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比例。而且還成為重要的外匯收入來源。美國文化產業的年產值占國內GDP的四分之一,已成為美國重要的支柱產業。其中以視聽音像產品為代表的美國文化產業,已成為美國重要的經濟來源,其出口額已超過航空航天工業而居第一位。國際知識產權聯盟的一份研究報告《美國經濟中的版權業:2002年報告》表明,2001年美國核心版權業創造增加值5351億美元,佔GDP的5.24%,在過去24年中以平均7%的增速兩倍於其他產業的增長,提供就業機會471萬個,佔美國整個就業率的3.5%。1997年至2001年,美國對外文化貿易收入和出口額以平均9.41%的速度持續增長,2001年達到889.7億美元,再度領先於其他產業(包括化學、汽車製造業、裝配業、航天業和農業)。

1995年,英國文化創意產業凈收人大約是250億英鎊,其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超過任何一項傳統製造業的產值。2000年,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9%,年增長率達到9%,是其他產業的3倍,成為英國產值居第二位的行業,僅次於金融服務業。到2001年,英國文化創 意產業產值高達1125億英鎊。截至2002年,10年間英國總體經濟增長70%。而創意產業則增長93%。1997年至2001年,文化創意產業的就業成長率平均為5%,而整體經濟的成長率僅有2.8%。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從業人員已達到195萬人,已是英國僱傭就業人口的第一大產業,英國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對外文化出口方面,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貿易額已佔到世界的16%,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相當可觀。2001年,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出口值已達到103億英鎊。從1997年到2001年,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出口額每年增長15%。而同期英國所有產業的出口增長率平均只有4%。

在法國,電影業、圖書出版業和文化旅遊等文化產業早已成為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法國是電影的發源地,是歐洲最大和最重要的電影生產國,電影業長盛不衰,其電影產量在世界名列第五。在世界出版市場上,法國堪稱執全球出版業之牛耳,其年營業額200萬法郎以上的出版社約400家,小型出版社3000家。1997年法國出版47214種圖書,總營業額140.9億法郎,其最大的阿歇特出版集團年營業額123億法郎。在世界文化大國中,法國的文化旅遊業在全球首屈一指。1998年全球赴法旅遊人數超過7000萬,法國旅遊業盈利高達710億法郎,佔全球旅遊市場10%,使法國連續三年榮居第一旅遊大國寶座。

2001年度日本文化產業總產值約佔GDP的18.3%,文化產業已成為僅次於製造業的日本第二支柱產業。不過,由於受到日本整體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自1996年開始,日本文化產業的產值略呈下滑趨勢。相對於日本整體經濟的下滑,日本文化產業仍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在文化產業內部,雖然有些產業的產值在下降,但有些產業卻在持續增長,特別是以音樂、動漫、美食、繪畫、娛樂、時裝、廣告、設計為代表的日本「酷文化」更是風靡全球,已經成為新的增長點,目前這些文化產業的生產規模已達到1300億美元,超過了日本汽車業。與此同時,日本的文化出口和就業也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1992年至2002年,日本的文化產品出口從50億美元增長到150億美元。2002年日本服務業1700萬從業人員中。與娛樂業、廣播影視信息業、教育業、文化團體有關的人員有456萬人。在日本的文化產業中,動畫、漫畫和游戲三大產業的發展尤其另人矚目,素有「動漫王國」之稱,同法國、美國一起,被列為世界三大動漫畫片生產國。截至2005年底,日本與動漫有關的市場規模已超過2萬億日元,動漫產業成為日本第三大產業,廣義的動漫產業占日本GDP十幾個百分點,佔世界市場的62%。

這些文化產業大國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比較成熟和規模龐大的文化產業鏈、文化市場和文化消費群體,促進了文化產業規模的擴大和質量的提高。文化產業必須有大投入,才會帶來大產出。這是國外發達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多渠道為文化發展融資是這些國家通行的做法,包括政府直接撥款、企業集團投資、境外資金、社會中介機構贊助和個人捐助等多元籌資形式是國外解決文化產業資金問題的有效途徑。 三、注重文化輸出,弘揚和擴大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是發達國家增強本國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舉措

當今時代,西方發達國家無不把文化競爭力和國家軟實力放在戰略發展的重要位置。因此,加強文化外交,擴大本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注重文化產品和文化資本輸出,大力開拓國際文化市場是西方發達國家提升本國文化國際競爭力的第三個重要經驗。

美國是世界上文化產品出口大國,擁有全球「文化巨無霸」企業的一半以上。美國的文化產業在世界上處於絕對優勢地位,其文化產品出口一直處於強勢地位。以美國時代華納、迪斯尼、德國貝塔斯曼等領銜的全球50家最大的媒體娛樂公司,占居了當今95%的國際文化市場。美國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目和60%以上的廣播節目的生產和製作,每年向別國發行的電視節目總量達30萬小時,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電視中美國的節目高達60%~80%,成了美國電視的轉播站。美國的電影生產總量佔世界電影產量的6.7%,卻占居了世界總放映時間的一半以上。美國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總數的5%,但是目前傳播於世界大部分地區80~90%的新聞,卻由美國和西方通訊社壟斷。美國的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NN(美國有線電視傳播網)、ABS(美國廣播公司)等西方媒體所發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國發布的總信息量的100倍。美國的文化產品,尤其是好萊塢影片、幾大電視網的娛樂節目、自由的無線廣播等在世界各地形成了媒介霸權。美國利用大眾傳媒和電子媒介向全世界推廣美國文化。塑造「天堂」般自由繁榮的美國形象。美國文化集團不斷向海外擴張,通過政治、經濟和科技手段將其文化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傾銷美國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通過輸出文化產品,美國在牟取高額利潤的同時,也輸出了美國的政治觀念和文化觀念,在維護美國文化產業強勢地位的同時,對他國的文化觀念和生活時尚也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法國政府在保護本國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的同時,也非常重視推進文化交流,加強法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法國一直認為法語文化的生存狀態事關法國國家利益和命運,因此,保護和復興法語文化的國際地位就成為法國國家文化戰略的核心內容。法語做為法國文化的載體,受到法國政府的高度重視。1970年。第一個政府間法語國家組織——法語國家文化技術合作機構(Agency for Culturaland Technical Cooperation)在奈及利亞成立,21個國家參加了該組織。1997年,法語國家文化技術合作機構改組為國際法語國家組織(IFO,InternationalFrancophone Organization)。近四十年來,IFO成員國家和地區從21個增加到55個,涵蓋五大洲,佔世界人口總數的10%,世界工業總產量的12%,國際貿易總額的15%。IFO帶有濃烈的法語文化色彩,增強了以法國為軸心的法語文化的向心力,在國際法語國家組織發展的過程中,法國逐漸地、主動地強化了對該組織的主導權。另外,法國還在世界各地設立數目眾多的法國文化協會,為各國法語教學提供教師,為各國的法語教師提供赴法進修的獎學金。目前,法國在152個駐外使館設立了文化處,在20個駐外領館建立了文化組。法國已與一百多個國家簽有文化協定和文化交流計劃,在世界68個國家開辦了134個文化中心和文化學院。在法國,舉辦外國文化周、文化季、文化年等活動已是持續了若干年的傳統,曾先後與埃及、以色列、摩洛哥、捷克、中國等國家舉辦文化交流活動。進入新世紀,在經濟實力相對下降的情況下,法國力圖用「文化大國」來提高其國際威望和政治地位的戰略意圖顯而易見。法國通過文化發展戰略來維護國家利益,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形象溫和、措施有力,是一種攻防兼備的戰略思維。

日本為了向世界傳播其民族文化,1998年富士產經集團提出了「徹底數字化」的口號,啟動了數字化通信衛星廣播,1999年又啟動了衛星數字廣播,開通新的傳播網路。富士產經集團參加的日本廣播公司(NHK)每天用兩個衛星廣播系統和5個衛星廣播站、22種語言向全世界廣播,將日本的藝術、電影、音樂、茶道、插花、相撲等傳播給受眾。世紀70年代後期,日本動漫片在法國電視台播出,成功登陸歐洲市場。現在,許多日本動漫片風靡全球,動漫產業帶動的衍生品,如卡通、游戲、電腦動畫也行銷海外。這些「拳頭」產品的大量出口,不僅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成為向世界傳播日本文化的有力載體。近年來,日本打造的「酷文化」征服了全球,亞洲甚至世界范圍內的「哈日風」極大地擴展了日本文化的影響力。

從美國文化幾乎走進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到法國復興法語文化的國際地位,從美國「三片」(薯片、大片和晶元)在全世界大行其道到以動漫、游戲、設計為代表的日本「酷文化」風靡全球,無一不昭示著實施對外文化輸出所帶來的積極效果。因此,擴大對外文化貿易、注重文化傳播與文化交流是增強本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從一個文化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一躍而變成世界文化產業強國,得益於對文化產業的重視。美國政府充分利用其政治經濟優勢來支持美國的文化產品佔領國際市場,從世界各地網羅文化產業的精英人才為美國文化產業常勝不衰提供人才保證。法國長期以來非常重視文化的發展,對法語文化引以為豪。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法國最終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大國。日本把文化產業作為本國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加以大力扶持,在較短的時期內在國際文化市場競爭中占居了有利地位。這些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建設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形成了戰略規劃、政策扶持、多元投入、內外並舉的一整套較為成熟的運作模式。他們發展文化產業和傳播本國文化的成功經驗無疑對興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新高潮、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捌』 求詳細的日本現在的對外對內經濟政策、文化政策(專業人士請進)

田中直毅:日本經濟政策和趨勢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早上好,我必須承認我對於日本的經濟有一定的悲觀情緒,我來到這里,覺得非常高興,因為我在日本國內能夠活下來,我覺得都挺不容易的。為什麼這么說呢?我想說一說現在人們對日本經濟的預測。

小泉首相在2001年4月上台時,我們當時的日本經濟正面臨著下調的周期,就是屬於經濟周期的低谷,但小泉決定要減少政府開支。當時有日本人就這么預測,說小泉首相把日本經濟增長的基石都挖掉了,我們日本經濟一定會被他拖垮。大家知道這幾年日本經濟一直在復甦,我們可以看到經濟也有所恢復,在80年代和90年代,在這方面的貨幣政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本,我們看到了貨幣的增量供給差不多是2%左右,這種貨幣供給的增量實際上對於經濟也產生了影響,現在還是保持在2%左右。但是我們的經濟卻有所復甦了,日本的這種經濟狀況實際上是結構化,有人從結構化的觀點來看待這個變化,我們看到日本商業銀行在借貸方面的改變,如果日本政府對商業銀行沒有注資的話,也看不到現在的改善。當然,日本政府對於商業銀行的注資是很多的,但是他以前這樣做的時候也沒有產生什麼特別好的結果。

我們再看一下貸款,貸款方面有所改善,在過去兩年半前,日本大的商業銀行的借貸差不多8%,佔到整個銀行資產的8%,現在卻只佔到2%,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呢?我想這以前主要是不良貸款,另外是日本經濟的復甦,而且資產的改良、改善,隨著經濟的復甦也是非常明顯的,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特別是不良貸款的改良。

對日本經濟的發展來說,過去幾年,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日本公司的業績還是不錯的,但我們的商業銀行體制並沒有很好的反映這種商業上的實力。

今天我們主要談兩部分,一個就是這個趨勢的繼續,以及將來的發展;另外就是我們經濟政策的發展。 談到持續性問題,我們會從經濟改革中獲益。在冷戰期間我們得到了和平紅利的好處,我們在國防的開支只佔到整個GDP的1%。美國在國防這方面的開支是佔到整個GDP的7%。冷戰結束後,美國從和平紅利中獲益良多。那麼,日本在冷戰結束期間也得到了很多的好處,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在19世紀,英國人都談到分裂的英國有這樣一個現象,也就是說一部分是尊嚴化的,這個部分主要就是指比如皇家,還有整個官僚這部分;另外一部分就是工業化的部分。在日本也是如此,一個是非常亞洲的部分,另一個是非亞洲的部分。也就是說一個是傳統的部分,另外一個是非傳統的部分。

在冷戰結束後,日本政府要極力提高日本經濟的效率,小泉政府也是致力於提高政府、官僚體制的以及包括企業界運營的效率,這些改革都使我們經濟獲益,我們的人口從今年到明年是負增長,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勞動力在不斷減少,但是由於我們這些改革的政策,我們的經濟發展還是有所獲益,比如我們的勞動力是6000萬,在這6000萬人中間,差不多1000萬都是在各個政府機構,中央或者地方政府機構,公共部門或者半公共部門就業的2000萬,他們的收入實際上並沒有反映整個生產力的增長。所以,作為政府的部門和政府的企業就受到了這樣的影響,也就是我們整個勞力的六分之一的來源都是要不斷地提高效率來提高他們的生產力,而且進行私有化的普遍落實,來促進這方面領域的增長,以便使得日本經濟能夠獲益。

對於我們增長的持續性,我想我應該提及中國經濟的影響,日本是第一個利用中國作為一面「鏡子」的國家,很多商人現在都發很多牢騷抱怨人民幣升值。為什麼呢?因為日本把中國看作是一面「鏡子」,這面鏡子是可以反映出日本產業界和日本經濟發展狀況的,如果這個鏡子是扭曲的,而且是人為因素來扭曲的話,這對日本來說是不好的。因為我們認為這面鏡子應該是非常正常和真實地反映日本經濟的。如果日本產業進入中國,在這里生產商品,在市場上銷售,他們在中國的盈利就有賴於他的商品在這個市場是不是能保持競爭性。所以,對日本企業來說,他們想把供應方面和商品的銷售方面來進行分割,比如說在工廠和設備方面的投資,就介紹了很多自動生產線這樣的設備和技術,這樣就增強了我們在供給方的靈活性,日本的企業需要這種靈活性,以便能夠不斷應對市場上消費者的口味不斷的變化和非常快的變化。所以,這對日本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種自動化的生產是很重要的,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可以縮短產品開發的程序,比如說他們使用電腦,用三維的方式、先進的技術來縮短他們的產品開發期。所以,日本的產業是第一個以這樣的方式來使用中國作為一面鏡子反映自己的經濟效益的國家,而且中國市場上也確實孕育了很多的商機,中國經濟這方面的發展和影響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日本經濟的發展,這種影響也是非常廣泛的。

差不多十年以前,日本的工業界和製造業都使用一種集中式的管理模式。但隨著經濟不斷發展,這種模式已得到了不斷改善,來適應今天變化的情況,比如在各亞洲國家可以看到這種高端產品、高端解決方案,現在已經成了各亞洲國家需求比較高的、大量的貨物或者是服務,這也影響到了日本經濟的調整。對於日本產業來說,他們在發展中,要考慮到廣大的泛太平洋地區國家的需求,同時也制定了相應的政策,首先是貨幣政策,二是金融政策,三是貿易政策。我們都知道日本現在的利息是零利息,所以在過去三年這是一個非常歷史性的事件,人們認為這種零利率可能是一個短期的現象。

從2001年4月我們可以看到貨幣的放鬆,政府在銀行業內借貸中供給了很多的貨幣,在過去十年,我們模仿了美國的貨幣模式,而且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建立了它自己的財政秩序,但日本則不然,從1997年到1998年,日本經濟發生了很多不良資產不良貸款,所以日本的銀行沒有辦法,只能採取零利率的手段。但我們一定要調整,要改變,所以這種銀行的放鬆式的政策在明年會被取消,因為我們要恢復日本的貨幣秩序,日本和美國都應該建立起貨幣秩序,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

我必須得提到,中央政府的非常大額的赤字問題,在小泉剛開始執政時,那時GDP的目標是30萬億日元。但我們看到後來稅收上升,小泉首相又不斷地促進政府精簡,以減少支出,明年這個數字會達到28萬億日元,因為中央政府的這些政策,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的債券和證券市場會有大幅度的改善,有一些人也預測日本的銀行在明年是不是會發生一些變化,因為經濟會實現復甦,但我認為不是這樣,我本人不會作出這樣一項預測。而中央政府的赤字會變小,這種縮小的赤字會對日本銀行所發行的債券的價格產生很積極的影響。

最後我要談一談貿易政策,尤其是說一種保護性的貿易措施和政策,比如說在農產品方面的保護性政策,對於日本而言,農業所做得GDP的貢獻才1%而已,那種全職的農民在日本一共也沒有太多的人,但是我們的政府還一直採取保護性的農業政策,但現在這種形勢也在發生變化,因為那些全職的農民我們要計算一下他們的年齡的話,你就會發現他們的平均年齡差不多都60歲了,我們也不可能指望這些60歲左右的人未來再給我們繼續生產農產品,因此日本政府現在做了一些調整,對它自己原有保護性的農業政策作出一些變化。

現在我們馬上就要在香港召開WTO部長級會議,我們的農產省負責人也會表示一定的勇敢性,包括農產品國內市場的對外開放一些舉措。很多人都說了那種雙邊的自由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是對我們有好處的一種形式,但我們政府現在更加強調多邊貿易體制的重要,我們致力於對多邊貿易體系作出自己的貢獻,我相信大家都會判斷我們的貢獻是有巨大進步的一種貢獻。謝謝!

『玖』 日本輸出的那些「戰略」文化

從日本引進的外版書,長期占據中國圖書市場暢銷的青少年圖書中,比如《窗邊的小豆豆》、《哆啦A夢》等。而日本的動漫作品和電子游戲更是占據了中國市場不小的份額。

為什麼日本兒童文學發展得如此好?日本在外交中怎樣打文化牌?我們該如何應對這種文化輸出呢?

【文化急先鋒—動漫】

日本很注重打文化牌,對外推銷、灌輸自己國家的政策和價值觀。

(日本天才可愛蘿莉蘆田愛菜。圖片來源於網路)

2010年紐約時裝周期間,主辦方特別在時裝技術學院舉辦了一次東京時裝節。時裝節的一場發布會上,洋娃娃一樣的模特展示了「蘿莉服裝」。這種日本女孩熟悉的造型在大洋彼岸很罕見,如今作為一種時尚出現在秀台上。

時裝技術學院的院長瓦萊麗·斯蒂爾說:「關注日本的經濟學家作出如下判斷:日本已經沒有過去的那種經濟實力了,不過現在的日本有種軟實力,全球都流行動漫。很多歐洲頂級服裝都借鑒了日本流行文化。」例如,美國時尚設計師、路易威登設計總監馬克·雅各布和日本藝術家村上隆合作,推出多彩路易威登手袋。法國時裝大師加利亞諾和拉格菲爾德也愛到日本尋找創意靈感。

2013年4月在福岡成立的日本蘿莉協會的2100多名會員中更有60%是外國人,該協會在靜岡、岡山、墨西哥、台灣、香港都有分會,並將於今年秋天開始實施可通過網路注冊參加「日本蘿莉檢定」計劃。

【正視日本文化輸出】

如今,不論貧窮的非洲,還是保守的中東,都涌現了一大批因喜歡日本文化而喜歡日本和日本人的人們。

人們會因為自身的審美趣味、價值觀念等因素仰慕某種文化形態並喜歡上其衍生物,文化傳播的規律一般就是頂層設計決定往下傳播的。

在一個全球化的文化市場里,文化產品的受歡迎度系於產品質量本身,而產品的創意則來源於這個國家的價值觀念體系。

對於中國而言,必須要重視文化產業的開發。我們不僅有豐富的取材,更有悠久的風情民俗,比如一些珍貴的民族工藝,民族語言,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好比一棵大樹,正因為有了根,才吸收了日月精華,枝繁葉茂。

日本通過動漫等文化作品輸出本國文化,改善國際形象的辦法值得我們深思。

閱讀全文

與日本文化產業有哪些戰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