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紙有哪些文化

紙有哪些文化

發布時間:2022-07-17 10:40:14

① 紙的文化知識

紙在文房四寶中,較之筆、墨、硯晚出。古今中外,公認為東漢初期的宦官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人。

據范曄的《後漢書》記載:「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這是歷史文獻中最早的關於造紙術的記載。

(1)紙有哪些文化擴展閱讀:

公元8世紀,我國已經廣泛使用紙,之後的幾個世紀中,我國將紙出口到亞洲各個地方,並嚴保造紙秘密。公元751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發生沖突,阿拉伯人俘獲幾個中國造紙工匠。沒過多久,造紙業便在撒馬爾罕和巴格達興起。就這樣,造紙技術便逐漸在世界各地傳開,那裡開始廣泛使用紙張,後又經阿拉伯諸國傳到北美和歐洲。據史書記載,在蔡倫發明造紙術後的1000多年,歐洲才建立第一個造紙廠。

② 關於紙的文化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在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造紙術的發明公元105年,蔡倫在東漢京師洛陽總結前人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原料造紙。大大提高了紙張的質量的生產效率,擴大了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為紙張取代竹帛開辟了的前景,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關於蔡倫發明造紙見之古籍記載,《後漢書·蔡倫傳》中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筒;其用縑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後世遂尊他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東漢的許慎在他編寫中國第一部條理清楚、體系分明的字典《說文解字》里談到「紙」的來源。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這句說話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與現在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紙的發明、發展及傳播也是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公元105年發明造紙後, 造紙術就從河南向經濟文化發達的其它地區傳播。蔡倫被封到陝西洋縣為龍亭侯,造紙術就傳到漢中地區並逐漸傳向四川。據蔡倫家鄉湖南耒陽的民間傳說,蔡倫生 前也向家鄉傳授過造紙術。東漢末年山東造紙也比較發達,出過東萊縣(今掖縣)的造紙能手左伯。另外,紙和藻飾書通過絲綢之路也先後傳向 北方各少數民族地區。晉代開始,我國書畫名家輩出,大大促進了書畫用紙的發展。如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他父子時期書畫用紙大有提高。晉與南北朝的書寫紙抄經紙為麻和楮皮製造,紙面已敷用澱粉與白色礦物塗料並進行研光。 隋代統一南北後,唐、宋繼承與發展了數百年造紙的成就,並開辟了唐、宋我過手工造紙的全盛時期:唐代書畫與佛教盛行,使紙的需求劇增,造紙的原料擴大 到用藤和桑皮等。書畫紙還用澱粉硝煮成塗料塗布後再經打蠟,最後用粗布或石塊等揩磨砑光。寫經紙還用黃檗染成黃色以避蠹。北宋時安徽已採用日曬夜收的辦法 漂白麻纖維以制紙,抄出的生紙光滑瑩白,耐久性好。南宋時我國南方已盛產竹紙,王安石、蘇東坡等都喜歡用竹紙寫字,認為竹紙墨色鮮亮,筆鋒明快,當時受到 許多文人墨客的仿效,從而促進了竹紙的發展。宋代不但盛產竹紙,而且開始用稻、麥草造紙。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中記載了浙江人以麥、稻桿做紙漿及與油藤 配用造紙。 到了明代,我國用竹子造紙的技術(指手工)已臻完善,該時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系統敘述了用竹子造紙的生產過程,並附有生產設備與操作過程的插圖。該書已譯成日、法、英文傳人日本與歐洲,是我國系統記述造紙工藝的最早著作。 經過元、明、清數百年歲月,到清代中期,我國手工造紙已相當發達,質量先進,品種繁多,成為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發展傳播的物質條件。

③ 什麼是紙的文化紙的文化有哪些

紙已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些甚至與中華的文化、風俗結合成具有教育性、娛樂性的紙文物;仔細看看四周,都不難發現他的蹤跡,讓我們來看看他們不同的風貌吧!
1.春聯:每逢新年,從以前驅魔避邪的「桃符」,發展至後來保佑平安的春聯,貼春聯已成為一種祝賀新年的習俗。
說到「桃符」,就得從神荼、郁壘兩位專司審查惡鬼的神說起:古時人們認為桃木可以避邪,便在桃木畫上兩位神將以保平安;唐代時,傳說唐太宗生病,秦叔寶和尉遲敬德兩人看守,後來便將兩人畫於門上防止鬼怪搔擾;日後也有鍾魁、天官等門神的出現,這便是門神畫、年畫的由來。漸漸的除了驅魔避邪外,還具有吉祥、祈福的意義。
在春節前夕題桃符的的作法蔚為習俗後,到宋朝寫春聯已經變為流行;明代,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喜歡春聯,這個名詞便是他發明的,從那時起春聯用紅紙開始書寫。到現在,中國人的習俗中,吃完年夜飯、貼完春聯和門神畫後,要關起大門,待初一早上再打開,意味「迎財神」。
而與春聯有關的如:貼在門楣上的門箋、窗戶上的美麗窗花等,都是非常有年味的吉祥裝飾。
(資料來源:樂在春聯,雄獅美術)
2.紙燈籠:傳說元宵節點燈有個故事,玉皇大帝派遣天鵝降臨人間,卻不小心被人誤傷,玉帝發怒,派遣天兵天將放火處罰人類,幸好有神仙告知,讓人家家戶戶點燈、放煙火,藉以逃過災難。
實際上,人民辛苦了一年,過年後大家高高興興玩一玩,張燈結綵,皇城裡也不禁止夜間歡樂,還下令守衛軍不要管理。
而古時花燈的製作,在材料上則有用到紙、竹子、木等。
(資料來源:歡樂花燈,雄獅美術)
3.紙風箏:風箏在中國北方稱做"紙鳶",南方稱 "鷂子"。五代有一位名叫李鄴的人,在宮中做紙鳶,引線乘風為戲,並在紙鳶的前頭繫上竹哨,放風箏時,風會吹入竹哨,發出如"箏″一般的聲音,所以取名為 "風箏"。嚴格來說,有發出聲音的才叫「風箏」,沒有發出聲音的則為「紙鳶」了。
相傳墨子曾用木片制風箏,叫做木鳶,飛三日也不墜落。直到東漢和帝蔡倫發明造紙後的很多年,才開始有紙制的風箏了。
(資料來源:民俗藝術專輯)
4.金銀紙:每當中國人的祭祀掃墓,總會燒些金銀紙錢祭祀祖先,這是因為在中國人的信仰裡面,認為人往生後去到另一個世界裡,也一樣需要用錢。它的由來,是古人死後要用金銀財寶陪葬,到了唐朝時才剪紙為錢,代替金銀銅錢等燒給死者。後來簡化了,在紙上貼上錫箔紙,代表銀;在錫箔上塗上金色,代表金,更簡單的,在粗竹紙上印上金字、銀字,代表金銀,還有印鈔票的,就更現代化了。
(資料來源:金銀紙藝術)
5.油紙傘:講到油紙傘,便聯想起電視電影的白蛇傳中,白素貞撐著油紙傘與許仙在雨中邂逅的情景,好不浪漫!台灣的美濃客家人認為紙油傘是一種吉祥的象徵意義,「油紙」與「有子」音近似,「傘」字中的四個人,也是象徵圓滿、多子多孫的意思;所以在男孩子16歲的成年禮、和女兒出嫁時,父母會送一把油紙傘做為禮物。

④ 紙的文化

紙」已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些甚至與中華的文化、風俗結合成具有教育性、娛樂性的紙文物;仔細看看四周,都不難發現他的蹤跡,讓我們來看看他們不同的風貌吧!

1.春聯:

每逢新年,從以前驅魔避邪的「桃符」,發展至後來保佑平安的春聯,貼春聯已成為一種祝賀新年的習俗。

說到「桃符」,就得從神荼、郁壘兩位專司審查惡鬼的神說起:古時人們認為桃木可以避邪,便在桃木畫上兩位神將以保平安;唐代時,傳說唐太宗生病,秦叔寶和尉遲敬德兩人看守,後來便將兩人畫於門上防止鬼怪搔擾;日後也有鍾魁、天官等門神的出現,這便是門神畫、年畫的由來。漸漸的除了驅魔避邪外,還具有吉祥、祈福的意義。

在春節前夕題桃符的的作法蔚為習俗後,到宋朝寫春聯已經變為流行;明代,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喜歡春聯,這個名詞便是他發明的,從那時起春聯用紅紙開始書寫。到現在,中國人的習俗中,吃完年夜飯、貼完春聯和門神畫後,要關起大門,待初一早上再打開,意味「迎財神」。

而與春聯有關的如:貼在門楣上的門箋、窗戶上的美麗窗花等,都是非常有年味的吉祥裝飾。

(資料來源:樂在春聯,雄獅美術)

2.紙燈籠:

傳說元宵節點燈有個故事,玉皇大帝派遣天鵝降臨人間,卻不小心被人誤傷,玉帝發怒,派遣天兵天將放火處罰人類,幸好有神仙告知,讓人家家戶戶點燈、放煙火,藉以逃過災難。

實際上,人民辛苦了一年,過年後大家高高興興玩一玩,張燈結綵,皇城裡也不禁止夜間歡樂,還下令守衛軍不要管理。

而古時花燈的製作,在材料上則有用到紙、竹子、木等。

(資料來源:歡樂花燈,雄獅美術)

3.紙風箏:

風箏在中國北方稱做"紙鳶",南方稱 "鷂子"。五代有一位名叫李鄴的人,在宮中做紙鳶,引線乘風為戲,並在紙鳶的前頭繫上竹哨,放風箏時,風會吹入竹哨,發出如"箏″一般的聲音,所以取名為 "風箏"。嚴格來說,有發出聲音的才叫「風箏」,沒有發出聲音的則為「紙鳶」了。

相傳墨子曾用木片制風箏,叫做木鳶,飛三日也不墜落。直到東漢和帝蔡倫發明造紙後的很多年,才開始有紙制的風箏了。

(資料來源:民俗藝術專輯)

4.金銀紙:

每當中國人的祭祀掃墓,總會燒些金銀紙錢祭祀祖先,這是因為在中國人的信仰裡面,認為人往生後去到另一個世界裡,也一樣需要用錢。它的由來,是古人死後要用金銀財寶陪葬,到了唐朝時才剪紙為錢,代替金銀銅錢等燒給死者。後來簡化了,在紙上貼上錫箔紙,代表銀;在錫箔上塗上金色,代表金,更簡單的,在粗竹紙上印上金字、銀字,代表金銀,還有印鈔票的,就更現代化了。

(資料來源:金銀紙藝術)

5.油紙傘:

講到油紙傘,便聯想起電視電影的白蛇傳中,白素貞撐著油紙傘與許仙在雨中邂逅的情景,好不浪漫!台灣的美濃客家人認為紙油傘是一種吉祥的象徵意義,「油紙」與「有子」音近似,「傘」字中的四個人,也是象徵圓滿、多子多孫的意思;所以在男孩子16歲的成年禮、和女兒出嫁時,父母會送一把油紙傘做為禮物。

除了與風俗有關的紙製品外,生活里寫信的的郵票、藏書票、傳真紙、喇叭紙、陶紙、防臭紙、包裝的紙袋、洗衣店裡的洗衣卷標紙、紙免洗餐具、香煙紙、茶袋紙、紙尿布等,都是生活中隨處可及的紙用品呢!

⑤ 中國有哪些傳統紙文化

剪紙藝術

⑥ 紙文化的紙的歷史

紙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它與指南針,火葯,印刷術一起,給我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來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簡牘)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木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1957年陝西省博物館在西安東郊灞橋附近的一座西漢墓中,發掘出了一批稱之為灞橋紙的實物,其製作年代當不晚於西漢武帝時代。之後在新疆的羅布淖爾和甘肅的居延等地都發掘出了漢代的紙的殘片,它們的年代大約比東漢建初至元興年間的宦官蔡倫所造的紙要早150年至 200年。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紙的發明雖很早,但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政府文書仍是用簡牘,縑帛書寫的。至獻帝時,東萊人左伯又對以往的造紙方法作了改進,進一步提高了紙張質量。他造的紙潔白,細膩,柔軟,勻密,色澤光亮,紙質尤佳,世稱左伯紙,其中尤以五色花箋紙,高級書信紙為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技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區域也由晉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陽一帶而逐漸擴散到越,蜀,韶,揚及皖,贛等地,產量,質量與日俱增。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紙面有明顯的紋路,其紙緊薄而勻細。剡溪有以藤皮為原料的藤紙,紙質勻細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東陽有魚卵紙,又稱魚箋,柔軟,光滑。江南以稻草,麥桿纖維造紙,呈黃色,質地粗糙,難以書寫。北方以桑樹莖皮纖維造紙,質地優良,色澤潔白,輕薄軟綿,拉力強,紙紋扯斷如棉絲,所以稱棉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魚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因當時把魚網破布劃為麻類纖維,所以統稱麻紙。
為了延長紙的壽命,晉時已發明染紙新技術,即從黃櫱中熬取汁液,浸染紙張,有的先寫後染,有的先染後寫。浸染的紙叫染潢紙,呈天然黃色,所以又叫黃麻紙。黃紙有滅蟲防蛀的功能。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了。在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有這么一個傳說:蔡倫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紙為業,他一直想製造一種特別理想的白紙,用來替師傅來畫像修譜。但經過許多次的試驗都不能如願以償。一次,他在山裡偶然看到有些檀樹倒在山澗旁邊,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蝕得腐爛發白。後來他用這種樹皮造紙,終於獲得成功。由此可以斷定:利用樹皮製造宣紙,在唐朝時候就比較盛行了。唐代寫經的硬黃紙,五代和北宋時的澄心堂紙等,都是屬於熟宣紙一類。嗣後宣紙一直是書寫,繪畫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後,中國書畫幾乎全用宣紙。
同時,由於發明了雕版刷術,大大刺激了造紙業的發展,造紙區域進一步擴大,名紙迭出,如益州的黃白麻紙,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紙,均州的大模紙,蒲州的薄白紙,宣州的宣紙,硬黃紙,韶州的竹箋,臨州的滑薄紙。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棧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韌皮纖維作為造紙原料,這種紙紙質柔韌而薄,纖維交錯均勻。
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又在紙上均勻塗蠟,經過砑光,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艷美的優點,人稱硬黃紙。還有一種硬白紙,把蠟塗在原紙的正反兩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塊碾壓摩擦,使紙光亮,潤滑,密實,纖維均勻細致,比硬黃紙稍厚,人稱硬白紙。另外政治家填加礦物質粉和加蠟而成的粉蠟紙;在粉蠟紙和色紙基礎上經加工出現金,銀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紙品,稱做金花紙,銀花紙或金銀花紙,又稱冷金紙或灑金銀紙;還有色和花紋極為考究的砑花紙,它是將紙逐幅在刻有字畫的紋版上進行磨壓,使紙面上隱起各種花紋,又稱花簾紙或紋紙,當時四川產的砑花水紋紙魚子箋,備受文人雅士的歡迎。另外,還出現了經過簡單再加工的紙,著名的有薛濤箋,謝公十色箋等染色紙,金粟山經紙,以及各種各樣的印花紙,松花紙,雜色流沙紙,彩霞金粉龍紋紙等。
五代制紙業仍繼續向前發展,歙州製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此紙滑如春水,細密如蠶繭,堅韌勝蜀箋,明快比剡楮。這種紙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自首至尾勻薄如一宋代繼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紙傳統,出現了很多質地不同的紙張,紙質一般輕軟,薄韌,上等紙全是江南製造,也稱江東紙。紙的再利用開始於南宋,以廢紙為原料再造新約,人稱還魂紙或熟還魂紙,具有省料,省時,見效快的特點。
元代造紙業凋零,只在江南還勉強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紙業才又興旺發達起來,主要名品是宣紙,竹紙,宣德紙,松江潭箋。清代宣紙製造工藝進一步改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紙。各地造紙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種原料,製造的紙張名目繁多,在紙的加工技術方面,如施膠,加礬,染色,塗蠟,砑光,灑金,印花等工藝,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在質地上推崇白紙地和淡雅的色紙地,色以鮮明靜穆為主。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箋,如描金銀圖案粉蠟箋,描金雲龍考蠟箋,五彩描繪砑光蠟箋,印花圖繪染色花箋,三色紙上採用粉彩加蠟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銀畫出各種圖案。箋紙的製作在清代已達到精美絕倫的程度。
另外,我國從晉代開始朝廷就從鄰國接受貢紙,如南越進貢的側理紙(或稱苔紙),是以海苔為原料,加上味甘,大溫,無毒的側理製成的越南紙。朝鮮進貢的高麗紙,雞林紙為歷代統治者所喜愛。到清代則有朝鮮的麗金箋,金齡箋,鏡花箋,竹青紙,越南的苔箋,日本的雪紙,奉書紙,西方的金邊紙,雲母紙,漏花紙,各色箋紙,回回各色花紙等。

⑦ 紙文化與紙藝術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紙文化與紙藝術》課程的主要內容:

1、介紹了紙的定義,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紙的分類、用途、製作工藝,特別是播放了關於宣紙的視。

2、介紹了紙文化定義以及傳統紙文化的分類、發展、製作、用途、寓意、起源,播放相關視頻和展示。

3、介紹了紙藝術的定義、分類、發展、用途、製作,並展示了許多視頻和圖片。

(7)紙有哪些文化擴展閱讀

傳統紙文化包括:年畫、春聯、紙燈籠 紙風箏、 紙臉譜、扇畫面、皮影、剪紙、油紙傘、紙織畫、紙雕、折紙。

1、剪紙 民間剪紙是勞動人民為了滿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造,並在他們自己當中應用和流傳的一種藝術樣式。剪紙的紋樣大致可以為:人物、鳥獸、文字、器用、鱗介、花木、果菜、昆蟲、山水等,還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現代器物兩類,共計11類。

以用途分類:裝飾類、俗信類、稿模類、設計類。根據寓意可分為:納吉、祝福、怯邪、除惡、勸勉、警戒、趣味等七類。它生存於勞動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制約,體現了人類藝術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生活情趣。簡直生動形象,充滿樂趣。

2、折紙 又稱「工藝折紙」,是一種以紙張折成各種不同形狀的藝術活動。折紙發源於中國,日本發展。折紙分類色彩各異的「折紙」 雙面彩色的折紙、暈色的折紙、.網眼類的折紙、具有金屬光澤的「折紙、刷質感的「折紙」折紙漫漫發展成不只是兒童的玩具。也是一種有益身的心、開發智力和思維的活動。

3、年畫 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按印製工藝分,可分為木板年畫、水彩年畫、撲灰年畫、膠印年畫。

按著色層次分,可分為單色年畫、黑白年畫、彩色年畫。按年代長度分,可分為古代年畫、近代年畫、當代年畫。按國家地區分,可分為中國年畫、西洋年畫。按年度月份分,可分為年度年畫、月份年畫。

年畫的出產地,一向分成兩大中心:北方是在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的寒亭;南方是在四川的綿竹年畫以及蘇州桃花塢和廣東的佛山。

⑧ 紙的文化特點是什麼

西漢時期以灞橋紙為例,經專家檢驗,得出這種早期漢紙的特徵如下:

(1)紙質粗厚(厚O.14毫米),表面皺澀;

(2)表面有較多的纖維束,甚至是未打碎的麻繩頭;

(3)纖維組織鬆散,交結不緊,分布不勻;

(4)顯微鏡下觀察纖維帚化度低,細胞未遭強度破壞;

(5)纖維交織時透眼多而大;

(6)外觀呈淡黃色;

(7)無文字,木便於寫字,只能作包裹之用。

以上說明西漢是麻紙的萌芽階段,產量不太大,產地不廣,質量有待提高,仍不足以代替帛簡。但西漢羅布淖爾紙上,看到有被砑光的痕跡。可見紙的砑光自西漢即已開始。

東漢寫字用紙的記載,史不絕書。

《後漢書·鄧皇後紀》載,永元十四年(1O2年)鄧後即位,在這以前,"萬國貢獻竟求珍麗之物,自後即位,悉令禁絕,但供紙墨而已"。《太平御覽》卷6O5引《東現漢紀》也說鄧後即位後,"萬國貢獻悉禁絕,惟歲供紙墨而已"。這條記載在年代上早於蔡倫獻紙於朝廷的元興元年(1O5),可見東漢早已有了良紙。《後漢書·百官志》載,少府守宮令"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尚書令有丞"假署印綏及紙筆墨諸材用庫藏"。可見,宮廷內有專門掌管紙墨的官吏。《後漢書·延篤傳》注引《先賢行狀》曰:「篤欲寫《左氏傳》,無紙。〔其師」唐溪典以廢「片戔」記與之,篤以「片戔」錢記紙不可寫,乃借本誦之。」《北堂書鈔》卷1O4引延篤(167年卒)答張奐書:"惟別三年,夢想記憶,何月有違,伯英(張芝)來惠書四紙,讀之反復,喜不可言。"

東漢紙

東漢的字紙除在新疆、內蒙古出土外,近來在甘肅也有出土。1974年1月8日,當時的武威柏樹公社橋兒大隊社員在旱灘坡修水利時,發現一座漢墓,從中出土有木俑、牛車、木盒,陶器、剪進五銖錢等。有趣的是,在木牛車模型上粘附有帶字的古紙(黨壽山:《甘肅武威縣旱灘坡東漢墓發現古紙》,《文物》1977年第1期)。考古工作者根據對墓葬和出土器物形制的考察,斷定該墓屬於東漢晚期,即公元2世紀後半葉。旱灘坡紙出土後,已裂成一些碎片,最大的約為5×5厘米,存在於木牛車車箱兩側,三層紙粘在一起,紙上有較大的漢隸墨跡,明顯可辨者有"青貝"等字。原料為麻類(潘吉星:《談旱灘坡東漢出土的麻紙》),紙質細薄(厚O.O7毫米),表面平滑;纖維束少見,有很少較細的纖維束;纖維組織緊密,分布勻細;纖維帚化度較高,細胞遭強度破壞;透眼小而少;大部分呈褐色,老化程度大,少部分呈白色,有柔軟性;用於書寫。旱灘坡紙的這些特點,一眼就可看出質量之高。從這里可以推知,在造紙過程中對破麻布、繩頭等原料,已採取鹼液蒸煮、精細舂搗,反復漂洗等工序,製成分散度較高的紙漿,再用濾水性好的細密抄紙設備抄出來的。

東漢末,造紙術更有提高。還出現了名紙,"左伯紙"就是其中之一。據唐代張懷瓘《書斷》卷一說:"左伯,字子邑,東萊人,……擅名漢末,又甚能作紙。"漢末趙歧《三輔決錄》引韋誕(179~253年)奏言:"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皆古法。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後可以盡徑丈之勢,方寸千言。"

在2、3世紀時,"左伯紙"與"張芝筆"、"韋誕墨"齊名,為當時的人們,尤其是書法家所愛用。5世紀時的肖子良在答五僧虔信中描述說:"子邑之紙,研妙輝光;仲將(韋誕)之墨,一點如漆;伯英(張芝)之筆,窮神盡意。"所謂"研妙輝光",無非是形容左伯紙造得精細,潔白光滑。它可能是一種加工紙。《後漢書·蔡琰傳》載曹操欲使十吏就蔡琰(字文姬,蔡色之女)寫書,文姬"乞給紙筆,真、草唯命。於是繕書送之,文無遺誤"。按曹操、蔡邕父女和左伯都是同時代人,則曹操命蔡文姬寫字用的紙或許就是左伯紙之類的加工紙。由於有了紙,所以這時寫字就不再用帛和簡了。

在麻紙技術的基礎上,根據文獻記載,東漢時還用樹皮纖維造紙。樹皮紙的出現,是東漢造紙技術史上一項重要的技術革命。它為紙的製造開辟了一個新的更廣泛的原料來源,促進了紙的產量和質量的提升。

漢代是否用活動的簾床紙模造紙,至今還沒有從文獻和實物上得到證實。以出土的漢紙作分析,那時用的是固定的織紋紙模來抄紙。用這種紙摸抄成紙後,貼近網篩的那面紙上印有織紋(經緯紋)而沒有簾紋。所以漢紙無簾紋。

魏晉南北朝時期

如果說,漢代在書寫紀事材料方面還是縑帛和簡牘並用,紙則只是作為新型材料剛剛崛起,還不足以完全取代帛簡的話,那麼這種情況到了晉朝就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於晉代已造出大量潔白平滑而又方正的紙,人們就不再使用昂貴的縑帛和笨重的簡牘來書寫了,而是逐步習慣於用紙,以致最後使紙成為占支配地位的書寫材料,徹底淘汰了簡牘。

東晉末年,有的統治者甚至明令規定用紙作為正式書寫材料,凡朝廷奏議不得用簡犢,而一律以紙代之。例如東晉的豪族桓玄(369~4O4年)掌握朝廷大權後,在他臨死的那一年(4O4年)廢晉安帝,改國號為楚,隨即下令停用簡牘而代之以黃紙:"古無紙,故用簡,非主於敬也。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地下出土文物也表明,西晉時還是簡紙並用,東晉以降,便不再出現簡牘文書,而幾乎全是用紙了。

我國造紙原料資源豐富,隨著造紙技術的進步和推廣,這個時期南北各地,包括有些少數民族地區,都建立了官私紙坊,就地取材造紙。北方以洛陽、長安、山西及河北、山東等地為中心,主要產麻紙、楮皮紙、桑皮紙。陳朝的徐陵(5O7~583年)《玉台新詠·序》說:"五色花箋,河北、膠東之紙。"山東早在漢末就產名紙,東萊人左伯在曹魏時還在世,"左伯紙"名重一時。而長安、洛陽是在兩漢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成為造紙中心的。

東晉南渡後,江南也發展了造紙生產。浙江會稽、安徽南部和建業(南京)、揚州、廣州等地,成了南方的造紙中心,也產麻紙、桑皮紙和楮皮紙。北宋米芾《十紙說》:"六合(今揚州附近)紙,自晉已用,乃蔡侯漁網遺制也。網,麻也。"這時的浙江嵊縣剡溪沿岸,成為藤紙中心,但在南方,仍以麻紙為大宗。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廣大紙工在生產實踐中精益求精,積累了許多先進技術經驗,因此名工輩出,名紙屢現。除前述左伯及左伯紙外,還有南朝劉宋時的張永。沈約(441~513年)《宋書·張永傳》:"張永善隸書,又有巧思,紙及墨皆自營造",他造的紙為當時北方所不及。

1964年在新疆吐魯番出土的晉代紙繪地主生活圖,長1O6.5厘米,高47厘米,由六張紙聯成,可能是迄今最早的紙本繪畫。1966~1969年新疆出土的南北朝的民間剪紙,式樣美觀大方,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

而新疆出土的東晉寫本,《三國志》的筆法圓熟流暢,有濃厚的隸書風味,著名書法家王羲之、陸機等人也都是以麻紙揮毫。潘吉星先生對魏晉南北朝近百種古紙都進行了檢驗,證明其中90%以上都是麻紙(參見潘吉昌:《中國造紙技術史稿》第55頁),以木麻和薴麻為原料的居多。

除麻紙外,這時期還採用其他韌皮纖維原料造紙,如楮皮紙、桑皮紙、藤皮紙等。從晉朝開始一直延續到唐宋時為止,浙江嵊縣南曹娥江上游的刻溪附近,更開創用野生藤皮造紙而久享盛名。

據文獻記載,晉朝還有一種側理紙,實即後世的發箋,以麻類、韌皮類等傳統原料制漿,再摻以少量水苔、發菜等作填料,用量雖少,但因呈現顏色,放在紙面上非常明顯。這種發箋紙在唐宋以後還繼續生產,直到近代。外國的發箋,最著名的是朝鮮李朝的發箋。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的加工技術也有相當發展,較重要的加工技術之一是表面塗布。所謂表面塗布,就是將白色礦物細粉用膠粘劑或澱粉糊劇在紙面上,再予以砑光。這樣,既可增加紙的白度、平滑度,又可減少透光度,使紙面緊密,吸墨性好。這種技術在歐洲的首次使用,是1764年卡明斯在英國提出的,將鉛白、石膏、石灰及水混合,塗刷在紙上。而我國的塗布技術要比歐洲早一千四百多年,常用的白色礦物粉原料有白堊、石膏、滑石粉、石灰或瓷土等。塗布方法是先將白粉碾細,製成它在水中的懸浮液,再將澱粉與水共煮,使與白粉懸浮液混合,用排筆塗施於紙上,因為紙上有刷痕,所以乾燥後要經砑光。這類紙在顯微鏡下觀察,纖維被礦粉晶粒所遮蓋的現象清楚可見。

對紙張加工的另一技藝是染色。紙經過染色後,除增添外表美觀外,往往還有實用效果,改善紙的性能。紙的染色從漢代就已開始。12世紀的劉熙《釋名》說「演」字,就是染紙的意思。魏晉南北朝以後,繼承了這種染潢技術並繼續流傳下來。

晉時染潢有兩種方式,或者是先寫後潢,或者是先潢後寫。關於染潢所用的染料,古書中也有明確記載。東漢煉丹家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有"若櫱染為黃兮,似藍成綠組"之語。櫱就是黃櫱。東晉煉丹家葛洪(284~363年)在《抱朴子》中也提到了黃櫱染紙。黃櫱或日黃柏,是一種芸香科落葉喬木,其干皮呈黃色,味苦,氣微香。我國最常用的是關黃柏和川黃柏。關於染紙技術,這時期也有專門記載。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有專篇敘述染潢法。其中說:"凡潢紙,滅白便是,不宜太深,深色年久色暗也。……「黃」櫱熟後漉滓搗而煮之,布囊壓訖,復搗煮之。凡三搗三煮,添和純汁者,其省四倍,又彌明凈。寫書經夏然後入潢,縫不淀解。其新寫者,須以熨斗縫縫熨而潢之。不爾,人則零落矣。"

黃紙不僅為士人寫字著書所用.也為官府用以書寫文書。下於民間宗教用紙,也多用黃紙,尤其佛經、道經寫本用紙,不少都經染潢。現在各博物館和圖書館收藏的魏晉南北朝寫經紙中,有不少是潢紙。這種風氣後來到隋唐時尤其盛行。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為什麼喜歡用黃紙呢?

第一,黃柏中含有生物鹼,主要是小柏鹼、少量的棕櫚鹼、黃柏酮、黃柏內脂等。小柏鹼呈苦味,色黃。棕櫚鹼也呈黃色,味苦,可溶於水。這種生物鹼既是染料,又是殺蟲防蛀劑。既延長紙的壽命,而同時還有一種清香氣味;

第二,按照古代的五行說,金水水火土五行對應於五色、五方、五音、五味等等。五行中的土對應於五方中的中央和五色中的黃,黃是五色中的正色。故古時凡神聖、莊重的物品常飾以黃色,重要典籍、文書也取黃色;

第三,黃色不刺眼,可長期閱讀而不傷目;如有筆誤,可用雌黃塗後再寫,便於校勘。這種情況在敦煌石室寫經中確有實物可證。

閱讀全文

與紙有哪些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