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有哪些史前文化遺址

中國有哪些史前文化遺址

發布時間:2022-07-17 14:25:27

A. 是前世期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有哪些

河姆渡遺址(浙江餘姚)是1973年發現的中國新石器時代一個重要的村落遺址,距今已有7000餘年歷史。經兩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共出土各類生產工具、生活工具、建築構件等文物7000餘件。人們在這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最早的木結構水井、最早的編織技術、最早的船漿……河姆渡遺址所展示的燦爛的原始文化,有力地證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1979年,這一結論被寫進了中學歷史教科書中。

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最具代表性古文化,位於赤峰市區東北隅的紅山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

位於芮城縣中瑤鄉西侯度村,為目前中國境內已知的最古老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大約180萬年。經發掘出土的動物化石有巨河狸、鯉、山西軸鹿、粗面軸鹿、粗壯麗牛、山西披毛犀、三門馬、古中國野牛、晉南麋鹿、步氏羚羊、李氏野豬、納瑪象等。石器出土數量不多,主要以石英岩為原料,類型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狀器。另外在文化層中還出土有若干燒骨,這是目前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證據。石器和有切割痕跡的鹿角以及燒骨的發現,證明遠在18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遺址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B. 中國古代文明遺址有哪些

史前文明
浙江
田螺山遺址
河姆渡文明
馬家浜文化
環太湖(現浙江,江蘇,上海,安徽等區域)
良渚文明
江西
吳城遺址
湖南
炭河裡遺址
彭頭山文化
玉蟾岩遺址
湖北
屈家嶺文化
石家河文化
四川
大溪文化

C. 中國有史前文明遺跡嗎

據說有很多:
四川三星堆
浙江龍游石窟
浙江河姆渡文化
山東龍山文化
山東大汶口文化
山東堯王城遺址
陝西半坡遺址
湖北石家河遺址
甘肅大地灣文化
東北紅山文化
青海不知道哪兒出土了一堆萬年光碟
上海浦東據說有一個萬年青銅鼎
杭州良渚古城出土了數不過來多少的精緻玉器
西藏岡仁波齊峰據說可能是一座巨型萬年金字塔
等等...

D. 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文化遺產有:

1、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E. 中國有多少古代和遠古史前文化遺址

原始人遺存
元謀人 藍田人 北京猿人 河套人 山頂洞人 馬壩人 丁村人 柳江人 大荔人
舊石器至新石器早期
裴李崗文化 賈湖遺址 薛家崗遺址 辛店文化 馬家濱文化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半坡文化 馬家窯文化 大溪文化
氏族社會
龍山文化 紅山文化 良渚文化 齊家文化 夏家店文化 文家嶺文化 下川文化
二里頭文化 二里崗文化 城子崖文化 李家村文化 湖熟文化 老官台文化
大洞文化 廟底溝文化安陽殷墟 周原遺址 半鎬遺址 新化、屈樂遺址 仙人洞文化 大地灣文化 磁山文化 金牛山文化 下川文化 三星堆文化

F.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有哪些

1、紅山文化,發源於東北地區西南部。起始於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遺跡之一,分布范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G. 中國發現的史前文明有哪些

肯定有的,
《中國史前神話解密》 《人類文明起源研究》
還有歷代史書中有引用過,如《太平御覽》中引用過的《三五歷記》等
都是描繪中國有史前文明的書籍
泥河灣文化 按地質年代和考古鑒定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即以小長梁遺址和馬圈溝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早期遺址群(距今約150—200萬年),以侯家窯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中期遺址群(距今約10—30萬年),以虎頭梁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晚期遺址群(距今約萬年). 是迄今為止,東亞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具有確切地層的人類活動遺址,對人類起源於非洲衣索比亞的一元論提出了挑戰。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300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之一,1936年才被發現,目前發現的遺址集中分布在上海周邊的長江三角洲地區。
中國發現的遠古人類遺址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約四五十萬年。

舊石器時代指距今約一萬年以前的時期,新石器時代指距今一萬年左右到四千年左右的時期。

泥河灣文化 按地質年代和考古鑒定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即以小長梁遺址和馬圈溝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早期遺址群(距今約150—200萬年),以侯家窯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中期遺址群(距今約10—30萬年),以虎頭梁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晚期遺址群(距今約萬年). 是迄今為止,東亞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具有確切地層的人類活動遺址,對人類起源於非洲衣索比亞的一元論提出了挑戰。

距今2萬~10萬年間浙江寧紹平原是越族人發展的一個基地。

距今1.5萬年寧紹平原自然環境惡化,迫使越族人幾次大規模遷徙。

以下是新石器時期我國主要文化遺存簡單記略:

距今1萬年左右,有一支越過錢塘江進入今浙西和蘇南丘陵地帶生息繁衍創造了馬家浜文化。

紅山文化是東北地區以出土玉器為主要特徵的新石器文化,萌芽於公元前8000~6000年前後,發展於公元前5000~4500年前後,輝煌於公元前4000~2500年前後,一般把公元前6000~3000年這一時期帶有紅山文化特徵的玉石器通稱為紅山文化。

賈湖遺址 賈湖遺址的地層比較單純,主要為裴李崗文化遺存,絕對年代為BC7000—BC5800年,距今9000年左右。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存,提供了連接黃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間新石器文化關系的一個連接點。發現有房子、陶窯、墓葬與陶器、石器、骨器等。出土的缽、雙耳壺與錐足鼎等陶器具有裴李崗文化同類陶器特徵。有契刻符號的龜甲與石器 ,其契刻符號可能與原始文字有關。

磁山文化是中國華北地區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河北武安縣磁山發現而命名。1973年發掘。年代約為公元前5400~前5100年。該文化與裴李崗文化關系密切,有人把兩者連稱為「裴李崗·磁山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在1936年被發現,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在杭州市餘杭區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台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復合,。

仰韶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以其分布之廣泛,延續之久長,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而成為中國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幹,它展現了中國母系氏族制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

半坡文化屬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位於陝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約為公元前4800—4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為單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個沒有貧富差別的原始社會。

三星村遺址 三星村遺址位於江蘇金壇市西崗三星村,年代為公元前4500—3500年左右。它對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和文明起源等課題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為中國新石器時代區域研究、體質人類學研究增添了新資料。 相當於長江下游地區崧澤文化早期到馬家浜文化中晚用。出土的距今6000年前的石鉞,是一件禮器,表示擁有者的權力、身份、地位。較目前最早最完整的良渚文化玉鉞的年代早1000餘年。

安徽凌家灘文化遺址 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凌家灘村,遺址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經測定距今約5300年至5600年,是長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遺址還出土了兩件科學文化史上有著特殊意義的文物——玉龜和玉版。專家推測,玉龜和玉版,有可能就是遠古洛書和八卦。在即將開始的安徽凌家灘文化遺址的第五次發掘,將採用紅外線攝影技術,尋找可能存在的5000年前的文字。

石家河文化 銅石並用時代文化,距今約4600─4000年。因發現於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而得名。此地有一個規模很大的遺址群,多達五十餘處。該文化已經發現有銅塊、玉器和祭祀遺跡、類似於文字的刻劃符號和城址,表明它已經進入文明時代。陶器大部分為黑色,不過也有不少紅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該文化的一大特色。
陶塑個體均很小,有獅、象、虎、雞、魚、龜,還有人像。這些小塑像集中出土於窖穴之中,有祭祀的味道。在埋小孩的瓮棺中,往往出有不少玉器,造型豐富,有人面、飛鷹、豬龍、蟬、璜、管等,雕刻精細,工藝水平相當高。
該文化出現如石家河遺址群那樣的中心聚落,由鄧家灣、土城、肖家屋脊等數十處遺址組成。當時的經濟生活以稻作農業為主。在鄧家灣遺址發現了銅塊和煉銅原料孔雀石,標志著冶銅業的出現。琢玉工藝崛起,特色鮮明,玉器有人面雕像、獸面雕像、玉蟬、玉鳥、玦、璜形器等,都屬於小型玉器。鄧家灣遺址的個別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達數千件之多。所塑有鳥、雞、豬 、狗 、羊 、虎、象、猴、龜、鱉以及抱魚跪坐的人物等。這些陶塑可能供原始巫術、祭祀活動之用,鄧家灣似為專門產地,通過交換輸往各地。
石家河文化晚期大小墓差別懸殊。肖家屋脊一座大型土坑墓長3米多 ,隨葬品百餘件 ;另一座成人瓮棺中有小型玉器56件,居該文化已發現的玉器墓之首。鍾祥六合大多數瓮棺內隨葬玉石器及玉石料。這些表明人們以玉器為財富。一般認為,該文化已處於原始社會瓦解階段。

廟底溝文化與仰韶文化形式由於時代、地域或部族的不同,有其獨特的內容,因首先在廟底溝發現,所以稱廟底溝類型文化。"碳化"測定為公元前3910年,上下浮動125年。

河姆渡文化 年代約為公元前4360年—前3360年。主要分布於浙江寧紹平原。以夾炭黑陶為主,少量加砂、泥質灰陶,均為手制,燒成溫度800—930℃。

北陰陽營文化 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南京市北陰陽營遺址而得名。分布在江蘇省寧鎮地區和安徽省東南部。估計年代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北陰陽營文化大致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末期,但已孕育著父系氏族社會的萌芽。

馬家浜—崧澤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4000—前2685年。主要分布於上海、江蘇南部與浙江北部。以紅陶為主,少量灰陶、黑陶、黑皮陶,有夾砂、泥質、夾炭陶。燒成溫度760—1000℃。陶器大部分手制,少量輪修。
大汶口文化 年代約為公元前4040—前2240年。分布於山東、江蘇北部、河南東部、安徽東北部。有泥質、加砂陶,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並出現白陶、蛋殼陶。手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燒成溫度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單耳杯、觚形杯、高領罐、背水壺等。許多陶器表面膜光,紋飾有劃紋、弦紋、籃紋、圓圈紋、三角印紋、鏤孔等。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紅、黑、白三種,紋樣有圈點、幾何、花葉等。

大溪文化 年代約為公元前3825—前2405年,主要分布於三峽地區和湖北西部長江沿岸。多泥質陶,細泥陶、加砂陶比較少,還有少量的夾炭陶;紅陶為主,少量灰陶、黑陶。以手制為主,少量輪修,燒成溫度600—800℃。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 城頭山古城內遍地可見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陶片和文化堆積。城頭山城始建於6000年前的大溪文化時期,距今5000年左右屈家嶺文化時期又經過兩次築造。陶鬶、陶觚和陶溫鍋的發現,說明城頭山及周邊地區,5000年前飲酒已相當普遍和講究,酒文化的發展已達到相當水平。

盤龍城遺址 盤龍城遺址位於武漢市黃陂盤龍城經濟開發區葉店村,是我國長江中游地區首次發現的商代早期城市遺址(距今3500年),也是迄今我國發現的同時期保存最好的城址之一。

良渚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前2000年,正式進入歷史時代的吳越應該就是良渚人與吳越人有著某種關聯的一種印證,其後馬橋文化可能是他的繼承者尚無根據;良渚文化先民分為兩只一隻到達粵北融入石硤文化,一隻與中原部落交戰,被吸收同化融合,出現在龍山文化之中。分布在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是承繼崧澤文化發展形成的,得名於杭州附近的良渚遺址,良諸文化的稻作農業、竹木製作、養蠶、絲織、麻織等都有重要發展。尤為令人注目的是發現了以琮、璧、鉞為主的大量玉器,浙江餘杭的反山和瑤山、江蘇武進的寺敦等地都出土有良渚文化的精美玉器,不僅說明制玉工藝精湛,而且其器形和紋飾多反映了社會上層建築的深刻變化。

馬家窯文化 年代約為公元前3190—前1715年。受仰韶文化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主要分布於甘肅和青海的東北部,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的中下游為中心。

石峽文化是嶺南地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得名於廣東曲江石峽遺址,其時代約為公元前3000—前2000年之間。

屈家嶺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2550—前2195年。主要分布於長江中游江漢地區。早期以黑陶為主,晚期灰陶為主,少量紅陶。陶器以手制為主,少量輪修,燒成溫度900℃左右。
龍山文化 年代約為公元前2310—前1810年。繼承仰韶文化因素發展起來。早期主要分布在關中、晉南、豫西一帶。晚期主要分布於河南、和河北的南部。

馬橋古文化遺址 馬橋古文化遺址含3層不同時代的文化遺存 :上層為春秋戰國時代印陶文化遺存;中層出土大量商代石、骨、陶器,為太湖地區早期印陶文化的典型遺存,被命名為馬橋文化;下層發現新石器時代建築遺跡和墓葬,為距今4000年的良渚文化遺跡。文化遺存下面還有一條貝殼沙帶,說明遺跡所在地是古代海岸。遺跡的發現對於研究上海地區古海岸位置和成陸年代具有重要意義。

齊家文化 年代約為公元前1890—前1620年。繼馬家窯文化而發展起來。主要分布於甘肅、青海、寧夏等地。

小結:我國的古代神話傳說,大多來源於新石器時代,由於年代的久遠,文史資料的匱乏,思想的蒙昧等給我們的先民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二十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學的發展,使我們有機會近距離的接觸他們,這無疑對我們正確地認識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有重要的意義!夏商周的斷代工程已經可以暫告一段落,而新石器時期的文化即史前文明的研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另一巨大任務!有待我國廣大的考古,文字,歷史等學者的進一步努力。

H. 列舉我國遠古時期的主要人類文化遺址的名稱

1、山頂洞人
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因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1930年發現,1933~1934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進行發掘。與人類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飾物,並發現了中國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質時代為晚更新世末,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境和在當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廣闊的草原。虎、洞熊、狼、似鬃獵豹、果子狸和牛、羊等生存於其間。山頂洞人以漁獵和北京斑鹿個體的骨骼,應是他們狩獵的主要對象。在遺址里還發現鯇魚、鯉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說明山頂洞人已能捕撈水生動物,把生產活動范圍擴大至水域,這標志著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2、元謀人
元謀人,因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英文稱雕塑:Homo
erectus
yuan
mouensis,俗稱「元謀人」。「元謀」一詞,出自傣語,意為「駿馬」。
元謀人牙齒化石是1965年「五一」節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的,元謀縣被譽為「元謀人的故鄉」。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生活年代約為一百七十萬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過前後十萬年(也有學者認為其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距今60萬至50萬年或更晚一些)。
在約在170萬年以前,雲南元謀一帶,榛莽叢生,森森鬱郁,是一片亞熱帶的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獸等第3紀殘存的動物在這里生存繁衍。再往後推移一段時間,則是桑氏鬣狗、雲南馬、山西軸鹿等早更新世的動物出現在這片草原和森林。它們大多數都是食草類野獸。為了生活下去,元謀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獵它們。根據出土的兩枚牙齒、石器、炭屑,以及其後在同一地點的同一層位中,發掘出少量石製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證明他們是能製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類。
3、北京人
北京人又稱北京猿人,簡稱「北京人」,科學命名為「北京直立人」又稱「中國猿人北京種」(Sinanthropus
pekinensis),是生活在更新世
(歷史學為舊石器時代)的直立人。化石遺存於1927年在中國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龍骨山發現。關於年代的爭議較大,一般認為約在距今70萬年前。而最近一項在英國《自然》雜志發表的應用Al/Be測年法的結果則把這一年代上推至68-78萬年前。北京人手腳分工明顯,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但還是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另指現代意義上的北京人,泛指居住或生活在北京的人。

I. 中國的古代遺址都有哪些分布在什麼地方

中國古代遺址非常多,數量巨大而分散,因此只列舉10個最著名的作為代表。

  1. 北京故宮。明清兩代皇朝的故居,已有1000年以上歷史。

  2. 西安秦始皇陵。中國第一代皇帝秦始皇的陵墓,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3. 圓明園遺址。位於北京市,原為清朝皇家園林,八國聯軍侵華時被焚毀。

  4. 西漢南越王陵。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西漢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昧之墓,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5. 西夏王陵。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國少數民族政權「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墓,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6. 布達拉宮。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中國少數民族吐蕃人所建造的宮殿,距今已超過1000年歷史,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7. 高句麗皇城及貴族墓葬。位於吉林省集安市,北方游牧民族高句麗所建立的政權,至今已有500年歷史。

  8. 馬王堆。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女屍歷經2000餘年,屍身不腐,被譽為「考古界的奇跡」。(馬王堆並非干屍)

  9. 湖南大學。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湖南大學前身為嶽麓書院,建於公元976年,是中國惟一具有1000年歷史的學府。

  10.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始建於公元493年,集合歷代皇朝的佛像和書法摹本,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有哪些史前文化遺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