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先秦至秦漢時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人有哪些人

先秦至秦漢時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人有哪些人

發布時間:2022-04-01 08:06:56

Ⅰ 先秦至秦漢時期新疆地區文化帶有深深的中華文化的印記表現在哪些方面

先秦至秦漢時期新疆地區文化帶有深深的中華文化的印記:彩陶文化的西傳、火葯西傳、玉石東傳、絲綢西去。

彩陶發源於距今約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在新石器時代伴隨著相對定居的農耕文化一起發明了燒陶技術。關中地區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時期就有了較發達的陶器,有個別缽形器口沿裝飾一條寬綵帶,這是彩陶的萌芽。

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時期,人們已經能熟練地控制窯溫,並且彩繪藝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見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難看出來有其它特殊的用途。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曾發現用兩瓮對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瓮上鑿一小孔,表達了原始人對再生的嚮往。

藝術特色:

界首彩陶秉承唐三彩遺風,又吸收了剪紙、木版年畫的藝術風格,在制陶技藝中自成流派。在胎面的製作上,界首彩陶飾以兩層化妝土,在刻畫過程中表現出赭、黃或赭、白兩種基本對比色;在刻畫題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鳥、魚、蟲為創作對象外,還著重吸取了傳統戲曲中的藝術元素。

以一幕幕場景的形式加以表現,盧山義的"刀馬人"系列是其代表;在燒制方面,界首彩陶製作先除潮,然後素燒,溫度一般在攝氏700至800度,成品為磚紅色的刻畫陶,素燒後可以釉燒。

即塗以含鉛、二氧化硅、粉土的釉料後放入陶制的匣缽內,逐漸加大溫度,達到攝氏1000至1050度,燒兩天兩夜,成品為紅底白花的界首彩陶。

Ⅱ 求先秦和秦漢代表人物和事跡!

老子 春秋時思想家 道家學派創始人 有《道德經》傳世
孔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學派創始人 曾開塾講學 據傳有三千弟子 其中達者七十二 後與諸弟子周遊列國 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 曾整理魯國史書作《春秋》 他的言行後來被其弟子整理為《論語》
孫武 春秋末兵家代表人物 為吳將 引吳軍入郢 未嘗一敗 作《兵法十三篇》(即《孫子兵法》)
孟子 戰國初期儒家學派代表人 有《孟子》傳世
荀子 戰國儒家學派代表人 也有人認為他是法家學派創始人
韓非 荀子門生 戰國末年法家代表人
李斯 荀子門生 戰國末年法家代表人 後任秦丞相
莊子 戰國道家學派代表人 與老子並稱「老莊」 有《莊子》傳世
墨子 戰國時墨家學派創始人 有《墨子》傳世

上面是春秋戰國時諸子百家中比較著名的 不清楚你具體需要那些方面的人物 只列了這些 如果有其他要求 把問題補充一下吧

比較重要的歷史事件(只列了戰國以後的):
三家分晉
齊魏桂陵、馬陵之戰
商鞅變法
燕昭王復國
秦趙長平之戰
秦統一六國之戰
秦始皇定製
秦修長城
大澤鄉起義
巨鹿之戰
劉邦入咸陽
楚漢之戰
白登之圍
呂後之亂(諸呂之亂)
文景之治
七王之亂
罷斥百家 獨尊儒術
武帝大一統
武帝北擊匈奴
王莽篡位
綠林、赤眉起義
光武中興
平章之治
梁冀專權
黃巾起義
十常侍之亂
下面就是東漢末三國初的那些事了

Ⅲ 先秦時期有哪些重要歷史人物

對中國影響最大的三位:孔子、老子、孟子。

Ⅳ 先秦至秦漢時期新疆地區的漢人主要是什麼人

你好,先秦時候並沒有漢人這個稱呼一般都是稱秦齊楚燕趙魏韓,稱呼各自的國家的人!而新疆地區在當時是屬於義渠,來往基本都是秦人或者商人!而漢朝時大部分漢人都是被劫掠的人口或者是商隊

Ⅳ 討論一:先秦至秦漢時期就生活在西域,460年到640年建立高昌國的是哪個民族

柔然主要是鮮卑、敕勒、匈奴和突厥等許多民族和部落所融合而成。
闞氏高昌,5世紀後期在高昌建立的王國。建立者是闞伯周,是柔然的附庸國。
高昌歷史文獻,有《新唐書·高昌傳》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公元5世紀中葉至7世紀中葉,在這個狹窄的吐魯番盆地中,曾先後出現四個漢族獨立王國,先後分別是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

Ⅵ 討論一:先秦至秦漢時期就生活在西域,460年到640年建立高昌國的是哪個民族

460年至640年高昌國是漢族在西域吐魯番一帶建立的佛教國家。

Ⅶ 先秦至秦漢時期的西域諸民族有哪些

B. 塞人、月氏人

《漢書·西域傳》說:烏孫國的東邊與匈奴相連,西北面是康居,西鄰大宛,南面是居住在城郭內的國家。這地方原本有 塞人 居住。大月氏向西方遷移時,打敗了塞王。

C. 烏孫人、羌人

烏孫是漢代連接東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民族之一,烏孫的首領稱為「昆莫」或「昆彌」。

D. 鮮卑人、柔然人

柔然,是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活動於我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的古代民族之一,與其並存的還有敕勒。當時,正是我國歷史上處於十六國、南北朝紛爭對峙時期.

鮮卑人是在東北,不在西域,而且時間也對不上。
所以D是不對的

答案應該是ABC

Ⅷ 先秦至秦漢時期新疆地區的漢人主要是什麼

漢朝以前,新疆地區應該沒有漢人。
畢竟漢朝以前,中原王朝的勢力范圍沒有達到那裡。
如果有漢人,應該是商人或者與匈奴交戰時被擄走的。
在漢代,西域地區都是一些小的城邦國家。
自張騫出使西域開始,中原王朝的勢力開始深入到新疆地區,漢武帝在新疆地區設立了西域都護府。
在當地駐有文官和軍隊,以及一些隨遷平民和商人。
所以,當時在新疆地區的漢人主要有官員、軍人、隨遷平民商人及其眷屬。

Ⅸ 先秦有哪些著名人物

1.李斯:前280年?—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是荀子的學生,後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他年輕時,起初在鄉村做管理文書的小官,後來,隨荀卿學習,當任廷尉。他輔佐了嬴政一統天下建立秦朝。在秦始皇統治期間,李斯被任命為丞相。

秦統一前,因各諸侯國長期割據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著有標準的字體來取代以前流行的異體字,於是便打聽到李斯擅長書法,就把這任務交給他。李斯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後,很滿意,於是就把它定為標准字體,通令全國使用。

小篆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給人以剛柔並濟,圓渾挺健的感覺,對漢字的規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當時,人們對小篆的結構不太熟悉,很難寫得稱心如意。李斯和趙高,胡毋等人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等範本,供大家臨摹。李斯和趙高合謀擁護秦二世上位之後,因諫爭受趙高陷害,被荒淫無度的秦二世處死——「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三十七年(前210)十月出遊,由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隨從,南至雲夢(今湖北省境),沿江而下,登會稽山,祭大禹廟,以望南海。李斯奉命為文頌秦德、罪六國、明法規、正風俗,親自以小篆書寫,刻石立碑。本篇在文體上屬於銘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韻。莊重凝煉,是銘文文體的代表作。李斯奉命連夜寫畢後的隔日,他又采嶺石鑴刻,然後立於會稽鵝鼻山山頂(後叫刻石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會稽刻石】。傳為由李斯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宋以後,《會稽刻石》原刻石就散佚了。到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紹興知府李亨特用舊藏《會稽刻石》申屠駉原拓本重刻於原石,現藏在紹興文管處,碑高八尺七寸,寬四尺四寸,上刻篆書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還有用隸書撰寫的題記三行,計六十字。

嶧山刻石 前219 李斯書 高218厘米,寬84厘米
由於年代久遠,原石被野火焚毀。此石是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 993年)鄭文寶根據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陰有鄭文寶題記。《嶧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由宋代人所刻的五代南唐徐鉉的摹本為最佳,現藏西安碑林。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他出巡齊魯故地登陶縣的嶧山(今山東鄒縣東南)時,登高遠望,激情滿懷,李斯當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於嶧山之上。這就是著名的秦《嶧山刻石》。原石已被曹操登山時毀掉。

李斯說:寫字,用筆要急速回轉,折畫要快,象蒼鷹俯沖盤旋一樣。收筆好比游魚得水,運筆就象景山行雲,筆畫的輕重、舒捲,應自然一體,大方美觀。從《嶧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書法運筆堅勁暢達,線條圓潤,結構勻稱,點畫粗細均勻,既具圖案之美,又有飛動之勢。書藝之高超掩滅先軌,散絕後賢,使一切寫小篆的人皆難入其境,成為後世臨摹學書之佳。(

2.趙高:(?—前二○七年),原籍趙國,是趙國王族遠支族屬。後來趙高之父犯了罪,被判處宮刑,趙高弟兄數人也一律處以宮刑,在秦國王宮做了奴隸。受到腐朽官場爾虞我詐熏陶,他幻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出人頭地,成為一個權傾四野的太監。為了實現這種野心,他施展察言觀色、見機行事、陽奉陰違的本領,以騙取主子的信任。秦始皇十分重視法制,趙高為了投其所好,便開始鑽研法律。不久他熟悉了許多案例。秦始皇聽說趙高能力強,精通刑獄法令,便提拔他擔任了中東府令,兼行符璽令,這樣,趙高便從太監群中搖身一變,成了掌管皇車馬和能自由出宮的官吏。秦始皇非常寵愛小兒子胡亥,趙高便挖空心思、千方百計去接近、討好胡亥,很快取得了胡亥的歡心。後來,秦始皇就讓他教十八子胡亥決斷訟案,趙高心中更是有說不出的高興,每日與十八子共起居,處處依從他,既贏得了胡亥的信任,也博得了秦始皇的好感,為他後來進一步教唆、利用和控制胡亥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為了耀武揚威,加強對全國各地的控制,便親巡天下,游覽四方。在出巡的過程中,需要帶大批的衛士,趙高作為主管皇帝車馬乘的「中車府令」,自然在隨行之列。為了取悅秦始皇,每次出巡他都安排一支龐大的車隊,並要求各地貢獻、進奉各種名貴特產,趙高利用這個機會,也大發奇財。公元前二一○年,秦始皇出遊會稽(今浙江紹興),後又沿海北上到琅邪(今山東膠南),隨從的有丞相李斯、趙高。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大兒子扶蘇為人忠厚、性情耿直,有幾次直言勸諫皇上,被派遣到上郡監督軍隊。小兒子胡亥長於聲色犬馬,善於迎合父親,處事謹慎而不冒犯,備受始皇寵愛。他要求從游,皇上答應了他,其他的兒子都沒有跟隨出遊。秦始皇出遊到沙丘(今河北平鄉),突然身染重病,且病情越來越嚴重。為了安排皇位繼承問題,他命令趙高寫詔書給公子扶蘇:「把軍隊交給蒙恬,與靈柩在咸陽會合,並參加葬禮。」詔書封好後還沒來的及交給使者,始皇就去世了。
心懷叵測的趙高認為時機已到,就進一步施展自己的伎倆。趙高深知,扶蘇是個有本事的人,又依靠蒙氏兄弟,一向厭惡他貪暴卑劣的人品,一旦扶蘇即位,他又將陷入貧困卑微的生活中去。人生在世,卑賤是最大的恥辱,貧困是莫大的悲哀,現在正到了改變自己命運的關鍵時刻。於是趙高暗自定下一個陰謀:扣下秦始皇給扶蘇的遺詔,篡改璽書的內容,乘機擁立胡亥為太子,藉以 取更高的權勢、地位和財富。
鑒於皇帝在外地駕崩,當時又沒有正式確立太子,老成持重的丞相李斯,封鎖了皇帝去世的消息,急速趕往咸陽。他們把秦始皇的屍體放在一輛可以調節溫度的車子里。每日照常按時送水飯,並讓一個太監做在車子里,批閱答復大臣們的奏章。當時的做法是基於懼怕天下人知道真情夠發生動亂,也擔心眾皇子爭位,但趙高卻利用這一時機施展了陰謀。
趙高扣住秦始皇給扶蘇的詔書,密謀勸胡亥篡奪皇位。胡亥本是一個缺乏能力、胸無大志之人,雖也有繼位的野心,卻深怕駕不了局勢,顯得有些猶豫。趙高便旁徵博引地進一步誘惑胡亥:「秦始皇死了,諸公子及蒙氏兄弟又都不在身邊,大權掌握在你我及丞相手中,一切安排都取決於我們三人的意志,我們願意協助你。你難道不明白統治、制服別人與受別人制服是不能同日而語的道理嗎?自古以來,套做大事的人,不能拘泥細端,不能貽誤時機。我聽說商湯、周武王殺了他們的君主,天下人都說他們是仁義的,衛國的君主殺了他的父親而自立,大家都稱頌他有道德。」在趙高的縱容下,胡亥答應了,趙高又去找丞相李斯商議。李斯本是一介平民,年輕時在楚國曾做過「郡小吏」。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李斯在廁所看到老鼠偷吃大糞,老鼠一見到人和狗就被嚇跑。以後他在倉庫里看到老鼠偷吃糧食,老鼠很自在,也沒有人去管,他通過這兩次觀察,深有感慨地說:「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處自身。」正是追逐名利的雄心使他步步高升,位至丞相。趙高見到李斯後,很快就把哈挑明:「君自料才能比得上蒙恬嗎?功勞比得上蒙恬嗎?深謀遠慮比得上蒙恬嗎?德望比得上蒙恬嗎?和扶蘇的交情比得上蒙恬嗎?我趙高入宮二十多年,從沒有見過秦朝功臣和退位的丞相,有封地傳給子孫上午。如果長子扶蘇即位,必用蒙恬為相,到時你不過是落個隻身還鄉。以我看,不如立胡亥。」趙高這一席軟硬兼施的話很奏效,李斯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後,終於向趙高屈服了,長嘆一聲:「我願意一切聽從你的安排。」
趙高、胡亥、李斯三人的思想統一後,便進一步策劃。他們假裝接受了始皇的詔命「命令丞相立胡亥為太子」,另外又造了一份遺詔「我巡視天下,祈禱各山諸神,以求延長壽命,現在扶蘇與將軍蒙恬率領幾十軍隊駐守邊疆已經十幾年,未能開疆拓土卻損失士兵很多,沒有任何功勞,反而屢次上書誹謗我的方策,因為不能解除監軍職務回來做太子,日夜怨恨,扶蘇為子不孝,賜劍自殺,蒙恬為臣不忠,賜死。」詔書封好後,使者送於公子扶蘇。扶蘇為人忠厚,見父皇詔書,大哭一場,自殺身亡。蒙恬懷疑有詭計,不肯自殺,請求復訴,於是被革職囚禁在陽周的監獄里。

3.秦國四將之(1)大將王翦(軍事家)

王翦,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王翦少年時期就喜愛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戰。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破趙國閼與(今山西和順),拔九城,奪取趙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趙國,歷時一年,攻陷趙都,虜趙王遷,趙王降,趙成了秦的一個郡。次年,燕王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於是派王翦將兵攻打燕國,擊破燕軍主力於易水西,燕王逃到了遼東,王翦平定了燕薊,得勝而歸。秦使翦子王賁擊楚,還擊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國橫掃六國,勢如破竹,滅三晉,數破楚軍,燕王逃亡。秦始皇欲滅楚,傾心於年少壯勇的秦將李信,認為他賢能果敢。李信曾領兵數千,追擊燕太子丹至衍水,終破燕軍虜獲太子丹。秦始皇曾問李信欲破楚,須多少人馬?李信表示二十萬即可。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道:「非六十萬不可。」始皇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於是派李信及蒙恬將兵二十萬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話,就託病辭官,歸頻陽養老。這時的秦軍在李信的率領下攻平與(今河南平與北),蒙恬攻寢丘(今河南臨泉),大破楚軍。李信又乘勝攻鄢、郢,均破之。於是引兵向西與蒙恬軍會師城父(今河南平頂山市北)。項燕率領的楚軍乘機積蓄力量,尾隨秦軍三天三夜,終於大破李信軍隊,攻下兩個營壘,殺死七名都尉,秦兵敗逃。

秦始皇聞秦軍失敗,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確有遠見,於是親自到頻陽向王翦謝罪,說:「我沒有聽從將軍的話,李信終使秦軍受辱,如今楚軍逐日西進,將軍雖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棄寡人?」王翦辭謝說:「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亂,希望大王另擇良將。」始皇堅持要王翦領兵,王翦說:「若非要用老臣,必給我六十萬大軍。」始皇允諾。於是王翦率六十萬秦軍伐楚,始皇親自送將軍至灞上。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園地,始皇說:「將軍既已出兵,何患貧窮?」王翦說:「為大王部將,雖立戰功卻終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親近臣下之時,多求良田屋宅園地,為子孫置業。」始皇大笑。王翦的軍隊行至關口後,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認為將軍求賞太過份,王翦卻說:「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傾盡全國兵力,交付給我,我只有以多請田宅作為子孫基業的方法來穩固自家,打消秦王對我的懷疑。」

王翦替代李信前來攻楚,楚軍聽說王翦集六十萬大軍前來,也盡發國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軍一至,立即堅壁而守,不肯出戰。楚軍屢次挑戰,秦軍始終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飯食安撫他們,同時與士卒同飯同食,意在養精蓄銳,消耗敵軍,以待最後殊死一戰。不久,王翦打聽士兵以什麼來娛樂,有人回答說:「投擲石頭,跳遠比賽。」於是王翦發令出兵。楚軍數次挑戰而秦軍不出,楚軍引兵向東,王翦趁此遣兵擊,大破楚軍,追至蘄南(今安徽宿州東南),斬殺將軍項燕(一說項燕自殺),楚兵敗逃。秦借勝勢,一年就平定了楚國城邑,俘虜楚王負芻,楚地終成秦的一個郡縣。王翦於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勝利。因功著而晉封武成侯。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統一中國,史書稱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

(2)中華戰神:威震匈奴千里的秦國大將蒙恬

戰國末年,烽煙四起,秦國以一國之力,橫掃中原六國,建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在中原混戰的同時,中國的北方一直活躍著一個善於騎射兇悍無比的民族——匈奴,他們利用中原戰亂之機,不斷騷擾北方各國。在秦統一中原的同時,他們乘機跨過黃河,佔領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脅著秦都咸陽的安全。成為整個帝國最後的心腹之患就在此時,秦始皇派出一名大將北擊匈奴,這就是名將蒙恬。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之濱,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蒙恬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一舉收復河套、陽山、北假等(今內蒙古)地區。使匈奴望風而逃,遠遁大漠。漢代賈誼就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說:「不敢南下而牧馬。」蒙恬僅一戰就將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創,使其潰不成軍,四處狼奔。匈奴幾十年不敢進漢地,蒙恬功至高也。獨步沙場 破不敗神話
大一統的中國剛剛締造的時候,蒙恬沒有機會去享受一個開國功臣應得的榮華,而是肩負著更艱巨的使命——北定匈奴。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軍攻破齊都,實現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正當咸陽城裡歡慶勝利的時候,秦國北部邊境傳來匈奴頻繁騷擾並大舉南侵的消息。匈奴軍隊殺人放火,搶劫牲畜財物,邊疆人民苦不堪言。這時,秦國剛剛統一,人心思定,軍民厭戰。蒙恬不顧連年征戰的辛勞,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復河套一帶。
面對匈奴的挑釁,秦始皇選擇了蒙恬領兵出征。這里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時代的蒙恬長年在北方邊境守衛,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這是那些長年征戰中原的老將們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軍里最富有進攻精神和野戰能力的將領,秦朝其他將領打的多是中原地區的攻堅戰,對於塞北草原上與匈奴的野戰並無多少經驗。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領30萬能征善戰的大軍,日夜兼程趕赴邊關。紮下大營後,他一邊派人偵察敵情,一邊親自翻山越嶺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戰,就殺得匈奴人仰馬翻,潰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發了最具決定性的戰爭。蒙恬跟匈奴人在黃河以北,進行了幾場戰爭,匈奴主力受重創。最後匈奴人被徹底打敗,向無限的北邊逃竄。史書上記載:匈奴人向北(逃竄)七百多餘里。
蒙恬並沒有辜負眾望,一戰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飛魄散。賈誼也曾形容說「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這正是對河套戰役功業的稱贊。後來中原再次大亂時,匈奴卻不敢深入漢境,這不能不說與此戰有很大關系。

人箭合一一戰定乾坤
經此一役後,當時的秦軍再無敵手,蒙恬也一躍成為秦帝國最為出色的將領。但是蒙恬載於史冊的並不僅僅是一個將帥之材,他的許多才能都是當時其他的將領所難以比擬的。蒙恬的這種才華,事實上在整個秦國是首屈一指,沒有人能趕得上他,甚至秦國的丞相李斯也自嘆:「蒙恬將軍在很多方面都遠遠超過我。」

從純軍事的角度來分析這場戰役,我們相信那一定是與漢朝反擊匈奴不同的一種戰法。因為秦朝並沒有漢朝那樣多的戰馬,騎兵的數量遠遠少於漢朝。這就註定了秦國的攻擊還是以步騎和戰車相結合的戰法為主的。《史記》中曾記載:秦以戰車開路,箭矢如蝗,步騎大軍隨後掩殺,匈奴大潰。可見這是一種以重裝戰車為主的戰法。

秦在戰役中有一個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弩。弩當時是中原人所特有的武器,匈奴人是沒有弩的。因為弩事實上是代表著當時軍事氣數的高峰,秦的重裝戰車體型高大,上載各式弩箭,發射起來密集如雨,電影《英雄》已清楚的再現了這一過程。其效果就如今天的坦克,單一兵種的匈奴又怎能不大潰。

漢朝反擊匈奴打了20年,通過傾國之力的漠北會戰才解除了匈奴的威脅。而秦國只經此一戰,就將匈奴重創。當然兩者也不可同等而論,秦時的匈奴控制區域只有漢朝時三分之一大,實力也比伊稚邪時代弱小得多。

另一個取勝匈奴的重要原因就是蒙恬的個人軍事指揮才能。從蒙恬個人角度來說,他出生在將門,從小就受到了忠君愛國思想的濃厚熏陶。再加上他祖父、父親都是秦國將軍,為國效忠和帶兵打仗是家常便飯。因此,他在思想上就已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安危緊緊的綁在了一起。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戰,這樣的精神和力量是可想而知的。

此外,他在駐守邊防的時候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並專門針對匈奴研究出了對付他們的戰術方法。這些都為他一戰定乾坤,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這里還要表述這期間發生的一段插曲,正是這段插曲使趙高集團更堅定了要謀害蒙恬將軍的決心。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鞏固其政治統治,施行嚴酷的暴政。一場天下讀書人的災難席捲中華大地。秦始皇大舉焚書坑儒,他的長子扶蘇竭力阻止,秦始皇非但不聽,反而把他貶到邊關,讓他監督蒙恬守衛邊疆。 從此,扶蘇和蒙恬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扶蘇初到邊關,甚為苦悶,蒙恬勸告他說,既來之則安之,守邊也很重要。扶蘇感到蒙恬待他誠懇熱心,便安下心來協助蒙恬訓練軍隊。兩人甚是投機,便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這為蒙恬的含冤而死埋下了伏筆。

(3)、王賁

王賁,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名將,名將王翦之子,與其父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將兵代楚。次年率兵攻魏,引黃河水灌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大梁城毀,魏王投降,盡取魏地(參見秦滅魏之戰)。秦王政二十五年,率兵攻燕國遼東地,俘虜燕王喜,滅燕(參見秦滅燕之戰)。又回師攻代國,俘代王嘉。秦王政二十六年,又率軍從燕南下攻齊,俘虜齊王建,遂滅齊(參見秦滅齊之戰),統一中國。因功被封為通武侯,曾隨秦始皇東巡琅邪。

(4)、白起:常勝將軍

白起生活在戰國末期,當時社會劇烈動盪,群雄爭霸不休,那些馳騁沙場,能征善戰的將領脫穎而出。白起的父親曾經隨秦軍四處征戰,建立過不少戰功。自從有了兒子,他便給兒子起名為"起",希望兒子將來能夠像戰國名將吳起那樣所向披靡,屢立戰功。小時候,白起就經常聽他父親講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尤其愛講司馬穰苴、孫武、吳起、孫臏的故事。當白起長大以後,父親就把他送進軍營,使他從小就受到軍旅的熏陶。白起不負父望,從小就酷愛軍事,加上他有軍事天份,喜歡研究各家兵法,又長期生活在軍旅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久而久之,便逐漸精通了軍事這門藝術,成了一位用兵如神的傑出將領。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任命白起為左庶長,統率秦軍進攻韓國。白起在這次戰役中初步展示自己軍事才華,精心策劃,突出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佔了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使魏國大驚。捷報傳回秦國,秦昭王大喜,下令嘉獎白起。此後不久,經丞相魏冉推薦,昭王又命白起為將,帶兵與韓、魏聯軍大戰於伊闕(今河南洛陽南)山下。
當時,韓魏聯軍將多兵廣,而秦軍還不及他們一半。但韓魏聯軍表面上聯合,實際上各懷心思,都想把對方推到前面迎戰秦軍,而自己退居後面隔岸觀火,坐收漁利。白起抓住敵軍的心理,先設疑兵麻痹韓軍,然後派精兵猛攻魏軍,魏軍大敗,韓軍自然也不戰自潰。白起乘勝追擊,殺敵24萬,死屍遍野,還俘虜了魏將公孫喜,攻陷五個城池。白起打了一個漂亮的大勝仗。戰斗結束,白起因功官至國尉。伊闕之戰,是韓魏兩國遭到最大損失的一次戰役。
韓、魏地靠秦國,按照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二國是秦國"蠶食"的首要目標。所在,在秦昭王十五年(前292),秦國又向韓、魏發動了進攻。這次秦昭王仍派白起為將,攻下了魏的垣(今山西垣曲縣東南)。由於白起多次立功,被秦昭王提升為大良造(戰國時秦的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也是尊貴的爵位)。第二年,白起率軍攻佔了中原重鎮韓國的宛(今河南南陽)。同時宛還是重要的產鐵基地,又是冶鐵業中心。與此同時,秦昭王派馬錯佔領了韓國另一煉鐵基地鄧(今河南孟縣西)。宛、鄧的被奪取,對秦國有重要的經濟、軍事價值,大大增強了秦國的國力,尤其增強了秦國的兵器製造工業,為秦最後統一天下打下了物質基礎。
秦昭王十七年(前290),韓、魏兩國在秦國大軍連續不斷的打擊下,畏於秦的強大攻勢,遂被迫向秦割讓土地以求苟安。在多方籌商後,韓國割讓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黃河以北地區)200里地給秦,魏割讓河東400里地給秦。韓、魏割地求和,更加刺激了秦國的雄心,加速了秦國向外擴張。
秦昭王十八年(前289),白起再次率領大軍浩浩盪盪殺向魏國,一路勢如破竹,連下蒲阪(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等61城,使魏國再次遭到沉重的打擊。
至此,秦國認為韓、魏已不堪一擊,對秦國已不構成威脅。決定改變策略,把主攻方向改向北方的趙國和南方的楚國。
在加兵趙國、楚國之前,秦國於公元前284年,曾聯合韓、趙、魏、燕五國軍隊大敗齊軍。在白起統帥下戰必勝,攻必克,震捍鄰國,東方的齊國在齊暖王統治下也大力發展,國力強盛,打敗了南方的楚國,殺死楚國將領唐昧,在西邊於觀津(今山東觀城)摧毀了三晉的官兵,之後又與三晉聯合攻擊秦國,幫助趙國滅了中山國。公元前286年,齊暖王又挑起戰端,攻破宋國,宋偃王逃奔到魏國,死在溫城(今河南孟縣)。
這時的齊暖王,在屢屢勝利下,雄心大增,攻楚、擊三晉之後,目標直接指向已分裂為二的周王朝,揚言要把周天子趕下台,由他來做天子。大臣孤姐因指責他而被綁到街市上斬首。陳舉規勸他,齊暖王又把他綁到臨淄(齊國都城)東門處決。齊暖王的倒行逆施,使齊國民怨沸騰。
燕昭王得知齊國臣民對齊王的怨恨,認為機會來了,日夜加強戰備,准備伐齊。燕昭王向樂毅諮詢伐齊的事。樂毅說:"齊國是霸王的後代,地廣人多,以我們燕國的兵力,單獨攻擊,不容易成功。要想成功,就必須與趙國、楚國、魏國聯合起來,共同出兵。"於是,燕昭王就派樂毅前往趙國聯絡趙惠文王,再派其他使節分別出使楚國、魏國,又請趙國去聯絡秦國,向秦申明伐齊的理由,承諾事成之後分給秦國一定的利益。秦昭王心想,如能藉此機會擊敗齊國,秦國不是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嗎。這對今後秦國爭霸,並進而吞滅六國,統一天下也就更容易,於是便很痛快地同意了使者的請求。其他各國因受齊國侵略,早已對齊暖王的蠻橫自大恨之入骨,早想聯合起來討伐齊國。他們聽說強大的秦國也加入了討齊的行列,更是歡欣鼓舞,躍躍欲試。
公元前284年,燕國派出全國的兵力,跟秦、趙、魏、韓軍隊會合,樂毅兼任五國聯軍總指揮官,以泰山壓頂之勢向齊國發動進攻。齊暖王急忙調兵遣將,在濟西(今山東陽信)與聯軍會戰。齊將觸子見聯軍勢大,不知如何是好,一戰就下令退兵,隻身逃走,齊軍大敗。部將達子統率余部,繼續與聯軍作戰,於秦周(臨淄雍門)又戰敗,達子戰死。至此,齊軍敗局已無可挽回,樂毅見勝利在望,遂請秦軍、韓軍先行班師,請魏軍前往佔領原來宋國的領土,請趙軍前往奪取河間(今山東高堂、堂邑)。樂毅親自率領燕國遠征軍。深入齊國國土,迅速佔領了齊國首都。
破齊成功,秦國將進攻的矛頭改變。秦軍班師不久,即把進攻的矛頭指向楚國。在進攻楚國的戰斗中,白起一馬當先,所向無敵,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為給進攻楚國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消除後顧之憂,公元前279年,秦昭王與趙惠文王在河南澠池相會,兩國修好停戰,秦國的北面得到了穩定。外部工作作好之後,秦國便集中優勢兵力,著力對抗楚國

Ⅹ 先秦至秦漢時期,新疆地區的漢人主要是什麼人

新疆地區的漢人主要是內地的移民,統治者移民實邊

閱讀全文

與先秦至秦漢時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人有哪些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