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孔子時秦國國君是誰
秦惠公、秦悼公和秦厲共公。三代國君。是孔子出生到死亡在位的秦國國君。你按照你的要求對應找找吧。
『貳』 孔子是秦穆公時代的人嗎
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農歷八月廿七~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歷二月十一)
可以看出秦穆公死後70年 孔子才出生
秦國
秦景公 ( 前576—前537年) ▪ 秦哀公 ( 前536—前501年)
秦惠公 ( 前500—前491年) ▪ 秦悼公 ( 前490—前477年)
孔子從出生秦國4任國君
不過孔子是魯國人
孔子評價秦穆公就像我們現在評價抗日戰爭時期人物一樣
不算久 也不算同時代,
『叄』 秦始皇孔子諸葛亮藺相如司馬遷是哪個朝代的
秦始皇:秦朝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
諸葛亮:三國時期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
司馬遷:西漢時期【或】漢朝
『肆』 孔子和秦國的那個大王是一個年代的
秦哀公,秦惠公,秦悼公,這三個
『伍』 孔子在秦國前後多少年
孔子沒有出使秦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秦國最初由於地處偏僻,不被其他諸侯國重視。直到秦穆公時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辟國土千餘里並穩定大後方以後,才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
『陸』 孔子生活時代的皇帝是誰
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那是國君叫做大王。。那是見於史書的諸侯國名有一百二十八個,但比較重要的不過十幾個,它們主要是位於今天山東的齊、魯,位於今天河南的衛、宋、鄭、陳、蔡,位於今天山西的晉,位於今天北京及其周圍地區的燕,位於今天陝西的秦,位於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兩湖的楚,位於今天蘇南部的吳和位於今天滬浙一帶的越。孔子是魯國人他出生於公元前551年,那時魯國國君是魯襄公11歲:公元前541年 是魯昭公43歲:公元前509年 是魯定公58歲~73歲:公元前479年~公元前494年 是魯哀公
『柒』 孔子、司馬遷、秦始皇、張衡、李白、陸游、李時珍、岳飛、諸葛亮他們分別在哪個朝代,是什麼樣的人如題
孔子是春秋時魯國人,是教育家、司馬遷是漢代人是史學家、秦始皇是秦朝的皇帝也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張衡是漢朝人,是地理學家、李白是唐朝人是詩人、陸游是南宋詩人、李時珍是明朝的著名醫學家、岳飛是南宋抗金名將、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承相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捌』 孔子秦始皇司馬迀曹操是不是同一朝代的人
當然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人物。
孔子是春秋時期人物。
秦始皇是秦朝的皇帝。
司馬遷漢朝的人物。
曹操是西漢末年的人物。
『玖』 春秋時期孔子輔佐的是哪個君王
春秋時期孔子相續輔佐過魯國的魯昭公和魯定公(魯昭公的弟弟),孔子五十五歲之後開始周遊列國。
步入仕途
魯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這一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魯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因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干一些粗活。
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來到魯國朝見,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後。
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所以自稱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 這一年,齊景公與晏嬰來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
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於孔子。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
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准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
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王要像個君王,臣下要像個臣下,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
魯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晉魏獻子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在近處不會埋沒與自己親近而有賢德的人,在遠處不會埋沒受人推舉而有賢德的人,這可以說是仁義了。
魯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晉國鑄刑鼎。孔子認為晉國的滅亡,主要是因為統治者沒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魯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四十歲,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所以自稱四十歲不疑惑。
魯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隱而修著《詩》《書》《禮》《樂》,眾多弟子跟著孔子走遍各國,跟隨他學習。 陽虎想要見孔子,而孔子卻不想見到陽虎,後來兩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孔子沒有明確表態,隨後孔子被升為小司空。
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七日而誅少正卯,曝屍三日,魯國大治。
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五十五歲。春天,齊國送八十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
孔子
『拾』 孔子、孟子生活的年代背景與簡介是什麼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處於獨尊地位。 唐玄宗以孔子為「文宣王」;宋真宗尊他為「至聖文宣王」,元成宗為其上尊號「大成至聖文宣王」,到了清 初,孔子更加顯貴,被清帝奉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每逢帝王們祭祀孔子時,旁邊總會有一位儒家學派的大學者陪著孔子享祭。他同樣擁有崇高尊號:「鄒國亞聖公」。顯然,在儒家學派中,他的地位僅次於孔子,這位大學者便是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他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但是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相傳,孟子的母親十分賢惠,辛勞地撫養他長大成人,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好的鄰里環境,孟母曾三遷其家,最後找到一個讀書人作鄰居,使孟子終成大器,晚年時回到故鄉,與萬章等親密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闡發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論、事跡編著成書。至今,我們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據就是《孟子》一書。孟子是我國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於我國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代,是繼承和發展由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師,後世尊號亞聖。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大學者(公元前551~前479年),他首開私學,創立儒家學
派。孟子是戰國時 期的大學者(生卒年不詳,一說前385~前304年,一說前372~
前289年),他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並 對儒家學派的傳播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孔子生於今日山東曲阜,孟子生在距曲阜僅數十里的鄒縣, 他們都曾沐浴著以 泰
山為中心的齊魯文化。
----公元前2 世紀中葉,漢武帝認識到孔子學說有利於中央集權大一統的社會格局,
因而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此中國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
建社會時期,一直尊奉孔子為聖人,尊稱孟子為亞聖;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
以及孔子後裔和孟子後裔,都自覺或不自覺地相信或認為孟子的學術思想與孔子一
脈相承或完全一致,簡言之即所謂的孔孟一家。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或許
也是一個持續兩千年的政治陰謀。因為,實際情況是,孟子的學術思想一部分繼承
於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則是孟子自己的創造,而這後一部分內容已經大大地超越
了孔子。
----孔子倡導的社會結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致命的問題在於,當君
王不盡君王的責任時,或君王胡作非為時,人們沒有正當合法的途徑去糾正君王的
錯誤或更換君王。對這個難題,孔子心裡是非常明白的,但是他沒有找到或不敢(
不願?)提出解決的辦法。對比之下,孟子則鮮明地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
君為輕。」在中國的歷史中,是他第一個明確主張,民眾的利益是至高無上的,朝
廷的利益要服從民眾的利益,君王的利益要服從民眾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
----為了約束君王的行為,孟子主張在任命或罷免官員的問題上,不能由君王一個
人說了算,也不能由少數幾個大臣說了算,而是必須要徵求國人的意見;在定罪量
刑上,也不能由君王一個人說了算,也不允許君王的親信左右或大臣私自說了算,
同樣必須徵求國人的意見。對於不稱職的君王,孟子以大無畏的精神提出:「君有
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孟子·萬章下》)。」在君臣關繫上,孟子
也堅持人格的尊嚴與平等,他曾當面對齊宣王說:「君之視臣為土芥,則臣視君如
寇讎(《孟子·離婁下》)。」
----事實上,孟子的上述主張,都是孔子未曾提出過的,這表明孟子的學術思想、
政治理念與孔子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嚴格說來他們並不是一個學派,孔孟並非一家。
其實,孟子與孔子思想存在著本質不同,封建帝王及其御用文人心裡都是明白的。
朱元璋當上皇帝後,對《孟子》一書的許多主張都大為惱火,一怒之下要把孟子像
從孔廟里遷出,但是他冷靜下來後卻發現把孟子像放在孔廟中實在是太有必要了。
這是因為,只要宣揚孔孟一家,那麼孟子便永遠屈居亞聖地位,孟子思想主張的正
確與否,也就必須以孔子思想為准;這樣便可以用正聖壓制亞聖,用孔子的思想埋
沒孟子的思想,從而扼殺了孟子倡導的民主思想的傳播。
----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代,墨子主張民眾有權參與國家政事,墨子的信徒還建
立了嚴密的團體組織,為實現自己的主張而身體力行。對比之下,孟子則屬於理論
家,而不屬於政治家,他希望從理論上說服君王採納一種類似「君主立憲」的管理
方式。但是,對於封建專制帝王來說,最有價值的學說,乃是孔子的主張,因為孔
子的主張有助於維護既成的格局,這是期望著永遠坐穩天下的皇帝最歡迎的(打天
下的人都不用孔子的學說)。因此,孔子及其學說備受歷代封建帝王的禮遇,而墨
子的學說則受到了冷遇,孟子的學說則受到了「招安」。遺憾的是,個中奧妙,一
般文人學者,並不明曉;至於普通百姓,更是被蒙在了鼓裡,其標志即相信「孔孟
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