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眼鏡王蛇的棲息環境
眼鏡王蛇多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米的山區,多見於森林邊緣近水處,林區村落附近也時有發現。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中,以別的蛇類為食;
眼鏡王蛇廣泛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區,常出現在近水的地方或隱匿於石縫或洞穴中,白天活動。
眼鏡王蛇也會生活在沙漠,被稱為「沙漠之金」。
『貳』 眼鏡王蛇生活在那
眼鏡王蛇,又稱山萬蛇、過山風波、大扁頸蛇、大眼鏡蛇、大扁頭風、扁頸蛇、大膨頸、吹風蛇、過山標等。同樣具有眼鏡蛇的大多數特點,只是體形更大更長,頸部擴展時較窄而長,且無眼鏡蛇的特有斑紋。但它性情更兇猛,反應也極其敏捷,頭頸轉動靈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在我國主要分布於華南和西南地區。它的主要食物就是與之相近的同類──其他蛇類,所以在眼鏡王蛇的領地,很難見到其他種類的蛇,它們要麼逃之夭夭,要麼成為眼鏡王蛇的腹中之物。
生活習性:
眼鏡王蛇喜歡獨居。白天出來捕食,夜間隱匿在岩縫或樹洞內歇息。它不僅非常兇猛,靠撲咬獵物獲取食物,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種前溝牙類毒蛇。眼鏡王蛇之所以名聞遐爾,是因為它主食蛇類,包括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等有毒蛇種,也捕食老鼠、蜥蜴、小型鳥類。
生活在平原至高山樹木中,常在山區溪流附近出現,林區村落附近也時有發現。一般隱匿在岩縫或樹洞里,有時也能爬上樹,往往是後半身纏繞在樹枝上,前半身懸空下垂或昂起。晝夜均活動。
眼鏡王蛇生活於密林中,有時亦上樹或在溪流附近,白天活動,喜在陰涼處棲息,捕食蜥蜴、蛙、鼠、蛇等,性極凶暴,激怒時前半身豎起,頸部膨脹,「呼呼」作聲,襲擊人和其他動物。
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 800 m的山區,多見於森林邊緣近水處。白晝活動。主要捕食蛇,偶爾吃蜥蜴等。卵生,7~8月產卵20~40枚於枯葉築成的窩內,眼鏡王蛇是惟一會搭窩的蛇類,卵徑65.5 mm×33.2 mm。親蛇有護卵習性。 眼鏡王蛇性情兇猛,會主動攻擊人,咬住人後緊緊不放。其毒液不僅毒性強烈,而且排毒量大,一次可排出毒液400mg(乾重100mg),相當於致死劑量的幾倍。
『叄』 眼鏡王蛇主要活動在哪些地區
幾種典型的眼鏡蛇
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為世界上最大的毒蛇。主要分布於印度經東南亞至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一帶的森林中,以其他蛇類為食。已證實體長最長為5.6公尺(18呎),但大部分不超過3.6公尺(12呎)。眼鏡王蛇有護卵巢的習性,一巢卵有20�6�540枚,置於雌性用樹葉築成的窩內。若有掠食者或人類靠得太近,守護在一旁的父母就會攻擊來訪者。並非所有的眼鏡蛇都產卵。
黑頸眼鏡蛇(Naja nigricollis)
印度眼鏡蛇(Naja naja,又譯亞洲眼鏡蛇)過去被認為是與眼鏡王蛇的分布區域大致相同的一個單一物種。然而,最近生物學家已發現亞洲存在著近12種眼鏡蛇,一些種類會噴射毒液,其餘則不會。體型(多數介於1.25�6�51.75公尺)和毒液的毒性各有不同。噴射毒液的眼鏡蛇透過毒液導管的肌肉收縮和迫使氣體自肺部吐出而將毒液自毒牙里噴出。
在非洲亦有噴射毒液和不會噴射毒液的眼鏡蛇,但和亞洲的眼鏡蛇無親緣關系,彼此間亦無親緣關系。南非的唾蛇(Hemachatus haemachatus, 又譯粗皮小眼鏡蛇)和廣布於非洲的黑頸眼鏡蛇(Naja nigricollis)皆會噴毒,後者體型較小。毒液准確地噴射入超過2公尺外的受害者眼內,若不及時清洗可導致暫時性或永久性失明。埃及眼鏡蛇(N. haje, 大概即為古代所稱的阿斯普〔asp,亦稱角蝰〕)黑色,頸部膨脹所成兜狀較窄,長約2公尺,廣布在非洲大部分地區並向東分布至阿拉伯半島一帶。埃及眼鏡蛇通常捕食蟾蜍和鳥。赤道非洲有樹棲眼鏡蛇(非洲眼鏡蛇屬〔Pseudohaje〕),與曼巴為眼鏡蛇科(Elapidae)僅見的樹棲成員。
物種分析
俗名:
眼鏡蛇、飯匙倩、蝙蝠蛇、 脹頸蛇、扇頭風
分布於中國南方雲南、貴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北方亦偶爾可見。國外主要見於越南等地。
特徵介紹:
中大型毒蛇,體色為黃褐色至深灰黑色,頭部為橢圓形,當其興奮或發怒時,頭會昂起且頸部擴張呈扁平狀,狀似飯匙。又因其頸部擴張時,背部會呈現一對美麗的黑白斑,看似眼鏡狀花紋,故名眼鏡蛇。背鱗列數為21縱列。
毒性成份:
毒素為毒蛋白--Cobrotoxin,分子量為6949、心臟毒素Cardiotoxin及磷酯酵素A。
中毒症狀:
毒蛋白-Cobrotoxin作用於運動神經支配的橫紋肌,使其痙攣而麻痹,與箭毒素作用相同。同時具有心臟毒素(Cardiotoxin)為細胞毒性,動物實驗上可以使平滑肌及心肌停止收縮,使血壓下降,也會破壞局部組織引起細胞壞死及局部紅腫痛,另富含磷酯酵素A可分解磷酯質,而引起間接溶血作用。
讀以上資料可以明白,眼鏡蛇並不是發明眼鏡以後才發現的,它還有其他的名字,比如飯匙倩、蝙蝠蛇、 脹頸蛇。
生活習性及體貌特徵:
眼鏡蛇 (Naja naja atra)在民間的俗稱是飯鏟頭、吹風蛇、飯匙頭等,頭橢圓形,頸部背面有白色眼鏡架狀斑紋,體背黑褐色,間有十多個黃白色橫斑,體長可達2米。具冬眠行為。以魚、蛙、鼠、鳥及鳥卵等為食。繁殖期6-8月,每產10-18卵,自然孵化,親蛇在附近守護,孵化期約50天。
在我國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西藏、四川。生活於平原、丘陵、山區的山野、田邊和住宅附近。北京動物園19年首次飼養展出眼鏡蛇,1970年繁殖成功。
眼鏡蛇被激怒時,會將身體前段豎起,頸部兩側膨脹,此時背部的眼鏡圈紋愈加明顯,同時發出"呼呼"聲,藉以恐嚇敵人。
我國的眼鏡蛇大多是指眼鏡王蛇
『肆』 眼鏡王蛇出沒規律及習性
眼鏡蛇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地的各種環境中。獨居,晝夜均有活動。性兇猛,遇異常被激怒時,昂起身體前部,並膨大頸部,此時背部的眼鏡圈紋愈加明顯,發出"呼呼"聲,藉以恐嚇敵人。具冬眠行為。以魚、蛙、鼠、鳥及鳥卵等為食。繁殖期6-8月,每產10-18卵,自然孵化,親蛇在附近守護,孵化期約50天。
『伍』 眼鏡王蛇分布在中國哪裡
眼鏡王蛇分布在中國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廣東(全省分布)。
眼鏡王蛇,多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米的山區,多見於森林邊緣近水處,林區村落附近也時有發現。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中,以別的蛇類為食。廣泛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區,常出現在近水的地方或隱匿於石縫或洞穴中,白天活動。也會生活在沙漠,被稱為「沙漠之金」。
眼鏡王蛇是經濟價值很高的特種經濟動物,其皮、肉、血、膽、蛇毒等各具不同的葯用價值。特別是蛇毒是國際市場極為短缺的動物性葯材,在國際市場上被譽為"液體黃金",其價格比黃金貴幾十倍,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