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金絲猴生活在中國貴州省武陵山脈哪裡
黔金絲猴生活在武陵山脈的梵凈山。黔金絲猴體長64-73厘米;尾長70-97厘米;重量8-15公斤。黔金絲猴的體型略小於川金絲猴,臉部灰白或淺藍,鼻眉脊淺藍。吻鼻部略向下凹,前額毛基金黃色,至後部逐漸變為灰白。
群居性動物,一般約150-250隻群居生活,一個群的大小在四季有分合的變化。活動范圍大,最大群有400多隻,種群中雌性與雄性的數量基本相當,為多雄多雌的混合家族群。食物為植物性的葉、芽枝、果實及樹皮。雌猴發情季節為夏秋及初冬。
生活習性:
黔金絲猴主要以多種植物芽、嫩皮為食,包括花、果。與川金絲猴和滇金絲猴不同,未觀察到黔金絲猴採食地衣,這可能與棲息地環境有關。它們走到哪裡就吃到哪裡,一般每天更換一次活動地點,有規律的巡迴遷徙。
黔金絲猴正常活動下叫聲圓潤細長,好似人隔山相喊的「哦—嗬」聲,顯得悠閑自在;斗毆打鬧時聲音粗狂洪亮,發現異常情況時,其中一隻公猴會發出特有的警報聲。黔金絲猴生性機敏,對異常的響聲特別敏感,梢有響動,立刻逃跑。
它們活動時,散布面積較寬,約有1.5-2公頃,兩只猴子間最遠距離200-300米。在一棵樹上可以見到一隻或幾只,最多見到一棵樹上聚集30多隻猴子。它們在樹上坐著、走動、攀爬、跳躍,不時還發出叫聲,斗毆追逐,看起來到處的樹都在搖動,似乎滿山都是猴子。
② 黔金絲猴生活在武陵山脈的什麼地方
武陵山脈黔金絲猴在貴州省武陵山脈梵凈山。
黔金絲猴,又被稱為白肩猴、線狨、灰金絲猴等,其全身由多種顏色組成,體型略小於川金絲猴,體重約為8至15公斤。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由於黔金絲猴棲息在猶如孤島一般的梵凈山中,生存范圍狹窄,加之數量稀少,又被科學家稱為「世界獨生子」。
黔金絲猴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被譽為「梵凈山精靈」,「地球的獨生子」,僅分布在貴州境內武陵山脈之梵凈山。周邊旅遊資源豐富。
③ 黔金絲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常年生活在哪裡
黔金絲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常年生活在中國貴州省武陵山脈。
黔金絲猴,體長60至70厘米,尾巴又細又長,狀如牛尾。與川金絲猴、滇金絲猴一樣,屬於仰鼻猴屬,原本都居住在熱帶雨林,後來隨著遷徙逐漸分化。
現在,貴州梵凈山景區是黔金絲猴的唯一棲息地,僅存約800隻左右。它們生存於海拔1300米至2000米之間,以植物嫩芽、嫩葉、花、果實為食。
形態特徵
黔金絲猴體長64-73厘米;尾長70-97厘米;重量8-15公斤。黔金絲猴的體型略小於川金絲猴,臉部灰白或淺藍,鼻眉脊淺藍。吻鼻部略向下凹,前額毛基金黃色,至後部逐漸變為灰白。
背部灰褐,從肩部沿四肢外側至手背和腳背漸變為黑色。肩窩有一白色塊斑,肩毛長達16厘米。頸下、腋部及上肢內側金黃色,尾基深灰色,至尾端為黑色或黃白色。幼體色淡,通體銀灰。
④ 金絲猴生活在中國貴州省武陵山脈哪裡
金絲猴生活在中國貴州省武陵山脈的梵凈山。
金絲猴是典型的森林樹棲動物,常年棲息於海拔1500~3300米的森林中。分布於中國貴州省境內武陵山脈之梵凈山。由於黔金絲猴棲息在猶如孤島一般的梵凈山中,生存范圍狹窄,加之數量稀少,又被科學家稱為「世界獨生子」。
習性
金絲猴喜歡群居在一起,能與身邊的同伴和睦相處,金絲猴的生活方式與人類非常相似,在金絲猴家中,未成年的小猴子好奇心非常重且頑皮,也倍受父母寵愛。不過小公猴成年後會被爸爸趕出家門,只能到野外獨立生活。
金絲猴群棲高山密林中,主要在樹上生活,也在地面找東西吃。以野果、嫩芽、竹筍、苔蘚植物為食,主食有樹葉、嫩樹枝、花、果,也吃樹皮和樹根,愛吃昆蟲、鳥和鳥蛋。
⑤ 黔金絲猴生活在武陵山脈的什麼山
黔金絲猴分布於貴州省境內武陵山脈之梵凈山。現在的具體分布地點主要在江口縣的月亮壩、柏枝坪;松桃縣的泡木壩、田家壩、白雲寺、牛鳳包;印江縣的亞盤嶺、淘金河上游和護國寺。
相關說明
黔金絲猴(學名:Rhinopithecus brelichi)體長64-73厘米;尾長70-97厘米;重量8-15公斤。黔金絲猴的體型略小於川金絲猴,臉部灰白或淺藍,鼻眉脊淺藍。吻鼻部略向下凹,前額毛基金黃色,至後部逐漸變為灰白。
背部灰褐,從肩部沿四肢外側至手背和腳背漸變為黑色。肩窩有一白色塊斑,肩毛長達16厘米。頸下、腋部及上肢內側金黃色,尾基深灰色,至尾端為黑色或黃白色。幼體色淡,通體銀灰。
群居性動物,一般約150-250隻群居生活,一個群的大小在四季有分合的變化。活動范圍大,最大群有400多隻,種群中雌性與雄性的數量基本相當,為多雄多雌的混合家族群。食物為植物性的葉、芽枝、果實及樹皮。雌猴發情季節為夏秋及初冬。
⑥ 金絲猴常年生活在中國貴州省武陵山脈哪裡
金絲猴常年生活在中國貴州省武陵山脈的梵凈山。
金絲猴(拉丁學名:Rhinopithecus),毛質柔軟,鼻子上翹,有緬甸金絲猴(怒江金絲猴)、川金絲猴、滇金絲猴、黔金絲猴、越南金絲猴5種,其中除緬甸金絲猴和越南金絲猴外,均為中國特有的珍貴動物。
金絲猴群棲高山密林中,以漿果、竹筍、苔蘚為食,亦喜食鳥蛋等肉類,棲息地海拔很高,身上的長毛可耐寒。5個品種均為珍稀品種,均列為紅色物種名錄瀕危品種。
相關信息:
金絲猴是典型的森林樹棲動物,常年棲息於海拔1500~3300米的森林中。其植被類型和垂直分布帶 屬亞熱帶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亞熱帶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針葉林以及次生性的針闊葉混交林等四個植被類型。
隨著季節的變化,它們不向水平方向遷移,只在棲息的環境中作垂直移動。群棲生活,每個大的集群是按家族性的小集群為活動單位。最大的群體可達600餘只在靈長類中,如此龐大的群體亦屬罕見。
⑦ 金絲猴貴州省武陵山脈什麼山啊 金絲猴在貴州省武陵山脈哪座山
1、金絲猴在貴州省武陵山脈梵凈山,金絲猴體長64-73厘米,尾長70-97厘米,重量8-15公斤。
2、黔金絲猴的體型略小於川金絲猴,臉部灰白或淺藍,鼻眉脊淺藍。吻鼻部略向下凹,前額毛基金黃色,至後部逐漸變為灰白。
⑧ 貴州省武陵山脈什麼山金絲猴
黔金絲猴分布於中國貴州省境內武陵山脈之梵凈山。
黔金絲猴(學名:Rhinopithecus brelichi)又名灰仰鼻猴、白肩猴、白肩仰鼻猴、牛尾猴、線狨,主要僅分布於貴州梵凈山,現數量700隻左右。
黔金絲猴的體型略小於川金絲猴,體長為64-69厘米,尾較身體長,約85-90厘米。臉部灰白或淺藍,鼻眉脊淺藍。吻鼻部略向下凹,不像川金絲猴那樣腫脹。前額毛基金黃色,至後部逐漸變為灰白。背部灰褐,從肩部沿四肢外側至手背和腳背漸變為黑色。
肩窩有一白色塊斑,肩毛長達16厘米。頸下、腋部及上肢內側金黃色,尾基深灰色,至尾端為黑色或黃白色。幼體色淡,通體銀灰。
黔金絲猴活動的海拔高度比川金絲猴和滇金絲猴都低,多棲於海拔500-800米河谷闊葉林,夏季則多見於海拔1400-2200米左右的闊葉混交林,活動范圍大,也偶見於村寨附近。
群居性,為多雄多雌的混合家族群。一群約150-250隻,有季節性分群與合群現象。黔金絲猴以多種植物的葉、芽、花、果及樹皮為食。
雌猴發情季節為夏秋到初冬。
保護措施
梵凈山保護區保護區的建立使黔金絲猴的生存有所保障。雖然保護區初期亂砍濫伐、盜獵等現象仍很嚴重,但經過多年的努力,對當地人的教育和適當引導使這些現象的以避免。目前黔金絲猴的人工飼養正處於研究階段。
⑨ 黔金絲猴生活在貴州的哪裡
分布於中國貴州省境內武陵山脈之梵凈山。由於黔金絲猴棲息在猶如孤島一般的梵凈山中,生存范圍狹窄,加之數量稀少,又被科學家稱為「世界獨生子」。
黔金絲猴棲息於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地闊葉林中,主要在樹上活動,結群生活,有季節性分群與合群現象。
棲息地的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活動的海拔高度比川、滇金絲猴都要低,多棲於海拔500-800米河谷闊葉林,夏季則多見於海拔1400-2200米左右的闊葉混交林。也偶見於村寨附近。
多為群居性。一般約150-250隻,一個群的大小在四季有分合的變化。活動范圍大,最大群有400多隻。為多雄多雌的混合家族群。食物為植物性的葉、芽枝、果實及樹皮。雌猴發情季節為夏秋及初冬。主要天敵有豺、大靈貓和雲豹等。
黔金絲猴主要以多種植物芽、嫩皮為食,包括花、果。與川金絲猴和滇金絲猴不同,未觀察到黔金絲猴採食地衣,這可能與棲息地環境有關。它們走到哪裡就吃到哪裡,一般每天更換一次活動地點,有規律的巡迴遷徙。
黔金絲猴正常活動下叫聲圓潤細長,好似人隔山相喊的「哦—嗬」聲,顯得悠閑自在;斗毆打鬧時聲音粗狂洪亮,發現異常情況時,其中一隻公猴會發出特有的警報聲。黔金絲猴生性機敏,對異常的響聲特別敏感,梢有響動,立刻逃跑。
⑩ 前絲猴生活在什麼山
梵凈山。
黔金絲猴的唯一棲息地黔金絲猴,體長60至70厘米,尾巴又細又長,狀如牛尾。
現在,貴州梵凈山景區是黔金絲猴的唯一棲息地,僅存約800隻左右。它們生存於海拔1300米至2000米之間,以植物嫩芽、嫩葉、花、果實為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