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培養幼兒的生活習慣方法
如何培養幼兒的生活習慣以及方法?從幼兒一歲多的時候,他們只要能聽懂大人的話。盡量讓他們獨立做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包辦代替。比如吃飯讓他們自己拿勺挖著吃。即使撒點兒飯也無所謂,這樣能培養他們良好的自己吃飯習慣。養成生活有規律。早睡早起的好習慣。晚上早早入睡。晚上睡前養成洗臉洗腳,刷牙的好習慣。即使他不願意,大人要有耐心的給他講刷牙的好處。不然不然牙會長蟲子的。平常多講文明話,我家長首先不帶臟字兒,小孩兒也就不會學罵人。讓自己學穿衣服。先脫衣服。自己洗手。脫下臟襪子,自己拿肥皂打著洗。想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非常重要。我的一個外甥子都五歲了。不會自己穿衣服還得別人幫著穿。太任性了!還經常打他奶奶。他奶奶高興的說,我願意挨打。我高興,我願意。所以慣的孩子沒樣子。一定要從小養成孩子不打人罵人的好習慣。穿衣吃飯,獨立自主的好習慣。
Ⅱ 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的生活習慣
幼兒年齡越小,神經系統的可塑性越大,各種好習慣越易形成。我們應抓住習慣培養的最佳期,提出適宜幼兒的習慣培養方案,堅決、耐心、持久地實施,做到既不放任自流、也不「二天打魚、兩天曬網」,以求獲得良好效果。孩子一出生,即應注意開始訓練,為小兒制訂一個體活日程表,使小兒從小就依照一定的時間進食、睡眠、活動。為以後的良好生活習慣打下基礎。兩三歲時、應強化模仿、學習,以行為主,以理為輔;3歲以後,則行教並重、講練結合,使幼兒對為什麼要這樣做的簡單道理有初步了解。
(一)為孩子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
所謂生活制度指的是有科學根據的生活秩序。為孩子制定生活制度就是把孩子一天在家裡的各種活動和休息時間,如起床、吃飯、活動、睡眠等的時間和次序科學地安排,並將它固定下來,待之以恆。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是保證幼兒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有規律地轉換,做到勞逸結合的重要條件,從而進一步保證幼兒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問時,這對家長來說也是一件太好事、省去了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家裡也安寧多了。
(二)飲食習慣的養成。
應根據月齡的增長訓練小兒獨立進食的能力。如6個月的嬰兒就要訓練他拿著奶瓶喝奶。再大一些就可以培養按進餐的馬慣,進餐前避免過度興奮或疲勞,進餐的環境應安靜、舒適,固定進餐的位置和餐具,有些家長發愁自己的孩子木認真吃飯,吃幾口就去干別的,餓了又回頭找吃的,這是孩戶開始獨立吃飯時大人沒有把握好造成的。進餐除定時外,還應定量,孩子飯前短時間內木要吃雜食。以免影響正餐的食量。平衡膳食,葷素搭配,為養成孩子不挑食的習慣,父母要做好榜樣。
(三)唾眠習慣的訓練。
充足的睡眠是保證小兒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嬰兒睡眠時間的長短。可因年齡而有不同,一晝夜所需睡眠時間新生兒約18-20小時,2-3個月為16-18小時、5-9個月為15-16小時.1歲時為14-15小時。1-3歲小兒每日睡眠時間12-14小時,白天安排睡1-2次,晚上開窗睡眠,冬開氣窗,夏開門窗,養成習慣可防止呼吸道感染。
在規定的睡眠時間內,要培養孩於主動入睡的習慣。家長不要抱著、拍著或唱催眠曲使孩子入睡。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睡眠條件,如室內要安靜、溫度要適宜,睡前要大小便,換干尿布,使嬰兒能適當入睡。
睡眠時,要注意孩子姿勢正確,獨立安靜的睡眠習慣。
有一個問題讓許多父母感到頭痛,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入睡開始慢了,或者貪玩,或者要吃的,或者要聽故事。這是因為孩子心理發育不穩定,入睡前無所適從。為了保證睡眠質量,要根據孩子的特點,誘導他盡快入睡。
省一種辦法是把鬧鍾放在孩子旁邊,告訴他指針指到哪一點之後我們就安睡覺。雖然孩子不會看鍾,但他知道鍾的指針的運行方向,並且鬧鍾走動的輕微的聲音也可以起到誘導作用。這個方法還可以讓孩子逐漸學會看鍾。
孩子獨自入睡前不要讓他劇烈地玩耍。要和孩子平靜地玩一會兒。也可以讓孩子熟悉的玩具或小動物模型陪伴在身邊。
(四)大小便習慣的養成。
要養成小兒夜間少尿或不尿的習慣,這要從滿月後開始訓練,入睡前要少喂或盡量不喂水,喂飽奶、入睡前把一次尿。做父母的要糾心觀察小兒排便時間,掌握其排尿規律。
每天在固定時問讓小兒坐盆排便,逐漸養成每日定時排便的習慣。
訓練排便也同排尿一樣,要摸清其規律,良好的排便習慣,不僅有利於衛生,也有利於消化系統活動的規律性。
(五)個人清潔衛生習慣。
著力培養孩子勤洗澡、勤換內農,每天洗腳、洗屁股。經常洗頭,2歲起學會自己洗手的習慣。還要注意培養孩子保持家庭舒適整治、干凈衛生的環境,自己養成良好的衣著習慣。
(六)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習慣。
較好的生活自理技能會促進孩子良好個性的發展。生活自理技能發展良好的接子會有較強的自信心、也會表現得較愉快、較活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觀察到兩類孩子:一類是生活自理技能發展良好的;一類是處處要人照顧的。包括飲食、穿衣等。前者顯得樂觀自信;後者顯得被動退縮。
因此,在孩子對學習生活自理技能顯得有興趣的時候,家長便要把握時機,讓他們學習做他們能做的事,例如進食、洗手、洗臉、刷牙甚至上廁所時脫下和穿上褲子等。起初做得不好不要緊,最重要的是肯做。如果孩子樂意做事,而成年人不給他們機會,他們會覺得很掃興,日子一長、這「想做事」的年齡一過,他們便會失去想做的興致,以後叫他們做事,他們就提個起勁來做事了。這是十分可惜的。
孩子小的時候不明白整理物品,在玩玩具時會隨意丟棄玩具,這種現象比較普遍,家長注意到這個問題時。要和孩子一起整理這些東西,適從引導孩子自己收拾和整理放亂的玩具。不要總是代替或幫助孩子做這些事情。
幼兒形成良好習慣的過程是漫氏的,需要父母和家人共向的言傳身教方有成效。在幼兒形成習慣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用幼兒可以理解的語言不斷督促、指導、使幼兒快而有效地達到目標,還要重視無聲的身教影響。例如,要求孩子不挑食,可成人自已卻在飲食上挑肥揀瘦的,這必然會在無形中對孩子的教育產生負面效應。要幼兒按時入睡。同樣首先應以家庭全體成員的有序生活方式為基礎背景。成人的育行是無聲的榜樣。如果只是強迫孩子該如何去做,而成人卻反其道而行之,那效果一定不會令人滿意。
因此、我們鄭重提醒年輕的父母們注意:可愛的寶寶就像一張純潔的白紙,可以畫最美最好的圖畫!但是,也很容易畫成一幅「不堪入目」的圖畫!寶寶很容易受你們的不良行為習慣的影響,因為你們是寶寶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如果你們有什麼不良行為習慣、不知不覺就會影響孩子。所以,為了孩子的未來成功,你們自己首先有必要檢視一下自己的行為習慣,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寶寶良好的習慣。
Ⅲ 如何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要教育孩子飲食規律,一日三餐,不能無節制的飲食。不能過度挑食,父母做什麼飯菜都要適應,不能不喜歡吃就不吃了。避免浪費,要教育孩子盤中餐一定要干凈。吃飯時不能讓孩子大聲講話,影響其他人吃飯。不能總讓父母為自己夾菜,要讓孩子學會獨立吃飯。用餐時要注意衛生,不能將飯菜弄的到處都是,要注意文明用餐。
Ⅳ 如何讓孩子從小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孩子的一生影響意義深遠,能讓孩子的生活井井有條,更加的自律,對孩子的學習和未來的成長都有非常大的幫助。如何讓孩子從小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一、家長以身作則,一個自律的家庭就會有個自律的孩子
這一點其實是最重要的,家長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那麼孩子就會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小跟父母一起生活,他就會去模仿父母的行為習慣。如果父母老把垃圾扔在了垃圾桶外面,那麼孩子也會把垃圾扔到垃圾桶外面,如果家長整天看手機,那麼孩子也會跟著看手機。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家長以身作則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然後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影響到孩子,孩子也會有一個好的生活習慣。這就是一個榜樣的作用,言傳不如身教。
如果家長也沒有一個好習慣,那麼就要和孩子一起養成好習慣,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促進親子之間的關系,這也是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
Ⅳ 如何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1
幼兒的年齡還比較小,所以還需要啟蒙教育。我們在日常活動中,要不斷的強調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飯前便後要洗手,不能挑食,避免浪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
2
幼兒喜歡模仿,所以我們可以充分的利用這一點進行榜樣示範教育,我們自己就要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規范的行為,不睡懶覺,早起早睡,以身作則。
3
幼兒非常善於向同齡小夥伴學習,所以可以以強帶弱,以點帶面,通過幼兒之間的學習促進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
4幼兒對游戲有非常大的熱情,所以可以通過游戲情境讓幼兒掌握生活常規要領,提升幼兒的自理能力,培養幼兒的良好生活習慣。比如,我們可以讓幼兒給布娃娃穿衣、喂飯、洗澡,並進行情感引導,讓幼兒學會正確的使用餐具,不挑食,講衛生。
5
在飯前、睡前通過念兒歌、講故事等多種形式,潛移默化的滲透教育,久而久之,良好的習慣就自然形成了。
6
多組織實踐操作和練習活動有益於幼兒掌握更多更熟練的生活經驗和服務技能,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
Ⅵ 如何培養幼兒的生活習慣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曾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確,一旦孩子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他們必將受益終生。那麼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呢?
一、生活有規律
按時作息,講究衛生,要常洗手,早晚刷牙,同時還要注意對孩子公共衛生的教育,讓孩子養成不隨手扔垃圾的習慣。
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長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應該有意識地從小鍛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做家務可以幫孩子了解人必須合作和向著共同的目標努力。
三、學會節儉
要培養孩子節儉的習慣,第一要定量給孩子零花錢,讓孩子自己去支配這些錢,如果提前花完,不補,不預支,讓孩子學會節制、學會理財。
四、上網要有度
與孩子一起制定上網的規則,對於自製力差的孩子,家長要多一點耐心,慢慢指導孩子在上網中學會控制,讓孩子養成自我控制的好習慣。
五、待人有禮貌
文明禮貌是一個人有教養的表現,在一個缺乏教養的人身上,勇敢就會成為粗暴,學識就會成為迂腐,機智就會成為狡猾,質朴就會成為粗魯,寬厚就會成為諂媚。
六、養成讀書好習慣
閱讀要從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入手,可以是一些帶圖的故事,可以是孩子喜歡的電視劇劇本。家長也可以陪著孩子讀,在陪讀一階段之後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讀。
您覺得上面的三個方法如何呢?
如果覺得得不夠全面,那大家可以
Ⅶ 作為老師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許多良好的習慣是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習得的,需要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滲透教育,用恰當的方法培養教育。
Ⅷ 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
鏈接: https://pan..com/s/1Uy9jPFeihxk64D6-994K2w
Ⅸ 怎樣培養幼兒好習慣的養成
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從小開始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事半功倍,並且還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那麼小學生都應該從小培養哪些學習習慣呢?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怎樣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的相關內容。
怎樣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
幼兒的年齡還比較小,所以還需要啟蒙教育。我們在日常活動中,要不斷的強調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飯前便後要洗手,不能挑食,避免浪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幼兒喜歡模仿,所以我們可以充分的利用這一點進行榜樣示範教育,我們自己就要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規范的行為,不睡懶覺,早起早睡,以身作則。
幼兒非常善於向同齡小夥伴學習,所以可以以強帶弱,以點帶面,通過幼兒之間的學習促進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幼兒對游戲有非常大的熱情,所以可以通過游戲情境讓幼兒掌握生活常規要領,提升幼兒的自理能力,培養幼兒的良好生活習慣。比如,我們可以讓幼兒給布娃娃穿衣、喂飯、洗澡,並進行情感引導。
讓幼兒學會正確的使用餐具,不挑食,講衛生。在飯前、睡前通過念兒歌、講故事等多種形式,潛移默化的滲透教育,久而久之,良好的習慣就自然形成了。多組織實踐操作和練習活動有益於幼兒掌握更多更熟練的生活經驗和服務技能,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何培養幼兒學習習慣
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幼兒太小,他的接觸領域很窄,對於學習的認知還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那麼作為家長,就要引導幼兒去理解「學習」的含義,並通過孩子的性格與喜好建立孩子對學習的喜愛,通過「刺激」孩子的各種感知,比如視覺等,激發起孩子的學習興趣。
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幼兒的理解能力有限,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也會出現任性的情況,那麼這個時候的家長千萬不要斥責孩子,更不能恐嚇孩子,你要抓住孩子的一丁點兒小優點對他進行表揚,然後慢慢的引導孩子該怎麼去做,該怎麼去學習,才能讓他做得更好。
正確利用孩子的好奇心
幼兒時期對什麼都好奇,整個一好奇寶寶,這個時期的他就會有許多問題要問家長。家長們千萬不可厭煩,更不能哄騙孩子,你要根據孩子的好奇心進行「誘教」,並鼓勵孩子積極的詢問,以達到養成不懂就問的好習慣。
讓孩子建立時間觀
家長每天要抽出時間與孩子交流互動,一起讀書,一起認數字,一起寫寫字或背誦一下兒歌,在和孩子互動之前一定要事先告知孩子與孩子交流的時間,告訴他自己准備在什麼時間與他做什麼事情,讓孩子從心裡有那麼一個時間表,這一點尤為重要。有許多中小學生沒有時間概念,學習起來總是拖拖拉拉,這一點,值得家長們注意。
怎樣培養幼兒好習慣
首先,好習慣的教育應該從嬰幼兒的時候就抓起。比如,孩子剛開始學吃飯,會吃得不好。你千萬不要因為他吃的到處都是,就自己喂他不讓他自己吃。長期以往,他會覺得吃飯要別人喂的。我曾經犯過這樣的錯誤,導致他不肯自己吃。改起來也廢了好大勁。
不能包辦。不管多大的孩子,力所能及的事,盡量讓孩子自己去做。很多家長過於疼愛孩子,用是在孩子動手之前把一切都弄好了。俗話說,媽媽勤快,孩子就懶。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你都做好了,他也根本沒機會施展自己了。
父母要以身作則。比如外出時,父母要簡單教孩子垃圾不能亂扔,公眾場合不喧鬧。在家父母愛整潔收拾,愛看書。父母經常和鄰居、熟人打招呼孩子也會愛模仿家長。
不輕易應承孩子的要求。該嚴肅時嚴肅,幼兒更會試探父母的心思。常常以哭鬧來要自己想要的東西。讓他有個正確的方式獲得自己想要的。自己做不到的,要學會請求大人幫忙而不是哭鬧。
多給孩子看好的書籍和節目。很多家長都喜歡買書,但真正經過篩選的不多。好的書籍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可小覷。盡管孩子有小,但很多知識都存在潛意識里。小小的他會是不時記起聽過的看過的東西。這些對以後個性習慣都有影響。
對孩子表現好的地方及時鼓勵。可以出一些獎勵措施,比如按時間吃完飯不要耍計一分。自己收拾玩具計一分。講禮貌計一分。勇敢計一分等等。以一個星期計算,給孩子相應獎品。可以讓孩子有一個好的自律性。
怎樣培養1周歲孩子良好的習慣
要養成寶寶禮貌待人的好習慣。當家裡來了客人時,鼓勵寶寶拍手,表現歡迎。客人離開家時,帶寶寶到門口鼓勵寶寶搖手,表示再見。要培養寶寶講衛生的好習慣。經常告訴寶寶什麼是臟的東西不能碰,垃圾應該要放進垃圾桶里,父母應該給寶寶勤換洗衣服,讓寶寶天天都乾乾凈凈的。
寶寶要養成吃東西前先洗手的好習慣。寶寶玩耍時可能接觸到一些細菌,並且寶寶的抵抗力弱,吃飯前,吃東西前,都要先給寶寶把手洗干凈。寶寶吃完食物後,媽媽也要給寶寶擦手,擦嘴,認孩子逐漸養成這個習慣。
培養寶寶「只買一個的習慣」。1周歲的寶寶看見喜歡的玩具或零食會哭鬧著要買,這時候父母要經常耐心地告訴寶寶只能買一個,(不要以為寶寶聽不懂,其實寶寶很聰明的)不管寶寶怎麼哭鬧,大人都不能讓步,多過幾次寶寶也不會哭鬧了,也會養成只買一個的習慣了。
培養寶寶睡覺前刷牙的好習慣。1周歲寶寶可以用兒童軟軟的牙刷,保護好牙齒很重要。寶媽一定堅持天天給寶寶刷牙。培養寶寶懂得「分享」的習慣。分享是一種美德,要從小培養。
如果寶寶不願意分享玩具、零食給其他小朋友,寶媽要耐心地告訴寶寶」你分享給其他小朋友,幫助了其他小朋友,他們會更喜歡你,你的朋友也會越來越多「,「他們只是玩玩一會會還給你的」寶寶分享了,寶媽一定要及時給予表揚「寶寶你太棒了「!
Ⅹ 如何培養幼兒生活習慣
一、生活有規律
按時作息,講究衛生,衛生習慣不好,直接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要常洗手,早晚刷牙,同時還要注意對孩子進行講好公共衛生的教育,讓孩子養成不隨手扔垃圾的習慣。
家長要盡量保持孩子的生活起居在所有時間里的一致性。長期做下來,孩子自己也能學會獨立按一貫的生活規律來制定合適的作息時間表。一旦孩子習慣過一種有規律的生活,那麼時間觀念就已內化成他自己的一種寶貴素質,自我意識的控制力與意志力就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2/6
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長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應該有意識的從小鍛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一些小件的衣物鍛煉由孩子自己去洗。要孩子做家務的目的,並非僅是要把繁瑣的工作做好,或教孩子「如何去做」。廚房整潔的重要性,比不上發展孩子的責任感、自立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和辦事能力,因為這些都是健康人格的基礎。做家務也可幫孩子了解人必須合作和向著共同的目標努力。當孩子在生活中養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養成主動做一些家務勞動的生活習慣時,孩子的獨力意識與自我責任感就已增強了很多。
3/6
三、學會節儉
孩子花錢大手大腳,開運動會、去春遊拿10元、20元還嫌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家長沒有注意對孩子節儉這一習慣的培養,甚至有的家長認為讓孩子節儉是寒酸的表現。其實想一想一個從小不知道節儉的孩子,長大了又怎麼會節儉呢?要培養孩子節儉的習慣,第一要定量給孩子零花錢,讓孩子自己去支配這些錢,如果提前花完,不補,不預支,讓孩子學會節制、學會理財。家長引領孩子不同他人攀比,當然,家長首先不能進行攀比。可以嘗試讓孩子利用假期去品嘗一下賺錢的艱辛,這樣他就不會亂花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