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孔子鳥生活在哪個時代

孔子鳥生活在哪個時代

發布時間:2022-07-30 19:39:39

1. 孔子鳥為什麼比始祖鳥跟能適宜環境

孔子鳥生活在1.25億年前,根據和始祖鳥(1億5千萬年前)的解剖學對比,孔子鳥生活的年代更晚一些,兩種生物生活的年代不同,相區別的重要特徵是骨性尾的縮短和最後幾節尾椎融合成為尾綜骨。這樣的身體構造對飛行定向有很大的好處。自然界遵循「物競天擇」的真理,自身進化完美程度決定了物種是否適宜當時的氣候、地質等諸多因素對它的影響,如同恐龍一樣稱霸一時,但由於氣候變化,也會滅絕。始祖鳥之所以稱之為始祖,是指它基本出現鳥類的特徵,而孔子鳥進化的比始祖鳥更為完美,所以它出現的相對較晚,也是孔子鳥適應當時氣候環境的一種表現。

2. 孔子鳥的資料

聖賢孔子鳥

學名:confuciusornis sanctus hou,zhou et al.,1995

學名來源(etymology):「孔子」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聖賢」是歷代封建王朝贈於孔子的封號(genus and species in honor of confucius,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and ecator.)。

產地和時代(locality and age): 中國遼寧省北票市上園鎮四合屯,晚侏羅世義縣組下部(sihetun,shangyuan,beipiao city,liaoning province,china;lower part of yixian formation,late jurassic.)。

保存狀況(preservation):基本完整的個體(a nearly complete indivial)。

基本特徵(diagnosis):聖賢孔子鳥屬蜥鳥亞綱,是除德國始祖鳥外世界最早最原始的鳥類,其主要特徵是:頭骨各骨塊不癒合,尚具有其爬行類祖先遺留下來的眶後骨,牙齒退化,出現了最早的角質喙。前肢仍有三個發育的指爪,胸骨無龍骨突,肱骨有一大氣囊孔等等(the most primitive bird except arcbaeopteryx.skull bones unfused with postorbital retained.teeth lost,horny beak present.forelimb with three well-developed claws.sternum keel-less.humerus with a large pneumatic fenestra.)。

1984 年甘肅鳥的發現令人難以置信地證明始祖鳥並不是鳥類演化和主系,這使得全世界為之震驚。1989年9月在我國遼寧又發現了中生代鳥類化石。這些是在德國之外的地方首次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鳥類。從此古生物界鳥類研究熱的序幕被拉開了。1993年在遼西發現了年代僅次於始祖鳥的更早的化石,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孔子鳥。它們大約生活在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早期這一階段。從94年後古生物學家們雲集遼西,數以萬計的鳥類化石源源不斷地被發掘出來,全世界古生物學界幾乎都把目光都投向了這里,鳥類研究進入到一個全盛時期。著名鳥類學家a.feccia教授稱:「尤其是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材料……構成了我們認識早期鳥類的基礎」,許多美國學者甚至認為世界現生鳥類很可能起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以往一樣最熱門的 孔子鳥較始祖鳥稍晚(極有可能是同一時期的)。其特點是頜骨無牙齒,取而代之的是角質喙;肱骨近端有一大的氣囊孔,第一指骨爪特別強大而尖利,第二指骨爪收縮;胸骨較大,呈片狀並有一短的後側突;恥骨遠端沒有恥骨腳以及尾椎骨縮短,基本形成尾綜骨等,這些都是始祖鳥所沒有的進步性狀,同時也是區別於早白堊紀鳥類的重要特徵。孔子鳥的發現一方面更進一步證實始祖鳥非鳥類進化主流,另一方面打破了它獨霸侏羅紀始鳥百餘年一統天下的局面,使得人們的研究更全面和充分了。

3. 孔子鳥屬的介紹

孔子鳥屬(Confuciusornis,或根據拉丁文音譯作孔夫子鳥)是一種古鳥屬,化石遺跡在中國遼寧省北票市的熱河組(即四合屯和李八郎溝等白堊紀時期的沉積岩)中發現。在已公開的化石標本中,孔子鳥的骨骼結構十分完整,並有著清晰的羽毛印跡。這一切使得孔子鳥成為最出名的中生代鳥。根據出土地點的地質形成史推斷,這種鳥生活在距今約1.25億年到1.1億年,即西方學者所稱的白堊紀早期或中國學者所稱的晚侏羅紀。孔子鳥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擁有無齒角質喙部的鳥類。孔子鳥因孔子而得名。

4. 脊椎動物群及其時代

據上表可知,北票、義縣地區義縣期以Confuciusornis—Sinosauropteryx—Zhangheotherium為主要代表的脊椎動物群(汪筱林等,1999)由約33屬35種及一些未定或正在研究的屬種組成,其中鳥類5屬8種,爬行類19屬18種,兩棲類2屬2種,哺乳類4屬4種,魚類3屬3種。此外,除上述屬種外,遼西凌源和冀北豐寧地區的義縣階含鳥類5屬5種,爬行類3屬2種,哺乳類3屬3種,魚類5屬8種。截至目前為止,遼西和冀北地區已發現產於義縣階的脊椎動物逾42屬47種,可按類別和層位劃分成:

1)Jeholosaurus-Repenomamus Fauna—義縣階底部陸家屯層、老公溝層;

2)Confuciusornis-Eoenantiornis-Liaoningornis Avifauna—義縣階下部尖山層、大新房子層;

3)Psittacosaurus-Sinosauropteryx-Haopterus Fauna—義縣階下部尖山層、大新房子層;

4)Zhangheotherium-Jeholodens Fauna—義縣階下部尖山層、大新房子層;

5)Jinzhousarus-Hyphalosaurus Fauna—義縣階上部大康堡層;

6)Lycoptera sinensis-Yanosteus-Sinamia Ichthyofauna—義縣階底、下部老公溝層、業南溝層、尖山層、大新房子層。

1.Jeholosaurus-Repenomamus Fauna(熱河龍-爬獸動物群)

該動物群產於北票上園地區義縣階底部的陸家屯層(老公溝層),主要分子有Jeholosaurus shangyuanensis Xu et al.,Liaoceratops yanzigouensis Xu et al.,Incisivosaurus gauthieri Xu et al.,Sinovenator changii Xu et al.,Repenomamus robustus Li et al.,Gobicondon zofiae Li et al.,Psittacosaurus sp.。上園熱河龍的頭呈三角形,長而尖,眼孔大,吻短,上、下齒列直,嘴頰不發育,是一種原始性鳥腳類。義縣地區的老公溝層僅見Psittacosaurus sp.。該動物群以上園熱河龍和鸚鵡嘴龍較繁盛為特徵,伴有燕子溝遼寧角龍、高氏切齒龍、強壯爬獸和索菲婭戈壁獸,時代為早白堊世。

2.Confuciusornis-Eoenantiornis-Liaoningornis Avifauna(孔子鳥-始反鳥-遼寧鳥鳥群)

該鳥群主要分布在北票地區義縣階下部的尖山層,包括蜥鳥亞綱(Sauriurae)、反鳥亞綱(Enantiornithes)和今鳥亞綱(Ornithurae)的成員。其中,蜥鳥亞綱孔子鳥科主要有Confuciusornis sanctus Hou et al.,C.sunae Hou,C.chuanzhous Hou,C.i Hou et al.,Changchengornis hengziensis Ji et al.,Jinzhouornis zhangjiyingia Hou et al.,並以C.sanctus繁盛為特徵(優勢種)。反鳥亞綱的始反鳥類僅有 Eoenantiornis buhleri Hou et al.,今鳥亞綱的遼寧鳥科(Liaoningornithiformes)的成員只有Liaoningornis longiditris Hou。

凌源市大王杖子鄉范杖子一帶的大新房子層曾被稱為大新房子組(任冠政,1963),後改稱金剛山組(遼寧區調隊,1965)。該層產Confuciusornis sanctus(季強等,1999、2002);侯連海等(1999)發表了產於此層的Liaoxiornis delicatus Hou et al.,後將此屬歸入新建的遼西鳥目和遼西鳥科(Liaoxiornithidae Hou et al.,2002)。汪筱林等(2000)將大新房子層(大王杖子層)對比在北票尖山層之上並劃分出Liaoxiornis鳥群。但經查實,在凌源范杖子至帽子山一帶的義縣組大新房子層覆蓋於張家口組之上,應與北票地區尖山層對比,其中所含重要珍稀化石Confuciusornis sanctus,Sinosauropteryx prima,Sinornithosaurus sp.,Jeholodens jenkinsi等亦可作為對比依據。相當此層的還有:①義縣地區的磚城子層,產待研究的鳥類;②建昌地區的羅家溝層下部,產待研究的鳥類;③冀北豐寧地區森吉圖東義縣組下部的橋頭層,含鳥類化石:Hebeiornis fengningensis Yang(徐桂林、楊有世,1999),在豐寧四岔口和森吉圖東土窯產鳥類化石:Jibeinia luanhera;④阜新市大五家子一帶義縣組下部產Confuciusornis sanctus(侯連海等,2002),其層位可能相當尖山層。由此可知,以Confuciusornis-Eoenantiornis-Liaoningornis為代表的義縣期鳥群在燕遼地區廣泛分布,其成員不斷增加,分布地域不斷擴大。

有關義縣期鳥動物群的時代,如同熱河生物群的時代一樣,歷有晚侏羅世和早白堊世兩大觀點之爭。侯連海等認為義縣期的孔子鳥,與德國索倫霍芬屬提塘期(Tithonian)早期的始祖鳥(Archaeopteryx),雖各代表早期鳥類演化的一個旁支,但孔子鳥與始祖鳥的基本特徵完全相似,兩者均具有一些指示時代性的共同構造標志,如雙弓型頭骨,前肢有3個游離分散的指骨,指爪發育,烏喙骨與肩胛骨癒合,第5骨仍殘存等,這些骨骼構造性質在白堊紀的鳥類化石中迄今尚未見及。由此表明,孔子鳥和始祖鳥均屬晚侏羅世提塘期的產物。然而,孔子鳥尚具有比始祖鳥進步的特徵,如頜骨齒退化並以角質喙代替牙齒,肱骨具氣囊孔,尾椎明顯縮短等,顯示孔子鳥出現的時間晚於始祖鳥;同時,與孔子鳥共生的 Eoenantiornis 的骨骼構造特徵表明始反鳥為晚侏羅世始祖鳥和白堊紀反鳥類之間的原始鳥類。

綜上所述,將義縣期以Confuciusornis-Eoenantiornis-Liaoningornis為代表的鳥動物群時代置於晚侏羅世提塘晚期較為合適。相應的義縣階的這一時代歸屬,與侯連海(2002)將孔子鳥時代定為晚侏羅世晚期相吻合。

3.Psittacosaurus-Sinosauropteryx-Haopterus Fauna(鸚鵡嘴龍-中華龍鳥-郝氏翼龍爬行動物群)

該動物群發育的典型地區和層位是北票市上園鎮四合屯及其周邊地區的義縣階尖山層。汪筱林等(2000)稱之為鸚鵡嘴龍動物群,董枝明(2002)則稱為鸚鵡嘴龍-翼手龍動物群。

該動物群主要分布在北票四合屯地區尖山層的下部沉積旋迴和凌源地區大新房子層的中部沉積旋迴。尖山層的蜥臀類以美頜龍科的 Sinosauropteryx prima Ji et Ji,科未定的 Pro-tachaeopteryx robusta Ji et Ji,尾羽龍科的 Caudipteryx zoui Ji et al.,C.dongi Zhou et Wang,馳龍科的 Sinornithosaurus millenii Xu et al.和角龍類的 Psittacosaurus sp.為主,鐮刀龍超科的Beipaiosaurus inexpectus Xu et al.被認為是 Alxasaurus(阿拉善龍)屬的一個成員(董枝明,2002),是否如此,尚需研究。其中 Protachaeopteryx robusta,Caudipteryx zoui,C.dongi 尾部著生羽毛,不過這種羽毛的羽片具對稱性;Sinosauropteryx prima,Sinornithosaurus millenii 和Beipaiosaurus inexpectus 具細絲狀或長絨狀皮膚衍生物。該動物群中的翼龍類以翼手龍科(Pterodactylidae)的分子為主,主要有 Haopterus gracilis Wang et Lu,Eosipterus yangi Ji et Ji,其次為喙嘴龍類的 Dendrorhynchoides curvidentatus Ji et Ji。如果排除人工拼接長尾之嫌而為短尾,那麼依據短而寬的頭骨,掌骨很短,翼掌骨約為橈骨長的1/4,第一翼指骨長於橈骨,第二翼指骨與橈骨近等長,第V趾骨長等特徵,將 Dendrorhynchoides curvidentatus 歸入喙嘴龍類的蛙嘴龍科(Anurognathidae)似較妥當(汪筱林等,2002)。該動物群還有離龍類 Monjurosuchus splendens Endo;有鱗類 Yabeinosaurus tenuis Endo et Shikama,Dalinghosaurus longidigitus Ji;龜類 Manchurohelys liaoxiensis;無尾兩棲類 Liaobatrachus grabaui Ji et Ji,Callo-batrachus sanyanensis Wang et Gao等。

凌源地區義縣階大新房子層的爬行類亦屬Psittacosaurus-Sinosauropteryx-Haopterus動物群的范疇,雖層位與北票地區尖山層相當,但目前發現的爬行動物化石類型相對少於尖山層,主要有Psittacosaurus sp.,Sinosauropteryx prima,Sinornithosaurus sp.,Hyphalosaurus lingyuanensis Gao et al.,Monjurosuchus splendens,Yabeinosaurus tenuis及奔龍類和翼手龍類等化石。

迄今為止,我國絕大多數從事爬行動物化石研究的學者認為該動物群的時代隸屬於早白堊世,但存在早白堊世早期和中期兩種觀點。眾所周知,Psittacosaurus在我國遼寧、河北、山東、甘肅、內蒙古及蒙古人民共和國、俄羅斯西伯利亞、日本的早白堊世沉積中廣泛分布,恐龍化石研究者普遍認為鸚鵡嘴龍是早白堊世的典型化石,但本文筆者根據資料所知,該屬的先驅和孑遺分子可能在大北溝組底部和松遼盆地青山口組底部存在,不過需進一步證實。Sinosauropteryx的形態和頭骨的一些構造特徵雖與德國提塘早期索倫霍芬層的Compsognathus(美頜龍)相似,但前者的前肢很短,僅為後肢長的1/3,尾椎較長,表明它比美頜龍進步,生存時代要晚於德國的美頜龍。Haopterus和Eosipterus屬為翼手龍科的成員,該科化石往昔主要見於歐洲晚侏羅世啟莫里基期—提塘期(Kimmeridgian-Tithonian)的沉積中,但Haopterus比晚侏羅世的Pterodactylus(翼手龍)屬進步,如牙齒少,具發達的龍骨突,肩帶和飛行指發達,後肢極弱小等,表明郝氏翼龍比翼手龍屬更具飛翔能力,生存世代晚於翼手龍而進入早白堊世。Eosipterus屬的尾椎退化和尾短等特徵雖顯示較進步的方面,但該屬又具有較原始的特徵,如橈、尺骨顯著長於翼掌骨等,表明其生存時代不晚於白堊紀早期。Dendrorhynchoides(樹翼龍)屬是喙嘴龍類蛙嘴龍科的分子,該科分布時代以晚侏羅世為主,但樹翼龍形態較特化,可能出現在早白堊世。有鱗類Yabeinosaurus tenuis和離龍類Monjurosuchus始見於義縣組上部金剛山層,前一種還分布在西北地區東河群,這些層位所含化石時代多被確定為早白堊世。龜類Manchurochelys 屬的分子,除金剛山層外,還產於遼西的九佛堂組和黑龍江省的城子河組,這些含化石的時代亦為早白堊世,因此將Manchurochelys liaoxiensis時代定為早白堊世早期較為合理。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Psittacosaurus-Sinosauropteryx-Haopterus爬行動物群的一些屬,既保留了其所在科級分類單位在晚侏羅世時的某些原始特徵,又存在較為進步的特點,並有繁盛於早白堊世的類群與它們伴生,代表了熱河生物群大發展的階段,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基於此,可將該動物群時代置於早白堊世早期,即基本相當於貝里阿斯期(Berriasian)。

4.Zhangheotherium-Jeholodens Fauna(張和獸-熱河獸哺乳動物群)

該動物群產於北票地區義縣階的尖山層和層位與之相當的凌源地區大新房子層。其主要類型有尖山層的 Zhangheotherium quinquecuspidens Hu et al.(五尖張和獸),Maotherium sinensis Rougier et al.(中國毛獸)Jeholodens jenkinsi Ji et al.(金氏熱河獸)。後者亦產於大新房子層,並有 Sinobaatar lingyuanensis Hu et Wang(凌源中國俊獸),具胎盤的原始真獸類Eomaia scansoria Ji et al.(攀援始祖獸),有袋類哺乳動物 Sinodelphys szalayi Luo et al.(沙氏中國袋獸)。Sinobaatar 屬隸屬於俊獸科(胡耀明、王元青,2002),該科牙齒處於晚侏羅世原始斜溝齒獸和晚白堊世土鼠類齒型演化的中間階段,加之以往發現的始俊獸類(Eobaataridae)均分布在早白堊世沉積中,故將中國俊獸的時代定為早白堊世,並用以代表該哺乳類動物群的時代。

5.Jinzhousaurus-Hyphalosaurus Fauna(錦州龍-潛龍動物群)

該動物群分布在義縣地區義縣階的大康堡層,主要有禽龍科(Iguanodontidae)的 Jinz-housaurus yangi Wang et xu,手盜龍類 Yixianosaurus longimanus Xu et Wɑng(長掌義縣龍),離龍類的 Hyphalosaurus sp.及翼手龍類和反鳥類化石。錦州龍雖具已知其他禽龍成員不全有的原始特徵,但同時又具有一些很進步的特徵(汪筱林等,2001),如額骨前緣接近眼眶前緣,但不參與眼眶的形成,眼前孔不發育,與鴨嘴龍類頗相似。

多數恐龍化石研究者認為禽龍類是繁盛於晚白堊世鴨嘴龍類的祖先。此外,錦州龍的牙齒等特徵與我國北方地區早白堊世Probactrosaurus(原巴克龍)相似。該動物群Hyphalosaurus sp.個體數量頗多,既有成年個體,又有未成年個體,其形態和骨骼構造特徵與H.lingyuanensis相似。根據上述情況,將Jinzhousaurus-Hyphalosaurus動物群時代置於早白堊世早中期。

6.Lycoptera sinensis-Yanosteus-Sinamia Ichthyofauna(中華狼鰭魚-燕鱘-中華弓鰭魚動物群)

該魚群主要由Lycoptera,Sinamia,Peipiaosteus,Yanosteus,Protopsephurus,Jinanichthys屬的一些成員組成,但後3個屬目前僅見於凌源、建昌和冀北地區。

義縣階的狼鰭魚以Lycoptera sinensis和L.davidi為主,前者主要分布在北票地區的尖山層,建昌地區的要路溝層,在義縣地區的老公溝層亦產與之類似的標本;後者在義縣地區的業南溝層,北票地區的尖山層,凌源地區的大新房子層,建昌地區的要路溝層以及灤平地區的大店子層均有分布,該種上延到九佛堂組的許多層內,是熱河生物群中的常見分子,在東亞地區分布相當廣泛。

北票鱘以Peipiaosteus pani和P.fengningensis為代表,前者在北票地區尖山層中最發育,凌源地區的大新房子層亦有其分布,在遼西、冀北和內蒙古東部地區的義縣組、九佛堂組及與之相當的層位均常見之;後者多見與河北豐寧地區的義縣組(花吉營組),凌源地區的大新房子層亦有其分布。

Yanosteus longidorsalis(長背鰭燕鱘)主要分布在河北豐寧地區義縣組的中下部和凌源地區的大新房子層。Protopsephurus liui(劉氏原白鱘)多見於凌源地區的大新房子層,類似的標本還見於豐寧森吉圖地區的義縣組中下部。

Jinanichthys longicephalus(長頭吉南魚)除產於建昌盆地要路溝地區義縣階下部外,在遼西地區的九佛堂組亦見及。

遼西、冀北地區上述義縣期魚群包括6屬9種及未定種,它們分別隸屬於狼鰭魚科、北票鱘科、匙吻鱘科和中華弓鰭魚科。該魚群是北方生物地理區東亞生物地理省的典型代表之一,其所顯示的生活環境以淡水—微鹹水河湖,尤其以湖泊水域為主。目前對該魚群的時代尚存爭議,主要有晚侏羅世和早白堊世兩種觀點。鑒於燕鱘、原白鱘等義縣期的一些魚類屬種未上延至九佛堂組,同時Peipiaosteus pani,Lycoptera davidi和Jinanichthys longicephalus在義縣階和九佛堂組均較發育,本文將義縣期魚群時代暫確定為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早期。

5. 孔子鳥的介紹

孔子鳥(Confuciusornis,或根據拉丁文音譯作孔夫子鳥)是一種古鳥屬,化石遺跡在中國遼寧省北票市的熱河(即四合屯和李八郎溝等白堊紀時期的沉積岩)中發現。在已公開的化石標本中,孔子鳥的骨骼結構十分完整,並有著清晰的羽毛印跡。這一切使得孔子鳥成為最出名的中生代鳥。根據出土地點的地質形成史推斷,這種鳥生活在距今約1.25億年到1.1億年,即西方學者所稱的白堊紀早期或中國學者所稱的晚侏羅紀。孔子鳥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擁有無齒角質喙部的鳥類。

6. 義縣階不同類別生物年代

1.孔子鳥(Confuciusornis)生存時代為晚侏羅世晚期

義縣階的鳥群以 Confuciusornis-Eoenantiornis-Liaoningornis 為代表,主要成員有孔子鳥目的 Confuciusornis sanctus,C.chuanzhous,C.i,C.suniae,Changchengornis hengziensis,Jinzhouornis zhangjiyingia,始反鳥目的 Eoenantiornis buhleri,遼西鳥目的 Liaoxiornis delicatus,遼寧鳥目的 Liaoningornis longiditris,目科未定的 Jibeinia luanhera,Hebeiornis fengningensis,Protopteryx fengningensis Zhang et al.(豐寧原羽鳥),此外尚有待研究的反鳥類化石。其中,孔子鳥不僅類型多,個體數量多,分布范圍較廣,而且最具時代意義,在該鳥群中居首要地位。侯連海(2002)認為,孔子鳥具有雙弓型頭骨,前肢有3個游離分散的指骨,指爪發育,烏喙骨與肩胛骨癒合,殘存第5蹠骨,這些特性在白堊紀鳥類中不具備,而與始祖鳥基本特徵較一致,表明二者均為晚侏羅世產物。但是,孔子鳥又同時具有比始祖鳥進步的特徵,如頜骨齒退化,以角質喙代替牙齒,肱骨具氣囊孔,尾椎骨明顯縮短等,則進一步表明孔子鳥生存時代略晚於始祖鳥。因此,將孔子鳥的時代置於晚侏羅世晚期較為妥切。

2.中華龍鳥(Sinosauropteryx)時代為早白堊世初期

義縣階的蜥臀類恐龍以美合龍科的Sinosauropteryx prima為代表,伴生的有尾羽龍科的Caudipteryx zoui,C.dongi,鐮刀龍超科的Beipiaosaurus inexpectus,馳龍科的Sinornithosaurus millenii和未定科的Protarchaeopteryx robusta,出現稍早的有Sinovenator changii和Incisivosaurus gauthieri。盡管它們是近年來被建立的新屬種,但其中的Sinosauropteryx的形態及頭骨的一些構造特徵與德國提塘早期索倫霍芬層的美合龍Compsognathus 相似,不過前者的前肢很短,尾椎很長又明顯不同於後者,表明中華龍鳥比美合龍進步,相對生存年代亦應偏晚。恐龍化石研究者認為上述獸腳類化石的時代為早白堊世早期或早中期。

3.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繁盛於早白堊世

義縣階的鳥臀類恐龍目前包括鸚鵡嘴龍科的Psittacosaurus sp.,鳥腳類中未定科的Jeholosaurus shangyuanensis 和禽龍科的Jinzhousaurus yangi及角龍類的Liaoceratops yanzigouensis、Psittacosaurus sp.。在義縣階中產出的個體數量多,分布層位多,分布的范圍廣,雖然處於初步繁盛而未達頂峰階段,但在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此類化石多含於早白堊世沉積中,局部地區如冀北大北溝組之底和松花江群中下部可能存在鸚鵡龍的先驅及孑遺分子。Jinzhousaurus 似應置於禽龍科,該科類型主要生存於早白堊世。錦州龍既具已知禽龍類不完全有的一些原始特徵,同時又具有與鴨嘴龍相似的一些進步特徵,從進化程度方面分析,顯示其時代應屬早白堊世。

4.郝氏翼龍(Haopterus)和樹翼龍(Dendrorhynchoides)反映侏羅紀與白堊紀之交時期的翼龍特徵,但可能生存於早白堊世初始期

義縣階的翼龍類有翼手龍科的Haopterus gracilis 和Eosipterus yangi,蛙嘴龍科的Den-drorhynchoides curvidentatus。前一科分布時限為晚侏羅世至白堊紀,後一科以往主要分布在歐洲的晚侏羅世沉積中。Haopterus牙齒少,具發達的龍骨突、肩帶和飛行指,後肢頗弱小,比晚侏羅世的Pterodactylus 進步,其生存時代應為早白堊世初期。Eosipterus既具較進步的退化而短的尾椎,又具有較為原始的特徵,其生存時代似不晚於早白堊世初期。Dendrorhynchoides與其所在科的晚侏羅世類型相比,只是形態分化較大。上述3屬的原始性與進步性並存,表明其生存時代略晚於晚侏羅世,處在晚侏羅世與早白堊世過渡階段,而很可能是早白堊世初始期的翼手龍和蛙嘴龍所具有的特徵。

5.中國俊獸(Sinobaatar)和戈壁獸(Gobicondon)的時代屬早白堊世

義縣階的哺乳動物化石有鼴獸科的Zhangheotherium quinquecuspidens,真三尖齒獸目未定科的Jeholodens jenkinsi及真獸類具胎盤的Eomaia scansoria,爬獸科的Repenomamus robustus,始俊獸科的Sinobaatar lingyuanensis。其中,始俊獸科的牙齒處於晚侏羅世原始斜溝齒獸類和晚白堊世土鼠類齒型演化的中間階段,且以往發現的始俊獸類均分布在早白堊世地層中,Gobicondon屬的成員最初見於蒙古的早白堊世沉積中。因此將中國俊獸和戈壁獸的時代置於早白堊世比較合適。

6.中華狼鰭魚群(Lycoptera sinensis Ichthyofauna)時代為晚侏羅世晚期—早白堊世早期

根據遼西與冀北地區義縣階含化石層的對比,以中華狼鰭魚為代表的魚群主要成員有 Lycoptera davidi,Jinanichthys longicephalus,Sinamia sp.,Peipiaosteus pani,P.fengningensis,Yanosteus longidorsalis,Protopsephurus liui,其中後3種迄今僅見於義縣階。劉憲亭等(1963)認為中華狼鰭魚是華北所有的狼鰭魚中較原始的種類,生存時代應為晚侏羅世初期。金帆等(1993)認為產於九佛堂組的羅家峽隆德魚(Longdeichthys loujiaxiaensis)與德國和法國啟莫里基期的Leptolepdes sprattiformis 最為相近。然而,李佩賢等(1994),汪筱林等(2000)則明確提出狼鰭魚群的時代為早白堊世,金帆(1999)也有此意向。蒙古中部和東南部的查干察布組亦含狼鰭魚類,前蘇聯古生物學者И.Ю.Неуструева等(1977)認為其時代為提塘晚期—凡蘭吟期。綜合魚類化石研究者的時代意見,本文認為該魚群生存時代處於侏羅紀與白堊紀交界時期,時代為晚侏羅世晚期至早白堊世早期,即提塘晚期至貝里阿斯期。

7.東方葉肢介-線雕東方葉肢介-網雕東方葉肢介-疊飾葉肢介(Eosestheria-Eosestheria(Filigrapta)-Eosestheria(Clithrograpta)-Diestheria)組合時代為晚侏羅世晚期

該葉肢介組合相當於陳丕基(1998,1999)的Eosestheria-Diestheria組合,主要成員有Eosestheria sihetunensis,Eosestheria(Diformograpta)ovata,E.(D.)gongyingziensis,Eosestheria(Filigrapta)jianshangouensis,E.(F.)taipinggonensis,E.(F.)phalosana,Eosestheria(Clithrograpta)lingyuanensis(=Eosestheria lingyuanensis Chen,1976),Eosestheria(Dongbeiestheria)yushugouensis,Diestheria yixianensis,D.longinqua,D.shangyuanensis,在冀北灤平地區尚有Eosestheria(Clithrograpta)lingyuanensis,E.(Dongbeiestheria.)bella,E.(Diformograpta)gibba,Yanjiestheria(Yanshania)dabeigouensis,等。Yanjiestheria(Yanshania)是大北溝組Nestoria-Keratestheria葉肢介組合的成員,已上延至義縣組大店子層,其在下部個體數量較多。盡管未見Eosesthria與Nestoria共生,但表明義縣階的葉肢介組合與大北溝組的葉肢介組合時代較為接近,加之大店子層呈整合覆於大北溝組之上,因此,論證大北溝組葉肢介組合時代有利於討論義縣期葉肢介組合時代。大北溝組的Nestoria 分異度和豐度均較高,與土城子組的Beipiaoestheria 親緣關系密切,顯示出這兩個屬在時代上具有接續性。更為重要的是,Nestoria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東南部Kimmeridgian期沉積莫里遜組中產出,且在我國大興安嶺地區及俄羅斯東外貝加爾晚侏羅世沉積中廣泛分布,可以認為Nestoria葉肢介群繁盛於Kimmeridgian期,有可能延入提塘早期。據此,本文將義縣期的葉肢介組合時代置於晚侏羅世晚期,時代略晚於Nestoria葉肢介群。

8.遼寧女星介-大北溝燕山介-拱准噶爾介(Cypridea(Cypridea)liaoningensis-Yanshanina dabeigouensis-Djungarica camarata)組合帶的時代為提塘晚期—貝里阿斯早期,傾向於提塘晚期

義縣階的介形類化石除組合帶的代表分子外,在冀北和遼西地區主要還有Cyprisea(Cypridea)rehelnsis,C.(C.)tubercularis,C.(C.)priva,.C.(C.)stenolonga,C.(C.)subgranulosa,C.(Ulwellia)beipiaoensis,Limnocypridea subplana,Mongolianella subtrapezoidea,Eoparacypris dadianziensis,Rhinocypris subechinata等。其中有些屬種是從大北溝組延續上來的,如Luanpingella dorsincurva,L.postacuminata,Eoparacypris dadianziensis,Limnocypridea subplana,Mongolianella palmosa,M.subtrapezoidea,Yanshanina dabeigouensis,Lycopterocypris infantilis,Rhinocypris subechinata,Darwinula dadianziensis 等,從而表明義縣階和大北溝階在世級年代地層單位中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但是義縣階的Cypridea已較發育,殼面裝飾開始向復雜方向發展。盡管在全球范圍內無爭議的Cypridea從啟莫里基早期就已出現,然而其豐度和分異度均較低。只有到早白堊世女星介的發展才抵鼎盛階段。顯然,義縣階的介形類化石組合處於侏羅系與白堊系界線的臨界層位。這種情況在東亞地區較為普遍,如蒙古中部的溫都爾漢組,蒙古東南部的查干察布組,俄羅斯西外貝加爾南區鵝湖群之下的希洛克組,不論從岩性組合還是從含化石方面看,均屬義縣期產物。東亞地區義縣期的介形類化石與西歐尤其與英國東南部中下波倍克層的介形類相比較,雖具一些相似性,但迄今尚未發現無爭議又可用以作化石組合帶對比的相同種。同時,主要繁盛於歐洲波倍克—韋爾登期一部分屬卻在我國從土城子組開始出現。鑒於上述情況,筆者將義縣階的介形類化石組合帶暫置於提塘晚期至貝里阿斯早期,傾向於提塘晚期,但的確不能排除屬於貝里阿斯早期的可能性。

9.三尾擬蜉蝣-多室中國蜓(Ephemeropsis trisetalis-Sinaeschnidia cancellosa)組合帶時代為晚侏羅世—早白堊世

義縣階的昆蟲化石組合帶擁有龐大類群,以蜉蝣類、蜻蜓類、鞘翅類、脈翅類、蛇蛉類、膜翅類為主,但多為地方性類型。任東(1994)對義縣階下部蛇蛉目化石科級系統關系作了支序分析,認為蛇蛉翅的前緣橫脈較多,翅痣偏大,R 和 M 脈末端分枝較多等,從總體上表現出比早白堊世的蛇蛉化石群原始,時代應早於早白堊世而為晚侏羅世晚期。義縣階的 Chrysogomphus 為里阿期箭科的成員,該科已知屬種時代均為侏羅紀早中期,進一步說明義縣階時代為晚侏羅世更合理。義縣階中蜚蠊目昆蟲化石 Karatavoblatta formosa較發育,亦見於哈薩克卡拉套地區晚侏羅世沉積中。但同時,亦有認為熱河昆蟲群總的面貌歸入早白堊世更為合理,這些事實表明,將義縣階時代置於晚侏羅世—早白堊世較為合適。

10.凌源額爾古納蚌-熱河球蜆(Arguniella lingyuanensis-Sphaerium jeholense)組合帶時代為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

義縣階的雙殼類組合成員較單調,主要有從大北溝組延續來的Arguniella lingyuanensis,A.yanshanensis 和新出現的Sphaerium jeholense,Sph.anderssoni 等。由於它們的時限較長。時代只能定為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

11.鉤形褶柱螺-維季姆前貝加爾螺(Ptychostylus harpaeformis-Procalia vitimensis)組合帶為早白堊世早期

義縣階的腹足類化石成員不多,除組合帶的代表分子外,還有Ptychostylus cf.philippii,Zaptychius(Omozaptychius)angulatus等。潘華璋等(1999)認為這一腹足類化石組合帶大致可與德國西北部Serpulite和英國南部波倍克群中部腹足類化石對比,時代為早白堊世早期。

12.長穗短葉衫-土耳其斯坦耳羽葉(Brachyphyllum longispicum-Otozamites turkestanica)植物群組合為晚侏羅世晚期

義縣階植物群共71屬逾138種,其中有已知屬種35種,約占整個植物群總數的25%。在35種植物中,目前已知僅見於侏羅紀的成分有Coniopteris angustiloba,C.simplex,Eboracia lobifolia,Cladophlebis asiatica,Xiajiajienia mirabila,Otozamites anglica,O.beani,O.turkestanica,Phoenicopsis angustissima,Solenites murrayana,Pityolepis larixiformiis,Cyparissidium blackii,C.rudlandium,Scarburgia hillii,Problematospermum avale等,約占已知種的43%。侏羅紀常見,但可上延至早白堊世的成分有Coniopteris burejensis,Dictyophyllum sp.,Onychiopsis elongata,Ginkgo digitata,Ginkgoites ex gr.sibiricus,Baiera manchurica,Czekanowskia rigida,C.setacea,Pityospermum nanseini,Podozamites lanceolatus等,約占已知種類29%。僅見於早白堊世的成分為Neozamites verchojanensis,Lingxiangphyllum plinceps2種,約佔6%左右。

根據這個組合成分中侏羅紀成分佔絕對優勢,僅見於早白堊世的成分只佔少數,故將這個植物群的時代置於晚侏羅世晚期—提塘期。

另外,根據與國內外同期植物群對比,同樣支持這個植物群置於晚侏羅世晚期的結論。

義縣階植物群中有許多晚侏羅世歐洲—中國區特有的本內蘇鐵類和松柏類,表明義縣階植物群應屬歐洲—中國古植物地理區,與同期的西伯利亞區的成分有明顯的區別。根據義縣階的沉積特徵和植物群中的許多成分都顯示半乾旱—半潮濕的古氣候條件,與晚侏羅世在歐洲—中國區西部—中部形成的乾燥氣候帶有密切關系,顯然它們與本區早白堊世西伯利亞—加拿大區的植物群成分和古生態、古氣候環境都有明顯的區別。所有的上述情況都支持將義縣階植物群的時代置於晚侏羅世晚期。

13.義縣階木化石的時代為侏羅紀最晚期—提塘期

義縣階木化石共有5 屬 5 種,其中 3 個未定種(包括 1 個可能的新種)和兩個已知種,Xenoxylon hopeiense Chang 及 Circoporoxylon sewardi(Sabni)Kräusel,前者初見於河北涿鹿夏家溝中侏羅世髫髻山組,後者發現於整個侏羅世至早白堊世,表明它的地質時代歷程較長。後者迄今僅見於澳大利亞的侏羅系。總觀其貌,將這個階的木化石時代置於侏羅紀最晚期—提塘期。

14.義縣階孢粉植物群的時代為晚侏羅世最晚期至早白堊世最早期

義縣階孢粉植物群由28屬31種組成。其組合特徵是:①松柏類雙囊粉占絕對優勢(83%~94%);蕨類孢子較少(6%~14%);苔蘚類孢子和銀杏蘇鐵粉各見1粒;被子植物花粉偶見。②松柏類雙囊粉中,以氣囊與本體分化不完善者(古型)占優勢,包括Protoconiferus(17%),Protopinus(11%),Pseudopicea(12%),Piceites(4%)。氣囊與本體分化完善的新型花粉佔7%,包括Pinuspollenites(17%),Piceaepollenites(6%),Podocarpidites(2%),Cedripites(2%)。③蕨類孢子含量較低(平均佔9%),種類比較單調,僅10屬12種。其中海金砂科普遍存在,Cicatricosisporites(5%),其次為Deltoidospora(1%),Osmundacidites wellma-nii(1%),其他零星出現的有Todisporites,Lycopodiumsporites,Klukisporites pseudoreticulatus,Lygodiumsporites cf.subsimplex,Concavissimisporites,Leptolepidites等。④反映乾旱氣候的掌鱗杉科的Classopollis花粉含量為3%;其他的裸子植物花粉還有Perinopollenites(9%),Psophosphaera(4%)及少量的Jugella,Ephedripites(似麻黃粉),Jiaohepollia等。

這個孢粉組合同前人在本區相同層位所取得的孢粉組合資料大同小異(如黎文本等,1999;王憲曾等,2000)。組合面貌大體相當於余靜賢(1989)所建的義縣組下部的Cicatricosisporites-Densoisporites-Jugella組合,時代被定為早白堊早期貝里阿斯期。這個時代意見代表了大多數孢粉研究者的意見。但王憲曾等除了根據孢粉組合資料以外,還參考了許多其他化石門類的時代意見,將義縣階的時代定為晚侏羅世最晚期。本文認為,目前所取得的義縣階孢粉組合資料,與植物大化石資料相比,顯然在許多大類群方面有嚴重的信息量丟失現象,故其時代的確定應持保留意見。暫定其時代為晚侏羅世最晚期至早白堊世最早期。

15.義縣階輪藻化石時代為早白堊世早期

冀北、遼西地區義縣階的輪藻化石不甚豐富,盧輝楠等(1999)報道了產於冀北灤平盆地義縣階下部的輪藻化石,主要有Mesochara xuanziensis,M.procta,M.voluta,Pecki-sphaera multispira。其中 Mesochara 屬的成員居主導地位,次為 Peckisphaera。Mesochara procta 見於我國新疆吐谷魯群。M.xuanziensis 在我國北方早白堊世沉積中廣泛分布,在歐洲,如西班牙北部和德國西北部也僅見於下白堊統中下部。Mesochara voluta 在亞、歐、美三大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在晚侏羅世和早白堊世沉積中。Peckisphaera multispira分布在我國內蒙古的下白堊統。義縣階中未見國內、外早白堊世中期較繁盛的Clavatoraceae 科的成分。因此,義縣階輪藻化石的時代應屬早白堊世早期。

7. 何謂"孔子鳥"

聖賢孔子鳥
名 稱: 聖賢孔子鳥

拉丁文名: Confuciusornis sanctus

體 長: 不詳

體 重: 不詳

食 物: 肉食

生存年代: 1.4億年的晚侏羅紀

生存地點: 中國遼寧省北票市上圓鄉

辨認要決: 前頜骨和下頜骨具有規律的溝紋構造,不具牙齒

種 類: 鳥綱孔·子鳥目·孔子鳥科·孔子鳥屬

來 歷

標本采自遼寧省北票市上圓鄉晚侏羅世義縣組下部,保存的完好程度極為罕見,於1997年收藏。

簡 介

聖賢孔子鳥生存於距今約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分布於中國遼寧省北票市上圓鄉。其主要特徵是:前頜骨和下頜骨具有規律的溝紋構造,不具牙齒;肱骨近端膨大,有一氣孔;第一指骨爪大,其高度超過第一指節骨;第三掌骨較細,腕骨和掌骨不癒合;坐骨粗大,近端有一向上的突起,遠端厚而圓;恥骨後展;第五躔骨仍較發育,趾爪大而彎曲。聖賢孔子鳥與始祖鳥屬同時代 的原始鳥類,但它又以具有角質喙等特徵而比始祖鳥進步。

8. 鳥與恐龍是否生活在同一個時代

有鳥.

舉個例子

發現於中國遼寧省北票市上圓鄉的孔子鳥Confuciusornis(化石),是一種高度特化的古鳥類.身體覆蓋羽毛,具有飛行能力的前肢結構,以及骨質的尾椎已經癒合而成的較短尾綜骨,具有角質喙這些特點,使得孔子鳥已被明確的界定為鳥類(原始).

孔子鳥生活在距今1.25億年到1.1億年白堊紀早期,而這一時期正恐龍的繁盛時期.你不防想像一下一群孔子鳥在巨大的恐龍身體周圍飛過的情景

9. 鄭氏始孔子鳥的動物簡介

據美國《國家地理》報道,中英科學家2005-2006年在河北豐寧縣的一處湖邊林地考察時發現一件屬於恐龍時代的新鳥類化石,科學家表示這是最古老的發現之一。此新鳥類被命名為鄭氏始孔子鳥(Eoconfuciusornis zhengi),它是孔子鳥類已知最原始的代表,距今約1.31億年,僅僅落後於生活在侏羅紀時期的1.5億年的始祖鳥(Archaeopteryx)。
此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出版的《中國科學》雜志上。
鄭氏始孔子鳥化石保存完好。孔子鳥類群是現今發現的最早具有角質喙、牙齒退化的原始鳥類。以往發現的孔子鳥生活的時代距今約1.2-1.25億年。這一新的發現使孔子鳥類群成為白堊紀早期鳥類中生活歷史最長的一個類群。
鄭氏始孔子鳥(Eoconfuciusornis zhengi)的屬名「始孔子鳥(Eoconfuciusornis)」意為「原始的孔子鳥」,種名「鄭氏(zhengi)」來自我國著名鳥類學家鄭光美。科學家推測此化石鳥於1.31億年前落入湖中,之後被沖入湖底,並迅速被淤泥覆蓋,之後被沙岩包裹,從而得以保存。
科學家發現,此化石鳥具有發育完整的現代模樣的翅膀,而起平衡作用的對稱的尾羽蝕刻在此沙岩上,呈現黑色和褐色。參與此項研究的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邁克·本頓說:「此黑色和褐色反映了最原始的顏色,而現代鳥更多的是鮮紅、藍色和黃色。」負責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福成補充說:「鄭氏始孔子鳥是保存最好的化石,以至於只有如此深刻的詳情。」
從事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說:「在從始祖鳥到更加先進的鳥類的進化之謎中,鄭氏始孔子鳥提供了新的線索,多少彌補了這片空白。」
古生物學家表示,此始孔子鳥的發現,一方面豐富了我們對早期鳥類的系統演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們對原始鳥類飛行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知識。例如,此始孔子鳥的發現使得一些與飛行相關的結構呈現更加完整和序列化的演化模式:一是胸骨由左右兩片骨板癒合為一個整體、胸骨由扁平變得逐漸演化出龍骨突起;二是上臂骨(肱骨)近端上緣由比較扁平變得逐漸膨大等。胸骨和肱骨都是鳥類飛行肌肉的主要附著器官,它們的增大代表飛行肌肉的增大,從而表明了鳥類飛行能力的增強。
周忠和表示,始祖鳥是笨拙的飛行者,具有更多的恐龍的體形特徵,比如有長長的骨尾和牙齒。而鄭氏始孔子鳥可能生活在樹上,有爪子和長長的尾羽,可幫助它爬樹和在樹枝上棲息。它也可能在湖泊上空飛翔,去跟蹤和獵食水中的魚類

10. 孔子鳥的歷史研究

在發現長有羽毛的恐龍之前,即早在1993年,遼寧北票市附近的四合屯農民楊雨山釆集到一副近30厘米的鳥類化石,後來化石收集者張和又收集到一些鳥類的前肢和顱骨的化石。及至1995年,由侯連海所帶領的研究小組對該鳥進行了描述並命名為聖賢孔子鳥。很快人們就發現四合屯是個鳥類化石庫,中國隨即成為世界古鳥類研究的中心。到2000年前後,共發現了超過1000件孔子鳥屬的化石標本。
聖賢孔子鳥並不是孔子鳥屬的唯一種。研究小組在1997年和1999年間再發現三個新種,但其中兩種的存在受到爭議。在同一出土地點,1996年發現遼寧鳥,1999年又發現長城鳥等新的鳥屬。遺憾的是,1990年代末盜挖行為使很多化石流失。孔子鳥化石是目前化石黑市最搶手的化石之一。當局採取措施防範盜挖化石行為時,已經有數以百計的標本,被非法挖掘並流到國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IVPP)的古生物學家周忠和表示,大約80%的孔子鳥化石被走私出境或在國內非法販賣。大部分買主是日本、德國和美國的私人收藏家,原因是這些國家沒有法律禁止這類化石的進口。
當孔子鳥屬被首次描述之時,人們就已經相信,四合屯和尖山溝所屬的熱河組和發現始祖鳥的索倫霍芬石灰岩年紀相仿。1999年從放射性碳測定法得到的數據來看,四合屯化石層的同位素年齡為1.24億年,就是說熱河組年紀比霍倫索芬的更輕(下白堊紀相對於晚侏羅紀)。根據和始祖鳥(1億5千萬年前)的解剖學對比,孔子鳥明顯更「年輕」一點。 鳥類的起源是個謎。一般認為鳥類起源於恐龍,但也有觀點認為鳥類是恐龍的近親。恐龍起源說以在中國發現的帶羽毛的恐龍和孔子鳥、以及在德國發現的始祖鳥為根據,但這一說法並沒有被普遍接受。
孔子鳥的描述者侯連海就堅持認為:從擁有雙弓型頭骨的杜氏孔子鳥來看,鳥類起源於初龍類,而非恐龍。也就是說,初龍類是鳥類、恐龍、鱷魚和鱷蜴(Tuatara)等的共同祖先。也有人認為,長鱗龍這種動物的羽毛是該種非恐龍動物向鳥類進化的標志。但是這種長鱗龍也是恐龍同時代的生物,因此這種假設並沒有否定鳥類出現於約1.5億年前的中生代。
即使是接受恐龍起源說的學者之間,也存在很多不同的觀點。比如,有學者認為:兩腳直立的恐龍首先從地上轉移到樹上生活,上肢仍然短小。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些恐龍會在兩樹之間跳躍,上肢變長,開始出現羽毛。後來這些帶羽毛的上肢成為它們的「降落傘」進行滑翔,直到最後成為可以飛行的翅膀。在熱河組發現的中國鳥龍、尾羽龍、小盜龍等帶羽毛的恐龍,是恐龍起源說的直接證據。從始祖鳥的化石來看,這1億5千萬年前的鳥類始祖雖然有明顯的鳥類特徵,但同時也帶有明顯的爬行動物特徵。其爬行類的特徵為:口有牙齒;尾由18-21個分離的尾椎骨構成;前肢有3枚分離的學骨,指端具爪。其鳥類的特徵為:有羽毛,有翼;骨盤為「開放式」;後足具4趾,3前1後。體形大小如烏鴉,只能滑翔,尚不能飛行。
它正是當時達爾文進化論在鳥類進化上所預言的「缺失的一環」,同時也是進化論正確性的一個證據。而孔子鳥,根據其解剖特徵(例如尾椎融合為尾綜骨和無牙的喙部)則在始祖鳥的基礎上向現代鳥類更進一步。雖然孔子鳥還保留了某些爬行類動物的特徵(如雙窩型顱骨),但孔子鳥離「爬行類動物」的血緣關系無疑比起爬行類與始祖鳥來說是更遠了。
羽毛是鳥類起源與進化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因為只有解釋清楚羽毛的出現,才能真正釐清鳥類的起源。以前一直認為羽毛來自鱗片,但這種看法與新近得到的觀察結果相牴觸。有些專家認為,孔子鳥的羽毛和始祖鳥所披的一樣,是第五階段的羽毛:外羽片與內羽片不對稱,羽小枝之間已出現鉤連,這些都是現代鳥類的羽毛常見形式。而在早期帶羽毛的恐龍(如小盜龍)的羽毛則是對稱的,是第四階段的羽毛。另外,羽毛和鱗片都是由β-角蛋白構成。羽毛基底部鞘與哺乳動物的毛發的成分相同——都是α-角蛋白。
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鳥類在短短3千萬年內的演化是如此之快:因食物性質的改變和鳥類嗉囊的出現,使得由始祖鳥的有牙口部發展到孔子鳥無牙的角質喙;而始祖鳥23節尾椎骨到了孔子鳥身上,則融合為尾綜骨。 1980年代起,當始祖鳥被證實時間上和解剖學結構上有異於當時已發現的鳥類化石之時,人們也發現了很多填補進化史空缺的過渡物種——孔子鳥就是其中之一。孔子鳥和始祖鳥相似,它的外形既顯示了一些鳥類祖先(獸腳亞目)已有的近同形特徵,也顯示了一些在鳥類進化過程中新出現的離態特徵。孔子鳥的顱骨有一些很特別的地方:孔子鳥的喙和現代鳥類一樣沒有牙齒,但同時代的鳥屬如遼寧鳥(Liaoningornis)和燕鳥(Yanornis)卻是有牙的;枕骨部分有如雙顳孔型爬行動物的構造:在(Orbita)眼眶後有成對的顳孔(下顳孔和上顳孔),其它的鳥類包括始祖鳥,都沒有這樣的顳孔。
孔子鳥的飛行器官比始祖鳥的有所改進。一些標本的胸骨有一扁平的突起,這和現代鳥類的龍骨突相似。能飛行的鳥類發展出膨大的龍骨突,為重要的飛行肌肉提供附著點,使得翅膀能夠上下拍動。與始祖鳥相比,孔子鳥有延長了的喙突 (Coracoid),這表明了孔子鳥的肩部肌肉在向現代鳥類進化過程中比始祖鳥更進一步。
孔子鳥的胸腔通過帶鉤突的肋骨和胸骨肋得到加強。叉骨和始祖鳥和各種(非鳥)獸腳類動物一樣,不是叉狀,而是飛去來器狀。
在大量的重構圖中,孔子鳥的手顯得更原始。實際上掌骨 (Metacarpalia) II 和 III在近腕骨處和月骨融合為腕掌骨(Carpometacarpus)。現代的鳥類,其手的融合更進一步,只有第一隻手指能活動:即拇指,上有小翼羽,作用是飛行時控制氣流。以如今的資料來看,孔子鳥和始祖鳥都沒有小翼羽。這個身體構造直到一個例外(小盜龍),才在高等鳥類中如Eoalulavis(拉丁語:早期小翼羽鳥)出現。 孔子鳥的上肢終於一個膨大的胸部突起,上有一橢圓的孔。但這個孔的作用熱不清楚,但這是孔子鳥的一個自體衍征,就是說這個屬與眾不同之處,能藉此將其與其他鳥屬獨立開來的特徵。2002年,同樣是在熱河組的地層中被發現的會鳥(Sapeornis)被描述,它有這類似的上肢構造。據此認為,這個特徵比以前推測的更廣泛存在於早期的鳥類當中。
孔子鳥(和會鳥)藉以與始祖鳥,脅空鳥龍(Rahonavis)和熱河鳥(Jeholornis)(這三種在一些研究中被認為是恐龍,另一些是鳥類)相區別的重要特徵是骨性尾的縮短和最後幾節尾椎融合成為尾綜骨。這樣的身體構造對飛行定向有很大的好處。 表 1: 孔子鳥與其它鳥類比較得出的原有的和新出現的特徵 解剖特徵獸腳亞目(「非鳥獸腳亞目」)始祖鳥孔子鳥高等鳥類牙齒大部分物種有+-大部分白堊紀鳥類有雙顳孔(雙顳孔型頭骨)+-+-骨性尾縮短,最後幾節尾椎骨融合為尾綜骨少部分是-++叉骨(Furcula)部分有(飛去來器狀)飛去來器狀飛去來器狀銳角型(V字形,叉狀)喙突 (Coracoid)長,撐柱形--++胸骨 (Sternum)有龍骨突 (Carina sterni)--- (其中一些有短突起)+(有飛行能力的鳥類有)胸骨肋(和胸骨相連的肋骨)部分有-++腹膜肋 (Gastralia)+++-有鉤突的肋骨(Processus uncinatus)部分有-+大部分有上肢有膨大的帶孔的三角胸肌突起 (自體衍征)--+-掌骨 I- III 融合成腕掌骨(Carpometacarpus)--+ (融合之發生在近手腕處)+跖骨 II- IV 融合為跗跖骨(Tarsometatarsus)部分有+++存在跖骨 V+++-不對稱的翎毛部分有+++小翼羽 (Alula)部分有--+

閱讀全文

與孔子鳥生活在哪個時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