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顧城謝燁英兒怎麼生活

顧城謝燁英兒怎麼生活

發布時間:2022-07-30 21:24:18

❶ 「文學瘋子」顧城,砍死妻子後自盡,留下獨子「木耳」現狀如何

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一代人》。

這句話非常出名,幾乎每個人都有所耳聞過,但你一定不知道這句話會是顧城寫出來的,作為文學界的「瘋子」,顧城一直都是文學界不太願意提起的一個人,他就像一個長不大的男孩,醉心在自己的世界,當世界支離破碎時,最終走向了毀滅。

1993年10月8日,兩人就離婚的事,又起了爭執,顧城不容謝燁破壞他的夢想王國,用斧頭將她砍傷,顧城沒有及時送她去醫院,而是匆匆忙忙寫下了遺書,隨後找了一棵樹上吊自殺了。

至於「木耳」一直由顧城的姐姐在照看,為了不讓他重蹈覆轍,她並沒有告訴他的父親就是顧城,並有意引導他攻讀理工科,現在他已經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工程師。

❷ 27年前,顧城殺妻後自殺,留下年僅5歲的兒子,後來過得如何

「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當我們讀到這首詩的時候,一定會感覺作者是一個十分溫柔、細膩、熱愛生活的人吧。

但是就是寫出了那些美好的詩詞的顧城,心中潛藏著一個惡魔,在1993年的時候,「顧城殺妻案」轟動全國,他在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妻子後自殺,僅留下當年五歲的兒子桑木耳。桑木耳在當年的事情發生以後,他過得怎麼樣呢?

詩人顧城的理想王國與殘酷現實

顧城1956年出生於北京,父親顧工也是一位詩人,他從小在父親的熏陶下也學會了寫詩。在1979年的時候,顧城在火車上與謝燁相遇,對她一見鍾情,在後來他對謝燁展開猛烈追求,顧城與謝燁結婚後,最開始的時候兩個人的生活確實很幸福。

當年的慘劇發生之後,顧城的好友等人紛紛為顧城開脫解釋,如今27年過去了,人們大多也只知道顧城曾經寫下「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等一些美好的詩詞,卻不知道他也是一名殺人兇手,淡忘了他殺妻的事實,但是謝燁的父母卻始終沒有忘記,他們與顧家決裂,不願意見到小木耳,也不肯原諒顧城的暴行。

顧城的詩給多少人帶來了希望和光明,讓他們重燃起對生活的信心。但是他的詩卻沒有安慰下自己,給幾個家庭帶來了悲劇。顧城是一位好的詩人,但是他絕不是一位合格的丈夫與父親。如今小木耳雖然不知情,但是可以想像當他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後該多麼絕望痛苦。

❸ 詩人顧城的孩子在家庭破碎之後是如何生活的

若干年後,當木耳站在奧克蘭大學的門前,腦海中定會浮現出五歲時父母那陌生的臉龐。當時,母親謝燁還把著他的手,一字一句教他說漢語,雖然木耳後來將這些忘的一干二凈,但這並不影響母親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木耳的記憶里,母親謝燁是一個無比溫柔的人,她那臉龐上一直充滿著淡淡的笑容,他還記得母親的眼睛很大,經常用旗語和他交流。而這一副景象在木耳被父母送往寄養家庭後,便再也沒有上演,哪怕他們居住的地方,僅僅相隔一座不大的山峰。


1987年的顧城

木耳長大後,才得知自己的父親是中國近代赫赫有名的大詩人。而木耳並沒有像爺爺和父親那樣,選擇繼續做一個詩人,而是對工程學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這將會使得他開辟出一樣與祖輩完全不同的道路。

19歲那年,木耳憑借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紐西蘭最好的大學——奧克蘭大學,鑽研工程學。如今的木耳,依舊生活在紐西蘭,從事著工程相關事業,也有了自己的妻子兒女,像普通人一樣地生活著。

想必,當木耳站在奧克蘭大學校門前,腦海中定會浮現出一張母親模糊的臉龐,這副臉龐上一定掛滿了微笑,靜靜地看著木耳,踏上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❹ 顧城的人生經歷

顧城,男,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12歲時輟學養豬。顧城的照片(7張)「文革」前即開始寫詩。1973年開始學畫,次年回京在廠橋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開始寫作。並成為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詩人。1980年初所在單位解體,失去工作,從此過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紐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重訪歐美並創作。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1]獲德國DAAD創作年金,在德國寫作。1993 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辭世。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詩集《白晝的月亮》《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鐵鈴》《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顧城的詩》《顧城童話寓言詩選》《顧城新詩自選集》。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另與謝燁合著長篇小說《英兒》。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顧城的詩》。詩集《白晝的月亮》。
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與舒婷的典雅端麗、委婉綽約、美麗憂傷相比,顧城的詩則顯得純真無瑕、撲朔迷離。但是,在顧城充滿夢幻和童稚的詩中,卻充溢著一股成年人的憂傷。這憂傷雖淡淡的,但又象鉛一樣沉重。因為這不僅是詩人個人的憂傷,而是一代人覺醒後的憂傷,是覺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現實而產生的憂傷。顧城的作品集(4張)「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經歷過「文革」的一代青年,對著名朦朧詩人顧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這兩句詩是再熟悉不過的了。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朧詩,是當時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學「解放」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當代新詩革新的起點。在顧城冥壽50周歲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顧城文學系列」首卷――《顧城文選·別有天地》近日由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
顧城1962年開始寫詩,1987年5月應邀赴德國參加明斯特「國際詩歌節」,隨後開始周遊西歐和北歐諸國,後定居紐西蘭,1993年10月8日,他與妻子謝燁雙雙死在紐西蘭激流島上。
據此次「顧城文學系列」策劃人劉曦強介紹,此套四卷本將延續至明年9月出完,整套文選由「顧城之城」網站站主江曉敏和顧城胞姐顧鄉聯合編選並注釋。總計 150多萬字的散文體作品,囊括了顧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這一創作高峰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個全面而立體的顧城。
「顧城之城」站主江曉敏是浙江溫嶺一所中學的高三語文老師,她於1993年閱讀了詩集《海籃》開始接觸顧城的詩,「1994年讀《詩探索》上面顧城的朋友文昕寫的《最後的顧城》,讀到顧城鑄腳印那個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歡上顧城了。後來讀了幾乎能搜集到的顧城的所有資料。」
顧城早期的《生命幻想曲》《分別的海》和後期的《頌歌世界?是樹木游泳的力量》都讓江曉敏特別喜歡。她用「真」概括了顧城為人的最大特點,「自然純凈」則是她心目中顧城詩歌的最大特點,「他的詩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從心間流出來的。讀他的詩時,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會兒是瓢蟲,一會兒是河流,一會兒又是石頭,這是另一層面上的『自然』」。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顧城,分享顧城優美的詩句」,江曉敏於1999年創辦了「顧城之城」網站。
然而,也有不少當年的詩友,如今卻不願再重新「面對顧城」。
「關於他的事兒,我不想發表任何意見」,一位當年頗有影響力的朦朧派詩人以此拒絕受訪。另一位當年和未出國前的顧城「有過比較多的交往」的詩人,則宣稱正忙著寫一部文化散文書稿而無暇評說舊友。
「朦朧詩」陣地《今天》的編輯徐曉在今年年初出版的著作《半生為人》中,對北島、芒克等詩人有濃墨重彩的回憶,但談起顧城卻沒有太多的印象,「當時編他的詩主要是北島,我也只是在公開場合見過他幾次而已。」
多數詩友的不願置評,或許有眾多不同的復雜原因。但顧城真的就是這樣給人一種「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感覺。
姐姐顧鄉比顧城大兩歲兩個月零三天,顧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愛湊熱鬧」。顧城不到一歲時就會走路,「他那時幹得最多的事,是走到離地不高的大穿衣鏡前,對著鏡子看自己」。上了幼兒園的顧城還是「不愛湊熱鬧」,每次顧鄉去接他時,「也就不在玩鬧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熱衷躲在一邊看樹或者看螞蟻。」
顧鄉回憶,從小博覽群書的顧城,一次為了安慰受欺負的同學居然給人家講起了《三國演義》的故事,並得到了「故事」的雅號。但同學們圍攏著想聽他講時,「還是不容易聽到他講故事,因為他不習慣被圍在中間」。「但是他又是想講的,也很想有人聽。」
在渴望與外界交流和退回內心的「心理拉鋸」中,顧城只好尋求姐姐當他「一個人的聽眾」,姐姐沒空聽時,「無奈之下他就進了別的屋子,隔著床一個人對著牆講起來」。
及至「文革」的風浪裹挾一切,顧城還是「獨自在烈日下、在落葉中、在寒風里走,在古城牆上拾一枚舊幣,在荒草中間找螞蚱、蜣螂」,「高音喇叭、滾滾人流、漫天傳單,對他如無一般。他嘲笑我(顧鄉),痛恨我,不許我去參加集體、社會活動,認定那些事情都很無聊,而我的同學都很庸俗。」
這個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顧城,給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見的裝束,是戴一頂高高的帽子。1992年6月在荷蘭演講時是這樣,1992年12月在德國演講時也是這樣。一頂高高的帽子,在詩人的國度里,又何嘗不是一頂想像中的王冠呢?他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的「王」呢?顧城後來和妻子謝燁在紐西蘭激流島上養雞種菜的生活也頗有獨立王國、自給自足的意味。
在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崔衛平眼裡,「顧城是個比較膽小的人,不是一個愛說話的人,是一個比較退卻、喜歡『坐在後面』的人。」崔衛平教授肯定顧城在朦朧詩派中「貢獻是相當大的」,但對「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進行了質疑―――「聲稱環境黑暗而自己光明這種表述是一個任性的表達。一個人不能意識到自己身上陰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觀照社會時,也要反思自己」。
《今天》雜志的重要成員劉自立,對「白話是否能寫詩」表示了根本性的質疑,因此對「朦朧詩」的整體評價都不太高,他覺得,顧城「只是其中一員,也不比別人高明。」
劉自立是在不認識顧城的時候看過顧城的詩,「覺得他像個小孩兒在寫詩,又有老小孩兒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寫詩。」劉自立認為,顧城的創作,一是比較注重寓意和象徵,較少考慮詩歌的音樂性;二是帶有某種童話色彩,有所謂「頑童」性格―――是對「文革」僵硬的思維模式的反撥,但這種「反抗」方式,是以一種孩子的方式完成的。因此,「頑童」到最後也容易失控,這和他的詩歌的不足、人格缺陷以及與社會溝通的中斷,都有聯系。劉自立認為,顧城試圖用散文體語言賦予他的詩歌以神秘感和宗教主義,但事實上,「尋找光明」和「相信未來」,並不新鮮。
編輯本段生平
顧城,男,北京市人,原籍上海,1956年九月生於北京,1969年隨父顧工下放山東廣北一部隊農場,1974年回北京。做過搬運工、 鋸木工、借調編輯等。「文革」期間開始詩歌寫作,1973年開始學畫,並進入社會性作品寫作階段,1974年起於《北京文藝》、《山東文藝》、《少年文藝》等報刊零星發表作品。1977年起重新進入純凈寫作,在《蒲公英》小報發表詩作後在詩歌界引起強烈反響和巨大爭論,並成為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單位解體,失去工作,從此過漂游生活。1982年加入北京市作家協會,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紐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加入紐西蘭國籍並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獲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創作年金,1993年,又獲德國伯爾創作基金,在德國寫作。1993年10月8日於紐西蘭所居島因為離婚與其妻謝燁發生沖突,謝燁受傷倒地,過程成謎,顧城隨即自殺,謝燁於其死後數小時不治。媒體捕風捉影稱「顧城用斧頭殺妻」,令詩人在死後從童話詩人被妖魔化成精神異常的殺人惡魔,死後蒙冤。(從顧城姐姐顧鄉所做「顧城最後的十四天」中看,斧頭只是偶然在場物件,跟案件根本無關。)1993年3月曾回國探親,慘案發生時,值其夫婦從德返紐西蘭不久。顧城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著作主要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英子》(1994年元月北京華藝出版社出版,與謝燁合著)、《靈台獨語》(1994年3月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老木、阿楊編)、《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城》、《走了一萬一千里路——顧城舊體詩、寓言詩手稿集》等,部分作品被譯為英、德、法等多國文字。另有文集《生命停止的地方,靈魂在前進》,組詩《城》、《鬼進城》、《從自我到自然》、《沒有目的的我》。
顧城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詩集《白晝的月亮》、《舒婷、顧

❺ 童話詩人顧城,提出三人同居,後來的生活怎麼樣了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遊世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1989年,海子寫的詩,他的詩當中充滿美好單純的生活,但在功利時代,這種美好一觸就碎。

分別是給父母、友人和兒子小木耳的,隨後選擇自盡在一顆大樹上,年僅37歲,或許顧城一生並沒有走出自己的伊甸園,但現實總是比理想更加殘酷。

❻ 童話詩人顧城:才華橫溢卻深陷三人感情生活,為何會走上不歸路

妻子執意要走,顧城的精神世界受到了雙重的打擊,顧城一氣之下用斧頭砍向了妻子謝燁,謝燁受傷倒地,顧城也瀕臨崩潰,留下了四封信,用繩子上吊自殺了,而妻子謝燁也因為不能及時得到救治而死亡。

有人說他是天使,也有人說他是魔鬼。他不能再醒來的時候看見現實生活中的自己。他的作品有著小孩的稚嫩,也有著老人的滄桑。在他的世界裡只允許別人的進入,而不可以從他的世界出去,就是這樣自私的愛釀成了如此的悲劇。

閱讀全文

與顧城謝燁英兒怎麼生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