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聯系學和生活中培養科學精神
學習嘛,要勞逸結合,這樣才能學的更出色。
生活嘛,要堅持鍛煉,比如像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還有,飯後不要洗澡喲~~~重視邏輯推理,凡是要將依據,而不是信口開河.
你是在寫作文吧~~只能提供這些線索了,最主要的還是要自己多動腦筋,才好。
參考資料:
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准和行為規范的總稱。它一方面約束科學家的行為,是科學家在科學領域內取得成功的保證;另一方面,又逐漸地滲入大眾的意識深層。科學精神應包括12個方面的特徵:
(1)執著的探索精神。根據已有知識、經驗的啟示或預見,科學家在自己的活動中總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鍥而不舍的意志。 ( (2)創新、改革精神。這是科學的生命,科學活動的靈魂。
(3)虛心接受科學遺產的精神。科學活動有如階梯式遞進的攀登,科學成就在本質上是積累的結果,科學是繼承性最強的文化形態之一。
(4)理性精神。科學活動須從經驗認識層次上升到理論認識層次,或者說,有個科學抽象的過程。為此,必須堅持理性原則。
(5)求實精神。科學須正確反映客觀現實,實事求是,克服主觀臆斷。
(6)求真精神。在嚴格確定的科學事實面前。科學家勇於維護真理,反對獨斷、虛偽和謬誤。
(7)實證精神。科學的實踐活動是檢驗科學理論真理性的唯一標准。
(8)嚴格精確的分析精神。科學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層面上,確定性或精確性是科學的顯著特徵之一。
(9)協作精神。由於現代科學研究項目規模的擴大,須依靠多學科和社會多方面的協作與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務。
(10)民主精神。科學從不迷信權威,並敢於向權威挑戰。
(11)開放精神。科學無國界,科學是開放的體系,它不承認終極真理。
(12)功利精神。科學是生產力,科學的社會功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應當為人類社會謀福利
一、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特點
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特點分為表現特點和發展特點兩部分。
1.表現特點。
對小學生來說,其創造性思維主要表現在學習活動中,這種表現是零碎的、隱隱約約的,教師必須有銳利的眼光才能發現。
(1)知識和技能。學習中能很好地理解和記憶教師的教學內容,且有較獨特的觀察方法和強烈的好奇心;有時會提出一些老師一時無法回答的問題;喜歡探討問題和做作業,並從自己解題中得到滿足;學習上有不服輸的精神,且有自己的努力目標;不太看重分數卻迷戀於自己的愛好;成績不一定最好,但對小製作特別有興趣,動手能力較強。
(2)堅持性。把指定的任務作為主要目標,用急切的心情去努力完成;在失敗和困難面前從不氣餒和退卻;敢於發表意見並堅持己見;不怕別人諷刺;認為需要於的事就堅持於到底。
(3)反應性。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較強的綜合和推理能力,對成人的建議和提問都能作出積極反應。
(4)對挑戰的反應。樂於處理比較困難的問題;敢於向不同意見挑戰,不喜歡唯命是從;對教科書中的知識和老師的意見,總是批判地吸收,從中發現問題。
(5)敏捷性。對學習和生活中的事件能迅速作出反應,並得出結果。
(6)口頭表達。善於正確地應用眾多詞彙;雖不一定善於辭令,但只要他深思熟慮的問題,總能較為妥貼、深刻地表達。
(7)深刻性。相對於同齡人而言,比較能透過現象看到實質;善於發現事物產生的深層原因;善於預測事物發展的結果。
(8)靈活性。能由此及彼地考慮問題;能根據具體情況擺脫自己的偏見,修正自己的觀點;善於用他人長處。
(9)獨創性。喜歡獨立思考,能舉一反三,善於從多角度看問題;具有發散和一題多解的思維特點和習慣;不輕易問老師問題,不滿足於現成答案,常常要問為什麼;能夠用新穎或異常的方法解決問題;有時喜歡標新立異。
(10)想像力。在學習上善於大膽想像和提出假設,不斷發現新事物、新問題和新結果;有良好的聯想和直覺思維能力;喜歡幻想以至異想天開。
(11)推理能力。能夠把給定的概念推廣到比較廣泛的關系中去,能從整體的關系中去理解給定的材料;有特殊的方法尋求各種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控制排除各種變數;有初步的類比、聯想、遷移能力。
(12)興趣情緒。對各學科和活動都感興趣;自信心強,情緒穩定。不患得患失,有幽默感。
2.發展特點。
(1)思維的獨立性不斷提高。隨著身心發展的逐步成熟,小學生已逐步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特別是到了少年初期,對教師、家長和其他成人的依賴不斷減少,獨立思考、獨立操作能力不斷提高,開始有主見起來。
(2)思維的批判性不斷提高。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對教師、家長和書本的依賴性比較強,認為只要書上寫的、老師家長講的都是正確的,都全盤接受。隨著各方面的逐步成熟,他們發現老師家長講的、書上寫的不一定合理和科學,開始批判地接受了,表現在學校,就是對老師上課評頭品足。
(3)思維的深刻性不斷增強。低年級小學生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看問題比較淺,到了五六年級,便出現了初步的抽象思維,逐步能透過現象深入事物的本質,已能預見事物的結果。
(4)思維的發散性不斷增多。低年級小學生知識少,經驗不足,方法欠缺,思維方式主要是求同思維。隨著知識經驗的不斷增多,特別是從三四年級開始,他們已經能夠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由於受定勢和習慣的束縛較少,異想天開的新奇念頭經常會出現。如果引導得法,發散性思維的發展是比較快的,是培養發散性思維的最佳時機。
(5)思維的能動性不斷提高。小學低年級時,主動思維較少,大多是被動思維,也就是思考的問題都是由老師提出的。到了三四年級,特別是到了五六年級,學生主動思維開始急劇增長。他們不斷認識到創造對象的作用、意義和價值,好奇心和創造意識日益濃厚。
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方法
1.培養創造性思維氛圍。
人的創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習得的。一個人創造才能的形成和發展,除個人努力外,還有賴於教育和環境的影響。良好的創造氛圍,可以促使創造人才成群出現;不良的甚至惡劣的氛圍,可以扼殺創造人才的出現。為此,學校必須做到兩點,一是要正確認識並正視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二是必須改變歷來偏重於傳授知識的培養目標,把重心轉到培養學生求知慾、獨立性和創造性思維上來。
2.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
大凡具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藝術家和政治家,無不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我們要保護好小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是觀察的原動力。要教會他們觀察的方法和技巧,引導他們去觀察社會、觀察大自然,讓他們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使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更多的鍛煉和發展。
3.教會學生聯想和善於想像。
培養學生聯想和想像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必不可少的條件和重要內容。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在大膽鼓勵學生展開想像的同時,要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給他們提供自由想像、獨立思考的情景條件,鼓勵他們大膽幻想。
4.教會學生發散性思維。
教師在教學中要多組織一些一題多解、多路思考的活動,看誰想的辦法多就給予鼓勵和肯定;也可以對語文課上的結尾進行擴散性思維。特級教師錢夢龍說:教學的藝術就是想方設法鼓勵學生的藝術。他有一句名言:我提的問題沒有標准答案,怎麼想就怎麼說。
5.培養學生的獨創性思維。
在科學殿堂里,大凡能登上一席的,往往都是一些標新立異者。他們往往獨辟蹊徑,自成一家。對小學生來說,要培養他們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敢於向權威挑戰的精神;盡量引導學生突破定勢的約束,推陳出新,不落俗套;要尊重他們不同尋常的提問、想法。
6.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對檢驗創造性思維的正確與否有著重要作用,幾乎所有發明家都從小自己製作各種模型。牛頓小時候喜歡製作風箏等,愛迪生小時候喜歡實驗。應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製作各種學具,對特別愛好者要給予重點培養。
Ⅱ 談談如何在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培養科學精神
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執著的探索精神。根據已有知識、經驗的啟示或預見,科學家在自己的活動中總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鍥而不舍的意志。 ( (2)創新、改革精神。這是科學的生命,科學活動的靈魂。
(3)虛心接受科學遺產的精神。科學活動有如階梯式遞進的攀登,科學成就在本質上是積累的結果,科學是繼承性最強的文化形態之一。
(4)理性精神。科學活動須從經驗認識層次上升到理論認識
Ⅲ 聯系實際,談談如何在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培養科學精神
學習嘛,要勞逸結合,這樣才能學的更出色。
生活嘛,要堅持鍛煉,比如像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還有,飯後不要洗澡喲~~~
你是在寫作文吧~~只能提供這些線索了,最主要的還是要自己多動腦筋,才好。
Ⅳ 如何在學習和生活中培養自己的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
開放分類: 科學、信念、行為規范、實踐活動、價值標准
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准和行為規范的總稱。它一方面約束科學家的行為,是科學家在科學領域內取得成功的保證;另一方面,又逐漸地滲入大眾的意識深層。科學精神應包括12個方面的特徵:
(1)執著的探索精神。根據已有知識、經驗的啟示或預見,科學家在自己的活動中總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鍥而不舍的意志。 ( (2)創新、改革精神。這是科學的生命,科學活動的靈魂。
(3)虛心接受科學遺產的精神。科學活動有如階梯式遞進的攀登,科學成就在本質上是積累的結果,科學是繼承性最強的文化形態之一。
(4)理性精神。科學活動須從經驗認識層次上升到理論認識層次,或者說,有個科學抽象的過程。為此,必須堅持理性原則。
(5)求實精神。科學須正確反映客觀現實,實事求是,克服主觀臆斷。
(6)求真精神。在嚴格確定的科學事實面前。科學家勇於維護真理,反對獨斷、虛偽和謬誤。
(7)實證精神。科學的實踐活動是檢驗科學理論真理性的唯一標准。
(8)嚴格精確的分析精神。科學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層面上,確定性或精確性是科學的顯著特徵之一。
(9)協作精神。由於現代科學研究項目規模的擴大,須依靠多學科和社會多方面的協作與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務。
(10)民主精神。科學從不迷信權威,並敢於向權威挑戰。
(11)開放精神。科學無國界,科學是開放的體系,它不承認終極真理。
(12)功利精神。科學是生產力,科學的社會功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應當為人類社會謀福利
Ⅳ 聯系現實生活實際談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如何培養科學精神!急急急!!!一定要聯系生活實際要舉例子!!!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科學發展迅速的社會,對於怎樣培養一個學生的科學觀和人生的價值觀,有了更大的需求和更好的培養方式、方法的確定。那麼怎樣才能培養一個學生的科學精神呢?最重要的是要發覺他們對於事物的好奇心理。好奇心理是學生對於生活的興趣所在,只有從現實入手,才會起到預期的效果。例如:帶他們看看機器人博覽會,激發他們的新奇觀,再適時給他們講解機器人的發張前景和機器人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有條件的話,也可帶他們參觀一些現代化機械化的工廠企業,是他們徹底的了解機器人的實際功用性,從而也能體會的學習先進科學的重要性。
Ⅵ 如何在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培養科學精神的作文
生活中,科學是無處不在的,有時它很有可能就從你的指間滑過了,能不能抓住它就要看你能不能發現它了。生活中有很多事值得我們關注,我們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往往一件小事,它就能引起眾多人的探索與思考有些甚至成為千古之謎。所以說: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記得有一次我整理房間,翻出了小學時的作業本。這些本子亂七八糟地堆在我的書桌上,我偶然發現這些本子上鉛筆、鋼筆、圓珠筆的字跡,藍藍黑黑的粗細不同,清晰程度也不同,這是為什麼呢?
我一下子心血來潮,做了一個小實驗。我首先向大人們了解一下紙的構造。原來紙的主要成分是微細的纖維。我還了解了三種筆的筆芯和筆墨的成分:鉛筆的筆芯由石墨與黏土攪拌燒制而成;鋼筆的筆墨是一種染料;圓珠筆的筆墨是由油和某種特殊顏料調配得來的。接著我找來三種紙:一種十分光滑、一種非常粗糙、一種是我們普通作業本的紙。我用鋼筆、鉛筆、圓珠筆分別在三張紙上畫了一條直線,結果發現:光滑的紙上畫鉛筆的直線比較模糊,其它兩條都非常清晰。我用手一抹,鋼筆的字跡幾乎消失,而圓珠筆基本維持原樣。粗糙的紙上,三條直線區別很大;鉛筆直線像排列整齊的一排螞蟻,斷斷續續:鋼筆直線像一條毛毛蟲,周圍有毛邊;而圓珠筆直線則連續圓潤,光滑而沒有毛邊,普通作業本紙上的三條直線區別不大。通過我的研究,後來我又去請教老師。最後我發現,原來,用鉛筆寫字時,鉛筆附在紙的表面上,粗糙的紙凹凸不平,鉛粉只附在凸出的地方,而凹面就沒有留下痕跡,因此字跡斷斷續續。光滑的紙,鉛粉不容易吸附,所以只留下一條模糊的痕跡。鋼筆和圓珠筆的筆墨能滲入紙的纖維,而圓珠筆的筆墨中含有油,吸附力較強,留下的痕跡也比較圓潤。但是由於這些油時間長了會滲透,影響字跡的清晰和書面的整潔。
瞧!這就是生活中的科學。科學是發現出來的。要知道,好多科學家就是從平凡的小事中發現科學,再深入思考而得出結論的。比如說牛頓,他就是從蘋果成熟落在地上這一件極其平凡的小事中,而發現了「萬有引力」這么一個偉大的成果。還有「愛迪生孵小雞」的故事。這些都能說明科學在我們生活中,我們要善於發現它。
處處留心皆學問。就像前面說的紙張、筆墨等這些文具對我們來說,是再普通不過的了,也因其普通而被人忽視。但是,只要我們善於發現它,研究它,我們就能從中得出可貴的結果。願我們都從平凡小事的細致觀察中做起。朋友們,讓我們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科學吧!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獲!
Ⅶ 如何在自己的學習或生活中培養科學精神
勤奮學習,追求真知,培養科學精神。學習是我們成長的最大動力,科學是我們打開未來之門的金鑰匙。每一個有理想的中學生都應當把寶貴的時間投入到探求知識奧秘當中,把美好的時光用於攀登科學的高峰,勤學博習,修身利行,崇尚科學,抵制迷信,弘揚文明,克服愚昧,努力掌握各種有益知識和勞動技能,不斷提高自身科學文化素質.你需要對已經存在的道理有了充分的了解,學會借鑒別人的成功和失敗,你才會去創新。不然你以為是創新,或許是在走老路,甚至別人已經失敗的老路。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執著的探索精神。根據已有知識、經驗的啟示或預見,科學家在自己的活動中總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鍥而不舍的意志。 ( (2)創新、改革精神。這是科學的生命,科學活動的靈魂。 (3)虛心接受科學遺產的精神。科學活動有如階梯式遞進的攀登,科學成就在本質上是積累的結果,科學是繼承性最強的文化形態之一。 (4)理性精神。科學活動須從經驗認識層次上升到理論認識層次,或者說,有個科學抽象的過程。為此,必須堅持理性原則。 (5)求實精神。科學須正確反映客觀現實,實事求是,克服主觀臆斷。 (6)求真精神。在嚴格確定的科學事實面前。科學家勇於維護真理,反對獨斷、虛偽和謬誤。 (7)實證精神。科學的實踐活動是檢驗科學理論真理性的唯一標准。 (8)嚴格精確的分析精神。科學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層面上,確定性或精確性是科學的顯著特徵之一。 (9)協作精神。由於現代科學研究項目規模的擴大,須依靠多學科和社會多方面的協作與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務。 (10)民主精神。科學從不迷信權威,並敢於向權威挑戰。 (11)開放精神。科學無國界,科學是開放的體系,它不承認終極真理。 (12)功利精神。科學是生產力,科學的社會功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應當為人類社會謀福利。
Ⅷ 用自己的話說說對科學精神的認識。如何在自己的學習和甚或中培養科學精神
1.
可以用包容、謙遜、嚴謹、忘我四個詞來表述科學精神。
首先是包容。客觀存在、客觀事物種類繁多,浩如煙海,變化無窮,各種客觀存在、客觀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錯綜復雜,變化萬千,一個科學家、一個團隊、甚至全世界的科學家組成的超級科研團隊都不可能在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內對客觀存在和客觀事物有一個客觀的、真實的、正確的、全面的、系統的了解,加之科學本身具有的多元性、相對性、局限性特徵,科學家必須具有包容精神,樂見不同的觀點、觀念、理論與學說,平和理性地進行科學交流、科學討論與爭鳴,虛心吸納他人的研究成果,拓寬自己的視野,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和判斷力,使自己看到的客觀存在、客觀事物更客觀、更全面、更真實、更系統、更准確、更接近客觀實際。
第二是謙虛。即使在現代科學已經高度發達的今天,說人類對客觀存在的認識只是滄海一粟恐怕也毫不過分,在客觀存在面前人類還沒有資格不謙虛,作為科學家個人就更沒有不謙虛的資本了。人類對客觀世界還知之甚少,科學家還任重道遠,還必須謙虛謹慎,孜孜以求,不斷探索。那些以科學化身自居,自以為什麼都懂,在自己研究的領域長時間什麼都發現不了,卻在自己根本不懂的領域肆意棒殺他人的人絲毫沒有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素養和科學道德,這種人不是對科學無知,就是另有它圖。
第三是嚴謹。鑒於客觀存在、客觀事物的復雜性以及研究手段、研究設備和科學家的局限性,即使很嚴謹也很難保證觀察研究結果能全面、客觀、准確地反映客觀存在,因此嚴謹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是忘我。許多著名科學家都是不為名利所動,不受世間各種煩雜瑣事的紛擾,以致常常意識不到自身的存在,無意間把自己融化在了所觀察研究客觀事物之中,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如一日,最終獲得了重大科學發現。對於少數科學天才,這是一種狀態,對於多數科學家來說,這是一種精神,是需要付出極大努力來保持和發揚的一種科學精神。只有長期盡力擁有這種科學精神的科學家才可能有重大的科學發現,只有達到忘我狀態的科學家才能成為科學巨人
2.
講到學習方法,我想用六個字來概括:"嚴格、嚴肅、嚴密。"這種科學的學習方法,除了向別人學習之外,更重要的是靠自己有意識的刻苦鍛煉。——蘇步青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