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窯工的生活在哪裡

窯工的生活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7-31 12:05:13

① 工匠民俗有哪些重要特點

(一)木匠、石匠、泥水匠
木匠、石匠、泥水匠,尊魯班為祖師。魯班,是春秋時魯國的巧匠,姓公輸,名般。由於「般」與「班」同音,人們一般稱他為魯班。相傳他曾發明木作工具,創制攻城的雲梯和磨麵粉的石砣。後人由於敬重他,便把一些精巧的古建築說成是他建的。例如,戶縣渭豐鄉祁南村的濟源堂,結構嚴謹,是我國小木作建築中的精品,建於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本來與魯班無關。可是民間認為是魯班修的,將其稱為「公輸堂」。陝西省的工匠中,流傳著魯班先師「顯聖」傳藝的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並對這些故事的真實性深信不疑。相傳魯班的小名叫「雙」,所以泥水匠蓋房安瓦時忌雙行,藉以避開先師的名諱。舊時,據說每逢是魯班生日的農歷五月初七,工匠們都要按工種分頭舉行「魯班會」,隆重祭祀祖師,他們在寫有「工部尚書公輸子之神位」的木主前焚香跪拜,祈求祖師保佑自己四季平安。
先師魯班
(二)鐵匠、銅匠、銀匠、小爐匠
鐵匠、銅匠、銀匠和小爐匠,都以太上老君為祖師。太上老君,指春秋時的哲學家老子。從三國、兩晉開始,老子逐漸被道教徒神化,成了道教的主神太上老君。道教中的丹鼎派宣稱,只要吃了仙丹,便會長生不死,甚至能成仙升天。由於這一派道士普遍從事煉制丹葯的工作,他們編造出了老子煉丹的神話故事,並將老子定為煉丹者的始祖神。煉丹離不開火爐,鐵匠等也離不開火爐。他們尋找祖師時,便選中了本來與自己不太相關的老子。
老子的生日是二月十五日。每逢老子的生日,工匠們都要分行業隆重祭祀。相傳老子的小名叫「吹兒」,所以工匠們忌諱吹哨子,認為吹哨子是犯祖師名諱的。
(三)紙坊
紙坊,奉東漢宦官蔡倫為祖師。蔡倫,字敬仲,桂陽(今湖南省$陽縣)人,安帝時任中常侍,和帝時被封為龍亭侯。公元105年他採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魚網作原料,製造出適用、價廉的紙張,史稱「蔡侯紙」。後世認為,他是我國造紙術的發明者。
陝西省洋縣城東10公里處的龍亭鋪,是蔡倫的封地。蔡倫死後葬在這里,墓南30米處有為紀念他而建的祠堂。蔡倫造紙的地方,相傳是該縣的紙坊鄉。舊時,洋縣的造紙匠們,年年都要在三月十七日祭祀蔡倫墓,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鳳翔縣有一條紙坊街,過去家家戶戶都有造紙作坊。每逢三月十七日,他們都要聚集在一起舉辦「蔡倫會」。會上造紙匠們要在蔡倫塑像前擺上豐盛的供品,並虔誠地跪拜,祈求蔡倫保佑他們造出好紙來,同時也利用這一機會,互相交流造紙經驗。相傳蔡倫在白水造過紙,他使用過的水池至今尚存。白水縣將他與文字的創始人倉頡、酒坊的祖師杜康、碗的發明者雷公並稱為該縣古代的四大聖人,在城南小華山建有「四聖祠」。
(四)醋坊
醋坊的守護神,銅川是姜子牙,叫「醋湯神」。當地流傳這樣一個故事:姜子牙統帥周軍推翻商朝後,奉天帝之命封神。可是,他只顧封別人,而忘了封自己。後來重要的神職已被別人占滿,他不得已,當了醋湯神。咸陽、寶雞一帶,則為醋姑(讀作「瓜」)婆,他是姜子牙的妻子,相傳也是醋的發明者。醋坊祭祀醋神時,點三炷香、一支蠟、一張黃表。目的是把神請來,保佑醋味香甜。
(五)酒坊
酒坊的祖師,是杜康。他就是夏朝時的國君少康,姒姓。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寫道:「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可是,陝西省民間的說法與此相異。白水縣酒坊認為,杜康,字仲寧,周朝人,生於該縣康家衛嘴村。該村有一眼清泉,相傳杜康釀酒時用的就是它的水,所以叫「杜康泉」。如今,當地汲取該泉的水,按照據說是杜康遺留下來的配方釀成的酒,叫「杜康酒」。該酒芳香純正,入口綿甜,醇厚柔和,回味悠長,是陝西省歷史名酒之一種。村中建有杜康廟,廟內除杜康的塑像外,還有李白的詩《將進酒》之石刻。
武功縣各酒坊,都在九月二十七日祭祀杜康。另外在釀酒過程中,每逢原料入瓮時和出酒時,工匠們還要跪拜祖師的神位。
(六)染坊
染坊供奉「葛仙」或「梅、葛二仙」。梅,即梅福,西漢末年人,曾求學於長安,後任南昌尉。王莽篡位後,隱居不仕。班固在《漢書》中為他寫了傳記。葛,指葛洪,東晉煉丹家兼醫學家,著有《抱朴子》、《神仙傳》等書。後世傳說此二人都得道成了仙。他們本來與染坊風馬牛不相及,但民問留傳著此二位仙翁保護染坊的神話故事。這樣一來,他們便被染坊當成了自己的守護神。舊時,安康等地有「梅葛會」,由染坊從業人員參加。每年三月十六日,舉行盛會祭祀二位大仙。
(七)豆腐坊
豆腐坊以樂毅為祖師。他是戰國時的軍事家,曾率領燕國軍隊攻破齊國。民間傳說中認為,他是豆腐的發明者。
(八)屠宰業
屠宰業以張飛為祖師。張飛,字翼德,三國時蜀漢大將。小說《三國演義》中說,他在和劉備、關羽一道起兵前,是屠夫。屠宰行予每年七月十三日祭祀張飛。如果只祭張飛一人,叫「張爺會」;要是同時也祭劉備、關羽,則叫「三義會」。
(九)皮匠、鞋匠
皮匠和鞋匠以孫臏為祖師。他是戰國時的軍事家,在齊國任軍師。相傳齊國士兵本來都穿草鞋、木鞋,行軍作戰極為不便,孫臏下令改穿皮製及布制的鞋。因此,他被製革、製鞋行業奉為祖師。每年八月十八日集會祭祀,稱作「孫祖會」,祈求護佑。鞋行唱行會戲時,禁止上演《五雷陣》。因為該戲有孫臏困於五雷陣的情節,演出此戲,會傷害鞋行人的感情。
(十)縫紉業
縫紉業以傳說中的黃帝為祖師。黃帝,姬姓,號軒轅氏,生活在原始社會末期,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如今在黃陵縣橋山上,還有他的陵寢以及為紀念他而建的軒轅廟。上古時,人們不會縫制衣服,而將樹葉、獸皮串在一起披在身上禦寒。相傳黃帝在位期間,中國有許多重要發明,其中之一是衣裳。這樣一來,黃帝便成了縫紉鋪的開山祖師。洛南縣人民認為,黃帝的生日是九月二十五日,該縣縫紉業在此日聚會,祭祀「軒轅老祖」。另外一些縣,在九月十六日祭祀,各地聚會期間,人們身著盛裝,借機交流服裝花樣,並設宴會餐。
(十一)剃頭匠
各地剃頭匠供奉的祖師不一樣。陝南是羅祖真人、陳七子、林川五。相傳羅祖得道於七月十三,此日便成為剃頭匠祭祀祖師的日子。洛南縣祭祀期間,神位兩側的對聯,按慣例寫為:「得道也者七月十三,靈山盛會萬古流傳。」剃頭匠們在向神位頂禮焚香後,便在一起飲宴,必至盡歡方散。耀縣等地的剃頭匠,卻以「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為祖師。呂洞賓號純陽,他們稱之為「純陽老祖」。另外,相傳軒轅黃帝發明了鏡子、鑷子,所以在有些地方他也成了剃頭匠的祖師。
(十二)絲綢業
絲綢業以嫘祖為祖師。她是傳說中的西陵氏的女兒,後來嫁給了軒轅黃帝,發明了養蠶制絲的方法。從北周起,她就被政府祀為「先蠶」,也就是蠶神。民間絲工也祭祀她。
(十三)陶瓷業
陶瓷業的祖師,有柏林、虞舜、老子、雷公等,人們稱他們為「窯神」。
柏林,是銅川市黃堡鎮的窯神之一。據黃堡窯神廟北宋《德應侯碑》記載,他是晉穆帝時的制瓷專家。穆帝永和年間,他來到黃堡後,發現這一帶山川秀麗,草木茂密,便暫時居住下來。那時,黃堡雖已開始燒制瓷器,但因產品質量低劣,銷路不暢,窯工們的生活因而十分貧困。柏林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制瓷技術,傳給了黃堡的窯工,推動了這里制瓷業的發展。窯工們非常感謝柏林,為紀念這位制瓷大師,在黃堡修建了他的祠堂。將他和黃堡的山神德應侯,並列為當地的窯神。
虞舜、老子、雷公,是銅川市陳爐鎮的窯神。虞舜,傳說中的古帝,姓姚,名重華。相傳他年輕時,曾製造過陶器。《韓非子·難一》寫道:「東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明年而器牢。「另外,《史記·五帝本紀》也說,舜「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因此,他被尊為窯神。相傳老子用火爐煉丹,瓷匠同樣離不開火爐,便也把老子定為守護神。雷公,相傳是碗的發明者。在陳爐鎮的窯神廟里,虞舜居中;老子居左,司火;雷公居右,司器。
銅川還流傳著一些關於窯神的生動有趣的民間故事,並由這些傳說產生了特有的習俗。例如,傳說雷公發明碗時,因找不到適用的原料到別的村偷過坩子土。於是,在瓷窯中形成了這樣一種規矩:不準說「偷」和「賊」。如果發現有人來偷瓷器,不能在當場擒捉,而要等賊走出大門再追趕。否則,就被認為是在揭雷公的傷疤,是對雷公的不敬。相傳虞舜的小名叫「兀」,所以在瓷窯里諱「兀」字,如不準說「兀答」(那兒),「兀不是」(那不是)等。陳爐鎮的窯工擔心窯神離開鎮子,競用粗大的鐵鏈將三位窯神一一拴在神壇上。
(十四)鹽工
鹽工以管仲為祖師。他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
(十五)制筆匠
制筆匠以蒙恬為祖師。他是秦朝的大將,曾主持監修萬里長城,相傳毛筆是他發明的。其實在他之前,中國已使用毛筆。
(十六)廚師
廚師以易牙為祖師。他是春秋時期齊桓公的近臣,長於調味。

② 窯洞主要在哪些地區

主要分布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人民的象徵,它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

我國是一個窯居比較普遍的國家,從新疆吐魯番、喀什,甘肅蘭州、敦煌、平涼、慶陽、甘南,寧夏銀川、固原,陝西乾縣、延安,山西臨汾、浮山、平陸、太原,河南鄭州、洛陽、鞏縣以及福建龍岩、永定和廣東梅州等地區。

(2)窯工的生活在哪裡擴展閱讀

關於陝北窯洞的發展歷史與特點:

陝北窯洞歷史悠久。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陝北的吳堡縣相繼發現了兩座原始社會龍山文化時期(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頭城,其中就有窯洞式房址近70座。古人在黃土層為壁體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單的穴居和淺穴居,並逐漸形成聚落。

這種窯洞的雛形的產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時間了。陝北窯洞發展到周代還是半地穴式,到秦漢後發展為全地穴式,就是現在的土窯。明朝中葉,開始用石塊做窯面牆。

清末民初,當地人仿土窯模式建起了石砌窯洞。現在也有用彩色瓷磚添窯面和分割廳室及上下兩層樓房式的新窯洞,住著更加舒適宜人。

③ 人們住窯洞的起源

遠古時期先民們在早期與自然斗爭中,為了求生存,憑借自然形成的岩洞和地孔而居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受燒陶窯的啟發,再將其加以改造和利用,便成為人們賴以生活的居所,即所謂「土室、土屋」也,也就是早期的窯洞。

窯洞介紹: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在中國陝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

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窯應用較多。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里操持家務、生兒育女。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人民的象徵,它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

(3)窯工的生活在哪裡擴展閱讀:

窯洞分類:

一、明庄窯洞。也叫崖庄窯。它一般是在山畔、溝邊利用崖勢,先將崖面削齊,然後修庄挖窯洞,有一庄三窯和五窯的,也有五窯以上的。在董志原上,還有利用胡同修庄的,由於崖勢不高,不得不挖進幾米再挖窯洞,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這種莊子被稱為半明半暗庄。

二:下沉式地坑院窯洞。這種窯洞都在平塬大坳上修建。先將平地挖一個長方形的大坑,一般深5至8米,將坑內四面削成崖面,然後在四面崖上挖窯洞。並在一邊修一個長坡道或斜洞子,直通塬面,作為人行道。這種窯洞實際是地下室,冬暖夏涼的特點更為明顯。

三:箍窯。箍窯一般是用土坯和麥草黃泥漿砌成基牆,拱卷窯頂而成。窯頂上填土成雙面坡形,遠看象房,近看是窯。許多人還在箍窯上面撒了瓦,以保護窯頂不被雨淋,使箍窯的壽命更長。近年又出現了磚面箍窯,比泥土箍窯更堅固耐用。

④ 窯洞主要建造在哪些地區

黃土高原

⑤ 江西九江有哪些人文風俗及習慣

用竹骨彩紙紮成龍頭龍尾,龍身由各節花燈組成,內點蠟燭,每節板上兩盞花燈,長達2米,由一人手持。一條龍燈由上百節板燈連接組成。舞燈時,前宜製作精巧的「子母燈」引路,後有「龍尾鼓樂」伴奏,有「巨龍漫遊」、「龍頭鑽陣」、「繩蟒脫殼」、「穿花打旋」和「飛龍跳躍」等動作陣勢。如幾條龍相聚時,其盤旋翻騰、圓直曲伸,配以大小爆竹,鑼鼓嗩吶,大有呼風喚雨翻江倒海之威勢。

祭「窯神」的習俗來自古代萬曆年間發生在瓷都的一個傳說。

相傳在公元1599年,主持景德鎮窯務的太監潘相為給皇帝燒造青花大龍缸,瓷工日夜趕制,備受煎熬,隨著期限的臨近,龍缸遲遲未燒成功,此時一位名叫童賓的窯工不忍眾瓷工再受鞭笞,憤而投身窯內熊熊烈火,火熄之後,龍缸奇跡般地燒製成功,神宗皇帝據此封童賓為「風火仙師」,並立祠。

後代窯工為紀念這位捨己救人的先輩,把童賓稱為「窯神」,遇上窯上盛事都要祭拜這位「窯神」,祈求「窯神」保佑窯火興旺,窯工生活富庶。

原名「徽調」、「二黃調」,1949年後定現名。明末清初,徽州腔和青陽腔與亂彈、吹腔交流融合形成該劇種,在形成過程中曾受到昆劇的一定影響。

其主要腔調為吹腔、高撥子和二黃,也唱西皮、高腔、崑腔。清初,盛行於安徽及江浙一帶,清乾隆年間,「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先後進入北京演出,風靡全國。清道光、咸豐年間,徽劇在北京同湖北漢劇等劇種結合,逐漸演變成京劇。清代後期,京劇興盛,徽劇藝人多改學新腔,但徽劇在徽州部分地區仍然流行。

本世紀30年代初期,徽州有徽劇戲班約20個。解放以後,江西各路採茶戲經挖掘整理,推陳出新,有了較大的發展,其中贛南採茶戲《怎麼談不攏》、《茶童戲主》,高安採茶戲《小保管上任》、《孫成打酒》,撫州採茶戲《秧》等,曾在全國性地方戲匯演中獲獎並拍成電影上映。

採茶戲是江西地方小戲的總稱,主要發源於贛南信豐、安遠一帶,由民間採茶歌和採茶燈演唱發展而來,繼而成為一種有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民間小戲,由於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贛南採茶戲形成後,即分幾路向外發展,與當地方言和曲調融合,形成贛東、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個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

江西採茶戲總的特點是:表演歡快,恢諧風趣,載歌載舞,喜劇性強,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頗受群眾喜愛。

春牛立春日勸農春耕的象徵性的牛。泥捏紙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東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勸農耕,士民都出城圍觀。

春帖子,又稱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這是一種在"立春"日剪帖在宮中門帳上的書有詩句的帖子。詩體近於宮詞,多為絕句,文字工麗,內容大都是歌功頌德的,或者寓規諫之意。 "立春"日貼春帖、作春帖詞,在宋代很盛行。

九江的魚文化,在「魚餚」一面,也有自己的特點。九江人會捕魚,會養魚,愛吃魚,也會吃魚。九江的廚師特別會做魚是有名的,精湛的烹魚手藝代代相傳,形成了一批著名魚菜,像九江雄魚頭、九江魚片、糖醋鱖魚、紅燒鯉魚、清蒸鯽魚、黃丫頭煮豆腐、泥鰍鑽豆腐、銀魚炒蛋、炒烏魚片等都是具有九江風味的魚餚。最講究的是著名的「潯陽魚席」。相傳宋代江州「潯陽樓」酒家便以「潯陽魚席」著稱。《水滸傳》中有宋江等梁山好漢登樓飲酒、品賞魚席情景的文學描寫。潯陽魚席全部以九江水產為原料,用傳統的燒、蒸、炒、燉、燜、溜等多種方法烹制而成,品種五花八門。更具本地文化特色的是,潯陽魚席菜譜的雅名,往往取自古潯陽的人文趣事或美景勝跡,如「潯陽遺韻」、「煙水映波」、「浪井濤涌」、「寶塔鎖江」、「能仁佛手」、「琵琶古亭」、「周瑜點將」、「陶公五柳」等。

由於魚文化的長期浸潤,九江的民風民俗也有許多打上了魚文化的烙印。九江人魚肉並重,過年過節,婚喪嫁娶,請客辦酒,講究「無魚不成席」,怎麼也得上盤魚以示「加敬」,不僅因為「鯽鱖鯉魴,美如牛羊」,更因為有「魚(余)」就意味著福祿有餘,年年有餘,吉祥完美。因此,傳統擺宴席,魚是最重要的一道菜,主人奉上一盤魚,魚頭必定對著席面上最重要的人物,以示尊敬與祝福。九江與魚文化有關的風俗很多,打造漁船作興吉祥的口彩,販魚苗有業內的行話,開湖撒網講究禁忌,等等。它們從各自不同的方面,體現著九江漁民與魚緊密相聯的生命追求、心理動態,乃至語言習慣。

九江的魚文化,還體現在九江人特別是漁民的審美活動中。漁歌、漁鼓、魚燈,以及彩龍船、蚌殼精表演等,是九江常見的、男女老少都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

⑥ 窯爐修築工是干什麼的一般應用在什麼崗位

窯爐修築工主要就是對窯爐進行專業的施工,安裝具體的進行砌築,至於窯爐修築工,它屬於砌築瓦工專業

⑦ 請問磚廠的出窯工人工作環境怎麼樣啊危險大不大啊

出窯工人,有搭檔合作起來還可以,負責的話工作量會有點趕,其次,夏天工作起來會非常熱,晚上工作相對涼快,無論怎樣都比較辛苦。既然想做,就別怕吃苦。好好乾吧!

⑧ 窯洞是如何打出來的在窯洞長大有哪些經歷

01、窯洞的的確確是挖出來的,如陝北地區的窯洞基本上是靠人工挖出來的。打窯洞之前要先選好地質厚、直立性強的黃土層,然後才可以開挖。

02、挖窯洞的時候並不是靠自己一個人來挖,一般都是同住一個村的人們互相幫忙來開挖,以前挖土的工具基本上是靠鐵鍬,現在可以用專門的機器來開挖。

03、窯洞一般是外方內圓,裡面的拱形結構挖好之後,還要在四周嵌上磚頭,並用混泥土打結實,增加窯洞居住的安全性。

04、窯洞的頂部一般也要鋪一層磚頭,所以窯洞的頂部和平房類似,同時預留好排水孔,這樣下雨的時候頂部的雨水可以及時流走,避免滲入窯洞內部。

⑨ 那些窯工礦工生活的很苦,低收入高勞動,衣著差,吃不好住不安的,怎樣才能改變這些呢

暫時性的幫助那就發點救濟金給
長期的話就他們介紹一些好工作! 他們知道了新工作比這個工作好他們自然就走了
還有如果指望煤老闆改善他們的條件,這是不可能的、他還吧不得24小時都給他幹活

閱讀全文

與窯工的生活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