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的意思
1、這句話的意思是: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奮發;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你就會知道。
2、這句話表明客觀環境的困難和自身判斷的失誤,造成人在改造客觀的過程中的錯誤,而他也就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積累了經驗教訓,從而達到「能改」的境界——這個「能」,從語義上講,不僅體現了人的願望、決心,也體現了人的能力。他因為自身所遭遇的困難而憂慮、痛苦、困惑,造成內心的壓抑,而他也就在不斷沖破這些心理壓抑的嘗試中,活躍了自己的思維,激發了自己的創造力。
3、出處:《孟子·告子下》
一、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三、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出錯,然後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奮發;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你就會知道。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
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⑵ 求「困心橫慮」的解釋
kùn
xīn
héng
lǜ心意困苦,憂慮滿胸。表示費盡心力。先秦·孟軻《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朱熹集註:「事勢窮蹙,以至困於心,橫於慮,然後能奮發而興起。」典故出處
先秦·孟軻《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朱熹集註:「事勢窮蹙,以至困於心,橫於慮,然後能奮發而興起。」
近義詞
困心衡慮
成語資料
成語解釋:心意困苦,憂慮滿胸。表示費盡心力。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表示費盡心力
成語結構:聯合式
產生年代:古代
⑶ 困心橫慮是什麼意思及造句
困心橫慮
kùn xīn héng lǜ
[釋義]心意困苦,憂慮滿胸。表示費盡心力
[語出]先秦·孟軻《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朱熹集註:「事勢窮蹙,以至困於心,橫於慮,然後能奮發而興起。」
[近義]困心衡慮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表示費盡心力
成語造句:張平《抉擇》:「楊誠依然沉浸在一種困心衡慮的思考和沉重之中。」
⑷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是什麼意思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作」是奮發意思。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這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下》:上下文為: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這句可解釋為:人總要在心力交瘁,權衡再三後,才會有所作為。其中「衡」是「權衡」的意思。
《孟子》為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本篇包括政治、戰爭、財政稅收等多方面的治國問題,也包括教育、歷史、個人修養等方面的內容。其中"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非常著名的一章。全篇原文共
16章,選
10章。
⑸ 困於心 衡於慮 而後作的衡什麼意思
衡:阻塞。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
如果我的答案對您有幫助,請點擊下面的「採納答案」按鈕,送咱一朵小紅花鼓勵下吧!祝您生活愉快!謝謝!
⑹ 困心衡慮的成語解釋
困心衡慮
kùn xīn héng lǜ
【成語釋義】
心意困苦,思慮阻塞。表示費盡心力,經過艱苦的思考。
【成語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下》:「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結構】
聯合式成語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表示費盡心力
【產生年代】
古代成語
【近義詞】
困心橫慮
成語例句
張平《抉擇》:「楊誠依然沉浸在一種困心衡慮的`思考和沉重之中。」
相關成語
一肢半節 上好下甚 似是而非 習焉不察 拔類超群 齊王舍牛 夜以繼日 緣木求魚 棄若敝屣
英語釋義
great pains taken in working out a scheme
網路
【成語】困心衡慮 【拼音】 kùn xīn héng lǜ 【解釋】 困:憂;衡:橫。心意困苦,思慮阻塞。表示費盡心力,經過艱苦的思考。 【出處】 《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表示費盡心力 【示例】 明·宋濂《環翠亭記》:「有~,僅脫於震凌者矣。」 先秦·孟軻《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近義詞】 困心橫慮
⑺ "困心衡慮"的滿意解釋
困心衡慮 [kùn xīn héng lǜ]
基本釋義
困:憂;衡:橫。心意困苦,思慮阻塞。表示費盡心力,經過艱苦的思考。
出 處:《孟子·告子下》:「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⑻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譯文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意思是:在內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
這句話出自戰國中期思想家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原句: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原句譯文: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會改正;心意困惑,思慮堵塞,然後才能奮發;(心緒)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內)如果沒有執法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沒有與之相抗衡的國家和外患的侵擾,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
一、創作背景
孟子作為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仁政」,要與民「同樂」。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要奮發圖強,不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二、詞句注釋
1、恆:常常,總是。
2、、過:過錯,過失。
3、衡,同「橫」,梗塞,指不順。
4、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5、征:征驗,徵兆。
6、色,顏面,面色。
7、發於聲:言語上有抒發,意為言語憤激。
8、喻:知曉,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