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膠州人有什麼特別的生活習慣

膠州人有什麼特別的生活習慣

發布時間:2022-08-23 03:11:45

❶ 膠州西馬庄過春節時有啥習俗

食俗
臘八粥
「臘八 臘八粥
節」。這一天在中國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喝臘八粥在我國已有千年歷史。臘,在遠古時代本是一種祭禮的名稱,夏朝稱「清祀」,殷商稱「嘉平」,周朝時改稱「臘」。「臘」是從「獵」字演變而來,故「臘」「獵」相通。因為一歲之終,農作物已收曬完畢,農閑了,人們便到野外獵取禽獸,用來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稱之為「臘祭」。南北朝時,農歷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為「臘八節」,在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臘月初八這天,中國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據史料記載,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富人還是窮人,家家都要喝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用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不僅清香甜美,而且能暢胃氣,生津液,因而頗受人們喜食。隨著時代的發展,花樣越來越多的臘八粥已發展成具有地方風味的小吃。臘八,本身是個傳統節日,又是年節的前奏,可以說臘八節拉開了春節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兒就是年」「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臘八節後,春節將至,人們便開始購置年貨,打掃衛生,布置居室,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來。
年糕
年糕
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 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製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餃子
北方年 餃子
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 「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餘」。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徵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元宵
元 元宵
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餘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時,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見,做法也與今天無異。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民國初年還有袁世凱因元宵與「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還有粘高梁面、黃米面等。餡則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錦、豆沙、棗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黃豆的「百子湯元」,還有實心圓子和薄皮的「碌皮湯園」。
春餅
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 春餅
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並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 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吃春餅的食俗也影響了兄弟民族。如耶律楚律隨成吉思汗征西域時就曾命廚師作春盤,並作詩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嘗。本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勻和豌豆揉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梁」。 春餅發展到今天,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

❷ 山東你覺得家鄉人有什麼特別的生活 習慣

山東,你覺得家鄉人有什麼特別的生活習慣,就是山東人特別講禮儀。

❸ 青島的風俗習慣

每個地區都有當地特有的結婚風俗,而青島作為一個新的移民城市,在青島土著居民和外來定居人員各自的風俗習慣交匯融合後,在近百年的發展傳承中,逐步形成了獨特的青島結婚習俗。想知道青島結婚當天都有哪些有趣的風俗習慣嗎?一起來看看吧。
青島結婚風俗
一般來說,結婚頭一天新郎新娘兩人是不見面的,結婚當天新郎要在中午11點之前把新娘接到新房或酒店。
青島結婚風俗之新郎出發前
新郎家要准備6盤東西:蘋果、橘子、花生、大棗 、點心、煙(一般是兩盤乾果,水果、糖、點心等自由組合,煙不擺盤,除非其他東西沒准備齊),用粉紅紙墊在盤底。出發前,由伴郎給新郎穿衣打領帶,由母親整理,然後新郎經父母許可後出發。出發後:家中馬上將喜字等貼好。安排好迎接娘家人、接喜盆、下寬心面人員。喜字分鏡喜、窗喜、床喜、路喜等,貼路喜要從路口往家裡倒著貼,一直貼回家,古力蓋、消防栓等用粉紅紙貼上,貼喜字規矩是「迎頭見喜」,即新郎新娘一路上走過來迎頭的前方牆面要貼喜字。
青島結婚風俗之新娘出發前
准備好帶走的東西:兩個盆,盆中放棗、花生、桂圓、栗子、紅筷子、寬心面(2扎,用紅線扎一起,越寬越好)六樣物品,盆用紅包袱(訂婚時送過去的)包好。
青島結婚風俗之迎親
新郎、伴郎攜帶紅包、結婚證、手捧花、胸花等到達新娘家,新娘的夥伴都堵在門口刁難要紅包,這叫「堵門」。開門後,新郎經過新娘父母許可後,可去突破第2道「防線」:新娘背朝門坐在卧室的床上,卧室門由女伴堵著,接受完刁難,塞上紅包後,就要進去找新娘的鞋,找到鞋後,新郎新娘一起在床上吃「滾蛋餃」,一般盛6個,吃4個留下2個,留個想頭,表示還回來。
青島結婚風俗之接親
吃完水餃後,新郎新娘一起出來,新人拜見父母,給父母吃喜糖,敬茶。女方離開時要有送親的人,女方的舅舅、哥等提著兩個包袱。這時候的規矩是不能倒手、不能放,一直上車,新娘出門不能回頭、不能說話,不到新郎家不能說話。接親要安排雙數車隊,副駕駛上都要坐一個平輩的人押車,一般是新郎的弟兄。
青島結婚風俗之新人進門
新人進門後,新郎進門跟父母匯報,並介紹一下送親的女方家人。女長輩接包袱,注意用和送包袱的人相反的手接,途中不能倒手。其中一人把栗子、棗、花生、桂圓、蓮子等灑床上、褥子底下,另一人下寬心面。接下來,新人拜見父母並敬茶,然後進入卧室,坐到床上吃寬心面,在家人合影過後,就可以前往酒店了。
青島人在新糧登場和瓜果上市時,要請上輩老人先吃,叫「嘗鮮」。吃飯時老人「坐上首」,好菜「開頭筷」,若小孩先動筷子,大人會斥責為不懂規矩。有些村莊還不新麥上場時兒媳婦給獨居的公婆送第一鍋餑餑的風俗,這些已成為我國「孝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❹ 山東風俗有什麼風俗習慣

1、飲食

山東日常飲食風俗,整體說來屬於北方類型,其鮮明的個性、獨具特色的飲食方式和烹飪技藝,在中國飲食文化中佔有重要位置。其中菜餚風味被譽為中國四大風味菜系之一,被冠名為「魯菜」,享譽海內外。

山東日常飲食、節時習俗,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尤其是日常飲食習俗,是與人民大眾生活最為貼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事項。

2、居住

山東居民有散居、四合院、三合院、府第、庄園等多種居住形式。散居院落不設院牆和大門,不與左鄰右舍相連,但一戶一台,戶和戶之間界限分明,每一個房台是一個單獨的院子。這種散居院落多見於黃河灘區和魯西北平原地區。

3、方言

山東話是山東人獨有的文化遺產。山東話雖然屬於北方話,但在發音上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與以北京話、東北話為代表的北部方言差異較大。

山東過年風俗

1、辭灶

和其他地區一樣,山東人的「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開始的。「小年」,舊時稱之為「辭灶日」。傳說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人情況的日子。所以在這天,人們要在家中「祭灶」,設擺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匯報工作,以祈福納祥。

這一天,家中還要進行一次全面的大掃除,稱為「掃塵」。「掃塵」意味著把一切陳舊的「晦氣」、「窮運」掃走,從而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福氣進門。

2、貼春聯、貼福

過年貼春聯、福字,是中華傳統,山東也不例外。年三十這天,從早上一起床開始,各種年事活動就順序開始了,這是一年中最為忙碌和開心的一天。貼春聯、福字,在山東一般都是年三十上午進行的。

3、請家堂

年三十忙活了一天,到了傍晚,一天的重頭戲開始了——請家堂。「請家堂」,即舉行儀式把逝去的先祖、親人請回家過年,在山東,這是年三十最為隆重和嚴肅的年事活動。

(4)膠州人有什麼特別的生活習慣擴展閱讀:

宗教:

山東省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五種宗教。

佛教和道教在山東有千年以上歷史,伊斯蘭教主要自13世紀隨回族穆斯林徙居山東後發展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主要是在鴉片戰爭後迅速傳播起來的。

1990年,全山東省信教群眾120萬人,宗教活動場所3040處,宗教教職人員2578人。

飲食:

魯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鮮咸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省內地理差異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膠東菜和內陸的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孔府菜三大體系。宋代後,成為「北食」的代表之一。從齊魯而京畿,從關內到關外,影響已達黃河流域、東北,有著廣闊的飲食群眾基礎。魯菜是中國覆蓋面最廣的地方風味菜系之一,遍及京津塘及東北三省。

參考資料:山東-網路

❺ 膠東地區過年習俗有哪些

一、午夜飯

過年了,一家人團團圓圓,除了交流情感,吃便是很重要的事了。午夜飯,也就是「年飯」,是指大年三十半夜時分的那頓餃子。人們辛辛苦苦了一年可以說就是奔著這頓餃子來的。因此,無論窮富,都要吃這頓餃子的。

除夕夜的餃子與平時不同,有子夜新舊交替的「交子」之意,那時,無人入眠,都在等候著新一年的到來,是為「守歲」,俗稱「熬年」。等12點的鍾聲響過,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桌,便長了一歲,故此這頓餃子也叫「增歲飯」。家裡人都守著
電視
看春節晚會,11點過後,就開始包餃子,在12點以前把餃子煮熟。煮餃子的水一定要比平時多放許多,取來年日子「綽綽有餘」之意。還不能說下餃子,要稱「清水煮白銀」。餃子煮碎了,不能說「碎」和「破」,要說「掙」,就是掙錢、發財的意思。為了圖吉利,人們還在十來個餃子里包上銅錢或者紅棗,成為「大錢餃子」,吃著了的就標志著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大發財。

吃餃子前,是要先放鞭炮和發紙的。發紙就是燒紙,意味著來年財源廣進。漁民們則要到海邊的海神廟前發紙、放鞭炮,祈求海神護佑來年海上平安,魚蝦滿倉。

二、廣義的「年飯」

廣義的年飯是指正月十五以前的吃喝。每年進入臘月二十六七,家家戶戶要蒸餑餑,做年糕,包包子,蒸「元寶」和「盛蟲」。餑餑多用大棗蒸成,大棗餑餑有九顆棗,小的只有五顆棗。年糕則以糯米為主蒸成,既粘又甜,取「年年高」的意思。元寶就是用面做成元寶的模樣,大年三十把它放在箱櫃里,取發財之意。「盛蟲」則狀如小龍,大年三十把它放在糧屯、麵缸里,寄寓來年五穀豐登、糧食滿倉。

過年為了圖個吉利,吃的喝的用的不少都有另一種叫法,「蒜」因為與「散」諧音,就稱為「頤和菜」,吃「醋」不吉利,就稱吃「忌諱」。

三、祭祖敬天地

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會敬請先人「回家」過年,儀式是「擺碗」,碗底用籮卜絲什麼的先墊起來,在碗頂上鋪上一方一方的大肥肉、菠菜等鮮艷的東西,再插上一雙大紅的筷子。大餑餑、盛著各種食物的碗兒、香爐都擺在一張桌子上,敬完天地,祭完祖宗,家人才可以吃飯。

四、放鞭炮 貼春聯

放鞭炮是從年三十一直放到正月十五,其中有兩次響鞭是不可少的,一是年三十半夜發(燒)紙的時候,二是初三送年走的時候。放的鞭炮越響越多,就預示著來年掙得越多,所以,講究的人家都爭著與鄰居比誰放得更向更多。威海禁放鞭炮9年,去年開始開禁,今年的鞭炮就越發的響越發得多。

年三十 貼春聯是每家每戶必做的一件事。以前是自己寫或請人寫。現在多數人是買現成的對聯,大紅紙,亮金字,招財進寶吉祥如意的對聯洋溢著喜慶,到處了大家對生活的企盼。

五、扮耍

扮耍是一種近似與文化*******的娛樂活動。初一這天一大早,男女老少走上街頭,演活報,耍大戲,不亦樂乎。

扮耍內容很雜,包括耍獅子,過去有南竹島的海帶獅子、北竹島的縵麻獅子,耍的亂紛紛的一地海帶草和縵麻,不少稍上點年紀的人仍記憶猶新。扮耍還包括必不可少的跑旱船、跑毛驢、踩高蹺、扭秧歌、打花鼓等等,一波一波的,類似一個個方隊。

這些方隊的前面有一個領頭的。這打頭的手執一根木桿,用花紙包著,忽手上忽腳下忽腰間忽背後的耍,稱為「磕花棍」。磕花棍的先開開場子,有的開場詞詼諧幽默,幾成經典,讓不少威海人記憶猶新:「說我謅,我就謅/房子頂上撩(方言:挖)水溝/水溝幫我栽柳樹/柳樹梢上結葫蘆/結個葫蘆破兩半/拿到東庄去要飯/東庄給了碗冷麵湯/西庄給了碗冷干飯/走到門口磕撒了/公狗子吃,母狗子看/巴狗子氣的亂打轉。」

六、正月十五捏面燈

正月十五家家戶戶要忙著蒸面燈和屬相。不是蒸所有的十二屬相,而是家裡人屬什麼屬相就蒸什麼屬相,一般老少三代都要蒸 。面燈一般用豆面作原料,因此也叫豆面燈。面燈製作簡單,形狀像只倒扣的碗,頂部捏個燈碗,下面捏個囤底。十五晚上,在燈碗里倒上豆油,用棉花捻成燈捻兒,孩子們都爭著佔一個燈碗,看誰的面燈亮得長久,來年誰就最興旺。

七、過年禁忌

過年到人家家裡做客,有些規矩必須遵守,否則會讓主人很反感。如吃飯時嚴禁把筷子直著插在碗里,因為這是祭死人的方式。走親戚朋友,禮物嚴禁帶五件或十件,「五」和「十」被視為大不吉。大年三十、初一放過鞭炮後,無論院子里有多厚的紙屑,也不能清掃,因為紙屑被看成滿院的錢財,輕掃掉,會被認為是將錢財掃地出門。

-----過年,各地的風俗都不盡相同,我紀錄的是威海、也可以說是膠東一帶過年的風俗,體現了這一帶人民的風土人情。
山東省西南部的一個小縣,隸屬於山東濟寧。進入臘月20以後,逐漸開始蒸饅頭,做豆腐,殺豬賣肉,打掃房子,買鞭炮,做新衣服。臘月23過小年,主要活動為打發老灶忽爺爺(灶君)上天,通常在傍晚進行,一般扎紙馬,連同灶君一塊灑酒焚燒,口中念念有詞,讓他上天多說好話,並擺有貢品,灶君像旁的對聯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大年三十中午開始帖春聯,並上林請先人回家過年。到了晚上,家家點亮天燈,一個大家的男人們一般聚在一起喝酒熬夜,而婦女則會在一起包水餃,包完後一般就睡覺了(我們那裡沒有晚飯一說,都不吃)。大年初一,男人們在凌晨四點左右就把全家人喊起來,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爺爺,還有門神,放鞭炮,發馬子,下水餃吃早飯。而後家中留下一中年人照顧老年人,接待拜年的人。而其他人則會出門拜年,一般先到近門近族家拜年,給長輩磕頭。然後近門近族聚在一起到別人家中拜年。就不用磕頭了,見面問的第一句話往往是吃扁食了嗎?然後抽棵煙,喝口茶,吃點瓜子,同老人聊聊天。從村西拜到村東,不管姓什麼,只要家中有老人,都拜一遍。這些活動都在天亮之前完成。東方發紅的時候,都已經拜完年了。然後可能有人會到其他村子給同姓人拜年。這是初一,給本家及本村人拜年。到了初二,開始外甥到姥娘家拜年。初三四到姑姑家,初五初六到老丈人家。特別初六,一般新姑爺都在初六上門。初七初八開始到姨家等等。初三還要吃水餃,還有初五

❻ 青島民俗的飲食

青島地區的食俗屬於我國北方類型,受京津一帶影響很深。人們的飲食以玉米、小麥、地瓜為主,雜以穀子、高梁、豆類(黃豆、綠豆、豇豆、紅豆)、黍子等五穀雜糧.副食以蔬菜為主,肉類、蛋類過去是尋常人家辦喜事和待客的珍品。 城市和農村都通行一日三餐,早晚稱「朝飯」,午飯稱「晌飯」,晚飯稱「夜飯」。農村在冬閑時則一日兩餐,稱「吃兩頓飯」。過去,農村朝飯一般為小米稀飯或高梁面、玉米面稀飯,配以玉米餅子、地瓜、地瓜干。高梁面、玉米面稀飯統稱「粘粥」,也叫「糊塗」。晌飯是小米干飯,有時摻上豇豆或綠豆。夜飯是面湯(面條)。這種飲食安排叫「兩稀一干」。如今農村飲食變化較大,大米白面成為尋常人家的家常便飯,魚肉習以為常,玉米餅子、地瓜干已很少食用,農閑時的「兩頓飯」也多改為一日三餐,然而早飯吃稀粥的習慣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都沒有改變。下面就具體介紹幾種「美食」。玉米餅子:這是過去青島人的主要食品,人們習慣叫「苞米餅子」,是用玉米面和帶頭同加水放入鍋內做成,有烀餅子、蒸餅子和菜餅子等多種。菜餅子是用玉米面加野菜或青菜葉子上鍋蒸熟,是人們度荒年時的主食,現已無人食用。另外還有用少許白面(小麥面)做成的「發糕」,則屬玉米做法中的上品,多在節日中食用。玉米餅子就咸魚、蝦醬是青島沿海漁民中最常見的吃法。咸魚中以咸鮁魚、咸刀魚(帶魚)和咸白鱗為最佳,蝦醬則有蝦子醬、蟹醬和蝦頭醬(用對蝦頭磨成)等。山地人喜歡大蔥蘸大醬就餅子吃,大醬都是農家自己製作的,有豆瓣醬、面醬(用小麥製作),其中用黃豆發酵做成的豆豉,摻以蘿卜丁、胡蘿卜丁、白菜絲等,吃起來鮮美可品,特別受人們喜愛。地瓜:學名甘薯,是青島地區,特別是即墨、萊西、嶗山一帶人們的主食。由於地瓜產量高,莖葉是喂牲畜的好飼料,又適於山嶺薄地種植,所以在青島山區廣泛栽種。 鮮地瓜怕凍,不好儲藏。萊西等地冬天多把地瓜放在屋內頂棚上;即墨、嶗山等地則多堆積在生火的炕頭,或在屋內挖地窖存放。一般可吃到來年春,所以有「地瓜半年糧」的說法。 地瓜的吃法多種多樣,除鮮地瓜煮食或擦絲煮粥外,主要地切片和擦絲曬干,分別叫「地瓜干」、「地瓜絲」。將地瓜干、地瓜絲碾碎磨成面,即為地瓜面。 地瓜絲可用來做成「豆包」,不太好吃,所以就有了「別拿著豆包不當干糧的俗語,意思是別瞧不起人。 地瓜干只能煮著吃,由於吃起來不可口,如今很少有人食用,只能做飼料了。 地瓜面可單獨和面烙餅或烀餅子,還可與其他麵粉混合包餃子、擀麵條或做其他麵食。有些做法很有特色,如采一種叫「筋骨草」的野菜或榆樹皮,搗碎後和地瓜面混合,擀成面條,放鍋內箅子上蒸,鍋底煮上菜鹵,熟悉後將菜鹵澆在面條上食用,這種飯菜一鍋熟的 做法,人們給起了個很形象的名字,叫「二起樓」。還有一種叫「金銀卷」的食品,是用白面(小麥面)、玉米面、地瓜面分3層捲起,上鍋蒸熟而成。金銀卷黃、白、黑三色相間,吃起來香里透甜,這種做法在青島地區也很盛行。 地瓜以前是青島人的主食之一,所以,在吃法和做法上有很多花樣。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地瓜作為主食的時代已成為歷史,但「地瓜食品」仍深受人們喜愛。烤地瓜、地瓜棗、炸地瓜片還擁有大批的愛好者。地瓜棗(萊西叫地瓜陰干)是在冬天把煮熟的地瓜切片曬干後密封於缸、壇內,到春天取出,上面一層白醭,味道甚佳。炸地瓜片則是把鮮地瓜切成薄片,上鍋用食油炸熟後,撒上砂糖,吃起來香脆可口。如今地瓜棗、炸地瓜 片,在食品攤和食品店裡多有出售。米飯:青島地區不產大米,過去,大米飯只有在有錢人家的餐桌上方能見到,尋常人家吃的多是小米干飯。即墨等地把做干飯叫做「撈干飯」,作法是把小米加水煮成半熟後,把湯濾出再上鍋蒸,濾出來的飯汁叫「飲湯」,這樣,飯做好後吃的喝的就全有了。這種既省柴草又省工的作法,世代相傳,直到如今。 小米干飯里如加上紅豆,或綠豆,則飯更香,味道也各不相同。有時人們還用胡米(高粱米)或慘子米做干飯。慘子皮厚產量低,做出的飯味道不佳,如今已無人栽種。 用黍子米做的飯叫「大黃米飯」,多用它包上麵皮蒸糕,是一種節日食品。稀飯:農家常吃的是小米稀飯、胡休米稀飯和玉米渣子飯,或用玉米面、胡休面熬成的各種面子飯。 小米稀飯營養豐富,是婦女「坐月子」和伺候老人、病人時的佳品。用少許玉米面摻上野菜、再加點鹽做成的稀飯叫「菜飯」是以前度荒年的食品。餑餑:也叫「饅頭」,是逢年過節、祭祖供神和親友之間禮儀往來的主要食品,花樣繁多。 棗餑餑是在餑餑頂端做上5個棗鼻子,嵌上紅棗蒸熟,作供品用;磕餑餑則是用面模(俗稱「餑餑磕子」)磕出蓮蓬、魚、桃、蟬、獅、猴等形狀的麵食,用以贈送親友和節日期間食用。 在重要節慶日,如祭海,漁婦們還在餑餑上做上魚、蝦、蟹、貝、花卉或雞、燕等動植物麵塑,形象逼真,造型美觀,使人樂於觀賞,不忍心吃掉。面條:青島人習慣叫「面湯」,由農婦們和面用擀麵杖擀成,按形狀分,有寬面湯、棋子塊面湯(用刀切成菱角型)和細面湯等,寬面湯(也叫「寬心面」)是結婚時新郎新娘必吃的食品,現在城鄉婚禮中仍很流行。按糧食品類分,有白百湯、豌豆面湯、雜面湯由白面、豆面混合而成)、「三條腿面湯」(由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成)等。用直豆面褂成的面湯,片薄光滑,吃起來非常可口。餃子:在青島農村叫「滑扎」,是青島人最愛吃的一種食品。過去,老百姓家只有過節或招待客人時才包餃子。常見的有白菜豬肉餡、蘿卜絲蝦皮餡、韭菜餡等餃子。沿海一帶的魚餃子很有特色,其中以鮁魚餃子為最佳。青島市區至今在穀雨前後鮁魚上市 時,子女還有向老人送鮁魚、讓父母嘗鮮鮁魚餃子的習俗。 近年來,還有一種野菜(薺菜)餡餃子很得青島人青睞,春季在一些大飯店的餐桌上常可見到。

❼ 膠州傳統風俗

膠州傳統風俗
生活習俗
服裝:解放前鄉民服飾所費,占總收入的一、二成,衣料有土布(俗稱小棉布)、「雙龍」白布和藍色的「陰丹士林」布。男上衣為對襟褂、對襟襖,布扣、兩個口袋。褲子為直襠帶腰寬腿單、棉褲。女上衣為右偏襟褂、襖,褲與男式相同。冬季男女均用扎腿帶子扎褲腳。男帽為氈帽頭、三大扇帽,男鞋有雙臉布鞋、圓口鞋;女鞋多為綉花鞋。冬季,也興蒲鞋、毛窩子鞋。夏天也興草鞋,俗稱三里(亨)兒。建國後,男裝興國防服、中山服、學生服,女裝有列寧服和各式大翻領、小翻領上衣。80年代,人們衣著多姿多彩,講究款式先進新穎大方、流行色。衣著質料趨向化纖布為主。
飲食 建國前,多數城鄉居民終歲辛勤所得,十之七八用於食。冬季朝夕兩餐,主食為甘薯雜以粟、豆、高粱、小麥。春夏秋三季每日三餐,食粟居多,雜以薯干、小麥。蔬菜普遍多食白菜、菠菜、韭菜、蘿卜、茄子等。常年有自製的腌蘿卜、腌辣菜和自製的豆醬。普通飯為餅子、粘粥和小豆腐。喜咸甜,厭酸辣。平民改善生活、過節、待客以面條、餃子為上。建國後,群眾生活提高,一般食用玉米面餅子和窩窩頭、白面饅頭。1983年以後,小麥產量大增,人們以白面做主食。
房屋:清末民初,鄉民住房喜南向,3間一套居多,堂屋(正面)居中,東西兩間寢室;也有的一套5間,寢室還有里間。寢室設土火炕,堂屋設鍋灶二套,煙道通過寢室火炕。每間屋面積一般不超過10平方米。建國後,住房逐步改善。實用面積在50平方米以上。1983年以後,草房已絕跡,建房多講究寬大、明亮、衛生。
用器:清末民初以來,膠州居民日常傢具以木器為多。富戶,間有紅木名貴傢具。70年代開始,興寫字台、大衣櫥、木製椅子。80年代興沙發、茶幾、高低櫃、書櫥、綜合櫥、電視櫥和各式軟硬鐵制折疊椅子。
取暖用具:建國前農村主要靠火炕或火盆,有少數人家生煤爐子,俗稱憋里氣爐子。80年代,有人開始自裝家用暖氣。
炊事用具:有鍋灶、風箱。鍋蓋為高粱挺稈做的蓋墊。竹筷子、黑瓷碗、白瓷碗、陶盆、水瓢、水罐。建國後,家家有暖水瓶和茶、酒具。黑瓷碗逐漸淘汰。80年代使用液化氣爐灶者迅速增多。
照明燈具:清末民初為豆油燈,60年代以前民間多用煤油燈,70年代,農村逐步普及電燈。
禮儀習俗
嫁娶喜慶
說媒:民國以前,膠州男女婚姻皆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十五六歲,其母便央媒人找門當戶對的女家求親。如女方向男方求親,稱倒提媒。經媒人說合後,雙方便開始暗地打聽情況,無非是相貌、性格、家庭成員、經濟狀況和為人處世等方面,稱捎親。有的還要合「八字」,看雙方是否有沖克。如各方面均滿意,即可決定婚姻。
定親 男女議定吉日,男方備好首飾、衣物及豬肉、鮮魚、點心等禮品,由男方家長或代理人同媒人一起送至女方。女方設酒宴款待來客,還要以鞋、帽和綉花腰帶或文房四寶等物回禮。男方的彩禮和女方的回禮根據經濟狀況,多少不定。
下媒柬:男方在印好的媒柬上寫「抑候金諾」或「抑希金諾」,並由家長和女婿具名。然後附以豐厚禮品送至女家;女家收禮,在回柬上寫「敬答玉音」,並由家長具名,另備鞋帽等禮品,與男方互換媒柬以示情意相合,故又稱「投契」。也有作為書面依據,以防反悔的作用。
送日子:男方將結婚日期正式通知女方叫「送日子」,喜期的擇定,受封建迷信約束。擇定結婚日期後,還要附迎婚帖,上書新婚冠笄,坐帳、開面、梳妝及上下轎的面向與送迎女客所忌的屬相等。到女方「送日子」時,女方所要彩禮必須付齊。
迎親:迎親前幾日,男女雙方的親友鄰居多饋贈禮品或現金,以示祝賀。給男方送禮為「看喜」,給女方送禮為「添箱」。男方自結婚前2~3天開始請送禮者喝喜酒。迎親日,男女雙方大門貼喜聯,男方多用「關睢兆瑞,麟趾呈祥」;女方多用「禮隆往送,詩詠於歸」。清末民初直至解放前後,富家迎親都乘花轎,新郎穿長袍馬褂,頭戴禮帽,帽插宮花,身披紅綵綢,一身狀元打扮,名曰「小登科」,坐在前轎。後轎一般乘一男童押轎。新郎轎至岳母門前,女方陪客迎到大門,彼此行禮,進廳入席,飲茶進膳。新娘要上戴鳳冠,穿莽袍,披雲肩霞帔,無論冬夏內襯棉襖棉褲,取「厚道」吉祥之意,還要系玉帶,蒙上罩頭紅。下穿八摺綉花羅裙。迎娶至男家,夫婦先拜天地,新娘被架進新房,按預定的方向盤腿端坐炕上,謂坐廬帳。須不言、不笑、不動,任憑晚輩男女嬉鬧,謂之「鬧喜房」。婚後第二日,女家迎新娘回家,稱叫二日;翌日返夫家叫回三;第四天夫婦一同到女家,叫望四日。結婚時期的應用物品尚紅忌白、尚雙忌單,被褥衣物的綴物多用花生,象徵長生不老和花花著生兒育女,再用紅線串系紅棗、栗子、清錢,多處放置,以兆早生貴子。民國年間,膠城及附近村莊有自由戀愛成婚者,也始有文明結婚儀式,結婚行鞠躬禮。席間,證婚人、主婚人、介紹人要在結婚證書上蓋印,徵婚人和來賓代表要致祝

❽ 你覺得家鄉人有什麼特別的生活習慣

農村人的生活習慣可多了,一一列舉給你:

1、最直觀的印象可能就是坐在路邊三五成群的聊天,聊聊誰家的媳婦兒好啊!誰家的孩子要結婚了。這個人怎麼樣那個誰如何啊!等等……

2、還有就是沒事了去串門嘮家常,問問你家有什麼困難嗎?聊聊村裡的一些事。或者給親朋好友送點自己做的好吃的等等……

3、這些習慣在城裡基本不可能實現。這樣的淳樸的生活習慣比城裡的爾虞我詐強太多了。我想回歸這樣的生活

❾ 青島膠州人怎麼樣性格特點

青島膠州人的性格特點是大氣包容。膠州人大氣包容的性格特點以及膠州獨特的地理位置,註定了膠州是一座開放的城市。

膠州市,隸屬山東省青島市,地處山東半島西南部,膠州灣西北岸。東鄰城陽區、即墨區,西靠高密市、諸城市,南接黃島區,北連平度市,總面積1324平方千米。

地理位置

膠州市,地處山東半島西南部,膠州灣西北岸,東鄰青島市城陽區、即墨區,西靠高密市、諸城市,南接西海岸新區,北連平度市。介於北緯36°東經119°之間,東西橫距51千米,南北縱距54.3千米,總面積1324平方千米。邊境長度343.4千米。

膠州市在前震旦末期,由於受呂梁運動影響,地面隨之上升,並有火山岩活動,此後一直處於穩定,故寒武系以來始終高出海面,長期受風化剝蝕作用,直到中生界侏羅系末期受燕山運動影響,境內沉積了大量的碎屑岩。

❿ 膠州人的生活特點、消費習慣、居住習慣

膠州人給我的感覺是很能吃,在吃上特捨得花錢,但是在日常生活其他方面,比如穿衣、日用百貨方面相對節省一點。

閱讀全文

與膠州人有什麼特別的生活習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