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史鐵生雙腿癱瘓後怎麼好好生活的
現在你問他已經來不及了,想知道他怎麼好好生活的可以考慮把自己的腿弄癱,那個時候你就知道原來有雙腿可以走路時多好啊,經歷過失去才懂得珍惜,多以那樣的人如果沒有死他們會倍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會輕易的說死的!!!一個懂得珍惜的人,生活才會美好!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❷ 關於史鐵生的故事50字左右
十歲那年,史鐵生在一次作文比賽中得了第一。十八歲那年,史鐵生自願到陝西延川縣插隊。插隊初期,史鐵生脊髓損傷、腰背疼痛。有一次他在山裡放牛,遇到了暴雨和冰雹。高燒以後,重現腰腿疼痛的症狀,從此落下了病根。在史鐵生21歲的生日第二天,因為腿疾,父親攙扶著他第一次走進病房。那一刻,史鐵生有過一個決心:要麼好,要麼死,一定不要再這樣走出來。
隨著雙腿日漸地麻木,肌肉無可遏止地萎縮,史鐵生悵然若失。未名氏哲人說:危卧病榻,難有無神論者。整日整夜,卧榻病床,史鐵生消減了讀書的興致。門外來來回回、走走停停的腳步聲擾亂了史鐵生的思緒。史鐵生在心裡荒荒涼涼祈禱著:上帝如果你不收我回去,就把能走路的腿給我留下。南窗之下,桃紅柳綠,雖令人心神嚮往。但史鐵生再也不敢去羨慕那些在花叢樹行間漫步的健康人。
他甚至都不能回憶起腳踩在軟軟的草地上的感覺。自此以後,他也再沒有站起來。生命原來如此脆弱,不忍讓人直視。二十一歲、二十九歲、三十八歲,史鐵生三林三處出醫院。尤其二十九歲那次,史鐵生高燒不退,整天昏睡、嘔吐。將近三個月不敢聞飯味,全靠血管去喝葡萄糖,血壓也不安定。大夫們一度擔心他活不過冬天了。
2、堅強的母親
史鐵生殘廢以後,他母親的整副心思全放在給他治病上。為了治病,全家負債累累。史鐵生母親四周打聽治病偏方,花錢如流水,萬般搜尋稀奇古怪的葯。她給史鐵生又是洗,又是敷,又是熏,又是灸。史鐵生又是吃,又是喝。但奇跡,未有絲毫顯露讓史鐵生終身受益的,是友誼醫院那位老大夫的話:「你一生都未必能有這樣閑在的時候,你何不用這樣的時間來讀點書,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緒?
在初中二年級,史鐵生趕上「文革」,沒有讀過什麼書。大多世界名著等等是在他雙腿殘疾之後讀的。史鐵生每天搖著輪椅去地壇,不是讀書,就是思考。史鐵生母親對兒子的腿也終於絕望。為了盡力忘掉這份不幸,史鐵生母親到處給他借書,頂著雨或雪推他去看電影。生怕史鐵生自盡,忍著疼痛和擔心,她放兒子單獨出去。有很多回,史鐵生在這園子里待得太久了,她就來找他,但她又不敢驚動他。
只要見到史鐵生好好的,她就會一聲不吭,轉身回去。或許出於倔強和羞澀,史鐵生假裝沒有看到,有時還會故意躲起來。三十歲時,史鐵生的第一篇小說終於發表。過了幾年,史鐵生又一次獲獎。而她卻再也不能和兒子共享這輝煌的一刻,早在四十九歲時,她就離他而去了。史鐵生回憶道,自己當時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卻不知道自己的不幸在自己母親那兒總要加倍。
3、追求與活著
在癱瘓的艱難歲月里,史鐵生暴躁易怒。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便不得不耗在園子里。他有時待一會,有時直至月光滿地。史鐵生說:這么多年我在這園子里,有時候是輕鬆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鬱苦悶的,有時候優哉游哉,有時落寞,有時候平靜而且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縈繞史鐵生的耳邊,有三個問題一直在騷擾著、陪伴他。第一個是要不要去死?第二個是為什麼活?第三個我干嗎要寫作?
讓史鐵生受啟發的,是卓別林的一部電影:《城市之光》。女主人公要自殺,卻被卓別林救了。女的說,「你為什麼救我?你有什麼權利不讓我死?」卓別林說,「急什麼?咱們早晚不都得死?」史鐵生心中怦然一動:是啊,咱們早晚不都得死?對於死亡,史鐵生說: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對於殘疾,史鐵生總想憑什麼我能寫出小說來呢?憑什麼那些小說的素材會送到一個截癱者跟前來呢?王蒙曾說,正因他是個殘疾人,所以他作品中有別的作家沒有的一股靜氣。對於生活與寫作,有朋友曾勸史鐵生,你不能死,你還得寫呢,還有好多作品等著你去寫呢。這時,史鐵生真正意識到,人活著,說到底是慾望,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慾望。不怕死和想去死是兩回事,怕活不等於不想活。
而為了生存,人類應該找一些牢靠的理由,認為自己可以得到點什麼,比如愛情價值感之類。所以,史鐵生說: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只是因為我活著,才不得不寫作。
(2)史鐵生如何適應自己的生活擴展閱讀:
主題思想
史鐵生許多小說有強烈的自傳要素,如中篇小說《宿命》就是作者的精神自傳;他有強烈的宗教情懷,甚至精深的宗教哲學。在作品中思索人的救贖需要和終極關懷,追尋上帝,反映世人以意識形態名義推翻親情滅絕愛心,甚至背叛自己的良心和信仰,為了利益而放棄信仰,例如《文革記愧》一篇,記述公安發現了一篇在朋友間傳抄的地下小說,「我」在公安尚未上門時,就決定背叛朋友。
命運出於無法窮詰的偶然性,世間萬物只有不合理的混亂;人在這個充滿殘酷不公的世上,是被任意擺布的孤兒。「(神的)仁慈在於,只要你往前走,他總是給你路。」《務虛筆記》記錄了一個尋找神性卻未能企及的痛苦心靈,並批判功利主義,也否定民間氣功風水作為一種尋求超越的可能途徑。
地位
1980年代,史鐵生是「知青情結」的第一個代言人,作品大受歡迎和推崇,是中國文學界的中堅人物,以真誠著稱,也被先鋒派作者奉為精神領袖。1995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是中國文學中第一部真正的宗教哲理小說,有里程碑的意義,但此書反應零落,似乎讀者不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史鐵生
編輯於 2019-06-13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有幫助,為TA點贊
無幫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5個回答
7條評論
熱心網友3
別這樣說,人家人家打字也很不容易的
查看全部7條評論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史鐵生的故事
在史鐵生雙腿癱瘓之初,總有人勸他「要樂觀些,你看生活多麼美好呀」諸如此類的話語。可是這種話對史鐵生幾乎起不到任何激勵的作用。史鐵生心裡說:「開玩笑,你們說的輕松,病又沒得在你們身上。」尤其是在雙腿剛剛癱瘓的時候,生命對於史鐵生幾乎已經失去了任何吸引力。他想:「要是不能再站起來跑,就算是能磨磨蹭蹭地走,我也不想再活了。」 當時,大夫告訴史鐵生,他的病如果是腫瘤,可能還有的救,否則,這輩子就得准備在輪椅上過了。於是,史鐵生整天用目光在病房的天花板上寫兩個字,一個是腫瘤的「瘤」,另一個字就是「死」。史鐵生用這種方式祈禱,希望把這兩個字寫到千遍萬遍,或許就能成真,不管是腫瘤還是死,都好。到後來,證實了他的病並非腫瘤之後,他就只寫一個字了:「死」。 史鐵生的病根是在18歲時落下的。那時他到陝西延川縣插隊,一次在山裡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燒之後出現腰腿疼痛的症狀。21歲時,史鐵生因為腿疾而住進了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這件事似乎再一次證明了生命的脆弱。只是一次淋雨,就無端癱瘓了雙腿,讓一個本來鮮活年輕的生命,無比地接近枯萎死亡。 但是,生命卻又總是在脆弱的同時展現出它的韌性。就如同在地球上的高緯度地區生長著的地衣,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依然能夠存活。盡管它的生長速度慢得驚人,幾百年也長不到一個平方厘米,但它卻實實在在地生存著,它生存的目的就是不要死去,這是最基本的生命特質。 人的生命同樣如此。余華寫過兩部著名的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和《活著》。在《許三觀賣血記》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許三觀,從年輕到蒼老歷盡艱辛;每逢家庭變故,他就以賣血來挽救危機,甚至差點為此送命。一次次賣血後,唯一的補償就是到飯館里吃一盤炒豬肝,喝二兩黃酒。在《活著》里,地主少爺福貴的一生中,敗家,中年喪母、喪兒、喪妻,喪女婿,到最後,連唯一的孫子也死了,只剩下老了的富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無論是許三觀還是富貴,他們都沒有明確的生存目標,只因為生命的慣性才活著。不管是屈辱還是風光,不管是甜蜜還是酸楚,生命都在靜靜地活著。生命不是必須承受苦難,但生命確實有足夠的韌性承受苦難,「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只要不死,誰都得受著,而且都受得了」。 對於史鐵生而言,雖然在癱瘓之初,死亡對於他那麼具有誘惑,甚至於他每天早晨醒來,都因為自己依然活著而沮喪;但是,他依然活著。癱瘓後的最初幾年,史鐵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就像他文章里寫的那樣,暴躁易怒。為了逃避現實的世界,在正常人上班之時,他總是搖著輪椅,到那時還人煙稀少的地壇公園里去。自旦至暮,春秋往復,耗在這園子里。他去過了地壇的每一棵樹下,無論是什麼季節,什麼天氣,什麼時間,他都在這園子里呆過。有時候呆一會兒就回家,有時候就呆到滿地上都亮起月光。 我們可以想見史鐵生那時的孤獨苦悶,但是,不管活得多麼艱難,多麼痛苦,生命卻始終默默地承受了這一切,死亡依然被一再耽擱。 所幸的是,在痛苦當中,還有親友的愛在支撐他。母親要他「好好兒活」的臨終囑托,一直縈繞在他心頭。史鐵生母親的生命,因為兒子的殘疾,也承受了無數折磨。史鐵生癱瘓時,母親已不年輕,為了史鐵生的腿,她頭上開始有了白發。醫院已經明確表示,他的病情目前沒辦法治。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他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 每一回她都虔誠地抱著希望,然而最終,卻總是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最後母親終於也絕望了。於是,每次史鐵生要動身出門,母親便無言地幫他上輪椅,看著他搖車拐出小路。每一次她都是佇立在門前默然無語地看著兒子走遠。有一次,他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然站在原地,還是那樣一動不動地站著,彷彿在看兒子的輪椅搖到哪裡了,對兒子的回來竟然一時沒有反應。她一天又一天送兒子搖著輪椅出門去,站在陽光下,站在冷風里。後來,她猝然去世了,因為兒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希望兒子能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沒有能夠幫助兒子走向這條路。她心疼得終於熬不住了,她匆匆離開兒子時只有49歲。 史鐵生在一篇題為《合歡樹》的文章中寫道:「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里,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里穿過。」史鐵生說,正是這樣的愛,耽擱了他的死亡。 無論如何,既然活著,就不免就進入了另一些事情。就像小河裡的水慢慢豐盈了,你難免就順水漂流,漂進大河裡去了,四周的風景豁然開朗,心情不由得也就變了。終於有一天,當史鐵生又想到死的時候,心裡說:「算了吧,再試試,何苦前功盡棄呢?憑什麼我非得輸給你不可呢?」這時候,他已經開始對死亡有一種幽默的態度了。 啟發史鐵生的,是卓別林的一部電影,名字叫《城市之光》。片中女主人公要自殺,卻被卓別林救了。這女的說,「你為什麼救我?你有什麼權利不讓我死?」而卓別林的回答令史鐵生終生難忘。他說,「急什麼?咱們早晚不都得死?」這句話讓史鐵生心中怦然一動:是啊,咱們早晚不都得死? 死是一件無需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既然如此,何不先看看有沒有什麼解決的辦法? 於是,左右蒼茫、四顧無路之際,史鐵生想到了寫作,想到用筆桿代替自己的雙腿,來繼續人生之路:「寫作,在我的希望中只是懷疑者的懷疑,尋覓者的尋覓……寫作不過是為心魂尋一條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條船。」 當時友誼醫院有位老大夫對他說:「你一生都未必能有這樣閑在的時候,你何不用這樣的時間來讀點書,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緒?」史鐵生說,這話對他來說終生受益。他初中二年級時趕上「文革」,沒有好好讀過什麼書,很多世界名著等等都是在雙腿殘疾之後讀的。他每天搖著輪椅去地壇,不是讀書,就是思考。作家邵燕華在讀史鐵生的作品時曾不由感慨:「史鐵生的隨筆也讓我拷問起自己的閱讀。說來慚愧,他書中提到的諸多國外的思想家、作家有不少是我不知道的。」 1974年,史鐵生為了生計,在北新橋街道工廠找到了一份臨時工作。在這里上班既沒有公費醫療,也沒有任何勞保,所乾的活兒是在仿古傢具上畫山水和花鳥,有時還畫彩蛋,如出滿勤每月30元工錢,但他為了看書和嘗試寫作,每天只干半天,一月下來只能領到15元,這活兒他一干就是7年。可是第二年史鐵生又患上了嚴重的腎病,這次醫生只給他留下了一個受損的左腎。由於體力的原因,他不得不辭去了街道工廠的臨時工作,呆在家中一門心思地寫作。 1979年,由於下肢麻痹、腎功能受到嚴重破壞,不得不造漏排尿。緊接著,由於肌肉萎縮,血液循環受阻,再加上每天長時間地坐壓,褥瘡發作,前景是敗血症。1986年,前列腺引起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止寫作整天卧床……冬天,他那毫無知覺的腿,經不起寒冷,如果凍了,就有壞死的可能;夏天,全身的熱量只能從上身排出,額頭的痱子從來不斷……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1980年,他創作出的小說《我們的角落》被田壯壯改編成了電視劇,在當時的影視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1983年,他創作的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獲本年度「青年文學獎」和「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4年,他的作品《奶奶的星星》又獲該年度「作家文學獎」和「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的小說《命若琴弦》還被改編成電影《邊走邊唱》,經過陳凱歌的精心導演,引起了強烈反響。 苦難似乎還在繼續試探史鐵生生命的韌度。1998年,下肢癱瘓的史鐵生,由慢性腎損傷演變為尿毒症。從那時起,史鐵生就只能靠血液透析來維持生命。透析的病人需要做手術,把腎部的動脈和靜脈引到表層。透析時需要在三個點輪流針刺。長達9年,1000多次的針刺,使得史鐵生的動脈和靜脈點隆起成蚯蚓狀。體內滲毒的血液從隆起的動脈出來,經過透析器過濾掉毒素,再由隆起的靜脈回到體內。一個星期3次,在每次4個半小時的透析過程中,把全身的血液過濾幾十遍——這就是史鐵生日常的生活。
1055贊·14,638瀏覽2020-04-08
關於史鐵生的故事50字左右
史鐵生17歲中學未畢業就插隊去了陝西一個極偏僻的小山村。一次在山溝里放牛突遇大雨,遍身被淋透後開始發高燒,後來雙腿不能走路,回到北京後被診斷為「多發性硬化症」,致使雙腿高位截癱。20歲便開始了他輪椅上的人生。
13贊·335瀏覽2019-10-14
史鐵生的事跡
生命確實真的像琴弦,雖百般呵護,琴弦終有斷的一天。堅強的史鐵生終於敗給了可憎的命運,終於沒有迎來2011年的第一縷陽光,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我們以史鐵生的方式紀念史鐵生。 (一)、以頑強的生存意志對抗生命中的不如意 史鐵生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三年後,雙腿癱瘓病回北京。是年,史鐵生21歲。30歲的史鐵生再次遭受命運的作弄, 患腎病,並引尿毒症。可以說,史鐵生生命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受著命運的無情作弄,他雖也有過彷徨,有過失落,想到過死。但一旦史鐵生想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後,他就真正地扼住了命運的咽喉,痛苦而享受地過活,精神高貴的過活。 作為一名健全人,我們真不敢想像史鐵生似的命運作弄降臨到我們身上時,我們是否有史鐵生那樣的達觀、那樣的堅強,是否也會迸發出頑強的生存意志來對抗生命中的不如意?是的,我們不知道。我們知道的是「扼住命運的咽喉」說著容易,做著卻不易;我們知道的是史鐵生艱難地將這份不容易演繹成了「可能」,甚至「成功」。 我們知道,史鐵生演繹這份「可能」「成功」時,愛作弄人的命運一定也會敬佩史鐵生的毅力,健全人更是會將史鐵生作為自己戰勝自己戰勝命運的榜樣來崇拜。
4贊·3,272瀏覽2020-09-14
關於史鐵生的故事600子
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是短暫的,史鐵生也不例外。但即使他已逝去,可他永遠留在我們的心目中,因為他留下的精神是長存的。 史鐵生的一生十分坎坷,不僅雙腿癱瘓,而且還得到尿毒症,讓他一輩子也離開不了輪椅和病床。可他仍然挺了過來,創作了不少優秀的作品,鼓勵著無數的人。這讓我深深地感動著。 史鐵生敢於與命運挑戰,頑強地與病魔作戰,即使遇到多大的困難,他都能積極地去面對。有人覺得史鐵生這樣的生活十分痛苦,可我卻認為他會感到十分的幸福。因為他曾說過:「幸福是要自己去尋找的,無論你在空間的哪一個角落,在時間的哪一個時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現在正在經歷著一場大的浩劫,你也應該幸福,因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從浩劫中學到很多別人可能一輩子都學不到的東西,當你擁有了別人所不曾擁有的東西那你就是唯一。」所以,史鐵生即使遭受病魔折磨,但他仍然會活得幸福,因為他能學到常人不能學到的東西。在我心目中,史鐵生就是如此一個樂觀的人,敢於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去唱生活的歌謠,從不抱怨生活給他帶來的磨難,因為他認為:人生如果僅去求得兩點一線的一帆風順,生命也就失去存在的魅力。因此他才能在病床上創作出如此多優秀的作品,所以我十分地敬佩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都會遇到挫折,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像史鐵生那樣勇於承受,不會逃避現實,並且樂觀面對呢?他對生的渴望,對死的坦然,這樣樂觀的史鐵生一直印在我的心中。 史鐵生有一篇著名的作品叫《我與地壇》,地壇的荒蕪並不衰敗不僅讓我知道世界其實是如此美妙,而且也讓我知道了他是一個孝順的兒子。《我與地壇》巧妙地表現出母愛的無私,也讓我知道母愛不需要轟轟烈烈,其實也可以像淡茶那樣,平淡中流露真情,越品味越香濃。文中史鐵生對逝去母親的那種懷念與敬愛,讓我深深地知道了他的確是一個孝順的兒子。其實對於史鐵生,最大的打擊並不是他身上的病痛,而是他的母親沒有等到他的成功就離去了。他感到十分慚愧,因為他不能讓他母親少操勞,反而使得他母親艱辛地為他奔波勞累,他只能用文章來表達對母親的敬愛。難道這還不是一個孝順的兒子嗎?在我們當今的生活中,有多少人能真正體會母親對我們的愛?史鐵生的孝順也促使著我也要好好地珍惜、孝順我的母親。 我心中的史鐵生就是一個勇於面對挫折,對生活樂觀而且十分孝順的這樣一個人。不幸的是史鐵生最終也離開了人世,離開了我們。但幸運的是,史鐵生永遠留在我們的心目中。
3瀏覽2019-12-25
摘抄一篇有關史鐵生的故事
21歲時候雙腿癱瘓。1981年,患嚴重的腎病。1998年開始做透析。他說自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 ·他的著名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深圳中學生楊林在文章的鼓勵下,走出了車禍帶來的陰影,以《生命的硬度》奪得了一個全國作文大獎。 人家讓他拜佛,他不拜。因為,佛不能使他癱瘓的雙腿站立起來,因為,如果佛要人「拜」才肯保佑人,那他就不稱其為佛。他認為佛之本義乃「覺悟」,是一個動詞,是行為而非絕頂的一處寶座。 人家讓鐵生算命,他不算。因為,如果命好則無須算,「好」自會來;如命不好,更不必算,樂得活一天高興一天,省卻明知前程險
❸ 知道了解 史鐵生 的幫幫忙!!!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縣,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自稱是「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2002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協會評議委員會委員。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
中文名: 史鐵生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中國北京
出生日期: 1951年1月4日
逝世日期: 2010年12月31日
職業: 小說家,電影編劇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附中(初中)
主要成就: 2002年度華語文學傑出成就獎
代表作品: 散文《我與地壇》長篇小說《務虛筆記》
目錄
生平經歷
作品特點
作品介紹務虛筆記
我的丁一之旅
信與問
病隙碎筆
我與地壇
活著的事
寫作的事
以前的事
經典語錄
作品總目小說
散文隨筆
課本收錄
作品評述我看史鐵生
寧靜的史鐵生
名家評價
社會評價生平經歷
作品特點
作品介紹 務虛筆記
我的丁一之旅
信與問
病隙碎筆
我與地壇
活著的事
寫作的事
以前的事
經典語錄
作品總目 小說
散文隨筆
課本收錄
作品評述 我看史鐵生
寧靜的史鐵生
名家評價
社會評價
展開 編輯本段生平經歷
史鐵生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出生於北京,河北省涿縣(今涿州市)人,中國電影編劇,著名小說家,文學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駐會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副主席。1958年入北京東城區王大人胡同小學讀書,1967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到陝西延川插隊落戶。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橋街道工廠做工,後因病停薪留職,回家養病。 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後陸續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篇,1983年他參加中國作家協會。從1986年起,即為北京作家協會合同製作家,後為北京作家協會駐會作家,一級作家職稱。1996年11月,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作品風格清新,溫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現方法上追求現實主義和象徵手法的結合,在真實反映生活的基礎上注意吸收現代小說的表現技巧,從成名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到《插隊的故事》,作品從內容到形式技巧都顯出異乎尋常平淡而拙樸,屬意蘊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另外,他還創作了電影劇本《多夢時節》(與人合作)、《死神與少女》等,《死神與少女》屬於一種新的史鐵生相冊集(10張)電影類型——詩電影,這為電影類型的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這兩部影片都由林洪洞執導,《多夢時節》以其新穎的視角獲第九屆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廣電部1988年優秀影片獎,第三屆兒童電影童牛獎藝術追求特別獎,《死神與少女》以其對人生價值的探索於1989年獲保加利亞第十三屆瓦爾納國際紅十字會與健康電影節榮譽獎。 史鐵生著有短篇小說《午餐半小時》《我們的角落》《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稱》《別人》《老屋小記》;中篇小說《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插隊的故事》《禮拜日》《原罪·宿命》《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的猜法》《小說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運設計》《我與地壇》《牆下短記》《足球內外》;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我們的角落》《在一個冬天的晚上》《山頂上的傳說》。曾先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以及多種全國文學刊物獎。一些作品被譯成英、法、日等文字,單篇或結集在海外出版。 史鐵生多年來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重要文學獎項,多部作品被譯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為人低調,嚴於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院搶救無效去世。根據其生前遺願,他的脊椎、大腦將捐給醫學研究;他的肝臟將捐給有需要的患者。[1]
編輯本段作品特點
初期有 史鐵生作品:我與地壇
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2] 用自己的心靈去寫作!
編輯本段作品介紹
務虛筆記
務虛筆記
本書是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中短篇小說結集之一。《插隊的故事》、《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當屬於知青文學的經典佳作,作者以順時或逆時的手法,並互相交插,再現了荒謬特定政治時期,一部分知青的生存狀態及生命狀態,反思人生途路的幸與不幸,並藉此展現了陝北的風土人情以及陝北人的憨直、堅韌、順乎大道的性格。圖片的綴入,無疑為作品的經典性提供了最珍貴的佐證,所以至今為世所矚目。
我的丁一之旅
這是一部獨特的,耐人尋味的現代愛情小說。小說家和思想者的史鐵生用潔凈優美,富於詩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寫愛情,性和性愛,追溯愛情的本原,探尋愛情的真諦和意義。那些靈與肉的糾纏,性與愛的排演,那些孤獨的感動和溫情的撫慰,那些柔軟的故事和堅硬的哲理,無不給人以情理之中的體驗和意料之外的啟示。
信與問
這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多年來與朋友、讀者的書信往來及為一些書寫的序跋。從未專輯出版。經過作者親自篩選,並徵得持信人的同意,共選取了幾十封書信,近二十篇序文。這本書以文學藝術、當代文學思考為主題,表達了史鐵生作為一位思想的行者,對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的思考,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他的文字,迸發出正義與力量,同樣給廣大讀者帶來啟示和鼓勵。
病隙碎筆
《 史鐵生作品:病隙碎筆
病隙碎筆》作為2002年度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收獲,一如既往地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里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斗爭,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我與地壇
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遊業還沒有開展,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 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晃,而且是越搬離它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問有著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活著的事
這 活著的事
是一本思想隨筆集。中國當代的作家中,恐怕很難再找出第二個人像史鐵生這樣愛好玄思並且擅長此道的了。所謂擅長,是指他能夠從現實的瑣事里擷取那些閃爍著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達得優美、機智、引人入勝,讓人不忍釋卷。這是一個文學家所表達的人生智慧,而不是枯燥的哲學專著。當然,更不是膚淺的廉價文學。
寫作的事
在這本書里收錄的大多是史鐵生關於文學的思考。作家談文學往往比專門研究文學的學者談起來更好,有時候甚至比作家自己的創作還要讓讀者激動。一個好的作家首先是好的讀者、好的文學理論家和文學史家。史鐵生在這本書里向我們展示了他豐富的文學知識,以及作家獨有的敏銳。....[閱讀連載]
以前的事
本書集中收錄了史鐵生的回憶性散文。久病的史鐵生在寂寞的輪椅中一次次回憶的往事,由他一貫沉穩而有力量的語言娓娓道來,呈現在讀者面前。這些往事有的溫暖,有的苦澀,而往往從日常的事情上升到令人心情為之爽凈的玄思。我們能從這些文字中看到命運是怎樣無常地折磨一個凡人,而這個人及他周圍的人怎樣不懈地和命運斗爭,從而變得不同凡響。[3]
編輯本段經典語錄
史鐵生
1.心靈的房間,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蒙塵的心,會變得灰色和迷茫。我們每天都要經歷很多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在心裡安家落戶。心裡的事情一多,就會變得雜亂無序,然後心也跟著亂起來。有些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記憶,如果充斥在心裡,就會使人萎靡不振。所以,掃地除塵,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別煩亂;把一些無謂的痛苦扔掉,快樂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間。 賞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該放就放,當止則止,才能在輕鬆快樂的節奏中,收獲真正應該屬於自己的那份成功。 2.苦樂全憑自已判斷,這和客觀環境並不一定有直接關系,正如一個不愛珠寶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極其重視虛榮的環境,也無傷她的自尊。擁有萬卷書的窮書生,並不想去和百萬富翁交換鑽石或股票。滿足於田園生活的人也並不艷羨任何學者的榮譽頭銜,或高官厚祿。 賞析:你的愛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興趣就是你的資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運。各人有各人理想的樂園,有自已所樂於安享的花花世界。 3.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不要抱怨生活給予了太多的磨難,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滾,就會失去雄渾,沙漠如果失去了飛沙的狂舞,就會失去壯觀,人生如果僅去求得兩點一線的一帆風順,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賞析:微笑著彈奏從容的弦樂,去面對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獨,去戰勝憂傷。 4.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時候,幸福也會輕而易舉的擊敗一個人。當幸福突然來臨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被幸福的旋渦淹沒,從幸福的巔峰上跌落下來。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視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澱其中,如同面對一壇陳年老酒,一飲而盡往往會爛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細品慢咂,才會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賞析:人生是一種承受,需要學會支撐。支撐事業,支撐家庭,甚至支撐起整個社會,有支撐就一定會有承受,支撐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壓力。 5.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話語稱起來不重,但稍有不慎,便會重重地壓到別人心上;當然,也要訓練自己,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話扎傷。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擴展它的寬度;不能改變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時時展現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順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盡心。 史鐵生特寫(9張) 賞析: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多是負擔,是另一種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種有餘;舍棄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種更寬闊的擁有。 6. 人生如夢。生命從無到有,又從有走向無,生生死死,構成社會和世界。從人生無常這一點來說,人生有如夢幻。因此,一個 人只有活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這世界上走一回。 「浮生若夢」, 「人生幾何」,從生命的短暫性來說,人生的確是一場夢。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怎樣活得有意義,便成了人們的一個永久的話題;「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與永恆的自然相比,人生不過是一場夢。 賞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這大自然的包容中,在這歷史的長河中, 「人過留跡,雁過留聲」,人來到這世界 史鐵生
上走一遭,應當留下一點足跡,一點與山河同在的精神。 7.對於心靈來說,人奮斗一輩子,如果最終能掙得個終日快樂,就已經實現了生命最大的價值。 有的人本來很幸福,看起來卻很煩惱;有的人本來該煩惱,看起來卻很幸福。 活得糊塗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煩惱。這是因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較真兒,生活中便煩惱遍地;而糊塗的人,計較得少,雖然活得簡單粗糙,卻因此覓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賞析:人生的煩惱是自找的。不是煩惱離不開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眼裡。 8.我可以把我的友誼在水彩畫幅創作的光彩熠熠,衷情中義。也許有一天,當時間流逝,早已不小心掉進了遺忘的心湖。記憶的湖水沖淡了美麗的色彩,淡卻了當年的鐵膽錚錚之情,笑傲江湖,乘風破浪。那幅畫早已變的卻是齷齪不堪,不得不令人深深惋惜。也許是女媧給人類創造了甜美彩畫,怕人類不珍惜,加點神水的斑跡,希望給人類帶來多姿多彩的畫面,在坎坷中鍛造人類的靈性吧。 賞析: 真不知是人心暫時停留了人生水彩的保值期,還是歲月沖淡了人生水彩的奪目光環。 9.幸福是要自己去尋找的,無論你在空間的哪一個角落,在時間的哪一個時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現在正在經歷著一場大的浩劫,你也應該幸福,因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從浩劫中學到很多別人可能一輩子都學不到的東西,當你擁有了別人所不曾擁有的東西那你就是唯一。 賞析:靜下心來好好想想你所走過的路,體驗過的生活,你就會覺得其實你一直活在幸福的包圍圈中。 10. 人生如畫,生活本身是一副畫,但在涉世未深時,我們都是閱讀觀畫的讀者,而經過了風雨,辯別了事物,我們又變成書中的主角,在各自演譯著精彩。幸福更是一種感覺,幸福是一縷花香,當花開放在心靈深處,只需微風輕輕吹動,便能散發出悠悠的,讓人陶醉的芳香。我們!都有責任! 賞析:每每想任性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心中總有個聲音在提醒自已,這件事不能這么做,會造成怎樣怎樣的後果。這就是責任![4]
編輯本段作品總目
小說
1. 插隊的故事(小說) 史鐵生小說選
《午餐半小時》4000 —《花溪》80年9期 《沒有太陽的角落》—《小說季刊》80年4期 (註:此《小說季刊》即後來的《青年文學》《沒有太陽的角落》初發於《未名湖》和《今天》,《小說季刊》發表時名《就是這個角落》。) 《黑黑》—《滇池》82年11期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13000《青年文學》83年1期 《插隊的故事》83000————《鍾山》86年1期 《老屋小記》13000—————《東海》96年4期 附錄:《幾回回夢里回延安》2000 ———《青年文學》83年 《季節的律令》—《黑明攝影集:走過青春》 2.來到人間(小說)(約136000字) 《法學教授及其夫人》5500 ——《當代》79年2期 《兄弟》4700 ————————《花城》80年7期 (註:此篇曾名《牆》,初發表於《今天》4期) 《綿綿的秋雨》7500 ———《中國青年》82年4期 《夏天的玫瑰》7000 ————《丑小鴨》83年4期 《在一個冬天的晚上》11300 《丑小鴨》83年10期 《奶奶的星星》25000 ————《作家》84年2期 《足球》9000 ——————《人民文學》84年5期 《來到人間》14000 ————《三月風》85年9期 《車神》5500 ———————《三月風》87年1期 《禮拜日》46000—————《中外作家》87年5期 3.小說(約165000字) 《毒葯》15600 —————《上海文學》86年10期 《我之舞》20400 ——————《當代》86年6期 《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的猜法》23000——《收獲》88年6期 《小說三篇》20000 ———《東方紀事》89年2期 《中篇1或短篇4》37000 ——《作家》92 年4期 《關於一部以電影作舞台背景 的戲劇之設想》47000——《鍾山》96年4期 4.《第一人稱》(小說)(約140000字) 《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42000———《文學家》84年3期 《命若琴弦》16500 ———-《現代人》85年2期 《原罪宿命》30500 —————《鍾山》88年1期 《鍾聲》10000————————《鍾山》90年3期 《第一人稱》10000 —————《鍾山》93年1期 《別人》14000 ———————《花城》94年1期 《死國幻記》10000 ———《北京文學》99年8期 《兩個故事》7000 —————《作家》2000年2期 《務虛筆記》(長篇小說)約410000字——《收獲》97年1-2期 5.《務虛筆記(上)》(1-9章) 附錄1:鄧曉芒的評論 6.《務虛筆記(中)》(10-16章) 附錄2:張檸的評論 7.《務虛筆記(下)》(17-22章) 8.《我的丁一之旅》 我二十一歲那年(1) 我二十一歲那年(2) 我二十一歲那年(3) 9.《扶輪問路》 10.《妄想電影》
散文隨筆
❹ 為什麼讀過史鐵生的書,人會更有勇氣地去面對生活
《好運設計》,史鐵生著。春風文藝1995年3月初版。16.80元。
大約五、六年前,我的一位兄長的孩子升入大學,我的那位兄長向孩子了兩本書,一本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本就是史鐵生的《好運設計》。
這本書收有史鐵生的成名作《合歡樹》,也收有史鐵生的那篇著名的《我與地壇》。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首發在《上海文學》上的時候,作家韓少功盛贊道,當年中國文壇上哪怕只有這一篇文章,也足夠了。2001年,史鐵生在大型文學刊物《收獲》上又發表了他的《病隙碎筆》,作家陳村又盛贊道,這是他在當年讀到的最好的散文。
《好運設計》,這是一本幾乎可以和《聖經》中一些篇章等分量的書,這又是一部具有極高意義上的人的著作,這部書中凝聚著人的精神和智慧,這是人類在20世紀90年代向世界捧出的一件非常有分量的禮物,這是一本絕對值得經常翻閱的書。
史鐵生的身體被命運的手摁著坐了下來,史鐵生的精神卻超乎常人地站了起來,史鐵生站在一種足夠高的高度在20世紀90年代托出一本書,這書中有對生命的思考和禮贊,有對生活的直面和熱愛,有代表著人類對苦難坦然的承認和勇敢的面對。
人,總是要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幸,人,又總是要面對既讓人企盼又讓人害怕的未來,所以,人就總是要遭遇到一種把人推向上帝的力。但是,上帝真能造出一塊他自己也搬不動的石頭,上帝真能造出一個沒有黑暗只有光明的世界真能造出一種沒有痛苦只有歡樂而又不至於讓人感到無聊的生活嗎?縱能,一場祛邪降福的運動首先需要千萬人像對待官吏一樣去跪叩賄賂,這樣的上帝,這樣的神佛,不要也罷。上帝早已把人捆縛在大地上,人的痛苦與困境是永恆的,這世上從來不曾有伊甸園也永遠不會有,人,永遠走在路上,除了創造一種輝煌的讓上帝也贊嘆的過程以外,別無他途。
讀史鐵生,絕對是一種享受。史鐵生的書,那是人的驕傲,是人的思想的驕傲,是文學的驕傲。但史鐵生的文章絕不生硬,絕不武斷,絕不強加,絕不擺出一副可憎的面目,絕不好為人師也絕不自以為是,讀史鐵生的文章,你會感到人性的美,思想的美,文學的美,語言的美,那是從容的,是思辨的,是說理的,是設身處地的,是極耐心而又極誠懇的,每當涉及一個問題,史鐵生都剝筍一般一層一層地剝給你看,他把一切你能想到的路都敞給你看,他把一切你能想到的都亮到你面前,當他最後把他的答案拿出來的時候,你只能強烈地贊嘆,由衷地感喟,不得不服氣。
史鐵生曾把他的許多作品交給互聯網上海「榕樹下」,我彷彿發現了一座寶山,我極饕餮地把他的作品全都到了我的硬碟上,我喜歡他的《我與地壇》,我喜歡他的《好運設計》,我還瞠目於他的《電腦,好東西》,他在《電腦,好東西》中寫道:「噼哩啪啦地打字,真快活。有時會發現一些額外的趣事,引人深思。比如說打一個片語『死亡』,但這一版字型檔的片語中沒有『死亡』,亮在屏幕上的是『殘廢』。死亡和殘廢重碼(指王碼),這很像是一個警告,殘而不廢才能拒斥死亡。有『殘廢』但沒有『殘疾』,這版本顯見是有些老了,現在『殘廢人』一詞已為『殘疾人』所取代。更有甚者,這字型檔中竟沒有『愛情』,沒有『愛情』倒也罷了,但卻有『婚姻』,多可怕,或許讓人憶苦思甜。再比如:沒有『信仰』但是有『叛徒』,沒有『公開』但是有『隱藏』有『揭露』,有『主義』有各種主義但沒有『人道主義』。那麼打一個『真理』試試看,果然沒有,不僅沒有而且出來一個重碼字『趔』,趔趄的『趔』,真令人啼笑皆非。我開始懷疑這版本設計於十年浩劫期間,或其後不久。沒有『真理』有『真實』么?打fhpu,結果不見『真實』,亮出一個重碼詞『起初』。『真實』一詞顯然比『起初』更常用,怎麼會有『起初』而沒有『真實』呢?難道真實只是起初的現象,如今已尋它不著?」這是一篇發現性的文章,這發現的分量一點不亞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是一種哲人般的發現,這是一種文學的發現。縱面對一個小小的王碼五筆輸入法,史鐵生仍能顯出一種迥異於常人的目光,這讓我看到史鐵生雖身體不好,但他不急躁,他有耐心和細心。
我一直在尋找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好長時間沒有找到,感謝「·讀書隨筆」的版主漣漪和其他網上的朋友,當我把這篇帖子貼到網上的時候,他們幫我找到了。
❺ 當代人,該如何治癒變化中的生活
當代人,該如何治癒變化中的生活呢?生活本就是瞬息萬變的,很少有一帆風順的時候,那麼該怎麼治癒呢?
願你不悲不喜,不驕不躁。
❻ 史鐵生有什麼生活習慣
讀他的書你也知道啊,就是喜歡自己一個人安靜地思考,例如人生啊之類的。
作家的生活習慣離不開讀書和寫作吧
❼ 史鐵生21歲遭逢厄運坐輪椅,愛情是如何照亮他的生活的
愛情讓他走出困境。自從史鐵生遇到愛人以後,他就漸漸變得開朗起來了。
❽ 31歲寫作,59歲去世的史鐵生,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
人民生活中本來就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造源泉。史鐵生的寫作與生命相融合,一生體驗的是苦難,表達的卻是明朗,他的傳奇一生超越了個人價值的實現。一、中原出彩的人才典範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在北京出生,是中國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 曾任北京作家協會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駐會作家,是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副主席,享有一級作家的職稱。他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比如:散文《我與地壇》,中短篇小說集《舞台效果》、《禮拜日》、《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
❾ 有關史鐵生認識自我作文素材
一、不屈的靈魂
2005年,飽受疾病折磨的史鐵生以《病隙碎筆》榮獲魯迅文學獎散文獎。他在頒獎後說:「困境的本質對於人的傷害是一樣的,如果不去尋找生命的意義,生命就沒有意義。」史鐵生21歲因病致殘,在輪椅上度過了30多年,卻寫出了知青題材短篇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哲理性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散文《我與地壇》等優秀作品。後來患腎病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這個頑強的漢子時刻都徘徊在死亡邊緣,寫作變得極其困難。這次獲獎的《病隙碎筆》,前後寫了4年,有時一天只能寫幾行字。在一般一看來,這樣的遭遇和經歷,一定是痛苦而悲傷的。但史鐵生卻非常樂觀。他說:「把悲觀認識清楚了就是樂觀。」這時,支撐他創作的力量完全來自於意志,因為他意識到:「不能放下,否則可能就徹底放下了。」
在2010年的最後一天,史鐵生走了……自稱「職業是病,業余在寫作」,坐在輪椅上的他,曾以一支筆教會我們思考——他留下了一本本厚重的著作,包含著思想的火花,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健全而又豐滿的思想。當然,這些用汗水和心血凝成的文字,不會因作家的逝世而喪失價值。
立意角度1 從史鐵生的遭遇中,可以立意「磨難」「挫折」「坎坷」。
立意角度2 從史鐵生的創作中,可以立意「堅持」「頑強」「意志」「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立意角度3 從史鐵生的生活態度中,可以立意「樂觀」「良好的心態」「精神」
立意角度4 從史鐵生給後人留下的著作中,可以立意「貢獻」「寶貴的財富」「人生價值」
立意角度5 從史鐵生戰勝病魔堅持寫作的情況來看,可以立意為「信念」「人生支柱」等
立意角度6 從史鐵生堅強活下去的情況,可以立意為「熱愛生命」「堅強」「困境與人生」
立意角度7 從史鐵生關於生於死的論述來看,可以立意為「生與死」「人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