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紹興有哪些經典的童謠
紹興的童謠有很多多,直接反映了當地的民風民俗。在我的小時候念過這些童謠,必須用地道的紹興話,才琅琅上口。當年周作人先生曾結集成書,魯迅、胡蘭成等等紹興文人的文字中都能看到紹興童謠的影子。下面我挑一部分給大家欣賞。 正月燈 正月燈, 二月鷂, 三月上墳船里看嬌嬌, 四月車水戴箬帽, 五月太陽底下可虼蚤。 八月八 八月八, 蚊蟲象老鴨。 九月九, 蚊蟲叮搗臼。 十月十, 蚊蟲雙腳璧璧直。 望外婆 搖啊,搖…… 搖到外婆橋。 外婆真要好, 買個鯉魚燒。 頭勿熟, 尾巴焦。 颳起尾巴再燒燒, 外甥吃了快點搖。 《大學》、《中庸》 《大學》、《大學》, 屁股打得爛落。 《中庸》、《中庸》, 屁股打得血紅。 希奇吸取真希奇 希奇吸取真希奇, 麻吊(麻雀)踏老雄雞。 螞蟻身長三尺六, 八十老翁坐咚搖車里。 十希奇 一希奇,麻吊踏老雄雞。 二希奇,航船行咚陰溝里。 三希奇,三歲孩子生胡須。 四希奇,黃狗拜天地。 五希奇,鴨子會爬樹。 六希奇,燒火嬤嬤跌咚湯鍋里。 七希奇,七歲妹妹生活弟弟。 八希奇,八十公公坐咚團窠里。 九希奇,水泥作修灶翻咚煙囪里。 十希奇,老太婆坨得夜壺來*尿。 謀來行郎 謀來行郎, 借來衣裳。 打翻油湯, 眼淚汪汪。 「喔~喔~喔~」 「喔~喔~喔~」, 雄雞討老嬤, 雞娘泡糖茶, 小雞蹌人家。 喜鵲「喳喳」叫 喜鵲「喳喳」叫, 哥哥討老婆, 嫂嫂年紀小, 哥哥胡須翹。 阿囡是勿好 烏篷船,搖攏來! 白篷船,搖開來! 「親家咳,儂好哉?」 「那囡是勿好, 嘔伊量量米, 米桶里頭養小雞; 嘔伊淘淘米, 聳的屁股摸螃蚍; 嘔伊拎拎水, 撲在河坎摸螺絲; 嘔伊舀舀油, 油甏里養小狗; 嘔伊落落鑊, 兩奶奶拖落鑊; 嘔伊燒燒火, 火鉗頭里煨白果; 嘔伊盛盛飯, 鑊蓋頭里做羹飯; …… 光棍好比活神仙 光棍好比活神仙, 一把雨傘到天邊; 吃咚肚裡, 穿咚身里, 生起病來叫皇天。 騎馬「琅琅」 騎馬「琅琅」, 騎到安昌, 吃碗蝦湯。 鬥鬥蟲 鬥鬥蟲, 蟲會飛, 飛到何里頭? 飛到高山頭吃白米, 吱吱哉!吱吱哉! 一機哭,一機笑, 兩只黃狗來抬轎, 抬到何麻橋, 撿塊煨年羔。 阿貴阿貴 阿貴阿貴, 淘米洗菜。 老虎來背, 背到雲貴。 爹娘趕到, 剩下只大腿。 吃老酒 盪盪手, 大街走, 扯朋友, 吃老酒。 和尚和尚 和尚和尚, 頭像登磉。 尼姑尼姑, 頭像茨菇。 踢踢扳扳 踢踢扳扳, 扳過南山。 南山裡曲, 里曲彎彎。 新官上任, 舊官請出。 團圈四沿都落空 團圈四沿都落空 安昌人,良心凶; 阿大拉娘眼睛哭得紅東東。 十忙忙 一忙忙,開開窗門月光光。 二忙忙,梳頭纏腳落廚房。 三忙忙,年老公婆送茶湯。 四忙忙,打扮兒子進書房。 五忙忙,裝扮女兒嫁進綉房。 六忙忙,打扮兒子做新郎。 七忙忙,裝扮女兒嫁夫郎。 八忙忙,年老公婆送天堂。 九忙忙,一串佛珠進佛堂。 十忙忙,一雙空手見閻王。 紹興城裡十洞橋 紹興城裡十洞橋: 一有大木橋, 二有凰儀橋, 三有三腳橋, 四有螺絲橋, 五有鯉魚橋, 六有福祿橋, 七有蕺望橋, 八有八字橋, 九有酒務橋, 十有日暉橋。 走過十洞橋, 坐頂花花轎。 現在流傳紹興民謠也有十座橋,我只記得六座了。具體如下: 拆東拆西馮順橋, 搞七廿三酒務橋, 對七對八立交橋, 洗頭敲背下方橋, 經濟發展楊汛橋, 生態環境夏履橋, …………
記得採納啊
B. 二十四節氣各有什麼特色飲食傳統
一、立春
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立春養生要防病保健。注意室內通風,加強身體鍛煉。此外,還要注意口鼻保健。
宜:辛、甘、溫、發散的食品,口味宜清淡可口。主食推薦糯米、大米、玉米。蔬菜推薦白蘿卜、韭菜、香菜、油菜、洋蔥、辣椒、苘蒿、捲心菜、茴香、白菜、芹菜、菠菜、萵苣、竹筍、冬瓜、南瓜、絲瓜、茄子等。
二、雨水
太陽到達黃經330度時為雨水。雨水時節,天氣變化不定,此時養生要注重養護脾臟,春季養脾的重點首先在於調理肝臟,保持肝氣順暢。
宜:多吃新鮮蔬菜、果汁多的水果及一些野菜。主食宜食小米等,蔬菜有胡蘿卜、山葯、韭菜、菠菜、油菜、豆苗、香椿、苘蒿、春筍、藕、荸薺、蘿卜等。水果有柑橘、蘋果、香蕉、雪梨、菠蘿等。水產類有鯽魚。其他為紅棗、蜂蜜、蓮子等。
三、驚蟄
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應肝的屬性。此外,諸如流感、水痘、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要注意嚴防。
宜:多吃新鮮蔬菜及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蔬菜有菠菜、水蘿卜、苦瓜、芹菜、油菜、山葯、春筍、甜椒、洋蔥。水果有梨,海鮮有螃蟹。其他為蓮子、銀耳、芝麻、蜂蜜、雞、蛋、牛奶等。梨性寒,不宜一次食用過多,否則反傷脾胃,脾胃虛寒的人不宜食用生梨。
四、春分
太陽到達黃經0度時為春分。此時非感染性疾病中的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較易發,要注意防護。
宜:進食辛、甘溫偏之物。主食選擇熱量高的,並要多攝取蛋白質,宜清淡可口。推薦食物有胡蘿卜、捲心菜、菜花、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紅柿、韭菜等新鮮蔬菜,柑橘、檸檬、蘋果等水果,牛肚、芝麻、核桃、蓮子等乾果,豆漿等飲料。
五、清明
太陽黃經15度時為清明。清明後雨水增多,自然由陰轉陽,這時要注意清泄肝火,以防肝氣升發太過或肝火上炎。
宜:清涼的寒性食品,並減少甜食和熱量大的食物的攝入。吃些柔肝養肺的食物,如薺菜、菠菜、山葯等蔬菜。春天韭菜可暖身。其他有銀耳、香菇、牛蒡、鯇魚等,香蕉、橘子等性味清涼的水果也應吃些。
六、穀雨
太陽到達黃經30度時為穀雨。除了精神養生來調節情緒外,還可食用一些能緩解精神壓力和調節情緒的食物。
宜:食富含維生素B、鹼性、養陰潤肺、暖胃健脾及調節人體情緒的食物。豆類有黃豆、大豆。蔬菜有白蘿卜、胡蘿卜、黃豆芽、西紅柿、菠菜等。水果有葡萄、香蕉、橘子、草莓、檸檬等。其他有海帶、天然綠藻類和瘦肉等。宜食香椿,但不能食之過量。
七、立夏
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立夏以後的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而養陽重在「養心」。此時胃病較易發,要注意防範。
宜:清淡,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多吃一些酸味食品,還要食用一些清淡平和、清熱利濕的食物,適量補充蛋白質。蔬菜有洋蔥、土豆、冬瓜、芹菜、西紅柿、黃瓜、絲瓜、山葯等。水果有山楂、香蕉、蘋果、桃、草莓、西瓜等。乾果有芝麻、核桃、花生等。水產類有海參、泥鰍、鯽魚等。其他有黑木耳、瘦肉、蛋類、奶類等。
八、小滿
太陽到達黃經60度時為小滿。此時人的生理活動處於一年當中最活躍的時期,故消耗的營養較多,需要及時進補。
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利濕熱、養陰作用的食物,食用一些清涼的食物,但不可過於寒涼。推薦蔬菜有黃瓜、胡蘿卜、冬瓜、絲瓜、荸薺、藕、西紅柿、山葯等。肉類有鴨肉等。水產類有鯽魚、草魚等。水果有西瓜、梨、香蕉等。
九、芒種
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為芒種。此時雨多且潮濕,天氣悶熱異常,極易傷脾胃。另外,由於經常生吃食物、痢疾高發,要注意防範。
宜:以清補為原則。此時要多食蔬菜、豆類、水果,適當補充鉀元素,糧食以蕎麥、玉米、紅薯、大豆等含鉀元素較高為主,水果為香蕉,蔬菜為菠菜、香菜、油菜、捲心菜、芹菜、大蔥、青蒜、萵苣、土豆、山葯等。
十、夏至
太陽到達黃經90度為夏至日。由於夏季出汗多,體內易丟失水分,脾胃消化功能也較差,所以常進稀食是夏季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宜:清淡,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宜多食酸味,常食鹹味以補心。適宜的食物有西紅柿、黃瓜、芹菜、冬瓜、蓮藕、綠豆、草莓、杏仁、百合、蓮子等。
十一、小暑
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為小暑。此時剛進入伏天,「伏」是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減少外出以避暑氣。
宜:以清淡味香為主,飲食上要多注意衛生和節制。多吃蔬菜和水果。推薦食物有西紅柿、山葯、黃瓜、西瓜、蘋果、蠶豆、綠豆、牛奶、豆漿等。
十二、大暑
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時為大暑。此時的人體容易被暑、濕等邪氣所侵擾,故要重點防治中暑。飲食上要多吃防暑和健脾的食物。
宜:多吃些燥濕健脾、益氣養陰的食物,及時補充水分及蛋白質。此時適宜的食物有山葯、蓮藕、土豆、西瓜、香蕉、大棗、蓮子、綠豆、豌豆、海參、甲魚、雞肉、鴨肉、瘦肉、雞蛋、牛奶、蜂蜜、豆漿、綠茶等。
十三、立秋
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視這秋天的開始。立秋會帶來「秋燥」的相關疾病,應多吃些潤肺的食物。
宜:適當多食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食物,酸味果蔬也應常食用,這些包括蘿卜、西紅柿、山葯、扁豆、藕、茭白、南瓜、豆腐、蓮子、桂圓、糯米、粳米、枇杷、菠蘿、乳品、紅棗、核桃、蜂蜜、芝麻等。
十四、處暑
太陽到達黃經150度時為處暑。此時氣候變數較大,雨前氣濕偏熱,雨後氣溫偏涼,易引發風寒或風熱感冒。
宜:吃溫補食物,飲食宜清淡,多吃些鹼性和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適宜的食物有芹菜、菠菜、黃瓜、苦瓜、冬瓜、南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銀耳、百合、蓮子、蜂蜜、芝麻、豆類及奶類等。
十五、白露
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白露是天氣轉涼的標志。此時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
宜:多吃一些有祛痰平喘、潤肺止咳作用的食物,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包括竹筍、蘿卜、胡蘿卜、鮮藕、梨、蘋果、紅薯、小米、鴨肉、核桃、木耳、蜂蜜等。
十六、秋分
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為秋分。此時要特別注重保養內守之陰氣,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宜:適宜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飲食應以溫、淡、鮮為佳,如藕、鴨肉、秋梨、柿子、甘蔗、黑木耳、百合、銀耳、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等。
十七、寒露
太陽到達黃經195度時為寒露。此時養生的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同時要注意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以免耗散精氣津液。
宜:多食些甘、淡、滋潤的食品,可健胃養肺潤腸,同時要注意補充水分。這類食物包括蘿卜、西紅柿、蓮藕、胡蘿卜、冬瓜、山葯、雪梨、香蕉、哈密瓜、蘋果、水柿、提子、鴨肉、牛肉、豆類、海帶、紫菜、芝麻、核桃、銀耳、牛奶、魚、蝦等。
十八、霜降
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霜降。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此時易犯咳嗽,慢性支氣管炎也容易復發或加重。另外,要注意補氣養胃。
宜:以平補為原則。適宜的食品有洋蔥、芥菜(雪裡蕻)、山葯、蘿卜、紫菜、銀耳、豬肉、牛肉、梨、蘋果、橄欖、白果、栗子、花生等。
十九、立冬
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為立冬。民間把立冬作為冬天的開始。此時飲食應以增加熱量為主,起居養生重點重防「寒」。
宜: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吃一些富含維生素、鈣和鐵的食物。適宜的食物包括大白菜、捲心菜、白蘿卜、胡蘿卜、綠豆芽、油菜、洋蔥、西紅柿、紅薯、蘋果、香蕉、棗、梨、柑橘、豆腐、木耳、蘑菇類、羊、牛、雞、魚、蝦、海帶、牛奶、豆漿、蛋類、核桃、杏仁等。
二十、小雪
太陽到達黃經240度時為小雪。此節氣前後,天氣陰暗,容易導致或復發抑鬱症,因此,要選擇性地吃一些有助於調節心情的食物。
宜:多食熱粥。熱粥不宜太燙,亦不可食用涼粥。昆時適宜溫補,如羊肉、牛肉、雞肉等;同時還要益腎,此類食物要腰果、山葯、白菜、栗子、白果、核桃等。而水果首選香蕉。
二十一、大雪
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時為大雪。本時節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同時此時也是食補的好時候,但切忌盲目亂補。
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冬季應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宜食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溫補食物有蘿卜、胡蘿卜、茄子、山葯、豬肉、羊肉、牛肉、雞肉、鯽魚、海參、核桃、桂圓、枸杞、蓮子等。
二十二、冬至
太陽到達黃經270度時為冬至。此時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
宜:食種類要多樣化,谷、果、肉、蔬菜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食物要溫熱熟軟,並且要清淡。宜食胡蘿卜、西紅柿、梨、獼猴桃、甘蔗、柚子等(同「大雪」)。
二十三、小寒
太陽到達黃經285度時為小寒。小寒節氣正處於「三九」,是一年當中氣候最冷的時段。此時人們應注意「養腎防寒」。
宜: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來防禦寒冷對人體的侵襲。這些食物有韭菜、辣椒、茴香、香菜、薺菜、南瓜、羊肉、豬肉、狗肉、雞肉、鱔魚、鰱魚、木瓜、櫻桃、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棗、桂圓等。此時比較適合吃麻辣火鍋和紅燜羊肉。
二十四、大寒
太陽到達黃經300度時為大寒。大寒期間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所以應注意防寒。
宜:適當多吃一些溫散風寒的食物以防風寒邪氣的侵襲。飲食方面應遵守保陰潛陽的原則。飲食宜減咸增苦,宜熱食,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食物的味道可適當濃一些,但要有一定量的脂類,保持一定的熱量。宜食用的食材同「小寒」。適當增加生薑、大蔥、辣椒、花椒、桂皮等佐料。
C. 民間歌謠有哪些
1,《外婆的澎湖灣》
《外婆的澎湖灣》是根據潘安邦童年在澎湖與外婆祖孫情深的故事改編,是歌手葉佳修第一次為潘安邦填詞譜曲的歌。
2,《童年》
《童年》是電視劇《走過夏季》的片尾曲,由羅大佑作詞作曲,張艾嘉演唱,收錄在1982年發行的《之乎者也》專輯中。1994年該歌曲所在的專輯獲「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
3,《襟裳岬》
《襟裳岬》是鄧麗君的一首歌,該曲在她的專輯《島國情歌第二集 今夜想起你、淚的小雨》
4,《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是2009年8月7日發行的,由葉佳修作詞作曲,陳飛午編曲,蔡琴演唱的一首歌曲,收錄在專輯《愛像一首歌》中。
5,《踏浪》
《踏浪》是一首在1980年,由首席女歌手朱逢博引入內地的一首廣為流傳的校園歌曲,原唱沈雁。1980年台灣電影《我踏浪而來》歌曲,朱逢博、朱曉琳,徐懷鈺、卓依婷、小蓓蕾組合、劉德華、黑鴨子、香奈兒等人翻唱過。
D. 卧室里沒有水,為了防蚊門,窗都關嚴了怎麼還是每天都有好多蚊子,是從哪裡來的
蚊子可以從很小的縫隙中鑽進來,而且還能生活好幾天,所以,你家裡還是有地方沒有關嚴實。
網上的資料,你只可以參考下:
蚊子是離不開水的,沒有水就沒有蚊子。蚊子的一生分為四個階段,卵、幼蟲、蛹和成蟲,其中有三個階段都是在水裡面,有積水的地方,蚊子就能在裡面產卵繁殖。所以如果家中有養花、水生植物等,不可避免會有蚊子。
准備石菖蒲,藿香,丁香,薄荷,艾葉,白芷,蘇葉,金銀花各五克,再中葯搗臼里略微搗碎,促進中葯揮發油的揮發,增強氣味,但不要過於細碎,以免揮發過快,縮短使用時間。
將驅蚊葯包放置一周,最好用手揉搓一下,利於氣味的增加,一般可以使用20天左右,使用之後不要丟棄,煮水泡腳還可以起到祛濕排毒的功效。
E. 溫嶺人過春節的習俗
簡單概括是以下幾個:
《除夕》、《貼門神》、
《貼春聯》、《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守歲》、《放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接神》、《踩祟》、《祭祖》、《送財神》、《飲屠蘇酒》、《隔年飯》
各習俗的解釋如下,太多了,怕你沒耐心看...
要是看不下去就別看了..至少我已經看傻了- -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
朱仙鎮木板年畫 對臉門神 馬上鞭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准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有童謠雲: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
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後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踩祟》
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於「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鍾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面,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保存了。
《送財神》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葯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製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懸於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回答者: zhxr63 - 魔界至尊 十八級 2-18 12:24
陽春過春節習俗
簡單概括是以下幾個:
《除夕》、《貼門神》、
《貼春聯》、《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守歲》、《放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接神》、《踩祟》、《祭祖》、《送財神》、《飲屠蘇酒》、《隔年飯》
各習俗的解釋如下,太多了,怕你沒耐心看...
要是看不下去就別看了..至少我已經看傻了- -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
朱仙鎮木板年畫 對臉門神 馬上鞭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准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F. 童謠怎麼寫
童謠的內容選擇有三個基準點:
1、童謠的內容取材貼近生活和自然、內容淺顯、思想單純。
童謠是在乳兒的搖籃旁伴著母親的吟唱而進入兒童生活中的。孩子們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感知到模仿,最終學會誦唱童謠,並從中獲得審美享受。童謠的內容往往十分顯淺,易為幼兒所理解,或單純集中地描摹、敘述事件,或於簡潔有趣的韻語中表明普通的事理。例如,聖野的童謠《布娃娃》:「布娃娃,不聽話,喂她吃東西,不肯張嘴巴。」於天真稚氣中表達了幼兒對周圍生活的模仿和思考。同時,孩子們在誦唱這首童謠時馬上就會聯想到自己吃飯的情景,懂得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童謠的內容想像豐富,富有情趣;整首篇幅簡短,結構劃一。
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認識還比較單純,又限於口耳相傳,因此,童謠的篇幅應當短小精巧,結構應當單純而不復雜。常見童謠,一般只有短短的四句、六句、八句,當然也有較長的。就每句所組成的字數看,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雜言。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是基本句式。短小、單純,自然就易學易唱。如全舒的《小青蛙》:「小青蛙,叫呱呱,捉害蟲,保莊稼,我們大家都愛它!」只19個字,既描繪出青蛙鳴叫的田野圖畫,又告訴兒童一個常識,簡短、單純,易誦易記。
3、童謠語言活潑,富於音韻,琅琅上口。
童謠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游戲方式來實現的,所以要求其作品適宜誦唱,並能與游戲過程相配合,必須呈現出鮮明的音樂性和節奏感。幼兒好動,又處於學習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階段,富有音樂感、節奏明朗、生動活潑的童謠語言可以引起幼兒的美感、愉悅感,激發他們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因此,無論是傳統童謠還是創作童謠,也無論是世界上哪一個民族的童謠,都具備合轍押韻、節奏明快易唱、語言活潑的特點。
G. 如果在部隊上級領導想出各種辦法處處為難你你,會怎麼辦
昨天溫州下了一場大雪,它似乎在告訴人們快要過年了。現在這段時間,正是市民忙著辦年貨的時候。說起過年,有不少市民會感嘆:現在過年的氣氛怎麼越來越淡了,還不如西方的聖誕節呢!原因很簡單,因為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天天都像在過大年。
這讓我們想起了二三十年前的溫州人忙過年時那一幕熱鬧的情景。
年貨擺到「民主輪船」上
上世紀70年代初,有一年的臘月廿六,筆者從部隊回家探親,坐火車抵達上海後,再轉乘「民主18號」大客輪。一到十六鋪碼頭,只見到處人頭攢動、人流如潮,身邊大多是說溫州話的老鄉,大家都急著買票乘船趕回家過年。幸虧筆者事先委託在上海的老戰友幫忙買了票,要不,就算排上三天三夜的隊,也不一定能買到回溫州的船票。
「民主輪船」還未駛出吳淞口,乘客們便忙碌起來了。大家紛紛從自己的大包小包里變戲法似地掏東西,什麼臘雞、臘肉、魚干、香腸,甚至還有五六公斤重的大豬頭。經過多日的旅途奔波,包里的這些東西都散發出陣陣異味,大家都急著拿東西出來透氣,畢竟離到家還有三十來個小時。有的擺在甲板上,有的掛在船舷上,有的鋪在走廊邊,輪船頓時成了年貨展示會。
筆者睡在四等艙上鋪,對面的小夥子大概二十歲出頭。他說自己姓鮑,住在市區西郭,初中畢業後跟親戚到北方搞「冷作」業務,也就是從事金屬材料加工,生意還不錯。溫州有句古話「搗臼、掃帚也要搬回家過年」,這不,他也歸心似箭。他還說,山西的東西真便宜,雞、鴨只有三四毛錢一斤,於是買了很多雞,都用來腌制醬油雞。他還買了一隻大大的腌豬頭,跟筆者解釋說,豬頭是好東西,溫州有年前「還冬」的習俗,豬頭是必備的祭品,他信佛的奶奶再三叮囑他要買個豬頭過年,保佑合家平安。
「我到九江出差時,鄱陽湖的甲魚還真多,農貿市場到處都是,一塊錢可買好幾只,我一口氣買了十幾只甲魚,還專門曬了鯉魚鯗,這味道決不亞於醬油雞。」一位幹部模樣的中年人也過來展示自己的「年貨」,話語里透出洋洋得意的神色。
「瞧,這是我從內蒙古建設工地上帶回家的牛肉乾、兔子肉,那裡的野兔子味道可鮮了,這次回家可以讓孩子們解解饞了。」一位老師傅手裡拿著野兔肉,讓大夥們開開眼界。
相形之下,就筆者最寒酸了,摸著自己旅行包里僅有的幾瓶「雙溝大麴」和幾條「大前門」香煙,為自己沒有將部隊駐地盛產的野鴨子曬成醬油鴨而深感後悔。
「華僑人抵不上四個輪」
歲月悠悠,轉眼到了20世紀80年代,筆者回到闊別十餘年的溫州。那年春節,大家還是照樣忙著辦年貨。
筆者家隔壁有一位叫阿豹的年輕人,初中畢業後支邊去了黑龍江,他大概在軍墾農場學會了開拖拉機、汽車,返城後在市區一家國營企業當駕駛員。那時,溫州會開車的人很少,民間還流傳著「車輪滾滾,鈔票一大捆」,「華僑人抵不上『四個輪』」的俚語,司機很是吃香,不少姑娘找對象,都把司機列為首選。
一到年關,有「一技之長」的司機就更俏了。只見阿豹開著車到處跑,一會兒去泰順、文成,捎回來冬筍、香菇、黃花菜,一會兒又從臨海、黃岩等地拉來了整車的桔子、文旦、荸薺,一會兒又去金華帶來了豬肚、豬肝、豆腐皮、花生米……他家裡就像是開雜貨店的。盡管這些土特產價值不是很高,卻是每個人家裡都需要的,溫州又特別喜歡緊俏食品,到他們家的親戚朋友是來了一撥又一撥,拿阿豹老婆的話說,那真是「門都叫人踏破了」。況且,不少年貨都是阿豹幫別人買的,有的因為值不了幾個錢,他就作個順水人情,連本錢都沒收。
半夜排隊憑票買肉
時至年關,溫州到處是排隊的長龍。什麼都要憑票,像糧票、肉票、魚票、油票、糖票、酒票、水果票、香煙票、年糕票、糯米票等等,一般的家庭主婦手上的票證起碼都有十餘種,一些行政事業單位與工礦企業年終還會分到自行車票、皮鞋票、縫紉機票等緊俏物質的計劃票。
有一次,溫州一水產商店新到一批新鮮的大黃魚、帶魚、烏賊,店門口立刻就排了一條長長的隊伍,如果來晚了,只能買到爛魚和臭蝦了。買肉也是如此。那時候,肥肉成了搶手貨,排在前頭的市民可以買到板油、花油、豬肝、豬腰,排在隊尾的只能買帶有骨頭的次肉了。為吃上好肉,不少市民會半夜起床,帶著小板凳在肉鋪門口排隊到天亮。
然而,很多不用計劃票買的東西也要排隊。過年時,家家戶戶要蒸松糕、箬糕,不過製作工序比較繁瑣,首先要將糯米磨成粉,可是市區沒有磨坊,一些農民就將碾粉機搬到城裡,在街頭巷尾設立臨時加工點,市民如果想做松糕,不得不在加工點前排隊。甚至連打「爆米花」的,他們把擔子一放下,身邊馬上就圍著一大群小孩子,他們從家裡端出了大米、番薯乾片,挨個排成隊,聽著那「嘣」的一聲響,彷彿是聽到迎春的禮炮,平添了幾分節日的喜慶。
過年忙,忙過年,市民大部分時間「忙」在排隊購年貨上,這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是想像不到的。
供銷員累得像頭驢
市民在過年時比較忙,其實還有一類人更忙,那就是供銷員。供銷員大概也是溫州的特色之一,有其特定的含義。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前期,隨著鄉鎮(街道)企業以及家庭工業的崛起,產生了專門從事采購加工原料和器材設備,以及推銷產品的業務人員。這些人平日走南闖北,訂合同、購物資,足跡遍布神州大地,隊伍非常龐大,當時被媒體號稱「十萬供銷大軍」,他們為溫州經濟的發展立下了不少功勞。一到年關,他們的肩膀上又加了一副擔子---要為親朋好友采辦過年貨。
筆者於1976年過年時在金華火車站遇到一位老戰友,只見他身上大包小包一大堆。那麼冷的天,他卻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還說車上還有很多東西沒搬下來呢,要筆者幫忙看著他的東西。一打聽,老戰友退伍後在溫州一家鄉鎮企業做供銷員,正趕著回溫州過年呢。那一大堆東西全是給上司、同事以及親戚朋友帶的過年貨。他說,溫州物資供應十分緊張,每當供銷員出差到上海、北京、杭州等大都市,親朋好友總會遞上一張購物清單。像皮鞋、膠鞋、手錶、尼龍襪、的確涼、卡其布、餅干,有各種吃的用的,甚至連女人的胸罩、衛生巾都有!到了上海,看到溫州沒有的東西都想買,恨不得把整個百貨大樓搬到溫州去,那才叫過癮!
「唉,不怕你笑話,供銷員在客戶、貨主面前做孫子,什麼氣都得忍;進商店像瘋子,什麼東西都想買;回家路上像驢子,什麼重物都往身上壓。」他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批條子」成了辦年貨的門路
在計劃經濟的年代,一些物資供銷部門的領導掌握著「批條子」的大權。一到年關,他們是最吃香、最風光的,不過也有痛苦、煩惱的時候,尤其是煙糖公司、食品公司、水產公司、百貨公司、土特產公司等,因為計劃供應的物資還留有一定的份額,於是上門拉關系、批條子的人絡繹不絕。
筆者的一位老上司,解放初期擔任某魚市場的負責人,一直在水產供銷部門當領導,經過各種政治風浪,也算得上是位「不倒翁」了。每當年關來臨,老上級、老部下、老同事、老熟人紛紛找上門,無非是向他要點公價的便宜貨。批與不批,只憑手中一支筆,批多了跟上頭不好交代,如果追查下來就會倒霉;批少或不批,會有礙面子。左右為難,進退維谷,只得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他採取舊社會窮人避債的辦法,東躲西藏,在隱蔽之處辦公,甚至連家人也不知道他的准確行蹤,直到除夕夜才敢露面。
另一位朋友正好相反,他在文藝單位工作,平時在文學方面談不上有什麼造詣與建樹,但他人緣極好,能說會道,還結交了社會上三教九流以及各種各樣的頭面人物,加上他與人為善,拿溫州話來說,屬於喜歡「挈籃兒」的人,朋友有什麼難處,總是想方設法地替他們排憂解難。一到年關,他總有辦法從某些部門領導手中批到不少條子,使他那個所謂的「清水衙門」也能買到一批緊俏貨,為單位改善了福利。那時候,「批條子」無疑是計劃經濟時代辦年貨的一條重要門路。
戲文里有句唱詞:「年年難過年年過,處處無家處處家。」那個年代物資緊缺,市民生活雖然十分清苦,但過年的氣氛總是很濃厚,送灶爺、還冬、曬鰻鯗、掛年畫、貼春聯、撣新、送節……大街小巷處處充滿著歡聲笑語。
溫州人管吃年夜飯叫吃「分歲酒」。經過近一個月的奔波,年貨准備得也差不多了。大年三十晚,一般百姓的餐桌上都會擺上十個大紅的高腳碗,以示「十全十美」。柑橘、臘雞、臘肉、鰻鯗、膠凍、花蚶、紅棗、牡蠣、豬肝等冷碟,比平時豐盛多了。中間的「十大碗」有年糕、黃魚、豬蹄、雞鴨、黃魚、香菇筍、爆墨魚、炒豬肚等,最後是八寶飯、紅棗桂圓湯之類的甜品。全家人其樂融融,共享團圓。
隨著新春鍾聲的敲響,鞭炮聲響徹夜空,此起彼伏,接連不斷,震撼大地,溫州人稱作「關門炮」,是避邪驅凶用的。人們企盼來年又是一個平平安安幸福年。
H. 怎樣寫童謠
童謠,顧名思義就是在兒童中間廣泛傳唱的、深受兒童喜愛的類似兒歌的一種文學樣式。特點是語言口語化、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感強,適於兒童游戲時邊做邊唱。童謠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孩子們的廣泛關注,流傳很快很廣。下面,給同學們講講童謠的寫法。
一、關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我們的生活范圍很廣,因此,可以寫成童謠的也大有題材可挖。如走在上學路上,可以寫寫心情:早上天氣好,小鳥枝頭叫。背著小書包,走進大學校。學校環境美,心裡樂陶陶。走在馬路上,看到車水馬龍的車輛,你還可以寫:大馬路,寬又平,紅燈站,綠燈行。不擁不搶守法規,道路暢通任我行。總之,操場可以寫,教室可以寫,活動游戲可以寫,環保可以寫,甚至吃飯洗衣都能寫。只要留心生活,思考生活,一切皆可入童謠。
二、可仿寫
一開始時,我們寫童謠肯定有困難,這時,你可以學著別人寫童謠的格式改編仿寫。如一年級有篇課文叫「比尾巴」,講的是公雞、猴子、鴨子、孔雀等動物尾巴的特點,因此,你就可以改換題目為「比耳朵」,內容為:誰的耳朵長?誰的耳朵短?誰的耳朵像蒲扇?兔子的耳朵長,小狗的耳朵短,大象的耳朵像蒲扇。這樣一改,仍然能取得跟原文一樣的效果。
三、求得父母老師的幫助
由於同學們所學知識有限,在創作童謠過程中一定會遇到許多困難。這時,你不妨向父母老師求援,讓他們幫你一同創作。因為他們的生活閱歷比你深,語言詞彙比你豐富,看問題比你有力度,並且他們也能通過和你創作童謠,激活思維觸角和你一同體味創作的艱辛、成功的快樂。
四、別畏難,反復改
好作品既是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童謠也不例外。但童謠有「押韻」的要求(中間可改韻),所以,我們創作童謠不可能一次就寫出很像樣的作品,需要你投入地去修改完善。你可以根據第一句的韻腳,把所有帶這個韻腳的漢字排列出來進行篩選揀用,如「操場上真熱鬧」一句中,韻腳是「ao」,那麼與「ao」有關的漢字有「好」、「跳」、「繞」、「敲」、「遭」、「惱」、「了」、「跑」等,你編寫童謠時就可以選用其中的?衷擻茫?闖桑翰儷∩險嬡饒鄭?∨笥衙潛撓痔?D閭???彝棟???咔潁?冶寂堋J?種櫻?衫?茫??靶Ч?聿渙恕S齙教厥餷榭鍪保?箍梢園汛實乃承虻叩掛幌攏?灰?饉級裕?苡幸歡ǖ暮?澹?琳唚苊靼拙托校?紜骯餿佟笨梢願某傘叭俟狻保?奧裨帷笨梢曰懷傘霸崧瘛鋇取?
五、思想內容要健康
童謠是孩子們的精神食糧,它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思想內容要健康,對孩子的成長和身心發育有利。好的童謠能激發兒童的創造力,樹立正確的人生信念,成為兒童茁壯成長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