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還記得四十多年前,農村是什麼樣的生活嗎
走的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時光。
40多年前農村的我們,沒有什麼高檔的玩具。能玩的游戲也只有丟沙包、抓迷藏、彈玻璃球,抓石子子等,能看的就是花幾分錢,租一本小人書,就以津津有味一看就是個把小時。現在的小孩子,雖然人手一部手機,玩得比我們還溜,但他們的童趣、笑聲卻少了很多。
Ⅱ 20世紀40年代的時候,人們的生活是怎樣的
生活的很苦。新中國成立前,經濟缺失,生存困難,經常是很多口人住在很小的破舊的矮小陰暗潮濕的房子里。
1947年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大轉折,婚宴上的新郎和新娘,酒席上每個位置放一根香煙,不像現在都是整包的。
(2)40年代是什麼樣的生活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當時,吃飽穿暖是最好的要求,而現在吃好穿好是基本的n目標。「小康」生活是幾千年以來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理想生活,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這只能是人們的夢想。新中國成立以後。
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七中全會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城鄉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連續上了幾個大的台階,消費結構和消費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城鄉居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貧困到溫飽再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正在大踏步的邁向全民小康。
以前人們穿土布衣服,到現在滌綸腈綸各種面料都有。從單一的灰白色到單一的綠色,再到現在的五顏六色;從單一的款式到現在的什麼款式都有。各個時代都有各個時代的潮流,中山裝、布拉吉、綠軍裝、藍工作服都曾作為一種時尚。
Ⅲ 建國之前30至40年代中國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肯定不好受。只能到處「流浪」,過游盪日子,以躲避戰亂。
Ⅳ 四五十年代的中國是一番什麼狀況
50年代為建國初期百廢俱興,剛剛立國的新中國開始了全面的經濟建設,由於毫無經驗可循,因此早期經濟建設路線完全模仿蘇聯模式,由之前的私有制經濟逐漸向公私合營再到人民公社化轉變。 工業上和蘇聯成立早期一樣,優先發展重工業,軍事工業,努力向機械化轉變。但到後期成了浮誇的時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展違背了經濟規律,忽視了當時生產力的限制,過高估計人民的主觀能動性,浮誇風和放衛星成為當時建設中的普遍現象,未能完成不切實際的高額指標不說,還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費,並且由於優先重工業而忽視了輕工業發展和農業的發展導致了人民實際生活水平非常低下,並且在50年代末造成了全國性的大飢荒。
不過這里說到50年代歷史,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朝鮮發動了「解放南韓,統一朝鮮半島」的韓朝內戰,由於戰略位置的重要,美蘇兩大陣營染指這場戰爭。中國錯誤的估計了美國發動這場戰爭的意圖,人民志願軍奉命出兵朝鮮。這場戰爭也是中國自成立以來參與的第一次對外戰爭,也因為這場戰爭,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關注度大大提高。
40年代1937年七七盧勾橋事變,國民黨方面召開盧山會議表示抗日,中共也發表聲明要堅持抗日,至此中國抗日全面展開。國共雙方進行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對雙方軍隊進行總編,與日軍進行了幾次大的會戰,其中有著名的淞瀘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等。會戰中由中共領導的平型關大捷是抗日以來的首次大捷。 國共雙方雖然表面上合作,可是國民黨方面卻暗箱操作,聯系各方面勢力企圖阻礙中共的發展。為此國民黨召開五屆五中全會,制定了「溶共、限共、反共」的政策,並在軍事方面抑制共軍,其中有著名的「皖南事變」。中共從民族大義出發,對國民黨的行為一再忍讓,並希望國方能回心轉意,一心抗日,但是國方堅持反共政策,消極抗日。日軍方面也在這時對戰略方針作出調整,將矛頭主要對准中共,中共抗日處於更加艱難的地步。 這段時期社會動盪,民不聊生,經濟處於低靡。加上日軍對佔領區的掠奪和國軍對國統區的剝削,人民處於水深火熱、官逼民反的境地。
Ⅳ 40年代人怎麼生活和90年代末有什麼區別
40年代人吃不飽,穿不暖、住的是土坯房,無論到哪都是兩條腿走著去。這就是與你們的區別。
Ⅵ 20世紀40年代中國人民的生活狀況
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肯定不好受。只能到處「流浪」,過游盪日子,以躲避戰亂。
Ⅶ 40年代的中國鄉村是一個怎樣的生活形態求解
以家庭為單位,私有制,農耕生產,省吃儉用,積累錢財,購買田地,男耕女織,田地多者,出租田地,稱為東家,每擔田【約6.66畝】,收租十擔【500公斤】,提供澆灌設施【水車】。出租成片土地,較多的東家,提供房屋,解放後,是地主。承租者稱佃戶,是貧農
Ⅷ 中國四十年代的衣食住行(要名稱) 衣: 食: 住: 行:
衣﹕蘭大掛、學生服、羊皮襖、帖帽頭、披梭衣、戴草帽、大傻鞋、小棉襖……
食﹕高梁米、小米粥、窩窉頭、盼年關才吃肉、酸菜粉、凍豆腐、煮鹽豆、大白菜為主流、大蔥、
大醬…不離口、粘豆包…只能過年有……
住﹕土房、瓦房、沒有樓!、南北大炕幔障留、窗戶紙塗上油…風雨聲嗡嗡、……
行﹕十一號﹕主步行、獨輪車咯登登、花軲轆車騾馬�\、大車道泥、土、坑、披個撘子逛縣城!?
……今朝看﹕可入地、可飛天、蒼海變桑田、村通油路汽車歡、手機傳千里、
天天賽過年、高樓林櫛毗、不愁吃和穿、夜生活電視、電腦前、…改地!換天!馬加鞭!!?
Ⅸ 40年代的西方人們的生活方式
早出晚歸,貧富差距大。
早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時候,美國工業化水平已經很高,而資本家富得流油,但窮苦的老百姓卻生活很艱難,甚至有些缺衣少食。
可以說那時的人們沒有什麼幸福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