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世紀40年代的時候,人們的生活是怎樣的
生活的很苦。新中國成立前,經濟缺失,生存困難,經常是很多口人住在很小的破舊的矮小陰暗潮濕的房子里。
1947年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大轉折,婚宴上的新郎和新娘,酒席上每個位置放一根香煙,不像現在都是整包的。
(1)以前的人民如何生活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當時,吃飽穿暖是最好的要求,而現在吃好穿好是基本的n目標。「小康」生活是幾千年以來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理想生活,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這只能是人們的夢想。新中國成立以後。
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七中全會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城鄉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連續上了幾個大的台階,消費結構和消費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城鄉居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貧困到溫飽再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正在大踏步的邁向全民小康。
以前人們穿土布衣服,到現在滌綸腈綸各種面料都有。從單一的灰白色到單一的綠色,再到現在的五顏六色;從單一的款式到現在的什麼款式都有。各個時代都有各個時代的潮流,中山裝、布拉吉、綠軍裝、藍工作服都曾作為一種時尚。
2. 新中國成立之前人民生活是怎樣的
新中國成立之前是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抗日、軍閥混戰、內戰,光是這些就知道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多悲慘了。由於連年戰爭,那時的人均壽命都從清朝前期的55歲降到了35歲,即使城市也不過是40歲。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知道當時多少家庭分崩離析,多少夫妻陰陽兩隔,多少孩子剛出生就成了孤兒。在這亂世中,普通老百姓能活下來就已經是最大的幸運了。
到了民國末期時,由於國民黨法幣的迅速貶值,物價飛漲到匪夷所思的地步。糧價每依賴你給個小時就要變動一次,房租都是按多少袋麵粉算的,甚至老闆都直接用麵粉發工資了。
那時面額十億的法幣都只價值3400美元,普通面額的比廢紙還便宜,很多人一拿到工資就去換銀元,甚至還催生了專門幫忙換銀元的小販。
民國時期,實業匱乏,失業人口猛增。就拿當時北京為例,市區的垃圾堆上總有在撿煤核的小孩,有時候能撿到殘羹剩飯還能順便解決了吃飯問題。報紙上也經常出現「由於誤食垃圾魚頭一家人慘死」之類的消息。
大部分普通人家都沒有床,條件最好的就是拿凳子或是磚塊搭個木板當床了。洗澡更是奢望,能燒點水擦擦身子都是幸福的。要是家裡出現了病人,醫院就別想了,小孩發燒到39度也只能眼睜睜看著他死去,因為沒錢。
大街上到處都是乞丐,其中有種乞丐叫做叫街,走的苦肉計。他們見著有人路過,就當人家面拿磚頭砸自己的腦袋,甚至有用刀劃破自己臉的,血流滿面的跪下乞討。更有乞丐只能以死相逼,他們在寒冬臘月時就睡到有錢人的家門口,這家人怕乞丐死在自家門口,便只得給他們錢或食物。
真實的民國時期,更多的只有破敗不堪的農村,貪婪野蠻的軍閥和日軍,窮人們只能掙在死亡線上。民不聊生,才是民國時代。
(2)以前的人民如何生活擴展閱讀:
民國的經濟
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全國共有92個城市對外開放,鐵路和汽輪將這些城市與外界聯接。新的職業和中外企業在這些城市發展起來,工業增長率在1912-1920年間高達13.4%,1921-1922年有一短暫蕭條, 1923-1936年,為 8.7%, 1912-1942年, 平均增長率為8.4%,整個1912-1949年,平均增長率為5.6%。而在二戰前民國時期,盡管連綿戰爭,工業增長率仍高達8-9%。
3.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之前人民的生活條件怎麼樣
在共產黨執政以前的中國,經濟極度落後,老百姓缺衣少食,窮困潦倒到沒有條件講衛生,即使連廁所這樣的生活必需場所也成了滋生疾病的溫床。此外,民國時代的「中國」只不過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不是一個現實的政治實體,因為不要說群雄割據的北洋軍閥時代,即使是在號稱實現了「統一」的蔣介石時代,中央政府也從來沒有能夠對邊疆實行過有效的管控。而當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簽訂之後,國民黨元老柳亞子痛心疾首地表示「這比袁世凱的二十一條、汪兆銘的賣國條約,還要無恥地超過他們一千倍、一萬倍呢!」
受降儀式上,作為勝利方代表的何應欽反過來向投降的崗村寧次鞠躬
今天,筆者在這里並不想多談「如果中國沒有出現共產黨會怎樣?」這樣的假設性問題,只想用事實說話,也就是簡單介紹一下共產黨執政之前的中國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態。或許,只要我們了解了這方面的情況,「如果中國沒有出現共產黨會怎樣」這種問題也就不言自明了。
那麼,假如我們穿越回1949年之前的中國,當時的生活會是一種什麼狀態呢?是不是像一些影視作品當中呈現的,是那種燈紅酒綠,紙醉金迷,整天在舞廳里高歌「夜上海」的情形呢?當然不是。那種情形只不過是現代「民國粉」的腦補與意淫,那個時代真實的生活狀態是今天很多人難以想像的。
1943年,道路邊垂死的逃荒飢民
首先從一件小事說起吧。每個人都必須要大便,可是在民國時代,由於經濟極度落後,造紙工業極不發達,如廁用的草紙成為了一項奢侈品。兼之衛生知識不普及,幾乎沒有人捨得用紙擦屁股。於是,如廁便成為了疾病傳播的溫床:
【多數老百姓還是缺衣少食,窮困潦倒哪有條件講衛生!舉個擦屁股的小事為例,當時沒有專用的衛生紙,就是書紙、報紙也談不上,即便有一點印字的紙片,別說擦屁股,就是無意在屁股底下坐下,也怕得罪了孔夫子,還得在頭上頂一頂來贖罪。因此當時擦屁股只得用石塊、土塊,且又堆放在潮濕多菌的廁所里,用了又用,你用了他用。還有女人們經期用的也是破爛布,平時避忌見人,寄藏在旮旯里,甚為骯臟。因此「十男九痔」,「十女九帶」,這與衛生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
——王洪廷編,磧口志,山西經濟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第250頁】
1948年,擁擠在賑濟處門口的上海災民
順便提一下,今天,關於抗戰的影視劇多如牛毛,但其實絕大多數作品都離那個時代非常遙遠。比如說,很多親歷過《敵後武工隊》那個時代的人所寫的作品當中,經常提到一個事實,就是當時只有八路軍上廁所用草紙,因此在清鄉掃盪的時候,這也是鬼子搜查的一條線索,一旦發現如廁用紙,幾乎就等同於發現了八路軍。但是,筆者卻從未在今天的文藝作品當中看到過符合這類事實的細節。
說完上廁所,再說第二件小事,就是用電。當然,時代在進步,如果民國時代的發電量不高,那也並不應該過度指責。問題的關鍵在於,民國時代不僅電量很少,而且電壓還不統一。當時各國都在中國有自己的勢力范圍,各地軍閥也都有自己親近模仿的國家,所以就導致了家庭電路的電壓五花八門:
【許多應該統一的技術要求並沒有做到統一,同一產品各地仍執行不同的標准。象電壓等級,既有日本的100伏50赫、德國的125伏25赫,也有美國的110伏60赫,英國的220伏50赫等,反映出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濟特點和性質。
——楊炳芝,中國科學技術法律知識全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02月第1版,第470頁】
因此,假如你生活在民國時期的大城市當中,那麼很有可能搬上一次家,家裡所有的電器就全部都報廢了,連個電燈泡都不能帶到新家裡重新使用。因為很多大城市裡既有日本控制區,也有英國控制區,兩者的電壓相差兩倍多,在日本控制區內適用的電器在英國控制區內就會被燒壞,而在英國控制區內適用的電器在日本控制區內,則會因為電壓過低難以啟動。
4. 舊社會的真實生活是怎樣的
舊中國社會的生活方式與千百年前沒有多少不同。農村中絕大多數人家是用「黑油燈」甚至火把照明,一般的中小地主也要穿粗布、也要吃些粗糧、難得常吃細米、白飯、魚肉,像肥皂、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是奢侈品,都要進口,是一般的百姓用不起的。
經濟情況好一些的地主才能住上磚瓦房。廣大貧雇農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很多人是上無片瓦、下無立足之地,常年吃糠吃野菜,飢寒交迫,在死亡線上來回掙扎。
農民不僅要承受地主、富農沉重的剝削壓迫,還要受捲入國際市場後已侵入中國的帝國主義的剝削壓迫,還要承受國民黨反動派的抓兵抓丁、苛捐雜稅。舊中國的萬般苦難,尤以農村為甚。
舊社會的思想觀念
由於三座大山的壓迫,由於教育與科學的落後,整個舊中國的文化是被殖民文化、封建文化、官僚資本主義文化統治著,人們的思想普遍受到這些反動腐朽文化的奴役和愚昧,先進的、革命的思想文化受到極端殘酷的封閉、禁錮、鎮壓,人們的思想普遍受到麻痹和毒害,普遍信神、信鬼、信命運。
「三從四德」、「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有錢能使鬼推磨」、等等,是人們普遍接受的信條。魯迅把這種舊中國的反動文化統治比喻為「吃人」。
5. 以前人們怎麼生活
一、衣 :樸素單調 ,改革開放前,人們的衣著清一色粗布、卡嘰,海昌藍幾乎充斥了城裡鄉下。從鄉間到城市一片藍、灰、黑,人人都穿著工農服、中山裝。全中國都是生活在這樣一種單調枯燥的服飾年代,因此被外國人戲稱為「藍螞蟻」。
二、食 :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 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三. 住 :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居住條件仍較差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四、行 :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後來,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6. 解放前的人們的生活水平是怎樣的
解放前,特別是日偽統治時期,在小農經濟狀態下,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很低。他們靠天吃飯,如不遇天災人禍,僅能維持生計。農民勞碌終年,除交公糧、出荷糧、地租外,有種子欠飼料,若是留下來年的生產費用,就沒有足夠的口糧。這樣每年都有1/3的農戶在來年下種時需借糧貸債,年復一年,總也翻不過身來。孤兒寡母,生活更加艱苦,沒有正常收入,只得求親靠友,解決臨時困難。由於收入低,大多數農戶都得緊衣縮食,穿代很簡陋,一年四季有棉單兩季服裝的就算上等戶了,大部分農戶冬夏一套服裝,是用青藍粗布或「出荷布"製成的,把夏季穿過的單衣加點棉花就當棉衣過冬。因長期穿在身上不能替換和洗滌,破損很快。多數工農大眾均穿著補丁摞補丁的衣服。若是遇上災害,人們的日子就更難過了。據新安鄉歷史資料記載,在靠山屯有句民謠:"靠山屯,光腚屯,穿不起棉褲進革囤。"農民一日三餐都是苞米面,玉米餷子或小米。早晨喝稀,午用干,晚上吃"糊塗",不少人家是糠菜半年糧,多數人家是"冬酸菜,夏野菜,一年四季老鹹菜"。農戶飼養的家禽下蛋不能自食,須集中起來到市上換回急需的日用生活品,諸如煤油、火柴和食鹽等。居住條件更差。少數比較富裕的農戶能住上草泥房,但一般都是東西屋、南北炕、中間是廚房,又窄又小,老少三輩住一堂,很不方便。多數人家居住在矮小的地窩棚、小馬架里。生活用品貧乏,就連日常生活所必須的鍋、瓢、盆等有的人家也備不齊。四、五口人家一床被褥的不在少數。甚至有的戶沒有鋪蓋。到了夜間只能身上身下兩條麻袋。有的戶買不起炕席,只好睡在草上。窮苦農民盼子女,又怕生孩子。德善公社建興大隊李××的妻子在偽康德9年(1942年)生了兒子沒衣穿,只好將嬰兒裝在母親的褲子里養活。
解放前,工人和手工業勞動者以及小職員的生活也是低下的。工資收入很低,去掉吃穿燒用沒有花的。一旦遇有災害,就得同農民一樣遭受高利貸剝削,甚至有的傾家盪產,妻離子散。
特別是日本軍國主義侵佔本縣以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加貧困。當時的偽政府在經濟上極力盤剝,勞苦大眾有納不完的苛捐雜稅、干不完的義務勞動。當時日本侵略者,為其侵華戰爭的需要,擴國兵,抓勞工,出勤勞俸士,強制全縣人民群眾為其修建飛機場,炮台,挖戰壕。凡是被抓者,均被強迫從事高強度的勞動,不給飽飯吃,不給衣服穿,有病不醫治,帶著活氣就往死人坑裡扔。
字多了點,應該不要緊吧.,......
7. 1949年以前中國人是怎樣生活的
新中國剛成立時,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部分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物質短缺,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人們往往以紅薯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農村人都有些浮腫。
所以要多疼疼自己身邊的老人,親人啊!
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
8. 中國解放初期時,人們是怎樣生活的
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還嚴重束縛著農業生產力。長期戰亂和國民黨政府的反動統治遺留下來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農業減產,工廠倒閉,交通梗阻,物資奇缺,物價飛漲,投機猖獗,民生困苦,失業眾多,國民經濟嚴重衰退。
1949年與歷史最高年份相比,工業總產值減少50%,其中重工業減少70%,輕工業減少30%,煤炭產量減少48%,鋼鐵產量減少80%以上。糧食產量減少近1/4,棉花產量減少48%。鐵路只有近萬公里線路通車,3200多座橋梁遭到嚴重破壞。
成就
經過全國人民的努力,在短短三年時間內,就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到1952年底,工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77.5%。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145%,農業總產值增長48.5%,主要產品產量大大超過了建國前的最高年產量。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提高70%左右,各地農民的收入一般增長30%以上。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為開展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准備了條件。
三年中,社會經濟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帝國主義在華特權被取消,官僚資本被沒收,封建土地所有制被消滅。
到1952年底,各種經濟成份在國民收入生產中的比重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佔19.1%,集體所有制經濟佔1.5%,公私合營經濟佔0.7%,資本主義經濟佔6.9%,個體經濟(主要是小農經濟)佔71.8%,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已經確立。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社會科學網-新中國成立初期黨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簡析、網路——國民經濟恢復時期
9. 一百年前的中國,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
一百年前的中國,人們過著這樣的生活:
那些沒有處在權力中心以及身處民間的人,這一時期倒是做了不少實事。北洋政府時期三十餘任內閣,常有大有來頭的人物擔任教育、農林、工商總長,通常這是一種調劑,給那些出策出力有名望的人一個沒有多少實權的閑職。但是很多工作還是開展起來了。
民國元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教育宗旨,廢除了舊時忠君、尊孔的主旨,改為「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庶民的世界
中國的古籍浩如煙海,對於帝王的一言一行,均能藉文字記載流傳後世,對普通百姓生活的關注,卻通常只限於有沒有災、缺不缺糧而已。
各種小說、筆記對普通人生活的描寫,常有教化和寓言的成分,偶爾有一兩個清閑的文人寫一部《東京夢華錄》這樣記錄當時社會生活與經濟文化的閑書,足以讓後世的研究者奉為至寶,想要了解古時候普通人的生活,總算有了一個小小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