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現在什麼地方的人他們過得怎麼樣呢
歷史上的匈奴人以兇猛強悍聞名,自古匈奴與漢族就是水火不容,匈奴鍥而不舍的侵犯我國邊境,歷朝統治者也鍥而不舍的派人抵抗,也算是你追我趕的“戰友”。但是盡管匈奴人兇悍,最後還是被漢朝給消滅,慢慢的在歷史長河中消逝退去了。
西漢初年,採取的一直是消極的和親政策,一度助長了匈奴的勢氣,直到漢武帝時期才採納了抵抗主張,出兵反擊匈奴。此時的漢朝積攢了七十年的國力,很輕易地就組織起了一支精英部隊,由衛青帶領,一舉奪回了河套平原。之後漢武帝劉徹又發動了定襄之戰,衛青和霍去病癒戰愈勇,直接將匈奴殺的遠遁漠北。
『貳』 匈奴的生活狀況
1.匈奴是我國古代的一個少數民族,以游牧為主要生產方式,原始的奴隸制社會結構,還留有原始社會殘余,如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等,文明程度相對較低。
2.「天性」的說法太唯心,按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這應該是先進與落後的社會生產方式的矛盾造成的。
3.築城,修「直道」,和親與征伐。基本上保證了中原政權的穩定和技術的積累、文化的傳承不被打斷,生產力發展,文化交流,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
4.以今天發展的觀點來看,秦、漢所採取的措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當然,這裡面也有歷史的局限性,受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限制,誰都不可能有很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除非來一場「圈地運動」,中原政權需要大量羊毛;或者中原地區的百姓生活極大提高,需要大量肉類。這樣草原和中原就可以形成一種依附性的經濟模式,否則以匈奴那種落後的逐水草而居的方式,比農耕更要靠天吃飯,一遇災害,除了「打草谷」就別無他法了。只有轉變成畜牧(當然這需要有市場、技術等條件)才能解決。
『叄』 匈奴人的日常生活真的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差嗎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匈奴人雖武力強大,但生活質量卻似乎是不咋滴,《史記》曾記載世居北方蠻夷之地的匈奴人是
“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他們是居無定所,別說城池,就連固定居所都沒有,完全是隨著畜牧活動而遷移,哪裡水草茂盛就遷移到哪裡,自君王以下,吃的是牲畜之肉,穿的是用動物皮毛製做而成的皮衣,披的是帶毛的皮襖。
的確,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匈奴人過的真的就是“鄉巴佬”的生活,是既沒庭宇樓閣,也沒有瓊漿玉液,更沒有錦衣玉食,可謂是寒酸不已。但是,如若不跟中原王朝相比的話,匈奴人的生活質量其實並不差,依靠著其所控制著的西域,匈奴得以是
“賦稅諸國,取富給焉”
,擁有著非常可觀的財富,而藉助著這些財富,匈奴在與漢廷的商品貿易中,得以是獲得了諸多的物資,這裡面就包括吃穿出行等一切用度。同時,隨著西漢與匈奴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深入,匈奴也得以是獲得了許多先進的製造技術,如青銅器、鐵器、金銀器、陶器等等製造技術。
因此,可以說匈奴人過的生活遠沒有多數人所想的那樣的苦寒,
其吃穿住行等一切用度,相對而言都是要優於除西漢外的其他亞洲國家的
。
首先是“吃”。在吃上,匈奴人主要是以肉食為主,而對於肉食的獲取,其主要是依靠
“畜牧”和“狩獵”
。先是“畜牧”,作為游牧民族,匈奴人除了打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放牧,據《史記·匈奴列傳》所載:“
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扆、驢騾、駃騠、騊駼、驒騱。逐水草遷徙
”,匈奴人所牧養的牲畜多以馬、牛、羊為主,同時也會牧養一些諸如駱駝、驢、騾等較為稀奇的動物。當時,匈奴人的畜牧業是十分發達的,這點從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西漢俘獲的牛羊動輒就是以百萬計(如衛青出雲中以西,敗匈奴,就得“牛羊百餘萬”)就可看出。而在當時,匈奴人日常的肉食多數都是來自於畜牧。
再是“狩獵”。對於匈奴人而言,狩獵就是他們除“游牧”外能獲得肉食的一項最為重要的來源。作為馬背上的民族,匈奴人除了打戰厲害,狩獵更是厲害,《史記》曾載:“
(匈奴)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
”,匈奴人幼兒時,就會騎著羊去打鳥、老鼠,少年時,就能打狐狸、兔子,成年後,更是可以直接騎著馬去彎弓射大雕。
綜上所述,其實在當時,匈奴人的生活條件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差,雖說,此時他們的生活質量與中原王朝不能相比,但相對於周邊其他國家來說,如西域諸國、西南夷諸國,匈奴已屬“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已很是優越。
當然,匈奴生活質量雖不差,但相對於中原王朝來說,還是有些距離的,作為當時全世界最為頂尖的國家,中原王朝真的是富得流油,而且是地大物博,要啥有啥。因此,作為與中原臨近的匈奴,他又豈能不覬覦呢?誰都想自己的生活也過得更好些,況且當時的匈奴也有足夠的實力去硬抗中原王朝,由此匈奴不可避免的就與中原王朝進行著曠日持久的漢匈大戰。
『肆』 匈奴人的生產生活方式
漢朝主要從事農耕生產,而匈奴則是以游牧為生,兩者不同的生產方式決定了雙方之間的戰爭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對漢朝來說,春天是播種的季節,相較於秋天這個收獲且繁忙的季節來說,有了很多空閑時間和精力打仗。
反觀匈奴,春天卻是他們最衰弱的時候。游牧民族以放養牲畜為生,冬天就是牲畜最大的敵人。雖然在進入冬天之前,匈奴人會尋找山谷或者靠近山邊坡的冬場暫時定居下來。可是一旦遇到大雪災,牲畜便會被凍死、餓死。牲畜死了,匈奴人便沒了食物來源。即使牲畜熬過了冬天,等來了春天。但剛過完冬天的它們,由於需要禦寒,脂肪早已耗盡,羸弱不堪。春天的牧草也不豐盛,匈奴人不得不小心地不斷轉移居住地,尋找水草豐盛的地方,讓牲畜好好養膘。這給了漢軍機會,只要找到他們的居住地,便可以「趁他病,要他命」。
『伍』 漢朝時期匈奴族的生活狀況是什麼樣的
經濟上:匈奴人主要以狩獵、游牧及畜牧為主,依靠的畜牧主要有馬、牛、羊三種,其中又以馬最為重要。在飲食當中,肉、乳品尤為普遍,有時會食用魚類。其生活地點常隨著季節轉移至其他地方。匈奴人用畜衣作衣服,他們很早就製作褲子、長靴、長袍、尖帽或風帽,無論在行重或保暖方面,都很適應當地的生活。住的地方叫穹廬,是氈帳所制的帳幕,需以木條作柱樑。並使用各種陶器及金屬器。匈奴人不僅有耕田產谷,還建有谷倉來藏谷。除在本部耕種外,在西域還有騎田。匈奴人也十分重視商業交換,以牲畜去換取奢侈品。常與漢人互市交易,並將漢人物品轉買運到西域各國並包括羅馬帝國,在漢對西域通道中斷之時尤為如此。
軍事上:匈奴民族有完善的軍事裝備。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雙重角色,平時是作為交通工具,戰時則成為戰馬。從出土實物看,匈奴馬匹身體略矮,頭部偏大,應屬於蒙古馬。《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兵「盡為甲騎」、「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匈奴兵器「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考古發掘資料與此正相吻合。匈奴墓地發掘情況顯示,兵器一般出土於男性墓葬中,以銅、鐵、骨、木質地為主,主要有弓、箭鏃、弩機、刀、劍、戈、矛、斧、流星錘等。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護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勁、更堅固的盔甲來裝備自身,形成「盡為甲騎」、機動靈活而又強大的匈奴騎兵。
『陸』 歷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現在什麼地方的人他們過得怎麼樣
匈奴在唐朝之前一直生活在我國的北方地區,對我國歷代中原王朝的發展影響深遠。可是自從唐朝之後,史書上就再也沒有記載過有關於匈奴的歷史,匈奴也像是從人間蒸發了一般,沒有了任何的消息。
有關於匈奴後來的故事,一共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為法是曹操時期北匈奴都被趕到了歐洲,而南匈奴逐漸的被漢人吸收。北匈奴到歐洲地區之後有了自己的國家,也就是當年的奧匈帝國,捷克斯洛伐克這些國家。
另外一種說法指的是,匈奴在漢武帝時期向中亞地區逃亡,並且在中亞地區繁衍生息建立國家,而現在的土耳其就是當年匈奴人所建立的國家。
但無論是哪種說法似乎都有些道理,但又都不算準確。
那麼當年中國歷史上的那批匈奴人到底去了哪個地方呢?他們現在過得怎麼樣呢?今天就來詳細解讀下匈奴人的前世今生。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歷史上匈奴人這個群體。
匈奴轉盛為衰,開始分化、遷徙(重點)
等到漢武帝時期百姓生活富足,糧草也積攢的具有了一定的數量,綜合國力大大的提高。
在漢武帝之前,漢朝可以說是受盡了匈奴各種凌辱,但無奈匈奴當時比較強大,漢朝只能夠和匈奴保持著一種隨時願意和談的態度。
漢武帝時期一共向匈奴發起了三次戰爭。
——首先派衛青收復了原本的河套地區。
——公元前121年又派霍去病奪取了河西走廊。此地當年也是匈奴掌握的唯一可以耕種的地方,失去了這些可耕種之地,匈奴的生產資料也就變得相對不穩固,其實力開始迅速衰退。
——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又派衛青、霍去病,被卻匈奴千餘里一直打到封狼山,也就是現在的俄羅斯境內。
這幾次戰爭,基本將匈奴軍隊主力給打散了,不過當時的匈奴還是堅挺,並沒有消失。
匈奴本身就是一個游牧的民族,本來就居無定所,所以漢朝軍隊也不可能說將匈奴給趕盡殺絕。
但當時由於匈奴勢力衰弱,內部自然就會開始出現分散現象——當時有不少匈奴部落直接向漢朝臣服,成為了漢朝的子民。
漢朝則對於匈奴曾生活的河南套地區加強了管理,而在那之後,中原王朝不斷的壓縮匈奴人的生存空間,讓匈奴喪失成氣候的基礎,並且不斷讓他被其他部落給吞並或是融合。
而三國時期,曹操對於比較乖巧聽話的南匈奴不斷的進行漢化,對於堅持抵抗的北匈奴則進行了驅趕。
1、先說被驅趕的。
——而這批被驅趕的北匈奴人中的一小部分人也就來到了歐洲地區,雖說無法與中原王朝匹敵,但在當時分裂的歐洲卻是相當強勢的,他們給當時的歐洲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歐洲歷史上記載,匈奴人來到歐洲後被稱為“上帝之鞭”。
不過由於匈奴的文化相對落後,而且人口少一些,在歐洲定居後,開始不斷的融入到歐洲本地的一些居民中,慢慢的被當地的民族所同化,畢竟少數被多數給融合是必然。
但至今也不確定當年的這一小批匈奴人到底融入了哪些歐洲國家,均有涉及也不是沒可能。
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遷移到歐洲那麼遠的,則是遷徙到了離的最近的中亞、俄羅斯、蒙古等國,也就是說中亞的斯坦人、俄羅斯人、蒙古人都可能有匈奴血統。
2、再說當時被漢化的。
南匈奴不斷的被漢化,晉朝時期則是發動了八王之亂,而在之前這些匈奴人已經被漢化的差不多了,在五代十國時期匈奴人不斷的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界限也就逐漸變得不太明顯。
不過仍然有一些匈奴部落或群體也開始開始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比如說後來建立西夏的黨項族,北方的蒙古族,女真族、契丹族等,還有一些在歷史中根本沒有提起名字的民族,姑且不論。
後來在漢人政權再次崛起之後,有一些小民族開始不斷的被漢人所吞並,並且進行了非常徹底的融合,這群人也就徹底成為了漢族人的一員。
那些不願意投降漢族的則是又被趕到了北方地區,成為了後來的西夏國,金國遼國等這些國家的主體民族之一。
像金國、遼國這些學徒人所建立的國家對於國家內的一些匈奴小民族進行了統一的大融。後來在金國和遼國這兩個國家滅亡之後,其主體民族則是又逐漸的被漢族以及蒙古族所同化。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基因庫分析,當時融入中國最多的匈奴人,主要分布在現在的遼東半島一帶,蒙古地帶,還有新疆等地區。
總的來說,嚴格來講匈奴並非消失在歷史當中了,他們依舊存在,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逐漸成為了其他國家或者是民族的一員。
這里再來簡單回答下,他們過的怎麼樣
——曾經的他們是一個強大的游牧帝國,即便分裂了也依舊能在一些地區稱王稱霸,所以他們可以說還是過的很不錯的。
有人或許會認為衰落後,他們一直被中原王朝打著跑,應該很可憐才對。但事實真是這樣嗎?別忘了,他們是游牧民族,居無定所才是天性,整天跑對於他們是在平常不過的事,所以這也不是啥大問題。
而至於現在的他們,大多已經融入到了民族、國家的,自然是有好有壞了,大家都看在眼裡,這里我們就不用進行過多贅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