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朝在西安的皇宮在什麼地方
現在的西安龍首原。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宮,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
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
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大明宮毀於唐末戰亂。
(1)大唐皇帝在哪個城市生活擴展閱讀:
大明宮初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太宗李世民為太上皇李淵避暑而建的夏宮,工程未完,李淵於貞觀九年(635年)病逝,營造工程停止。
唐高宗繼位後,認為原來居住的太極宮過於潮濕,於龍朔二年(662年),對大明宮進行了大規模擴建,更名為蓬萊宮,隨即遷進居住,以後的唐朝皇帝大多在這里朝寢,為唐帝國200餘年間的統治中心。
咸亨元年(670年),再次改名為含元宮。
神龍元年(705年),復名大明宮。
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黃巢率農民軍攻入長安,登上大明宮含元殿舉行了即位典禮,然後在丹鳳門城樓宣布國號為「大齊」。
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又再度修復。
唐哀帝天祐元年(904年),大明宮最後廢毀,淪為廢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明宮
Ⅱ 唐朝國都在哪裡
唐朝的首都一直是長安(現在的西安),在武則天建立武周的時候遷都洛陽,後來恢復李唐天下,又回遷西安。
長安,意為"長治久安",與羅馬、開羅、雅典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也是中國十三朝的古都,在千餘年時間中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非常完善,建都長安的諸多朝代中,周、秦、漢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時代。
武則天以神都洛陽為統治中心將近50年,基本上延續了貞觀之治,並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基礎,被郭沫若稱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其影響之深遠,波及當時的朝鮮、日本等國。
唐朝前後歷經二十二代,一共有二百八十九年歷史,其與漢朝並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大強盛王朝之一。唐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
在618年由李淵建立,定都長安。627年,李世民登基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以後,武則天一度遷都洛陽15年以周代唐,史稱武周,在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還都長安。唐玄宗隨即開創了全盛的「開元盛世」,我們國家就這樣開始了輝煌的年代。
(2)大唐皇帝在哪個城市生活擴展閱讀
從五代十國開始就沒有朝代在長安定都的原因
1、人口壓力過大與天氣問題
王朝建都,一般要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地區農業/經濟水平圈可以養活數十萬人口,
第二、可以招募優秀的士兵,
第三、交通便利。
以西漢為例,關中地區農業發達,水道暢通,物質運輸消耗小。而且當時最好的兵源地,隴右地區盡在掌握。
但是到了唐朝,關中地區的農業已經無法滿足近百萬的人口。更糟糕的是,唐朝以後,氣溫變暖,關中地區降水減少,再加上水土流失,土地越來越貧瘠,不再是沃野千里,農耕產出越來越少。
不足以養活大量的人口,自唐朝末年,關中地區的吃飯問題就難以自給,需要從江淮一帶運糧接濟,早在唐高宗時期,他經常和官員們待在洛陽辦公,也側面看出有減輕長安供應不足的原因。
另外長安人口太多,城市排污也差,生活垃圾和糞尿滲透到地下水脈,對長安地區地下水源是嚴重的污染,到了中唐,長安地下水已經是「水皆咸鹵,不甚宜人」。
2、戰亂帶來的破壞
長安雖然是帝都,但是每次朝代滅亡,對其傷害都首當其沖,最早是西周被犬戎所滅,接著有項羽火燒阿房宮,唐朝最誇張了,天子九逃,國都六失。
安史之亂、吐蕃和黨項聯軍入京、黃巢之亂都曾經對長安城進行大肆破壞和洗劫,朱溫迫使唐朝皇帝遷都之時更是將整個長安車幾乎徹底摧毀。
後面的朝代如果想著遷都長安,就必須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對長安進行重建。那還不如去更加繁榮便利的地方建都。
3、經濟中心南移
晉朝以前的南方是一個荒蠻之地,大片區域待開發,經濟環境差。
但是東晉之後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開始南移,到了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不斷,南方相對穩定,大量人口南移,加上唐朝的海上貿易的鼎盛,迎來了海內外商業發展。
反觀唐朝滅亡之後,沒有政治中心的依託之後,長安的經濟則是每況日下。
4、外敵的威脅
唐朝以前定都長安的朝代所面臨的邊患都是主要來自於西北方向,比如匈奴、突厥、回紇等等,吐蕃兵臨城下就是例子,李淵在位的時候一度為了躲避突厥想遷都湖北地區,只是在李世民等人的勸阻下打消了這個念頭。而且關中臨近很多少數民族政權,對於安全考慮也不適宜。
Ⅲ 唐朝的都城
唐朝在618年時,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657年,唐高宗頒布《建東都詔》,建都洛陽。
李隆基當皇帝時,改東都為東京,此時的長安相應稱為西京。李亨(肅宗)當皇帝時,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設4個陪都,即東京洛陽、北京太原、西京鳳翔、南京成都,此時的首都長安改稱「中京」,唐朝形成了「五京制」的格局。
唐長安城有2市108坊,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唐長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達官貴人、兵士、奴僕雜役、佛道僧尼、少數民族外,外國的商人、使者、留學生、留學僧等總數不下3萬人。
唐洛陽城按「天人合一」 理念設計,以皇宮紫微城為核心,象徵天帝居所紫微宮,佔地面積4.2平方公里,是北京故宮的六倍,奠定了中國宮城的基本格局,是隋唐以後宮殿建築的範本,被宋代皇宮、元朝皇宮、明清故宮所仿效。
有兩個都城的原因
定都洛陽,是武則天這位偉大女皇的決定。由於長安處在唐朝統治的關隴貴族的包圍當中,所以,武則天換個新的首都。由於武則天改朝換代,把唐朝變成了周朝,自然要換新首都了。
在綜合了各種考慮以後,武則天覺得還是選擇了洛陽,因為定都洛陽既可以監視關中地區的一舉一動,還能逃離關隴貴族的包圍,又能對全國地區進行很好的控制。於是,武則天就定都洛陽,又對新王朝的官職進行了變動。
既然有了長安和洛陽這兩個首都,後來的唐朝統治者也就沒有更改前人的決定,就用了兩個首都,也不再做任何的變動了。這樣的兩都制度一直存在著,直到唐朝滅亡,對後來的影響很大。
Ⅳ 曾在太原生活過,有太原公子之稱的唐朝皇帝是
千秋帝王業,不如少年狂。
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說是封建帝王中的「完人」,文治武功並盛,既空前又絕後。李世民盡管有過不少封號,如趙王、秦王,以致後來謚號為「太宗」,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最關鍵的時刻和最初的發跡之地是在太原。在這里,少年公子李世民充分顯示了其超人的政治抱負、卓越的軍事才幹、獨特的用人思想和出類拔萃的文學天賦。
我們多少次去晉祠,在眾多的古跡中,特別鍾情於唐太宗李世民所書的《晉祠之銘並序》,其文做於唐貞觀二十年春(公元646年),兵起太原而得天下的李世民,深感叔虞先王之庇蔭,晉陽城民之厚擁,晉水福澤之惠布,故而一氣呵成這一千二百零三字的佳文,字字珠璣,盛贊晉陽風范。時隔一千年,讀著這篇美文,似乎還聽得見看得見李世民的面貌聲音,李世民與劉文靜、裴寂等人的密談、疏財、聚賢、舉義的情景以及討檄聲、號令聲、馬蹄聲,歷歷如繪——貞觀寶翰,不簡簡單單是一件書法傑作,更是盛世晉陽元氣淋漓的氣韻所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郭沫若先生曾經參觀了貞觀寶翰碑,慨然賦詩:太原公子自無雙,戎馬生涯未肯降。
「河源發昆侖,連乾復浸坤。波渾經雁塞,聲震自龍門。」(見李世民《黃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寫過一首五言詩盛贊黃河:黃河之源出自昆侖山,河水上接天空下浸大地。渾濁的波浪流經三晉大地,奔騰的河水沖過龍門峽谷,掀起萬丈波瀾。黃河的流勢,一如歷史上那個極盛的李唐王朝。源自黃河上游的隴西,後來卻從三晉大地掀起了萬丈波瀾。公元600年,李世民出生在陝西武功。公元615年隨父舉家前往太原。李世民生於多事之秋,長於戎馬之間,很早就顯示出了不同凡響的軍事才幹。據《舊唐書》記載:隋大業十一年秋天,隋煬帝北巡,被十萬突厥軍隊困於雁門,急得眼睛都哭腫了,急詔全國募兵,前來救難。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率領童子軍北上勤王,他仔細觀察敵我雙方的形勢後,對大將軍雲定興說:「敵人敢圍天子,必定認為我軍倉促難以救援。破敵之計在於:白天布旌旗十里,晚上征鼓雷鳴不斷。敵人就會以為我方救兵已到,自然會望風而逃。否則,敵眾我寡,難以取勝。」雲定興依世民之計,果然嚇退了十萬突厥軍隊。死裡逃生的隋煬帝,在淚眼朦朧中,第一次認識了這位不同凡響的太原公子。
「臨汾水而濯心,仰靈壇而肅志。雖地盡三分,而余風未泯。世移千祀,而遺烈猶存。」(見李世民《晉祠之銘並序》)當年的太原公子李世民,面對葦澤關外狼煙四起,群雄爭霸;而汾河兩岸仙樓聳峙、氣象萬千的景緻,心中勃發起了萬丈豪情。他仔細分析了群雄並起的局面以後,三次規勸太原留守李淵起義。據《資治通鑒》記載:他第一次他勸父親:「今主上無道,百姓困窮,晉陽城外皆戰場,大人若守小節,下有寇盜,上有嚴刑,危亡無日。不若順民心轉義兵,轉禍為福,此天授之時也。」太原留守李淵一聽,嚇破了膽:「汝安得此言,,吾今執汝以告縣官。」李淵聽說起義的主張後嚇得擺出一副大義滅親的樣子來。不久,李世民第二次規勸李淵起義:「今盜賊日繁,遍於天下,大人受詔討賊,賊可盡乎?——大人設能盡賊,則功高不賞,身亦危矣。唯昨日之言,可以避禍,此萬全之策也,願大人勿疑。」此時,李淵已探得二郎陰養士馬,欲舉大事,無可奈何地說:「今日破家亡軀由汝,化家為國亦由汝。」後來李淵討寇不力,隋煬帝要興師問罪,李世民第三次規勸李淵:「今主昏臣亂,盡忠無益—— 晉陽士馬精強,宮監蓄積巨萬,以滋舉事,何患無成!」此時的李淵只好對李世民言聽計從,終於下了起義的決心。設若沒有太原公子李世民,沒有這晉陽三諫,李氏王朝何來三百年風光基業?
太原公子不僅智謀過人,而且知人善任,審時度勢。至今,晉源城裡還流傳著李世民與獄中的劉文靜坐論天下大事、李世民在晉陽宮里賄結權臣裴寂、李世民在晉祠門外計除敵手高君雅、王威的傳奇故事。此時,運籌帷幄的李世民還不到二十歲。
太原起義,奠定了李氏王朝三百年的基業。太原公子李世民在其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對於李淵,歷史學家範文瀾評價:「唐高祖愛好酒色,只是憑借周、隋大貴族的身份,於公元616年得為太原留守,他起兵關中,建立唐朝,主要依靠唐太宗的謀略和武功,他本人並無創業才幹,連做個中等守成的君主也是不成的。」這個評價一點都不過分。
後人懷疑,宋代歐陽修、宋祁編撰的《新唐書》作偽,有美化太宗、貶斥高祖之意。其實,無論是《新唐書》,還是《舊唐書》,都記載了太原舉義前,發生的這樣一件奇怪的事情:當時李淵以太原留守身份,兼領晉陽宮監。晉陽宮是隋煬帝的離宮,裡面有不少供隋煬帝來太原時享受的美女,其中有幾個是隋煬帝最寵愛的妃子。副宮監是聞喜人裴寂,與少年公子李世民交好。李淵為人膽小怕事,但又生性好色。李世民為了促使父親下定起義的決心,於是與副宮監裴寂密謀,使了一招「美人計」。由裴寂出面,邀請李淵到晉陽宮來喝酒。李淵喝醉之後,貪戀美女的本性暴露出來。裴寂乘機把隋煬帝最喜歡的兩位妃子招來,陪太原留守過夜,酒後的李淵自然歡喜不禁。等他次日酒醒過來,一看旁邊的女人竟然是隋煬帝的妃子,頓時嚇得大驚失色,他明白自己犯了不可饒恕的死罪。正在痛悔之際,少年公子李世民裝作毫不知情的樣子,突然闖了進來,一看這種情況,故作無奈地說:起義是死,不起義也是死,不如起義算了!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膽小怕事的李淵終於下定了起義的決心。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來,李世民在太原首義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人們,似乎都是從玄武門之變中,感覺到唐太宗有一種處變不驚、先發制人的本事。其實,在太原起義之前,就發生過一場驚心動魄的先發制人的故事。隋煬帝年輕的時候,曾經以晉王身份署理太原,自然知道太原對於國家的影響和分量。他對從小在一起玩大的李淵,出任太原留守也不放心。於是給他安插了兩個釘子,一個是副留守虎賁郎將王威、另一位是虎郎牙將高君雅。兩人一看,少年公子李世民散財結交天下英豪,太原留守李淵一改往日糊里糊塗的樣子,外地的糧草人馬頻頻往太原集中,預感到李氏父子要舉事。兩人密謀借五月晉祠祈雨之際,除掉李氏父子。可是這個絕密的消息,就被太原公子李世民打聽到了。他告訴了父親,李淵嚇得一時不知所措。李世民給他獻策:將計就計,先發制人。五月祈雨那天,儀式結束後,按照慣例,太原城的大小官員都要坐下來閑聊一會兒。沒等王威、高君雅開口,突然,李淵親信開陽府司馬劉政會舉報王、高二人勾結匈奴,密奪太原。平日里柔弱的太原留守當即吩咐拿下二人,聽到號令,隱藏在幕後的李世民立刻沖到前面,將王威、高君雅及其下屬全部捆綁起來,一舉除掉了這幫險惡的對手。歷史真是驚人的相似,數年之後,李氏父子打進了長安,兄弟之間發生了內訌,李世民又一次仿效當年晉祠之變的辦法,將計就計,先發制人,取得了玄武門之變的最終勝利。
太原,是太原公子最鍾情的城市,是他的發跡祖地。李氏父子打到長安後,馬邑梟雄劉武周乘虛而入,佔領了太原。河東唐軍屢戰屢敗,以至於唐高祖都灰心喪氣了,准備下令:全力固守關中,宜棄大河以東。太原公子李世民聞之,堅定地說:「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失太原必失天下!」決意引兵奪回了發祥之地。
太原,正因為出了這么一位雄才大略的太原公子,所以,後世許多文化名人對太原城刮目相看。在李世民過世幾十年後,唐代最偉大的詩人李白來到了太原,自然而然想起了當年的風雲人物,感慨萬千,寫下了這樣不朽的名句:「天王三京,北都其一。其民久遠,蓋陶唐氏之人歟。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巨鎮,非賢莫居。」
Ⅳ 唐朝皇帝居住在哪
太極宮和大明宮。
1、太極宮:
是隋、唐兩代的皇宮。位於長安城中軸線北部,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隋稱大興宮,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太極宮。因其為唐帝國的正宮,故又稱「京大內」,唐高宗時期修大明宮後改稱太極宮為「西內」。太極宮之南為皇城,北倚長安北牆,北牆外為西內苑,內苑之北為禁苑(隋大興苑),東西兩側分別是太子所居住的東宮與掖庭宮。
太極宮是初唐政事活動的中心,高祖、太宗在這里君臨天下,成就了一代聖制,「貞觀之治」政令皆由此地發出,貞觀君臣論政的許多著名故事也都發生在這里。高宗龍朔以後,政事活動中心東移大明宮,然中宗、睿宗、玄宗、僖宗與昭宗仍有部分時間在西內聽政,這里仍保留著唐代重要的政治中心地位。
2、大明宮:
大唐帝國的大朝正宮,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5)大唐皇帝在哪個城市生活擴展閱讀:
1、太極宮歷史地位:
太極宮是初唐政事活動的中心,高祖、太宗在這里君臨天下,成就了一代聖制,「貞觀之治」政令皆由此地發出,貞觀君臣論政的許多著名故事也都發生在這里。高宗龍朔以後,政事活動中心東移大明宮,然中宗、睿宗、玄宗、僖宗與昭宗仍有部分時間在西內聽政,這里仍保留著唐代重要的政治中心地位。
都城長安除主要政殿太極殿、兩儀殿之外,甘露殿是皇帝在內宮讀書之處,也是第三大殿。武德殿,在隋代即較有名,它與東宮鄰接,隋文帝廢太子勇為庶人即在此殿宣詔,唐初李淵賜李世民居承乾殿後,又賜李元吉居武德殿,這更方便了他與太子李建成的溝通往來。
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即位之初,還曾在此殿聽政,可見地位也不一般。』 凌煙閣因功臣圖形於其中而有名,它是功臣的畫像閣。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宗曾為長孫無忌、杜如晦、魏徵等二十四人圖形,表彰其政績以及輔弼之功。這就是所謂的「凌煙 閣二十四功臣」。
其實唐代圖形功臣於此閣共有三次,除貞觀年間的一次外,代宗廣德元年(763年)七月,又為功臣郭子儀、李晟等畫像。到德宗貞元五年(789年)九月,總匯前代功臣褚遂良、李光弼等二十七人圖像,在前代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遴選。
第三次是在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七月,繪唐初以來「堪上凌煙閣功臣」王蛙如、岑文本、李峴、馬周、馬遂等三十七人圖形,「立閣圖形,榮號凌煙」。圖形凌煙閣成為唐朝褒獎功臣的一種重要形式。在陝西省麟游縣文化館還藏有宋人游師雄摹刻的唐凌煙閣功臣畫像殘石,從中可以看出當年大唐帝國的許多榮登此閣的名臣。
2、大明宮政治影響:
自唐高宗開始,大明宮成為國家的統治中心,歷時達234年。整座宮殿的規模宏大,建築雄偉,王維詩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描繪了當時的盛景。
唐大明宮規模宏大、格局完整,被稱為「中國宮殿建築的巔峰之作」。大明宮第一大殿含元殿,比故宮天安門還要高大。自唐高宗起,唐朝歷代帝王大都在大明宮居住、處理朝政,曾經是中國220年的政治、文化中心,唐代很多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里。
Ⅵ 唐朝的皇宮在現在的什麼地方
唐朝的皇宮大明宮位於現在的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是大唐帝國的大朝正宮,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大明宮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佔地面積約3.2平方千米,整個宮域可分為前朝和內庭兩部分,前朝以朝會為主,內庭以居住和宴遊為主。前朝的中心為含元殿(外朝)、宣政殿(中朝)、紫宸殿(內朝),內庭有太液池,各種別殿、亭、觀等30餘所。
宮名考義:
大明宮的來歷有一個奇異的傳說。
初建之時,從工地上曾挖掘出過一面古銅寶鏡,魏徵認得是秦始皇曾經用來清除異己的鎮國之寶,叫「秦鏡」。傳說它能照見人體內的五臟六腑,纖毫可見。
更重要的是它還能照出群臣的忠奸、國運的興衰。大明宮竣工後,秦鏡就被懸掛在朝堂上震懾妖邪,以後也就有了「明鏡高懸」的說法。有寶鏡鎮守,自是一派的正大光明,所以稱為大明宮。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大明宮
Ⅶ 古代唐朝在哪裡建都
古代唐朝曾經在長安、洛陽兩個地方建立都城。
唐朝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李淵為隋煬帝表兄弟,李淵於618年建立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首都。
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則天改國號「唐」為「周」,遷都洛陽,史稱武周。705年唐中宗李顯恢復大唐國號,恢復唐朝舊制,還都長安。
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溫篡位滅亡。唐共歷經21位皇帝(若含武則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7)大唐皇帝在哪個城市生活擴展閱讀
唐朝重大歷史事件:
1、貞觀之治: 李世民經"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他就是唐太宗,年號貞觀,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它的統治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出現繁榮景象,史稱"貞觀之治"。
2、永徽之治:指的是唐高宗李治統治時期的一段盛世。永徽(649-655)是高宗在位的第一個年號。 唐高宗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擊敗西突厥的進攻),百姓阜安(人口從貞觀年間的不滿三百萬戶,增加到380萬戶),使得天下大治,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3、武則天稱帝: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宣布改唐為周,定洛陽為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肆殺唐宗室,興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所以使得賢才輩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晚年逐漸豪奢專斷,頗多弊政。
4、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辟唐朝的事件。李顯復位,恢復了大唐國號,李旦被立為相王。
5、開元盛世:唐玄宗前期任用姚崇、宋璟為相,勵精圖治,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6、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7、鑒真東渡:唐朝赴日本最有名的是鑒真和尚,他應日本僧人的邀請,六次東渡,終於到達日本,那時他已雙目失明。
他在日本弘揚佛法,還把唐朝的醫學、建築、雕塑、文學、書法、繪畫等技術知識介紹到日本,對中日經濟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在奈良創建的唐招提寺,被日本人民視為藝術明珠。
Ⅷ 唐朝哪個皇帝遷都洛陽﹖
武則天。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在位前後,「明察善斷」,多權略,知人善任,重視選拔人材,開創殿試、武舉及試官制度。
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同時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軍事上收復安西四鎮,一度使後突厥歸降。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
(8)大唐皇帝在哪個城市生活擴展閱讀:
武則天遷都洛陽的原因
首先從政治上來說,武則天既然想稱帝,那麼有可能在心裡就想避開李唐王朝的。畢竟新事物新氣象,都想改朝換代了,她在政治上就有點另起爐灶的意思。
經濟上來看,洛陽最為繁華,隋煬帝楊廣開通的京杭大運河,洛陽在此基礎上更加繁華無比,經濟遙遙領先。而且不管是陸路還是水運都十分的便捷,這應該也是武則天遷都的一大原因。
Ⅸ 古代大唐皇帝住處,皇後住處信息等
紫宸殿,寢區主殿。紫宸殿東有浴堂殿、溫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東西並列,是皇帝日常活動之所。甘露殿是睡覺的地方。
至於皇後還真沒有規定,不過立政殿、甘泉宮,長樂宮、清涼殿是幾個比較有名皇後宮殿,所以後妃住所之類的沒規定。看就是那個地方合皇後的心意就住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