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鴨嘴龍生活在哪個地區

鴨嘴龍生活在哪個地區

發布時間:2022-08-30 10:23:30

⑴ 鴨嘴恐龍有什麼特徵

鴨嘴龍屬於鳥腳類的植食性恐龍,它是白堊紀晚期最繁盛的恐龍。

鴨嘴龍的頭骨前部和下顎變寬,形狀很像扁闊的「鴨嘴」,它的名字就是因此而得來的。

鴨嘴龍的牙齒數目多得驚人,結構也很特殊,在它那扁闊的大嘴裡,上下左右的每個牙床上就有500多顆牙齒,這樣一來,對於典型的鴨嘴龍來說,牙齒總數多達2000多顆,這些牙齒密密麻麻地排列成數行,有的還呈交叉排列,鴨嘴龍的牙齒一旦磨損,牙的表面就會變成像鋪石的路面一樣坑窪不平。這和磨盤是一個道理,有助於將食物磨碎,並研成糊狀。正在使用的牙齒經磨損後,就逐漸被頂出來,進一步受到磨損,然後換成新的牙齒。鴨嘴龍是吃植物的,看來,它們能夠利用這一副牙齒將食物切碎,並且把它嚼爛。

因為鴨嘴龍特殊的嘴喙構造,它很適於在水中撈取食物,從它的腳趾間的蹼,也可證明這一點。而且,鴨嘴龍長著一條又細又長的尾巴,看來這對游泳也是有幫助的。

有的鴨嘴龍頭頂上有裝飾,有頂飾的鴨嘴龍其前頜骨和鼻骨,不是長在原來的位置上,而是退到了頭頂上,中空的起,裡面能夠貯存空氣,所以,鴨嘴龍能夠在水面下停留較長的時間。

鴨嘴龍一般棲息在河邊和沼澤地區,一旦發現有襲擊它的敵人,便立即逃到水裡,潛入水中,等待災難過去。如果是遇到有耐心的敵人,那它只有成為別人美餐的份了。

鴨嘴龍的身軀一般都很龐大,身長達十幾米,重達二十幾噸,但也有小的,只有幾米長,體重也只有幾噸。它的前肢短小,後肢粗壯,主要用後肢行走,有時也用四肢爬行。

日本長峙縣高島煤礦的礦井裡,曾經發現了鴨嘴龍的肩關節和腕部分的化石,另外,在美國也發現了它的皮膚化石。

⑵ 鴨嘴龍主要生活在哪裡

鴨嘴龍(hadrosaurs) 為一類較大型的鳥臀類恐龍,最大的有15米多長。是白堊紀後期鳥盤目草食性恐龍家族的其中一員。目前發現了身長超過22米的鴨嘴龍
鴨嘴龍是北美最早發掘紀錄的一種恐龍。雖然它可能四足而行,大部份古生物學家相信所有的鴨嘴龍是以二足行走,使身體保持平行姿態,而尾部向後保持平衡。沒有人再相信鴨嘴龍在水中生存,雖然有可能躲避霸王龍的攻擊,但它偶而快速的遊行逃脫。鴨嘴龍體型較愛德蒙脫龍稍小。鴨嘴龍是一種食草恐龍,喙吻部寬扁,極像鴨嘴。全長10米左右,後肢粗壯,腳寬大,用於行走;前肢細弱,好像一雙小手。頭骨很長,頜骨兩側長著菱形的牙齒,數量多達2000多個,被譽為恐龍世界的牙齒大戶。它們的家族觀念很強,成年恐龍會很好地保護它們的巢穴,並給幼龍餵食,直到它們長到能夠自己出去覓食為止。 [1]
鴨嘴龍(hadrosaurs),生存於1億年前白堊紀晚期,這是正是恐龍發展的頂峰時期,所以它們的數量很多,在吃植物的恐龍中約佔75%。它們是一類較大型的鳥臀類恐龍。目前(2008年)發現最大型的身長超過21米。鴨嘴龍的吻部由於前上頜骨和前齒骨的延伸和橫向擴展,構成了寬闊的鴨嘴狀吻端,故名。
鴨嘴龍是鳥腳類恐龍最進步的其中一大類。在亞洲及北美洲等地,晚白堊世的鴨嘴龍化石到處都有發現。鴨嘴龍是北美最早發掘紀錄的一種恐龍。加拿大北部努納武特地區發現的一具鴨嘴龍化石,可能是迄今人類在地球最北的地方發現的恐龍化石。[2] 在中國除山東外,內蒙古、寧夏、黑龍江、新疆、四川等地均曾發現不少鴨嘴龍化石。

⑶ 1990年,世界上最大的鴨嘴恐龍在哪裡出土

世界最大的鴨嘴龍化石骨架出土於諸城地區
這具世界上最高大的鴨嘴龍化石骨架發掘於諸城的恐龍澗。發掘工作始於19xx年,1992年裝架完成,共用了4年時間。該化石骨架高9.1,長16.6。因出土於諸城地區、軀體巨大,被我國著名恐龍專家趙喜進教授親切命名為「巨大諸城龍」。
「巨大諸城龍」生活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是水陸兩棲性的爬行動物,主要以植物和軟體蚌類為食,屬於素食性恐龍。您知道它們為什麼會如此高大嗎?據專家介紹恐龍的生長不同於人類,人類的骨骼到25歲就停止生長了,而恐龍則是終生都在不斷生長,長得如此高大也就不足為奇了。因為它的嘴寬而扁,上面有角質的喙,類似於現在的鴨嘴,所以專家形象地稱它為鴨嘴龍。生活在白堊紀諸城地區的鴨嘴龍的特點是前肢短小、後肢粗壯,後面還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它休息的時候就是靠後肢和尾巴形成一個三角形支架來支撐龐大的身體。
中生代白堊紀時期是恐龍生活在地球上最後一個時期,也可以說諸城的恐龍是世界上最年輕的恐龍。那時候低矮的裸子植物逐漸滅絕,高大的被子植物出現並日益繁盛,為了生存鴨嘴龍不得不夠高大的植物,身體逐漸站立起來,靠粗壯的後肢和尾巴著地,前肢逐漸離地、退化。因此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鴨嘴龍前肢都非常短小,後肢卻非常粗壯,這同時也是諸城地區恐龍比其他地區恐龍高大的原因之一。2009年「巨大諸城龍」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被中外專家們稱為「世界龍王」

⑷ 鴨嘴龍的形態特徵是什麼

鴨嘴龍類是多種多樣的。這種恐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之所以被叫做鴨嘴龍,主要是因為它們頭骨的前部和下顎骨一起向前延長而形成了扁闊的嘴,在嘴的前面有角質的喙,與鴨子的嘴十分相似。它們的頭骨較高,眼睛的位置很靠後,與現代馬、牛的眼睛很相似。鴨嘴龍的特點之一是在它的嘴裡,上、下、左、右都有牙,每個牙床上多的可以有500多個牙齒,嘴裡最多的可以達到2000多個牙齒。牙齒是稜柱形的,交互排列成覆瓦狀,舊的牙磨光了,立刻有新的牙齒長出來補充。有的科學家認為,鴨嘴龍之所以有這種特殊的牙齒,是與它吃的東西分不開的。據調查,鴨嘴龍當時吃的植物中,有一大部分是石松類植物中的木賊,而這種植物含有的硅質較多,對牙齒的侵蝕性很大;同時,在鴨嘴龍生存的時代,已經有了較多的被子植物,這些植物與一些水生植物比較起來質地較硬,鴨嘴龍的牙齒就是適應吃這一類植物的。

鴨嘴龍主要用後肢行走,前肢小而纖細,好像長了一雙「小手」,但它們也能用四條腿走路。最小的鴨嘴龍有3米多長,最長的約有15米。休息時,扁平的尾巴正好與後肢形成支持體重的三角架。從發現的鴨嘴龍的化石來看,它們前肢的指間有蹼,而且有一層很厚的皮革性的皮膚,上面有成千上萬的小結節,很像現代鱷魚的皮膚。推測它們在活著時,皮膚的顏色與毗生存鵬魚近似,是暗褐色的。

使我們感到驚奇的是某些鴨嘴龍頭骨的特化。有一些鴨嘴龍的頭上是平平的,沒有特別的裝飾;但有些鴨嘴龍的頭上長著冠狀的突起,也可以叫做頂飾,它是由頭上的鼻骨或額骨形成的,從鼻孔進入的空氣要到這個突起裡面繞一個圈子再進入氣管和肺。因此,不同類型的鴨嘴龍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頭骨上。頭後的骨骼,除了薦椎和坐骨的差別較大外,其他的骨骼相對而言差別就較小。

分類上,一般都按照頭上頂飾的有無而分為平頭的鴨嘴龍和帶棱的鴨嘴龍兩大類。有些科學家認為,這種頭飾是雄性的特徵,像現代的雞雉類的雄性頭上有彩色的冠一樣。平頭的一類以北美發現的鴨龍為代表。鴨龍的大小變化多在9-12米之間,它活著時的體重至少有5~6噸重或更多。頭骨低而平,在頂部沒有冠狀的頂飾,習慣於用後腿走路。埃德蒙頓龍是在加拿大的埃德蒙頓城附近發現的。它的頭比鴨龍要大得多,嘴也比鴨龍寬而扁,約有12米長,是一種行動笨拙的鴨嘴龍。我國第一次發現的黑龍江滿洲龍就是平頭的鴨嘴龍。此外,還有巴克龍、譚氏龍、山東龍等,都是平頭的鴨龍,化石地點包括黑龍江、內蒙古、山東等地。但最重要並引起全世界重視的,是在山東省諸城縣發現的巨型山東龍。

1964年8月,地質部第一普查大隊在諸城縣的一條沖溝(當地老鄉稱作龍骨澗)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腿骨,經地質科學研究院鑒定,是一個大型的鴨嘴龍的脛骨。實際上,很早以前,當地的群眾就發現該地有脊椎動物化石,所以把產化石的地點叫「龍骨澗」。1964年10月至1968年5月,由第一普查大隊、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的地質研究所和地質博物館共同組成採集隊,先後進行了四次有系統地採集與發掘,共採到化石將近30噸,代表5個個體。又經過三年的精心修補、復原,終於在胡承志先生指導下於1972年正式裝架完畢,並在北京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山東龍的頭骨頂面較平,後部較寬,從側面上看,有點像鴨龍。薦部的脊椎由10個脊椎組成,腹面有較深的真溝。坐骨較長,末端有微弱的尖頂。裝架後的骨骼,從頭到尾長約15米,站起來約有8米高,被認為是世界上已知的最高大的鴨嘴龍。由於它首次在山東省發現,所以被命名為「巨型山東龍」。80年代,諸城市博物館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協助下對龍骨澗化石點進行了再次發掘,獲得兩具較完整的山東龍骨架,其中一具已裝架陳列於諸城市恐龍博物館內。

鴨嘴龍家族中的另一大類是頭上有頂飾的。在我國發現的青島龍屬於這一類。裝架後的青島龍的全身長度為6.62米,身高為4.9米。它的頂飾是在相當靠後的鼻骨上長著一條棒狀的帶棱的棘,此棘向上向前突出,所以它的正式的學名是「棘鼻青島龍」。估計,它活著時的體重有4~5噸重,但它只有200~300百克重的腦子。因為它發現在我國青島市東北萊陽,又有棘鼻狀的頂飾,所以才得了「棘鼻青島龍」的美名。近來人們對青島龍的鼻狀棘產生懷疑,認為它是一塊鼻骨與額骨在埋藏時受壓變形所致。法國古物學家菲力普·特蓋認為青島龍應是一隻平頭型的鴨嘴龍。

除了棘鼻青島龍外,帶頂飾的鴨嘴龍中比較著名的還有原鵝龍、鵝龍、蘭氏龍、盔龍、副盔龍等。原鵝龍是一些小的鴨嘴龍,頂飾像植物的球莖,突起在頭骨之上。鵝龍是中等大小的恐龍,頂飾很低。蘭氏龍的體型較大,頂飾像一把斧頭,在頂飾的後面還有一個向後伸的棘。盔龍的頂飾像士兵戴的鋼盔。副蜥盔龍的頂飾形成中空的、彎曲的管子,而這個管子從頭骨向外伸展到肩部,長度比頭骨大兩倍,是所有頂飾中最大的。這些形形色色的鴨嘴龍在白堊紀晚期生活在北美、歐洲、東亞的大陸上,為動物王國增添了一批獨特的居民。

鴨嘴龍既不善跑,又沒有自衛的裝備,所以它們的大半時光是在池沼、湖泊中度過的。水中生活可以逃避霸王龍之類的肉食性恐龍的殺害。有的古生物學者認為鴨嘴龍的生活方式和習性與現代的河馬相似,它們用特有的扁平的嘴和帶角質的喙在湖邊或湖底鏟食植物。它們有一對大眼睛,眼圈周圍有鞏膜板,而且能夠互相向上推動,正如照相機上的光圈鎖一樣;而且它們有較大的視神經,所以視力很好,對肉食性的恐龍經常保持高度的戒備。另外,鴨嘴龍有敏銳的聽覺器官,在顎的頰部有頰囊或喉囊,某些種類可能會發出大吼聲。

人們最感興趣的是它頂飾的用處。雖然已經提出了許多推測,卻沒有一種令人滿意。比如,有人認為頂飾是打仗用的,但那麼薄的骨頭顯然不能作為武器;也有人認為頂飾是為了儲藏更多的空氣,但實際上它也保存不了多少空氣,根本滿足不了肺對空氣的大量需要;也有人認為頂飾是雌、雄兩性區別的標志,正如現代的某些有蹄類以有角的為雄性,無角的為雌性一樣。因此,設想鴨嘴龍也是這樣,有頂飾的是雄的,沒有頂飾的是雌的。但是,有頂飾的化石和沒有頂飾的化石又發現在不同的地層里。最近也有人提出頂飾使鼻腔黏膜面積擴大,作用是增加嗅覺的功能;也可能是共鳴室,以增加發聲的力量。1978年,在研究鴨嘴龍的生活史方面有重大的突破:科學家傑克·哈納和馬凱拉在蒙大創發現了鴨嘴龍蛋的巢穴和待哺的幼龍。這類鴨嘴龍稱作慈母龍,傑克認為慈母龍有親子行為,類似現代某些哺乳動物那樣照顧幼子。它的結論是,鴨嘴龍是陸生動物。

⑸ 關於鴨嘴龍有哪些介紹

鴨嘴龍既不善跑,又沒有自衛的裝備,所以它們的大半時光是在池沼、湖泊中度過的。水中生活可以逃避霸王龍之類的肉食性恐龍的殺害。有的古生物學者認為鴨嘴龍的生活方式和習性與現代的河馬相似,它們用特有的扁平的嘴和帶角質的喙在湖邊或湖底鏟食植物。它們有一對大眼睛,眼圈周圍有鞏膜板,而且能夠互相向上推動,正如照相機上的光圈鎖一樣;而且它們有較大的視神經,所以視力很好,對肉食性的恐龍經常保持高度的戒備。另外,鴨嘴龍有敏銳的聽覺器官,在顎的頰部有頰囊或喉囊,某些種類可能會發出大吼聲。

人們最感興趣的是它頂飾的用處。雖然已經提出了許多推測,卻沒有一種令人滿意。比如,有人認為頂飾是打仗用的,但那麼薄的骨頭顯然不能作為武器;也有人認為頂飾是為了儲藏更多的空氣,但實際上它也保存不了多少空氣,根本滿足不了肺對空氣的大量需要;也有人認為頂飾是雌、雄兩性區別的標志,正如現代的某些有蹄類以有角的為雄性,無角的為雌性一樣。因此,設想鴨嘴龍也是這樣,有頂飾的是雄的,沒有頂飾的是雌的。但是,有頂飾的化石和沒有頂飾的化石又發現在不同的地層里。最近也有人提出頂飾使鼻腔黏膜面積擴大,作用是增加嗅覺的功能;也可能是共鳴室,以增加發聲的力量。1978年,在研究鴨嘴龍的生活史方面有重大的突破:科學家傑克·哈納和馬凱拉在蒙大創發現了鴨嘴龍蛋的巢穴和待哺的幼龍。這類鴨嘴龍稱作慈母龍,傑克認為慈母龍有親子行為,類似現代某些哺乳動物那樣照顧幼子。它的結論是,鴨嘴龍是陸生動物。

⑹ 鴨嘴龍的中國的鴨嘴龍

鴨嘴龍在我國發現過很多化石。在沒有頂飾的恐龍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在山東諸城呂標鄉的龍骨澗發現的巨型山東龍(shantungosau-rus giganteus)了,高8米,長15米。頭頂部光平無頂飾是平頭鴨嘴龍的代表。雖然當地人很早就找到過恐龍的骨胳化石,但他們並不認識,而以為是中葯中的「龍骨」。1964年8月,地質部第一普查大隊在龍骨澗發現了一根巨大的腿骨,經鑒定是一種大型鴨嘴龍的脛骨。從1964年至1968年,由地質部第一普查大隊、地質科學研究院、地質博物館組成了聯合發掘隊,先後對該地區進行了四次系統的採集與發掘,共採到將近30噸重的標本。又經過將近3年的修復整理,在1972年經地質博物館研究員胡承志先生研究,將其定名為巨型山東龍。由於它的體形空前龐大,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體形最高大的鴨嘴龍,從頭到尾有15米長,站起來有8米高,再加上它是首次在山東境內發現的,所以得名。它的頭骨長,頂面較平,頭後部較寬。齒骨牙列較長,有六十個齒溝。口中有上千枚牙齒。薦椎由十個脊椎骨癒合而成,薦椎的腹面有較深的直溝。坐骨直長,末端有稍微擴大的尖頂。這些都與帶頂飾的鴨嘴龍有所不同。它可能是四足著地的,一條沉重的超長的尾巴幾乎占它的身長的一半,向後舉著,可以保持平衡。當它不得不逃離天敵的時候,也可以用後腿直立起來迅速跑開。巨型山東龍與在美國和加拿大發現的埃德蒙頓龍相似,進一步證明當巨型山東龍在亞洲大地上漫遊時,北美大陸與亞洲大陸是連在一起的,也證明了地質學界所推崇的大陸漂移及板塊構造學說的正確性。
鴨嘴龍是恐龍家族中的晚輩,生活在距今65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時期,在爬行動物中屬於雙孔亞綱、初龍次亞綱鳥臀目、鳥腳亞目的動物,它的嘴既扁平又長,像鴨嘴一樣,故定此名。從出土的化石知道,鴨嘴龍前肢有四趾,後肢有三趾,它的後腿粗大且尾巴很長,共同構成三角架的姿勢支撐著全身的重量;而前肢短小高懸於上部,可協助嘴來攝食樹上的枝葉;它的牙床上長著成百上千的牙齒,這些稜柱形的牙齒成層鑲嵌排列,上層磨蝕完了,下層長上去補充,這種結構可以加快咀嚼速度並適應硬殼粗纖維的植物。鴨嘴龍分二種,頭部有頂飾的棘鼻龍和無頂飾的平頂龍,前者以青島龍為代表,後者以山東龍為代表。以前專家以為頭上有頂飾是它高高在上的鼻孔,這種結構適應水中生活,它應該是會游泳的,趾間應該有蹼。但80年代在美國出土了一具鴨嘴龍的干屍,卻表明趾間無蹼,不過從身上長有鱷魚似的皮膚來推斷,它也能適應水中生活,所以這是水陸兩棲生活的:陸地用前爪抓樹葉,水中用平扁的嘴來鏟食水草。
鴨嘴龍也是我國所發現的第一條恐龍,這條恐龍化石既不是在山東,也不是四川或內蒙等發現大量恐龍化石的地區,而是產於黑龍江嘉蔭縣的龍骨山。這是由於受到黑龍江的長期沖刷,使恐龍化石不斷地暴露出來,散布在江邊的泥灘上,當地漁民發現了這些大骨頭化石非常驚奇,認為是龍的骨頭。這消息被當時的沙俄軍官知道了,過來調查採集,他們把採集到的恐龍化石誤認為是大象化石,並在俄國伯力地方報紙上作了報道。這報道引起了俄國地質學家的注意,從1915~1917年連續來我國進行大規模的調查與發掘,依靠所採集到的化石又配上佔全部骨架1/3的石膏,裝成了一具平頂鴨嘴龍骨架,高4.5米,長約8米,定名為鴨嘴龍科滿洲龍屬,陳列在彼得堡地質博物館里。我國著名的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鍾健教授參觀了這個恐龍骨架,並帶回了頭骨化石標本模型。
雖然中國的第一條恐龍化石不在中國,但可以彌補的是70年代地質工作者又重新在龍骨山附近找到了新的恐龍化石。黑龍江博物館經過兩年的發掘獲得大量的恐龍化石,裝成了大小三條鴨嘴龍化石骨架:大龍長11.24米,高6.48米;中龍長10.50米,高6.10米;小龍長9.32米,高4.18米,現存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博物館中。該地出土的恐龍化石大多呈暗褐色或黑色,黑色的恐龍化石貯存在砑岩中,石化程度非常高,質地堅硬,烏黑發亮。據石油地質學家認為,這個含化石的研岩層是含油層位,黑色化石是由於石油浸泡的結果。從出土的恐龍化石來推斷,白堊紀晚期的黑龍江流域並不像現在這樣寒冷,而是氣候溫暖、四季如春、土地濕潤、植被繁茂,相當於今天海南省的氣候。到了中生代末,除了天災外,歐亞板塊不斷向北漂移,氣候開始變冷和乾旱,許多植物、動物死亡,恐龍也隨它們一起滅絕了。它們的屍體埋藏在淺湖沉積的泥沙中,天長日久地下水中的礦物質漸漸滲透進骨頭中而形成化石。以後的地質運動又將這里抬升形成了今天的龍骨山。
龍骨山中的恐龍化石很豐富,1990年長春地質學院和黑龍江省博物館聯合考察,找到了當年俄國人發掘恐龍的地點,在此又獲得了大量恐龍化石,於1992年組裝成一條長11米、高6米、真骨含量70%的大型恐龍化石骨架,現存放在長春地質宮地質博物館供遊客參觀。

⑺ 鴨嘴龍的分布范圍

鴨嘴龍是鳥腳類恐龍最進步的其中一大類。在亞洲及北美洲等地,晚白堊世的鴨嘴龍化石到處都有發現。鴨嘴龍是北美最早發掘紀錄的一種恐龍。加拿大北部努納武特地區發現的一具鴨嘴龍化石,可能是迄今人類在地球最北的地方發現的恐龍化石。 在中國除山東外,內蒙古、寧夏、黑龍江、新疆、四川等地均曾發現不少鴨嘴龍化石。

⑻ 鴨嘴龍的資料

1、簡介:鴨嘴龍(hadrosaurs)
為一類較大型的鳥臀類恐龍,最大的有15米多長。是白堊紀後期鳥盤目草食性恐龍家族的其中一員。
鴨嘴龍(hadrosaurs),出沒於1億年前白堊紀晚期,這是正是恐龍發展的頂峰時期,所以它們的數量很多,在吃植物的恐龍中約佔75%。它是一類較大型的鳥臀類恐龍。最大的有15米多長。鴨嘴龍的吻部由於前上頜骨和前齒骨的延伸和橫向擴展,構成了寬闊的鴨狀吻端,故名。
2、外形特徵:它們的腿部有三根趾頭,後腿長而有力,前腿則較小且無力。鴨嘴龍許多種類的最大特徵就是頭上密布的冠飾。鴨嘴龍的吻部由於前上頜骨和前齒骨的延伸和橫向擴展,構成了寬闊的鴨狀吻端,故名。所有鴨嘴龍的頭骨皆顯高,其枕部寬大,面部加長,前上頜骨和鼻骨也前後伸長,嘴部寬扁,外鼻孔斜長。特化的前上頜骨和鼻骨構成明顯的嵴突,形成角狀突起。下頜骨上的齒骨和上隅骨形成的冠狀突很發育,後部反關節突顯著。上下頜齒列復排,每個額骨上有45~60個牙齒皆垂直復疊。琺琅質只在牙齒一側發育。頸椎15個,背椎13~15個,薦椎8~11個,尾椎較多,其確切數目,因個體而異。頸椎和背椎椎體為後凹型,背椎神經弧較高,尾椎側扁,其神經棘和脈弧皆很發達。腸骨的前突平緩,後突寬大,恥骨前突擴展成槳狀,棒狀坐骨突幾乎成垂直狀態,有的個體的坐骨遠端也擴大。前肢短於後肢,肱骨為股骨的一半長,橈骨與肱骨等長,前足的第二、三、四指較第一、五指發育,前足的各連接面粗糙。脛骨短於股骨,後足的第ⅰ指消失或僅有殘跡,而第ⅴ指完全消失,第三跖骨較長,後足已發育成鳥腳狀。另外,前後足各指皆有爪蹄狀末趾。
3、分布范圍:鴨嘴龍是鳥腳類恐龍最進步的其中一大類。在亞洲及北美洲等地,晚白堊世的鴨嘴龍化石到處都有發現。鴨嘴龍是北美最早發掘紀錄的一種恐龍。在中國除山東外,內蒙古、寧夏、黑龍江、新疆、四川等地均曾發現不少鴨嘴龍化石。
4、生活環境:鴨嘴龍出沒於1億年前白堊紀晚期,這是正是恐龍發展的頂峰時期,所以它們的數量很多,在吃植物的恐龍中約佔75%。當時也是地球歷史上動盪的時代,陸地面積在擴大,沼澤、湖泊星羅棋布,有花的被子植物開始繁茂起來,一年四季都飄散著芳香。早期恐龍喜歡吃的裸子植物少了,僅留下蘇鐵、松柏、銀杏以及一些蕨類植物等典型的中生代植物群落,被子植物開始排擠裸子植物而居於統治地位,其中有些類群已經具備了現代的特徵。這樣的自然環境使那些適應能力差的,依賴裸子植物為生的恐龍相繼死去,但卻特別適合素食恐龍的大發展,鴨嘴龍就是其中的一大類,變得興旺發達。
5、種群分類:鴨嘴龍類可分為兩大類群:一是頭頂光平,頭骨構造正常的平頭類;另一類是頭上有各種形狀的棘或棒型突起,鼻骨或額骨變化較多的櫛龍類,如擬櫛龍。除此以外,還有變化不大、較原始的鴨嘴龍及前頜骨和鼻骨特化成盔狀的鴨嘴龍。

⑼ 鴨嘴龍是過著群居生活的恐龍嗎那它們是怎麼滅絕的

恐龍時期主要生活在三個重要的時期,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而鴨嘴龍就是生活在白堊紀的時代。因為白堊紀時代同時還有非常多的大型食肉型的恐龍出現,所以鴨嘴龍一般都是群居生活來起到克敵的作用。同時它們還有敏銳的嗅覺和良好的視力,這樣都可以為提前發現敵情做好撤離的准備。但是當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地球上面所有的生物幾乎全部消滅了,鴨嘴龍也是在那時滅絕的。

鴨嘴龍為了躲避大型食肉恐龍的攻擊,它們選擇群居生活來起到保護和克敵的作用。當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所產生的火山爆發和海嘯將地球上面的生物幾乎全部都消失了,鴨嘴龍也在這場災難中滅絕。從此白堊紀時代的結束,迎來到哺乳動物時代的到來。一個時代的結束就代表著即將另一個時代的開始,地球就是這樣生生不息的衍生著,孕育著新的物種。

閱讀全文

與鴨嘴龍生活在哪個地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