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佛法如何理解生活中的不如意

佛法如何理解生活中的不如意

發布時間:2022-08-30 12:14:51

『壹』 為什麼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俗話說「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這人生在世,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都能一帆風順、事事成功。然而,這只能是個美好的願望罷了,在現實生活中則實在是很難達到和實現的。反而,我們所能經常聽到的卻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的感嘆!這一句話,古往今來,無論中國、外國,到的確是很實在的寫照。那麼,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呢?

佛學的道理告訴人們,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就是非常復雜、非常繁瑣的因果輾轉輪回的現象,而除了因果關系外,沒有可以解釋這種現象的道理。因此,凈空法師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既然是因果關系,那麼,造成「不如意事事」的業因是什麼呢?其實,都是因為自己無量劫來造作的不善業!人們不僅過去曾造業,而且現在還在繼續迷惑著連續不斷地造作不善業,因而「自在、如意、吉祥、快樂」的美滿生活就永遠也得不到。古德教人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想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是不是的確會經常違背這個原則呢?我們總希望別人能順從自己,可著自己的心眼辦事,而自己卻不肯恆順眾生!我們喜歡受別人尊敬,自己就應當先尊敬一切眾生!我們不希望受別人誹謗、挖苦、譏諷,自己就不可誹謗、挖苦、譏諷一切眾生!我們希望別人善待、關懷自己,試問自己有沒有善待、關懷過一切眾生呢?

因果必定相應,善因必結善果,惡因則必得惡報。縱然眼前不報,也只是機緣未到!人生在世,你的善心往往只對自己喜愛的一、兩個人,而對自己所不喜愛、不關心的人,則毫無慈悲心,甚至用惡心惡意去對待他們。可以想見,如果在十個人當中,你只對其中一個人好,而對其他九個人不好,那麼當然於十分的自在之中,你就只能得一分自在,而有九分是不自在;於十分的如意之中,你也只能得一分如意,而有九分是不如意,這就是「不如意事常八九」的真實原因。

因此,關於業因果報的關系,我們不但要徹底地搞清楚、弄明白,而且還要將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真正徹底地修正、改正才行。我們希望一切眾生如何對待自己,那自己就應該如何對待一切眾生。只要大家認真努力,遵照奉行,我相信,在各位的人生中是一定可以得到「如意之事常八九」的果報的。

『貳』 學佛修行的路上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是什麼原因應該怎做

正是因為你在改變,才會有困難出現,如果還是像之前那樣沒有改變,自然覺得輕松很多
不修行的時候,什麼事都沒有,修行的時候,就會有種種事來考,其實就是種種魔來考驗你。
我們修行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越是困難就越要精進,不要因為困難輕易生退轉心,要勇猛精進
忍辱,不能忍的也要忍,不能受的也要受,關鍵就在這個地方。難忍能忍
還有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時候,了解一下體冤進道的真實不虛:
達摩祖師《入道四行觀》雲:「雲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冤訴。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本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翻譯:
什麼是「報冤行」?就是說,修行人在受苦時,經常要這樣想:我從往昔以來,棄本逐末,起了很多怨憎之心,違害到很多眾生。今天我雖然作惡少一點,但是我的宿業成熟了,所以我現在受罪、貧窮、苦惱。這些情況不是天給的,不是他人給的,不是老天爺懲罰我,而是自己的業力成熟了,所以我應該甘心忍受,不應認為是冤屈而到處去申辯。
就因為理解這些冤情,體會這些冤情的實相,我不僅不會繼續流轉下去,而且能進道。這稱作「體冤進道」,即體解這些怨忿之情,便能進入「道」的修行中。
這是隨許世俗的心裡話。與理相應,為出世之道階,即所謂「無正世俗梯,無上正高樓」,以此世俗梯,得上正法高樓,謂之「體冤進道」,即「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如此則是「識達本故」,當然「甘心忍受都無冤訴」。
下面是回答網友白素COCO的評論(由於字數限制,寫在這里):
隨波逐流是是消極的,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要死板的去套用道理,這是愚痴,要有智慧,靈活運用。
首先要你要真正懂得因果,才明白人在其中的意義!
比如每個人的出生家庭環境不同,比如一些好人很多不如意,發生意外,貧困短壽,又比如一些惡人如意,富有,長壽等等
眾生平等,因果真實不虛就是:
做好的有好的果報,作惡有惡的果報,
但這並不是從當下來說的,不是做好的馬上就有報應,是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過去世做好的,現在世會有好的收獲,惡人是過去世做好的,好的種子先結果,所以現在福氣還在,而壞的種子還沒有成熟而已,將來還是要受苦的。
善人也是同理,過去的惡業現在成熟了,而好的種子還沒有成熟而已。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講因果真實不虛,就是要讓你明白善惡,敬畏因果,要諸善奉行諸惡莫作,
如果明顯看到別人在做壞事,是傷害大眾的行為,自然要明令禁止,視而不見,該做的事情卻不去做,默許也是一種間接的縱容
從果報,結果上來說。要心甘情願接受,讓你明白遇到事情不要怨天尤人,凡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事情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是自己感招而來的。這並不是說不要努力。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值得肯定的,如果凡事都直接認命還談什麼努力呢?佛還說那麼多幹嘛。我們是要通過自身的努力而影響、改變結果,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應該做的事情,而事情的結果不是我們能夠把握的,這叫做隨遇而安。用儒家的話說叫「盡人事,聽天命」

這才是佛家:因上努力,果上隨緣的意思,還是這句話:諸善奉行諸惡莫作

『叄』 生活中總是有不如意的,應該怎麼去理解生命的意義。希望有獨到的見解

生命存在的意義就是不斷的尋找一條返本歸真之路。茫茫宇宙,浩瀚星空。小小地球上,曾有多少哲人雅士,仰觀之,俯思之:人究竟來自何方?按照世理常識,人都有父母雙親,都是由父精母血孕育,十月懷胎後,而呱呱墮地,來到這個世界上。也就是說人是誕生於我們這個地球上,來自於常人社會這個空間。這么確定無疑的事實,提出人來自何方的疑問,似乎是個偽問題,即不成問題的問題。但在佛家看來,人的生命的來源和生命過程遠非如此簡單。首先,人的真正生命,並非人能感知到的這一生一世。而是多生多世,生生世世。也就是在今生今世之前,還有前生前世,再前生前世……。同樣在今生今世之後,還會有來生來世,再來生來世……。這就是佛家所說的輪回轉生。也就是說人的一生一世,譬如人的一生一世中一天一夜。如果說人的生命是一條蜿蜒曲折的長河,那麼人的今生今世,只是這條生命長河中的一個片斷。佛家還認為,人的輪回轉生中,在人的生生世世中,人並非永遠保持人的形體和形象。佛教講六道輪回(實際遠非六道)。就是說你這一生是人,前一生說不定是動物或畜牲,或者是一株花,一棵樹。你這一生是人,下一生或來生中說不定轉生成了什麼,到了別的什麼地方了。但不管怎樣輪回轉生,不管轉生成那一種生命形式,都脫離不了「三界」。也就是說,只要是「三界」內的生命,都必須在六道中輪回轉生。為什麼叫輪回轉生呢?就是說人的生命轉生,就象車軲轆轉一樣,周而復始。一入 三界 ,萬劫不復,永難脫離輪回之苦。那麼,人在進入三界之前,又是從那裡來的?很明顯那就是從三界之外的宇宙更高層空間下來的。怎麼下來的?一種情況是被動被迫下來的。不情願,但又不得已。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違犯了「天條」而被責罰下來的。例如唐朝大詩人李白,仙風道骨,飄逸脫俗,詩歌絕倫,被稱為「謫仙人」。也就是說因為不符合原本所在的宇宙高層空間的標准了而被貶謫下來的。中國歷史上這樣的傳說很多。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身負宇宙重大使命,自動「下凡」降生於人間。例如釋迦牟尼佛,據說是從第六層宇宙中逐步層層下走,降生於人間,傳佛法,度眾生。而耶穌則是西方天主之子,為拯救世人,佈道傳法,並因為替人還罪,而被釘在了十字架上。後來耶穌又復活,回到了天國。當然還有其它緣由而從天界降生於人世間。例如所謂的「七仙女下凡」。如此說來,不管是上面哪一種情況,「生命本是天上客」。人的來歷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人可不是宇宙中朝生暮死、轉瞬即亡的蜉蝣。人的生命是偉大而壯麗的宇宙現象。但宗教界認為,三界是最迷的。滾滾紅塵三千丈。身在紅塵中,誰又能參透或回憶起當初冒險來到人間時的大願?善惡有報是天理,有些人不信。由於無神論者的邪惡欺騙使人們沒有了心法的約束,什麼壞事都敢幹。整個人類道德下滑的很快,貪心、惡心、恨心、嫉妒心、色心越來越重,結果會干很多壞事,最終達到十惡不赦。所有不信神的人反駁的一句話就是「既然有神存在,為什麼他不顯現一下,讓我們看看!」。這就是人最愚蠢的一面。神是宇宙中的一層生命,他們生存的環境有他們的標准,但是他們所在的地方比人類要好的多。一是:神的身體是由原子或比原子還小的物質構成的,即使在人的面前你也看不見,有那句話三尺頭上有神靈。也就是說神無處不在。二是:神不能隨便讓人看見,如果沒有原因隨便的讓人看見,那就是泄露天機。這個神就犯了天法,他就得掉下來。那什麼樣的人能看見呢?看見神佛存在的人很多。宗教中很多修行很好的人能看見;還有不修行的人中,他對世間的名利看得很淡,在別人眼裡很不起眼,甚至可能常常受人欺負,心地非常善良。甚至說話都沒人 相信 的人。而又尖又靈的人往往是爭名爭利,也不相信有神存在的,就不允許他看見。如果讓這類人看見神的存在那就是在褻瀆神靈。由於這個因素的存在,而給無神論者找到了借口。於是用各種謊言欺騙無知的人,用迷信的惡詞來打擊人們善良虔誠的心。不許人們相信神的存在,只有他們才是救世主。在神的眼裡,人是很低下的,人的想法都是骯臟的,但是因為人能修成神(其他生命不允許它們修成)。神是宇宙中的一層生命,他們生存的環境有他們的標准,他們所在的地方比人類要好的多。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在神的統一安排下有序的進行著。有那句話:人生有命,富貴在天。當你的生命里德積攢的很多,神就會安排你生命中(會當官會發財)有很多好事。相反你造了很大的惡業,自然的你就會有災難,生活就會有不順,坎坷會曾多。這時你不要怨天、也不要怨地。那是你自己做的不好,不是你倒霉。這是天定的,天理。任何生命都無法改變的。現在的人有很多拜神的,但不一定是真正的拜神,多數都是有求於神,求神保佑他平安、發財、生貴子。過去的人拜佛都是求佛保佑自己能修煉,想修成正果。求佛的目的不一樣。佛不是誰都保護的,他只保護修煉的人。不修煉的人只能按照事先安排好的生命路程去走,走好走不好都得自己承擔。其實人間有很多神,只是他們都以人的形象出現在人群當中,或以人的形象傳法度人,如,釋迦牟尼、耶穌、老子等。佛之法,道之道,猶如迷濛世界的一盞盞永恆不滅的耀眼明燈,為你我破除一切謬見指明方向。大道至簡至易,直指人心,可以讓人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迅猛的速度找回你的先天純真。人的先天本性,其實就是道的化身,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自從下沉人世卻一直在沉睡!聽起來象迷信,講起來象神話,其實卻是真實無二的存在.幾千年來,聖賢教誨,無不是讓人修身養性,所為的便是種下今日歸真的機緣,找回先天的那個你。覺者早已下世,望您細思量。更多文章請見神州智慧網。立誓萬古約,正法今安在?幻夢迷千古,沉睡萬萬載!往來成法緣,他日聖蓮開。濁世聽善言,切莫誤將來!(神州智慧網責任編輯:天行健)(神州 智慧 網責任編輯:admin)

『肆』 初學佛法,但生活中有好多不如意的事.學什麼經典能讓我早離苦難.

之所以會不如意,是外界的物,所謂的"您所擁有的"達不到"您內心所求的"--欲。
要如意,您可以努力,加強自身能力,獲取您想獲取的合理客觀的要求;
也可以通過降低內心要求來達到。

學佛是要我們不執著內心慾望以及各種攀緣。
對於順境,不驕不噪;對於逆境,不消極逃避,但盡心盡力而為。消極和樂觀是相對出現的,對解決問題來講,亦無多大好處。但三思而後行即可。

對於經典,推薦<金剛經><普賢行願品><心經><大悲咒>等,但誠誦讀,自會明了您所問。

阿彌佗佛!願圓滿吉祥!

『伍』 如何學慣用佛學的理論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請看問題補充謝謝)

佛法首先是緣起法,一切事都是有其原因,有其相關條件,而後才出現現在的結果。從因、緣的關系去幫助他人分析問題,讓她知道其中自己的問題在哪裡,對方的問題有哪些,是什麼原因產生不快樂和苦惱,這不是為挽回什麼或者重新尋回這個崗位,也不是讓你去判斷批評某人的對錯,而是為了從中找到教訓,避免在今後的工作中不能及早發現類似的情況、問題,不能及早採取補救的措施,同時也是為了幫助你妻子從自身中找到引起此結果的問題所在。任何事都不可能是單方面的,有的時候單位確實有不合適的工作環境和員工及領導間的矛盾,但同時也一定有自身中的缺陷使自己陷入這樣的進退困境。比如自己的性格弱點、能力弱點等,只有明白這些問題,從可以找到今後的處理方法。
第二,佛法是教育法,講究通過自我的改變而後去改變他人,隨順、布施、救助等自我責任的表現。在佛教中有四事攝法,指的是菩薩為攝受眾生,使之生親愛之心、皈依佛道而做的工作,一、布施攝,若眾生樂施財則施財,愛樂佛法則施佛法;二、愛語攝,隨眾生根性善言慰喻;三、利行攝,做利益眾生的種種事;四、同事攝,與眾生同處,隨機教化。其實作為任何一個人住職場上拼爭都需要首先做好自己本職,而後才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價值,首先要做到自己的責任,而後才可能完成整體的和諧圓滿。所以需要教育他人懂得學好自己的知識、運用好自己的技能,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圓融、方便、感恩、利他,等等這些都可以促進自己在新企業里的人緣和地位。
第三,佛法的中心是無常,講一切都是變異法,只有發展、革新、順應才不會被淘汰。而佛法又是講因緣和合,講緣和果,需要懂得利用條件、發現條件去主動改變自身環境,獲得更好的結果。所以不要怨天尤人,而要主動行動,主動改變,尋找內心的清凈平安。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知道而不求改正,只知道畏懼而不知應對,就和不知道一樣無智無明。

『陸』 佛說諸事不順的原因是什麼

佛說諸事不順

近來在整理回答朋友們的問題時,常常聆聽到朋友們內心的苦悶,也感受到很多朋友的疑惑,為什麼我的能力不比別人差,而他能很容易找到一份我夢寐以求的工作,而我到現在還在奔波?為什麼我的身上有這么多的病痛,即使我念了這么多的經仍不見好等等,不一而足。特別是最近的一位朋友通過Emal問了如下的問題,非常有代表性:「專門的迴向,普迴向我都有做了。不順好多年了,念佛經也不少年了,工作能力很強,卻一直找不到工作。也經常求菩薩保佑找到工作。這些年來我念了幾千遍《大 悲 咒》,幾百遍《地 藏 菩 薩 本 願 經》,幾乎百萬遍《准提咒》了。

遇到別人推薦的特靈的命理師,給我算就是不準。別的方面也有妨礙,工作方面,一到面試前一天,我點的蠟燭就會出問題,明明很適合我的工作,硬生生地被別人奪走,在別的方面也是如此,我這輩子並沒有害過什麼人,也從來不愛和人爭。所以我很想知道到底是誰這么恨我、作弄我?究竟為什麼?」可以說有這樣的想法和困惑的人絕不佔少數,從這里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一些普遍存在的心理誤區,這些心理就是常說的魔障,不但使念經時心中存有疑惑,導致心不誠,心不凈,使念經效果大大減弱,同時也會讓有這樣想法的人不自覺地去尋找更多的生活中的實例支持這種想法,致使修佛的信心減退,甚至最終放棄,其危害是非常明顯的。

這種心理的第一個重要誤區是:我這輩子沒害過人,為什麼我這么難?或者為什麼我就不如那個辦事能力還不如我的xxx好?實際上這就涉及到「命」的本質,命由什麼決定的問題。命是一個人一生下來就定下的,是由前生往世的福報功德業障惡報綜合而定的,就像歌曲的調門一樣,每個人的貧富高低基調都有所不同,今生是改不了的(非絕對)。在台長看圖騰的時候,這一點很明顯,比如同樣是屬龍的,有的龍活靈活現,須飄尾動,有的則如若木雕石刻一般,缺乏生氣,而且龍的環境也都不一樣,有的龍騰空而起,前程萬里,有的身陷泥潭,阻礙非凡。有的虎是過山虎適得其所,有的虎是落入平陽,難有出頭。凡此種種,就是由你累世的福報或業障決定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人生於遙遠的農村(生於邊地,罪報的一種),經過許許多多的苦難和努力才考上大學進入城市,而有的人一生來就在大城市,享受著城市的文明和設施。同樣的城裡人,有的人生於富貴,有的生於貧窮,等等,這些大的不同,大家都很容易理解。還有小的不同,同樣是同班同學,有的聰明異常,有的則領會慢得要命,但聰明異常的人,出了學校反而懷才不遇,事業平平,而資質平平的人卻風生水起,成就了事業。

這都是由前世因導致的今生果。這也就是給這位朋友的答案,雖然你今生的為人好沒害過人,可是前世卻做了很多壞事,所以今生的命的基點就很低,受這些苦來受報。大家不但要明白這個道理,而且要把這個道理應用在實際生活中。要理解自己的現狀,不是因為「世道不公」所致,而是因為世道是公平的,報應是不爽的,綜合計算了我們的前世,所以才有你所見到的這種種「不公」。我們今天的每一筆賬還要繼續地被記錄著,來世接著算。

第二個誤區是:「既然我修佛,就應該很快好」。通過修佛能不能改變命運?能不能從基調上改一改?平陽的虎能不能變成坡上虎?泥中的龍能不能騰飛?水下的鼠能不能浮出水面?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關心的問題,要講清楚這些必須結合運的變化才行。運,就是每個圖騰的前面的路,即使是騰空而起的龍,路也有高有低,也有坑坑窪窪,平陽的虎也有一馬平川的時候。通過修佛,如法修,可以將坑坑窪窪的路修得平坦一些,一馬平川的階段修得更長一些,這是把運程修好修順,對應到我們人生來說,可以把壞運敗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好運得意的運要盡量延長,而且利益最大化。這是通過修佛可以做到的。

運改變了,從而反過來影響命的基調,但這是一個長期的變化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通過長期修佛,可以把谷底的虎,拉到山坡上,把泥潭中的龍拉到潭邊上,但都有個度,像小學二年級學生,通過勤修精進,可以完成小學五年級的課程,但難成為高中生或大學生,幾乎不可能成為博士。你要想成為「博士」,那麼就得有大功德或多世的修德修福才能達到。所以大家要明白,人是有不同的,差別是存在的,想來世好,今世就要勤修,做好事種福田,想今世好,更得修。

那麼既然修佛能使人變好,這位朋友為什麼還感到這么難?很多同修也會有這樣的疑問。大家都在修,可是為什麼「修佛」很多年了,經念了這么多,「我還是不順」?請問一下佛給了我們「八萬四千法門」是讓我們忍受更多的痛苦嗎?是讓你重復體會「為什麼我就是不行」?不是的,「八萬四千法門」是為了讓我們修得更好更便利。如果當你修了很多年還是沒有體會到佛菩薩的神通慈悲,那麼你首先就要問問自己,明白不明白修佛要怎麼修。

從上面所說的這位同修的問題中,可以看出他認為自己修的至少說來應該不錯,但卻沒有效果,從他的圖騰上也說明這一點。問題出在哪裡?

原因有二:一個是修的法門有些不適合。佛為什麼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是因為法和法門都有時效性,是隨著時代變化的。一個最簡單的例證就是過去佛教鼓勵人們上山出家修行,舍小家成大家,現在則是入世修行,修小家成大家。所以法門也是在變化的。迴向不是普通人可以隨便運用的一個法門。大家念的經就好比現在的錢,而迴向則是慈善捐款,特別是迴向「歷代冤親債主」,那就是捐款給全世界人民一樣。請問您有多少家底?您家裡吃飽穿暖沒有?再有,您捐的錢均下來全世界的人一人能得幾毫幾厘,能管什麼用?

所以我們要念經修佛,先要修自身,把自己的債還清了,把自己加強了,自己的運才能變好。當你的債還完之後,你的圖騰不再是污穢不堪了,再修才可以用來改運。如果你說「我還不過來,能不能先讓我好一點後再還」,但你身上的靈性不會答應,你的業障時辰一到還是要你來還,絲毫不爽。所以不要隨便迴向,在我們尚未解決個人「飢飽」之前,不僅要超度身上的靈性,還須清業障,這才是重中之重。所以只要得法,即使你的運還沒有變好,但只要你修,變化就是真實存在的,早修早得,自修自得,不修不得,就像用火燒開水,雖然還沒看到水沸騰,但水溫在升高,只是有的人火猛,很快就能燒開一壺水,而有的人慢一些。區別在於雖然後者火苗小(功力不深),但只要堅持,終有開的時候。

第二個原因就是經文的選擇不正確。有些經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念的,具體的解釋是不同的經有不同的葯效,所以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經文。經文又好比是大學的學科,一個人如果涉及太多的學科,就不會有所成就。而且即使是本專業,一年級的學生也不能學三年級的課程。選用什麼經,也就是在走不同的路,一樣的道理,有的經是基礎,有的經要功力到一定層次後才能念的。不是什麼經都可以隨便拿來念的。只要大家能認真對待這兩點,先著眼於用正確的法門超度還債,同時用正確的經文加強自己,很快就會感到不同。

下面是一個普遍存在的誤區:「我們應該迴向,也就是救助別人,不應該先想著自己」。實際上這是對佛法的片面理解。的確我們修佛的一個目的就是救人度人,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發慈悲心的程度。可是不要忘記,救度眾生是要有功力的,就像我們在洪水裡救人,首先要自己有力量,自己的船要堅固。另外大師們常說的「放下」,是的,「放下」了,心才清才凈,可是怎樣才能放下呢?即使我不貪,可「我要養家」呀。這就是盧長長常說的,每個人要先自救,修好自己修家人,自家修好了,把自己的「船」修堅固修夠大了,我們才能救別人,幫助別人,否則自己的船多處漏水,人沒救一個,自己先搭了進去。同時你是眾生之一,你的家人也是眾生之一,救治你自己和你的家人,也是在救眾生。

修佛修的是什麼?通常情況下,多數圖騰因為靈性或業障的存在,本身會有黑氣,象那些病痛多年的人黑氣會覆蓋圖騰的大部分。而運氣事業有阻礙的人不順的人不但圖騰本身有黑氣,圖騰的周圍也會有黑氣圍繞,這些身邊的黑氣就是阻礙,是業障導致的,好比交通燈起到控制交通一樣的作用,管理著人的運程。一個人不論在好運還是壞運,都可能有這種情況,所以好運里往往潛藏著壞運的起因。這也是為什麼「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即使是一個運氣很好的人,也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處,經過得法的修行後,會有兩點變化:圖騰本身會變干凈變亮,周圍的黑氣變淡甚至有白雲拱繞。而這兩點就會使人的運氣改變。本身變亮了,形象地講,就是自身能量增強了,抵抗力增強了,而且業障消除了,欠靈性的帳到期的也還了,從而使自己壞運時能輕易地跨過路上的溝壑,好運來時跑得更快更高更遠。周圍的黑氣變淡或變沒了,這個人就可以左右遂意,前途明朗。所以說修佛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到這兩點。

大家在剛開始修的時候,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哪一條才是正道,不知道自己走的對不對,也常常懷有疑問「我修到什麼了嗎」。盧tai 長和大家走在同一條路上,但能看得遠一些,多一些,所以願為大家做黑暗中的燭光,為大家照亮眼前的路和障礙;願為大家做進步的尺度,時刻提醒大家進步的程度和方向。盧長長不反對大家問前程問姻緣,但更希望大家能多探討一些如何修,如何精進的問題,這才是我們更應該關心的問題。也希望這篇文章能解答多數同修內心的困惑,使大家心清凈,更好地修行。

恭錄 學佛後還不變好的問題所在

『柒』 怎麼用佛法來解決生活中的煩惱、

修行必須事理圓融,修行人在學習理解佛法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學會運用佛法的智慧來對治日常生活中的煩惱和痛苦。由於無始以來積累下來的貪嗔痴煩惱習氣種子的影響,只要還是習種性的修行人,都會在現實生活中產生很多的煩惱,往往還會生氣甚至大發雷霆。為此,我將陸續收集一些善知識關於怎樣運用佛法來對治現實中煩惱的開示。

一、善知識呂真觀在其所著的《實證佛教導論》中講到:
佛教在降服貪愛的時候首先是從觀行入手的,通過觀行得到事實真相而「厭離」。因為「無常故苦」。如若用意守丹田或者數息等方法把貪愛強行壓抑住的話,不是佛教的正道。當你不修禪定的時候你的貪愛就會現起。
依據《大乘百法明門論》,有情的煩惱大致可以總結為六大類:貪、嗔、痴、慢、疑、惡見,須陀洹所斷煩惱,只是六根本煩惱里的「惡見」煩惱,以及少部分的慢心、疑,而對於像貪、嗔、無明等俱生我見所引生的煩惱,須陀洹還沒有來得及去修斷,因為這些煩惱是二果乃至阿羅漢才能斷盡的。如果面對欲界貪、嗔恨,乃至由五上分結所引生的煩惱,須陀洹還是會被其所引奪正念,所以有可能看到須陀洹他會生氣,或者還表現出貪著某物等。但是須陀洹他能做到的是「明明白白的犯錯」,且不會用凡夫我見替自己的身口意的過失做辯解,這是檢查我見是否斷干凈的手段之一,如果我見沒有斷干凈,因為觀行不周遍導致知見有漏,那就說明還沒有證得須陀洹,頂多隻是須陀洹向罷了。

二、善知識呂真觀在講解《瑜伽師地論》「二種漸次」時,講到:「厭和離欲」
1.「厭」是什麼?比方說,你看到好吃的東西,很想吃,其實這就是你貪愛的現起。那麼喜歡這個好吃的東西的是什麼呢?是你的六識,是你的六識起了那種喜歡的感覺,是你的六識心想要去嘗嘗看這個東西是什麼滋味。這個時候可不是「厭」。
但是你知道了「諸行無常」的道理,這個好吃的東西也是無常,所以到時候一定會讓你受苦。比如吃太多之後變得太胖,太胖之後又引起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或者是因為你太喜歡吃,沒得吃的時候就會覺得很不舒服。這都是無常給你造成的痛苦。無常的東西一定會造成痛苦,盡管這個道理你已經思維清楚了,可還是很想吃,為什麼?因為你的心還沒有得到解脫。
有的人可能會說,可以用修習禪定把這個貪愛的念頭降伏。禪定當然可以降伏它,但要注意,《阿含經》不教你修意守丹田、數息,而是讓你從「厭」開始,從討厭這些無常的事物開始,而厭離又是從「無常故苦」的觀行中來。所以說,佛教在降伏貪愛的時候,也是從觀行入手,而不是從修習禪定入手。
如果你不做「無常故苦」的觀行,只是用意守丹田或數息的方法,把貪愛強行壓抑住,這不是正統的佛教修行方法。這樣只能把它強行壓抑住,但等你不修禪定的時候,貪愛還是會再現起,沒有辦法徹底斷除。
所以當貪愛起來的時候,你要起厭離想,立刻觀察這個東西到最後一定會讓你受苦受罪,這樣就能夠「令諸煩惱不復現行」。當然這也不是那麼簡單,因為至少要二果以上的人才有辦法做到。初果人還是在追逐貪愛,當貪愛起來的時候,他不會記得「五陰是苦」,就算記得,也不會當一回事。
二果人才有辦法把「五陰非我」的道理變成無間作意,可是他並沒有「五陰是苦」的無間作意。貪愛現起的時候,如果不會引起重大煩惱,也不會構成犯戒的話,他還是會去受用。如果你拿一個很貴很好的蘋果給他吃,他可能還會說:「哇,好好吃啊!真希望每天都能夠吃得到。」他做這種希望也不算過分,因為這並沒有犯五戒。事實上,大部分的修行人都還會這樣。剛才是以貪吃為例,其實「財、色、名、食、睡」這五種主要的欲界貪愛,道理上都是一樣的,大家要舉一反三。
如果這個二果人想要把自己的貪愛斷掉,貪愛生起的時候,他會「起厭離想」。經常做這種觀行的人是三果向,也就是趨近於三果的人。這不是一般人就能夠做到的。初果肯定沒辦法,二果人要看他想不想這么修,只有三果向才是經常做這種觀行,但又還沒有成功。
2. 離欲。在講「厭」的時候,還是要對治。但是因為修習厭離的緣故,到後來就變成了習慣,不需要再去對治了。到了這個地步就會對於「一切染愛事境不現行」,也就是說像「財、色、名、食、睡」這些貪愛統統都不現行了。「此由伏斷增上力故」,其實這個時候已經是把貪愛的現行給斷掉了,也就至少是三果了。如果斷掉的是欲界愛,三果人就已經達到這個目標了。但如果還要包括色界愛和無色界愛,那就只有阿羅漢才能辦到。

三、善知識呂真觀在講解《衣中寶珠 ——雜阿含經隱藏的大乘法(八)》時講到:
佛陀在教我們用這個方法來對治煩惱:「愛味」——「過患」——「出離」。
比方你去逛百貨公司,突然看到一件衣服很漂亮,你很喜歡。很喜歡的狀態就是經典中所說的「愛味」,漂亮衣服就是「色」。你再一看標價,三萬塊人民幣,你嚇了一跳:「好傢伙,這么貴的衣服!我怎麼買得起?」你知道,為了一件衣服花掉三萬塊人民幣,生活都會成問題。這就說明,你觀察到了它的「過患」。你心裡說:「算了,不買了。」這時候,就放棄了對這件衣服的貪愛,這種心理狀態就叫「出離」。當你觀察到這種心理狀態的時候,就要聯想佛經中講的有關「出離」的法義,把它們聯系在一起了,這就叫做觀察清凈。
味、患、離是不一樣的。味說明你還在貪著,患表示你已經觀察到它會產生痛苦,離則表示你已經准備要出離它了。
以色法為例,你如果很喜歡自己的身體,因為它現在很好。可是身體是無常的,它會衰老、會生病、會死亡。等到那個時候,你會擔心、痛苦,甚至害怕。所以說,如果你對五陰產生愛味,等到它發生變異的時候,它就會對你產生過患,讓你變得不愉快。你既然不願意接受痛苦,那就應該討厭、厭離五陰。
既然它將來一定會離開你,那你為什麼不聰明一點,與其等到人家離開你的時候痛苦得要命,不如你早點在心裡離開它。這個離開或出離,不是叫你馬上去自殺,而是說在心理上先離開,不要認為這個色身是「我」或「我所」。因為如果你這樣認為的話,將來一定會受苦、受罪。
受、想、行、識也是一樣的道理,它們將來一定會離開你。這里的「識」是指六識身,當你死掉以後,六識身也跟著散壞掉,第七識再怎樣把六識身當成是「我」或「我所」都沒有用,改變不了它們會離開你的事實。(其實不用等到死掉,在你睡著的時候,六識身就斷掉了。你如果說「六識身就是我」,那就請問你:當你睡著或昏迷的時候,「我」跑到哪裡去了?) 你把色、受、想、行、識當成是「我」或「我所」,可是人家卻根本不甩你,它們要走的時候還是要走,到那個時候,你再怎麼痛哭流涕都沒有用,再怎麼捨不得也沒有用。所以你還不如趁早死了這條心,接受「受、想、行、識」不是「我」也不是「我所」這個事實。這樣,當它們離開你的時候,你也就不會那麼受罪、那麼痛苦了。 如果你現在發現自己對於色法有愛味,這就叫做「於色味隨順覺」。「覺」是察覺的意思。能夠察覺自己對於色法的愛味,對它有如實的認識,就能夠得到智慧。「如實見」是因,「智慧」是果,也就是說,智慧是從觀行而來,而並非從禪定而來。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法論。 對於受、想、行、識的愛味,也是一樣的道理。 修行,要把現實中的狀況與佛經中講到的法義作比對,知道它就是佛經中講的某一個法。有的人就做不到這一點。比方說,有的人很會說色無常,而且很會念「無常故苦,苦故空,空故非我」。可是當他病痛的時候,卻不知道是因為自己貪著於這個身體的健康,才產生這么大的痛苦,反而怪佛菩薩沒有保佑他,都沒想到要把現實的狀況與佛經比對。這樣的人根本就沒有在修觀行,他只是把佛經當成是一種學問來學習、來記憶,而沒有引用經義來對治煩惱。 觀察有為法都是無常、苦、能夠變壞的法。「法」這個字在佛經里有很多種意思,有時候是指「規則」,但在這里是指「現象」。你觀察到這些法都是無常、苦、會變壞的,所以你知道它們是有過失、有過患的。如果你喜歡無常的有為法,愛味只有一點點,但是它的過患卻很大,那個時候你就會受很多罪。

四、善知識呂真觀在講解《勸發普賢行願》中講到:

假設你的好朋友欺騙了你,跟你借了一大筆錢故意不還你。這個時候你難過沒有關系,但一定要馬上把智慧跟慈悲拿出來應用,這樣子你才是一個學佛的人。首先,你應該用智慧去觀照它,錢它是什麼東西?它到底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是我(能取)還是我所(所取)?是五陰當中的哪一個部分?是十八界里頭的哪一界?同樣的,朋友的關系是什麼東西?它到底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是我還是我所?是五陰當中的哪一個部分?是十八界里頭的哪一界?這樣講好像很麻煩,當你嫻熟這種觀行之後,一念之間就可以做准確的分判。剛開始的時候,你只要分別某法(錢、朋友等等)是五陰當中的哪一個部分就行了。如果你能夠這樣的話,你就是有智慧的人,知道要怎樣把佛法上的智慧拿來對治自己的煩惱,你就長出一隻翅膀了。

你要是只用智慧觀察,沒有慈悲,你會變得很冷。你可能就丟一句話給他:「算我欠你的好了,以後果報你自己承擔。」(大眾笑。)我們用聲聞法對治煩惱,雖然也很管用,但卻錯失了度眾生的機會,因為你沒有菩提心,講話讓人受不了。
其實你可以把菩提心拿出來應用,心裡頭先起一個作意:「這個機會太好了!」(大眾笑。)為什麼呢?《維摩詰經》說,娑婆世界有十種善法是其他世界沒有的,其中有布施攝貧窮和凈戒攝毀禁。他來跟你借錢,故意賴債不還,你不恨他、不罵他,反而作意:「好,你既然不還,我就當作是送給你的,不要緊。」這就符合了布施攝貧窮和凈戒攝毀禁,未來世他一定要做你的弟子。(問:賴債的人比我還有錢,這樣算貧窮嗎?)貪得無厭就是貧窮,至少未來世會感得貧窮的果報。凈戒攝毀禁,就是你沒有做錯事,在這件事情上面你是持戒,他做錯事情是毀禁。(有人說:本來是要還錢的,就是規定的事他毀壞了。)對,戒就是行為規范,所以不一定是佛教的戒律。世間的法律有規定,跟人家借錢必須還,這是民事責任。如果他在跟你借錢的時候根本就不打算還你,這個叫詐欺,可以構成刑事責任,當然算是毀禁。
這樣有沒有聽懂?你要修成佛果,一定要廣度眾生,現在你跟他結了這樣的緣,他將來就一定要做你的弟子。你碰到故意賴債不還的人,要起歡喜心,不要講他的壞話。因為你講他壞話,攝受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五、善知識呂真觀在講解《雜阿含經論會編》時講到:
1、遇到挫折,您應當提起正知見「五陰身與外在的挫折,皆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這樣就能夠以般若正智修習忍辱波羅蜜,增益修所成慧。有了修所成慧,便有定力,有了定力,便能「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將來一定能夠證得實相般若,成為佛門龍象。

佛弟子碰到障礙,是很尋常的事;因為五蘊無常、苦、空、非我,所以只要五蘊不是朝向您希望的方向發展,就會有苦。資糧位的階段,佛菩薩和護法比較容易給您感應,讓您平安順利。但是,到了加行位與見道位,您必須現觀苦諦,才能見道乃至離開對三界諸有的貪愛,證有餘涅槃。這也是菩薩道必須修習的功課,並非只是解脫道而已。

2、過失無論大小,皆應盡速懺悔,諸行無常,臨終未必有時間可以懺悔,很多人是在昏迷或突如其來的意外中喪生。懺罪最好的方法是發起普賢行願,即使不能發起,也應讀誦《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因為普賢行願既能消除五逆重罪,也能讓人往生極樂。大智、大願才能滅掉大罪。毀謗正法的過失,要用弘揚正法來補過,如世親菩薩曾經毀謗大乘法,後來他以弘揚大乘法來補過,臨終時幾乎證得初地。如果不能弘揚正法,應該親近真善知識,努力求悟,並幫助真善知識弘法。

六、善知識正元老師在講解《佛教徒相信祈禱的功能嗎?》中講到:
諸佛以及八地以上的諸大菩薩,都是有無量的神通自在力來感應眾生的心念,並且幫助眾生的。假使我們有所祈求,只要是誠心祈禱,沒有得不到感應的;佛菩薩一定會以順、逆、顯、隱種種方便,來圓滿祈求者的心願。
「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另外,佛陀也在《法華經》當中贊揚觀世音菩薩說:「若有無量百千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妙法蓮華經》卷七)除了上述經典之外,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當中,也有解說八地菩薩的功德說:「因為八地菩薩對於現相現土等能力都已經得到大自在了,所以在眾生有需要的時候,只要一起念作意,一切眾生所需要的飲食、衣物等等資生之具,都能夠立即變現。」所以說,八地菩薩對於一切種利益有情之事都有大堪能的。 諸佛菩薩都是時時刻刻不斷的憐念眾生的,可是眾生卻心心念念不斷攀緣著五欲境界,深陷於世間煩惱當中而不願意出離;即使在祈求佛菩薩的時候,也常是信力不具足而心懷猶豫的,這怎麼能夠怪佛菩薩沒有感應呢?由於眾生念佛的誠心以及信心等程度各不相同,感應當然也就因此有所差別。 而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我們應該要了解,那就是佛菩薩救度眾生有順度的,也有逆度的,有顯度的,也有隱度的。譬如求醫病而得到痊癒的,或所求如意的,那是順度;求壽反而夭折,或所求不順遂的,那麼是屬於逆度;感得佛菩薩為你現身說法或者救拔的,是顯度;因為祈求而感得人事聚合、機緣相助的,則是叫作隱度。這是為了要以各種的攝受方便,逐漸安置眾生於佛法當中,乃至令其善根逐漸成熟,最後能夠得到究竟解脫,所以會有這許多的不同。 或許有人會懷疑:佛菩薩為什麼要用逆境來度人呢?其實這是因為,眾生處在順境的時候總是容易放縱自己在聲色五欲之中,想要他們修學佛道是很困難的,這種人往往要遭遇到逆境,才能對往昔的行為產生懺悔之心,而生起進修佛道的心願。所以,我們要瞭解,佛菩薩回應眾生的祈求,並不一定是隨眾生的欲求來滿足眾生現在的求願。 例如,佛陀在《菩薩地持經》當中的〈四攝品〉有如此解說:「如何是菩薩一切行利呢?大略說來有兩種:第一種是一切眾生善根尚未成熟者,方便令熟;第二種是善根已經成熟者,令他走向解脫。另外一種說法又說,菩薩一切行利有三種:第一種是給予現世利,第二種是給予後世利,第三種則是給予現世以及後世利。」所以,佛菩薩攝受眾生,是為了讓眾生逐步能得到解脫的功德,乃至於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而能夠究竟解脫;這並非只是為了要滿足眾生眼前於世間法上的所求以及執著。所以,就會視眾生的根性,而以各種方便來攝受眾生以及調伏眾生。因此,在向佛菩薩一心祈求之後,我們應該要瞭解,佛菩薩會以最適合我們的方式來攝受我們;而不是只會依照我們因為貪瞋痴等煩惱而對世間境界產生各種雜染的欲求,來滿足我們。
所以,在祈求之後,我們應該要有正確的心態,來面對各種可能的結果。例如:遭遇劫難未必是禍,喪子未必是凶,重病痊癒未必可喜,延壽未必可賀,得財未必是福,家難未必不幸,謀事得成未必可慶,謀事不成則未必可悲。因為世間法本來就是虛妄無常,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在面對這些苦、空、無常、無我的世間法的變化當中,來參透這些道理,而逐步發起解脫道以及佛菩提道的智慧。因為這才是學佛人最重要的目標啊!
身為佛教徒應該都要知道,修學佛法最重要的一個基礎,就是要能夠深信因果,之所以會有因緣果報絲毫不爽,甚至於如《大寶積經》當中大家耳熟能詳的偈語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大寶積經》卷五十七)也就是說,縱使經過了一百劫那麼長久的時間,所曾造的業種仍然會完整地收藏在本識如來藏當中,而不會銷亡的;當因緣際會的時候,該受的果報還是要自受,而無法逃離的。這是因為一切有情眾生的本源如來藏本不生滅,自無始劫前一直到盡未來際,永遠都是這樣的體性,而不會稍稍改變;所以,所有的業種也都不會隨意消失的。
總之,無論今生或者未來世的禍福,其實都是我們自己所造的,所以不應該怨天尤人,或者四處胡亂祈求。當我們遇到世間境界的考驗,覺得自己實在是力量薄弱時候,應該是要先真心的懺悔,並且自己努力地修集福德以及智慧。要能夠這樣子作之後,再以追求無上正等菩提的心念來誠心祈求佛菩薩,才有可能得到佛菩薩的攝受以及加持的。

七、善知識呂真觀開示「五濁惡世」之「見濁」

眾生有很多邪見。這個「見」主要指邪見,即不符合事實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可以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我們如果修行,就要先從「見」下手。眾生的一切煩惱,都從無明而來(廣義來說,無明也屬於煩惱)。無明是對事實真相的不了解,「見」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眾生的大部分煩惱都由它引發。雖然如此,「見」終究只是一種認知,只需用事實來說明,很容易就能糾正過來,所以我們的修行,從「見」下手是最得力、最高效的,這種煩惱也叫作「見所斷煩惱」。相對還有「修所斷煩惱」,是鏟除了邪見之後,要依正見慢慢對治,才能斷盡的煩惱,貪、瞋都屬於這一類。比方說貪愛,貪愛是煩惱,假如說我很貪吃,我也知道這不對,但我就是喜歡吃,控制不了。知道不對是見解,但貪愛這個煩惱還是控制不了,所以煩惱和見解還是有差別的。當然,最初還是和見解有關,如果說你過去世一直在用「凡夫我見」為自己的貪愛找理由,你的貪愛就會一直強化下去。假設說我現在吃一種很美味的東西,我就說:「我必須要活下去啊,民以食為天嘛!」這樣為貪愛找理由,就肆無忌憚地越吃越多。眾生貪愛的增長,就是因為過去世不斷為貪愛找理由,所以貪愛就一直增長,變成一股勢力,停不下來。就算你這一世斷了三縛結(聲聞見道),或者開悟了(大乘見道),你的貪愛也不會馬上停下來,必須要悟後起修,才有辦法把煩惱斷掉。

八、善知識呂真觀開示:修行與工作、生活

問:現代人求名求利不擇手段,虛名確實可以帶來現實利益,學佛人往世福德不具者,今世為求佛法,自甘寂寞,自守清凈,除了一些不該為的求財機會外,求正財之機會也少有之,在家居士福慧皆具者,才不失為弘法之典範也(易攝受眾生),後學知之,無興趣追逐世間利益,浪費時光,而現實確實需要一定的資財供養眷屬基本生活之需,供養三寶護法弘法之用等,如何處之?

答:首先,因緣果報難以了知,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知之。修行人這一世是否能有福德因緣修學了義究竟正法,要看過去世是否曾經努力布施,是否曾與正法結過善緣乃至護持正法,是否曾經抵制正法、誹謗正法等,相關的因緣與障難甚為復雜,難以一概而論。一般而言,若這一世能有因緣修學了義究竟正法,能夠安住於正法中修學,福德通常不會過於貧乏,因為菩薩必有可愛的異熟果報。若是福德仍不具足者,還須為生活、為三餐奔忙而無閑暇,這種人不容易有因緣修學了義究竟正法;即使有因緣也不容易安住,因為世間法中能讓他煩惱的事情太多了,根本無暇修學佛法,亦即其事障較多而阻礙修學正法。

因此,能安住於正法中修學者,其基本的、生活上所需的資財通常不至於匱乏。若還有生活上面的困苦,學人當思:吾等往世必定在布施度方面所作缺乏,此世能夠有因緣學習正法,必是往世與善知識結過善緣,但是自己累世修福的部分仍有匱乏,所以此世應當更為努力的在布施眾生、利益有情,乃至護持正法上面努力。以此逆向操作的方式,期能快速在此世以後,就能遠離貧窮匱乏的業行,古德有雲:「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有智的學佛人,當以此來檢視自己的處境與行為,以智慧來面對環境及轉變自己的命運。

再者,一般的在家學佛人,尤其是菩薩道的行者,還是得兼顧家中的生活、照顧一家老小,因此確實需要一定的收入作為基本生活之需而長養道器;因此,雖然是心向解脫、心求佛道,但因並未出家專心修行,故能有一個穩定的收入,這還是必要的。但學佛人對於錢財的基本心態是夠用就好,菩薩雖不會刻意排斥錢財,但也不會為了貪圖享受或為了累積財富而不擇手段獲取不當錢財。

大德您雖然無興趣追逐世間利益,但是基本的生活條件仍然應該要先滿足,才能進一步修學正法;否則,冒然辭去工作或提早退休,若父母親或配偶都不是學佛人,則易引起他們的瞋惱之心,甚至會怪罪正法,未來要接引他們入佛門可就難了;而您自身的學佛過程也一定不會順利,會因為家裡成員的阻撓而有諸多障礙產生,仍然不能於正法中得安住。而且,世間法的工巧歷練也是菩薩道必須要修集的資糧,因此當以長遠觀點來看成佛之道。

另外,若是辭去工作或提早退休來專修,也不必然能保證修行一定因此得力、功夫一定增長;反之,有固定工作的人,也不必然會因為工作而影響其修行。因為修行是一條長遠的路,如您提到的,必須「福慧皆具」,不只在家居士必須福慧皆具,出家菩薩亦是要福慧皆具;尤其是佛菩提道的修證,許多的因緣是必須在世間法當中去成就,因此有句話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雖然處於世間雜染法中,卻能夠依此緣之激勵而能夠對於解脫與智慧的增上有助益,端看您以什麼角度來面對。所以,若是工作性質不是與惡律儀有關,因此不會影響修行,並不一定要因修行而辭去工作或提早退休,尤其是家中成員若不是也在修學佛法時更是如此,因此攝受家人趣向解脫及佛道的成就,也是菩薩應該要做的事情。

事實上,如果有正確的知見,再加上有上求佛道的堅定心志,即使平日有工作,乃至工作忙碌,照樣可以成就無相念佛的功夫,照樣可以護持三寶、護持正法;而且在動中所成就的功夫不怕喧鬧,能夠騎聲蓋色而凈念相繼,這才是將來參禪所需的基本功夫。當然,若您家中未來生活的所需都已安排妥當、不虞匱乏,家中成員也都樂於配合您的修行,您也可以辭去工作或提早退休而一心專修。此中各類情況甚多,企望努力精進於佛道者,當以智慧為先導來衡量自己的狀況,選擇應有的作法,用長遠心配合勇猛心的精進方式正確有智的修道。

最後,對於供養三寶、護持正法的問題,其實要供養、護持正法的方式很多,並不一定要以錢財的方式為之才算是護持、供養;財布施只是三施其中之一,還有無畏施、法布施等方式也都可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卷53說:【佛子!我常以法施為首,出生長養諸白凈法。】法施亦有甚多種,譬如,於正法團體中幫忙打掃講堂、整理蒲團、搬運書籍,或是幫往生者助念、出外擺書攤、發結緣書接引眾生,讓眾生有因緣能接觸正法、修學正法;或者幫忙校對經文、翻譯等等的身力、腦力、時間的付出,都算是供養三寶、護持正法;乃至自身或邀請親朋好友前來聽經聞法,甚至參與講堂所辦的法會、演講等,也都是護持道場、護持正法。

九、善知識呂真觀開示:人會墮到三惡道一定是從取相分別而來

比如強盜看到有錢人家過得很好,這樣他就先在「有錢人的生活」上取相分別。接著他又想:「有錢人為什麼可以這么有錢,而我為什麼生下來就這么窮?這是沒道理的。我一定要想辦法讓我自己變成有錢人。」後來,他就去打家劫舍、佔山為王了。所以,我們看到,他會成為強盜,一定是先從取相分別開始的。如果他不取相分別,心想:「窮就窮,有什麼關系?過得很舒服、很享受,又有什麼關系?甚至餓死有什麼關系?」如果他能夠不取相分別的話,就會是這種心境。在鬧飢荒的時候,大家都沒有東西吃,如果是一個聖賢的話,他就會說:「其實人都是要死的,餓死又有什麼關系?」聖賢不取相分別,所以可以達到這種心境;但強盜卻從一開始就取相分別,然後就用不正當的手段去達成他的目的,這樣就會從人間墮入到三惡道去。

十、問:除了用大乘法的正見、正念、正定對治煩惱,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善知識呂真觀回答:另一個很好的方法,是用菩提心來對治,例如普賢行願。要是有煩惱一直糾纏著,擺脫不了,可以讀誦《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將自己沉浸在普賢行願的願力海當中,與諸佛菩薩的願力相應,便能夠很快除滅煩惱。

『捌』 不隨心是善是惡佛教怎麼定義不如意,現代社會往往是小事不如意,但是事關重大。

不隨心,不如意,在佛教當中,都是從凡夫角度來定義的,沒有什麼不同,
只有按照佛教的修行,才能遠離不如意、不隨心,八風不動。

佛教對大事尚不動心,何況小事?逆來順受。
不隨心,非善非惡,乃世界無常常態也。
因是常態,故佛者坦然面對不隨心。

閱讀全文

與佛法如何理解生活中的不如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