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焦慮是什麼意思
焦慮是一種情緒反應,通常與現實刺激有關,其中含有著急、掛念、憂愁、緊張、恐慌、不安等成分。
但有人並無客觀原因而長期處於焦慮狀態,其焦慮並非是實際威脅引起的,其緊張程度與現實情況很不相符,常無緣無故害怕大禍臨頭,擔心患有不可救葯的嚴重疾病,以致出現坐卧不寧、惶惶不安等症狀。
這種異常焦慮屬精神病的一種表現,稱為「焦慮症」,它是指在沒有腦器質性疾病或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情況下,以焦慮情緒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精神障礙,目前並沒有明確的病因,但是主要涉及了遺傳因素、神經生物因素以及心理社會因素。
焦慮的原因
焦慮症的病因復雜,遺傳因素、神經生物學因素、心理因素等均與本病的發病有關系。患者所處的環境也在焦慮症的發病中起到重要作用,長期面臨威脅或處於不利環境之中的人,更易發生焦慮症。
基本病因
1、遺傳因素
研究表明焦慮障礙具有遺傳性,主要表現為焦慮症的家族聚集性,如果家屬中有患有焦慮症的患者,那麼此人的患病率要高於正常人。
2、神經生物學因素
神經遞質傳遞神經的信號,焦慮症的發病也可能與神經遞質的異常有關,例如γ-氨基丁酸或5-羥色胺等。同時焦慮症的發病也與去甲腎上腺素的異常有關,或者靜脈注射乳酸鹽也能引起患者引發焦慮。
3、心理學因素
行為主義理論認為,焦慮是對某些環境刺激的恐懼而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心理動力學理論認為,焦慮源於內在的心理沖突,是童年或少年期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沖突在成年後被激活,從而形成焦慮。
在臨床上,一些焦慮症的患者病前有刺激性的生活事件,特別是威脅性事件更易導致焦慮發作。近來的研究顯示童年時期發展的不安全的依戀關系、對照料者的矛盾情感、父母的過度保護、被虐待和威脅、與養育者過多分離均可能是焦慮產生的原因。
⑵ 什麼是生活焦慮症
導致生活中焦慮症的原因,很多人對於生活、工作和學習存在一定的抱怨是非常正常的情緒,但如果經常性的存在這樣的心態,就應該嚴重懷疑已經患上了焦慮症。那麼,是這些生活中的枯燥、寂寞、無聊導致了焦慮症的產生嗎?通過自我調節能擺脫這種焦慮情緒嗎?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在臨床實踐中焦慮症的原因可以細分為以下幾點:
1、超我對自我的道德和完美主義的要求。因未臻完美而責備自己,因有不道德的念頭而厭惡自己。
2、個人內部的各種沖動、慾望,與自我難以調和,反應性的敵意、極力壓抑的沖動、矛盾的意向是常見的焦慮症的原因。
3、軀體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礙雖然不會是引起焦慮症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見的情況下,病人的焦慮症狀可以由軀體因素而引發,比如,甲狀腺亢進、腎上腺腫瘤。許多研究者試圖發現,是不是焦慮症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某些神經遞質,是引發焦慮症的罪魁禍首。
4、外界環境的劇烈變化或未知的充滿風險的新環境,此時個人的慣常行為方式無法適應這一特殊情景。
5、認知過程,或者是思維,在焦慮症的原因形成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抑鬱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傾向於把模稜兩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釋成危機的先兆,更傾向於認為壞事情會落到他們頭上,更傾向於認為失敗在等待著他們,更傾向於低估自己對消極事件的控制能力。
6、在有應激事件發生的情況下,更有可能出現焦慮症。由於應激行為的強化,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刺激—反應的錯誤聯結,或者程度的控制不當,使應激准備過程中積累或調用的心理能量得不到有效釋放,持續緊張、心慌等,影響到後續行為,而甲狀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這些和緊張情緒有關的激素的分泌紊亂則對以上過程有放大作用。
導致生活中焦慮症的原因就是以上幾個,但由於焦慮症患者的個人情況及所處的環境不同,具體產生的原因就需要到醫院進行必要的檢查和診斷,只有了解了病因,才能盡量避免焦慮症的病發,這是治療焦慮症的重中之重。如何對自己的焦慮心理進行調節,就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調節和治療。
⑶ 感到焦慮是什麼意思
所有的心理疾病中,只有焦慮症會引起軀體化障礙。
如果說你感到焦慮,你可能會有胸悶啊,心跳加快,無法呼吸。坐立不安,緊張,局促不安等行為。
⑷ 焦慮的具體表現及形成原因是什麼
焦慮是由於過分緊張引起的一種心理狀態,在不同條件的刺激下,青少年學生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焦慮。具體表現:第一,學習焦慮。即由學習活動引起的焦慮。有關調查表明,「學習和考試焦慮」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二,生理焦慮。即因自身生理發展不適應而引起的焦慮。如對「月經」、「遺精」、「手淫」及其他第二性徵出現而產生恐懼、悔恨、羞恥感、罪惡感等。第三,心理發展焦慮。即由於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成人感」增強,卻未獲得他人應有的承認或尊重,對社會地位欲求不滿而產生的焦慮。第四,生活焦慮。即由於不能適應生活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而引起的焦慮。如有的赴外求學不適應當地居住環境、飲食條件、生活習慣等;有的缺乏獨立生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等。第五,人際關系焦慮。即因無法適應各種人際關系而引起的焦慮。
以上不同的五種焦慮表現,如果它的存在是短暫的、輕度的,則不會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產生較大影響;但如果是持續的、較大強度的,則會損害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形成與發展,造成不良後果。
當青少年學生處於焦慮狀態時,如果其遇到失敗或挫折的打擊,則會導致學生自身價值感的喪失或自尊心的嚴重受損,從而造成個體「神經過敏性焦慮」,該症狀主要表現為:患者會持續性或發作性地感到恐懼不安,提心吊膽,緊張焦慮,特別是當原發刺激情境出現時。在他人眼裡,患者所感到的恐懼緊張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至少是過分的,但患者卻無法控制自己,走不出焦慮的泥潭。
那麼,是什麼原因促成了青少年的精神焦慮呢?
1.家庭的壓力。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有用的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合乎情理的,家長期望孩子能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收入,能「出人頭地」,因此形成了過高的期望值。他們寧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盡力滿足孩子的物質欲求,與此同時,不少父母並未把自己與子女的關系放在平等的位置來看待,習慣於選擇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來命令子女,儼然將之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憑著一廂所願的「為了孩子好」的心理,很少顧忌孩子的內心感受。尤其對於孩子學習成績的要求,易於表現出幾近苛刻的態度。孩子的課余時間不僅被家長安排得滿滿當當,而且一旦孩子考試成績稍不理想,即遭致家長「疾風暴雨」或「凄風冷雨」式的回應。這種過分的功利性教育必然會造成孩子的情緒高度緊張、焦慮。
2.過重的學習負擔。青少年學習負擔過重也是導致焦慮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突出表現在,學習要求過高、作業量太大、考試太頻繁。這就形成一部分人因為無法完成學習任務而形成學習負擔。學校為了轉變這些「學習差生」,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就不斷地加大學習量,作業越來越多,使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整天陷在作業堆里。頻繁的練習和考試不僅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而且逐步產生了恐懼心理,每天放學時學生怕老師布置作業,早上到校怕老師檢查作業,學生見到作業和考試會感到恐懼不安,心理極度緊張。
3.不良人際關系。不良的社會關系常使人感到飄零、失落、不被重視、失去愛,恐懼受人排拒、恐懼屈辱等,這些不良情緒會導致焦慮的產生。
當青少年產生焦慮心理時,往往會對生活產生消極態度。因此,應對焦慮是當今青少年應重視的問題。
⑸ 焦慮是什麼意思
焦慮是內在環境做斗爭和生存適應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基本情緒。有焦慮並不意味著都有臨床意義的病理性情緒,在應激面前,適度的焦慮其實是有積極作用的,它能夠充分調動身體臟器的技能,適度提高大腦的反應速度和警戒性,它對人體來講是保護的作用。只有具備某些病理性特徵,同時又對正常的社會功能產生影響的時候,才認為是病理性的焦慮。病理性的焦慮對於個體而言是不可控制的,它沒有明確的對象,也沒有明確的內容,它就是緊張、恐懼的情緒。或者是有一些事情,它的威脅程度和患者的焦慮程度也是不相符合的。所以,焦慮的出現並不是個體想多了,或者是心理素質不夠強大,實際上它是個體沒辦法控制的和病態的情緒。
⑹ 為什麼生活有段時間會焦慮
在臨床心理學中,這種情況叫「廣泛性焦慮症」。此類患者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總是感到不安、焦慮、緊張,不論身邊的人怎麼安慰和保證,他們就是控制不住地擔心、憂慮,以至於無法安下心來集中注意力做事,工作效率下降。長期彌漫的焦慮會使人全身肌肉緊張,難以入睡,進而導致精力下降,疲憊不堪。
導致廣泛性焦慮症的原因比較復雜,一般認為有先天因素,父母的焦慮遺傳給了孩子;二是患者本身就容易焦慮,他們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低,希望所有事都掌控在自己手中;三是環境因素,目前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充滿各種選擇與不確定,人們難以按部就班過一生,這種不安定讓很多人越來越焦慮。
如果你總是感到莫名焦慮,但還沒嚴重到影響工作、生活等社會功能,可以進行自我調節。如與身邊的人討論焦慮感,你會發現很多人都會焦慮,這多少能讓你感到釋然;你也可以在憂慮的時候,問自己「這樣擔憂對於解決問題有幫助嗎」「可以做點什麼來改善目前的狀況」,通過增加自省、提高行動力來平復心情。
⑺ 焦慮是什麼
焦慮是對自己、親人及朋友的生命安全、前途命運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不安的情緒,包含著急、掛念、憂愁、緊張、恐慌、不安等。如事過境遷,患者的焦慮可能會解除。有的人並無客觀原因而長期處於焦慮的狀態,總感覺無緣無故的大禍臨頭,長期焦慮不安、坐卧不寧、惶恐不安的情況屬於病態,稱之為焦慮症,一旦出現,需要進行相關調整,嚴重者可出現情感的障礙或情緒的波動。臨床上,焦慮主要有三組症狀,精神性焦慮,軀體性焦慮和運動性不安,具體如下:1、精神性焦慮:表現為對日常瑣事的過度和持久的不安、擔心,患者對未來發生的或不明確的事件過度擔心,如擔心孩子是不是在學校受欺負,出門是不是會被房頂上的花盆掉下來砸到,父母是不是過些日子要生病等,又稱之為預期性焦慮。杞人憂天就是精神焦慮,患者會出現易激惹、煩躁不安等;2、軀體性焦慮:可出現類似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又稱為植物性焦慮。患者可出現手腳心出汗、惡心、心慌、心率增快、頭暈、頭痛、口乾、咽部不適、咽部異物感、腹瀉、腹痛、尿頻、尿急、耳鳴、看東西不清楚、渾身不適甚至手腳發麻、顫抖等;3、運動性不安:患者可出現肌肉顫抖、身體發抖、坐卧不寧、無目的走動、易激惹、易發怒等,其表情緊張、痛苦,皮膚蒼白、多汗,小動作較多,總是漫無目的的瞎走、不安,有的患者會出現口吃,回答問題不清楚等。
⑻ 怎麼理解焦慮
焦慮是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完美狀況正處在危險或受到威脅時所產生的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
這里所說的完美狀況包括很多方面,有生理上的健康、身體上的安全、心理上的寧靜、事業上的成功、自尊的維護;還有為他人安危的擔心,比如父母因為兒女的遲遲不歸而憂心忡忡。緊張是程度較輕的焦慮 ,恐懼則是程度較嚴重的焦慮。作為一種心理狀態,焦慮在生理、行為方面有一系列的特徵。
焦慮在生理方面的表現有:肌肉僵硬,頭暈、發木,全身或局部疼痛,呼吸不暢,心率不齊,口乾舌燥,臉紅,寒戰、手心出汗,食慾減退,失眠。也有的人從生理表現上看不出任何異常,但可以通過他的行為上的變化,看出他的焦慮:說話唐突,語無倫次,表情特殊,臉面痙攣,笨手笨腳,結結巴巴,思緒不清等。
焦慮和疼痛一樣,雖然人人都希望能免受焦慮的折磨,但是焦慮也有有用的一面。它可以時時提醒我們,使我們隨機應變,隨時防禦所面臨的危機。在略有壓力下,工作會做得更完善更出色。但這些都是在焦慮水平適度的情形下所產生的效果,一旦焦慮過度,就會產生負面效果。
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焦慮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關系呈倒U型,也就是說,過低和過高的焦慮水平都不能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但我們一般所說的情況都是焦慮水平過高,因此學習一些控制焦慮的技巧也是非常必要的。
⑼ 什麼是焦慮,我們該如何克服焦慮
焦慮是對自己的生活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本質是對目前狀態的不滿。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一些緊迫、困難的事偶爾出現的焦慮感是很正常,如果我們誇大這種焦慮的狀態會使情緒不健康的發展,甚至對焦慮這種情緒感到焦慮。
所以說克服焦慮的第一原則就是,不要放大焦慮,把注意力放在解決事情本身上而不是放在自己的情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