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沃爾特·莫德爾的人物生平
沃爾特莫德爾元帥在德國陸軍元帥中算是一位後起之秀,但他在德國最後時刻所表現出的軍事才華,令盟軍指揮官們側目,他被希特勒本人稱為東線的救星,在1944年12月16日,他指揮的突出部之戰即阿登攻勢中,他的指揮和組織才華被淋漓景緻地發揮了出來,這一突如其來的進攻令西線盟軍戰線崩潰,德國最後的這場攻勢最終以慘敗收場,但這是法西斯的必然結局.莫德爾元帥因徹底地失望而在杜易斯堡附近的樹林中自殺.1942年1月,中央集團軍的北翼曾發生過一次嚴重危機。在蘇奇尼契附近,蘇軍在德軍第四軍團與第2裝甲軍團之間突破了,並經過多羅哥布次向斯摩棱斯克迅速前進。於是緩慢地向卡盧加摩哈斯克之線撤退的第四軍團就陷入了極大的危機。
⑵ 納粹德國27元帥的下場如何
首先轎正一下 只有 26位 沒有27位
下面請看答案
納粹德國26位元帥
勃洛姆堡(1878~1946)出生於軍人世家。1897年從軍。1936.4.1授陸軍元帥。畢業於利希菲爾德軍事學院、柏林軍事學院。擔任過陸軍部長兼武裝力量總司令、國防軍總司令、國防部長、戰爭部長兼武裝部隊總司令。參加過一戰。被迫辭去軍職,戰後受審,死於獄中。
戈林(1893~1946)出生於官僚家庭。1912年從軍。1938.2.4授空軍元帥;1940.7.19授帝國元帥。畢業於卡爾斯魯赫軍官學校、利希菲爾德軍事學院。擔任過國會議長、普魯士總理兼內政部長、航空部長、空軍總司令、國防委員會主席。參加過一戰、二戰。戰犯,臨刑前兩小時自殺。
雷德爾(1876~1960)出生於教師家庭。1894年從軍。1939.4.1授海軍元帥。畢業於基爾海軍軍官學院。擔任過海軍總參謀長、海軍總司令。參加過一戰、二戰。戰犯,1946年被判處終身監禁,1955年獲釋。
勃勞希契(1881~1948)出生於軍人世家。1900年從軍。1940.7.19授陸軍元帥。畢業於柏林軍事學院。擔任過東普魯士軍區司令、第四集團軍司令、陸軍總司令。參加過一戰、二戰。戰後死於一所英國部隊醫院。
凱特爾(1882~1946)出生於農場主家庭。1901年從軍。1940.7.19授陸軍元帥。擔任過德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參加過一戰、二戰。戰犯,被絞死。
龍德施泰特(1875~1953)出生於軍人世家。1892年從軍。1940.7.19授陸軍元帥。畢業於利希菲爾德軍事學院、柏林軍事學院。擔任過A集團軍群司令、南方集團軍群司令、西線德軍總司令兼D集團軍群司令。參加過一戰、二戰。曾被四次免職,戰後囚於英國,1949年因病獲釋。
博克(1880~1945)出生於軍人世家。1897年從軍。1940.7.19授陸軍元帥。畢業於波茨坦軍校、利希菲爾德軍事學院。擔任過北方集團軍群司令、B集團軍群司令、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南方集團軍群司令、A集團軍群司令。參加過一戰、二戰。曾兩次被免職,後死於空襲。
勒布(1876~1956)出生於平民家庭。1895年從軍。1940.7.19授陸軍元帥。畢業於炮兵與工程學校、巴伐利亞軍事學院。擔任過C集團軍群司令、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參加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一戰、二戰。曾兩次被解職,後被判處3年徒刑。
李斯特(1880~1971)出生於醫生家庭。1898年從軍。1940.7.19授陸軍元帥。畢業於炮兵與工程學校、巴伐利亞軍事學院。擔任過第十二集團軍司令、巴爾干佔領軍司令、A集團軍群司令。參加過一戰、二戰。被判處終身監禁,1952年因病獲釋。
克魯格(1882~1944)出生於軍人世家。1901年從軍。1940.7.19授陸軍元帥。畢業於柏林軍事學院。擔任過第四集團軍司令、中央集團軍群司令、西線德軍總司令。參加過一戰、二戰。服毒自盡。
維茨勒本(1881~1944)出生於貴族家庭。1901年從軍。1940.7.19授陸軍元帥。畢業於普魯士武備學校、利希菲爾德軍事學院。擔任過第一集團軍司令、D集團軍群司令、西方集團軍群司令。參加過一戰、二戰。被絞死。
賴歇瑙(1884~1942)出生於軍人世家。1903年從軍。1940.7.19授陸軍元帥。畢業於柏林軍事學院。擔任過第六集團軍司令、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參加過一戰、二戰。死於心臟病(中風)。
米爾希(1892~1972)1914年從軍。1940.7.19授空軍元帥。擔任過航空部副部長、空軍總監兼空軍部副部長。參加過一戰、二戰。被判處終身監禁,不久減刑為15年,1954年被赦免。
凱塞林(1885~1960)出生於教員家庭。1904年從軍。1940.7.19授空軍元帥。畢業於炮兵與工程學校。擔任過空軍總參謀長、第二航空隊司令、南線德軍總司令、西南線德軍總司令、西線德軍總司令。參加過一戰、二戰。1947年被判處死刑,後改為終身監禁,1952年獲釋。
施佩勒(1885~1953)出生於平民家庭。1903年從軍。1940.7.19授空軍元帥。畢業於柏林軍事學院。擔任過第三航空隊司令、駐法國空軍司令。參加過一戰、西班牙內戰、二戰。曾兩次受審,但都被宣布無罪。
隆美爾(1891~1944)出生於教師家庭。1910年從軍。1942.6.22授陸軍元帥。畢業於但澤皇家軍官預備學校。擔任過北非德軍遠征軍司令、非洲裝甲集團軍司令、駐北義大利B集團軍群司令、駐法國B集團軍群司令。參加過一戰、二戰。被迫服毒自盡。
屈希勒爾(1881~1968)出生於貴族家庭。1900年從軍。1942.6.30授陸軍元帥。畢業於騎兵學校、柏林軍事學院。擔任過第三集團軍司令、第十八集團軍司令、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參加過一戰、二戰。被判處20年徒刑,1951年改為12年,翌年被釋放。
曼施坦因(1887~1973)出生於軍人世家。1906年從軍。1942.7.1授陸軍元帥。畢業於利希菲爾德軍事學院、柏林軍事學院。擔任過第十一集團軍司令、頓河集團軍群司令、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參加過一戰、二戰。1949年被判處18年監禁,1953年獲釋。
克萊斯特(1881~1954)出生於貴族家庭。1900年從軍。1943.1.31授陸軍元帥。畢業於柏林軍事學院。擔任過A集團軍群司令、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參加過一戰、二戰。戰後為英軍俘虜,作為戰犯交付南斯拉夫,後引渡蘇聯,死於獄中。
魏克斯(1881~1954)出生於平民家庭。1900年從軍。1943.1.31授陸軍元帥。畢業於巴伐利亞軍事學院。擔任過B集團軍群司令、巴爾干東南部德軍司令、F集團軍群司令。參加過一戰、二戰。戰後為美軍俘虜,後被免於起訴,1948年獲釋。
布施(1885~1945)出生於中產階級家庭。1904年從軍。1943.1.31授陸軍元帥。畢業於普魯士武備學校、利希菲爾德軍事學院。擔任過第十六集團軍司令、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德國西北部德軍集團司令。參加過一戰、二戰。死於英國戰俘營。
鄧尼茨(1891~1980)出生於知識份子家庭。1910年從軍。1943.1.31授海軍元帥。畢業於弗倫斯堡——莫威克海軍學校。擔任過德國海軍總司令兼潛艇部隊司令、德國國家元首兼武裝部隊最高統帥。參加過一戰、二戰。被判處10年徒刑。
保盧斯(1890~1957)出生於平民家庭。1909年從軍。1943.1.31授陸軍元帥。畢業於普魯士武備學校。擔任過德軍副總參謀長、第六集團軍司令。參加過一戰、二戰。投降被俘。
里希特霍芬(1895~1945)出生於貴族家庭。1913年從軍。1943.2.11授空軍元帥。畢業於哈雷航空學校、利希菲爾德軍事學院。擔任過第四航空隊司令、第二航空隊司令。參加過一戰、西班牙內戰、二戰。病死於美軍戰俘營。
莫德爾(1891~1945)出生於中產階級家庭。1909年從軍。1944.3.31授陸軍元帥。擔任過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中央集團軍群司令、西線德軍總司令、駐法國B集團軍群司令。參加過一戰、二戰。自殺身亡。
舍爾納(1892~1973)1914年從軍。1945.4.3授陸軍元帥。擔任過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北方集團軍群司令、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陸軍總司令。參加過一戰、二戰。曾在蘇聯監禁10年,獲釋後定居西德。1957年又被判刑4年半,1960年因健康原因獲釋。
格賴姆(1892~1945)出生於軍人世家。1912年從軍。1945.4.26授空軍元帥。畢業於巴伐利亞軍事學院。擔任過第六航空隊司令、空軍總司令。參加過一戰、二戰。在戰俘營服毒自盡。
加分謝謝!!!
⑶ 沃爾特·莫德爾被譽為堅不可摧的元帥,他最終結局怎樣
二戰時期一說到德軍中著名的將領,很多人都會想到曼施坦因、隆美爾、古德里安等等,這些將領在戰場上高超的智慧藝術,加上獨具一格的人格魅力,不僅僅贏得自己人的尊重,同樣也贏得了敵人的尊重,除了隆美爾遭遇悲劇命運外,其他二位後來都活了下來,並且得到了應有的認可,但以上三位在德軍中進攻是比較突出的。
在東線戰場上,莫德爾率領的第九集團軍,甚至還擊敗了朱可夫率領的7個集團軍,這場戰爭中,德軍損失不到四萬,而蘇軍損失則超過26萬,其中好包括大量的坦克和裝甲車,雖然在戰爭後期,莫德爾得到了希特勒的重用,但是卻難以挽回戰爭的頹勢,就在戰爭失敗前,希特勒下令莫德爾毀掉所有工廠的命令,但莫德爾並沒有執行,隨後他選擇了自盡,結束了這一生的命運。
⑷ 沃爾特·莫德爾的介紹
沃爾特·莫德爾元帥在德國陸軍元帥中算是一位後起之秀,但他在德國最後時刻所表現出的軍事才華,令盟軍指揮官們側目,他被希特勒本人稱為東線的救星。1944年12月16日,他指揮的突出部之戰即阿登攻勢中,他的指揮和組織才華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出來,這一突如其來的進攻令西線盟軍戰線崩潰,德國最後的這場攻勢最終以慘敗收場,但這是法西斯的必然結局,莫德爾元帥因徹底地失望而在杜易斯堡附近的樹林中自殺。
⑸ 希望詳細介紹德國陸軍元帥莫德爾
納粹德國元帥的名字大多同某個重大戰役相連,例如:倫德斯泰特與西歐戰役、博克與莫斯科戰役、保盧斯與斯大林格勒戰役、魏克斯與巴爾干戰役、隆美爾與北非戰役、曼斯坦因與克里米亞戰役。這里記述的這位德國元帥卻沒有上面那些元帥一役定終身的「殊榮」,而總是受命於危難之際,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最有能力的納粹將帥」,所以他的名字與大戰後期相連。此人就是莫德爾。
沃爾特•莫德爾(Walter Model,1891—1945),1891年1月24日生於德國馬格德堡附近的根廷。父親是音樂教師。莫德爾性格倔強而暴躁,透過單片眼鏡的卻是坦誠的目光。1909年,莫德爾從瑙姆堡中學畢業,到帝國陸軍第52步兵團服役。次年晉升為少尉。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先在西線作戰,參加過凡爾登戰役,曾數次負傷而獲一級鐵十字勛章,後調入總參謀部工作,而這對沒有進過軍事學院的莫德爾來說,實在是一種殊榮。大戰結束後,赴東普魯士的第2步兵團任職。在此期間,莫德爾晉升很慢,到1932年11月才成為中校,卻寫了一本關於格奈瑟瑙元帥的著作。1934年10月,莫德爾晉升為上校。
希特勒上台後,莫德爾很快成為狂熱的納粹信徒,經戈培爾介紹而受希特勒接見,並得到賞識和重用。1935年,他從國防部陸軍訓練局局長之職調任陸軍技術局局長,負責重整軍備技術問題。他曾到蘇聯訪問,交流研究軍備問題。1938年,莫德爾晉升為少將。
1939年,莫德爾擔任第4軍參謀長,在北方集團軍群編成內參加波蘭戰役。波蘭淪陷後,調任第16集團軍參謀長。1940年5月,隨部參加進攻西歐的戰役,在A集團軍群編成內從特里爾附近突破法軍防線,於6月15日佔領凡爾登。11月,因戰功晉升為中將,不久又調任第3裝甲師師長,駐扎東線准備入侵蘇聯。
蘇德戰爭爆發後,莫德爾率部在中央集團軍群的第2裝甲集群編成內迅速突破布格河、別烈津納河和第聶伯河,佔領博布魯伊斯克,參加了比亞威斯托克、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大合圍。1941年9月15日,莫德爾的裝甲師作為古德里安第2裝甲集群的先頭部隊,不顧跟進的步兵而大膽穿插,在洛赫維察與第1裝甲集群的先頭部隊第9裝甲師會合,將50多萬蘇軍封閉在基輔附近的合圍圈內。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一次合圍,蘇聯西南方面軍司令基爾波諾斯陣亡。莫德爾因而獲得鐵十字騎士勛章,並晉升為裝甲兵上將。10月,莫德爾升任第41裝甲軍軍長,在霍特第3裝甲集群編成內參加「台風」戰役,從伏爾加河上游進攻莫斯科,但在莫斯科城下接連受挫。這年冬季,蘇軍在莫斯科城下實施局部反攻,德軍失利,中央集團軍群北翼第9集團軍被包圍,集團軍司令因病不能理事。1942年1月,莫德爾接任第9集團軍司令職務。這是他第一次受命於危難之時。到任之後,莫德爾設法極大地鼓舞士氣。2月5日,他在奧列尼諾和勒熱夫附近同友軍一起從東西兩面向包圍他們的蘇聯第29集團軍發起進攻,反過來包圍該部並予殲滅。此役使莫德爾在德軍中被視為「轉危為安」的將領,因而獲得櫟樹葉騎士十字勛章。
此次作戰期間,莫德爾首次與希特勒發生爭吵。1月20日,莫德爾飛抵「狼穴」,請求增派1個集團軍支援。希特勒雖同意增援,但命令該集團軍在維亞濟馬東北的格扎茨克集結展開,莫德爾則堅持反攻突破地段選在勒熱夫,援軍必須在那裡集結展開。兩人為此爭吵激烈。莫德爾對希特勒盲目干預集團軍的行動很反感,譏諷道:「究竟誰在指揮第9集團軍,我的元首,是你還是我?」他自信比希特勒更了解前線情況,而後者只是依靠地圖。希特勒大為震驚,終於同意莫德爾的計劃。莫德爾認為,一名指揮官如果失去自主權,被捆在命令上,充其量只能打順利仗,但永遠不能打贏硬仗、惡仗。
1942年7月,莫德爾在瑟恰夫卡西部地區進攻蘇軍防線的突出部,擊潰蘇聯第39集團軍,俘虜3萬人。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軍在高加索等方向發起反攻,取得一系列勝利。為了奪取戰略主動權,希特勒決定向庫爾斯克發起代號「城堡」的夏季進攻,命令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從奧廖爾突出部向南進攻,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從哈爾科夫向北進攻,殲滅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戰役發起前,莫德爾曾含蓄地表示,鑒於力量對比懸殊,對進攻的成敗沒有把握。1943年7月5日,率部向蘇聯中央方面軍發起進攻。由於蘇軍已獲悉進攻的發起時間,德軍未達到戰役突然性,進攻銳勢大減,人員傷亡慘重。7月12日,蘇軍實施反攻,莫德爾被迫率部(包括受其指揮的第2裝甲集團軍),退守布良斯克附近。「城堡」作戰失敗後,德軍再也沒有重新掌握東線的主動權。
這年秋季,蘇軍又實施秋季攻勢。莫德爾拒絕執行希特勒讓其固守每個陣地的命令,又從迭斯納河後撤到索日河的「美洲豹」防線,免遭被殲厄運。在撤退過程中,莫德爾實行「焦土攻策」,燒毀成熟待割的莊稼,劫掠大批牲畜等財產,將25萬蘇聯平民驅趕到德軍後方服苦役,協助黨衛軍殘酷迫害猶太人和蘇軍俘虜。
1944年1月,蘇軍對德國北方集團軍群發起強大攻勢,盧加地段的德軍一敗塗地。希特勒以擅自撤退為由,將屈希勒爾撤職,任命莫德爾為北方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採取「盾與劍」方針,有目的地撤退,為將來反擊爭取時機,從而暫時穩定了列寧格勒方面的戰局。莫德爾因而再度贏得希特勒的信任,被稱為「防禦勇士」並晉升為元帥。3月30日,希特勒解除曼斯坦因南方集團軍群(後改成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職務,讓莫德爾接任。莫德爾很快以堅定的決心、周密的措施、果斷的行動在喀爾巴阡山和東加里西亞成功地建立起一條聯貫的防線,阻止了蘇軍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進攻戰役的攻勢。
6月,蘇軍實施代號「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羅斯戰役,突破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防線,德軍的37個師有28個師被消滅或投降。希特勒急忙撤掉布施之職,讓莫德爾接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於是,莫德爾成為德軍第一個同時指揮兩個集團軍群的元帥,足見希特勒對莫德爾的信任。
莫德爾果然不負所望,不等希特勒答應的援軍到達,便從北烏克蘭集團軍群抽出幾個裝甲師調到中央集團軍群的戰區,在東普魯士接近地、那累夫河和維斯杜拉河一帶建立綿亘的防禦正面,並殲滅孤軍深入的蘇聯第3坦克軍,再次暫時穩定了防線。莫德爾被希特勒譽為「東線的救星」,在德軍中以「元首的消防隊員」而著稱,獲得櫟樹葉雙劍鑽石勛章。
然而,莫德爾無力改變整個戰爭的結局。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大踏步向法國腹地挺進。希特勒於8月17日調莫德爾接替克盧格任西線德軍總司令兼B集團軍群司令。這時,盟軍正向法萊斯進攻,准備合圍德軍。莫德爾立即採取措施,在盟軍合圍前將部分德軍撤出,免遭滅頂之災。8月下旬,法國愛國者舉行巴黎起義,希特勒嚴令鎮壓。此時,莫德爾已無心顧及對付起義,故而匆忙把德軍主力撤到塞納河以東組織新防線。他認為,只要過了塞納河,就可避免「法萊斯合圍戰」的厄運。9月3日,莫德爾被免去西線德軍總司令職務,留任B集團軍群司令。
12月,戰爭已逼近德國本土,希特勒為挽回頹勢,決定孤注一擲,在阿登地區發動大規模反擊。莫德爾認為德軍兵力不足,目標超出了作戰能力,因而力勸希特勒放棄此舉但是未被採納。是月16日,莫德爾率部執行「萊茵河衛兵」計劃,在芬納高地和盧森堡北部之間地帶發動阿登功勢。莫德爾雖然反對這個「輕率」的行動,卻一反常態,懷著對希特勒的忠誠而堅決執行作戰命令。初時,德軍取得一些進展,將美國第106步兵師圍殲在施內—艾菲爾山。12月22日,巴頓的美國第3集團軍開始反攻。盟軍奪取了制空權,對德軍運輸線進行地毯式轟炸,癱瘓了德軍供給,使其機動性頓時消失。至1945年1月末,德軍被全部趕到原進攻出發陣地,阿登作戰遂告失敗。
阿登戰役結束後,盟軍推進極其迅速。莫德爾意識到德軍敗局已定,心情極度悲觀痛苦,從前那種勇猛機智頑強的指揮作風已盪然無存。過去,莫德爾從不消極防禦,曾屢次拒絕執行希特勒下達的死守硬拼的命令。但是,盟軍強渡萊茵河時,莫德爾卻消極防禦。1945年4月,莫德爾所部被盟軍合圍在魯爾工業區。莫德爾既沒有執行希特勒關於炸毀所有工廠的命令,也拒絕接受盟軍要他投降的命令。莫德爾看著眼前的破壁殘垣道:「一名元帥不會成為階下囚。這種事情不可能發生。」莫德爾幾次到前沿視察,想讓對方子彈打死自己。4月17日,盟軍佔領魯爾工業區,殲滅32萬德軍。4月21日,莫德爾對情報參謀說:「我的死期已到。」隨後率副官走進杜伊斯堡附近的樹林中。莫德爾在要求副官對他開槍遭到拒絕後說:「我從來沒有這樣失望過,因為我忠於德國。沒有任何事情比落入俄國人手中更為可怕。我死之後,望你把我埋葬。」說完即舉起手槍自盡。
⑹ 德國陸軍元帥莫德爾鮮為人知,是因為檔案丟失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傷害最大的一場戰爭。從軍事歷史的角度看,這場戰爭也締造了許多赫赫有名的戰將,尤其是德國的曼施坦因、隆美爾、鄧尼茨、龍德施泰德等等,大多數軍事迷們對他們耳熟能詳。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還有一位戰術家,因為其善於防守,被譽為「防禦大師」,他就是沃爾特·莫德爾。盡管他並不「惹眼」,卻幾乎參加了二戰中德軍的每場戰役,他倡導和實施「焦土政策」,被認為是最為兇殘的德國陸軍元帥,為什麼他是這樣的人呢?
隆美爾等人之所以比莫德爾有「名氣」,大多與他的檔案被銷毀有關。
大家認為呢?歡迎討論和留言。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的救火隊員》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⑺ 莫德爾的人物經歷
莫德爾1891年1月24日出生於一個德國中產階級家庭,1909年加入德意志帝國軍隊。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曾在凡爾登戰役中負傷。一戰後繼續在德軍中服役,歷任步兵團長、陸軍總參謀部訓練局參謀、第4軍參謀長。 在巴巴羅薩行動中,第3裝甲師被分配至由海因茨·古德里安指揮的德國第2裝甲集團中之第24裝甲軍。行動於1941年6月22日展開,古德里安敦促他的裝甲師以驚人的速度向前推進。這對莫德爾頗為適合,直至7月4日,由他領導的裝甲集團先遣人員已經到達第聶伯河,因打開了一個缺口而令他獲得了騎士鐵十字勛章。但是,強渡第聶伯河是另一回事,由於紅軍准備保衛河岸防線。第3裝甲師的先鋒被蘇聯第21軍團趕回對岸,直到7月10日,德軍才有能力渡河。此行動中,莫德爾獲得了更多的部隊支援,他指揮的部隊被改編分成3組:1支強大的步兵部隊將渡河,建立1個橋頭堡,1支機動裝甲集群將穿過橋頭堡,並繼續前進,和1支火力支援群包括其幾乎所有的火炮。該計劃進行得非常成功,並幾乎沒有任何傷亡。接著的2個星期是艱苦戰斗,以掩護裝甲集群的側翼,在此期間,他被分配到第1騎兵師與第3裝甲師組成1個「莫德爾戰斗群」,然後攻擊並擊潰在羅斯拉夫爾附近集結的大量蘇聯軍隊。
斯摩棱斯克陷落後,希特勒下令改變進攻方向,古德里安的裝甲集群向南進入烏克蘭。其目的是包圍在基輔的蘇聯軍隊,因此需要在缺乏支援下前進275公里(172英里),第3裝甲師將再次成為先鋒。1941年8月24日至9月14日莫德爾向蘇聯西南方面軍發動閃電進攻,他告誡部下,速度就是一切。當第3裝甲師在羅克費特沙與南方集團軍的第16裝甲師會師時,包圍圈終於形成。雖然他需要數天來消除一切抵抗,基輔附近的包圍圈已被封鎖。
在整個巴巴羅薩行動的初期,莫德爾通過他的個人努力,按古德里安的要求實現快速的前進步伐。他已經承受了大量風險,在1個地點上第3裝甲師只有10輛坦克作戰;但他的膽略和應變技巧(對手的戰術無能),給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此後不久莫德爾被晉升為裝甲部隊司令(中將),並指揮德國第41裝甲軍,該軍參加了台風行動以進攻莫斯科。這次進攻於1941年9月30日開始,莫德爾於戰斗中在1月14日來到了自己新的司令部。
該軍屬於由格奧爾格-漢斯·萊因哈特的第3裝甲集團的一部分,當時所處位於莫斯科西北160公里(100英里)的加里寧。當地是1條漫長而脆弱的補給線的終點(莫德爾是在10月28日被晉升,並需要2個星期的時間前往加里寧),寒冷的天氣已開始阻礙了德軍的前進。不過士氣仍然很高,他的到來不久後開始最終向莫斯科前進。莫德爾是位精力充沛的將領,他旋風式的走訪戰線和勸告他的部隊作出更大的努力;他還不理會禮節和指揮結構,和一般其參謀人員尾隨在他之後離開。12月5日,第41裝甲軍的第6裝甲師已達到Iohnca,距離克里姆林宮只有35公里(22英里)。在那裡,進攻被迫停止,因為冬季-按照俄羅斯的標准來講相對溫和-阻止了進攻。氣溫下降至零下20℃,武器和車輛被冰塊卡住,並使德國人被迫停止進攻行動。
正如德國人作出這一決定,蘇聯加里寧方面軍、蘇聯西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發起了102萬人蘇聯紅軍參加的聲勢浩大的反擊,旨在迫使中央集團軍從莫斯科以西附近撤走。特別強勁的攻擊是針對第3裝甲集團軍,一些部隊更滲透入市內。在3個星期的混亂而野蠻的戰斗中,萊因哈特令他的部隊擺脫潛在的包圍威脅及撤回落至拉馬河防線。由於負責指揮撤退,莫德爾的苛刻,幾乎以粗暴的領導作風恐嚇威脅以感染德軍的隊伍。有幾次,他在1個擁擠的十字路口以1支手槍恢復了秩序,但從來沒有成為潰退。
在此期間,莫德爾注意到,蘇聯的攻擊使用的人海戰術和戰術配合欠佳,往往最成功的是在德軍使用重點防守據點,而不是在1條連續的戰線上。此外,蘇聯的後勤供應仍不足以支持快速機動的戰斗;因此,即使有空隙形成,但並不會自動意味著危機。因此,他命令部下自行展開,利用部隊對蘇聯在火炮方面的優勢,組織一些小型的戰斗群以進行突破。他的戰術是成功的,但代價昂貴(至1941年年底,第6裝甲師只能糾集1,000人,其中包括所有前線、支援和參謀人員)。他在其整個職業生涯將繼續倡導類似的戰術。 莫德爾在1942年1月接掌第9集團軍的指揮權,當時它佔領熱勒夫—瑟切夫卡—維亞濟馬一線的突出部。
在前線,莫德爾嘗試穩住局勢。他的防禦方式奠基於以下的原則: 確保情報是最新的,根據前線的情況和偵察來制定戰術,而不是根據來自後方的命令。 連續不間斷的防線,在戰線最前方布置哨兵,主要的兵力擺在後方。 戰術為阻擋敵人的突破。將坦克集團軍群打散成個別的坦克,並用坦克支援步兵作戰,,而不是將坦克集合成1個矛頭以發起進攻。 將火力集中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軍將火炮分散使用,這使得戰線上任何一點都不能在火力上取得優勢。莫德爾將火炮集中在一些需要執行任務的營,這些營統一由師或是軍的指揮官指揮,讓這些營的火力能相互協調。 多層靜態防線。為阻止敵人進犯,希特勒禁止他的部隊修建多層防線,他認為這樣做就會使士兵放棄現有的防線並向後撤;莫德爾不理會這種不利於戰局的命令而是建立多層防禦線。 因著這些戰術,在1942年1月8日到1943年3月22日間,莫德爾的熱勒夫—瑟切夫卡—維亞濟馬一線的防區相當穩固。在這段時間,蘇軍對他的防區發動了總共4次五十萬人到一百四十萬人紅軍參加的大規模的進攻戰役,都被莫德爾麾下的部隊擊潰,並付出了一共622,664人陣亡的代價,其中火星行動,由蘇聯元帥格奧爾吉·朱可夫所領導的攻勢遭到失敗,這也是這位被宣傳為無敵的蘇聯元帥一生中所遇到最慘痛的失敗。這讓莫德爾獲得了「防禦之獅」的美名。
在1943年3月,第9軍團自熱澤夫突出部撤離,做為縮短戰線以節省兵力計劃的一部分。在撤退行動開始前幾個星期,德軍展開大規模清剿游擊隊的行動,大約有3,000名蘇聯人被殺。撤退行動進行了2個星期,期間只承受了少量傷亡:大約撤出300,000人、100輛坦克、400門火炮。在撤退的路上,莫德爾驅逐男性的蘇聯人,污染井水,並將20餘座的村鎮夷為平地。莫德爾在同月獲得寶劍騎士鐵十字勛章,而第9集團軍總部遷至奧廖爾。 在1943年2月19日—3月15日的哈爾科夫防禦戰役的德軍進攻部分獲勝但因春季融雪而停止時,德國元帥曼斯坦因和克魯格主張在融雪季節結束、地面恢復乾燥而蘇軍尚未准備好時繼續發動進攻,以進一步縮短防線,其他人,包括海因茨·古德里安,均認為這場進攻是多餘的,他們認為在擊敗蘇軍前,德軍應等蘇軍先發動進攻。莫德爾亦對進攻表示懷疑,他指出當面的蘇軍(中央方面軍)已建築了大量的防線,在兵力、坦克及火炮上對他的部隊都佔有2比1的優勢。他認為必須等到增援來到後再發起進攻,特別是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式自行火炮。
由於莫德爾的陳述相當正確,因此該戰役是否要發起又變得不明確。事實上莫德爾希望藉由這樣,拖延德軍發起進攻的時間,直到蘇軍展開進攻,到時他就能依照在熱澤夫的經驗來重創蘇軍,然而希特勒仍決定在1943年7月5日發動庫爾斯克戰役。
莫德爾的進攻很快的被羅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軍擋下,莫德爾的部隊甚至連蘇軍的戰術防禦地輻都未能突破。同時與他交鋒的中央方面軍正醞釀著大規模的進攻戰役—奧廖爾進攻戰役。
7月12日,蘇軍大規模的反攻開始了,蘇軍將其命名為奧廖爾進攻戰役,由中央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及西方面軍左翼部隊聯手執行。在這場戰役中,莫德爾除了擔任第9集團軍的司令外,短暫兼任了第2裝甲軍團的司令(1943年8月6日至1943年8月14日,由倫杜利克接任)。蘇軍原先期待他們可以在2天之內到達奧廖爾,並將德軍分割為3個部分。然而,蘇軍在3個星期後才抵達該地,而德軍已完成撤退。第9集團軍和第2裝甲集團軍在整個7月付出了83,000人的傷亡,但成功重創蘇軍的3個方面軍,並縮短防線,避免被殲滅的命運,他的名譽也因這次的成功得以保住。 經歷在奧廖爾的失敗後,莫德爾在9月底被免職。
但被免職不代表希特勒對他已失去信心,在1944年1月29日,他被任命為德國北方集團軍司令。在2個星期前,蘇聯列寧格勒方面軍、波羅的海第2方面軍及沃爾霍夫方面軍發動列寧格勒-大諾夫哥羅德攻勢。德國第18軍團下屬的3個軍中的2個已被粉碎,並協同武裝親衛隊第3裝甲軍防衛納爾瓦。
上一任的北方集團軍司令格奧爾格·馮·屈希勒爾,要求其部隊撤至位於愛沙尼亞的豹防線上,這是1條半完成的防線。莫德爾制止這種行動,同時他開始宣傳「箭與盾」策略,就是在面對進攻時暫時撤退,用防禦消耗對方戰力,等到增援抵達後發動反擊以重新佔領防線,這樣不但能削弱敵人戰力,亦能穩住防線。這策略贏得希特勒的支持,莫德爾利用這機會將部隊撤至豹防線。
到了3月,部隊已撤退完成,部隊的戰力仍相當完整,莫德爾依照箭與盾的策略發動反擊,付出了10,000–12,000人的傷亡卻沒有收復失地,然而這也讓莫德爾有時間將部隊安全撤至防線而不被尾隨的蘇軍追上。這些攻擊亦可給希特勒1個交代,說明自己已執行他所同意的策略而不是違抗他。
1944年3月1日,莫德爾被提拔為陸軍元帥,他從上校升到元帥只花了6年的時間。 1944年3月30日,莫德爾被任命為德國北烏克蘭集團軍司令,該集團軍由於蘇聯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重壓,正在撤退。莫德爾取代了曼施坦因元帥,其已經失去希特勒的寵信;莫德爾反對曼施坦因的戰術及與其配合的軍官,當那些軍官表示反對時,莫德爾就剝奪他們所管理的裝甲師。
正當莫德爾同其所下轄的軍官爭論該使用何種方法防禦時,莫德爾在1944年6月28日被任命為中央集團軍群的司令,其因蘇軍的244萬人蘇聯紅軍參加的白俄羅斯進攻戰役而面臨被粉碎的命運,蘇軍在白俄羅斯展開進攻。第9集團軍(莫德爾以前領導過的部隊)以及第4集團軍已掉入蘇軍的陷阱里,而蘇軍也已逼近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盡管局勢對德軍如此的不利,莫德爾相信他仍然可以守住明斯克,但前提是第4軍團必須突破出蘇軍的包圍並回到後方,而增援的部隊也是必須的。增援部隊必須由因拉直而縮短的前線取得,因如果前線縮短的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部隊防守,剩下的部隊就可以增援其他地段,而要拉直前線,位於突出部的部隊就必須撤退。然而希特勒禁止第4集團軍突圍,也禁止其他部隊撤退,因此莫德爾的計劃並沒有實現。
明斯克在1944年7月3日被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以及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攻佔,此時莫德爾仍希望可以在明斯克西面重建防線,他開始從北方集團軍群和北烏克蘭集團軍群中抽調部隊以增援中央集團軍群。然而德軍的運輸能力不足以承擔這一工作,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以及巴拉諾維奇在7月12日被蘇軍攻佔。同時,烏克蘭第1方面軍發動利沃夫-桑多梅日進攻戰役以驅逐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德國第1裝甲集團軍嘗試以莫德爾的戰術守住位於利沃夫東面的防線,不過當德國第4裝甲集團軍被擊潰後,第1裝甲集團軍在欠缺支援的情形下不得不後撤。莫德爾獲得希特勒允許提供4個裝甲師進行支援,且蘇軍力量耗盡後,在波蘭首都華沙郊區擋住蘇軍的進攻,這允許德軍能騰出手來鎮壓非共產主義的華沙起義。 1944年8月17日,由於在重建東部戰線的戰功,莫德爾獲希特勒頒授寶劍橡葉騎士鐵十字勛章。同時,他被派往西線,取代馮·克魯格出任B集團軍和德國西歐戰區總司令。當時諾曼底的戰線經過近2個月的激烈戰斗下崩潰,美國第3軍團開向塞納河,集團軍在法萊茲口袋中有被全殲的危險。
莫德爾的第1個命令是守衛法萊茲,這沒有令人意外。不過,他很快就改變了主意,說服希特勒授權立即把德國第7集團軍和艾伯巴赫裝甲集群撤走-而這是馮·克魯格因政治影響力有限,而未能做到的。因此,他能夠救出大部份的單位,盡管丟棄了幾乎所有的坦克和重型物資。當希特勒要求堅守巴黎時,莫德爾回答他可以這樣做,但前提是給予另外200,000人和幾個裝甲師的增援-一些人形容他的行為幼稚,和其他人認為他為人精明。援軍沒有到達,和巴黎在1944年8月25日被解放。同時,莫德爾把部隊撤至德國邊境。
到9月初,莫德爾感到要同時兼任B集團軍和西歐戰區總司令的職務變得越來越困難,尤其是面對盟軍的空中優勢和自己偏愛巡視前線。因此,他很高興地在該月份把西歐戰區總司令的職務交給格特·馮·龍德施泰特。他保留B集團軍的指揮權,後直至集團軍最後在1945年4月解散。 諾曼底戰線崩潰後,莫德爾把他的總部建立在荷蘭安恆附近的歐斯納貝克,在那裡他開始了重建B集團軍的巨大任務。1944年8月,馮·克魯格自殺後,莫德爾被授與西歐戰區指揮權,直至18天後他被解除職務和格特·馮·龍德施泰特再次被任命為西歐戰區司令。
1944年9月17日,他的午餐,被英軍第1空降師的空降行動:市場花園行動粗暴地打斷了,當時盟軍正進行試圖攻佔在萊茵河下游、默茲河和瓦爾河的橋梁。莫德爾最初認為,它們試圖俘虜他和他的參謀人員,但進攻行動的規模很快令他放下這一觀點。
當莫德爾了解盟軍的真正目的後,他下令武裝親衛隊第2裝甲軍積極行動起來。該軍,包括在諾曼底戰役後整編中的武裝親衛隊第9裝甲師和第10裝甲師,盟軍一直忽視了他們的情報:當時仍嚴重缺編,它們包括一些老將組成的部隊和後撤下來的輕裝傘兵。武裝親衛隊第9裝甲師在安恆對抗英軍,而武裝親衛隊第10裝甲師則南下保衛奈梅亨大橋。
莫德爾認為,這種情況代表的不只是一個威脅,而且也是一個反擊機會,並可能把盟軍趕出荷蘭南部。為此,他禁止武裝親衛隊將軍威廉·畢屈克和武裝親衛隊中將亨氏·哈梅爾,分別指揮武裝親衛隊第2裝甲軍和第10裝甲師破壞奈梅亨大橋。隨了這一戰術的異常錯誤外,莫德爾被認為進行了一場傑出的戰斗,並使盟軍遭受嚴重的失敗。安恆大橋被守著及第1空降師被擊潰,令盟軍年底前在萊茵河獲得一個立足點的希望未能實現。
莫德爾原本在經歷諾曼底戰役後已失去了的信心,但安恆的勝利令他重新恢復。從9月至12月,他又令另1支盟軍處於停頓狀態,這一次是在許特根森林和亞琛,由奧馬爾·布萊德雷指揮的美國第12集團軍。雖然他比在安恆時少干預部隊的日常運作,但還能在完全知情的情況下,減緩了盟軍的進攻、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充分利用「西牆」的防禦工事,這被盟軍稱之為齊格菲防線。
許特根森林令美國第1軍團付出33,000人陣亡及受傷的代價,這包括了戰斗和非戰斗損失;德軍共傷亡12,000至16,000人之間。亞琛最終在1944年10月22日陷落,亦令美國第9軍團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第9軍團只能推進至魯爾河,並沒有設法越過河流或從德國人手中奪取其大壩的控制權。奪取許特根森林的代價是非常高昂,它被盟軍稱為「第一級的失敗」,同時對莫德爾給予特殊的贊譽。 隨著市場花園行動的結束,希特勒決定,德國人應該在西部發動攻勢,這將令西方盟國措手不及。他心中的目標是要分割盟軍戰線和攻佔安特衛普。這次行動,代號為守望萊茵,將迫使英國和美國人要接受停戰,使德國能集中兵力對付蘇聯。
莫德爾以及所有參與的其他指揮官,相信該想法在缺乏資源的1944年是無法實現的。與此同時,他和馮·倫德施泰特認為,從諾曼底撤退以來,一種純粹防守的態勢,只能延緩德國的失敗,而不是阻止它的發生。因此,他籌劃了秋霧行動,這是1個不那麼雄心勃勃的計劃,並沒有試圖越過默茲河,但仍然會對盟軍造成嚴重的挫折。而馮·倫德施泰特在西線司令部已經制定了1個類似的計劃和2位元帥把他們的計劃相結合而提出1項共同的「小方案」給希特勒。但被拒絕,及以攻佔安特衛普的「大方案」代替。
在這次行動中,他指揮武裝親衛隊第6裝甲軍團、第5裝甲軍團和第7軍團,其中包括12個裝甲和裝甲擲彈兵師,它們是第三帝國最後的戰略預備隊。盡管他有所顧慮,仍然以他一貫的能量全身心投入任務,同打擊他任何可能會發現的失敗主義。1名參謀人員曾抱怨缺乏資源,他便對這位參謀人員說:「如果你需要什麼,從美國人拿吧」。他仍然清楚地知道雙方的行動意義,及其最有可能的結果。當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海德特上校,奉命率領1個空投作為行動的一部分時,說只有不超過百分之10的成功機會,他回答說:「哦,那麼有必要進行這樣的嘗試,因為整個攻勢只有不超過百分之10的成功機會。這是必須做的,因為這是最後剩下,以有利的形勢結束戰爭的進攻機會了。」
這次行動在1944年12月16日實施和獲得了初步成功,但它缺乏空中掩護和經驗豐富的步兵,和最關鍵的燃料。武裝親衛隊第6裝甲軍團遇到了頑強抵抗,雖然第5裝甲軍團深深地突入盟軍的防線,但莫德爾無法利用這次突破。德軍未能攻佔重要的道路交界處巴斯托聶;再加上惡劣的天氣和無法通行的地形,這使得德軍的縱隊,擁堵戰線前面的道路上。由於缺乏燃料和彈葯,進攻在12月25日已陷於停頓,並於1月8日被宣布取消。 「守望萊茵」行動的失敗,標志著莫德爾與希特勒特殊關系的結束,他在1945年1月21日發布命令,規定B集團軍所有部隊此後向他親自負責。禁止撤回到萊茵河地區,並指示集團軍不能放棄任何一寸土地。
到3月中旬,莫德爾已被迫回到魯爾地區,當時他未能摧毀在雷馬根跨越萊茵河的大橋,橋上的炸葯已被2名來自西里西亞,被迫應征入伍成為德軍的2名波蘭工兵拆除。亞歷山大·特娜碧軍士,是1名波蘭裔美國人,冒著強烈炮火下領導著隊友渡過橋梁,為此他被授予傑出服役十字勛章。
1945年4月1日,B集團軍被美國第1和第9軍團包圍在魯爾地區。希特勒的反應是宣布魯爾地區是1個要塞,拒絕投降或突圍(如同斯大林格勒一樣),他同時下令把該區的工業摧毀,以防止它們落入盟軍手中。而莫德爾卻無視於這些命令。
1945年4月15日,盟軍已把包圍圈分割成2個部份,指揮美國第18空降軍的馬修·李奇微少將,敦促莫德爾投降,不然就放棄他士兵的生命了。得到的答復是莫德爾,仍然會忠於對希特勒的誓言和他作為元帥的榮譽感,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但是,他沒有堅持繼續戰斗,而是下令集團軍解散。最年老和最年輕的士兵被復員,其餘的選項投降或自行試圖突圍。事實上,他幾乎沒有什麼可以做:第5裝甲軍團已經放下武器,在包圍圈內的指揮和通信已幾乎瓦解。 4月20日,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譴責B集團軍為叛徒,標志著莫德爾與崩潰中的納粹政權之間的關系最終破裂。 1955年,他的兒子漢斯-格奧爾格·莫德爾(Hansgeorg Model,1927年-)得到莫德爾舊參謀的指引,找到其遺體並遷葬至許特根森林附近Vossenack鎮的1個德軍公墓。漢斯-格奧爾格·莫德爾於1944年底至1945年在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Grossdeutschland-Division Panzergrenadier-Division Groß Deutschland)擔任參謀。在德國聯邦國防軍成立後加入,以准將身分退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