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在太空下生活是什麼樣的

在太空下生活是什麼樣的

發布時間:2022-08-31 14:40:17

1. 太空是怎麼生活的。

太空是零重力。宇航員們,必須要穿上宇航服,才能出艙門。在太空艙裡面可以脫下宇航服。太空艙裡面的水,都是循環利用。比如說,排出的尿液可以凈化然後再飲用。太空艙裡面,也能和地球上的人通話,視頻聊天。裡面還有許多運動器械時防止身體肌肉萎縮。可以說,太空艙裡面的生活和地球上一樣多姿多彩,和在地球上一樣多姿多彩。

2. 真實的太空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太空生活肯定是非常的神奇,我們都會想過太空生活,根據資料和電視上看到的,這種生活並沒有我們想像的好。

太空生活是沒有重力的,我們看到神舟飛船在太空,裡面的宇航員都是一致在飄著,都是一種失重的狀態,這種狀態還是很少有人體驗過,只有在特定的模擬倉有。

上廁所的時候都要在特殊的馬桶上面才可以上廁所,這是非常不方面的。對於我們來說需要適應很長的時間,一旦不小心可能都是糞便滿天飛。

睡覺的時候也是需要被綁著在床上才可以睡覺,因為什麼都是失重狀態,都是在天空中飛著,所以這是一種很難受,但是也是很想試試的感覺,對於我們來說,都沒有試過的一種飛起來的感覺。

在太空也是有很多危險的,因為太空也有很多太空垃圾還有一些不知道隕石都是很有可能出現的。

3. 宇航員在太空怎樣生活

在太空中生活,要求宇航員必須具備極佳的身體素質,因為困擾宇航員身體健康的有雜訊、宇宙輻射、高真空、劇烈的溫度變化等多種因素,其中最困擾他們的是失重。宇航員是怎樣的生活呢?來分享下。
操作方法 01
宇航員在太空首先要面臨的巨大挑戰就是太空的失重環境,在失重的環境下,腸胃很難受,並且腦袋因為充血而暈沉沉的,四肢無力,這就很考驗宇航員的身體素質和耐受力了,不過最保險的措施是讓宇航員在太空工作生活半年,適應環境可以很好保證宇航員的健康不出大的問題。
02
有人擔心宇航員在太空會不好睡覺,因為空間狹小,其實大可不必擔心,因為航天員一個星期會休息一天。他們可以利用個人休閑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看電視,網上聊天,看書都是可以的。
03
宇航員在太空站要調整保持好的心情,為了使太空飛行對宇航員身心的影響降到最低,宇航員都會進行模擬訓練,讓身體在訓練中保持好的身心狀態,並且宇航員在鍛煉時獲得一定壓力,從而可以達到類似在地面的鍛煉效果。
04
航天員吃的食物還是蠻豐富的,大家不必擔心他們會營養不良。主要配備一些清淡的食物,包括主食、副食、各種各樣吃的東西,此外還搭配有醬牛肉、魚香肉絲等菜餚,菜也是每天會換的。

4. 太空中的生活是怎樣的

「天堂」多麼令人神往,太空生活多麼讓人羨慕!航天員在天上吃的、住的和我們「凡人」一樣嗎?

「太空」這個詞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天」。太空中的生活也就是在天上的生活。在天上生活是古今中外許多人所嚮往和羨慕的。因為天上生活就意味著進入天堂,或是到達神仙所居住的地方,過著最美滿和最幸福的生活。今天的科學技術已經可以將人送上天。而美滿和幸福永遠都是相對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天的生活比昨天的美滿和幸福,而明天的生活又將更美滿和更幸福。航天員在太空中的生活也是這樣。隨著空間技術的發展,太空中的生活也會不斷地得到改善。

別著急,我們會滿足你的好奇心,告訴你太空的起居生活。

1�吃在太空

吃飯喝水對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來說,是一件最平常不過的事了,但在失重環境下的太空生活中,航天員的飲食就顯得十分復雜而特別奇妙。可以說,航天員的營養需求、食品制備、供給他們的進食方式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他們與在地面生活的飲食有很大的不同。

那麼航天員在太空吃些什麼?他們吃得好不好?這是許多人經常提出來的問題。回答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因為航天食品有一個發展和改善的過程。在20世紀60年代,航天食品主要是解決航天員的「溫飽問題」,70年代的航天食品進步到「小康水平」,80年代和90年代則達到使航天員「滿意的水平」。進入21世紀以後,美國國際空間站上的食品可稱之為「豐盛水平」。

營養豐富的航天食品

在早期,前蘇聯和美國航天飛行中,航天員採取「嘴對嘴」的進食方式。就是將經過特殊加工的液體或半固體的食品裝在類似牙膏管的容器內,進食時通過一根導管將食品直接擠入口中,這是因為人們對在失重環境中能否像在地球上一樣進食的吞咽存有疑慮而採取的一種保險方法。

在航天飛行中,為了維持航天員生命,對抗航天環境因素導致的不良生理變化,保證其身體健康,必須給航天員提供符合衛生學標准,微重力條件下使用方便安全,符合地面飲食習慣,有足夠熱量,營養豐富的航天食品。

我國航天食品的種類有復水食品、凍干水果、復水飲料、硬罐頭、餅干、月餅、壓縮餅干、中水分食品及調味品各3至5種。這些攜帶的航天食品重量輕、體積小、營養好,按照熱能供給量和營養素的標准組成食譜食品、儲備食品和救生食品三種。

這三種又是哪些食品呢?為什麼分別食用呢?

航天員在航天飛行期間主要食品為食譜食品。食譜食品根據航天員的飲食習慣,因人而異。即每個航天員均有自己的食譜。食譜食品的食譜是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制定的,其中每餐有主食、副食、湯飲料及水果等。在副食中制備有紅燜大蝦、紅燒雞塊、紅燒牛肉、紅燒魚及各種菜餚。品種齊全,有中餐的特色,避免了單調重復,符合國人的飲食文化,與外國人只習慣吃西餐、奶油、麵包、三明治是不同的。吃西餐,中國人不習慣,航天員也不例外。這樣有中餐特色的食品,怎能不增加航天員的食慾呢?

食譜食品按一日三餐分配,重量每人每天1.5kg。

我們再來說說儲備食品,即在發生無法預見的情況而需要延長飛行時間使用的應急食品。每人按1天量儲備。

救生食品又是怎麼回事呢?救生食品放置在個人救生包內,在返回著陸降落在陸地或海上等待救援時應急食用。食品熱能供給量和食品種類均為維持航天員每天消耗必需的最低熱量,食品種類較單一,主要是各種壓縮餅干。重量每人每天0�5kg,可提供每人2天的生存所必需的熱量。

航天員怎樣進餐呢?

在微重力條件下,航天員在航天器中用餐,要避免在進食過程中產生的食品碎屑和粉末,由於這些東西在艙內自由漂浮,不僅污染儀器設備,而且在航天員睡眠時還可能被吸入,損害其健康。

美國航天飛行實踐證明,航天員在天上准備食品的時間,初期由於航天食品都是「熟食」,所以食品准備比較簡單方便,一般只需要3~5分鍾就足夠了,到了後來食品需要復水和加熱,且種類較多,就需要有一名航天員當「廚師」,在就餐前30~60分鍾,負責食品准備。如果有的航天員不喜歡吃菜單上的食品,而要吃配餐食品,准備工作就更為復雜得多。

在航天活動中進食,對航天員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航天員按作息制度安排一日三餐。按照預先包裝好的餐包,每餐均配有主食、副食、復水蔬菜、點心、水果、飲料、餐巾紙等,如載人飛船上搭乘2名航天員,則採取分別就餐方式(1人值班,另1人用餐),用餐前航天員需先用濕巾清潔雙手,然後將食品包打開,取出需加熱蒸煮或復水的食品袋,用艙內預熱的21℃±4℃水注入食品袋內,10分鍾內可完成復水或加熱。

用餐時,航天員每人1套餐具(包括餐盤、勺子、叉子、安全剪刀等),將餐盤束縛在航天員一側大腿上,勺子、安全剪刀吸附於餐盤上,利用餐盤上的尼龍搭扣,將食品固定在餐盤內。航天員取食的食品都應符合在微重力條件下的使用要求,無不可食成分,不掉渣,不碎裂,所食用的餅干、月餅或壓縮餅乾等乾燥食品均製成一口一塊大小,航天員要閉嘴嚼碎食用。復水食品均有相互粘結性,用勺子食用。飲料要用吸管吸食。餐後要將食品包裝及剩餘食品放入廢物收集袋內。這一切都是為了防止在微重力條件下,食品碎屑、水滴或包裝不至於在飛船座艙內漂浮,造成不可收拾局面。

2�住在太空

人們在地面上生活,除了吃飯和穿衣以外,住房面積是最能代表生活水平的一個指標。在一定程度上,住房面積越大,生活水平越高。如果一個三口之家能住上150平方米的面積,生活在裡面肯定非常舒適。太空中的生活也有相似之處。

睡眠垂直固定在艙壁上

原來,周期長短和飛船繞地球飛行的軌道高低相關,軌道高,晝夜周期就長;軌道低,晝夜周期就短。一般在300千米高度的近地軌道上飛行,繞地球一圈需90分鍾,即出現一次日落日出,白天和黑夜各為45分鍾。航天器飛行速度很快,太陽出來時好像「迅面」似的一躍而出,太陽落山時也如「旋風」一樣迅速地隱去。
航天員在正常軌道飛行期間,按照作息制度安排,要有6至8小時的睡眠時間。在搭乘多名航天員時,要分別睡眠,即有人睡眠,有人工作、值班。睡眠安排在軌道艙內的睡袋裡。睡袋是一個具有長拉鏈的保暖織物袋,一般固定在一側光線較暗、雜訊較小的艙壁上。由於微重力狀態,航天員很容易鑽進睡袋內,拉上拉鎖,頭部在外,雙耳戴上耳塞雙眼戴上眼罩,即可入睡。航天員在天上睡覺與地面不同,不是平躺在床上,而是垂直掛在壁上,這種姿勢對在微重力條件下的航天員來說,一點也不感到不習慣。

睡眠時手臂一定要放進睡袋中,把雙手束在胸前,以免無意中碰著儀器設備的開關。同時是為了不給自己造成虛驚,因為在微重力環境中,頭和四肢有與軀體分離的感覺。國外曾有航天員在朦朧中把自己放在睡袋外邊的手臂,當成向自己飄來的怪物,嚇出一身冷汗。當然航天員必要時將手臂伸出睡袋來睡也是可以的。

個人衛生需要特殊技巧

在飛船上的個人衛生是件十分麻煩的事。航天員在航行中和地球上的人一樣,需要有刷牙、洗臉、洗澡、大小便等個人衛生的處理。怎麼辦呢?這需要有特殊的設施和技巧。如早晚刷牙,在失重狀態下牙刷一動,泡沫就會飛起來。我國航天員刷牙漱口採用一口一塊的消毒口香糖,放置口腔內咀嚼5分鍾,用以清潔口腔,每日4次(起床後、午餐後、晚餐後及睡前)。航天員洗臉使用臉巾包,其實是取一塊浸泡有清潔護理液的濕毛巾擦洗面部,把毛巾鋪在按摩刷上用來梳理頭發。航天員還用梳妝清潔包收集毛發等廢棄物。在較長時間飛行的空間站上,還為男性航天員准備了剃須膏和安全剃須刀。在使用時,必須先使用剃須膏將胡須粘住,不然的話,剃須刀剃下的胡須會在航天器的艙內到處亂飛,非常不好清除干凈。

在失重環境中洗澡更困難,為了不使水飛濺,要在一個封閉容器中進行,用壓力將水從上方壓出來,但水在出了噴管後,就會在空中亂飄,碰到人體就會附著在人體上,為了防止附著在口鼻上的水嗆人和溺人,必須帶防水和供氧罩。人進入浴室,要穿上固定的拖鞋這樣就不會飄浮起來,臟水要用水泵從下邊抽出去,但附著在器壁上的水珠,需要用吸塵器才能收拾干凈。在太空洗澡,除用淋浴器外還可用海綿布。「太空梭」上就使用海綿布。每次洗澡備有兩塊海綿布,一塊用於洗臉和頭發,另一塊用於洗身體。此外還有一塊布用於擦乾潮濕的皮膚。在微重力條件下洗澡,一般不需要太多水,因為水很容易粘附在皮膚上,不會從皮膚上流掉。因此,15分鍾淋浴,需要兩三小時的准備和收拾的時間。

航天員上天前要學會上廁所。上廁所的第一步是要將自己固定好。首先固定好鞋,然後固定好下身,雙手握住馬桶兩邊的扶手,但最要緊的是屁股必須與馬桶的邊緣貼緊,使馬桶內部與外邊完全密封。所謂「抽水馬桶」實際上不是抽水馬桶,而是「抽氣馬桶」。因為馬桶內不使用水,而是用氣。如果馬桶內部與外邊不能完全密封,氣流不能將大便帶走,馬桶也就不能正常工作。馬桶內裝有一台離心泵,馬桶的右前方裝有離心泵的開關手柄。打開離心泵後,葉片使桶內的空氣發生顫動。空氣的顫動可以使大便中成形的部分碎破,然後被吸進馬桶底部的大便收集器中。大便收集器內有一個大便袋。每次用完後大便全部裝入袋中,因此沒有臭氣散發出來。小便則用一個特製的漏斗收集。漏斗下方裝有一台水泵,可將小便收集和輸送到小便桶中。小便桶定期向宇宙空間排放出去。大便袋中的大便經壓縮處理,暫時存放在馬桶內,最後被帶回到地面上來。

5. 航天員在太空中是怎樣生活的

摘要:航天員在太空的生活與我們在地球上是截然不同的,中國的航天員在太空上生活的是小心翼翼的,他們都會穿紙尿褲,而且有專門的「廁所」設備,在太空中都是吃壓縮性的食物,而且因為引力的作用

太空中上廁所是件麻煩事,必須坐在精心設計的馬桶上,兩腳先放進固定的腳套里,腰間用座帶綁好,雙手扶著手柄,不然人就會浮在半空。太空馬桶是不用水沖的,而是一個特製的抽氣機,將糞便吸進塑料袋裡,以便集中處理。

航天員的睡覺姿勢可說是千奇百怪。由於失重,無論是站著、躺著,還是飄著都可以入睡。但多數人還是喜歡睡在固定的床上或牆壁上的睡袋裡,然後把睡袋拉緊給人體施加上壓力,以消除那種飄飄欲墜的不安全感覺。

拓展資料:

6. 宇航員的太空生活是怎樣的

據太空人介紹,「天宮」的生活同人間很不一樣。

吃喝太空廚房內有100多種食品,全裝在軟管、軟袋的金屬盒內,嵌在艙壁上。吃飯時把脫水食品加上水,與其他食品一起放進艙壁上的小電爐里加熱到80℃。艙壁上有兩塊板放平,上面有橡皮帶把食品勒住,以免飄飛。食品直接從軟管內啜取。太空人勞動量頗大,每天食品的熱量為3800大卡。淡水久存會變味,太空人為喝不上涼水而抱憾,只好對付著以咖啡、茶和果汁解渴。

睡眠睡的是帶墊單的睡袋,四周有通氣口,熱了可打開。睡覺時只穿內衣。失重影響血循環,腳部失血怕冷,要穿軟底毛靴保暖。睡袋扣在艙架上,以免飄動。

梳洗太空人早上用附有吸塵器的電動刮臉刀刮臉。洗臉則用一種特別的水槍沖濕一塊海綿。這海綿的吸附力很強,一擦臉部即能吸走表皮的污垢。刷牙使用特別的牙膏和牙刷。這種牙膏既可用來刷牙,也可當作食物吃。牙刷完後把口內的泡沫全吞下肚內,這樣就避免讓它們在艙中到處「流浪」。10天淋浴一次。空間站頂棚上有個大圓盤,上面有好幾個水箱,每箱5升水。開動電熱器,圈盤上就降下塑料罩,形成一個圓柱形的浴室。打開拉鎖,進入浴室,穿上固定在地上的拖鞋,人就不會亂飄。把通浴室外的呼吸管套在嘴上,鼻子用夾子夾住,以免嗆水。打開水龍頭,清水從頂上徐徐淋下。室內是真空的,水由地面的孔眼收到廢物箱內。15分鍾後把身體和浴室壁擦乾。塑料罩用後像手風琴一樣疊上。

太空人沐浴時得使用一個真空系統,好讓水在無重力下正常地流動

廁所工作艙到對介面的過道上有衛生間,用拉鎖橡皮簾隔開。內有真空小便池和抽水便桶。便桶內有帶過濾底的塑料盒,糞便落入,橡皮閥迅速關上此盒,外包幾層橡皮袋,投入廢物箱,彈到太空,進入大氣層後就被燒掉了。

休息太空人閑時看錄像,戴耳機聽立體聲音樂,通過電視電話同親友「見面」,透過20個舷窗觀賞太空美景……

有一次,當宇航員諾姆·沙加德坐在飛船遨遊太空時,他不注意地瞧了瞧鏡子。鏡中的形象使他大吃一驚,他的臉又腫又紅,像個大紅蘿卜。如果在地面上的話,任何人臉腫到那種程度都會感到不舒服,可他當時的感覺卻和平常一樣。在進入太空的頭幾天里,人體的血液和體內其他液體由於失去地心引力的影響,紛紛湧向頭部。宇航員們都成了大圓臉,眼睛鼓出,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幸運的是這種情況慢慢會消失。

宇航員們大部分時間是在艙里度過,即使在艙外也被裹在隔絕的太空服內,所以他們往往會染上一種常見的戶內病,這就是皮膚龜裂。除這種病外,他們還可能患皮膚過敏症,因為他們的日常工作是做各種各樣的實驗,與各種化學物質打交道。這些化學物質用後,遺留在空中,久不散去,致使皮膚過敏。

盡管失重給宇航員帶來諸多不便,但有一點使他們受益不淺,那就是失重延緩了他們的衰老過程。原因是地球上存在著重力加速度。而在無重力加速度的太空環境中,人們就不需要那麼多熱量了,可以大大減少食物的攝入量。食物攝入量減少,意味著新陳代謝速度減慢,任何生物體,新陳代謝速度越慢,它的生長期就越長。在失重條件下,人體肌肉質量會減少,心率也會減慢,從而減輕心臟的負擔。不言而喻,在太空生活可延年益壽。

隨著航天醫學的發展,有大量的資料說明航天對肌體的生理功能和代謝有深刻的影響,如宇航員體重的減輕、前庭功能障礙、心血管系統功能降低、水鹽代謝和氮代謝紊亂、肌肉萎縮和骨鹽喪失等等。多數人認為在無艙外活動的情況下,宇航員的能量消耗低於地面,而應激反應初期進食量減少,人體蛋白分解增加,特別是由於體液分配的改變,回心血量增加,反射性地引起腦垂體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尿量(水鹽喪失)增加是宇航員體重減輕的主要原因。宇航員骨質變化的機理和防治措施迄今仍是航天醫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在卧床實驗中,肌體每月鈣的失量約相當體內總鈣量的0.3%~0.5%,其中承受重量的骨骼(如跟骨)骨鈣的喪失要大得多。一些學者認為航天時在肌肉與骨骼的變化以及失重與運動減退狀態下,組織的能量代謝、物質代謝均有變化,即使有充分的營養,肌體也不能利用,而運動鍛煉迄今仍是最有希望的防護措施。

美國和前蘇聯宇航員的營養供給標准,在無出艙活動的情況下,食物熱量為每天2500~2800大卡。宇航員每天食物熱量為7100大卡,宇航員在艙外活動時的能量消耗為每分鍾8大卡,每小時480大卡,宇航員在月面活動時的能量消耗每小時約為300大卡。航天食品的蛋白質供給量略高於地面膳食,約占總熱量的15%~20%。對於航天中是否應增加維生素的供給量曾有不同看法,前蘇聯認為補充供給多種維生素有助於提高宇航員的耐力和對航天環境的適應能力。從「東方」號開始,宇航員在飛行中每天都服用多種維生素制劑,而美國直到「天空實驗室」進行較長時間飛行後才使用了復合維生素。

7. 太空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太空是個充滿魅力的神奇世界,在太空的生活更是個充滿魅力、令人好奇的神奇話題。

太空環境與地球環境大不相同,那裡沒有空氣,沒有重力,充滿危險的太空輻射。當然在封閉的空間站或太空梭艙內,有足夠的空氣供你呼吸,良好的航天器屏蔽材料可以有效地擋住太空輻射,只是「失重」會給生活帶來一些麻煩。

如果用地球上的方式去太空生活,那肯定會鬧出很多大笑話。比如吃飯,你端著一碗米飯,那飯會一粒粒飄滿你的座艙,你張著嘴可能一粒也吃不著;而你閉上嘴時,飯粒卻可能飄進你的鼻孔嗆你個半死。你想躺在床上睡個舒服覺,可是你會發現太空中找不到上下的界限,「躺」和「站」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那麼宇航員們是如何在太空中吃飯與睡眠的呢?

100多種太空食品
宇航員的食物豐富多彩,從最初的十幾種已經發展到了100多種。宇航員每天一般吃4頓飯,一周之內的食譜不重復。有人以為宇航員的食品都是做成牙膏狀的擠著吃,肯定很乏味,其實這是早期宇航員的狀況,現在早已今非昔比了。宇航員可以在太空中吃到香腸餡餅、辣味烤魚、土豆燒牛肉、奶油麵包、豆豉肉湯、金槍魚沙拉、餅干、巧克力、酸奶、果脯、果汁等各種各樣的佳餚,美國宇航員甚至可以喝到他們愛喝的可口可樂。不過,宇航員吃飯並不能隨心所欲。他們必須按地面營養師為他們配製好的食譜用餐。美國太空梭上的宇航員吃飯時,先把標有第幾天第幾頓字樣的塑料袋從食品櫃中取出。每個塑料袋裡裝有7種食品,供一名宇航員食用。太空食品均為脫水食品,臨吃前可把食物放入一個碗形的容器中,再用注射器將一定數量的水注進容器,然後再放進烤箱里加熱。一頓飯不超過半小時就可以「做」好。

非同一般的吃飯動作
太空餐桌是特製的。它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碗、盤等餐具,桌上裝有水冷卻器和加熱器。吃飯時,宇航員必須先把腳固定在地板上,把身體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飄動。面對擺在餐桌上的飯菜,你千萬不要著急,一定要注意端碗、夾飯、張嘴、咀嚼一連串動作的協調。端碗要輕柔,動作太猛,飯會從碗里飄出去;夾飯、夾菜要果斷,夾就要夾准、夾住,最好不要在碗里亂撥拉,以免飯菜飄走,使用叉子效果最好;飯菜夾住後,張嘴要快,閉嘴也要快,因為即使是放到嘴裡的食物,不閉嘴它也會「飛」走;咀嚼時節奏要放慢,細嚼慢咽利於消化,還可以減少體內廢氣的產生和排泄,避免宇航員生活環境的污染。

有些人最喜歡在吃飯時聊天神侃,而在太空吃飯最忌諱的就是邊吃邊說。邊吃邊說會使嘴裡嚼碎的食物碎末飛出嘴外,飄在餐廳或生活艙里,宇航員稍不注意吸進鼻腔就容易嗆到肺里發生危險。

特製的「王太太炒羊肉」
盡管太空食品供應充足,花樣齊全,營養豐富,但宇航員卻普遍抱怨在天上吃飯吃不出味道。科學家分析,原因可能不在食品本身,而是太空環境引起宇航員的味覺失調。如失重使鼻腔充血,導致味覺神經鈍化,唾液分泌發生變化影響味覺,或者因為看不到食物的顏色、聞不到食物的氣味而影響味覺。美籍華人宇航員王贛駿乘太空梭上天時,為了使他能有個好胃口,他的太太做了他平時愛吃的炒羊肉。這道食品被命名為「王太太炒羊肉」。

糊塗覺與奇異睡姿
宇航員在太空中睡覺的的確確是「糊塗覺」,其表現一是黑白不分,二是睡姿奇異。

黑白不分,是說宇航員在天上繞地球航行,太空日出日落由航天器繞地球一圈的時間而定。有時24小時內日出日落交替許多次,宇航員無法遵循地球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只好機械地按鍾點安排工作和睡覺。

睡姿奇異,是說宇航員在太空失重環境中找不到「躺」的感覺。在地球重力環境,人們習慣於把地心引力的方向定為「下」,把「天」的方向定為「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腳踩大地,頭頂藍天」。可是到了失重的環境里,人們失去了「上」「下」的參照坐標,腳踩不到地,四周全是天,你根本分不清上、下,因此,睡覺也就沒有了「平躺」一說。由於無論站著、躺著,還是趴著都可以入睡,所以宇航員睡覺可以飄在太空艙里睡,掛在牆上睡,綁在床上睡,也可以吊在樑上睡,靠在桌邊睡。

不過大多數宇航員不習慣飄盪著睡。一旦從飄浮睡眠中醒來,他們會產生一種掉進萬丈深淵的感覺。為了獲得安全感,宇航員一般睡在固定的床上或固定在牆壁上的睡袋裡,睡袋拉緊後能給人體施加一定的壓力,使人消除那種飄飄欲墜的恐慌感。

千萬別把手腳伸出被外
有人睡覺習慣把手或腿放在被子外面。這在地面上看來是很正常的現象,可是在太空環境里,卻是很危險的。太空失重,睡眠中人的四肢會不受軀干支配而四處飄動。一名前蘇聯宇航員有一次把手臂放在睡袋外睡覺,醒來後突然發現有兩只大手向他臉上飄來,嚇了他一大跳。原來這飄動的兩只大手正是他自己的手。嚇一跳還是小事,如果宇航員睡著後,失控的「自由」之手、「自由」之腳萬一無意中碰到了什麼開關、什麼儀器,那太空艙的安全、宇航員的生命豈不成了大問題?所以,在太空中睡覺,千萬注意把手、腳放進睡袋裡。

奇特的洗臉和刷牙
由於太空的失重環境,在地球上看似簡單的洗臉、刷牙、刮鬍子、理發以及洗滌,到了太空都變成了很復雜和麻煩的事。

宇航員洗臉刷牙比較奇特,為了防止水到處亂飄,一般用濕毛巾擦一擦臉就算是洗臉了;刷牙時,用手指蘸上牙膏來回蹭幾下,然後再用濕毛巾把牙齒擦乾凈刷牙就算完成。如果像在地面上那樣刷牙,牙膏泡會飛得滿座艙都是。宇航員刮鬍子一般使用電動剃須刀,使用時還必須十分小心鬍子渣從剃須刀邊漏出來。太空艙本來就十分狹小,環保問題就顯得極為重要。如果細小的鬍渣飄在座艙里,清理起來會十分困難。

太空理發也很不容易,因此無論男女宇航員在上天之前都要把頭發理得短些再短些。但是長時間的飛行,頭發又會長長,怎麼辦?宇航員必須發揚團結精神互相幫助,一人理發,一人拿著吸塵器吸走剪下的頭發。

「桑拿室」和「洗浴袋」
在太空中洗澡更為麻煩。宇航員要把腳套在一個固定的環里,不然飄浮的身體被水一沖會不停地翻跟頭。失重狀態下的水全是一粒粒的小水珠,很容易嗆傷人,甚至嗆死人,所以洗澡時,宇航員還要戴上呼吸罩和護目罩。洗完澡後,身上的污水不會自動流下來,需要開動水泵連同空氣一起抽走。沾在帆布罩上的水也得用水泵抽走。洗一次澡,真正的洗澡時間只有15分鍾,可清理污水和其他准備工作卻需45分鍾。

後來,科學家對太空浴室進行了一些改進。比如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的浴室像是一間桑拿室。宇航員進去後經過一段升溫,使身體出汗,然後用濕毛巾擦洗。由於不方便也不舒服,「桑拿室」又改成了一個像睡袋一樣的裝置。宇航員洗澡時,袋內有清水和浴液射出,搓洗完畢後,可以打開袋下的抽風機,把臟水抽走。美國太空梭上的浴室是個浴罩,浴罩下部也安有抽風機。宇航員洗澡時打開淋浴龍頭和抽風機,上面噴水下面抽水,會形成如同地面一樣的淋浴效果。

太空專用洗發液
宇航員的洗發液是特製的。這種洗發液96%的成分是從植物中提取的。由於在太空中不可能有很多的水供給宇航員沖洗頭發,所以宇航員使用的洗發液是免沖型的。它在失重的狀態下能變為十分細小的顆粒。洗頭時,它很容易帶走頭上的污垢。洗完後,用餐巾紙或毛巾一擦,洗發液就被清除得一干二凈。用這種太空洗發液洗過的頭發,完全不用發膠、摩絲和吹風機,既能顯示頭發的自然美又特別容易梳理。

據最新報道,俄羅斯和美國專家正在為兩國宇航員准備最新洗漱用品,但是他們在女宇航員的化妝品上產生了分歧。俄羅斯專家認為在太空完全沒有必要打扮,而美國專家卻認為香水、潤膚液、口紅等都是不可缺少的。(《中國國防報》 9月27日)

閱讀全文

與在太空下生活是什麼樣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