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十八世紀中東人的生活來源是什麼

十八世紀中東人的生活來源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01 06:46:16

⑴ 中東人們的衣食住行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過去有「東北幾大怪」之說,什麼「窗戶紙貼在外」,「大姑娘叼煙袋」,「生個孩子吊起來」等,這些事早已成為歷史了。但「喜慶吉祥粘豆包」,「不吃鮮菜吃酸菜」遺風猶在。東北人愛吃酸菜,那是出了名的。一大盆酸菜粉條燉肉,那是待客的好菜。說起待客,東北人還有個習慣:盆里的菜要隨吃隨添,不能被吃光,以顯示熱情好客。東北的漢子各個善飲酒,幾乎頓頓飯都喝,而且不用什麼山珍海味佐酒,黃瓜,大蔥粘醬足矣。東北人習慣睡大炕,冬天還可以燒熱,一張炕桌,盤腿而坐,寫字,看書,吃飯都可以解決。當然,這些情景都是指農村說的。大城市生活情況已無異於全國其他地方了。東北地區飲食文化圈內民眾生活的歷史風貌
肉食為主,應當說是東北民眾在數千年甚至更長久歷史上的飲食生活基本特點之一。這種特點最少是維持到了19世紀末葉,這里的土著居民,如滿族、蒙族、達翰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錫伯族、赫哲族、吉里族、苦夷等基本如此。只有朝鮮族、部分盛京滿族、相繼出關的漢人例外(這還主要是17世紀中葉以後的事)。他們的肉食主要來自畜牧的羊、牛、馬、駱駝等大畜牲和射獵的禽獸、漁撈的魚類,當然也包括飼養的豬、鵝、鴨、雞等,但以畜牧、射獵、漁撈三大項為主。這種生活,即便到現在的草地牧點及黑龍江、烏蘇里江邊,那些少數民族的食物結構也基本如此。
五穀作為副食,是肉食為主的伴存特點。東北地區很早就有穀物種植業,值得注意的是,內地,尤其是黃河流域所有的穀物品種,東北地區幾乎都有,名副其實的「五穀雜糧」齊全。五穀雜糧齊全,又僅作為副食,作為眾多品種結構組成的肉類主食之外的副食,那是很有意義的。因為它使得人們的食物內容更加豐富,營養結構更加合理。
菽類比重大及豆製品多的特點,是東北文化區位內不能忽略的又一飲食文化特徵。菽類之王大豆,是北方人的發明,也是北方人民的傳統食物原料。
豐厚的冬貯,是東北地區人們飲食文化的聰明創造。由於無霜期短,人們吃地產蔬菜的時間只有6個月左右(南北跨度大,因此差異也很大)。為解決漫長冬季對蔬菜的需要,東北人,尤其是下層社會廣大民眾,都要在夏季里蔬菜品種多、數量多又價格低廉的時候大量晾制乾菜(品種可多達10餘種)。入秋之時則要大量窯藏白菜、蘿卜、馬鈴薯等越冬蔬菜。同時要大量漬酸菜、腌製品種豐富的各種鹹菜。這是歷史傳統,也是直到今天仍在廣大農村保留著的風俗。
冷凍食品是東北地區人民的典型食俗之一。漫長的寒冷冬季,給人們的飲食生活帶來了許多困難,但也因此決定了特異的文化風格。嚴冬是大自然賜予的得天獨厚的大冷庫。可以無限量、無代價的儲存各種食品和原料、滅菌防腐保鮮、獨具風味。不懼冰雪,喜愛冰雪,不僅夏季里嗜食冷凍食品以降溫防暑特色,冬季里也喜歡冷凍食品爽口開胃。這的確是令南國居民們既欣羨又怯於問津的東北人獨具特色的口味。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的一系列新政策對社會經濟和國民飲食生活產生了重大的積極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生活水平都明顯的高於從前。但他們的飲食生活並沒有脫出長久形成的模式。主食仍是玉米、高粱、穀子、麥、稻、稷。但麥、稻「細糧」的比重明顯上升了。但是,只有歷史上那種天然合理的食料結構的再現——當然是更高歷史文化層面的再現,東北人飲食的區域性革命才告完成。為此目的,東北人也許要付出至少半個世紀時間的辛勤努力。
厚重的民族食俗風情與文化特性
中華民族是眾多民族的歷史聚合體和多元文化的共同體。東北地區是歷史上多民族聚居的重要文化分區之一,民族眾多,習俗多彩是形成本區飲食文化豐富內涵與斑斕色彩的又一重要特徵,因此也是最能反映中華民族聚合與共同性的文化區域之一。東北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為歷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慷慨地提供了各種各樣豐美的原料,勤勞勇敢的人們則在向大自然索取的過程中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他們不僅用大自然提供的物質養料養護了自己的身體,也在開發和利用這些物質養料的同時開拓了自己的心智。
厚重的民族食俗風情與文化特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
1.食物原料的豐富合理與食品結構的科學性。 在那個人口對土地和生態環境遠沒有表現出壓力傾向以前,人們的選擇能力和空間都是較大的,因而便在極長的歷史時間里保證了居民食品結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⑵ 中東地區主要是哪些人種,什麼民族

中東地區主要為白種人,民族主要為即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庫爾德人、波斯人,大多信仰伊斯蘭教,耶路撒冷被看作是伊斯蘭教,基督教 ,猶太教的聖城。具體介紹如下:

1、阿拉伯人,泛指西亞和北非講阿拉伯語的居民。「阿拉伯」一詞最早出現於公元前9世紀。歐洲人稱之為「薩拉森人」。

2、土耳其人,西亞土耳其的主體民族。另有部分分布在希臘、保加利亞、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以及西歐等國家和地區。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


3、庫爾德人,為西南亞庫爾德斯坦地區的基本居民,是一個生活於中東地區的游牧民族,也是中東地區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4、波斯人,是西亞伊朗的主體民族,亦稱伊朗人。人口2041萬,約佔全國總人口的51%。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東部諸省。

5、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門等。

⑶ 中東地區的人靠什麼生活啊

中東風土人情來源: 中東,異性間適當的著裝及得體的舉止如同遵守民法條文一樣重要。當地的伊斯蘭教要求一天中祈禱5次,當然,你不必同當地主人一樣下跪,但在主人這樣做時,你不得干擾他,更不能表現出不耐煩。當祈禱結束時,向阿拉伯人做一個宗教姿勢,這是表示贊許的最佳方式。用言詞表示,是「銀沙拉(Inshallah)」,意思是「真主的旨意」。記住要尊重當地的齋月(伊斯蘭教教歷的第九個月)。在齋月里,午後不能幹任何工作。在坐著的時候,不能以鞋底沖著當地的東道主,那是侮辱人的舉止。在外面,人們一般以握手錶示問候。但當你到當地人家訪問時,主人可能會親吻你的雙頰表示歡迎,你要以同樣的形式進行回報。出門要帶充足的名片,最好一面是英語,另一面是當地語。即使某位阿拉伯人邀請你到他家,你也可能見不到他的妻子(或妻子們),盡管她(們)可能就在廚房監督飯菜的准備。詢問她(們)是不禮貌的舉止。如果你真的見到她,態度要熱情而又適度。如她不採取主動(毫無疑問她不會),就不要同她握手。 這些國家的人一般不喝含酒精的飲料,不吃豬肉,吃飯時用右手抓著吃,要效仿主人的這種做法。書寫用具在這些國家是很好的禮物。中東國家的人們都喜歡金色的外觀,書寫流暢的鋼筆。到阿拉伯人家吃飯,有必要先餓一頓,這樣你就可以吃很多,以表示你很喜歡主人家的飯菜。你的阿拉伯主人是很豪爽大方的。你不要太熱情地贊賞他的某樣物品,否則他會堅持將那東西送給你,而你可能只得被迫接受,以免得罪人。在阿拉伯國家,送禮是很受歡迎的,但不是必須的。送的禮物不能是酒,也不能是諸如女人像片和雕像之類的東西,那些是違反伊斯蘭教規的。

⑷ 現代歐洲人的祖先是什麼人

衣索比亞。

大約6萬多年前,由於氣候變化和食物短缺,生活在東非,大概在今天的衣索比亞一帶的部分早期人類開始向北遷移。大約5萬年前,他們到達了中東地區,在這里,他們分道揚鑣:一支繼續往北往西遷徙,成為歐洲人的祖先;另一支向東走,成為中國人以及其他亞洲人群的祖先。很長一段時間里,這兩支互不交流,各自演化。

(4)十八世紀中東人的生活來源是什麼擴展閱讀:

1993年,考古學家在英國發現了一塊人類骨骼,提供了最早的歐洲人的許多信息,然而,這一發現卻不能解答他們的最早來源。

學術界普遍認為,某些直立人人種在一百萬年走出非洲,進入亞洲和中東,但是關於直立人是否來到歐洲以及何時來到歐洲一直沒有明確的答案。曾經生活在石器時代百分之七十五的時間里的非洲直立人,大約在中舊石器時代開始在歐洲和近東進化為尼蘭德特智人——最早的智慧人類。

此後又在後舊石器時代開始的時候,尼蘭德特人又進化為另外一個亞種,就是歐洲的克魯馬努人。所以我們現在大概可以說,歐洲最早的人群很可能是從非洲走出來的,至少跟他們有關系。

⑸ 中東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在中東地區有好幾個國家,每個國家的民眾的生活情況都不一樣。有的國家正在處於戰亂,因此他們國民的生活就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有的國家重男輕女,因此這個國家的女性生活十分的痛苦和隱忍;有的國家富得流油,所以這個國家的國民生活無憂無慮...

現在,有的中東國家的確不太平,就比如敘利亞。敘利亞發聲戰爭已經好幾年了,殘酷的戰爭摧毀了成千上萬的家庭,無數的百姓倒在血泊中,很多孩子失去了父母,很多父母失去了孩子...在這樣的國家中,他們的生活無疑是充滿絕望而痛苦的

最後想說的中東國家就是迪拜。迪拜由於石油資源豐富,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最奢華的地方,這個地方的人民生活也是十分的滋潤和瀟灑,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那裡金碧輝煌的建築,以及土豪般的生活。而且這個地方豪車遍地,就連警車都是超跑,開起來簡直酷炫到不行...

因此要問中東地區的人民生活是什麼樣的,只能說是各種各樣吧。

⑹ 在沒有發現石油之前,中東人都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中東地區,大部分屬於沙漠地帶。在沙漠地區,只有少量的綠洲,並且沙漠地區降水少,嚴重缺水。在整個中東地區,新月區的環境條件比較好,大致上是伊拉克的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和約旦的兩個河流流域,那裡有相對豐富的水源和降水,非適合發展農業和畜牧業。那麼,在沒有發現石油之前,中東人都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第三、以漁業和珍珠為生

中東地區有些國家。靠近大海,並且靠近大海的中東國家漁業,資源豐富,所以沿海的中東地區的國家主要以漁業和珍珠業為生,比如沙烏地阿拉伯和卡達都是如此。

所以在發現石油之前,中東地區的人生活是窮困潦倒的。但現在他們生活在沙漠,看起來有一塊貧瘠的土地,但上天又賜給了他們最掙錢的資源,那就是石油,他們過上了幾十年的好日子,但是,在未來,石油肯定會枯竭,那麼中東人還是要多考慮未來的生計問題。

⑺ 中東問題產生的由來是什麼

中東問題的歷史淵源

二戰以後,中東問題一直是威脅世界和平的主要問題之一,中東問題亦是導致前不久美國「9·11」恐怖主義爆炸事件的導火線。面對中東地區無盡的戰火,我們不禁要問:中東問題的起因何在?又是誰之過?這還要追溯到幾千年前的歷史了。
3000年前,幾乎在周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的同時,亞細亞大陸的西邊(即現在的巴勒斯坦),也誕生了一個新興的希伯來王國,這是以色列——猶太王國的前身。幾百年後,又誕生了一個強大的羅馬帝國,它侵入耶路撒冷,佔領了巴勒斯坦。猶太人在多次武裝起義失敗後,被羅馬人驅逐出境,失去了自己的國土與家園。佛曰:眾生平等。但在當時那種弱肉強食、取而代之的時代,他們只能無奈地面對這一切,而那種背井離鄉、無家可歸的苦難,是我們所難以想像的。
然而,猶太人並未屈服。他們流浪到世界各地,堅持著自己的信仰,保持著自己的文化,形成一個獨特的、沒有自己的土地與國家的民族。也正是因為猶太人這種對信仰的執著,使他們的命運變得如此悲慘……
1896年,赫茨爾在《猶太國,現代解決猶太人問題的一種嘗試》一書中說:「猶太人問題既不是社會問題,也不是宗教問題,而是一個民族問題。解決猶太人問題的根本是建立一個猶太人自治的國家。」這就在猶太人心中燃起了「猶太復國主義」的烈火。最後,猶太人決定將復國基地設在巴勒斯坦,使它變為具有歷史意義的、名正言順的「復國」。
猶太人對「復國」的這種堅持,也就導致了中東地區的沖突不斷了。
一戰後,英國統治了巴勒斯坦,向猶太人開放了大門,大量猶太人湧入巴勒斯坦,這就對當地居民——阿拉伯人的生活造成了重大沖擊。阿拉伯人的生活越來越面向貧困化,不得不起義反抗,英國政府才作出對猶太移民數量的限制。但這又引起猶太人的不滿,一些激進分子就開始搞「恐怖主義」。猶太恐怖主義分子的恐怖活動令英國人焦頭爛額,不得不把這爛攤子交給聯合國處理。由於美蘇兩國一致支持猶太人,聯合國大會也就偏向了猶太人。1947年11月,通過了巴勒斯坦分割案,即聯大181號決議案。
這個決議就使得「幾家歡喜幾家愁」了。就在猶太人成立以色列國的第二天,阿方向以方發起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了。應該說,是因為聯合國做出了不公正的裁決,以致引發了這次戰爭。
1882年,英軍佔領埃及後,直接控制了蘇伊士運河,又埋下中東戰爭的又一隱患。由於英法在蘇伊士運河獲得很高的收入,所以一直不肯將運河歸還埃及,這就導致了雙方的矛盾。而以色列也早已對埃及的政權不滿了,英法以三國利益一致,出兵埃及。但介於美蘇的干涉,才使第二次中東戰爭以埃及勝利告終。
1967年後,阿以雙方又分別發動了第三、四次中東戰爭。此後,阿拉伯人覺得用武力來解決問題已力不從心,就轉向了現實主義的想法,來謀求共存。以色列為了換取和平,也走上了和平談判解決爭端的道路,但由於雙方立場懸殊太大,和平談判的道路還是困難重重。經過幾十年的戰爭,阿以雙方已形成世仇,和平解決中東問題的可能性更是渺茫。
中東問題是現在世界上最棘手的國際糾紛,威脅著世界和平,人們對這其中的原因也是各持己見,但總的來說應該有兩個:其一,是歐洲基督徒對猶太人的迫害。假如歐洲人對猶太人寬容一些,也就不會有猶太復國運動,就不會導致現在的阿以沖突了;其二,是猶太人對在巴勒斯坦復國的執著。地球這么大,他們卻選擇了一塊大家都爭著搶著的肥肉——巴勒斯坦來復國,這沖突就難免會很激烈了。假如他們能選擇到人煙稀少的地區復國,沖突可能會小很多。
盡管猶太人飽受了歧視、迫害、甚至屠殺,但是,在中東問題上,以色列也有其不對之處。
兩次中東戰爭的最大後遺症是巴勒斯坦難民問題。戰爭期間,巴勒斯坦人民為了躲避戰禍,暫時逃離到周邊的國家避難。戰後,以色列卻拒絕難民返回家園,使這些難民不得不長期住在巴勒斯坦周邊國家的難民營中。猶太人在二戰前受盡了有家不能回的痛苦,而今又將歷史重演了一次,製造了另一個民族的苦難。在二戰後,以色列的侵略行為更令阿拉伯國家的人民無比痛恨。這一切都是遭到世人譴責的,更不會得到國際社會的同情!
中東問題不解決,世界時刻都將面臨著戰爭的危險。特別是恐怖主義組織的恐怖襲擊,更令很多國家飽受其害。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果以色列在中東問題上能夠作出一定的讓步,美國能夠更公正一些,讓阿拉伯人民得到一個「站著的和平」,那中東問題亦能妥善地、和平地解決了。

⑻ 請提供一些關於中東在公元前1500年以來的情況的資料..

只要勇於沖殺,便可達到征服的目的;因而,習慣於游牧生活,習慣於在沙漠地區形成的野蠻風俗的民族,能夠很容易地征服較文明的民族,即使後者的人數比前者更為眾多。……

伊本·赫勒敦

無論哪個文明中,都有不少詩人和思想家在回顧過去時流露出思慕之情。他們把史前時期的人看作是「高尚的野蠻人」,未占染上文明的腐敗影響。很久以前,當人類生存的第一個精采篇章「剛剛開始」的時候,人間是一個樂園。印度史詩中有好些詩書謳歌了美好的過去,說那時的社會沒有等級差別,人們可以自在地、無憂無慮地享受生活的樂趣。公元前八世紀的希臘詩人赫西奧德也有過同樣的描述。他先描繪了很久以前的黃金時代,然後又從白銀時代、黑鐵時代直到作者當時所處的悲慘時代,勾畫出人類命運每況愈下的過程。
原始人極其幸福的觀念是以某些史實為基礎的,這一觀念普遍、長期的存在也可表明這一點。盡管古代世界的各種文明就其「類型」即看待生活和處理生活的方式彼此不同,但它們有一個基本方面是極為相似的。它們都以同樣的方式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用新的階級社會代替了文明之前的無階級社會,從而,給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不僅提高了生產率,而且使社會變得極其脆弱,極易遭受游牧部落的侵略。本章的目的就是分析古代文明的歷史意義和公元前二千紀時為後來的古典文明奠定基礎的一次次大規模入侵的情況。

一、古代文明的歷史意義

就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而論,文明之前的部落成員對維持生活所必需的自然資源的權利是平等的、不受約束的。經濟平等和社會地位相同是新石器時代村社的標志。但是,當部落成員成為農民時,他們對土地的權利不再是不受約束的,也不再享有自己的全部勞動成果。雖然他們須履行的義務因地區而異,但最後結果無論哪裡都一樣。在向國家、祭司、地主和高利貸者支付一定的勞動成果之後,剩下的幾乎總是只夠他們勉強維持生存。因此,與奉行平等主義的舊石器時代的狩獵團體和新石器時代的村社相反,古代文明及以後各時期的文明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富人與窮人兩大階級。
這兩大階級的出現意味著什麼呢?早在公元前三千紀,一位當父親的埃及人在送他兒子上學的途中說的話是一個很好的回答。他為了勸兒子發奮學習,將農人、工匠的不幸與有學問的書吏、官吏的幸福作了一番對比。他說:
學習寫字要用心,學會了什麼重活都可以甩得遠遠的,還能當名氣很大的官。書史是不用干體力活的,卻能指揮別人。……你不是有書吏寫字用的玩意兒嗎?就是那玩意兒,能把你和劃槳搖櫓的區分開來。
我親眼見過在爐子口乾活的金屬製造工,十個手指就象鱷魚爪子,身上的臭味比魚卵還難聞。……石匠的活兒是對付各種堅硬的石頭,於完活時胳膊都累得抬不起來,晚上睡覺時還酸痛,只好整夜卷縮著身子睡,太陽一出來,又得幹活。他的膝蓋和脊柱骨都快碎了。……理發匠從早到晚給人剃頭修面,除了吃飯,連坐的功夫也沒有。他匆匆地從這家轉到那家,兜攬活兒。就象蜜蜂吃自己釀的蜜那樣。他累斷了雙臂只是為了填個肚子。…種田的一年四季只有一套衣服,嗓子粗啞得象老鴉叫,十個手指從來不得閑,兩條胳膊叫風吹得乾瘦如柴。他休息的地方——如果他真能休息的話,是爛泥地。他不生病時,和牲畜一起分享他的健康;得病了,就在牲畜中擠塊地皮躺下。…
用心學習吧。實在沒有什麼可與學習相比。在校學習一天,得到的好處一輩子也享用不盡。
文明的到來也使政治關系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過去,新石器時代的村民們無論就其內部或外部,受到的種種限制都是發展不完全所引起的。但現在,部落首領和年長者已為國王或皇帝和遍布各地的官吏——如宮廷大臣、省或地區的官員、法官、辦事員和會計等——所取代。和帝國政府緊密勾結的是祭司集團,祭司集團也是文明的一個主要特徵。從前的巫師只是「業余的宗教職業者」,而現在替代巫師的祭司則成了「專職的宗教職業者」。這就使官方神學的產生和祭司集團的形成成為可能。神學和祭司集團都是為加強世俗秩序服務的。它們賦予政治制度和領袖以神的制裁力和神的種種屬性。美索不達米亞的艾沙庫(ishakku)被認為是城市之神的副攝政,而埃及的法老則被尊為「活神」。神權和世俗權力相結合,強有力地維護了社會現狀;因為很少有人敢冒著今世的迅即處罰和來世的永久懲罰的風險而圖謀不軌。
至於文化方面,由文明引起的變革也是根本而持久的。過去,新石器時代村社的文化一向是自發而單一的。所有的村民都有著同樣的知識、共同的習俗、一致的看法,所保持的生活方式也不由外界決定。但是,隨著文明的到來,出現了一個更加復雜的新社會。除村社農民的傳統文化外,現在又有了種種新文化,即:書吏的文化——書吏通曉神秘的書寫藝術,祭司的文化——祭司知道天國的秘密,藝術家的文化——藝術家懂得怎樣繪畫和雕刻,商人的文化——商人與在沙漠和大海以外的所有地區交易貨物。因而,文化不再象過去那樣是單一的。被稱為「高雅」和「低俗」的兩種文化開始發展起來。高雅文化見於城裡的學校、寺廟和宮廷;低俗文化見於各村莊。高雅文化由哲學家、神學家和學者用文字傳世,而低俗文化則在目不識丁的農民中以口語相傳。
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之間的區別,通常被忽略,因為我們信賴書面資料;書面資料自然只強調各種高雅文化的存在及它們各自的特點,而對各文明中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同時並存這一同樣重要的事實,則往往略而不提。為了充分了解人類自文明以來的經歷,不僅須將各文明綜合起來考察,而且還得一個個分別加以考察。用人類學者羅伯特·雷德菲爾德的話來說,必須「從村後溜進村子。……」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到處都會發現: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成員已為農民所取代;而文明世界各地區的農民在許多基本方面,自蘇美爾時代迄今,又是完全相同的。雖然他們的膚色也許是黃的、白的或褐色的,種植的農作物也許是稻、小麥或玉米,但是無論哪裡都如歷史學家奧斯卡·漢德林所指出的,「農民們保持著穩定的一致性。」
各地區的農民都掌握了大量的與農業有關的實際知識,即關於天氣、植物種植、動物飼養、燃燒方法和發酵工藝等方面的知識。各地區的農民也都把從事艱巨的勞動看作是最好的美德,瞧不起那些身體虛弱、極易疲勞的城裡人。他們都渴望能擁有一小塊土地、幾頭牲畜、幾樣簡單的種田、做工的工具,因為這意味著獨立和安全為了獲得獨立和安全,所有的農民都頑強地抵制外來的干涉,不管這種干涉來自地主,還是來自當代的集體。不過,村落里的公共生活和公共關系正好與農民這種「強烈的個人主義」相抵消。好的鄰居總是樂於同情和幫助那些需要同情和幫助的人,總是樂於參加造房子、生火、慶祝豐收節日和其他社會活動。
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之間的關系通常是矛盾和緊張的。一方面,農民們有一種優越感,認為比較起城市生活和城裡的各種職業,農村生活和農業勞動更合乎道德:另一方面,他們在經濟和政治上又都受城市的支配。從城裡來的地主、稅吏、祭司和士兵,傲慢自大、武斷專橫,讓人一眼就能分辨出誰是統治者,誰是被統治者。農民們將艱巨的勞動理想化了,而顯貴們則把艱巨的勞動看作是最卑賤的,只適合於一無所能的平民百姓。雖然顯貴們是靠剝削農民才過上優裕的生活,但他們卻把這說成是由於他們智力出眾、品德高尚的緣故。幾千年來,這種看法不可避免地在歐亞農民的頭腦中深深地紮下了根,使他們變得卑屈、順從。而那些不甘屈從的農民,總是立即在肉體上遭到士兵們的打擊,在心靈上受到祭司們的傷害。這一切給人留下的傷痕從下面這段報道中可清楚地看出來。這段報道描述了在荷蘭官吏面前,當代的印度尼西亞農民打躬作揖,而巴布亞部落民卻直挺挺地站著。
一名荷蘭官員走進新幾內亞的一個辦事處。辦事處的桌子跟前,坐著一個仍在替荷蘭辦事的印度尼西亞官員和巴布亞人的兩個村長。那個印度尼西亞人一見荷蘭官員,忙起身,一動不動地站著;那兩個巴布亞人卻抬起頭,微笑著,依舊坐在那裡。
一天晚上,約九點光景,一名荷蘭官員走進骯臟的政府旅館的酒吧間,向那裡的巴布亞招待員要一杯啤酒。過了五分鍾,招待員把啤酒端來了,並不客氣地看了看手錶,問那個荷蘭人打算待多久。
一艘荷蘭驅逐艦駛入新幾內亞南部的一個海港。當地的荷蘭官員尋思,借這機會,讓那些仍保持獵取人頭的習俗的叢林人見識一下真正的武器倒不錯。
叢林人經過艱苦跋涉,來到船邊,其中有一人發表意見說:
「是的,你們有槍炮,但是我們手中的弓箭你們看到了沒有?這些強弓利箭想來你們是不會使用的。我們能使用。……」
曾在印度尼西亞待過、富有經驗的荷蘭官員,到了新幾內亞就得使自己重新適應環境。
在印度尼西亞,他們是進入一個有等級制度、有階級差別、已知道統治者的權威和權力的社會。在那裡,他們是主人,並被當作主人看待。
在新幾內亞,根本沒有主人和奴隸之分。巴布亞人過的是一種自由的生活。在那裡,既沒有鄉村議會,也沒有偉大的法典制定者或官府。除了各種守護神和神靈對生活有一定的影響外,一個人基本上是獨立自主的。
在荷蘭人和巴布亞人之間,不存在打躬作緝的情景、有個印度尼西亞教師曾努力想使巴布亞人相信,見了長官,彎腰駝背,是表示尊敬的恰當方式,可他得到的回答是:
「我們是人,人走路總是腰桿筆挺的。」
顯然,文明的到來,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不過,文明也給人類帶來了很大的利益,使人類取得很多成就。從歷史的角度看,文明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邁出的重要一步。在這方面,文明與工業革命相似。工業革命最初導致社會痛苦的分裂,使人類遭到無數的苦難,但最終決定性地促進了人類的生產率和福利。城市革命和文明的情況也是如此。新石器時代普通的部落成員的生活也許比一般的農民或城市工人的生活更完美、更令人滿意;但是,正因為部落文化使人輕松自在、沒有緊張感,所以那時的生產率也比較低(見第三章第四節)。稅吏、祭司和地主強征的稅收、地租是繁重的,但也有力地促進了產量的提高。大河流域地區人口的大量增加就是生產率提高的一個確鑿證據。「毫無疑問,從新城市的面積比在何原始『新石器時代』村落的面積更廣闊,從城市附近的大片墓地和市民們所做的驚人工作中,也可得出這一結論。」
生活水平也隨人口的增長而提高。教俗君主、高級教士和高級官吏們享有部落酋長做夢也想像不到的各種飲食、昂貴的衣服和陳設華麗的宅邸。新興的中產階級——商人、書吏、低級官吏和教士也過上和今天的中產階級同樣舒適優越的生活。甚至一般群眾——如果不從社會心理的角度,而從物質方面看——某些方面的境況也有所改善。有位英國考古學家指出,「從波斯灣運到拉加希、從阿拉伯海運到摩亨約·達羅的海魚……在當時也許是極為普通的消費品,可是石器時代的農民從未嘗過。哈拉帕工匠們的住房比新石器時代的小屋更寬敞。」
因為有了新的書寫藝術,文明也使知識的穩步積累和世代相傳成為可能。在今天的博物館里,充滿了可代表古代技術方面的驚人成就的展品。各門科學如數學、天文學和醫學的開端也可追溯到這數千年間。城市中心的繁華使建築師、雕刻家、畫家、樂師和詩人們大開眼界。
誠然,這些寶貴的成就只是使少數人獲得極大的好處,而歸根到底為高雅文化付出代價的多數人,得到的好處則很少。但是,重要的是,就整個人類歷史而言,人類曾取得不少進步。正是這些在數千年中積累起來的進步,使現代人能通過科學和技術控制自然、獲得巨大生產力,從而使多數人現在能與少數人一起受益。在那漫長的中間階段,村落的低俗文化基本上沒什麼變化;但是各種高雅文化,在宗教、哲學、藝術和科學諸方面,都經歷了不斷的變化。這些變化將在第三篇和第四篇中論述,以下各節論述古代文明沒落、衰亡的情況。

二、游牧民進入歷史

公元前二千紀,歐亞大陸正處於一個騷動時期,即游牧民入侵、古老的帝國被推翻、舊的社會制度瓦解的時期。騷動是猛烈的,整個歐亞大陸都處於一片混亂之中。因此,公元前二千紀是古代文明從歷史舞台上消失,由古典文明取而代之的過渡時期。
諸帝國這種大規模的興亡交替,在歷史長河中不止發生過一次。這就提出了原因何在的問題。也就是說,整個歐亞大陸政治敗壞、社會離析,主要是由於內部的腐朽還是外部力量的侵入?要肯定、確切地回答這樣一個涉及面很廣的問題,是極困難的。為穩妥起見,雖然可以把內因和外因都說成是決定事態發展的主要因素,但這樣做,要確切地弄清歐亞各地區內因和外因各自所起作用的程度,則是不可能的。
首先是內部的虛弱。由於銅和青銅昂貴而又稀少,因而不能廣泛地用來製造武器和工具。這就使武器實際上為君主及其政治、軍事集團所壟斷,從而加強了他們的特權地位,使他們處於社會金字塔之頂。同時,這也意味著,在總人口中只有小部分人得以武裝起來;當古老的文明中心須面臨全體武裝的游牧民的進攻時,這就成為一個極其嚴重的缺點。
銅和青銅的極其昂貴,也使農民們得不到金屬工具,不得不依靠石斧、石鋤、石刀和石鐮來從事生產。這就大大降低了生產率,因為石制工具不象金屬工具那樣效率高、那樣經久耐用。技術進步的停滯也阻止了生產率的提高。英國考古學家V·戈登·蔡爾德寫道:「在公元前3000年之前的1000年裡,人類所取得的卓有成效的發明和發現,也許多於公元16世紀以前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在這1000年裡,如前所述,人類學會了利用風力和畜力,發明了輪子、書寫藝術、灌溉技術和冶金方面的化學工藝(見第四章第二節)。相形之下,公元前三千紀和二千紀中、還未爆發過如此偉大的創造力;在這一時期中,可資比較的發明只有冶鐵技術(公元前140O年)和字母文字(公元前1300年)。
按照V.戈登·蔡爾德的意見,技術進步趨於停滯的原因之一,在於前一節中提到的階級分化。階級分化破壞了促進技術改革的因素。因為雖然統治集團可獲得大量的佃戶或奴隸這種聽話的勞動力,但佃戶或奴隸在產量的增加只能使其他人得益而不會給他們自己帶來任何好處的情況下,是不會積極主動地去發明或採用新技術、新方法。最近,一位印度村民在向美國傳教士發表議論時指出,由於社會不平等而阻礙技術改革的情況至今仍存在。他說:
新來這里的人,也許會認為我們多疑、頑固、偏狹、落後,有著拒絕變革的一切持點。其實,這些特點並不是我們自己所樂意具備的,而是先由經驗強加於我們的前輩;前輩的告誡,加之我們自己的經驗,使我們也具備了這些特點。拒絕變革是我們學會保護自己用的盔甲。如果我們的前輩和我們接受別人提供的新思想和新習俗,我們也許能取得較大的進步。但是,一有進步,貪婪的世界便會把眼睛轉向我們。那時,我們的命運將比以前更糟。……去年春天,巴拉的兄弟從你們的展覽會上得到的那張犁是比其他犁要好些。那張犁很輕,和我們的犁一樣,用來犁田是挺不錯的。可是巴拉的兄弟不敢用。因為他很富裕,很怕別人看到他愈來愈富裕。這在你看來也許是愚蠢的,可我們對他的謹慎毫無責怪之意。
除內部的虛弱外,還經常有外來的游牧民入侵的威脅。這些威脅主要來自南部沙漠地帶的閃米特部落民、歐亞大草原西部的印歐人和大草原東部的蒙古-突厥各族。
印歐人與其說是一個種族群體不如說是一個文化群體。他們早先大概發源於裏海地區,曾在那裡牧牛,並從事少量的耕作。因為主要靠畜牧為生,所以只要發現有更為理想的地方,他們就用大牛車載起所有行李,朝那裡遷移。遷移時,總是整個整個的部落一起行動,婦女、孩子及戰士全都參加。印歐人就這樣向西推進到俄國南部和歐洲東南部。到公元前2000年時,他們已分布在從多瑙河平原到奧克蘇斯河和賈哈特斯河流域的廣闊地區。他們以這片廣闊地區為根據地,日益威脅在地理上可進入的各文明中心——中東、巴爾干半島和印度河流域。
在地處大草原西部的印歐各族和地處大草原東部的蒙古-突厥人之間,有一條最早的分界線,這就是阿爾泰山脈和天山山脈。這條分界線以東的大草原,地勢較高、較乾燥,氣候通常也更惡劣。這里的牧場沒有西部的牧場肥美,可以放牧羊、駱駝和馬,但放牧牛不行。這一地理上的不平衡造成相應的歷史上的不平衡,即出現一個持久的、影響深遠的、由東向西的民族大遷徙。大草原東部的各民族或者以難民的身份,或者以征服者的身份,被吸引到西部。一批批部落前赴後繼地向西推進——西徐亞人從阿爾泰山脈遷徙到烏克蘭;突厥部落取代西徐亞人進入中亞,以後又尾隨西徐亞人西進;最後,蒙古人也從後面向西推進,直到13世紀,侵佔歐亞大部地區,建立起一個大帝國。這些東方的游牧部落,由於其地理位置,不僅能進入歐洲、中東和印度,也能抵達中國;只要有機會,它們就不時地侵入中國。
由於由東向西的民族大遷徙,大草原西部請民族的種族組成情況逐漸發生變化,至少在西至裏海的地區內,由原先的高加索種人占優勢變為由蒙古種人占優勢。這一轉變自公元前一千紀末葉開始,一直繼續到中世紀結束。此後,操斯拉夫語的俄羅斯人用西方的技術裝備自己,先是憑借滑膛槍和火炮,後又依靠機關槍和鐵路,使種族組成的發展趨勢轉到相反方向。
閃米特人大致占據了從地中海到底格里斯河、從托羅斯山脈到亞丁之間的地區。他們最早出現於阿拉伯半島的沙漠地區,他們的歷史也是由接連不斷的浪潮似的遷移構成的。早先,閃米特人用驢作運輸工具,到公元前1100年前後,駱駝的馴養改變了他們的文化,就象馬的馴養改變了草原游牧民的文化那樣。隨著文明的興起,閃米特的許多部落後住到城市附近,與城市居民形成了一種共生關系;而且隨時准備著,一有機會就去攻掠這些城市。
歐亞大陸邊緣地區那些古老的文明中心對周圍的部落來說,有如一塊塊有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的磁鐵。豐富的農作物、堆滿穀物的糧倉、城市裡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奢侈品,所有這一切都吸引著大草原和沙漠地區飢餓的游牧民。因此,諸古老的文明中心不時遭到侵掠——尤其是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因為它們比克里特島、尼羅河或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更易受到侵掠。不過,直到公元前二千紀,整個歐亞大陸的力量均勢才開始轉變,偉大文明的生存才第一次受到游牧民的威脅。
馬的馴養和較遲的冶鐵技術的發明是兩個十分重大的發展,它們使游牧民獲得新的作戰能力。就目前所知,中東是最早馴養動物的地方,也是最早乘騎動物的地方。這兩者發生的時間約在公元前5000年前後。不過,在早期階段,乘騎動物的現象並不多見,因為那時所能得到的動物僅牛和野驢,牛速度太漫,野驢個兒太小。然而,馴養動物的做法後又向北傳到產有野驢和野馬的俄國南部。到公元前2500年,這兩種動物已在當地得到馴養;而且,由於馬個兒大、體格壯、速度快,很快就受到成國南部游牧民的偏愛。他們採取擇優繁殖的方法,使馬的個兒愈來愈大。野馬的平均高度為13手之寬(一手之寬約四吋),而現代家馬的平均高度為15至16手之寬。如果不加選擇地讓馬繁殖數代,家馬的個兒很快又會縮小,就象美國西部的野馬那般大小。
游牧民利用馬打仗時,最早的做法是將馬套到輕便的雙輪車上。這種車的輪子裝有輪輻,比起美索不達米亞笨重的實心四輪車,大大改進了。高大的馬和靈便的車相結合,使游牧民得到了一種令人生畏的武器——戰車。公元前二千紀,游牧民就是駕著這種戰車,掀起最早的入侵浪潮。駕車作戰時,一名戰士馭馬,其他戰士用強弩射箭。眾弩齊射,飛箭如雨,沒有幾個步兵能長時間地抵擋,更不用說抵抗緊跟著發起沖鋒的密集的戰車。
到公元前二千紀末,游牧民用騎兵取代戰車,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戰鬥力。這時的馬既高大又強壯,可以直接騎人。而且,游牧民還發明了役使馬的馬勒、馬嚼子、角狀的馬鞍和馬鐙,使他們能在策馬飛奔時騰出雙手,射出陣雨般的箭。毆亞大陸的游牧民獲得前所未有的靈活機動性,能追上和打敗防守城市中心的軍隊。古典時代和中世紀時,游牧民的軍事才能主要就建立在騎馬作戰這一基礎上;終於,在13世紀時,使成吉思汗能完成一系列驚人的征服。直到西方火器占據優勢之後,諸文明中心才從游牧民頻頻入侵的威脅中解脫出來。
對沙漠地帶的游牧民來說,駱駝的作用不亞於馬。駱駝有兩種:阿拉伯的單峰駱駝和大夏的雙峰駱駝;前者適應於炎熱的沙漠環境,後者適應於寒冷的沙漠環境。這兩種駱駝都能在即便是驢也會餓死的地區生活,都能依靠駝峰里貯存的脂肪和多室的胃裡貯存的水不吃不喝地行走幾個星期。最早馴養駱駝的時間和地點現在還不清楚,不過,到公元前1000年時,穿越中亞和中東的沙漠地區的交通運輸已全靠這種『沙漠之舟」。
鐵礦冶煉技術的發明也提高了游牧民的戰鬥力。這一技術直到公元前二千紀中葉才在小亞細亞東北部發展起來;直到約公元前1200年赫梯帝國滅亡後,當地的鐵匠才分散到各地,使他們的技術廣泛流傳。冶鐵技術之所以出現得晚,主要是由於冶煉鐵礦的工藝與冶煉銅和銅合金的工藝根本不同。
冶銅時,金屬溶液沉於爐底,而熔渣浮在上面。冶鐵時,至少在古代熔爐所能達到的溫度范圍內,鐵不能完全液化,而是形成一種灰色的多孔體,技術上稱之為鐵塊。反復錘打熾熱的鐵塊,能使其成為熟鐵,這一發現來得遲是可以理解的。這種新金屬比起當時已能冶鑄的銅和青銅來,決不是一種進步,因為它不易鑄造,需要更多的燃料,而且其鋒刃較易失去。後來才發現,將鐵反復錘打、加熱、投入冷水(淬火),並與木炭即一種不純的炭接觸,可以使其堅硬。當時所須發現的不僅僅是一種新金屬,而且還包括一種嶄新的冶金術——對此,憑以往經驗行事的早期鐵匠毫無准備。
雖然改進治鑄方法後鐵比過去堅硬了,但仍然很易生銹。不過,這一缺陷由於鐵礦較之銅和錫分布遠為廣泛、制鐵成本相應低廉,而得到補償,而且,這種補償已超過缺陷本身。這意味著,現在普通農民也買得起鐵制工具。農業生產率提高了,農業范圍擴展到從前石斧所無力對付的森林茂密區(見第七章第一節)。這種廉價的新金屬對歐亞大陸的軍事平衡也具有重大影響。從前,貧窮的游牧民不能象城市中心的統治者那樣,以大量昂貴的青銅武器裝備自己。但現在,鐵礦幾乎每個地區都可得到,每個村子的鐵匠都能鍛制比舊武器更優良、更便宜的新武器。因而,游牧戰士現在不僅在靈活機動性上佔有優勢,而且和守衛文明地區的士兵一樣,擁有同樣優良、大量的鐵制武器。

三、游牧民對中東的入侵

馬和鐵制武器的結合,促使游牧民發起兩次席捲諸文明中心的大規模的入侵浪潮。第一次約在公元前1700至1500年之間,入侵者通常是手執青銅武器,駕著馬拉的戰車侵入文明中心;第二次約在公元前1200至1100年之間,入侵者通常是騎在馬上,用鐵制武器作戰。這些入侵不應看作是取代當地種族、完全改變種族分布的大規模的游牧部落的入侵。而應說,是為數不多的入侵者,憑借軍事技術上的優勢,組成武士貴族集團,統治了在人數上遠遠超過他們的諸被征服民族。
最終結果,除中東外,各地文明均被摧毀。中東例外,並非因為它沒有遭到入侵;實際上,由於中東的地理環境使外界易於進入,中東地區遭到入侵的次數最多。雖然中東的帝國一個個迅速地崛起、迅速地衰亡,但中東文明本身依然經久不衰。一個原因是,中東的文明由來已久,因而文明的根子扎得較深。另一原因是,到公元前1700年,中東已有許多極為廣闊的地區達到文明,因而不可能全被征服或摧毀。最後,入侵中東的通常不是剛從大草原或沙漠地帶來的原始的野蠻人,而是早已居住在周圍地區的半文明的野蠻人,他們在進行征服的過程中,已部分地為中東文明所同化。
約公元前2000年時,印歐語系的赫梯人可能是通過翻越高加索山脈進入小亞細亞。他們與當地請民族聯合,在以後若干世紀中,建立起一個包括敘利亞大部和整個小亞細亞的龐大帝國。約公元前1590年前後,他們還攻掠巴比倫,不過,從未能在美索不達米亞立足。喀西特人是來自美索不達米亞東面扎格羅斯山脈的另一個印歐部落。他們利用赫梯人對巴比倫的攻掠,佔領了這個古老的都城,建立起第三巴比倫王朝,達數世紀之久(公元前1600-1100年)。還有一個入侵部落是胡里安人,聖經上稱為荷里特人,顯然來自亞美尼亞高地。他們在巴比倫帝國的北面即亞述地區創立了米坦尼帝國,約公元前1500年時臻於極盛。胡里安人接受了大量的美索不達米亞文化,並將其傳布到包括小亞細亞的赫梯人在內的周圍請民族中去。即便是得到環境的很好保護的埃及,在這混亂的數世紀內也未能免遭傷害。從公元前1720年到1570年,埃及為外來的入侵者喜克索人所統治。喜克索人是由一些種族成分復雜,不過主要是閃米特人的游牧部落組成。他們憑借馬拉的戰車、笨重的劍和護身的盔甲,以尼羅河三角洲為根據地統治整個埃瓦不過,他們一直被視作來自「亞洲的」外國人而遭到仇視。
到公元前1500年,第一次入侵浪潮在中東平息下來。占壓倒多數的土著民族展開了驅逐侵略者的斗爭。埃及人採用喜克索人的作戰技術和武器,於公元前1570年將喜克索人逐出國境,建立了第十八王朝,從此埃及歷史進入新王國時期。經歷了這次外來統治之後,埃及人以拓疆擴土的方式來求得

⑼ 中東「小漁村」迪拜,到底有多富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嚮往的地方,如「帝都」的庄嚴與厚重;「魔都」的繁華和夢想;亦或是盧浮宮在金字塔映襯之下,古典與現代的藝術交錯。

迪拜,它在世人的眼中是富豪雲集、普通人奢望的「天堂」。這是一個神奇的地方,也是一個充滿金錢和魔幻的地方。

迪拜是沙漠城市,它面海靠河,成就了航運和商業;而海底的石油,也恰逢其時地被發現、開采。隨著石油美元體系的形成,迪拜完成了資本的累積,成為全世界最現代化、最奢侈、最豪華的城市。

這里有世界一流的酒店、限量版的豪車、世界最高樓、最大的人工島、世界最具創意的 體育 比賽。

如此繁華的商業貿易中心到底怎麼形成的呢?要想找到這個答案,讓我們先從迪拜的 歷史 說起。

迪拜,是波斯灣沿岸的中東國家,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七個酋長國之一的首都。但十八世紀初的迪拜還是個小漁村。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連接起了亞歐非大陸,在面海靠河的航運線上,成就了自身成為了亞洲非航運線上的重要貿易中轉站。

18世紀20年代,這里曾是英國殖民地,殖民者們視其為去往印度的中轉站,同時被當做從亞洲掠奪物資運往歐洲的中轉場。

起初的迪拜,只是一個具有800人左右的漁村,這里的居民靠漁業、珍珠採集和駱駝貿易為生,主要是通過駱駝和航海與周邊國家進行貿易交往。

但是二十世紀初,因日本培育並實現了珍珠的人工養殖,沉重地打擊了迪拜以珍珠採集為支柱的經濟產業 。為了生存,迪拜不得不把重心轉向貿易,向貿易集散中心的方向去轉移和發展。

於是在這片土地上的歷代酋長們,帶著睿智的思想,長遠的眼光,在迪拜這片沙漠上努力地推行自由貿易。在宗教色彩濃厚的穆斯林世界中,他們願意敞開胸懷,用平等、自由的思想去擁抱全世界各民族,持有不同信仰的商人。

老酋長謝赫·拉希德曾經說過:

因此,在這個自由開放的小漁村上,阿拉伯人都願意到這兒做生意。同時它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伊朗和波斯的商人,他們在這里短暫地逗留或者長期停留定居。

商業的繁榮,各國商人的頻繁往來,讓迪拜人口數量不斷地增加,逐步發展成為波斯灣地區重要的商業中心,國際化程度也越來越高。加之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使迪拜發展成為一個中東地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港口。

今天的迪拜,也是重要的航空樞紐。

當外來人口越來越多,迪拜也逐步成為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的時候,睿智的酋長們渴望把迪拜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港口城市,以維持迪拜的航運和樞紐地位。為此他們從科威特借錢將河道擴寬,加深海域的水深,提高泊船能力,以便日後停靠大船。

1966年,迪拜發現了石油,從此他們找到了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丁神燈」 。通過石油的貿易,賺取第一桶金,實現了原始的資本積累。故而很多人以為迪拜今天的成就,是石油貿易的結果。

其實不然,迪拜的石油儲量並不大,石油出口只佔迪拜國家收入的很小一部分。真正讓迪拜富裕起來的,是現任酋長謝赫·穆罕默德居安思危的意識以及其長遠眼光。

這位酋長的口頭禪是:

是的,地球人都知道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峰,但是鮮有人曉得世界第二峰是海拔8611米的昆侖山脈主峰喬戈里峰。

現任酋長用有限的石油儲量,帶著要做就做第一的思想,努力地把迪拜發展成了今天世界頂級的房地產、金融、 旅遊 和貿易中心。

他大膽地做了一個長遠、前衛、周全的計劃,從70年代開始、經過80、90年代一步步的直到現在,他還在為他的夢想而繼續。

在石油貿易中賺到錢的酋長,開始填海造島,發展高端房地產產業,建成了全世界最高的迪拜塔、最豪華的七星級帆船酒店、以及足足有200個足球場那麼大的全球最大的購物中心、還有世界最大的音樂噴泉,最大的人工島棕櫚島等。

據說這個棕櫚島把迪拜的海岸線整個地延長了數十倍,整個島上有818套別墅,現在每套別墅的價格最低在1500萬美元左右。但對於富豪來說,別墅價格是次要的。 更重要的是,這些別墅是棕櫚島上的別墅,是世界性的標志性建築,是迪拜的符號

這個島還是個秘密的社區,每棟別墅都獨具風格,都配有私人海灘,對於富豪來講這是稀缺性資源。在這片人工島上,酋長還建設了30家超級豪華的酒店。

棕櫚島,只是迪拜無數填海造島中的一個,比它更大的則是世界島。

世界島是按照世界地圖的圖形而填海建成的島,每個島嶼都是獨立的個體,代表著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

因為是獨立的島嶼,島與島之間沒有陸地連接,富豪們想買這個島上的別墅,那麼首先就要擁有遊艇或者私人飛機,若沒有遊艇和私人飛機,就根本無法上島。

據說,這個項目剛推出來,就吸引了全世界富豪的目光。

世界島的建設正彰顯了酋長的商業理念: 「 只要我們建,人們就會來,我們並不是問人們需求什麼,我們就建什麼。 」 是的,他總是創造需求,引領富豪的潮流。他說: 「 他們沒有必要等到明天,在迪拜,人們馬上就可以感覺得到未來的氣味 」。

對於這個理念,他說:

「我希望我們能成為一個榜樣,那樣人們就會跟隨我們,學習我們。」

「我們能從一無所有的沙漠上把事情做成,我們要為人們樹立這個榜樣。」

「我們吸收、吸納新的人才,隊伍里也渴望吸納新的追隨者,這樣我們就會有新目標。」

「你要改變別人的想法或者展示你的想法,它總能吸引大眾的目光和觀點,和我們目標一致。」

他利用有限的石油儲量,用三十年的時間發展貿易經濟,鑄就了沙漠上的奇跡。

現在的迪拜已經是世界頂尖的房地產市場、金融中心、 旅遊 中心、中國海外最大的小商品、輕工業集散中心。

迪拜酋長謝赫·默罕默德有2個妻子,共育有24個孩子。

大兒子拉希德,曾是阿聯酋酋長國的副總統兼總理,被媒體評為最性感的王室男人,是迪拜著名的運動員,多次在耐力賽運動中獲獎。

2008年,拉希德被委任為阿聯酋酋長國的奧委會主席。世人本以為他將是未來迪拜的酋長。但同年他對外宣布,不喜歡政治,主動放棄了王儲的榮封。據說真實的原因是染上毒癮,酋長父親非常不喜歡他,才決定把酋長的王儲之位傳給了次子哈曼丹。

2015年,媒體報道大王子拉希德,心臟病突發去世,外界普遍猜測這是吸毒的後果。

哈姆丹王子,被世界評為阿拉伯世界最帥的王子,2008年被選為迪拜的王位繼承人。他是個愛好馬術、喜歡 時尚 的年輕人,還是個超級車迷,有數十輛限量版豪華跑車。

據說哈姆丹王子曾為偶像成龍的電影貢獻了70輛豪車,並且告訴成龍大哥,不要擔心,隨便用,如果撞壞了,會再奉上一模一樣的車。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讓迪拜也受到了沖擊,多項大樓和項目工程建設終止,2009年,迪拜政府也曾向歐美金融機構請求暫停支付債務。

迪拜曾經流傳出的金碧輝煌大殿、酒店金馬桶、室內盡是愛馬仕的圖片,其實是其刻意營造的奢侈與奢華。 這些刻意的營造,只不過是迪拜的宣傳方式

2010年,迪拜受到股市沖擊,但是他們用這些奢華的內容吸引了中國人的眼光,隨著國家免簽政策,大量的中國人去迪拜 旅遊 、度假。使得迪拜2010年遊客量增加了9.2%,達到830萬之多。

而如今迪拜的世界島,也因為資金鏈的欠缺,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爛尾樓。外地的遊客,富豪統統不敢下手。

雜志中的迪拜極盡地奢華,酒店建築創意的設計,超大的房間,奢侈的裝飾,呈現出貴族的氣質。迪拜就是金錢的天堂,富豪的家鄉。

常言道:人缺什麼,就愛表現出什麼。看慣了紙醉金迷,與奢華擦肩而過,回眸處才發現,迪拜也是有窮人的,並且貧富分化還非常嚴重。

迪拜近80%的外來人口,大部分是生活在 社會 的底層的外來務工人員,他們每個月僅有2000塊左右人民幣的薪水,平時只吃一塊錢的麵包,20多個人一起住20平米的宿舍。

中國網友羨慕迪拜的乞丐,每月僅靠行乞就能收入多達40餘萬人民幣。 但是真實的情況是,迪拜街頭不允許乞討,也不許撿廢品。

如果警察發現街頭有行乞者、撿垃圾人員,會第一時間抓起來並遣返,情況嚴重者立即銷毀護照,永久不得再入迪拜。

2016年迪拜就曾經逮捕59名乞丐,並將它們驅逐回國。

迪拜是多民族國家,本地人口僅僅佔20%,作為本國的國民,其福利待遇超級好,也是最幸福的人,他們處在迪拜的上層。

他們出生就會得到每人1500平米的土地,可以世襲。成年後如果同本地人通婚可免費領公寓,買別墅半價,最低工資標准約1.7萬元人民幣,生孩子每月給1000塊左右的補助。

迪拜的家庭收入貧困線標準是低於3.7萬人民幣。迪拜本地的大學生底薪五萬起,低於最低收入標准貧困線的男子結婚,可以向政府申請15萬的免費資助。 並且在迪拜子女教育免費,醫療免費

迪拜,是刻意營造的奢華,是其精心准備的靚麗名片。它用極致的繁華,超前的理念,頂級的配置,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讓人們一次次地徜徉。

都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但迪拜不是詩,它像極了遠方,遠方有美好,也會有丑惡。迪拜也是如此,它的背後是不被人們提起的,現在迪拜人口80%都是外來務工者,薪資微薄。迪拜 社會 有著巨大貧富差距,也因此帶來很多人的不滿。

最後,讓我們談一份阿拉伯青年年度調查表,結果顯示: 更多阿拉伯人口,特別是迪拜人,更願意離開迪拜移民他國。

是的,他們更願意去別處尋找屬於自己的生活。

⑽ 沙烏地阿拉伯人民的生活和生產用水來源是什麼

沙特雖然是沙漠國家,但是地下水非常豐富,另外,由於沙特石油資源豐富,國家富裕,所以現在的海水淡化也是非常發達,不僅生活用水非常方便,就是路邊的花草,也是常年用淡水澆著,如果你要來沙特工作,完全沒有必要為水的問題擔心。

閱讀全文

與十八世紀中東人的生活來源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1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8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