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的身上共有多少細菌
平均來說,一個人的皮膚上生存著大約一萬億個細菌,而且種類繁多。
不同的人的皮膚上的細菌種類和數量存在差異,平均來說,一個人的皮膚上生存著大約一萬億個細菌,而且種類繁多。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從6個人的手臂上檢測到了182種細菌。這些細菌大多是葡萄球菌、鏈球菌和棒狀桿菌,它們把本來無味的汗液分解成了有味的有機物,從而讓人散發出體味。每個人的一生中皮膚上生存的細菌種類和數量相對固定,不管你如何講衛生、勤洗澡也不能改變這種狀況。我們一天要脫落約一千萬塊死皮,其中約10%含有活細菌。每個人都是細菌播種機,走到哪兒就將其傳播到哪兒。不過,健康人皮膚上的這些細菌一般來說是無害的,甚至是有益的,它們通過與有害的細菌競爭營養,保護了皮膚的健康。
不用害怕,我們體內的細菌種類和數量要多得多。人身上的細菌數量是人體細胞的數目的10倍。光是在消化道里,就至少生存著500種、50萬億個細菌,合起來重達1.5千克。一個健康人每天排出的糞便中,細菌佔了1/3的重量,包括75種1億個細菌。這些細菌的大量存在對人體是有益的,它們抑制了從體外跑進來的有害細菌的繁殖,而且它們還幫助消化碳水化合物,並為人體製造維生素。大腸里的細菌能夠製造維生素K2,並被人體吸收、利用。
⑵ 人體有多少細菌
部位 常見菌種 皮膚 表皮葡萄球菌、類白喉桿菌、綠膿桿菌、恥垢桿菌等 口腔 鏈球菌(甲型或乙型)、乳酸桿菌、螺旋體、梭形桿菌、白色念球菌、(真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奈瑟氏球菌、類白喉桿菌等 胃 正常一般無菌 腸道 類桿菌、雙歧桿菌、大腸桿菌、厭氧性鏈球菌、糞鏈球菌、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乳酸桿菌、變形桿菌、破傷風桿菌、產氣莢膜桿菌等 鼻咽腔 甲型鏈球菌、奈氏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桿菌、乙型鏈球菌、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 眼結膜 皮表葡萄球菌、結膜乾燥桿菌、類白喉桿菌等 陰道 乳酸桿菌、白色念球菌、類白喉桿菌、大腸桿菌等 尿道 表皮葡萄球菌、類白喉桿菌、恥垢桿菌等 二、正常菌群的概念 人和動物自出生後,外界的微生物就逐漸進入機體。在正常人和動物皮膚、粘膜及外界相通的各種控道(如口腔、鼻咽腔、腸道和泌尿道)等部位,存在著對機體無害且有益和必需的微生物群,包括細菌、真菌、螺旋體、支原體等。它們在與宿主的長期進化過程中,微生物群的內部及其與宿主之間互相依存、互相制約,形成一個能進行物質、能量及基因交流的動態平衡的生態系統習慣稱之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正常菌群大部分是長期居留於機體又稱為常居菌,也有少數微生物是暫時寄居的,稱為過路菌。 三、正常菌群與機體的意義 正常菌群對機體的意義表現在三個方面:正常菌群對機體的有利作用;正常菌群轉化為條件致病菌;菌群失調及菌群失調症。 1.正常菌群對機體的有利作用 ①促消化作用:降解食物殘渣。腸道中正常菌群可互相配合,降解末 被機體消化食物殘渣,將不溶必蛋白和糖類轉化為可 溶性狀態,便於機體進一步吸收。 ②營養作用:有些微生物能合成維生素,如核黃素、生物素、葉酸、 吡哆醇及維生素K等,供機體吸收利用。如大腸桿菌及 乳鏈球菌能合成VitB1、B12泛酸、葉酸及VitC、K等, 供機體利用;雙岐桿菌產酸造成酸性環境可促進對 VitD、Ca、Fe的吸收。 ③生物拮抗作用:正常菌群通過粘附和繁殖能形成一層自然菌膜,是 一種非特異性的保護膜,可促機體抵抗致病微生物 的侵襲及定植,從而對宿主起到一定程度的保護作 用。正常菌群除與病原菌爭奪營養物質和空間位置 外,還可以通過其代謝產物以及產生抗生素、細菌 素等起作用。如大腸菌素可抑制痢疾桿菌生長;唾 液鏈球菌產生的H2O2抑制腦膜炎球菌生長。可以說 正常菌群是人體防止外襲菌侵入的生物屏障。 ④免疫作用:微生物具有免疫原性、促分裂和佐劑的作用。可剌激機 體免疫系統發育和成熟。如正常菌群釋放的內毒素等物 質可刺激機體免疫系統保持活躍狀態,是非特異免疫功 能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2、正常菌群轉化為條件病原菌 正常菌群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在特定條件下,正常菌群與機體之間的生態平衡可被破壞。 正常菌群轉化為條件性致病的特定條件通常是: ①機體免疫機能低下:例如皮膚粘膜受傷(特別是大面積燒傷)、身 體受涼、過度疲勞、長期消耗性疾病等,可導致正常菌群的自身感 染。 ②正常菌群寄居部位發生變遷:正常菌群發生定位轉移也可引起疾 病。例如外傷,手術,留置導尿管等使大腸桿菌進入腹腔或泌尿 道,可引起腹膜炎、泌尿道感染。 ③不適當的抗菌素葯物治療:如長期或濫用抗菌素治療。 3、菌群失調及菌群失調症 菌群失調:在正常情況下,機體、正常菌群和環境三者之間,保持一 定的生態平衡。如果生態平衡發生改變,將導至體內某一 部位正常菌群中各種細菌的比例關系發生數量和質量上的 變化,這種生態體系表現出的不平衡狀態,稱菌群失調。 菌群失調的常見誘因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同位素、激素、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時腸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的功能失常也是重要原因。去除誘因後一般可使菌群復常,也有長期失調難於逆轉的情況。 菌群失調症:指嚴重的菌群失調使機體發生功能紊亂表現出明顯臨床 症狀者。菌群失調症又叫菌群交替症(二次感染或二重 感染)。 臨床上常見的菌群失調症有:①耐葯性葡萄球菌繁殖成優勢菌而發生腹瀉,偶爾發生致死性葡萄球菌膿毒血症;②變形桿菌和假單胞菌生長旺盛並侵入組織發生腎炎或膀胱炎;③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引起腸道、肛門或陰道感染,也可發展成全身感染;④艱難梭菌在結腸內大量繁殖,並產生一種腸毒素及細菌毒素,導致假膜性腸炎。 菌群失調經常發生而菌群失調症則少見。患二重感染的機體抵抗力很弱,細菌對抗菌素葯物不敏感,治療難度大,應嚴加預防,避免發生。
⑶ 人體有多少細菌
人的腸胃中一般有500多種細菌,總體分為3類:有益菌,對身體健康有益處的細菌,如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條件性有害菌,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體有害,但在一般情況下,對人體稍微有點好處,如大腸桿菌;致病菌,對人產生危害的細菌,如產氣夾膜桿菌、綠膿桿菌等。實驗證明,在人的腸道里保持較多數量的有益菌群,將非常有利於維持身體健康,而且雙歧桿菌能延長人的壽命,像長壽老年人的腸道內,雙歧桿菌數量都比較多。 大約200種,其中約80種生活在人的口腔里。我們的身體是一座微生物工廠,每天生產出一千億到一百萬億個細菌。在每平方厘米腸子表面上生活著一百億微生物,而在每平方厘米皮膚表面生活著一千萬個細菌。 在人的牙齒、咽喉和消化道里細菌的數量最多,數量超過皮膚表面一千倍
⑷ 常見的細菌有哪些
常見的細菌有乳酸菌,大腸桿菌,幽門螺桿菌,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等等。
1、乳酸菌
乳酸菌是一類能利用可發酵碳水化合物產生大量乳酸的細菌的統稱。這類細菌在自然界分布極為廣泛,具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至少包含18個屬,共200多種。
2、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又叫大腸埃希氏菌,Escherich在1885年發現的。大腸桿菌是條件致病菌,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引起人和多種動物發生胃腸道感染或尿道等多種局部組織器官感染。
3、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病是一種螺旋形、微厭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細菌。1983年首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種類。
4、硝化細菌
硝化細菌是一類好氧性細菌,包括亞硝酸菌和硝酸菌。生活在有氧的水中或砂層中,在氮循環水質凈化過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5、反硝化細菌
反硝化細菌,是指一類能將硝態氮(NO-3N)還原為氣態氮(N2)的細菌群,已知的有10科、50個屬以上的種類具有反硝化作用。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反硝化細菌是假單胞菌屬;其次是產鹼桿菌屬。
⑸ 人體中到底存在多少細菌
如果說人體身上細菌的數量是人體細胞數量的10倍,你相信嗎?
這是真的,美國生物學家指出,人體內細菌細胞數比人自身的細胞多出10倍,體內所有的細菌集中在一起,可以裝滿一個約1.89升的水罐(相當於超大瓶裝的可樂)。
以人的腸道為例,每一個成年人的腸道內都有500種以上的細菌同時存在,以前,科學家們認為這些細菌對人體沒有大的害處,也沒有太大的好處,可是,在過去的十年裡,研究人員發現了細菌分泌的化學物質可以限制我們從食物中吸收過剩能量和營養,腸道細菌還能保持免疫系統運轉正常。可以這樣說,許多細菌並不是病菌,這些細菌對人類來說大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是正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有些細菌還可以抵抗有害病菌呢。
⑹ 生活中常見的細菌有哪些
常見細菌其實很多,例如:大腸桿菌,乳酸菌,破傷風桿菌,結核桿菌,鏈球菌。
細菌可根據形狀分為三類,即:球菌、桿菌和螺形菌(包括弧菌、螺菌、螺桿菌)。 按細菌的生活方式來分類,分為兩大類:自養菌和異養菌,其中異養菌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
按細菌對氧氣的需求來分類,可分為需氧(完全需氧和微需氧)和厭氧(不完全厭氧、有氧耐受和完全厭氧)細菌。按細菌生存溫度分類,可分為喜冷、常溫和喜高溫三類。
細菌的繁殖方式
細菌主要以無性二分裂方式繁殖(裂殖),即細菌生長到一定時期,在細胞中間逐漸形成橫隔,由一個母細胞分裂為兩個大小相等的子細胞。
細胞分裂是連續的過程,分裂中的兩個子細胞形成的同時,在子細胞的中間又形成橫隔,開始細菌的第二次分裂。有些細菌分裂後的子細胞分開,形成單個的菌體,有的則不分開,形成一定的排列方式,如鏈球菌、鏈桿菌等。
採用電子顯微鏡研究細菌的分裂過程表明:細菌細胞分裂大致可經過核物質與細胞質分裂、橫隔壁形成和子細胞分離等過程。
細菌細胞分裂時,核質DNA與中介體或細胞膜相連,首先DNA復制並向細胞兩端移動,與此同時,細菌細胞膜向內凹陷並形成一垂直於細胞長軸的細胞質隔膜,使細胞質和核質均勻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
其次細胞形成橫隔壁,在細胞膜不斷內陷,形成子細胞各自的細胞質膜同時,母細胞的細胞壁也從四周向中心逐漸延伸。最後,逐漸形成子細胞各自完整的細胞壁。接著,子細胞分裂,形成兩個大小基本相等的子細胞。
細菌繁殖速度快,一般細菌約20-30min便分裂一次,即為一代。接種子肉湯培養中的細菌在適宜的溫度下迅速生長繁殖,肉湯很快即可變渾濁,表明有細菌的大量生長,有些細菌,如結核分枝桿菌的繁殖速度較慢,需要15-18小時才能繁殖一代。
⑺ 人類的身體上有多少細菌
我們不是人類,而是人類和微生物的結合體!這個結合體中,微生物與人體自身細胞的比例是9:1.人的一隻手掌上就有100多萬種細菌!這是經常聽到的說法,仔細想想會讓人覺得恐怖,這足夠我們生多少次病啊!但實際上我們卻並不常因為手掌上的細菌而生病,這一部分要感謝良好的衛生條件,而另一部分原因是100多萬種細菌中其實有許多是有益,或者至少無害的細菌.我們身體中90%的細胞是細菌,或者說細菌的數量是人體細胞數量的9倍.這些細菌對人類來說大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是正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我們不是個體,而是一群生物的集合體.」哈佛大學的基因組學家布魯斯·比倫說.這種集合體通常被叫做「超級有機體」(Superorganism).在2003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時,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的基因組只有2萬個基因,比理論上要維持人體正常功能所需的基因數量少得多.相比之下,人體內的細菌攜帶有300萬種基因.在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人體已經把許多「業務」「外包」給了體內的微生物,比如腸道里的細菌可以分泌一些酶,幫助消化,另一些細菌可以抵抗病菌.這些細菌能夠影響到人體的發育、生理、營養以及免疫系統的功能.然而現代的生活方式正在破壞體內微生物的生存環境,導致多種微生物成為了體內的「瀕危物種」.人體內的這種「氣候變化」要歸咎於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以及過分干凈的生活環境——特別是用洗潔精消毒過的餐具,還有日常飲用的純凈水.對於有些細菌,只有當你失去它了,才知道它有多重要.幽門螺桿菌就是這樣.這種細菌會引發胃潰瘍和胃癌.在過去,幽門螺桿菌在家庭成員之間通過共用的床鋪和餐具傳播.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孩子們從小就有自己的房間,使用的餐具也經過消毒,這讓幽門螺桿菌失去了傳播途徑,從越來越多的孩子體內消失.人們還來不及像當年消滅結核菌那樣慶祝,負面的影響就已經突顯出來.食道疾病、過敏和哮喘的兒科病例逐年增加.兒童哮喘主要是由對吸入的異物過敏引起的.幽門螺桿菌可以幫助兒童預防哮喘,因為它們可以讓免疫系統產生Th17細胞,這種免疫細胞控制著機體對進入身體的污染物和病菌的反應.紐約大學的微生物學家馬丁·布拉瑟用防洪堤來比喻Th17細胞,「如果防洪堤足夠高,那再怎麼下雨也不會有洪水,但要是沒有防洪提,雨水就很容易泛濫.如果體內有足夠多的Th17細胞,那麼對過敏原的耐受能力就比較強,不容易過敏.」 其實從人類的祖先走出非洲的時候起,幽門螺桿菌就生活在人們的胃裡了,還有許多其他的細菌也和我們是這樣的「長期合作夥伴」.
⑻ 人身上大概有多少個細菌
不同的人的皮膚上的細菌種類和數量存在差異,平均來說,一個人的皮膚上生存著大約一萬億個細菌,而且種類繁多。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從6個人的手臂上檢測到了182種細菌。這些細菌大多是葡萄球菌、鏈球菌和棒狀桿菌,它們把本來無味的汗液分解成了有味的有機物,從而讓人散發出體味。每個人的一生中皮膚上生存的細菌種類和數量相對固定,不管你如何講衛生、勤洗澡也不能改變這種狀況。我們一天要脫落約一千萬塊死皮,其中約10%含有活細菌。每個人都是細菌播種機,走到哪兒就將其傳播到哪兒。不過,健康人皮膚上的這些細菌一般來說是無害的,甚至是有益的,它們通過與有害的細菌競爭營養,保護了皮膚的健康。
不用害怕,我們體內的細菌種類和數量要多得多。人身上的細菌數量是人體細胞的數目的10倍。光是在消化道里,就至少生存著500種、50萬億個細菌,合起來重達1.5千克。一個健康人每天排出的糞便中,細菌佔了1/3的重量,包括75種1億個細菌。這些細菌的大量存在對人體是有益的,它們抑制了從體外跑進來的有害細菌的繁殖,而且它們還幫助消化碳水化合物,並為人體製造維生素。大腸里的細菌能夠製造維生素K2,並被人體吸收、利用。
⑼ 空氣中的細菌有多少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