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約四五年前炎帝和黃帝分布在什麼流域
約四五千年前
炎帝基本上居於黃河以南,位於黃河流域的西部,其勢力最南可達到現在漢江流域,最東則到了現在河南南陽地區。黃帝基本上居於黃河以北,位於黃河流域的東部,即現在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北部一帶。炎帝與黃帝勢力重疊的區域在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部一帶。
兩個集團的勢力只有炎帝略微進入長江流域,黃帝的勢力距長江流域還相當遠。
⑵ 炎帝和黃帝生活在哪個流域
黃河流域。但略有區別,炎帝基本上居於黃河以南,位於黃河流域的西部,其勢力最南可達到現在漢江流域,最東則到了現在河南南陽地區。黃帝基本上居於黃河以北,位於黃河流域的東部,即現在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北部一帶。炎帝與黃帝勢力重疊的區域在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部一帶。
兩個集團的勢力只有炎帝略微進入長江流域,黃帝的勢力距長江流域還相當遠。
另外,在兩個集團之外還有東方夷人和長江流域的越人、苗蠻。夷人主要活動於現在江淮、黃淮地區及環渤海一帶,包括朝鮮人的先民,共同特徵他們都有卵生的神話,並崇拜鳥。越人則活躍於長江中下游的,後來擴展至現在越南中部。越南人是目前最大的越民族,其次是壯族。苗蠻則位於長江流域的上游,並曾一度北上到達黃河流域的南端,擊敗炎帝集團並與黃帝集團發生沖突。後來失利後退回南方。夏、商時期,原來活動於魯西、豫東一帶的祝融八姓中的季連一部輾轉向西南遷移,威服苗蠻,建立楚國。楚國後來強大,成為商王朝在南方最主要的邊患。商朝末年,楚國加入了周王朝滅商聯盟,參與了滅商的戰爭。
⑶ 皇帝炎帝的主要活動地區是現在的那個省
主要是黃河流域與渭水流域,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和陝西甘肅一帶,文獻記載的地方有好幾處,但是最可信的公認的還是河南省新鄭市,現在把關於文獻記載的基礎陳留如下,供你參考:
炎帝是我國上古時代姜姓部落首領,號烈山氏或厲山氏,位於黃河上游、渭河地區。
一:河南新鄭
《拾遺記》「軒轅出自有熊之國」,《帝王世紀》言「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世本》「軒轅元年帝繼位居有熊」,《晉語》:「夕少典娶南蛟氏,生黃帝」。新鄭始祖山有春秋時期的軒轅廟(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新鄭軒轅故里更是始建於漢代。在新鄭的黃帝傳說是最多的。至今為學術界公認新鄭是黃帝故里。新鄭的鄰居新密市也有著眾多的黃帝文化遺跡。
二:山東曲阜
《帝王世紀》:「生黃帝於壽丘」《史記??正義》:「生黃帝於壽丘,壽丘在魯東門之北」《晉書??地理志》:「黃帝生於壽丘,而都於涿鹿。」宋真宗尊黃帝為趙姓始祖,曾把曲阜縣改為仙源縣,並於曲阜壽丘起建景靈宮、太極觀進行祭祀。元代忽必烈入主中原後,推崇黃帝,下令重修景靈宮。陝西黃帝陵亦記載黃帝生於曲阜。「壽丘」應當首先排除,因為《史記》原來沒有注釋,是後來山東曲阜人「孔國安」加上去的,再後來的史書都是引用的「孔國安」的注釋。
三:甘肅天水
《帝王世紀》說:「黃帝居若水」;郭璞《水經》說:「帝生於天水軒轅谷」;《史記》、《五帝記》說:黃帝「邑於啄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國語》說:「黃帝以姬水成」;宋.羅沁說:黃帝「生於姬水,長於壽邱」;姚瞻說:「黃帝都陳倉,非宛丘」;於右仁《黃帝功德記》說:「今隴右,黃帝遺跡甚多」。範文瀾、何光岳、吳正中、安江林及古代胡纘宗等專家學者均認為軒轅故里在清水縣。
四:陝西寶雞
《晉語》載「黃帝以姬水成」,而姬水,不少學者考證在寶雞,姬水即岐山縣的岐水。
五:陝西黃陵
《列仙傳》載黃帝卒,「還葬橋山」,「還葬」有葉落歸根之意。而橋山,在今黃陵縣
⑷ 黃帝炎帝部落那時生活在什麼地方
黃帝和炎帝都生活在距今4000多年前中國原始社會後期,是兩個部落的首領。當時,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都居住在現在陝西省境內的黃河邊上。後來,又先後沿黃河兩岸向東部遷移。為了爭奪一塊土地,炎帝族同住在中國東部的九黎族發生了戰爭。九黎族的首領蚩尤打敗了炎帝族。炎帝族向黃帝求援,他們聯合起來打敗了蚩尤。九黎族失敗後,一部分逃到了南方,另一部分加入了炎黃二族。後來,炎帝族和黃帝族也發生了沖突,炎帝族失敗後,加入了黃帝部落,黃帝族的力量就更大了。從此,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的一部分在黃河流域定居下來,繁衍生息,構成了華夏族的主幹。他們共同開發了黃河中下游地區,使這里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從此,這些原來不同部落的居民,都認為自己是黃帝和炎帝的後代,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現在,在陝西省黃陵縣松柏常青的橋山上,還保留著黃帝陵和黃帝廟;湖南省炎陵縣也保留著炎帝陵。黃帝和炎帝的子孫們,世世代代緬懷這兩位中華始祖的豐功偉績。
⑸ 炎帝,黃帝統治的地域分別在哪些地域。
黃帝和炎帝都出生於黃河的支流渭河流域,當時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時代。
傳說他們都是「有熊國君」少典氏的後裔,「昔少典娶於有氏,生皇(黃)帝、炎帝。
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炎黃兩個部落,最初的活動地區都在黃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區
⑹ 炎帝黃帝 蚩尤 少昊等部落都活動在哪個大河流域
活動在黃河流域。
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早在石器時代,就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藍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現在黃河支流渭河;龍山文明出現在山東半島等等。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
蚩尤本和炎帝同屬一個部落,而後離開炎帝自行發展,曾與炎帝大戰,把炎帝打敗。於是炎帝與黃帝一起聯合來共抗敵手。後率領八十一個兄弟重組聯軍北上抵禦黃帝部落,在涿鹿展開激戰,從此開啟了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
少昊是黃帝長子,母親為嫘祖。其子名蟜極,其孫為帝嚳高辛氏。少昊是遠古時代華夏部落聯盟首領。
(6)黃帝和炎帝他們生活在哪些流域擴展閱讀: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先民早期最主要的活動地域,也是中國早期文化形態的主要誕生地。在舊石器時期,出現了山西西侯度猿人、陝西藍田猿人、大荔猿人、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的活動。
到新石器時代,在黃河流域形成了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裴李崗文化、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這些局域文化是黃河文化發展伊始的主要形態,也是中華文明的起點。
進入文明社會以後,黃河流域先後興起了夏、商、周文化;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王朝大一統時代,黃河流域經歷了秦文化、三晉文化、齊魯文化等多元並立和多元一體的文化融合發展,形成了黃河文化完整的文化體系。
⑺ 黃帝和炎帝生活在哪個流域 黃河或長江
黃帝和炎帝其實並不是皇帝,而是古書記載中黃河流域遠古時代的兩個部落首領。黃帝和炎帝都出生於黃河的支流渭河流域,當時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時代。傳說他們都是「有熊國君」少典氏的後裔,「昔少典娶於有氏,生皇(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里所說的「生」,並非說黃帝和炎帝是少典氏親生,而是說他們都是少典氏的後裔。「黃帝以姬水成」,是說他在姬水岸邊長大,因而以姬為姓。姬水當即古漆水,發源於今陝西麟游縣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縣匯入渭河。姜水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陝西寶雞匯入渭河。這就是說,炎黃兩個部落,最初的活動地區都在黃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區。
傳說黃帝原姓公孫,因長於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因是有熊國君之苗裔,又稱有熊氏。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伶俐),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後來被推舉為部落首領,率部遷徙到陝西北部定居。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了尋找更加平坦、開闊、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達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那裡的黃土地給了他們發展農業的便利條件,但不時出現的乾旱又困擾著他們,迫使他們去繼續尋找理想之所。於是,黃帝又率領族人從大荔、朝邑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麓進入汾河谷地,再向東北遷移,到達今河北涿鹿附近。那裡有由桑乾河、洋河沖積而成的適宜農耕的寬闊谷地,附近還有可供狩獵的山林,他們覺得環境非常優越,就定居了下來。
就在黃帝率領他的部落東遷的時候,炎帝也率領他的族人開始長途跋涉。炎帝又稱赤帝,一說他降生於厲(烈)山即今湖北隨州市厲山鎮,一說他降生於常羊即今陝西寶雞神農鄉常羊山,「育於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為了尋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領部落東遷。但走的路線與黃帝不同,他們先是沿渭河東下,到達今河南西南部,再順黃河東下,到達現在的豫東地區,在那裡安頓了下來。
那時候,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領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權。部落之間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為了互爭雄長,經常發生戰爭。一些部落首領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內行刀鋸,外用甲兵」,也發動掠奪財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戰爭。這種戰爭加劇了社會的分化,給正常的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威脅,但氏族制度調節社會矛盾的習慣法此時又已喪失作用,對此顯得無能為力。面對日益增多的戰爭,具有血緣關系的親屬部落便互相聯合起來,結成聯盟,進而結成范圍更大的聯合體。炎、黃兩大部落這時也都使用武力征討四方,擴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引發大規模的沖突。雙方在阪泉(今河北懷來)進行了三次大戰,黃帝指揮屬下的熊、羆、貔、貅、、虎六個氏族,與炎帝部落殺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慘敗,只得繳械投降。由於這兩個部落有血緣親屬關系,黃帝沒有屠殺炎帝部落,而是和他們結成部落聯盟,黃帝便成了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炎黃部落聯盟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日後華夏族的雛形。
後來,定居在山東曲阜地區的九黎首領蚩尤擴展勢力范圍,又引發了與炎帝部落的戰爭。九黎即九夷,屬於東夷族。傳說蚩尤領有9個部落,81個氏族,他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如同妖魔,這可能是出自炎黃子孫對其他部落首領的故意醜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製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戰,威震天下。他率領9個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西進豫東,進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無法抵擋,節節敗退,居地盡失。蚩尤緊追不舍,炎帝向黃帝尋求援助。黃帝於是率部迎擊,與蚩尤在涿鹿展開激戰。這場戰爭進行得極其慘烈,據說黃帝與蚩尤九戰不勝,蚩尤放出大霧彌漫了三天三夜,黃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黃帝之「臣」風後受北斗星座的啟示發明了指南車,他們才得以沖出大霧。黃帝在困境中還得到玄女的幫助,製作了80面大鼓,用東海神獸夔的皮蒙鼓,用雷獸的骨頭作鼓槌,在戰斗中擂響,聲聞500里。戰斗延續了很長時間,最後在冀州進行決戰。黃帝派應龍向蚩尤進攻,應龍蓄水,擺下水陣。蚩尤請來風伯雨師,一時風雨大作,沖垮水陣,使黃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黃帝又請來天女旱魃阻止風雨,使天氣突然轉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黃帝指揮大軍掩殺過去,取得最後的勝利,蚩尤和他請來的風伯雨師都投降了黃帝。黃帝便進入東夷活動的地區,他「駕象車而六蛟龍,畢言(兆火鳥)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頂大會鬼神,並演奏了他親自作的一支激越悲涼的《清角》樂曲,以紀念涿鹿之戰的勝利。蚩尤後來被殺,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黃部落聯盟,融入了華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蠻之中。
涿鹿戰爭的勝利,進一步擴大了炎黃部落聯盟的勢力,發展成規模更大的部落聯合體。黃帝的權威大大提高了,集審判權、祭祀權、軍事指揮權與生產指揮權於一身。各部落均需聽從他的號令,不聽從號令的,即出兵進行征伐。他還開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區的隔絕,增進部落之間的交往。傳說黃帝一生「未嘗寧居」,在118歲那年出巡河南時死在荊山,人們將他護送回陝北,葬在今陝西黃陵縣的橋山之上,這就是前面提到的黃帝陵。
由於黃帝後來被追尊為華夏的祖先,後人便把遠古時代的許多創造發明都歸功於他和他的「大臣」們,如說黃帝建造屋宇,開鑿水井,縫制衣冠,製造舟車弓弩,煉石為銅,創制樂律,他的妻子嫘祖發明育蠶,他的「大臣」倉頡創文字,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等等。同樣的原因,由於炎帝也被追尊為華夏的祖先,後人也將一些創造發明的功勞算到他的身上,並稱他為神農氏。在先秦的傳說中,神農氏和炎帝原本是時代不同的兩個人物,神農氏生活的時代要早於炎帝。到戰國時,人們將兩個人合在一起,稱為炎帝神農氏,說「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嘗百草,始有醫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為市」。這些發明當然也是原始時代人們的集體創造。
盡管炎黃二帝只是傳說中的人物,他們的發明創造也都是遠古時代黃河兒女智慧的結晶,但是他們作為華夏民族先祖的象徵和中華文明奠基者的化身,還是受到後人的無限尊崇與懷念。因此,在黃河流域以及黃河流域之外的中華大地上,一直流傳著許多有關炎黃二帝的傳說,留下了許多同他們有關的名勝古跡。除了前面提到過的陝西黃陵縣的黃帝陵和寶雞市的炎帝祠、炎帝陵外,比較著名的還有山東曲阜的景靈宮,河南新鄭的黃帝故里,濟源的王屋山天壇,靈寶荊山的黃帝陵,河北涿鹿的黃帝城、黃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黃帝祠、軒皇台,鹽亭的嫘軒宮、嫘祖墓,安徽黃山的黃山軒轅峰,湖南嶽陽的軒轅台,浙江縉雲的仙都鼎湖峰,甘肅平涼的問道宮,湖北宜昌西陵山、嫘祖廟,隨州的神農祠,山西高平的神農城、神農井,河南淮陽的神農五穀台,鄭州炎黃二帝塑像,湖南炎陵縣的炎帝陵,等等。這些源遠流長的傳說和名勝古跡,對於增強華夏民族的認同感,激發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了幾位傑出的部落聯合體首領,他們就是堯、舜、禹。這時已是龍山文化的晚期,處於氏族制度行將崩潰的時代。傳說中堯又稱陶唐氏,他的發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現在山西臨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堯茅茨土階」碑,堯廟村有堯廟,臨汾縣有堯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簡朴,古書說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說,他住的是用沒有修剪過的茅草蘆葦、沒有刨光過的椽子蓋起來的簡陋房子,吃的是粗糧,喝的是野菜湯,冬天披塊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對百姓卻很關心,部落里有人挨餓受凍,他說這是他使他們挨餓受凍的,有人犯罪受了處罰,他說這是他平時沒有管教好的緣故,自己出來承擔責任。舜又稱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東北)。傳說他在接替堯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之前接受堯的考察時,曾在歷山(中條山別稱)耕田,在雷澤(今山西芮城北)捕魚,在河邊的陶城(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北)制陶,後來堯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陸西南),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後,又都蒲坂(今蒲州鎮),看來他的活動中心在現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運城市安邑鎮還有舜帝廟、舜帝陵。舜嚴於律己,而又寬厚待人。他曾幾次遭到繼母和同父異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賢惠的妻子巧設智計,才使他化險為夷。但他被推舉為首領後,卻不計前仇,寬待他的繼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動,一心向善。禹的先祖傳說住在河套一帶,禹的時候遷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為己任,率領百姓治理水患,發展生產,更是受到高度的贊揚。由於堯、舜、禹治理有方,當時的社會獲得很大的發展,呈現一片安寧、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無事」,他們也因此被後人尊奉為聖賢人物。
⑻ 部落首領炎帝和黃帝都生活在什麼流域
他們都生活在黃河流域。
炎帝生活的區域稍偏東一些,可能在現在的河南東部到山東一帶。
黃帝生活的區域稍偏西一些,可能在現在的甘肅東部到陝西中北部一帶。
⑼ 我國歷史上傳說中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生活在哪裡
炎帝和黃帝的故事
《國語·晉語》四說:「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按照這個說法,黃、炎兩族是從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來的。黃、炎兩族最初居住在今陝北的黃土高原上,後來逐漸東移。黃帝族的遷徙路線偏北些,東渡黃河以後,沿著中條山、太行山的山邊地帶直到今冀北地區。炎帝族的遷徙路線稍偏南,順著渭水和黃河兩岸發展到今河南以及冀南、魯東北一帶。他們在遷徙過程中曾與所遷地區的土著部落發生過斗爭,《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族曾經「北逐葷粥」,《逸周書·嘗麥》說炎帝族和原居於魯、豫一帶的蚩尤族發生激烈沖突,並被蚩尤族打敗。黃帝族應炎帝族的請求而與蚩尤族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山海經·大荒北經》說:「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蚩尤族曾和少昊族關系密切,所以黃帝族亦和處於東方的太昊、少昊兩族作戰,並贏得勝利。
⑽ 黃帝和炎帝部落活動的地域范圍分別在哪裡
黃帝部落大致分布於黃河以北和西北區域,炎帝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區域,在中原黃河一代有部落領地交叉區域。
炎帝與黃帝為了爭奪中原統治的權力,矛盾日益尖銳,於阪泉之野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阪泉之戰」。經過三天的浴血奮戰,炎帝部落一敗塗地,黃帝最終取得中原各部落盟主的地位。炎帝戰敗後,退回到中原更為南部地域。
連日戰爭過後,遍野橫屍,後天降大雨,導致細菌蔓延,爆發了大規模的瘟疫,整個黃帝部落民不聊生。
炎帝戰敗後,無心再戰,苦心反思自己的作為,關注民生疾苦。看到黃帝的中原領域瘟疫橫行,哀鴻遍野,炎帝心憐蒼生,決心發揮自己的醫學特長(炎帝也稱嘗百草的神農氏),拯救黃帝部落的民眾蒼生。
(10)黃帝和炎帝他們生活在哪些流域擴展閱讀:
炎帝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游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2、立市廛,首辟市場。據《周易·系辭下》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中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3、治麻為布,民著衣裳。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後,人們才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4、作五弦琴,以樂百姓。據《世本·下篇》載,神農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後來叫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
5、削木為弓,以威天下。神農始創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獸的襲擊,有力地打擊了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衛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6、製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衛生和醫葯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赤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