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教和道教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思想,注重的是在現世中的影響。個人對它的理解是,天下為公。所謂上善若水,是讓人沒有爭奪私利的慾望,以天下為重,以利人為重。不在乎個人得失,知足常樂。它是一種信仰,更加是一種心態。有了這樣的心態,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在平凡中找到快樂,對生活充滿希望,而不會因為社會的壓力等因素影響心情,影響生活質量。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注重的是因果循環,也是當時統治者所希望的,教人們學會忍耐,相信這一生的忍耐會讓自己在下一世中有所回報,過上好生活。而其本身的意義也是教人於善,通過對自己的修行,了解人生的意義。信佛可以讓人學會忍耐,對不滿的現實社會學會忍耐,對家庭紛爭學會忍耐,這樣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和做出許多會讓自己後悔終生的事。這兩種信仰在現在的社會中能幫你調整自己的心態,幫你找到你在生活中的價值和地位。
B.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那些觀點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舉出幾個實例
東方人對於死亡往往有著類似的見解。或是螺旋上升,或是混沌無序的時間觀念;融化在民俗之中的各種神明、妖魅和鬼;成為體系的龐大幽冥世界和陰陽之間顛倒錯亂千絲萬縷的勾連……等等等等。尤其在中國,一個各種宗教各種民俗融合地難分難舍卻在很大程度上並不存在真正信仰的國度里,生死的觀念不僅是折射各種宗教的演變流傳的一面反光鏡,更是可以透視以漢民族為主的中國人通過集體無意識代代相傳的神奇而特殊的心理世界的一個窗口。這里,我們重點探討的是佛道儒三教的生死觀念以及這些觀念與其他為大眾所接受的生死觀價值觀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淵源、過程與結果。通過一定的剝離、比較和再融合,從而達到窺生死之一斑而見三教之全豹的目的。
C. 佛教對我們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
第一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為勞苦大眾提供了一條精神解脫之路。第二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其佛教繪畫、雕塑、武術文化為中華文明增添了絢麗的一筆。第三豐富了我們的飲食文化,豐富了我們的素食文化。當然佛教中也有消極的一面,比如說:號召眾生通過忍辱來獲得來生的幸福,這為封建統治者提供了理論基礎。
D. 我們生活中哪些來自於佛教
【我不是來瓜分的,所以剛才那個答案不滿意給你一篇文章,如果不滿意就不要採納了,等著你心中那個答案,我只希望向其他人一樣給你一個心中理想的答案。】
佛教信仰顯然屬於精神范疇,經濟生活跟我們的物質生活緊密相連,二者表面看來好像是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實際上佛教信仰時時刻刻貫穿在經濟生活之中——每一個信仰佛教的人,在自己的經濟生活當中要體現出自己的佛教信仰。信仰佛教者在經濟生活中給自己定好位,落實好自己的信仰,使我們在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兩方面都成為一個健康的人,過一種高質量的生活方式,使未信佛法的人能夠從我們身上生動形象地看到信仰佛法的好處,所以我超能力地選了這樣一個非常有現實意義的話題。經濟是一個完整、系統的學問,我對經濟問題只有一些感性的認識,還不能上升到一個理性的高度。雖然我自己還沒有把這個問題完全想清楚,但不妨拋磚引玉,利用今天這個機會把它提出來,供大家思考和研究。
我認為佛教信仰要落實在我們的經濟生活當中,首先就是每一個學佛的人要用我們發達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去創造財富。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如果你不能創造財富的話,客觀上就會成為一個社會的消費者。我把一個人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從出生到20歲屬於消費階段,從20歲走上工作崗位到60歲這40年間,消費的同時還在創造財富;從60歲以後又屬於消費階段,如果在年富力強的40年或者30年間,可能有的人20年都不到,我們不能夠用心智和雙手為社會創造財富的話,那麼社會總財富就會下降,最後導致貧窮,從而誘發一系列社會同題,危害我們的身心、家庭、社會。
在過去的歲月里,由於關於宗教的正面宣傳一直比較少,很多人就錯誤地認為,出家人是寄生蟲,是社會的負擔,是消費者,有的營員也有提出類似問題。他們的誤區就在於沒有真切地認識到出家人也在創造巨大的財富。財富,在社會學里宏觀地分成兩類,一類為物質財富,一類為精神財富。物質財富解決衣食住行。溫飽問題解決以後,人就要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精神生活的核心部分就是宗教信仰——對佛教徒來說當然就是佛教的信仰。出家人創造的就是精神財富。一個社會離開了精神財富,其發展必然會是畸形的,物質文明也不能長足發展。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之間有一種全方位的交換關系。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他如果能夠把這兩方面巧妙地、合理地體現在自己身上的話,那麼對於佛教的發展將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們要用智慧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去創造財富,使我們不要在客觀上成為一個社會的消費者;如果一個人不積極創造財富,就剝奪了自己的生存權,那是恥辱的人生。一個民族要依賴於另一個民族或其它國家救濟生存的話,那麼這個民族就有可能被開除球籍。如果我今天對一些社會問題的認識不能夠超前,對佛法的體悟不能夠達到一個高度,那麼我就寸步難行了,因為這是我的責任和義務。在精神范圍內我必須做出超前的思考和探索,只有這樣在社會生活當中才能體現我的人生價值。生活需要財富,但確實有一些信佛的人未信佛時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信佛以後反而對財富的認識產生了偏離,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所以急需了解和樹立正確的佛教財富觀。
佛教徒要有良好的社會風貌,在社會上出現就要有很多的觀念需要擺正。這在佛法當中叫做正見。對財富問題我們也應當有一個正見,使佛法的信仰和經濟生活能夠很好地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在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夠體現出我們是一個佛教徒,有佛教徒的智慧和慈悲、平等,把所有的教義變成當下的行動,佛教才具有了廣泛的社會意義。如果說這些教義和教理僅僅是在佛學院的書本上,在禪和尚的嘴巴里頭,在講經的法會上,而不能夠滲透到每一個人的生活當中,不能夠作為一種普遍的法則在人們生活當中去運用的話,它的意義就不大了。因此,本來佛教是一個大眾的佛教,是平民的佛教,它不是某幾個人的專利產品,從來也沒有貼商標說,佛法僅運用在寺廟當中。在東南亞國家,佛教就是一種文化,它的信仰已作為全民的一種生活准則,體現在日常生活當中。而在我們廣大的漢族地區,講到佛教就會誤想到寺廟、尼庵、和尚和尼姑,覺得佛教就是這一群人的事情,是「紅塵」之外的事,與社會生活是脫節的,與大部分人的生活毫不相干。因此,怎樣把佛教的理念化為一種具體的社會生活,尤其是體現在我們具體的經濟生活當中,我覺得非常重要。
我昨天在宜昌的飛機場和幾位法師在一起,我講到東南沿海經濟非常發達,那裡的法師有電腦、有方向盤、有高等學府的文憑。那麼有的法師就說了,金錢和毒蛇差不多,有了金錢出家人就無法修行了。我就說,科技也好,金錢也好,它只是一種工具,問題不在於擁有多少財富,要看這種工具掌握在誰的手裡。比如說鈾,如果用它來造原子彈,並且掌握在那些沒有慈悲心的人手裡,可能是全世界的災難;但是如果用它來發電,就是造福於人類的。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失學的兒童,乘船坐車的時候經常可以見到,他們在擺小攤做生意,我向他們為什麼不上學呢,他們說沒有錢。假如說我給他300元,就可以解決一年的上學問題。如果一個人具有菩薩的願力、智慧和慈悲心的話,我希望他能夠掌握高科技,我也希望他能夠擁有財富。像我們現在舉辦這個夏令營,如果沒有那些既信仰佛法又擁有財富的人,如果他們不發心的話,我們大家很可能是天涯海角,不可能聚在一起,因此,金錢、科技只是一種工具,由於信仰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往往會從主觀願望出發,迴避現實問題,想當然地認為這些東西有害於我們的修行,那麼我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掌握它的主體——人。淡泊名利,放下對財富的執著,並不等於放棄對財富的合理運用。
我常常想:假如佛教徒都以貧窮為光榮,那今天的社會將不容佛教的存在。佛教徒應當成為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卓越生產者、創造者和擁有者,只有這樣才會成為利益大眾、服務社會的榜樣。如果我們對阿含類的經典和大乘佛教的經典、對佛陀的思想、說法、教化進行概括,我們就會發現,佛陀對於財富的論述包含在八正道、四攝六度、六和敬當中。
四攝當中的第一攝就是布施,布施可以說在現實社會當中是佛教徒救度眾生的最快捷方便的快船。布施當中第一個就是財布施,那就要求佛教徒首先要擁有財富,用財物對社會進行布施是我們弘法、利生、救度眾生最方便快捷的方式,是當下的、是直接的。它可以救人於水深火熱之中,可以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一個有佛教信仰的人如果自己都不能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又何以給人以財富呢?如果說你只是社會的一個消費者、不擁有財富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具體地把這種慈悲和智慧在社會當中體現出來。
布施是雙向的,長期以來在佛教界造成一種態勢,好像出家人就應該接受別人的供養,那麼隨著佛教的中國化和大乘佛教的弘揚,我們對於布施的雙向性有了更深切的體會。不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佛教歷來就有施醫施葯、救濟貧窮、福利社會的傳統,比如,寺廟積累了十方的凈財,作為集體共有的財富,在十方的勞苦大眾需要的時候,它就以佛法精神的方式布施於社會,形成一種雙向的交流,良性循環。這本身對社會的貢獻是其它團體所無法代替的。近幾年佛教有很多寺廟搞希望工程,大概這20多年來以中國佛教協會號召中國佛教界向災區捐款的數字有幾千萬。那麼這幾千萬對於那些失學的兒童和受賑的人來講,是當下的實惠。香港和台灣的佛教徒在安徽賑災的時候,他們直接買了被子,買了日常的生活用品一個個送到那些災民手裡,那些災民都痛哭流涕。他們感謝的不是這些穿著圓領方袍衣服的僧人,他們從中感受到了佛法在他們最困難時候所給予的溫暖。我覺得在社會生活當中體現的這種救濟的行為,本身就是對佛法最好的弘揚,非常生動形象和具體。一種理論貫穿到實踐當中總會有一個過程,而在財布施的過程當中就忽略去了很多中間環節,是非常直接的。這一切無一不建立在豐厚的物質基礎之上,因此佛教的信仰者和佛教的團體必須對財富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貧窮的佛教不是佛教,貧窮也不應是佛教徒最佳的選擇。
我這樣的結論不是憑空想出來的,是我在和很多的佛教徒接觸當中感受到的。我發現他們以沒有工作、以貧窮為光榮,因此我感到非常痛苦。當他坐在我面前津津樂道談起:我要辭去工作到山林里去修行,我認為錢這個東西很害人,我不想再要錢等等這些話的時候,我就會為他感到很痛苦。我覺得佛法本是濟世的良葯,結果在他這里變成了毒葯。因此他的家人看他怪怪的,他的對象覺得他得神經病了,社會感覺到最好不要和這種人交往,他會成為負擔。當然,對於個人的修行,你盡可以抱定安貧守道的准則,但對於家人和社會,你卻不能夠用安貧守道、飢寒起盜心作為依據。只有積極地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和義務,擁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才能夠生動地體現出信仰者的客觀利益。我們身邊的人最會從我們優質的生活目標中獲得信仰的力量和信心。因為人們對於信仰一類的問題最容易從現實出發去提出問題,尋找答案得出結論。如果一個信仰者在現實生活中沒有生存能力,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信佛使人貧窮,沒有人敢信佛。如果佛教貧窮,修道和弘法只能夠是紙上談兵,更談不上發展,這些都是我思考的結論。
就拿今天的柏林寺來講,如果沒有幾千萬元作為財富積累,就不可能有今天現代化的設備,而且你們也不可能免費。如果是公司辦的話,你們可能每人要收600元錢的,因此這種物質財富的擁有無不體現在出家和在家的生活當中。
我們要深刻地反求諸己,常常要反何自己:我們對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創造了什麼?如果我們做出了這種獻身和創造,我們就無愧於心。因為我並沒有單純地消費社會,我同樣以一種方式,以文化的方式、思想的方式、精神的方式創造了財富。因此我是磊落的,不在乎別人的評說,我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從宏觀上來講,我們應該給社會的勞苦大眾精神食糧,然後社會以物質財富的形式和佛教形成一種交流。在今天的經濟社會,寺廟要實行自養,要用自己擁有的財富,從十方來,再到十方去,比如說施衣、施葯、扶危濟困、希望工程,把佛教的慈悲思想通過具體行動體現出來。
因此,佛教徒布施的前提是要擁有財富,如果沒有財富,那麼布施就是一句空話。而且社會上的人生活在一種物質的社會當中,他最容易從針頭線腦的、具體的經濟利益當中感受到佛法的好處。那麼如果說,佛教徒都很貧困的話,我們的慈悲心只會成為一種理論而無法在生活當中表現出來。
E. 列舉生活事例說明佛教對中國人的影響
在哲學方面,佛教哲學的基本點是否認現實世界的存在而設想出一個與現實世界相對立的「西方極樂世界」。佛教各派都從不同角度、用不同證據來論證客觀世界的虛幻性,同時又千方百計地論證主觀精神世界的絕對性,因此佛教哲學屬於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這一種唯心哲學對我國原有的哲學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宋朝時期的朱熹把這一理論滲入到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之中。佛教的三論宗主張「諸法性空」,又稱法性宗、空宗。該宗以真俗二諦為綱,以「無得正觀」為基本思想,認為一切萬有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是無自性的,也就是畢竟空無所得,但為引導眾生而以假名說有,這就是「中道」。該宗通過重重否定的「四重二諦」,表明佛所說任何言教不過是權教,只有忘言絕慮才能真正體悟佛說的真理。而佛教的其它體系還有「性具實相」、「三諦圓融」等等學說,大大豐富了中國的哲學體系。
F. 學佛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形式上面沒什麼改變,但內在卻發生翻天覆地改變!這些改變全由學者的修行決定,修行越深,改變越大。在外面的人,如同玩的朋友,只發現你事事很順,很好運氣,甚至如意而已,永遠給人歡樂,不讓人討厭。。。。而你本人,則很明理,很了知自己是先做因,後有果。。。。。。
G. 佛教對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影響
學佛、念佛的好處很多,但常人總是著於眼前的好處,眼前立即有好處的,就信,否則免談。其實,如果願意學佛、念佛,即便是眼前,也能立即得到實惠。
一般人不論富貴貧賤,有沒有權勢地位,個個都有不稱心、不如意的事,於是心裡免不了有或多或少的煩惱苦悶。這些都由妄想雜念引起情緒動亂不安所產生的。念了佛,心中只有佛念,不去胡思亂想,思想安定了,清靜了,煩惱苦悶也就消失了。
念佛的人,對於世間名利不貪不求,只知按照本分做好自己應做的工作,遵紀守法,安分度日,並且盡力幫助人家解決各種困難,因此,心安理得,精神舒暢愉快。
念佛的人,深信因果,遇到幸福,隨緣享受,不執著,不貪求;遇到災禍,不怨恨,不怪人,以最大的忍受力,安度難關,不使禍上加禍。這樣,在精神上就不會遭受過分的刺激,加深災害帶來的痛苦。
念佛的人,持不殺生戒,蔬食奉齋,隨遇而安,生活節儉,可使經濟上減少負擔,思想上也較為安定。而且不殺生害命,是慈悲心的具體表現,可以減少疾病,增長壽命。
念佛的人,不妄語、不兩舌(不搬弄是非)、不惡口、不綺語,可以避免不少是非和無謂的糾紛。
念佛的人,由於常以忍讓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待人接物,因此在人際關繫上,也就是在「人緣」方面,一定搞得很好。這樣,在社會生活中就能得到愉快安樂,無煩無惱。
念佛的人,常年蔬食,以豆類、青菜、瓜果為主要副食,營養豐富,容易消化吸收。誦經念佛可以澄清雜念,制心一處;禮佛拜經可以運動肢體,活動筋骨,理順呼吸;慈悲為懷、仁善柔和、樂觀豁達,專志凈土,精神有所寄託,可以保持情緒恬淡寧靜。以上種種能確保健康安樂,延年益壽。即使偶或患病,也能「樂天安命」聽憑醫葯治療,不會有深切憂慮和惶惑不安,加重病情,增長病苦。
念佛的人,由於萬念歸一,鍛煉成思想能隨時集中專一,因此,在學習和工作中也能集中思想,專心致志考慮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功效能得到顯著的提高。
H.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哪些觀點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舉出幾個實例
風、雨、雷、電、金、木、水、火、土、以九宮方位,一黑,一白。一碧。一黃,一綠、一紫,一赤、散發出奪目的光華。
先天八卦,天乾地支,相融相成。
八卦,乾、坤、震、坎、艮、巽、離、兌、每一個卦對應,天、地、雷、水、山、風、火、澤、。
八卦中的先天是指,南、北、東北、西、西北、西南、東、東南、。
混元鼎上的,各種山川湖泊,靈龠異獸,包羅萬象。散發各種絢麗的光芒。
然面這此圖案,在鼎上似真似幻,混元鼎是天地靈寶,太古神物,混元鼎上的各種圖案,都和宇宙中的變化相融相成的。充滿著種種的神秘的色彩。當時盤古大帝,將混元鼎交給自己時,說過混元鼎,上面有很多神奇的能力。而且這些神奇的能力,必需有大神通者才能使用。
,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逃不過,宇宙的定律,真所為天地萬物,稟天地靈氣而生,天地分陰陽之分,兩儀分四相,四相分八卦,八卦分太極,太極分無極,無極分虛無。
天地之間所有一切,都出於先天八卦之中,八卦之中,分陰陽二氣,天地生靈吸取天地,陰陽二氣稟天地而成。
先天八卦中,分出太極,太極分出陰陽,陰陽兩儀,互相作用,生成四相,四相生成八卦,真所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定大業。
利用混元鼎,練制丹葯,手捏心印,以天心,地心,人心,三心合一之術,腳踏「七星」,頭頂「日月星辰」,身散發出七彩霞光,道:「太靜極動,陰陽互化,兩儀四相,八卦太極,太極旋轉,陰陽二氣,稟成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