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魯爾工業區的改造啟示有哪些
東北是中國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工業及裝備製造業基地,在中國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上看與德國的魯爾工業區有異曲同工之妙。
德國魯爾工業區是以煤炭和鋼鐵為基礎、以重化工業見長的重工業區,二戰前由於煤炭資源豐富,鋼鐵市場需求強勁,就業情況良好,人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
隨著戰爭的爆發及結束,戰敗後的德國經濟一派蕭條,加之煤炭資源的日趨枯竭,重化工經濟結構的弊端越發明顯,傳統的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開始走向衰落。
衰落原因
1、生產結構單一
魯爾工業區的工業生產集中於煤炭、鋼鐵、電力、機械、化工五大工業部門,其中,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是全區經濟的基礎,這樣的生產結構中,如果某一工業部門衰落則將引起全區生產的衰落。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20世紀50年代後,隨著石油和天然氣的廣泛應用,在世界能源的消費構成中,煤炭的比重逐漸減少,技術的發展使煉鋼的耗煤量逐漸降低,魯爾區的煤炭產量也逐漸減少。能源的消費構成是指所消費的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② 蘇州成為宜居城市的理由何在蘇州工業園區人們的生活怎麼樣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作為宜居的城市肯定是非常的舒服的,是一個特別適合人們居住的地方。
作為一個旅遊城市,蘇州確實是很多人嚮往的地方,那作為在那裡居住的人來說也是一大享受,畢竟它地理環境特別優越,而且有山有水,可以說是生活在花的海洋和森林的海洋裡面。首先是蘇州城內的環境治理得特別好,蘇州城內有特別多的湖泊和河道,而且很多他的就是建築都是以園林設計為主的,看上去就是特別的美麗大方。
總的來說,蘇州是一個讓你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所以在那裡定居的話,真的是一種生活的享受。
③ 急!本人想去杭州工作了,想問問工業區主要在什麼地方,想先租好房子再找.
—————————————————————————————————————————
個人的一點建議:就把我這7年的工作經驗很高興能和你分享下讓你少走彎路
過完年了,現在很多的地方還是陸陸續續招工,馬上就要到招工的高峰
先可以到網上找下你那個工作的前景,有的行業還是不錯的
不管做什麼行業,只要努力去做好了基本都有回報的
沒找到工作之前花銷很大,如果是現在准備出去找工作的話,要提前准備
盡量到熟人和親朋好友多的城市的工作,累了,可以找親朋好友聊聊心
現在國內的經濟不是很景氣的,都是在轉型的是很,可以關注下央視經濟頻道
由於有時候別人覺得你的學歷偏低,經驗不足的原因,把我幾年的工作經驗和你分享下吧!!!
1、工作地點上盡量避開市區,市區內的崗位競爭較激烈
2、選擇製造型企業,製造型企業對學歷的要求不會太苛刻
3、選擇中小型企業,大型企業對學歷要求高且嚴格
4、學習再學習,無論在職與否,要多看與工作相關的書籍,充實自己。
5、找工作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習的過程,可檢討自己的不足之處,予以及時彌補。
6、人人都是人才,相信自己,找工作要有耐心。
7、同時中小型企業可以給予你更多實踐鍛煉的機會。
第一:找工作如何防騙
1、去當地正規的人才市場,不要相信所謂的那些路邊的信息
2、在正規的網上投簡歷,更不要相信一些公司招牌不清楚的信息
3、如果收到對方面試要求,你先大概的分析下對方的公司情況
4、要登錄網上提前了解公司詳情,並確定好自己想要的地方
5、路邊的招工信息不要信,有的都是把你帶到人少的地方敲詐
第二:對方打電話過來分析綜合因素
1、對比——根據招聘啟示要求,列出自己的情況進行分類: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
2、分析——對你准備應聘的單位狀況、行業形勢、競爭等情況進行分析研究,了解有關信息。
3、簡歷——個人簡歷除了大眾的要求外,如能因人而異、別出心裁地簡歷設計會有很好的效果
4、比如——善於搞創作的來一本「書本」簡歷(將自己的文章收集在一起)
5、稿單——(發表作品的稿費單復印件)簡歷
6、作品——簡歷(把自己的餓作品帶上「視頻」)(把個人情況、工作業績等形式記錄下來)。
第三:應聘時候的自我介紹
1、推薦——准備好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簡單、恰當的語言來介紹自己。
2、自信——不要問「招幾個」,要相信自己才是唯一適合的人選,但不要盲目自大。
3、儀表——個人的儀表要根據應聘的職位來做出相應的「包裝」,也可給自己帶來信心。
4、記錄——准備筆和紙,寫上面試地點的位置、路線及負責人,自己簡介,觀點等。
5、准備——准備好面試時常見的問題的對策,如為什麼要離開原來的職位,你有哪些優缺點
6、認為——自己最為突出的成績是什麼,你的工作目標是什麼
7、以前——公司的老闆、管理人員、員工有什麼看法
8、公司——了解多少,有什麼要求,希望得到哪個職位
9、對該——職位的設想,以及薪資要求等。
第四:應聘面試的如何能做到禮節性
1、守時——在預約的時間提前到達,做一些應聘前的再准備。
2、面試——起立握手,力量適度;微笑輕松,直視考官
3、對話——交流,權當享受;提問傾聽,跟上思路,
4、回答——問題,靈活真誠;結束之時,莫忘感謝;取得名片,加強聯系。
5、焦點——盡力在有效的時間內,把握交流的焦點:職位要點。
6、感受——面試之後,不管結果如何,都要把自己的感受記下來,一次經歷,一次提升。
7、禁忌——不自信,不嚴肅,不誠實,找熟人,重待遇,亂發問。
第五:該謹慎的東西需要注意下
1、如果對方公司是小公司,沒有幾個人,讓你交押金啊,服裝費啊之類的一律不交
2、你還沒掙到錢呢,倒先給他交錢肯定是騙子
3、還有就是把他們的公司名稱在工商網上查一下是否注冊,即使注冊也不能說是正規公司
4、還有把他們的「公司名稱+騙子」在網上搜一下,看看負面信息多不多,多的話就小心了
5、不過也有個別情況,大企業可能會交一些服裝費(也就是一兩百塊錢)也是情有可原的
6、畢竟公司發展過程中都有他的企業文化和內部規章制度
7、但是試用期過程你就應該了解公司的大概了,如果工作很有前途交這點錢也就無所謂了。
送給你的後語:曾經我也為工作求職而奔波,不過現在成長起來了了
希望你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大家在外面為了生活奔波挺不容易的
雖然可能沒解決你的實際問題,但是我還是很高興的能為你解答
你的採納和好評就是我最大的動力,雖然累,但幫組別人的路上卻是快樂著。
希望你越過越好,新的一年,順心如意,心想事成,身體健康,合家歡樂
———————————最後祝你找工作順利,工作順心,生活開心————————————
—————————覺得好就請點採納答案把,給個好評,祝願你生活更美好——————————
④ 工業區適合做什麼生意
1、餐飲小吃。無論是開火鍋店,快餐店,串串香,還是路邊攤,只要有特色,衛生,美味,價格合適,年輕人還是相當喜歡光顧的。
⑤ 生活在一個工業區里,我們應該發展一個什麼產業
生活在一個工業區里,我們應該發展一個適合工人產業做的副業有,快餐店,水果店,還有的粉店,麵店另外在加超市,要保持裡面的百貨副食應有盡有,超市包魁男人用的,酒,香煙打火機,撲克牌
女人用的化妝品,這些開在工業園里是不錯的,你可以考慮你哪裡工業園的人流量來決定做什麼好首推是做餐飲,工業園的都是來上班的,你不要指望他們能有什麼娛樂性的消費,最多就是一些生活類的消費,也就是剛需的消費。餐飲是其中消費最多、市場最大的項目,所以我建議你做這個。
⑥ 中國四大工業區的優越區位條件是什麼他們將如何能發展的更好
遼中南:資源豐富、工業基礎良好、有大量的熟練技工、市場廣闊、政策支持、交通便利
措施:發展多元化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壯大科學力量、環境綜合治理提高資源利用率、大型國企優化改造
京津唐:市場廣口、智力支持(大學眾多)、政策支持、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措施: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合理利用資源、發展重化工業、第三產業、環境治理
長三角:市場廣闊、政策支持、交通便利、勞動力素質高、工業門類齊全
措施:環境治理、清潔水源、發展第三產業
珠三角:市場廣闊、毗鄰港澳東南亞、政策支持、交通便利、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租地
措施:大力發展重化工業、提高產品附加值、自主創新、環境治理
⑦ 智慧工業園區是什麼都有哪些內容
智慧園區的概念已成為當今城市規劃和社會發展的關注焦點,各方對於智慧園區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一般的看法是,智慧園區(CloudCommunity)以「園區+互聯網」為理念,融入社交、移動、大數據和雲計算,將產業集聚發展與城市生活居住的不同空間有機組合,形成社群價值關聯、圈層資源共享、土地全時利用的功能復合型城市空間區域。智慧園區整合信息技術和各類資源,充分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加強各類園區創新、服務和管理能力,為園區鑄就超強的軟實力。(君 思 智慧園區)
03、智能化
通過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和各種自動化技術,園區的基礎設施也逐漸走向智能設備,能為智慧園區創造高附加值、低人工的服務賦能。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符合國家可持續化發展的要求。
⑧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好在哪
「一切始於世博會」,這是響徹世博歷史的一句名言,也是引導我們走進世博、觀察世博、評價世博的一條准線。
世博會1851年在英國倫敦首開,已經過去了158年。回頭細數那些曾經代表人類近現代工業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標志,這種標志既有實物又有理念,都是最早呈現在世博會上,所以叫「一切始於世博」,這說明世博會是收藏、發明、展示、發現的櫥窗,是人們零距離交流對話的平台,是探索人類文明的「思想者」,是創新突破的創意源。「始與世博」的理念、創意這些的軟體,促進了科學的發展,文明的提升、社會的進步,也造就了當代人的行為方式和美好生活,使我們能夠共享進步、創新、交流的成果。而這個,也恰恰是世博的宗旨。所以,我理解一切始與世博,這是彰顯人類的進取和智慧,一切又回歸於社會,回報給世界、服務於人類。這是我發言的主旨觀念。
世博開始的時候,上海只有8歲,而今天上海是1900萬人口的大都會,100年前我們就有這樣的夢想,就是上海要舉辦世博。現在,這個夢想已經實現了,這使得2010年的世博又有了那麼多「始於」又載入歷史的史冊,所以我覺得上海的世博是值得大家共同研究的。
這次世博會不僅是最大一次發展中國家最大城市的舉辦,也不僅僅因為園區的面積最大,參展的單位最多,獨立的國家館、專用館最多,我認為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第一次將世人的目光聚焦到城市這個社會的母體。這一屆世博會,確立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樣的全球普遍關注的主題,第一次把城市作為展示的主題,開辟了「城市最佳實踐區」這樣一個獨特的展覽方式,不能不說是「始於世博」的當代版,也是一次獨辟蹊徑。「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既是大家的共同願景,也是當今世界需要求解的課題,接下來我們需要追問了求索的是城市怎樣才可以使生活更美好?這個後面我覺得有一個潛台詞,就是我們的生活在很多方面還不夠美好,甚至於談不上美好。我們明顯地感受到,城市作為文化載體的形象漸行漸遠,這種亢奮的物質願望,使城市的文化面孔變得蒼白而憔悴。另外,過度的開發建設和自詡為「美好」的行為方式,實際上造成了資源的透支而面臨「斷供」的挑戰。環境和生態遭到破壞而得不到修復,人居環境惡化而難以為繼。「城市病」的流行,造成了生活空間的壓抑,出現效率的降低,天空充滿了陰霾,身心健康受到了威脅。這樣一些情況,都使得城市中人「美好」不起來。
這些城市發展中的問題,我們還要在城市的發展中解決,更美好的生活還是要在城市當中尋找答案、探索路徑。所以,在城市的變革和創新的實踐中,讓我們來到城市的人們,不僅能夠生活,而且要生活得更美好。所以,我們寄希望於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樣一個主題能有精採的演繹。這個主題,首先是屬於上海的。當然,也是屬於中國的,也是屬於世界的,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我們共同來演繹這樣一個主題。
一、多元交流和特質文化
《國際展覽公約》的第一章第一條開宗明義的指出,世界博覽會是一種展示活動,可以展示人類所掌握的滿足文明所需要的手段,展示人類在某一個或多個領域經過奮斗所取得的進步,或者是展望未來的前景。
上海世博會和歷屆的世博會一樣,參展者必將以自己的理念和經驗,拿出自己的絕活和奇跡,去闡釋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歷史發展到今天,城市也演進到當代,人們的要求,顯然不是城市提供生理的生存條件,而是希望城市能在文化、生態和社會的層面,給予生活美好的滋養,並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和和諧的人文氣氛、氛圍。
當今,城市難以美好起來的問題之一,就是城市文化的缺失和特色危機。人類文化遺產,記錄著人類文明的足跡。特別是列入到世界文化遺產目錄的這些經典和精品,這裡面不乏城市街區的建築。我們有不少的城市街道、廣場、建築,都列入到了人類世界文化遺產的目錄。但當下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城市的開放、文化的交流,規劃師和建築師的流動,和材料技術的通用,大家現在用的材料和技術都差不多了。我們看到,世界各地的城市越來越趨同,街道越來越相似,建築越來越一樣,這是不是城市的、世界的千篇一律呢?當年梁思成先生曾經指出過,我們現在的住宅區標准設計千篇一律到「孩子哭著找不到家」。我想,今後世上的人會不會遭遇到何地為家園,何城為故鄉的窘態呢?這是承不承認文化的多樣性,文化交流的過程當中,是否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質的問題。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是城市特色的問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5年通過了一個叫《保護文化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多樣性國際公約》,大概184個國家簽署了這個公約。通過得非常順利,只有兩個國家反對,其他都同意。這兩個國家,一個是美國,一個是以色列。據說,美國擔心如果簽《保護文化多樣性合約》,很可能美國文化的輸出要受到障礙,所以美國不簽,另外一個就是以色列。這個公約裡面,確認這樣一個原則,就是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一項基本特徵,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文化多樣性創造了一個多彩的世界。我們是認同這樣一個原則的。可以這樣理解,至少我是這樣理解的,多樣性在於差異性,在於各具自己的特質。設想,如果缺乏特質而趨同,沒有基因的差異而都是克隆和復制,就不必進行交流和對話了。因為大家都一樣,還交流什麼?也不需要對話了,也就沒有融合和發展。所以,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在遴選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方案所確定的原則中,就堅持了一條,希望中國館能夠具有中國特質的,含有中國元素的建築。中國館是中國建築學會參與做的技術支撐,所以在遴選方案的時候,我們確定了這樣的一個原則。
讓我們感到欣喜的是上海世博會的中國國家館,並沒有呈現大家擔心的形式的雷同和身份的模糊,從各國提出的方案和現場建築的主題來看,各個國家館運用的建築語言和外觀視覺效果,可以說是標新立異、爭奇斗艷、各具特色、各領風騷,很精彩。在欣賞這些作品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注意研究和解讀他的外觀所包含的內涵。它的形勢所承載的內容及炫技過程中人文訴求和體現。他們有意識地塑造自己的形象、力求表明自己的身份並宣誓自己的理念和創意,展示自己的精神和氣質,並在這一過程中,共同演繹「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
我們通過零零總總的國家館,通過建築這一載體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樣性,文化的特質和文化的交流,以及這些建築所詮釋的城市的信心和生活的美好。所以,我覺得這對將來、對上海來講是很重要的一筆遺產。
中國館以中國元素,莊重大氣的風格,展示了中國發展當中的文化形象。而旁邊的盧森堡館,綠樹環繞的小尺度城堡創意,是森林中的呈報,用這個創意表明自己的身份,而且要表明自己擔當歐洲綠色心臟的角色。大有大的氣魄,小有小的風韻。澳大利亞館,牆面使用的顏色,使人想到了澳大利亞充滿土著的野性之美。美國館,顯得清麗、脫俗、充滿生活氣息。風格不一樣、表皮不一樣,但都那麼精采。韓國館,以韓國的文字作為建築造型的元素,既表達自己的身份,因為自己韓國人用這樣的文字,又體現了文字在各國文化交流溝通當中的重要作用。日本館,則以蠶寓意中日文化交流。雙方都是東方的,都是我們的近鄰,但他們的表述不一樣。俄羅斯館,用紅、金白相間的塔樓,是俄羅斯的民間舞環舞的建築版,紅、金、白分別代表美麗、繁榮、純潔,非常具有俄羅斯風情。德國館是四個不同的變形膽體,組成和諧的主題,體現了德國人嚴謹理性的風格。奧地利館用瓷的外牆,意味著中國出口歐洲的瓷器,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沙烏地阿拉伯館,意味著海上絲綢之路,連接著中國和阿拉伯兩大文明古國。以色列是兩座流線性的建築相扣。挪威館用大柱支撐,好像見到了北歐的森林。芬蘭館,取意為冰湖。阿聯酋名曰沙丘。巴基斯坦,設計的靈感來源於世界文化遺產古堡。新加坡館,以流水和花園兩個元素,組成了音樂盒的造型,你進入其中,好像在欣賞城市的交響樂。右邊的荷蘭館,展示了8字型的歡樂街,可以領略荷蘭的街道和風采。瑞士館,採用可降解的樹脂蛋白材料,展示了新技術和材料。西班牙館也是用了環保的材料,像萬千條的柳條編出的柳條框,可以自然通風和採光。
我特別想說的是英國館,很怪,這是一個毛茸茸的另類建築,有七萬根八米長的觸須,可以隨風飄搖,像有生命的集體。每個彩須,會有隨光源變換。這個建築,怎麼可以和英國聯系起來呢?和英國有什麼關聯呢?其實,追求獨創的創意,一直是英國的文化趨向和政策引導的重點。所以我覺得它之所以是英國館,在於他的文脈,這種文脈是英國對文化創意的追求。英國政府在1998年和2001年兩次發布了英國文化創意產業路徑文件,文件把廣告、藝術品、軟體、電腦服務等一共13個行業確定為創意產業行業,鼓勵大膽創新。
我們看到城市創意的理論方面,世界上有三個最權威的創意理論家,而業界首推的是英國的學者,叫查爾斯蘭德里。他的代表作就叫創意城市,都市創新的工具書。他提出,新的都市規劃策略方法是什麼呢?他說:「檢視人們如何在城市中以創意的方式進行思考、計劃和行動。探索我們如何可以透過駕馭人們的想像力和天分,使我們的城市更適合居住和更具活力」。我覺得,這就是他的文脈。國家鼓勵你創意,而且好多理論研究都是走在世界前面的,所以才能出現這樣一個英國館。了解了這些,我們對英國館為什麼會出自英國,會代表英國就不難理解了。
總體來看,上海世博會的場館建設,包括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展館,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場精採的建築博覽,給我們啟示和教益,就是在各種文明、各種文化,當然也包括城市文明和建築文化,在交流融合的過程中,我們不必過分的去擔心特質的消失和傳統的中斷,事物在發展中總會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看到大家趨同,就會調整,不會趨同下去。
人們在實踐碰撞的過程中取得的共識是不同文化在交流、對話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容納不同文明的存在,也要傳承自己的文化傳統,既要學習借鑒先進與成功的經驗,取人之精華,又要發展展示自我,體現文化主權為我所用。如果是這樣,我們的特質就會有新的內容、傳統就會有發展和創新,就能使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文化更為風采和精采。上海世博在這方面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相信它必然會回歸社會,回歸到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領域,我們的城市一定會變得更美好。
二、關於低碳、綠色的行動
世博會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創新,從1933年以來,我們知道1933年芝加哥的世博會第一次確定要有主題。芝加哥的主題是進步的世紀。半個世紀以來,各界世博會都要確定鮮明的主題,這些主題無不關乎人類發展的主題,這些主題具有鮮明的導向型。我們注意到近50年來,約20屆世博會,有2/3以上的主題選擇了和地球、生態和人居環境有關。
1962年「宇宙時代的人類」,1967年「人類與世界」,1970年「人類進步與和諧」,1974年「環境」,1975年「海洋」等。都是和人居環境有關的。1985年有兩屆。一直到2008年在西班牙,以「水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
這2/3以上的主題,都是和生態、環境有關的,顯而易見,通過這些主題我們可以驗證,環境和生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為關注的主題。上海世博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我認為這個主題妙就妙在有趨向「更美好」,讓生活更美好,有一種期許。所以,世博不僅僅是文化,還有生態、綠色。上海是一座能源極度匱乏的城市,在國家科學發展戰略的指引下,上海提出低碳發展的模式,並在工業、交通、資源循環利用、低碳實踐區等方面啟動了200多項重大的科技項目,為低碳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和技術支撐,上海已經被世界自然基金會列為中國低碳城市發展的首批兩個試點城市之一。
可以說,上海的低碳模式路徑,已經清晰可見。2010年,上海世博是在全球對生態環境問題十分關注,在我們舉辦的前一年,也就是去年,在哥本哈根召開世界性的氣候峰會,也是在上海謀劃科學發展,走上低碳之路探索的實踐中,我們承辦了這一屆世博會。在選址、布局、建築、公共設施、交通、服務等世博流程中的各個環節,要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應該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的題中之意。
2009年7月,上海世博事物協調局和市環保局共同發布了上海世博的環境評估報告,這是承辦方發出的要舉辦一屆綠色世博的重要信號。8月份,聯合國聯合規劃署發布了上海世博的環境評價報告,肯定了上海世博的綠色努力和低碳措施。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上海世博也是一次集中低碳實驗和綠色行動的環境盛會,其中亮點多多。
首先,我認為是選址的問題,上海世博的選址非常有戰略眼光,選擇了城市中心的舊工業改造區,這樣既與城市的主題相吻合,又帶動和實現了老城區的有機更新,激活了衰敗老城中心,讓其重新美好起來。
不能不說是一種智慧和勇氣。園區現在的所在地地方是上海和中國近代鋼鐵和製造業的製造地,主要是船舶為主的工業區和碼頭區,5.28公里裡面形成的布局混亂,用地緊張等問題日漸突出,涉及到舊區改造問題,以及保護工業遺產利用保護這樣的難題,選擇這樣的地區作為世博會的園區,是極具挑戰的。園區的規劃者和決策者,沒有採用慣用的推平投的方法,來挪用場地,而是本著對歷史、城市、資源尊重的愛護理念,除了搬遷一部分的工廠和居民,對場地的老建築和近現代的工業遺產,盡可能的加以保護、利用、改造,預計有38萬平方米的建築納入保護范圍,25萬平方米原有的工業廠房被改造成為場館和配套房。這不僅使5.28平方公里的老城區得到全面更新,而且帶動浦東浦西城市的更大生機和城市功能改善。新建100萬平方米的生態走廊,大大提升該地區的生態質量,另外將來要布置眾多公共藝術品,也將使這個昔日灰色的文化死角成為亮麗的風景線 (論壇 新聞)。上海世博會的選址理念,必將成為城市更新的可借鑒樣板,產生深遠影響。選址,很有智慧,也很有挑戰性。採取的措施都非常好。
第二,綠色技術的廣泛應用,直接造就了低碳排放的綠色園區。不管是基礎設施還是單體建築,無論是永久性的建築還是臨時性的場館,不管是新建建築還是改造的老建築,設計者都在節能減排、節約資源和減少環境負荷上採取先進、有效的技術和材料。整個世博園,都體現了一種低碳世博的理念。至少有這么三個方面。第一是園內的交通,採用了零排放的規劃理念,建立了加氫的氣站,利用1000多輛超級電容車、燃料電池車來解決交通問題。二是在能源的選擇上,因地制宜集成和光伏和光熱,還有風能、地緣熱、降水源熱等,為城市建立新型能源結構做探索實驗。第三是在綠色建築上,技高一籌,在節能、節水、節材、采訪通風、外圍保溫、雨水的回收利用等多方面,都有集成和利用,有些是始於上海世博。
主題館,擁有世界最大的生態綠牆,5萬平方米。之前愛知世博會最大的綠牆,我們比它大了一倍。另外,五個主題館之一的城市探索館,是一個老電廠的主廠房改造成的,採用了多項綠色技術。這可能是成為國內第一幢由老廠房改造成為的綠色建築。世博中心,堪稱綠色技術的大成者,節能節水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節能率高達62.8%,非傳統水資源利用率61.3%,雜水用量占生活用水量76.7%,回收雨水利用可達3萬立方米,還有程式控制微灌溉系統可節水50%到70%。
第三,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推出,是綠色行動的一次集體亮相。始於上海世博的城市最佳實踐區,是2010世博會的亮點。這也是一個老城區、老街坊,規劃意圖是明確的,一方面為各國提供優秀實踐案例的展場,同時實踐區的本身也要成為最佳實踐的案例。在最佳實踐區裡面,保留了工業建築,占該區總建築的60%以上,體現了保護前提下修復、改造和利用。使其具有新的功能和節能環保的品質,並且嵌入一些文化、時尚的元素,這樣既保留了歷史的基因,又可以展現時代精神。28個國家有56個城市參與,其中15個城市有實物的展示。這個展區,可以讓大家共享各個國家、各個地區成功實踐的理念和經驗,又可以滿足參觀者親身體驗和臨場的感受。這是城市發展中的新理念新創意、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集中示範街區,是詮釋世博主題的「樣板間」,也是綠色行動的集體亮相。這里,我認為有很多細節,值得大家好好看看。像德國的建築,節能率高達90%。我們說建築都是耗電的,但它是可以生產電的。它氣密性非常好,又可以保持空氣的新鮮。包括保持室內恆溫,爭取高舒適度,都有良好的表現。上海區的展品,我覺得這也是集了多項節能環保技術,70%運用成熟朴實的技術,30%是前瞻性的引導技術,這些技術集中反應了上海和全國在住宅產業現代化方面的先進實用的東西,也值得一看。
還有特別要推薦的是英國的建築,原版是在英國倫敦的郊區,是一個獲獎的項目,叫零排放的建築。現在搬到了上海,搬到最佳城市實踐區,不用到倫敦就可以參加這個非常有名的建築,會給你驚喜。還還有哥本哈根要建自行車之城,哥本哈根在2025年要實現碳中和,要實現零碳。還有很多項目,都會給你驚奇。我相信始於上海世博的城市最佳實踐區連同很多優秀的案例,一定會取得直觀良好的案例。
⑨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作文 用具體事例說明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美好的城市與生活」不會從天而降
城市發展是有限制的
有人問道:既然城市那麼好,又是規模效應,又是強勢群體,鄉村想支撐城市還得看城市的臉色,那麼為什麼不是全部人口都進入城市呢?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在鄉村生活呢?
因為城市受到了局限。
首先是空間的局限,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展現了北宋京城汴京的繁華。當時汴京有上百萬人口,圖中的汴河碼頭上人煙稠密,糧船雲集,是整個京城的命脈。但汴河只是航道,如果汴京周圍沒有發達的農業、手工業,不能提供足夠的軍用、民用物質,汴河漕運就是一句空話,上百萬人的大城市根本無法生存。如果一定要把人口全部遷徙到城裡,那就缺吃少穿,大夥遭殃。
其次是管理的局限。人多了,就有公共管理的需要。當管理難度超過管理能力時————城市會變得越來越糟糕。
由於供養空間、管理范圍的局限,城市非但不是十全十美,不會無條件為生活美好做加法,而且弄不好還會做減法,也就是說城市會生病的。
煩惱的城市病
城市就是一個「蕭何」——為了過上好日子,人們進了入城市,而讓他們過得更糟糕的也正是這座城市。這就是「城市病」。
比如「住」。城的標志是高樓大廈,但進城的人未必都有地方住,更不用說住高樓大廈了,擁擠是很多人對城市的印象。
比如「行」。很多人濃縮在一個小空間,本來是為了解決來往方便,為了減少長途跋涉帶來的困難,畢竟鄉村地域遼闊,交通不便,無法達到規模經濟、信息溝通的目的。但城市一旦建立,又出現新的交通問題。
說到「污染」,汽車低速時的過量耗能和尾氣是一個原因。除此之外,還有人多了,可能缺少足夠的凈水,人多了,生活垃圾、工業廢料無法處理。還有,工業城市的大量煙囪、北方城市的供熱,會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如果缺少煤氣、天然氣,百姓家庭的燒煤、燒柴爐,更是大氣污染的重要原因。
比如「就業」。首先,一般來說,城市裡的生活水準比鄉村的高,就業比例與鄉村也就不同。鄉村裡一個普通體力勞動者可能養活兩三個人,在城市裡,一個普通工人賺的錢可能只養活一兩個人,因此就業需求更大。其次,城市裡勞動力供應總是超過勞動力的需求,因為如果城市生活水平還可以,那就會有更多的人進入城市,而且城市人口基數大,每年新增的等待就業的年輕人很多。第三,農業生產中,勞動力和生產資料之間雖有一定的比例關系,但這個比例的彈性比較大,不如工業、服務業那樣嚴格。第四,城市究竟發展什麼產業,也很有講究。輕工業、手工業等勞動密集型有利於就業,但未必是城市長遠發展所必需;重工業、高新技術製造業有利於城市的實力增長,但需要資源供應、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配合,而且對勞動力知識、技能要求很高,未必能在解決就業問題上發揮很大作用;現代服務業既有利於城市產業結構的提升,又有利於就業,但服務業的發展要有服務對象,如果不是中心城市,自己又沒有足夠的製造業,為誰服務去?
比如「社會治安」。總的來說,鄉村的治安案件要比城裡少。而城市裡由於上面講的居住窘迫、交通堵塞、環境污染、失業待崗,以及更重要的,在解決這些問題背後的資源、利益分配可能存在的貧富差別等原因,治安成了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此處略,更多內容請見《上海世博會主題解讀》。)總之,城市犯罪現象是日益嚴重、絕不可忽視的城市病症狀之一。
為了過上好日子,人們進了城;而讓他們過得更糟糕的,也是這座城。
因此,當不少人為了更好的生活進入城市時,確有不少人選擇逃離城市,即使白天不得不在城市裡工作,晚上也要開車離開,把眾多的高樓大廈留給那些沒有能力在鄉村置辦別墅的窮人。因此,當上海世博會組織者提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時,確有人憤憤不平,或大為不解:為什麼對這些城市病視而不見?
解決之道——上海世博會主題核心思想
前面已經說過,從道理上講,城市是能夠讓生活更美好的,但現在,實際上,城市沒有讓我們生活更美好,那麼問題就轉為我們應該怎麼辦,才能做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如果我們不進城,就不會有城市,也不會有城市病。現在城市有了病,怎麼辦?把城市取消,大家都回到鄉村?似乎不行,因為城市的好處擺在那裡。那就去治病,找找病因所在,開個方子。上海世博會就是提供這樣一個討論病因、開城市葯方的場所。
城市因人的需求而產生——這一點已沒有問題了。問題是城市一旦形成後,有它自己的發展規律,我們住在城裡的人是否意識到?我們是否只是利用城市,甚至剝削城市、糟蹋城市,而沒有想到去愛護城市?然後,我們又是否逐步意識到,城市也是有生命的,城市在我們的壓迫下不斷掙扎、喘息?當我們終於要善待城市的時候,我們是否還能進一步想到,人—城市系統之外的環境也必須得到保護,以便讓我們的後代子孫也能過上好日子?
上海世博會就是要表達這樣的核心思想:人、城市、環境三者要平衡,要融為一個系統。人們在為自己創造美好生活時,必須考慮城市也應該是美好的;在創造美好生活和美好城市時,必須考慮到城裡城外人、現代後代所有人的長久需求。如果改成提問,第一個問題是:我們想過好日子,那麼什麼樣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第二個問題是:我們想要好城市,那麼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讓城市更美好?還有第三個問題:我們要讓後代過好日子,那麼什麼樣的發展模式讓整個環境一直好下去?
上海世博會將展示世界各國在城市發展中遇到的挑戰,以及如何回答這三個問題,如何處理人—城市—環境三者關系,迎接挑戰,有哪些經驗教訓可以汲取。
2、同一屋檐下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什麼樣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好的城市能讓人過好的生活,如果城市是個封閉系統,外面的人不進來,裡面的人不增加,那麼做到這一點並不難,慢慢來,問題總能解決。
因此,好的城市,不僅要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還要創造人與人之間寬松、誠信、能尊重不同文化的交往空間。
對多樣化的尊重
人的可持續發展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滿足人的全面發展
結論是:「好」的城市,能提供「好」的生活。
3、城市在呼吸
什麼樣的生活觀念和實踐讓城市更美好。
這個問題的提出,,本身就已包含了一個命題,就是「我們不僅要為自己過好日子而努力,還要考慮城市的需要讓城市也美好起來」。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把城市看作是活的生命體,它有它的需求,有它的強項和軟肋,需要我們去呵護。
結論是:人的「好」生活,能形成「好」的城市。這里的「生活」是個廣義詞,既包括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也包含人的有意識行為,是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
4、城市的影響遍及全球
我們來看第三個問題,什麼樣的城市發展模式讓地球家園更美好。
城市化將給我們帶來災難還是帶來美好生活?為了縮減城市的生態足跡,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城市發展模式、什麼樣的科技發展成就、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5、文明的足跡
人類主要以城市文明的形式,在歷史上留下足跡。
不管是起源於政治還是經濟還是軍事,最早的城市都根據人的需求而產生。一旦城市形成之後,城市、居住民、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從本質上影響著城裡城外人的生活質量。人類的一切創造活動,如果能夠呵護城市、關愛環境的,就能對自身有利。在這樣的過程中,人的主觀激情和客觀不確定性相結合,留下不少足跡,有的是物質遺產形式,比如建築、藝術創作品,有的是非物質遺產形式,比如語言、風俗、手工藝等。這些足跡大部分沉澱在城市裡,不管這些足跡是印證成功還是記錄失敗,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篇章,是幫助我們迎接今天的挑戰,創造美好未來的寶貴財富。
城市足跡反映了人與城市、環境密不可分的關系
城市、文字、金屬冶煉、政治制度等,是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標志。城市起源時的選址、規劃、管理實踐,反映了先民們樸素的與自然合一的思想。隨著城市的發展,我們又看到了單個城市的文明遞進和延續、不同城市文明的沖突和融合、輝煌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成就,看到了那時候人們為了美好生活所作出的努力。到了近代,由於城市快速發展帶來的與環境的沖突,城市居民面臨挑戰,形成了初步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實踐。歷史上圍繞著城市起源、城市發展、城市挑戰的所有實踐,證明人與城市、人與環境是一個系統。只有統籌考慮這三方面,才能確保美好的生活。
足跡是我們寶貴財富
即使是那些已消失的城市,它們的城市文明依舊能夠通過各種形式延續至今。城市的物質遺產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之一,然而由於城市經歷著不斷的發展和重塑,它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正在新的城市化浪潮中消失。如何保護這些遺產並傳承給子孫後代,是我們必須直面的一個巨大挑戰。
6、夢想無限
如果我們不幸,走的是不恰當的城市化道路,那麼隨著城市生態足跡的擴大,地球總有一天會到達不可逆轉的崩潰點,人類將進入萬劫不復的絕境。如果我們大家都意識到這一點,走的是正確的道路,我們的未來將會是什麼樣的呢?
這可能要靠夢想來解決。
事實上,在不同時代,哲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家、文學家、建築師和規劃師都曾提出形形色色的關於未來城市和生活的「夢想」。比如古希臘柏拉圖的「理想國」、英國思想家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義大利哲學家和詩人康帕內拉的「太陽城」、美國社會改革家和政治家羅伯特·歐文的「新和諧村」、英國社會學家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我們中國也有這樣的想像,比如陶淵明的「桃花源」。
這些夢想最終都沒有實現,有的甚至成為後人口中「空想」、「不可實現」的代名詞,比如「烏托邦」。但這些夢想決不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夢想的願望是真誠的,夢想是認真的,夢想中體現的目標是美好的。
盡管夢想是暫時的,夢想中的思想卻是永恆的。由於這個原因,人類對未來的夢想從來沒有停止,舊的夢想過去後,會出現新的夢想。
案例一:「未來版諾亞方舟」
法國著名建築設計師文森特·卡勒波特設計了一艘匪夷所思的「未來版諾亞方舟」。它的正式名稱叫做「麗麗派德」(百合花瓣之意),它上面建有一些從數十米到數百米之間高低不等的流線型建築,猶如花瓣一樣。
據悉,「麗麗派德」大約可容納5萬人正常生活。它將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體育館、圓形劇院、醫院、戶外公園、高爾夫球場,讓「海上居民」就像居住在陸地上一樣方便愜意。
在每個「麗麗派德」上都建有3個碼頭和3座「人造山」。這3座「人造山」實際上相當於陸地上的高樓大廈,其中將建有辦公樓、商場和各種娛樂場所,充分滿足「諾亞方舟」上的居民工作和休閑生活需要。而「人造山」表面的牆和屋頂都幾乎經過了綠化,上面覆蓋著草坪,並建有懸空花園。在3座「人造山」之間,則將有縱橫交錯的街道網路相連。
在「諾亞方舟」的中央,將是一個巨大的湖泊,它被3座「人造山」環繞,讓島上居民時刻都能享受「湖光山色」。
「麗麗派德」將是一座可自給自足的智能型生態人工島,它將利用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生物質能提供主要能源。
此外,「麗麗派德」的水下部分也將是這座「諾亞方舟」生態環境中的重要一環,其中將養育有大量自然海洋浮游生物和植物,它們可以充分吸收分解居民生活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廢棄垃圾,並將之轉換成有用的氧氣和電力,從而令「麗麗派德」成為一個高效率的生態系統。
未來城市形態的多種可能性
關於「未來城市」,想像得最積極的,也許是今天的城市規劃師們。因為隨著世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空間的擁擠、環境的退化、資源的短缺日益嚴重,使得新城市的建設和老城市的擴大已不能按常規來規劃了。於是,前衛的城市規劃師們紛紛對城市的空間構造和形態做出了大膽的設想和實驗。比如上世紀30年代法國建築師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提出的「光輝城市」(The Radiant City)、美國建築師F.L.賴特(Frank Lloyd Wright)提出的「廣畝城市」(Broadacre City),60年代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提出的「海上城市」、黑川紀章提出的「螺旋體城市」(Helix City)、英國建築電訊派(Archigram)提出的「插入式城市」(Plug-in-City)等。
這些五花八門富有創意的想像,實際上都圍繞著如何對人類群體居住區進行布局,以平衡城市與周邊環境關系,平衡日益增長的生活需要。
這兩個平衡同等重要。第一,從建築體布局來看,也許未來已難以區別城市與鄉村的形態,傳統的鄉村裡,也有高樓大廈,傳統的城市裡,也出現了工業化的種植園。第二,每一個居住點內部,都同時兼顧了高品位生活、就業、休閑、環境保護的需要。這樣,一方面,未來城市在形態上各具特色,另一方面都堅持了人、城市、環境之間的和諧。
案例一:廣畝城市
Frank Lloyd Wright 1932年提出廣畝城市(Broadacre City),將城市分散發展的思想發揮到了極點。廣畝城市是一個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個地區性農業的方格網格上的方案。
「廣畝城市」將城市分散發展的思想發揮到了極致
在廣畝城市中,每一戶周圍都有一英畝的土地來生產供自己消費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區之間以高速公路相連接,提供方便的汽車交通。沿著這些公路,建設公共設施、加油站等,並將其自然地分布在為整個地區服務的商業中心之內。
Frank Lloyd Wright在城市規劃中高度重視自然環境,努力實現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結合。這正如他的流水別墅的風格一樣,把自然因素運用的出神入化。因此他反對大城市的集聚與專制,追求土地和資本的平民化,使人們都回到廣袤的土地中去。(案例改編自《多學科視角下的城市規劃方法》)
未來生活的無限可能性
未來的生活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也許永遠不會有準確的回答,如果一定要回答,那就是未來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是無限的。
案例一:英國設計師構想的「未來住宅」
早在1956年,英國著名設計師斯密森夫婦便對當時第一套「未來住宅」作出了種種大膽設想,許多思路即便今天看來依舊很超前。
在他們設計的「未來住宅」里沒有電冰箱。據斯密森夫婦預測,未來人們將主要利用伽馬射線對肉類、魚類以及奶製品進行消毒。
與今天生活中的廚房相比,當年的「概念廚房」並沒有太大出入,只是多出一種可以在任何材質表面做飯的新型電子平底鍋。餐桌則由電動控制,一按電鈕,可從地面升起來,經折疊後可以收藏於地板下,以便節約空間。
今天,大多數人認為柔軟的沙發是現代生活中必需的,但是斯密森夫婦當年卻認為,50年後沙發等傢具很可能已經過時,桌椅都將是玻璃材質的。此外,他們還預測房屋的大門是電子控制、可折疊,每個房間都安裝有地暖系統,牆壁將用塑膠鋪設,浴室可以自我清潔,小微波傳送裝置(遙控器)可以開關電視,做飯用微波爐,送餐的小推車可自動加熱。
關於人們的穿著和被子,斯密森夫婦認為,未來房間設有溫度調節裝置,厚厚的棉被將被淘汰,只需要蓋層薄薄的被單即可安然睡覺。人們開始穿尼龍面料的衣服。(案例改編自《英設計師52年前預測「未來住宅」》,深圳特區報,2008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