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
☪三、分清邊界
我們前面是從實際的角度出發,論述了「透過現象看本質指的是一個人用他的本質方法論來分析現象」,現在我們來談一談「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質」是什麼。
我對這個「本質」的理解是「分清邊界」,毛主席對這個「本質」的理解是「實事求是」,我的前總監對這個「本質」的理解是「分類」。
其實不管是哪一種命名,想要表達的涵義其實都是一樣的:將現象各種要素分拆歸類,剔除掉無關的因素,那麼剩下的那些因素就是這一現象的本質。
舉一個例子:
「我和孫雷是相識多年的好友了,我倆的感情非常好,好到那種一起上了戰場我們原以為相互擋子彈的關系。
去年我倆去月球旅遊,碰到了愛因斯坦,愛因斯坦邀請我們成為基督教徒,我倆拒絕了。愛因斯坦就變成了一隻電熱水壺,揚言要弄死我倆。
我倆就趕緊跑,我跑的比較慢,電熱水壺快追上我了,眼看著我就要被電熱水壺給燙死了,孫雷為了救我轉身和電熱水壺搏鬥起來,不幸喪失了一條腿。
回來後我和孫雷關系更好,他為我丟了一條腿我更覺得虧欠於他。
趕上了美國大選,我支持特朗普,他支持希拉里,我倆誰都說不過誰,我就把他打死了。但我心裡對他很愧疚。
昨天我收到一條簡訊:你好我是希拉里,我現在逃到了加拿大,我在美國的13000億美元的資產都被凍結,現在需要你給我打5000元人民幣作為解凍資金,如果你幫了我,我就帶你一起回來造反推翻川普,並封你為美國軍事主席,卡號:XXXXX
請問,我應該相信這條簡訊嗎?」
很多人看這個例子都會覺得這個例子太弱智了,這都是哪跟哪兒啊。
但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很多事情都是像我們所舉的這個幼稚的例子一樣,充滿了很多無關聯、無意義的元素。
想提出一個問題,卻說了很多沒必要的前提介紹;想論證一個命題,卻提到了很多和命題沒有邏輯關聯的內容。
我們在看待上面這個例子的時候,應該都能知道:是否要相信這條簡訊只取決於簡訊內容的真實性,而和「我」與孫雷的關系,什麼愛因斯坦,什麼我們各自支持誰,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但是,有些人在評價演員時看的不是演技而是吹捧「人品」,評價電影時不評價電影本身非要扯什麼男權女權,考慮要不要和老公離婚時不看自己是否忍受不了他的家暴、而是顧忌老公曾借給自己父母一些錢。
很多時候並不是本質很復雜,我們需要花費時間整理才能看到本質。
而是問題的本質很多時候往往都是非常清晰的擺在了你面前的,而很多人卻似乎根本看不到問題的根源所在,反而是在那些根本無關緊要的細節上糾結。
看不到本質所在的根本原因,我認為就是因為沒有清晰的「邊界意識」。
沒有邊界意識的人,無法分清楚兩個事物之間的「有效邏輯關聯」和「泛邏輯關聯」的區別。
比如在「要不要和老公離婚」的這個問題上,「你的老公在家暴你」這一點就和問題有著直接的「有效邏輯關聯」;
「你老公曾借錢給你父母」「你老公是抗日英雄」「你老公拯救了人類」等等這些就是和問題有著「泛邏輯關聯」的要素了。
「泛邏輯關聯」指的是:某一因素和主題有著寬泛的、不重要的、邏輯關系。但因為有這種關系存在,會令人們在考慮問題時將這一因素考慮進來,從而形成思維干擾。
但在具體問題上,泛邏輯關聯的因素本質上等同於沒有任何關聯的因素。
比如我們設置一個主題為:「演員靳東」。
我們再設置與此相關的兩個因素:「靳東很帥」,和「靳東是個裝逼犯」。
那麼當我們在討論「靳東的顏值」這個話題時,「靳東很帥」就是「有效邏輯關聯」因素,而「靳東是個裝逼犯」就是「泛邏輯關聯」因素;
你不能因為你個人不喜歡靳東,就在我們討論靳東顏值時拿他的人品來說事。
當我們在討論「靳東的人品」這個話題時,「靳東是個裝逼犯」就是「有效邏輯關聯」因素,而「靳東很帥」就是「泛邏輯關聯」因素;
你不能因為喜歡靳東,就在我們討論他的人品時,拿他的演技和顏值來洗地。
當然現實情況往往是人們根本不顧前提條件和問題的出發點,他們只是看到了自己感興趣的某個因素就馬上湊上來各說各話。
所以我們會看到那麼多的人:在討論演技的問題下評論人品,在討論中國強大表現的問題下諷刺中國的軟弱,職業選擇時不考慮自己的長遠發展而只想著怎麼討父母歡心。
所以到這里我可以解釋清楚我所表達的「分清邊界」的含義了:
分清邊界就是確定清楚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中,哪些是和主題相關的「有效邏輯關聯」因素,哪些是「泛邏輯關聯」因素,哪些是「無邏輯關聯」因素。
剔除掉「泛邏輯關聯和吳邏輯關聯」因素,那麼剩下的「有效邏輯關聯」因素就是我們要探求的「本質」。
所以在這里,要探求本質,那麼「確立主題」就變得尤為重要,這個主題通常指的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或是我們要論述的一個「命題」。
確立主題就是確定觀察本質的「角度」,有了角度,才有了出發點,否則你會陷入無意義的混亂分析,看似得到了很多結論,但這些結論並沒有什麼價值。
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先確定了是要討論「顏值」還是「人品」,才能決定「靳東好帥」和「靳東是個裝逼犯」哪一個才是本質要素。
☪四、總結
1.「透過現象看本質」並不是先看到現象,再去分析現象背後的本質。而是一個人先有了他自己的「本質方法論」,再用這套方法論去分析現象。
2.一個人的「本質方法論」是為了他在生活中的實用性價值而服務的,所以個人哲學體系必然有其局限性。
但正因為這種局限性,所以他在看問題時才能夠更加聚焦,更利於實際問題的解決。
3.形成個人「本質方法論」的方式在於「學習→實踐→復盤→優化」這四個步驟的反復運用。
4.探求本質的前提是「確立主題」。有了主題才有了可入手的分析角度,得出具有實用性價值的結論。
5.確定主題之後,對問題的分析就是:將這一問題的各個元素進行歸類,包括:「有效邏輯關聯因素」,「泛邏輯關聯因素」,「無邏輯關聯因素」。
剔除掉「泛邏輯關聯因素」和「無邏輯關聯因素」,剩下的「有效邏輯關聯因素」就是我們在探尋的「本質」。
2. 什麼是生活的本質
「生活的本質」應該這樣理解:
「生活」本意就是,生存、活著,後發展為:生存、活著以及為了生存、活著而進行必要的勞作——生產。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文明進步,人們在物質生活不斷滿足的基礎上,日益嚮往高層次的精神生活。
因此:
現代「生活」的本質是:人們滿足基本的物質文化生活、進行人際交往、參加必要的物質文化生產活動——生存、交際、生產。
希望回答能讓您滿意!
3. 生活的本質是什麼,怎麼才能在物質與精神領域尋找平衡點
按照以往的慣例,我們知道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則指導物質基礎的走向。這兩點並不矛盾。但就目前的現實情況看,物質基礎建設明顯有脫軌發展的走向,就好像是惡性腫瘤一樣在快速復制,反觀上層建築則是進展緩慢。當然,這是社會大環境的情況。就個人而言,上層建築不能只單純依賴於文化知識的積累,還需要個人擁有一套完整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當然,這一切都是與個人的物質基礎建設能力相輔相成的。
簡單概括這面的意思就是:一個人的精神領域駕馭能力如果能夠決定其物質財富的質量,那麼這個人就可以說找到了物質與精神領域的平衡點。而這個概念也可以推廣應用於一個社會團體,小到城市,大到國家都適用。
4. 怎樣看透生活的本質
生活它的本質就是人生下來就要活著,活著的目的就要幹活,幹活就要賺錢,賺錢就要養家糊口,然後撫養老人,撫養兒女
5. 生活的本質是什麼 怎麼才能更清楚的認識生活呢
「生活」,的意義,是要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怎樣設法來維持自己的生命,同時,使人人都要更好地「生活」,過很舒適快樂的一生.
懷瑾老先生在太湖學堂說的,「所謂人生,就是基本的生存、生活,就是如何實踐平常的食、衣、住、行,灑掃應對;把生活學好了,基本人生的基礎就穩定了。生活的本質不是一張文憑,一個學位,而是學會做人,學習最基本的生活教育
6. 生活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1、生活的本質是慾望的產生和滿足
回歸人本身,回歸動物的本身。他們可以不知道仁義禮智,但是他們一定會熱衷於吃飯睡覺,以及性交。
剝去外衣,裸露出本質,億萬年來,慾望促使著生存,繁衍,進化,慾望是動力。為了獲取所需,這需要自身的不斷努力,甚至是流血的場面。這些畫面串聯起來,生活就浮現出來,但是問題是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畫面,但這也是生活的本質。
2、生活的本質是活著。
海涅說,活著是痛苦的白天,死亡時涼爽的夜晚。死亡的解脫的一瞬,相比活著時的迎合,虛偽,沉重,痛苦,不堪,是在是太有誘惑力。
但是,生活不僅僅是由白天所構成。黑夜與白天的交替,陰與陽的交融,美與丑的對比,新與舊的更替,我們總是像一棵大樹,深深紮根於黑暗,是為了冠頂更多的陽光。我們努力是為了超越自我,逃出當下。
3、生活的本質是追求
為什麼要向前,為什麼要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生而為人,你擁有身體,但是你不一定擁有自己。人將自身看的太過統一。
平淡才是真
生活是用來在平淡中尋求真善,在內心豐富,在氣質上高貴。並不是群魔亂舞,湊熱鬧。有一句話是:任何放縱的青春都會迎來愧悔的晚年。
前車之鑒,那些活到很大年紀的人,還是在公園的長椅上面曬太陽,平淡不好,你見識了這個世界有多繁華,你應該內心有多平靜的。你不必擔心很多,因為該來的總會來的。
7. 生活的本質是什麼
生活廣義上指人的各種活動,包括日常生活行為、學習、工作、休閑、社交、娛樂等。生活是比生存更高層面的一種狀態。
動物的生活以生存、延續後代等本能性的,活動,人類社會則在動物的基礎上還有人是社會性本質實現的活動,追求人生價值觀追求、目標,生活也作為人在生命路途(生成、生存、發展與消亡)中勞作與分享的活動。
(7)如何抓住生活的本質擴展閱讀:
人生由慾望不滿足而痛苦和滿足之後無趣這兩者所構成。生命沒有終極意義。不要輕易去否定。我們需要在最沉痛的世界觀里重新審視當下總讓我們痛苦的慾望。
人所執迷的慾望是如此虛妄、空洞、無聊,但我們卻並不容易不去執迷它。人誕生在這個世界是被迫的,生來就有的俗世的道德與競爭意識註定了我們的不自由。
8. 敬請給我詳細解惑:生活的本質是什麼 怎麼才能更清楚的認識生活呢
生活的本質就是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人的本質是社會性。因此生活就是人作為一個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如何在社會中與社會互動,在社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利用社會資源,盡可能的達到自己在社會中不斷產生的各種願望與訴求。人是社會的,人的各種慾望除了來自於天性,更多高級的慾望來自於社會。社會在不斷發展,人的慾望也在不斷變化發展。因此在追求自身價值,滿足自身慾望的道路上,人就過了一輩子。
想要認清自己的生活首先就要認識社會。這是很難的。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社會位置來認知社會。無法窺知全貌。無法看得太遠。在發展中認知。就像登山。你只能看山登山,上去了才發現走了彎路,但是沒有辦法,這就是生活。只要你大方向正確,勇敢的往前走,明確自己的目標,欣賞沿途的風景。你的生活就是充滿生機的。至於沿途的收獲,有人撿了鑽石,有人發現了世外桃源,有人一路平淡。這都是命了。
9. 如何才能積累日常生活的規律,把握好問題的本質
規律的生活能夠讓你的身體狀態和心理狀態都保持比較穩定長期沒有規律的生活會讓身心都失去活力和動力。那麼怎麼樣才能擁有良好的生活規律在平時生活中怎麼樣養成良好的習慣和規律呢?
首先要正常作息,保證睡眠正常的作息是指每天入睡與起床的時間應穩定、有規律,一般晚上11點之前就該入睡,最好是不超過12點,保證每天有6-8小時的睡眠時間。
要保證三餐早餐是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餐,不管你多忙多累,保證三餐定時定量,不可不吃,也不可吃得過量。
保證每天適當的運動運動能夠幫助我們調節身心,保證健康的體魄,所以每天抽出一點時間進行適當的運動,堅持下去,讓它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人一定要有自己興趣愛好,讓你的興趣豐富你的業餘生活,比如說我喜歡下棋,那麼我就專心研究下棋;多多參與這方面的活動,社團,與這方面的人才多多交流,說不定還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哦(這里指的愛好不是指玩游戲)而是指游戲之外的可以鍛煉和提升自己的愛好。
10. 如何抓住事情的本質
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過程。是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付出艱辛勞動,不斷創造條件的過程。實現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佔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現象是入門的先導,認識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只能從認識它的現象開始,感性認識是整個認識的起點。只有具備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感性認識才有可能上升為理性認識。發揮主觀能動性,佔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前提。
第二,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這就是要對感性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思考加工製作。這是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關鍵,思考在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凡有重大發明創造的人,都是勤於思考、善於分析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