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擊敗了周瑜和關羽的曹仁,最後是怎麼死的,得到善終了嗎
曹仁是曹操從弟,也是曹氏宗族大將之一,史書記載,曹仁喜歡弓馬狩獵,跟隨曹操起兵之後,多次立下戰功,曹操非常重用他。曹仁善於防守,最出名的兩場戰役,一場是江陵之戰,抵擋東吳名將周瑜,拖了周瑜一年多;另一場是襄樊之戰,抵擋劉備大將關羽,硬是拖到了關羽敗亡。
那麼,曹仁是怎麼死的呢?他的結局如何?他最終又敗給了誰?
《三國志 曹仁傳》記載:仁人馬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板。羽乘船臨城,圍數重,外內斷絕,糧食慾盡,救兵不至。仁激厲將士,示以必死,將士感之皆無二。徐晃救至,水亦稍減,晃從外擊羽,仁得潰圍出,羽退走。
曹仁成功抵擋住兩位一流名將,周瑜和關羽先後死去,可以說,曹仁還是很厲害的,出了不少力。
但是,曹仁最後一戰,卻敗給了東吳的朱桓。
黃初三年(吳黃武元年、222年)十月,孫權復叛,曹丕親率各路大軍討伐東吳, 派曹仁率數萬兵馬進攻濡須,也就是濡須口之戰 。蔣濟襲擊羨溪,引誘敵軍主將朱桓向羨溪增派援兵。
此戰,曹仁有數萬兵馬,而東吳主將朱桓僅有五千兵馬。因此,朱桓決定以逸待勞,同時,偃旗息鼓,偽裝示弱,引誘曹仁來攻。曹仁果然中計,派其子曹泰突襲濡須城,又派遣將軍常雕督領諸葛虔等人襲擊中洲,曹仁親率領一萬人留在橐皋,作為曹泰等人的後援。
朱桓親自率軍抵擋曹泰,並派將軍嚴圭攻擊常雕等人。朱桓擊敗曹泰,隨後又擊敗常雕,導致常雕被斬。常雕一路僅臨陣戰死的將士就高達千餘人,只好撤退。
曹仁戰敗後,不久就去世了,時年五十六歲。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❷ 曹仁是怎麼死的
曹仁吃了敗仗,不久後便逝世。
曹仁(168年-223年),字子孝,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從弟(從祖弟)。三國曹魏名將。曹仁好弓馬騎射,少時不修行檢,及至長成為大將,則變得嚴整,奉法守令。從曹操多年,為魏朝立下汗馬功勞。
破袁術,曹仁所斬獲頗多,大破陶謙軍及陶謙部將呂由,攻克句陽,生擒呂布的部將劉何,官渡之戰中,在隱強打敗劉備軍、雞落山之戰又戰勝袁紹軍。
赤壁之戰兵敗後,曹仁鎮守江陵與周瑜拖了一年之久,為曹操重整旗鼓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渭南破馬超,破反將蘇伯、田銀、侯音,襄樊之戰中擋住了關羽的進攻,與徐晃共攻破陳邵,進軍襄陽,魏國建立後曹仁拜車騎將軍,統率荊州、揚州、益州軍事,晉封陳侯。
曹丕代漢建魏,封曹仁為大將軍,又遷大司馬。後來,曹仁率兵進口濡須口,但最終慘敗給朱桓。不久卒於軍中,時年五十六歲,謚曰忠侯。
黃初四年(吳黃武二年、223年),濡須口之戰仍在繼續,此時,曹仁擁有步騎數萬人,而吳方主帥朱桓僅有5000兵馬。因此,朱桓決定以逸待勞,對部下們說道:「兩軍對陣,勝負在於將領的能力,而不在於士兵的多寡。諸位看看曹仁的用兵。
曹仁的指揮才能怎麼能和我朱桓相比?兵法說防守方只需半數兵力就可以抵擋數倍敵軍,這里是指在無法依託城池的平原上,勝負取決於士眾是否勇敢、進退是否一致。
現在,曹仁並非智勇雙全,他的軍隊又心懷膽怯,千里跋涉,人困馬乏。而我們據守城牆,南臨大江,北靠山陵,以逸待勞,以主制客,這正是百戰百勝的勝勢。即使曹丕率舉國之力前來,尚且不用憂慮,更何況,如今來襲的只是曹仁這些無能之輩!」
於是朱桓偃旗息鼓,偽裝示弱,引誘曹仁來攻。曹仁果然中計,派遣其子曹泰突襲濡須城,又派遣將軍常雕督領諸葛虔、王雙等人,早晨乘坐油船另外襲擊中洲,中洲正是朱桓部眾妻子兒女所在的地方。曹仁親自率領一萬人留在橐皋,作為曹泰等人的後援。
蔣濟對曹仁的做法提出了反對意見,但是曹仁沒有聽從蔣濟的良言。吳方主帥朱桓,親自抵禦曹泰,並派遣將軍嚴圭攻擊常雕等人。到了三月份此戰結果為,朱桓大破曹泰,隨後又大破常雕,導致常雕被斬,王雙被生擒。
其中,魏軍的常雕一路,僅臨陣戰死的將士(不含傷者,以及重傷不治的死者)就高達千餘人,只好撤退。曹仁吃了敗仗不久後,便逝世,時年五十六歲,謚為忠侯。
❸ 曹仁哪年逝世的
黃初四年,公元223年。曹仁病逝,享年56歲。
❹ 《三國演義》中,曹仁為何最後鬱郁而終了呢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小說一直以來備受人們喜歡,《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先生的作品,其中人物原型以及故事都來源於《三國志》,我們都說文化作品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小說自然是來源於真是的歷史故事卻被稍加修飾才顯得更加跌宕起伏,閱讀起來盪氣回腸讓人久久難忘,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三國演義》中鬱郁而終的人物。
曹仁軍旅生涯中遭受過最大的失敗直接導致了他晚年鬱郁而終,公元222年孫權叛變曹魏集團惱羞成怒各路大軍紛紛伐吳,曹仁雖上了年紀但是不服老於是率領數萬步騎進攻朱桓,面對曹仁上萬兵馬朱桓只有五千多人,大軍壓境人心渙散,而朱桓似乎看出來曹仁的計劃於是示弱,曹仁仗著兵馬多分兵攻打,結果兩支軍隊全部失敗。也正是這一戰讓驕傲一生的曹仁慘遭失敗,無法接受,萬年鬱郁而終。
❺ 曹仁怎麼死的
曹仁,字子孝,是曹操的從弟。自少喜好弓馬弋獵。中原崩析,豪傑並起,曹仁亦結合少年黨眾,得到千餘人,周旋於淮、泗之間,後來跟從曹操,被封為別部司馬,行厲鋒校尉。
【公元193年】 東漢獻帝初平四年
在曹操破袁術之時,曹仁多有斬獲。從征徐州,曹仁經常督領軍騎,擔當陣前先鋒。又別攻徐州刺史陶謙的部將呂由,擊破敵軍,再與大軍會師彭城,大勝陶謙軍隊。後從攻費縣、華縣、即墨、開陽(以上皆為徐州轄內縣地),陶謙派遣部下急救諸縣,皆被曹仁擊破。
【公元195年】 東漢獻帝興平二年
曹操征呂布,遣曹仁別攻句陽,成功拔城,更生獲呂布手下將領劉何。
【公元196年】 東漢獻帝建安元年
曹操平黃巾後,迎接漢獻帝定都於許昌,並以曹仁數有軍功,拜為廣陽太守。曹操十分器重其英勇武略,於是不使曹仁守郡,而讓他以議郎身分(職官名。秦代設置,掌論議。)督軍。
【公元198年】 東漢獻帝建安三年
從征張綉,曹仁別攻周圍縣地,略城虜眾達三千餘人。曹操軍退還之際,張綉派軍追擊,曹軍不利,士卒皆喪氣,獨曹仁起而激厲將士,軍心甚奮,曹操壯其所為,最終擊破張綉。
【公元199年】 東漢獻帝建安四年
春二月,張楊為部將楊丑所殺,楊丑又被眭固所殺,眭固引眾欲投袁紹,屯於射犬。夏四月,曹軍進軍臨河,曹仁與史渙渡河擊眭固。眭固使張楊故長史薛洪、河內太守繆尚留守射犬,自己則帶兵北尋袁紹求救,然而與曹仁等相遇於犬城。雙軍交戰,曹軍大勝,並斬眭固。
【公元200年】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
汝南降賊劉辟等響應袁紹造反,侵略許地。袁紹使劉備往助劉辟,曹仁擊破備軍。官渡之戰時,曹操與袁紹相持甚久,袁紹遣劉備出襲濦、強諸縣,縣眾多舉而應之。使自許昌以南之地,吏民皆甚不安,曹操亦以之為憂。此時曹仁進言:「南方諸縣以為我軍目前有官渡之急,不能解救他們,而劉備此時卻以大軍壓境,他們的背叛是正常的事。但劉備剛剛統 袁紹的兵,還未能得其所用,一擊便可破了。」曹操同意其言,於是令曹仁遣騎攻打劉備,將其擊走,曹仁終於盡復收各個叛縣而還。後來袁紹遣別將韓荀想鈔斷曹軍西道,卻被曹仁破之於雞洛山。袁紹自此不敢再別遣分軍。曹仁又與史渙等鈔截紹運糧車,盡燒其糧。
【公元205年】 東漢獻帝建安十年
河北既定,曹仁從圍高幹於壺關。當時曹操下令:「城陷之後,盡坑敵軍。」結果連月不下。曹仁向曹操說道:「圍城攻郭,必須向敵軍宣示活門,這是為了替其開辟生路。如今主公向敵軍宣告城陷必死,那敵人勢將堅心死守。而且此城堅固糧多,要攻,則士卒疲傷,要守,則遷延日久;這樣駐軍於堅城之下,強攻死守之兵,不是良計。」曹操聽從其言,果然城池立降。於是收錄曹仁前後軍功,封都亭侯。
【公元209年】 東漢獻帝建安十四年
從曹操討平荊州,曹仁進封征南將軍,留屯江陵,拒守來攻的吳將周瑜。周瑜帶軍數萬,其前鋒數千人已至,曹仁登城遠望,募得三百人,便令部曲將牛金迎軍挑戰。但吳軍甚多,牛金眾少,於是被圍。曹仁與長史陳矯俱在城上,望見牛金等三百人垂危頻沒,左右之眾皆失色驚懼。惟曹仁意氣奮怒,呼左右取馬來,陳矯等知曹仁欲下城救牛金,於是一起拉著曹仁說:「賊眾強盛,勢不可當。何不放棄這數百眾人,而將軍卻要以身相赴!」曹仁不應,被甲上馬,帶領其麾下壯士數十騎出城。與敵軍距百餘步之遙,迫近城溝,陳矯等以為曹仁只是在溝上當住,為牛金支持作勢,誰知曹仁竟渡溝直前,沖入敵圍,牛金等乃得解救。但敵圍之中有餘眾尚未盡出,曹仁復又直還突入,將余兵從圍中拔出,又殺敵數人,把敵軍擊退。陳矯等初見曹仁沖出,皆惶懼無措,直到親見曹仁還城,不得不嘆道:「將軍真是天人!」三軍皆服其勇。曹操更加大彰其功,轉封安平亭侯。
【公元211年】 東漢獻帝建安十六年
西討馬超,曹仁為安西將軍,總督諸將拒守潼關,破馬超於渭水之南。其時河間蘇伯、田銀反,曹仁遂行驍騎將軍,都督七支大軍討破田銀等眾。曹操復以曹仁行征南將軍,假節,屯旅樊城,擔當鎮守荊州之重任。
【公元217年】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
曹仁與夏侯敦、張遼居屯巢。
【公元218年】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
曹仁年少時放盪而不修行檢,及至長成為大將,則變得嚴整奉法守令,經常置律法於左右,依照條目行事。鄢陵侯曹彰北征烏丸之時,其兄曹丕致書訓誡曹彰說:「為將者要奉公守法,不是應該像征南(征南將軍,指曹仁)一樣嗎?」
【公元219年】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
其時宛城有侯音作叛,聚眾數千人,曹仁反應甚快,即率諸軍攻破侯音,斬其首,屠宛城,再還屯樊城,拜為征南將軍。後來關羽進攻樊城,時漢水暴漲外溢,於禁等七支持軍盡遭淹沒,於禁更向關羽投降。曹仁以數千人馬守城,城也被淹沒甚深。關羽乘船支臨城,分數重包圍樊城,使樊城內外斷絕,糧食亦將盡,救兵尚不至。曹仁身先激厲將士,示以必死之志,眾將士皆感動而無貳心。後徐晃引兵救至,洪水亦稍減,於是徐晃從外擊關羽,曹仁從內潰圍而出,終於擊退關羽。
【公元220年】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 魏文帝黃初元年
及至曹丕即位為魏文帝時,拜曹仁為車騎將軍,都督荊、揚、益諸州的軍事,進封陳侯,增邑二千戶,並前共有三千五百戶。又追賜曹仁父曹熾謚為陳穆侯,設置十家負責守冢。曹仁被召還屯軍宛城,當時孫權遣部將陳邵據守襄陽,朝廷詔曹仁往討。曹仁與徐晃共攻破陳邵,遂進軍襄陽,遣將軍高遷等將漢南一帶附化民徙置於漢北。
【公元221年】 魏文帝黃初二年
曹丕拜曹仁為大將軍。又詔使曹仁討斬叛將鄭甘,移屯臨潁,遷大司馬,總督諸軍據守烏江,還屯於合肥。
【公元223年】 魏文帝黃初四年
曹仁去世,謚曰忠侯,享年五十六歲。子曹泰嗣任,官至鎮東將軍,假節,轉封寧陵侯。曹泰死後,子曹初嗣任。又分封曹泰弟曹楷、曹范,皆封為列侯,而牛金則官至後將軍。
❻ 靈帝廢宋皇後曹操被連坐,和皇後關系更近的曹仁為何安然無恙
曹操受牽連也就是是被免官而已,又不是死罪。曹仁早期的情況歷史記載不多,很有可能也受到了此案牽連,不見得就能說安然無恙了。
所謂漢靈帝廢宋皇後牽連了曹操,是這樣的情況。光和元年,中常侍王甫枉因為與勃海王劉悝結怨,誣告劉悝謀反,致使其下獄自殺,其王妃宋氏也因此喪命,而宋氏是漢靈帝宋皇後的姑母,所以王甫擔心宋皇後會為姑母、姑父申冤,牽扯出自己,於是先下手為強,誣告宋皇後在宮中行巫蠱之術。宋皇後本不得寵,故而漢靈帝聽信誣告,廢後,宋皇後最終死於冷宮。其父執金吾、不其鄉侯宋酆和幾個兒子也被王甫斬草除根,全部殺害。
第二,受牽連也僅僅是免官,而曹仁不是官,無官可免
就算要受牽連,曹操這樣免官也就是了。曹仁早年沒有做官。《三國志•諸夏侯曹傳》記載曹仁早年經歷:「曹仁字子孝,太祖從弟也。少好弓馬弋獵。後豪傑並起,仁亦陰結少年,得千餘人,周旋淮、泗之間 ,遂從太祖為別部司馬,行厲鋒校尉。」曹仁只是結交一些江湖豪傑,在各處游盪。後來曹操起兵才去投奔。因此,在宋皇後案時,他根本不是官,無官可免,也就不需要什麼進一步的處罰了。
第三,曹仁或許受到了牽連,因此才當不了官
另有一種可能,曹仁真的受到了牽連,所以他才「周旋淮、泗之間」。當時曹家也是名門望族。漢代用察舉制選拔官吏,曹仁的出身,當官原本不難。但他卻外出遊盪,可能正是因為收到大舅哥宋奇的牽連,有了「案底」,沒法獲得推薦進入仕途,才只能四處游盪。甚至不排除他為了逃避處罰而出走。都是不可知的。
❼ 曹仁怎麼死的
公元223年,夷陵之戰後,曹仁奉曹丕之命進軍濡須口,卻被守將朱桓殺敗,不久後病逝。
曹仁,字子孝,是曹操的從弟。自少喜好弓馬弋獵。中原崩析,豪傑並起,曹仁亦結合少年黨眾,得到千餘人,周旋於淮、泗之間,後來跟從曹操,被封為別部司馬,行厲鋒校尉。
【公元193年】 東漢獻帝初平四年 在曹操破袁術之時,曹仁多有斬獲。從征徐州,曹仁經常督領軍騎,擔當陣前先鋒。又別攻徐州刺史陶謙的部將呂由,擊破敵軍,再與大軍會師彭城,大勝陶謙軍隊。後從攻費縣、華縣、即墨、開陽(以上皆為徐州轄內縣地),陶謙派遣部下急救諸縣,皆被曹仁擊破。
【公元195年】 東漢獻帝興平二年 曹操征呂布,遣曹仁別攻句陽,成功拔城,更生獲呂布手下將領劉何。
【公元196年】 東漢獻帝建安元年 曹操平黃巾後,迎接漢獻帝定都於許昌,並以曹仁數有軍功,拜為廣陽太守。曹操十分器重其英勇武略,於是不使曹仁守郡,而讓他以議郎身分(職官名。秦代設置,掌論議。)督軍。
【公元198年】 東漢獻帝建安三年 從征張綉,曹仁別攻周圍縣地,略城虜眾達三千餘人。曹操軍退還之際,張綉派軍追擊,曹軍不利,士卒皆喪氣,獨曹仁起而激厲將士,軍心甚奮,曹操壯其所為,最終擊破張綉。
【公元199年】 東漢獻帝建安四年 春二月,張楊為部將楊丑所殺,楊丑又被眭固所殺,眭固引眾欲投袁紹,屯於射犬。夏四月,曹軍進軍臨河,曹仁與史渙渡河擊眭固。眭固使張楊故長史薛洪、河內太守繆尚留守射犬,自己則帶兵北尋袁紹求救,然而與曹仁等相遇於犬城。雙軍交戰,曹軍大勝,並斬眭固。
【公元200年】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 汝南降賊劉辟等響應袁紹造反,侵略許地。袁紹使劉備往助劉辟,曹仁擊破備軍。官渡之戰時,曹操與袁紹相持甚久,袁紹遣劉備出襲濦、強諸縣,縣眾多舉而應之。使自許昌以南之地,吏民皆甚不安,曹操亦以之為憂。此時曹仁進言:「南方諸縣以為我軍目前有官渡之急,不能解救他們,而劉備此時卻以大軍壓境,他們的背叛是正常的事。但劉備剛剛統 袁紹的兵,還未能得其所用,一擊便可破了。」曹操同意其言,於是令曹仁遣騎攻打劉備,將其擊走,曹仁終於盡復收各個叛縣而還。後來袁紹遣別將韓荀想鈔斷曹軍西道,卻被曹仁破之於雞洛山。袁紹自此不敢再別遣分軍。曹仁又與史渙等鈔截紹運糧車,盡燒其糧。
【公元205年】 東漢獻帝建安十年 河北既定,曹仁從圍高幹於壺關。當時曹操下令:「城陷之後,盡坑敵軍。」結果連月不下。曹仁向曹操說道:「圍城攻郭,必須向敵軍宣示活門,這是為了替其開辟生路。如今主公向敵軍宣告城陷必死,那敵人勢將堅心死守。而且此城堅固糧多,要攻,則士卒疲傷,要守,則遷延日久;這樣駐軍於堅城之下,強攻死守之兵,不是良計。」曹操聽從其言,果然城池立降。於是收錄曹仁前後軍功,封都亭侯。
【公元209年】 東漢獻帝建安十四年 從曹操討平荊州,曹仁進封征南將軍,留屯江陵,拒守來攻的吳將周瑜。周瑜帶軍數萬,其前鋒數千人已至,曹仁登城遠望,募得三百人,便令部曲將牛金迎軍挑戰。但吳軍甚多,牛金眾少,於是被圍。曹仁與長史陳矯俱在城上,望見牛金等三百人垂危頻沒,左右之眾皆失色驚懼。惟曹仁意氣奮怒,呼左右取馬來,陳矯等知曹仁欲下城救牛金,於是一起拉著曹仁說:「賊眾強盛,勢不可當。何不放棄這數百眾人,而將軍卻要以身相赴!」曹仁不應,被甲上馬,帶領其麾下壯士數十騎出城。與敵軍距百餘步之遙,迫近城溝,陳矯等以為曹仁只是在溝上當住,為牛金支持作勢,誰知曹仁竟渡溝直前,沖入敵圍,牛金等乃得解救。但敵圍之中有餘眾尚未盡出,曹仁復又直還突入,將余兵從圍中拔出,又殺敵數人,把敵軍擊退。陳矯等初見曹仁沖出,皆惶懼無措,直到親見曹仁還城,不得不嘆道:「將軍真是天人!」三軍皆服其勇。曹操更加大彰其功,轉封安平亭侯。
【公元211年】 東漢獻帝建安十六年 西討馬超,曹仁為安西將軍,總督諸將拒守潼關,破馬超於渭水之南。其時河間蘇伯、田銀反,曹仁遂行驍騎將軍,都督七支大軍討破田銀等眾。曹操復以曹仁行征南將軍,假節,屯旅樊城,擔當鎮守荊州之重任。
【公元217年】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 曹仁與夏侯敦、張遼居屯巢。
【公元218年】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 曹仁年少時放盪而不修行檢,及至長成為大將,則變得嚴整奉法守令,經常置律法於左右,依照條目行事。鄢陵侯曹彰北征烏丸之時,其兄曹丕致書訓誡曹彰說:「為將者要奉公守法,不是應該像征南(征南將軍,指曹仁)一樣嗎?」
【公元219年】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 其時宛城有侯音作叛,聚眾數千人,曹仁反應甚快,即率諸軍攻破侯音,斬其首,屠宛城,再還屯樊城,拜為征南將軍。後來關羽進攻樊城,時漢水暴漲外溢,於禁等七支持軍盡遭淹沒,於禁更向關羽投降。曹仁以數千人馬守城,城也被淹沒甚深。關羽乘船支臨城,分數重包圍樊城,使樊城內外斷絕,糧食亦將盡,救兵尚不至。曹仁身先激厲將士,示以必死之志,眾將士皆感動而無貳心。後徐晃引兵救至,洪水亦稍減,於是徐晃從外擊關羽,曹仁從內潰圍而出,終於擊退關羽。
【公元220年】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 魏文帝黃初元年 及至曹丕即位為魏文帝時,拜曹仁為車騎將軍,都督荊、揚、益諸州的軍事,進封陳侯,增邑二千戶,並前共有三千五百戶。又追賜曹仁父曹熾謚為陳穆侯,設置十家負責守冢。曹仁被召還屯軍宛城,當時孫權遣部將陳邵據守襄陽,朝廷詔曹仁往討。曹仁與徐晃共攻破陳邵,遂進軍襄陽,遣將軍高遷等將漢南一帶附化民徙置於漢北。
【公元221年】 魏文帝黃初二年 曹丕拜曹仁為大將軍。又詔使曹仁討斬叛將鄭甘,移屯臨潁,遷大司馬,總督諸軍據守烏江,還屯於合肥。
【公元223年】 魏文帝黃初四年 曹仁去世,謚曰忠侯,享年五十六歲。子曹泰嗣任,官至鎮東將軍,假節,轉封寧陵侯。曹泰死後,子曹初嗣任。又分封曹泰弟曹楷、曹范,皆封為列侯,而牛金則官至後將軍。
❽ 曹操死後,他老家、青州籍的兵士相繼擊鼓離去,有這個事嗎
您好,我來幫您回答吧
請仔細看看下面的文章,非常有幫助
《三國志》中的魏書,臧霸傳中「會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
青州軍擊鼓事件是曹魏的一大重要的轉折---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曹丕的東南地區的政策(涉及青,徐,揚三州)
臧霸何功漢魏交替間的公案
兩年前,在故鄉和巴西馬忠同學討論漢魏之間的侯爵制度,順手把漢魏交替之間曹魏的功臣名將所受爵賞列了個清單,按食邑數排了個序,大家猜猜看,排在前面的都應該是誰?
自建安年間起,截止到文帝末年的部分名將:
夏侯淵 八百戶
夏侯敦 二千五百戶
張遼 二千六百戶
徐晃 二千九百戶
樂進 一千二百戶
於禁 一千二百戶
曹洪 二千一百戶
曹仁 三千五百戶
張郃 三千三百戶
臧霸 三千戶
李典 三百戶
李通 四百戶
文聘 一千九百戶
龐德 三百戶
許褚 要到明帝時才七百戶
呂虔 要到明帝時才六百戶
曹休 要到明帝時代才有二千五百戶
這里列舉了曹魏的主要將領的食邑數情況。
如果排前三名的話,是曹仁、張郃、臧霸。
曹丕篡漢登基,確給功臣都有所加封,但曹仁的三千五,是文帝即王位後一下子加封了兩千戶,情況很特殊——一個是時間,一個是數目。
曹丕篡漢登基,確給功臣都有所加封,但最多也就是加了一千戶,而且是即「帝」位之後。曹仁一下子加了兩千戶,而且是曹丕剛即「王」位,曹仁這個「首富」來得突兀,屬於暴發戶性質,隱情後述,此不贅言。
然後是張郃,雖然他在文帝朝可以排到老二,但他在曹操時代的功績怎麼也不見得能超越張遼、夏侯這幫人物,在曹丕篡漢前後他的食邑很難超越張遼的二千六百戶(即便是張遼,其中一千戶還是曹丕稱帝後才加上去的)。不過從歷史資料來看,此人此後確有戰功,雖無明文記載,增邑也在情理之中。
以上兩人,盡管有些問題,但排在前幾位,倒也不讓人奇怪。臧霸就奇怪了。論戰功、資歷,親疏,怎麼輪不到他排第三。讀史當處處存疑。
仔細考究之下,竟牽出了三國之間一段公案。
曹操去世後,前三國的制衡局面被打破。劉備趁曹丕忙於整理內部之機,東征孫權,於公元222年夏,與東吳會戰於夷陵,蜀軍大敗,劉備帥殘部退守三峽白帝城。吳將徐盛、潘璋、宋謙等紛紛要求一鼓作氣攻蜀,被陸遜斷然否決,理由是,曹丕即將攻吳。而後果如其然,然而曹丕臨江,不戰而退,又讓人大跌眼鏡。
這段歷史,曹丕的行為顯得有點莫名其妙。妨礙曹魏統一天下的,就是孫劉聯盟,現在孫劉交惡,劉備被大大削弱了,且孫權至少在名義上是服從於曹魏的,無論從道義還是從實利上,曹魏都不該舍劉而擊孫——曹丕難道真的是瘋了?
如果僅僅從表面來看,是很難理解曹丕的行為的,可當我們把歷史串通了來看,一切就不難理解了。
一、曹操死後的洛陽動亂
就當時形勢而言,吳、蜀雖然實力較小,但已經過多年整合,內部不存在問題。而曹魏不同,曹魏本來內部矛盾就比較深,曹操一死,許多矛盾立刻表面化了,如《晉書•宣帝紀》說:「魏武薨於洛陽,朝野危懼」。
首先是青州兵。曹操起家,主要依賴的,就是被他收編的青州黃巾余部,但是這幫人到底是強盜出身,雖隨曹操多年轉戰,仍處於相對獨立狀態——曹操也不見得完全信任他們——以上所列曹魏主要將領中,居然沒有一個是出身於青州黃巾!這和曹軍的兵力構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曹操在洛陽去世後,青州兵引發了一場騷動,其中又涉及到了臧霸。
《魏書•臧霸傳》注引《魏略》雲:「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霸遣別軍在洛。會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
臧霸所部是青徐人,也多是收編的黃巾余部,曹操收編青州黃巾時,臧霸也同時收編了徐州黃巾,《臧霸傳》雲:「黃巾起,霸從陶謙擊破之,拜騎都尉。遂收兵於徐州……」這和曹操的情況是一樣的。由於這兩支軍隊本是同源,所以洛陽的青州兵逃走的時候,臧霸所部的徐州兵,也一起逃走了。
對於曹丕來說,這是形同叛亂的行為。但此時他一方面要應對鄢陵侯曹彰對他繼統合法性的挑戰(《賈逵傳》雲:「時鄢陵侯彰行越騎將軍,從長安來赴,問逵先王璽綬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鄴,國有儲副。先王璽綬,非君侯所宜問也。』」)另一方面,他又要穩定天下人心,還要准備篡漢,對此只好採取大事化小的態度。
《賈逵傳》注所引用的《魏略》很能說明問題,「眾人以為宜禁止之,不從者討之。(賈)逵以為方大喪在殯,嗣王未立,宜因而撫之。乃為作長檄,告所在給其廩食。」
《徐宣傳》則雲:「或言易諸城守,用譙沛人。宣厲聲曰:『今者遠近一統,人懷效節,何必譙沛而沮宿衛者心?』文帝聞曰:『所謂社稷之臣也。』」曹丕說徐宣是「社稷之臣」,不是說這話的本意對,而是說徐宣明白必須安撫人心的現實。
話雖如此,但這樣的情況下,曹魏政權不能不重用譙沛人,前述曹仁同志一下子增加了兩千戶食邑,接掌南線全軍指揮權(《曹仁傳》:「拜仁車騎將軍,都督荊、揚、益州諸軍事,進封陳侯,增邑二千,並前三千五百戶。」),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
但一時的權宜之計,不等於曹丕對該行為的認同——請同學們記住,古往今來,任何對最高權力的挑戰,都是會得到最激烈的反饋的。
二、臧霸的地位和態度
臧霸,泰山華縣人,十八歲起就亡命做強盜,後投靠陶謙,擊敗徐州黃巾軍,並收編其餘部。
此人孝順忠勇,很講義氣。曾幫助呂布和曹操作戰,呂布敗亡後,他又歸降了曹操。在曹、袁官渡決戰前,曹操統治區人心惶惶,到處發生叛亂,臧霸多次襲擊袁紹控制的青州,為曹操消除了側翼袁軍的威脅。曹操一度將青、徐兩州至海間的廣大區域,在名義上交由臧霸管轄。
臧霸以及情況相同的孫觀、孫康、吳敦等人,盡管支持曹操,也沒有政治野心,但割據色彩很重,在群雄混戰的時代,曹操對此無暇顧及,只能要求形式上的統一,盡力拉攏他們為己所用,但當群雄被翦滅殆盡後,曹丕已經不能滿足於形式上的統一,而開始追求事實上的統一了,這時候,曹丕和臧霸的矛盾,也就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尖銳起來。這就相當於近代史上蔣介石和張學良的關系。
談到臧霸的部隊,還必須指出的是,青徐水軍,是曹魏水軍的主力,是曹魏對抗東吳必須仰仗的重要力量。
從曹操時代以來,曹魏對事實上割據青徐的臧霸勢力,一直是優容的,一方面,固然是要借用臧霸的威望和實力,另一方面,臧霸自身對曹魏是忠誠的,為人也低調。因此曹魏對臧霸的態度是厚寵其爵位,漸奪其實權,使用的完全是懷柔手段。
如果不是曹操死後發生的青徐兵「鳴鼓擅去」事件,對臧霸這樣老實人,曹丕還真有點不好意思下手。
但這一事件,將原本緩和的矛盾突然激化了。
臧霸自建安十一年為徐州刺史後,史料未見有升遷之記載,而220年,曹丕即魏王位後,臧霸立刻「遷鎮東將軍,進爵武安鄉後,都督青州諸軍事」——同學們請注意了,突如其來的升遷,往往不是好兆頭。
關於這個「都督青州諸軍事」,問題很嚴重。臧霸本是徐州刺史,都督青州就應該移節——把你從你的根據地調出去,是政治斗爭中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殺頭甚至是滅族的信號——但直到本年十月的《魏公卿上尊號奏》里,臧霸的頭銜仍然是「使持節行都督督軍徐州刺史鎮東將軍武安鄉侯」,這個「都督青州諸軍事」到底是史書寫錯了,還是被臧霸賴掉了,誰也說不清楚。
前面已經談過,此時「用譙沛人」成了曹丕新政心照不宣的主題,曹仁都督荊、揚、益州諸軍事,而曹休則一年之內遷官四次,其中三次和臧霸有關。第一次是中領軍轉領軍將軍,為青徐兵「鳴鼓擅去」事件善後;第三次是遷征東將軍領揚州刺史,在臧霸和東吳之間打進一個鍥子,一方面防止東吳的異動,另一方面也提防臧霸出問題;第四次是「都督青徐」,賦予曹休在青徐兩州的最高軍事指揮權。
而臧霸呢?他顯然也察覺到了曹魏對自己的不信任,換個人恐怕就真的反了——但是臧霸真的是個老實人。他首先和曹休搞好關系,非常坦誠,另一方面,積極主張對東吳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並主動請纓為前鋒。
臧霸老實,但老實人不等於是傻子。
他表明忠於曹魏的立場,但仍然希望在此基礎上盡可能保持青徐現狀——實在不能保留現狀,退而為富家翁也可以。總之一句話,在與曹魏妥協的前提下,盡量多爭取自我利益。
三、對三國格局的深遠影響
漢獻帝延康元年,即公元220年六月,魏王曹丕親自南征,但這次南征並未和東吳發生軍事沖突,前鋒滿寵的部隊也只到達了今江蘇高郵境內——如果這真是針對東吳的軍事行動,方向就不太對。長期以來,曹魏和東吳交手,一是在荊州的江陵沿江段,如赤壁之戰;一是在合肥的巢湖一帶,如逍遙津之戰。
因此,從表面來看,這是曹魏針對東吳的防禦性演練,但從其實質上講,固然也有為以後的軍事行動進行演習的目的,但一次軍事演習有必要讓剛即位的魏王曹丕親征?
因此,可以認為,這是曹魏因年前「鳴鼓擅去」事件,而對青徐地方勢力採取的一次試探性行動。一則炫耀軍威,施行嚇阻,二則檢驗地方勢力的態度,為當年十月份曹休「都督青徐」在實力上作鋪墊。
公元222年,即曹丕篡漢後的魏黃初三年九、十月間,西線吳蜀夷陵之戰剛剛結束,正如陸遜所預料的那樣,曹魏三路大軍攻吳。
《吳主傳二》雲:「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權遣呂范等督五軍,以舟軍拒休等,諸葛瑾、潘璋、楊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須督拒仁。」
魏軍西線、中線的進軍路線一如既往,也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而東線魏軍,則對東吳造成了較大威脅,以至於孫權卑辭上書曹丕請和,但因曹丕堅持要求孫權送其長子孫登為人質,談判破裂。
臧傳引《魏略》雲:「文帝即位,以曹休都督青、徐,霸謂休曰:『國家未肯聽霸耳!若假霸步騎萬人,必能橫行江表。』」此戰中,和臧霸關系良好的曹休果然依照臧霸的方案而行,《吳主傳二》雲「曹休使臧霸以輕船五百、敢死萬人襲攻徐陵,燒攻城車,殺略數千人。」取得了很大的戰果,臧霸確實是想做出點成績,讓曹丕不再猜忌他。
曹休一面批准臧霸的作戰計劃,一面向曹丕匯報,這邊取得了作戰勝利,那邊曹丕卻在犯嘀咕,臧傳引《魏略》雲「休言之於帝,帝疑霸軍前擅去,今意壯乃爾!遂東巡,因霸來朝而奪其兵。」(《魏略》不能成為正史,恐怕也和它這種直來直去的筆法不無干係,同樣一件事,《三國志》就說得委婉的多)
關於曹丕犯嘀咕,也有史料可資,《董昭傳》雲:「三年,征東大將軍曹休臨江在洞浦口,自表:『原將銳卒虎步江南,因敵取資,事必克捷……』帝恐休便渡江,驛馬詔止。時昭侍側,因曰:『竊見陛下有憂色,獨以休濟江故乎?今者渡江,人情所難,就休有此志,勢不獨行,當須諸將。臧霸等既富且貴,無復他望,但欲終其天年,保守祿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幸?苟霸等不進,休意自沮。臣恐陛下雖有敕渡之詔,猶必沉吟,未便從命也。』是後無幾,暴風吹賊船,悉詣休等營下,斬首獲生,賊遂迸散。」
可見曹丕此次南征,其目的不在於深入吳會,平滅孫吳,而是在於根本解決臧霸的軍事實力。所以董昭的話說得非常聰明,輕輕點明了臧霸的心態不過是「欲終其天年,保守祿祚而已」,話雖不明說,但說出來,大家都明白。董傳這一段的後半部分,完全抹煞了臧霸渡江作戰的勝利——而承認這一勝利的,居然是來自敵方資料的《吳書》。
(寫到這里,俺不得不承認,能作為史家典範之一的陳壽《三國志》,確實在資料和著筆上,有其過人之長,其立傳都能從當事人本身的角度去敘述,委婉而不曲筆,可能讓你看不懂,但一定不會看錯——如果你認真看了的話。)
此次南征,中路曹仁幾乎沒動靜,西路夏侯尚年輕氣盛,小打了一下,勝負不大,只有東路,在臧霸的策劃和實施下,對東吳形成了威脅性攻勢。而同在東路的名將張遼,帶病出征,死於江都,此戰基本沒有發揮什麼作用。
唉,可憐的臧霸!
曹丕此次攻吳是假,借機撫平青徐二州是真——內部尚未平定,他哪有能力去窺視江左?所以說,曹丕並不是瘋子,雖然比不上他爸爸,但他也算是夠狡猾的了。
曹丕奪取臧霸兵權這一節,《三國志*臧霸傳》寫得很委婉:「與曹休討吳賊,破呂范於洞浦,徵為執金吾,位特進。」
此後,臧霸就老老實實地呆在洛陽備位充數,當曹丕的軍事顧問,「每有軍事,帝常咨訪焉。」大概曹丕自己也覺得對不起老實人,對臧霸相當優厚,到曹丕末年,臧霸食邑竟達到三千戶,比張遼、徐晃都高。明帝即位,又增邑五百戶,共三千五百戶。臧霸在明帝年間去世,謚號是「威」,與於禁的「厲」比起來,算是很不錯了。
在用人不疑上,曹丕不及乃父多矣。但他完成了北中國從形式上到實質上的統一,給司馬氏重新建立大一的統中華帝國奠定了基礎,在推動歷史的前行上,還是做出了貢獻的。
歷史的前行,常常是要踐踏一些花花草草的,就花草本身而言,固然是悲哀,但這卻是歷史前進中必不可少的代價。
如果我們不能免於付出,為什麼我們不能正視這一切呢?
對於曹魏的內部問題,孫劉心裡當然都很明白。劉備敢於傾國而出攻擊東吳,就是料到了曹操死後曹丕還很要花些時間來處理這些事務,無暇打擊蜀國;而陸遜當然也明白,曹丕肯定會以攻擊東吳為借口進行佯動——若他手裡的東吳主力陷到三峽里去了,曹丕在東線的佯動也完全可能變成真正的攻勢。事實上,當曹丕接到臧霸渡江取勝的捷報後,確實也一度由「驛馬詔止」變為了「詔敕諸軍促渡」,所幸陸遜及時回防,曹丕看占不到便宜,才真正撤軍。而劉備也能看到這一點,《陸遜傳》引《吳錄》雲:「劉備聞魏軍大出,書與遜雲:『賊今已在江陵,吾將復東,將軍謂其能然不?』遜答曰:『但恐軍新破,創痍未復,始求通親,且當自補,未暇窮兵耳。若不惟算,欲復以傾覆之餘,遠送以來者,無所逃命。』」
而曹丕的佯動,也令吳、蜀兩國清醒過來,迅速調整心態,重新結成了聯盟。
正因為三國的智者都能比較清楚地預測明天,所以群星璀璨的三國時代這才剛剛開始。
所以,諸葛亮、陸遜、司馬懿們才能夠在歷史的星光下,上演那偉大的篇章。
當最明亮的星隕落的時候,不要為他嘆息,正是這往來代謝,才成就了古今。當你謳歌那璀璨奪目的光芒時,也請不要忘記了茫茫天幕上那些不顯眼的小角色,每一顆劃過黑暗的流星,都在述說著故事。
能讀出來什麼,就看你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