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黏黏蟲怎麼產生的,粘粘蟲爬過的地方有毒嗎
以下內容關於《
黏黏蟲從哪裡爬出來的
》的解答。
1.黏黏蟲棲於陰濕處,多見於潮濕的牆邊及樹枝間,常寄生在草莓、甘藍、花椰菜、白菜、瓢兒白、菠菜、萵苣、牛皮菜、茄子、番茄、豆瓣菜、青花菜、紫甘藍、百合、豆類等農作物及雜草上。
2.鹽蚰又稱水蜒蚰,俗稱鼻涕蟲或黏黏蟲,是腹足綱中殼退化的軟體動物。
3.鹽蚰的生活習性:以成蟲體或幼體在作物根部濕土下越冬。
4.5-7月在田間大量活動為害,入夏氣溫升高,活動減弱,秋季氣候涼爽後,又活動為害。
5.完成一個世代約250天,5-7月產卵,卵期16-17天,從孵化至成貝性成熟約55天。
6.成貝產卵期可長達160天。
7.野蛞蝓雌雄同體,異體受精,亦可同體受精繁殖。
8.卵產於濕度大有隱蔽的土縫中,每隔1-2天產一次,約1-32粒,每處產卵10粒左右,平均產卵量為400餘粒。
9.野蛞蝓怕光,強光下2-3小時即死亡,因此均夜間活動,從傍晚開始出動,晚上10-11時達高峰,清晨之前又陸續潛入土中或隱蔽處。
10.耐飢力強,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條件下能不吃不動。
11.是一種食性復雜和食量較大的有害動物。
12.取食草萄葉片成孔洞,或副食草萄果實,影響商品價值。
Ⅱ 昆蟲記中的昆蟲及生活習性
1、聖甲蟲:又名金龜子,系食糞蟲中最大最負盛名的一種。
生活習性:月牙狀頂殼前沿排著6個細尖的齒,既是挖掘工具、切割工具,又是插、舉、拋、甩糞料中無養分植物纖維的叉子,而且還可以當耬耙,把好吃的東西全都耬過來。
2、螳螂:有著一幅寬大的綠色薄翼,一雙前爪舉向天空,作祈禱狀。
生活習性:那對高舉著的胳膊其實是它的可怕的武器,是它捕食由它身旁經過的灰蝗、白額螽斯的工具。那利器對獵物夾擊,使對方無招架之力,就連蜘蛛等昆蟲見了也望而生畏,成為它的果腹之物。
3、蟬:蟬從蟲卵到幼蟲,繼而成為夏日的歌手。
生活習性:它得在地洞中潛藏4年之久,它得經過九死一生的劫難,方能修成正果。但是,這位歌手的生命卻只有5個星期而已,也就是說,成年蟬,在夏日裡歡唱的時間非常之短。4年不見天日,到人世間歡唱只有5個星期,所以它總是要唱個夠,有時唱得你心煩,這也就不足為怪了。
該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蟲的種類、特徵、習性和婚習的昆蟲生物學著作,記錄了昆蟲真實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斗爭時表現出的靈性,還記載著法布爾痴迷昆蟲研究的動因、生平抱負、知識背景、生活狀況等等內容。
作者將昆蟲的多彩生活與自己的人生感悟融為一體,用人性去看待昆蟲,字里行間都透露出作者對生命的尊敬與熱愛。
(2)什麼是粘蟲生活習性擴展閱讀:
法布耳的書中所講的是昆蟲的生活,但我們讀了卻覺得比看那些無聊的小說戲劇更有趣味,更有意義。他不去做解剖和分類的工作(普通的昆蟲學里已經說的夠了),卻用了觀察與試驗的方法,實地地記錄昆蟲的生活現象,以及本能和習性之不可思議的神妙與愚蒙。
我們看了小說戲劇中所描寫的同類的運命,受得深切的銘感,現在見了昆蟲界的這些悲喜劇,彷彿是聽說遠親—的確是很遠的遠親—的消息,正是一樣迫切的動心,令人想起種種事情來。他的敘述,又特別有文藝的趣味,更使他不愧有昆蟲的史詩之稱。
《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巨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昆蟲記》是描寫昆蟲生活的詩篇。
作為昆蟲學家,法布爾是嚴謹而細致的。他根據觀察得來的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將昆蟲鮮為人知的生活習性生動地揭示出來。《昆蟲記》是優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認的文學經典,筆調輕松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
Ⅲ 粘蟲發生了怎樣防治
粘蟲又名行軍蟲、剃枝蟲,屬遷飛性、暴發性害蟲。為害玉米、小麥、豆類、棉花、蔬菜、蘆葦等多種作物。幼蟲取食植株葉片,大發生時可將作物葉片全部食光,造成嚴重損失。因其群聚性、遷飛性、雜食性、暴食性,是全國性重要農業害蟲。
防治方法:
(1)生物誘殺成蟲。利用成蟲(夜蛾科)其成蟲交配產卵前需要採食以補充能量的生物習性,採用具有其成蟲喜歡氣味配比出來的誘餌,配合少量殺蟲劑進行生物誘殺。可以減少90%以上的化學農葯使用量,大量誘殺成蟲可以大大減少落卵量及幼蟲危害。只需80-100米左右噴灑一行,大大減少人工成本,同時減少化學農葯對食品以及環境的影響。
(2)物理誘殺成蟲。利用成蟲多在禾穀類作物葉上產卵習性,在麥田插穀草把或稻草把,每畝(667㎡)60-100個,每5天更換新草把,把換下的草把集中燒毀。此外也可用糖醋盆、黑光燈等誘殺成蟲,壓低蟲口。
Ⅳ 禾穀類害蟲如粘蟲的主要生活習性,發生危害的特點,綜合防治。
你說的是稻飛蚤吧.
稻飛虱主要有三種:白背飛虱、褐飛虱、灰飛虱。除為害水稻外,還為害小麥、大麥、玉米等作物。是一種遷飛性、暴發性和毀滅性害蟲。水稻受害後,輕者減產二三成,重者達五成以上,甚至顆粒無收。因此防治稻飛虱也是預防病毒病的關鍵措施。
發生規律
稻飛虱以若蟲在田間溝邊的雜草、土縫或根茬里越冬。春天到雜草上取食活動,後遷飛到麥田為害一段時間,再轉移到水稻上為害。其為害高峰多在孕穗期和乳熟期。成蟲和若蟲在稻株下部莖稈上刺吸汁液。被害稻株莖稈細軟,植株矮小。後期為害,影響灌漿,造成秕粒,甚至成片霉爛倒伏。雌蟲產卵於稻莖稈內。在高溫、高濕時繁殖快。水稻生長茂密,貪青晚熟的稻田往往受害較重。
防治方法
防治稻飛虱策略上是治前期,保後期,及早消滅在露頭階段,控制後期暴發。
農業防治
選用抗(耐)蟲品種,合理密植;改進肥水管理,底肥足,追肥早,避免偏施氮肥,防止後期貪青徒長;澆水勤灌,避免大水漫灌,適時排水落干,降低田間濕度。
化學防治:
一、施用農葯品種:①3%啶蟲脒(莫比朗)1000至1500倍液;②銳勁特1500至2000倍液;③大功臣2000倍液;④毒蚜500至600倍液。
二、施葯量:選上述一種葯液,每畝施用50至60公斤。
三、施葯時間:收前20天左右,即7月下旬利用下午搶晴施葯。四、施葯方法:將葯液霧狀噴施於水稻中、下部(稻飛虱集中危害部位),防治效果最佳。
在2—3齡若蟲盛發期施葯,用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每畝25—30克;或
10%撲虱靈乳油,每畝50毫升;或10%葉蟬散可濕性粉劑,每畝300克;80%敵敵畏乳油80
—100毫升/畝;40%樂果乳油,畝用150毫升。以上葯劑均兌水75千克噴霧,噴霧時對准
稻株基部,使葯液噴在蟲體上,害蟲密度大時,用上述葯量兌水200—300千克,全田潑澆。
Ⅳ 粘蟲的生活習性
每年發生世代數中國各地不一,從北至南世代數為:東北、內蒙古年生2~3代,華北中南部3~4代,江蘇淮河流域4~5代,長江流域5~6代,華南6~8代。
初孵幼蟲腹足未全發育,所以行走如尺蠖;初齡幼蟲僅能啃食葉肉,使葉片呈現白色斑點;3齡後可蠶食葉片成缺刻,5~6齡幼蟲進入暴食期。幼蟲共6齡。老熟幼蟲在根際表土1~3cm做土室化蛹。發育起點溫度:卵13.1±1℃,幼蟲7.7±1.3℃,蛹12.0±0.5℃,成蟲產卵9.0±0.8℃;整個生活史為9.6±1℃。有效發育積溫:卵期4.3日度,幼蟲期402.1日度,蛹期121.0日度,成蟲產卵111日度;整個生活史為685.2日度。
成蟲晝伏夜出,傍晚開始活動。黃昏時覓食,且發生量多時色較深。頭部有明顯的網狀紋和「凸」形紋。體表有5條縱紋,背中線白色,半夜交尾產卵,黎明時尋找隱蔽場所。成蟲對糖醋液趨性強,產卵趨向黃枯葉片。在麥田喜把卵產在麥株基部枯黃葉片葉尖處折縫里;在稻田多把卵產在中上部半枯黃的葉尖上,著卵枯葉縱捲成條狀。每個卵塊一般20~40粒,成條狀或重疊,多者達200~300粒,每雌一生產卵1000~2000粒。初孵幼蟲有群集性,1、2齡幼蟲多在麥株基部葉背或分櫱葉背光處為害,3齡後食量大增,5~6齡進入暴食階段,食光葉片或把穗頭咬斷,其食量占整個幼蟲期90%左右,3齡後的幼蟲有假死性,受驚動迅速卷縮墜地,畏光,晴天白晝潛伏在麥根處土縫中,傍晚後或陰天爬到植株上為害,幼蟲發生量大食料缺乏時,常成群遷移到附近地塊繼續為害,老熟幼蟲入土化蛹。適宜該蟲溫度為10~25℃,相對濕度為85%。產卵適溫19~22℃,適宜相對濕度為90%左右,氣溫低於15℃ 或高於25℃,產卵明顯減少,氣溫高於35℃即不能產卵。濕度直接影響初孵幼蟲存活率的高低。該蟲成蟲需取食花蜜補充營養,遇有蜜源豐富,產卵量高;幼蟲取食禾本科植物的發育快,羽化的成蟲產卵量高。成蟲喜在茂密的田塊產卵,生產上長勢好的小麥、粟、水稻田、生長茂密的密植田及多肥、灌溉好的田塊,利於該蟲大發生。天敵主要有步行甲、蛙類、鳥類、寄生蜂、寄生蠅等。
粘蟲在我國各地一年發生的代數不同,在安徽每年可發生四至五代,但僅第一代幼蟲發生數量大。第一代幼蟲在4~5月份發生,主要危害小麥,以後各代的發生量很小,秋季有少量危害水稻。在安徽,越冬代成蟲盛期再3月中旬至4月中旬,第一代幼蟲孵化盛期一般在4月中旬,三齡幼蟲盛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初。
第一代各蟲態歷期大致為:卵期8~10天;第一齡幼蟲期6~7天;第二至五齡幼蟲期各位3天左右;第六齡幼蟲期6~7天,;前蛹期約3天『蛹期約10天;成蟲產卵前期約5天;成蟲壽命約12天。
成蟲羽化後必須取食花蜜,並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才能正常發育、產卵。成蟲喜食有甜酸味的汁液,對糖、酒、醋的混合液和黑光燈有強烈趨性。白天隱蔽在作物從中、草堆等處,夜晚取食、交配、產卵。夜晚一般有兩次活動高峰,第一次在晚上8-9時,第二次在黎明前。成蟲飛翔力強,在風俗3米/秒的情況下,逆風飛行時速可達14.4公里,順風可達28.4公里。卵產於枯黃的葉尖、葉鞘等處,由膠質粘結成塊。雌蛾繁殖力強,在適宜的條件下,每頭雌蛾一般產卵1000~2000粒。
幼蟲白天潛伏,多在晚間活動、取食,陰天或天氣較涼爽時,白天也可危害。低齡幼蟲常躲在麥子無效分蘗的心葉和中下部的莖葉叢間,三齡後有假死習性,受驚動時即墜落卷縮。在調查幼蟲時,可利用這一習性進行拍查。四齡以後,有時潛入植株根旁的鬆土粒或土塊下,潛土深度一般1~2厘米。當食料不足時,老齡幼蟲常成群結隊地向其他田塊遷移。幼蟲老熟後,鑽入寄主根旁鬆土內1~2厘米深處,做土室化蛹。
粘蟲抗寒力不強,在我國北方不能越冬。在北緯32度以南如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一帶,能以幼蟲或蛹在稻樁、雜草、綠肥、麥田等處的表土下或土縫里過冬。在北緯27度以南的華南地區,粘蟲冬季仍可繼續危害,無越冬現象。南方的越冬代粘蟲及第一代粘蟲於2~4月間羽化後,向北遷飛,到江蘇、安徽、山東、河南等地,成為這些地區的第一代蟲源,主要危害冬小麥。這些地區第一代成蟲於5~6月間又向北遷飛到東北、華北等地,危害春麥、穀子、高粱、玉米等。夏秋季,粘蟲成蟲又逐步遷回華南,在晚稻、冬麥上危害或越冬。遷飛的粘蟲主要是羽化後卵巢尚未發育成熟的成熟,如果羽化後遇到惡劣條件,影響及時遷飛,待卵巢發育成熟後,便留在原地不在遷飛。因此,各地大發生世代,成蟲羽化後,大多數向外地遷飛,但也有少數留在原地繼續繁殖。
Ⅵ 粘粘蟲是怎麼形成
由蝸牛轉變而來,年生2—6代。雌雄同體,異體受精或同體受精繁殖,產卵量400多粒,卵堆產在潮濕的土內,卵期10一17天,幼蟲期55天。春秋兩季發生為害嚴重。4—6月受害最烈,長江流域5—7月為害最重。野蛞蝓夜間活動,白天潛伏,耐飢力能達130多天以上。陸生。體柔軟,形狀似去殼的蝸牛,外形呈不規則的圓柱形。殼退化為一石灰質的薄板,位於身體前端背部,被外套膜包裹而成內殼。有尾嵴。體呈灰色、黃褐色或橙色,具有不明顯的暗帶和斑點。觸角2對。眼位於後觸角的頂端。雌、雄生殖孔為1共同孔,位於身體右側、前右觸角的後下方。肺孔開口在外套膜的後緣。身體經常分泌粘液,爬行後留下銀白色的痕跡。生活於陰暗、潮濕處,白晝潛伏,夜晚和雨天外出活動。雌雄同體,交尾產卵,卵產於潮濕的土壤中。取食植物的嫩葉嫩芽,為蔬菜、果樹、煙草、棉花等的敵害。中國常見的種類有黃蛞蝓。大型,伸展時體長可達120毫米。體黃褐色或深橙色,有淺黃色斑點。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或住宅的陰暗處。在高濕、高溫的季節最為活躍。喜食植物,為農業的害蟲。國外平均每年要花3000萬美元來消滅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