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陳太丘與友期行,獲得了啟示聯系生活實際應該怎麼做
反省自己的過失,講信用。
客人得知太丘已經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語言粗野,不堪入耳;陳紀則針鋒相對,指出對方「無信」「無禮」,義正而辭嚴,逼得對方無言可答。
方正第五之一、元方答客
(原文)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陳太丘(寔)和朋友相約外出,約定的時間是中午,可到了中午了,朋友還沒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自己走了,(陳太丘)離開後,朋友才到。陳元方當時七歲,正在門外玩,客人問元方:「你父親在嗎?」元方回答:「等你好久都不來,已經走了。」朋友就大怒說:「真不是人啊!和人約好出去,卻丟下別人自己走了。」元方說:「你和我父親約在中午,到了中午你卻沒來,這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兒子罵他的父親,這就是不懂禮貌。」朋友很慚愧,下車來握元方的手(想表示親近),元方走進家門,頭也不回。
2. 讀完《陳太丘與友期行》有什麼啟發請結合實際談談
陳太丘依照約會行事,當他的朋友失約時,他決然捨去,一點也不姑息。誠信是人為之本,守信用的人才會受到別人尊重.
我們應尊重他人,對他人不尊重就是對自己不尊重.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又一個啟示是要有時間觀念。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守時.
o(∩_∩)o哈!選我把!
,
3. 關於這類語文閱讀題的答題格式!
這種開放題其實也沒什麼技巧好說的。
著重從生活實際考慮吧
可以舉個生活中有關誠信的例子,或者講個關於誠信的故事,再說點道理,基本上分就拿到了
比如說:誠信是我們與他人交往必不可少的品質之一,像乙文中的陳太丘的朋友不誠信,就無法得到朋友的真誠和尊重,假如你的一個朋友問你借了一本書看,說好某個時間還得,可是到了時間怎麼都不肯還,那下次再問你借書的時候,肯定就不如第一次那麼樂意了。所以說誠信是很重要的。
這樣寫分數應該有了吧。
呼~~~打得好累吖
4. 學習陳太丘與友期後,你認為我們應該如何做一個有信有禮的新時代少年,請結合生活實際分析
我們應遵守信用,答應了別人就要做到,比如生活中,答應了同學周末去玩,就應該去,如果不去就應該打電話說明原因。
5. 陳太丘與友期 結合生活實際快
不對!首先,對方是與他父親一樣年領的長輩,應該尊敬,不管他錯沒錯,錯了也是可以指正,但不能否認對長輩的尊敬。其次,「慚」字表現出長輩的愧疚,所以破格「引」,理應不能這樣,但表示對元方的尊敬,而元方卻不予肯定。人總是要有錯誤的,應該原諒,而不是排斥。比如在生活中,校園里發生矛盾,應主動向老師匯報,而不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要會原諒他人。
6. 《世說新語》陳太丘與友期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文章記述陳元方與來客的對話。表現了陳元方的聰慧,懂得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否則會喪失朋友,失去友誼。
道理:通過元方的言行舉止,讓我們知道了要做一個堅持原則的人。
通過友人的行為,讓我們知道了知錯就改。而友人又作為一個反面教材告訴我們信用的重要性。
通過陳太丘的行為,讓我們知道了要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7. 陳太丘與友期中從元方與友人身上玉明白了怎樣的道理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
文章記述陳元方與來客的對話.表現了陳元方的聰慧,懂得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否則會喪失朋友,失去友誼.
道理:通過元方的言行舉止,讓我們知道了要做一個堅持原則的人.
8. 太丘鎮的歷史文化
一代廉吏陳寔(公元104年—公元187年)人稱文苑先生,今河南省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東漢時屬潁川許縣)人。東漢桓帝時任太丘長,古時人稱陳太丘,他為官清正廉明,理政有方,秉公辦事,心地寬厚,善於以德感人,留下了「陳寔遺盜」的千古美談。膾炙人口的《樑上君子》歷史成語典故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頌。太丘八景」聞名遐爾。清朝末年,捻軍血戰太丘,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抗日戰爭年代,日本侵略者在太丘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太丘慘案」,遭到屠殺的太丘百姓近千人;淮海戰役太丘戰斗中,李春堂等16位革命先烈為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而長眠於此。
陳寔生於東漢和帝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他自幼聰穎好學,稍長做都亭佐,都亭即古代城郭附近的亭舍,也就是做輔佐都亭的小吏。縣令鄧邵發現他勤奮好學手不釋卷,於是就推薦他到太學學習。學習期滿,先後出任潁川太守督郵、西門亭長,又轉任該郡功曹(負責總務的官員),後補任為聞喜縣(在今山西省)縣長,旬月(時間很短)因母喪離職,旋復任太丘長,即到今天我們永城西北的太丘任縣長。太丘,春秋時名犬丘,西漢時以此為治所建敬丘侯國。東漢明帝時改敬丘為太丘,桓帝時陳寔任太丘長。《後漢書·陳寔傳》記載:在任期間,他修德清靜,百姓以安,鄰縣入戶歸附者甚眾。南朝劉義慶主編的記述漢末魏晉時期名人軼事的《世說新語》、明清《永地縣志》和太丘當地都記載或流傳著陳寔在太丘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勸農耕織 廉潔奉公
陳寔赴太丘上任,居家坐牛車而來,隨車帶有彈棉花弓、紡車等日常生活用具。後老牛產了小牛,他認為小牛是吃太丘當地的草料長大,堅持將小牛上交官庫。相傳他還讓夫人坐上牛車帶上花弓、紡車,勸農耕織勤勞持家。至今太丘還傳頌著這樣一首民歌:
漢吏盛傳陳寔公,牛車共挽帶花弓。牛生一犢仍歸庫,雅化德風千古稱。
誠信為本 嚴守法度
《世說新語》方正篇記載這樣一個故事:「陳太丘與友期行(相約而行),期日中(相約中午)。過日中,太丘捨去(離開不等),去後乃至。元方(陳寔的大兒子,名紀)時年七歲,門外戲(玩耍),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舍棄離開)。』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不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道歉),元方入門不顧」。
此故事是說,陳寔和朋友相約一天中午同去辦事,時逾中午朋友不來,陳寔毅然不等而去。朋友過午而至,質問陳寔的大兒子元方,家父為何不等?元方義正詞嚴地告訴他:「你不守信用理應如此」。後人作律詩《陳太丘與友期》贊曰:
千金一諾重如山,萬物初開誠為源。事者有期須事事,言之無信莫言言。日中人去休目真目,時過我來應愧顏。君看陳公化盜處,長留圭臬在人間。
「圭臬(guinie)」即圭表,此喻准則、法度。東漢時,陳寔被美譽為「循良吏」,「循良吏」即指遵守法度有政績,人民贊揚的官吏。
執法如山 主次分明
《世說新語》政事篇還記載陳寔這樣一件事。說的是:陳寔做太丘縣長時,有強盜殺死了一個財主,他帶人前去追捕。半路上又聽報有一個女人生下嬰兒拋棄不養,他立即回頭處理棄嬰一案。主簿指責他:「盜賊殺人的案件重大,應該先去查辦」。陳太丘說「盜殺財主,何如骨肉相殘?」陳寔急救平民嬰兒的行動成為千古佳話。
樑上君子 源於太丘
「樑上君子」的故事自東漢以來人們樂於稱道且遠播海內外,這一知名的典故源於陳寔沒有任何疑問,但是它究竟發生在何地卻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此典故就源自陳寔在太丘任上;一說發生在陳寔的故里。究竟孰是孰非,讓我們來看一下《後漢書·陳寔傳》中的敘述:「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樑上,實陰見(暗地看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樑上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於地,稽顙歸罪(跪拜於地請求治罪)。實徐譬(教導)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困』。令遺(hui,贈送)絹二匹。自是一縣無復盜竊」。
此故事說的是有一小偷夜入陳寔家中躲房樑上准備行竊,陳寔入房暗暗地看見了,於是他招呼子孫嚴肅地教訓道:「做人不可不自勉勵,不善的人未必生成就是壞人,後來養成了惡習,樑上君子就是這類人啊!」小偷大驚,立即跳下來叩頭認罪,陳寔又訓導他說:「看你的模樣不像壞人,或者是家庭貧困造成的吧。」接著就讓家人送給他兩匹絹布,從此全縣再無盜竊。
我們從陳寔在太丘上任趕牛車勸農耕織來看他是帶著家屬來太丘任職的,他招子孫訓誡是屬實的;二則陳寔辭職返里不久即黨禍纏身,他為眾人開罪自投監獄坐牢達20年之久不可能遇盜;三則他訓導「樑上君子」之後,再無盜賊。陳寔回故鄉,無論入獄前後皆為平民百姓,如有此舉也不會影響全縣無復盜竊。所以陳寔只有身為太丘長才可能有此義舉,對全縣也才能有如此大的影響。最後,清末邑人呂永輝《太丘八景》之一《陳廟霜松》詩中有「化盜仁風被萬方」之句則認定感化小偷在太丘。故我認為「樑上君子」非我們太丘莫屬。
仁德安民 遠近稱頌
《世說新語》政事篇還記載:「陳元方年十五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做了什麼好事)?』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安撫)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姿(任憑)其所安,久而益敬。」大意是,袁公問陳寔的大兒子元方:「你父親在太丘縣做了哪些好事,受到遠近人的贊揚?」元方告訴他:「老父在太丘對強悍霸道的人用德使他們歸順,對弱小無助的人用仁愛去安撫,讓他們安居樂業,時間越長越受尊敬。」由此可見陳寔在太丘確實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為民辭官 義憤返里
陳寔任太丘長時間不長,有的說僅一年,實際可能長些。否則他的善事美德不可能傳頌全國,以致「陳太丘」之名流傳萬古千秋。根據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永城縣志·名宦志》記載:東漢恆帝時陳寔任太丘長。查東漢桓帝劉志公元147年至167年在位20年,陳寔任太丘縣長多長時間記載不祥。是時現在永城境內的太丘、贊阝縣、臨睢縣隸屬沛國。因沛相來太丘收賦稅搜刮民財違法,陳寔「乃解印綬(官員帶在身上的帶子)去」憤然辭官返里。
千秋萬代 贊美陳寔
陳寔因抵制頂頭上司辭官回到故里後,太丘縣在三國時並入贊阝縣,改屬譙郡。元代贊阝縣廢並入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建置的永城縣。正因為永城轄東漢時的太丘縣,東漢名士陳寔曾任太丘長所以永城被稱為古太丘。後人為紀念陳寔,在太丘村東建陳太丘祠祭祀他。明代永城訓導陳聰在《太丘清氣》一詩中贊美陳寔道:「猶喜仲弓遺范在,熙熙百里播淳風。」清代永城八景稱太丘八景,其中《陳廟霜松》贊陳寔道:
霜壓蒼松冷韻長,荒祠異代祀循良。聚星盛事傳千古,化盜仁風被萬方。嘗聽黎民歌惠澤,時來野老頌甘棠。鄉人共畏陳君短,黨禁書成亦不妨。
東漢中平四年(公元187年)陳寔84歲病終家中。臨終遺囑:儉喪事,薄棺木,穿原衣……聞者莫不失聲痛哭。及葬,海內奔喪者三萬餘人,披麻戴孝者以百數。身後謚號「文范先生」。為弘揚東漢陳寔在太丘的美德,近年太丘鎮人民政府在太丘中心大街敬立了高大的陳寔塑像,還規劃在原址重建陳太丘祠,再現「陳廟霜松」的景觀。
9. 結合學習的陳太丘與友期通過陳太丘父子的言行你發現這個家庭有什麼特點
這是一個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陳太丘依照約會行事,當他的朋友失約時,他決然捨去,一點也不姑息。七歲兒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這父子二人身上體現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誠信為本的觀念。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說:「誠信是天下的關鍵。」孔子也說:「做了個人,卻不講信實,不曉得那怎麼可以。譬如大車子沒有安橫木的(ní),小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輒(yuè),如何能走呢?」正因為誠信是一個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事業成敗的關鍵,所以,古代有許多「不重千金重一諾」的美談,有許多以生命兌現諾言的故事,而鄙視不講信譽的品行。像陳太丘的這位朋友,自己言而無信,失了約不自我反省,反而責怪別人,他被友人拋棄,受到兒童蔑視,實在是咎由自取。信譽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資本。在競爭激烈的資本主義社會,有這樣的企業家:當他處於困難時期,為了維護產品的信譽,寧肯工廠倒閉,也不以次充好,這樣當他東山再起時,又能用老牌子開創新局面。一個國家要富強,一個民族要自立,也要靠信譽。我們進行四個現代化建設,在積累物質財富的同時,無疑也應該重視發揚中華民族崇尚誠信的傳統美德,盪滌在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殘存的形形色色的不講信譽的這種侵蝕民族健康肌體的病菌,以提高民族自信心,這樣,四化大業才有成功的希望。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又一個啟示是要有時間觀念。《淮南子·原道訓》寫道:「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間是生命的尺度。浪費別人的時間無異於謀財害命;自己浪費時間等於慢性自殺。時間是速度和效率的要素之一。在經濟建設中,對財力物力的浪費是犯罪,對時間的浪費是不是犯罪呢?難道不正是人浮於事、公文旅行、扯皮推諉等等痼疾像繩索一樣束縛著我們前進的腳步嗎?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資金不足可以借貸,而時間誰能借給我們?唯有珍惜!「大禹聖人,猶惜寸陰,至於凡俗,當惜分陰。」(《世說新語·政事》注引《晉陽秋》)我們的事業比起大禹治水來要宏偉艱難得多,難道不該珍惜分分秒秒的光陰嗎?《世說新語》全書所記故事都不長,但寫得生動,常常通過件事或幾句話就能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給讀者以深刻印象。本文贊揚陳太丘守信重禮,全文只有百來字,直接寫陳太丘的僅才幾句,而對元方和友人的描寫卻佔去大部分篇幅。友人的不守信用和不知禮儀反襯出陳太丘的操守方正的性格特點。兒子的言談舉止折射出父親平時的行為,讀者不難聯想到是父親凡事不苟、重信譽守時間的作風使兒子受到教育和薰陶。這種從側面加以點染以突出所描繪的事物的方法叫做烘雲托月,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