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東西可以代替放大鏡~`
老花眼鏡及遠視的人戴的眼鏡、攝影機、電影放映機、幻燈機、顯微鏡、望遠鏡的透鏡。
放大鏡是凸透鏡做成的,近視眼鏡是凹透鏡,只要是凸透鏡製成的鏡片都可以代替放大鏡。
凸透鏡成像原理
物體放在焦點之外,在凸透鏡另一側成倒立的實像,實像有縮小、等大、放大三種。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實像越大。物體放在焦點之內,在凸透鏡同一側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物距越大,像距越大,虛像越大。在焦點上時不會成像。 在2倍焦距上時會成等大倒立的實像。
(1)不用放大鏡如何生活擴展閱讀
視角愈大,像也愈大,愈能分辨物的細節。移近物體可增大視角,但受到眼睛調焦能力的限制。使用放大鏡,令其緊靠眼睛,並把物放在它的焦點以內,成一正立虛像。放大鏡的作用是放大視角。歷史上,據說放大鏡的應用是由13世紀英國的一位主教格羅斯泰斯特提出的。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們已把透明的水晶或透明的寶石磨成「透鏡」,這些透鏡可放大影像。也稱為凸透鏡。
② 放大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放大鏡其實就是物理上講的凸透鏡,可以用於:
利用凸透鏡成放大,倒立,實像可運用在放映機,幻燈機.
利用凸透鏡成倒立,縮小,實像可運用在照相機(眼睛)
利用凸透鏡成正立,放大,虛像可運用在放大鏡,老花鏡
③ 探索微小世界的生物
將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編號,學生每組選擇一種;
•各組設計方案,與全班交流;本單元的名稱是「微小世界」,和科學上所指的「微觀世界」有所不同。
一、本單元的核心概念
1、科技發展促進觀測工具的發明和改進,觀測工具的改進又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從放大鏡到顯微鏡,人類觀察到微小世界越來越多的秘密。
2、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可以認識的,人類對物質世界的不斷認識,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教材的結構是什麼?
圍繞核心概念,按人類觀察工具不斷發展,視野越來越寬廣的思路編寫。從放大鏡到顯微鏡,引領學生進入昆蟲世界、晶體世界到生命世界。
三、本單元的特點
綜合性較強、比較開放、拓展學生觀察范圍、學生感興趣、有一定教學困難。
四、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什麼?
教學重點是拓展學生的認識視野,激發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獨立研究和發現的能力。
學慣用工具觀察,領悟使用觀察工具的好處,理解科學和技術的關系。
在知識方面沒有嚴格的規定,是開放性的,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希望有較多的發現。
1.1 放大鏡
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1)放大鏡可以觀察到物體更小部分的更多細節;
(2)和放大鏡形狀類似的物體也具有放大的功能。
(3)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
認識放大鏡的作用「它們是什麼」( P3 )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觀察課本上的三種紙的纖維的特徵:纖維的長短及排列的情況緊密、疏鬆;整齊、紊亂)
如何猜得到哪張是書寫紙 、吸水紙、過濾紙呢?我認為是不是可以找身邊的紙,觀察哪些紙的纖維分別和它們的纖維相似。
認識放大鏡的作用觀察報紙上的畫面,亮處的點和暗處的點有什麼不同? 同樣的鋼筆或毛筆在不同的紙上留下的筆跡有什麼不同?顏色水在不同的紙上浸潤的情況?觀察鋼筆的墨水從哪裡來?
1.2 放大鏡的放大倍數
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1)放大鏡的放大倍數是不同的,放大的倍數和鏡面的凸度有關,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數就越大。球形的透明體放大的倍數是最大的;
(2)隨著放大鏡倍數的增加,不僅觀察對象的圖像會變大,所獲得的信息也會更多,同時視野變小;
(3)觀察物體時所獲得的信息和我們使用的觀察工具有關;
五、教學活動「放大了多少倍」時應考慮的問題
1、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和放大鏡的大小有關系嗎?
2、用數字數和量方格的方法,能准確測出放大鏡的放大率嗎?
3、測放大鏡的焦距容易嗎?
4、直接閱讀放大鏡的說明書可以嗎?
六、教學時可採取的策略
•選用直徑相同,放大倍數不
•指導學生規范操作,得出放大鏡的放大倍數;
•再將標號不同的放大鏡(放大倍數不同)同時發給各組,來「觀察什麼樣的放大鏡放大倍數較大」。
•比較不同倍數的放大鏡下觀察到的物體有什麼不同。(看到的細節和視野)
1.3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選用昆蟲作為研究對象的意義:
1、昆蟲世界是一個奇妙的世界,有著十分豐富的觀察內容;昆蟲的種類和數量繁多,分布范圍廣,有著不同的形態機構和生活習性。
2、學生對昆蟲很感興趣,但對昆蟲知識掌握得不多,有必要近一步觀察、學習;小學生對昆蟲始終有濃厚的興趣,觀察昆蟲對透明來說本來就是一個樂此不疲的活動,在三年級上冊的《動物》單元中,學生們已經對昆蟲有了一定的接觸,但這遠遠不能滿足孩子們的要求。
3、許多昆蟲由於身體較小,要用放大鏡觀察。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一課的教學,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是比較開放的,如學生將對昆蟲的身體結構與功能相聯系或昆蟲的生活習性等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究;
•第一步在課堂上觀察昆蟲身體和部分器官--蝴蝶的翅、蠅的眼、蟋蟀的耳、昆蟲的觸角等。這些器官能反映昆蟲的主要特徵,引領學生進入昆蟲世界。
•第二步選擇一至兩種昆蟲在課外進行比較深入細致的跟蹤觀察。
•課本上列舉了 「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的一個範例。
•「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是對蚜蟲和草蛉進行比較深入的跟蹤觀察。觀察者從蚜蟲和其天敵草蛉的肢體、進食、偽裝等幾方面,以及它們的關系,作了比較細致的觀察和生動具體的記錄、描述。
1.4 放大鏡下的晶體
•《放大鏡下的晶體》一課的教學,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自然界中許多物體都是晶體結構,晶體具有一致的幾何形狀;選擇「晶體」內容的意義
許多晶體用肉眼是看不見的,我們只有藉助放大鏡、顯微鏡才能看到。自然界中很多物質都是晶體結構。過去學生觀察物質,很少從結構上去觀察,晶體是他們第一次從物質的細微結構角度進行觀察。從結構的角度去觀察物質,會使他們對身邊的物質有著更深一層的了解。這對拓展學生對自然界物質的認識是有意義的。
第一部分是初識晶體,讓學生用放大鏡觀察食鹽、白糖、鹼面晶體。
第二部分自製晶體。指導學生用白糖、食鹽、鹼面在玻璃片上製作晶體,並觀察晶體。
活動「觀察美麗的晶體」,教學時一般採取課前教師搜集、製作好各種晶體,學生們課上進行觀察和描述。如果學生們能夠親自觀察到晶體的結晶過程,會使學生們對晶體的理解更加深刻。
1.5 怎樣放得更大
•《怎樣放得更大》一課的教學,學生要形成以下科學概念:
(1)兩個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科學家設計並使用顯微鏡來拓寬觀察領域、開展對更多問題得研究;
至關重要的兩個問題
1、製作指導;(自製顯微鏡的)
2、指導使用方法;(有顯微鏡的)
1.6 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
本課學生們要形成的科學概念是比較開放的。
指導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要求選擇、確定一個有關身邊生命世界的課題,然後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觀察研究,並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讓學生經歷一個「問題—計劃—觀察—結果—交流」,較完整的探究過程,嘗試象科學家那樣研究科學。重點指向學生的觀察范圍、觀察內容、觀察材料和工具的准備。
啟發觀察的范圍和內容,並提供範例。
1.7 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麼
觀察的對象是身邊的生命世界,要啟發學生從居家的環境、校園環境、自己的身體等方面去提出問題、尋求研究課題(課文 12頁的學生對話是提出問題和發現課題的過程的舉例。比如發現魚缸里的水綠了,就思考為什麼水會發綠?假設是不是水裡有什麼,從而提出要看看水裡到底有什麼的課題)。
可讓學生閱讀課文15頁《寶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內容。《寶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於觀察,從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後又自己通過觀察和研究解決了問題,得出了寶石花耐旱的答案。教師要幫助學生篩選課題。所提出的課題內容要能用簡易顯微鏡進行觀察,要符合學生的研究水平(如:很多學生對觀察細菌感興趣,但是細菌要在放大千倍的顯微鏡下才能看見,一般的顯微鏡下是無法看見的。不過細菌集合的菌落是可以看見的,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培養菌落和觀察菌落)
1.8 微小世界和我們
對使用顯微鏡觀察,教材上沒有專門的作為新課學習,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包括如何培養、製作顯微鏡下的標本,以及如何使用顯微鏡。
顯微鏡下的觀察和一般觀察不同,對觀察材料有其特殊的要求。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必須薄而透明,對較厚不便於觀察的物體,如植物果實、根、莖、葉等,需要製作切片。(課文13頁第一幅圖介紹了製作切片標本需要的工具;第二幅圖介紹如何利用新鮮乾草培養微生物;第三幅圖是以洋蔥為例介紹製作切片的製作方法)。教師可預先准備好一些資料卡片或相關的書籍,這些資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比如如何培養和觀察黴菌、如何培養手上細菌的菌落、如何獲得生活在水裡的微生物等等,提供學生參考。根據學校的條件,准備一些在顯微鏡下觀察的標本、工具和材料。
研究報告的主要內容和寫作要求:
要包括課題名稱、問題是怎樣提出的、研究的過程和方法、研究結果、收獲和體會。內容要真實,除正文外,可附圖、表格、照片、實物。不要求學生做得很好,但要知道一定的格式和要求,盡量按照要求去做。
如何讓學生理解體現科學和技術發展的關系
科學與技術是互惠互利的,科學與解決的問題有時需要更精巧的儀器,而科學家提出的一些原理有助於產生更好的儀器和技術,技術的進步也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教材通過指導學生親身觀察和體驗,經歷從眼睛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用顯微鏡的觀察,並對三種不同的觀察結果進行對比,交流發現的成果。體會到由於觀察工具(即技術)的進步,能使人類看到的范圍擴大,能發現緊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
通過簡單的光學知識,了解到科學家提出的一些原理有助於產生更好的儀器和技術。如放大鏡和顯微鏡實際上是運用了凸透鏡放大及成像的科學原理。
教師可以在指導學生自製放大鏡、顯微鏡的活動中,了解科學知識的運用。另外通過資料介紹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過程和成果,了解到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發現了生物由細胞組成,疾病由細菌和病毒引起,從而促進了生物學、醫學、農業等方面的發展。顯微技術促進了微電子儀器的研製等等。
一、單元教學的意義
通過前面三年半的科學課學習,學生已對身邊世界的許多物質及現象有了初步的認識。在六年級下冊,教材將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本單元按人類觀察工具不斷發展、視野越來越寬廣的思路編寫,從放大鏡到顯微鏡,引領學生進入昆蟲世界、晶體世界和生命世界,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本單元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單元,所涉及到的內容有光學、生物學、物質結構、科學發展史等。但教學的重點不是學習這些方面的知識,而是拓展學生觀察的范圍,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學習和領悟使用觀察工具的好處,從而能獨立研究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因此本單元也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單元,課堂上的學習只是科學學習的開端,希望學生把觀察活動延續到課後,把觀察內容拓展到更多的方面。
單元教學活動有以下內容:「放大鏡」「放大鏡的放大倍數」「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放大鏡下的晶體」「怎樣放得更大」「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麼」「微小世界和我們」。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希望達到以下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的功能,放大倍數與凸度有關。凸度大的放大鏡其放大倍數較大,但視野較小。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放得更大。
2.拓展有關昆蟲的知識,獲得對昆蟲世界更多的了解。
3.發現並提出生命世界的問題,獲得對生命世界更多的了解。
4.引領學生見識周圍常見固體的晶體,知道物質的內部是有一定的結構的。
5.指導學生認識到觀察工具的發明和改進拓展了人類的視野、促進了人類生活的改進。
科學探究
1.認識到利用工具觀察比只用眼睛觀察有效,觀察工具使我們看到了平常看不清或看不到的物體。
2.培養學生觀察微小物體的能力,能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昆蟲、晶體等微小物體,並把觀察到的現象用圖和文字記錄下來。
3.會用簡單的方法計算放大鏡的放大倍數。
4.帶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探索微小世界的秘密,培養學生獨立探究的能力。
5.能按要求轉寫有關生命世界問題的簡單的研究報告。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對探索微小世界的秘密感興趣。
2.體會到技術是不斷改進的,技術的改進推動著社會的發展,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也促進了科學研究的發展。
3.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列文虎克對科學執著追求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4.知道我們周圍還有許多看不見的物質,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
二、理解•思考•研討
1.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什麼?教材的結構是怎樣的?
2.我們怎樣引領孩子們觀察周圍的微小世界,教材為什麼選擇昆蟲、晶體、生命世界讓學生觀察探究?
3.在本單元教學中怎樣促進學生發展探究能力?
4.科學與技術是互惠互利的,科學以及解決問題有時需要精密的儀器,而科學家提出的一些原理有助於產生更好的儀器和技術,技術的進步也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本單元教材是怎樣指導學生認識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的?
5.放大鏡和顯微鏡的一般構造及原理是怎樣的?
三、活動分析和建議
1.本單元的名稱是「微小世界」,和科學上所指的「微觀世界」有所不同。微觀世界一般指分子、原子、電子等極微小的物質粒子的領域。由於觀察條件和學生理解水平的限制,本單元不從物質的分子、原子、電子這個角度去展開,只是拓展到用放大鏡和簡易的顯微鏡能觀察到的比較微細的物體。如常見的固體物質的晶體,紙和布類的纖維,蚜蟲等平常看不清的很小的昆蟲,昆蟲的口器、觸角等器官,一些藻類植物,菌類植物,單細胞動物,植物的細胞,細菌的菌落,等等。
2.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拓展學生的視野,學慣用工具觀察,理解科學和技術的關系。更重要的是激發�翹剿魑⑿∈瀾緄男巳ぃ�嘌�懶⒀芯亢頭⑾值哪芰Α?梢運翟謚�斗矯媸強�判緣模�睦���約喝ヌ剿鰲⒍嚳⑾幀V氐惴旁諗嘌���驕懇饈丁⒛芰σ約扒楦小⑻�取⒓壑倒鄯矯妗1鏡ピ�慈死喙鄄旃ぞ卟歡戲⒄埂⑹右霸嚼叢嬌砉愕乃悸繁嘈矗�饕�永コ媸瀾紜⒕�迨瀾紜⑸��瀾縟�齜矯嬲箍�?
3.我們怎樣引領孩子們觀察周圍的微小世界呢?一是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二是啟發觀察的內容和范圍;三是指導觀察的方法。從三年級開始學習科學,放大鏡就伴隨孩子們的學習,學生對它並不陌生。學生喜歡用放大鏡東看看西瞅瞅,也一定有不少發現。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樣讓六年級的學生對放大鏡感興趣呢,我們要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進行觀察,鼓勵學生有新的發現。教材選擇了樹葉、報紙、計算機和電視機的屏幕,不用放大鏡是看不出它們的特點的。這樣的發現會使他們有一個驚訝,引起觀察的興趣,從中體驗到用放大鏡和不用放大鏡所看到的物體不僅只是大小不同。有了這樣的經歷後,學生渴望有更多的驚訝和發現,我們可以不加限制地讓孩子們在課後用放大鏡觀察身邊的物體,如粉筆頭,鉛筆、鋼筆或毛筆的筆跡,各種紙,食品,衣物,植物,泥土等等,鼓勵他們有更多的發現。僅僅能使用放大鏡是有限的,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恰當地增加了一些關於放大鏡的光學知識,想必一定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在廣泛的觀察後,教材引導孩子們從三個方面去重點觀察,首先是昆蟲。這是因為昆蟲是用放大鏡觀察的好對象。一是昆蟲個體比較小,不少昆蟲是肉眼看不清的。有些昆蟲肉眼雖然看得清,但身體的一些器官和細節是看不清的,必須用放大鏡進行觀察。二是昆蟲各種各樣種類繁多,有著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因此有許多豐富的觀察內容,人類在昆蟲的領域中也有許多發現。三是學生對昆蟲有著濃厚的興趣。昆蟲世界本來就吸引著學生,觀察昆蟲對許多學生來說本來就是一個樂此不疲的活動。在三年級的「動物世界」單元他們對昆蟲就有一定的研究,現在用放大鏡進一步發現昆蟲世界的秘密,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也能拓展學生對昆蟲的了解。
第二個觀察對象是晶體。晶體是許多固態物質的結構,過去學生觀察物質,很少從結構上去觀察,這是他們第一次對物質的細微結構進行觀察。從結構的角度去觀察物質,使他們對身邊的物質有了深一層的了解。學生對晶體這個名詞比較陌生,但對於食鹽、白糖這些固體物質是熟悉的。從熟悉的事物中發現過去不知道的奧秘,也會讓學生的探究興趣大增。
在用放大鏡對周圍的物體有了初步的觀察後,教材指導學生用顯微鏡研究生命世界。學生對生命世界比較熟悉也極感興趣,有著許多的問題。生命世界的觀察內容非常豐富,學生可以發現許多微小的生物種類及其生活的范圍、生物的細胞結構、生長過程等許多秘密。通過觀察活動獲得許多感性認識,有利於拓展學生對以往所學的生命世界的進一步認識,為進一步學習生物的知識打下基礎。可能有學生想看到細菌和病毒,但細菌要在放大上千倍的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病毒更小,要在放大上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當然學生的觀察活動絕不僅限於教材上提到的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5.本單元怎樣指導學生發展探究能力呢?在使用觀察工具方面,從用放大鏡觀察到用簡易顯微鏡觀察。用放大鏡觀察比較簡單,學生也比較熟悉,但使用顯微鏡觀察,特別是比較正規顯微鏡,教材上沒有專門作為新課來學習,在如何用顯微鏡觀察,如何准備觀察材料方面,需要教師進行指導和幫助。在觀察內容方面,也是從易到難,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研究能力。在用放大鏡進行觀察時是觀察個別物體的外形、結構或行為,到用顯微鏡觀察時,就要求確定課題,帶著問題進行研究,得出一定的結論。教材對觀察的范圍和內容給予了啟發並提供了範例。本單元的許多活動要拓展到課外,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要緊密結合。為解決觀察儀器的問題,可和學校附近的科研單位、大專院校聯系,爭取他們的支持和幫助。也可以自製簡易的顯微鏡,比如透明的玻璃球,放大倍數就比較高。
6.「微小世界」的教學內容,充分體現了科學與技術相互促進的關系。教材通過指導學生親身觀察和體驗,經歷從眼睛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用顯微鏡的觀察,並對三種不同的觀察結果進行對比,交流發現的成果,體會到由於觀察工具的進步,能使人類看到的范圍擴大,能發現僅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
科學以及解決問題有時需要精密的儀器,而科學家提出的一些原理有助於產生更好的儀器和技術。如放大鏡和顯微鏡實際上是運用了凸透鏡放大成像的科學原理,從光學顯微鏡到電子顯微鏡依賴於量子力學理論、物質波動理論的發現和發展。本單元可以在指導學生自製放大鏡、顯微鏡的活動中,了解科學知識的運用。另外通過資料介紹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使學生了解到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發現了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疾病由細菌和病毒引起,從而促進了生物學、醫學、農業等方面的發展。如人們發明和研製了許多葯物以抵抗和克服微生物的危害,促進了人類的健康;利用對人類有益的微生物改善生活;在農業上進行品種改良,提高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顯微技術促進了微電子儀器的研製,等等。
7.有關放大鏡和顯微鏡的構造及原理的知識。
放大鏡實際上是一種焦距較小的凸透鏡。由於光線通過凸透鏡會發生折射,使凸透鏡具有放大、聚光、成像的作用。當物體在凸透鏡的焦距以內,從物體某一點引出的平行於主光軸的入射線和通過光心的入射線不能匯聚到一點,只能在反向延長線上匯聚,所形成的像就是一個放大的虛象。如果這個虛象出現在明視距離處,那麼我們就能以增大的視角看清楚這個物體。放大鏡的焦距越小放大率越大。但實際上焦距太小,像與人眼距離太近,觀察起來很不方便,所以放大鏡的放大倍數不會很高。
放大鏡的放大率等於明視距離和放大鏡的焦距之比。正常人的眼睛的明視距離一般在25厘米左右,如果一個放大鏡的焦距是2.5厘米,它的放大率就是10倍。通常放大鏡的焦距是1厘米到10厘米之間,所以對正常眼睛來說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基本上在2.5倍到25倍之間。
顯微鏡是由兩個凸透鏡組成的。其中一個對著物體的叫做物鏡,對著人眼的叫做目鏡。物鏡的焦距短而目鏡的焦距較長一些。把物體放在物鏡的焦點附近,使物距稍大於焦距,就會在目鏡的焦距內生成一個放大的倒立的實象,這個放大的像通過目鏡的折射後進入人眼,人們就會在目鏡中看
④ 日常生活的灰塵細菌,可以用放大鏡來看到嗎
日常生活中的灰塵,不用放大鏡我們也可以看到,不過要看到細菌的話,就需要放大倍數比較的放大鏡了,比如400倍的放大鏡,不過這種級別的“放大鏡”比較少,更多的要依靠專業的“顯微鏡”。
現在的空氣中有比較多的灰塵,如果我們的窗戶沒有關,那麼在一天之後,就可以看到窗戶上積了一層灰塵,肉眼可見的塵土微粒,用手一抹還會沾到手上去。
實際上,顯微鏡的發明,也跟它的發明者列文虎克想要用透鏡看到更多東西有關:他喜歡磨透鏡,但不僅僅是為了製作“眼鏡”,他意外地通過不同的鏡片組合,發現了鏡片的凹凸與所看物體成像大小的關系,通過搭配鏡片,最終第一個看到了“放大鏡”下的細小生物……
不過要知道的是,他通過個人的手工加工,製作出來的鏡片,是已經有200倍的放大倍數,跟我們日常使用的普通放大鏡10倍左右的放大倍數,完全不一樣的哦。
⑤ 生活中有什麼東西有放大的作用.除了放大鏡。(至少要兩個)
酒瓶底,水滴,遠視鏡都類似於球面鏡的效果
⑥ 古人在沒有放大鏡的情況下怎樣雕微雕
現代微雕人閆交生說,40年前,他開始練習微雕,自己做任何一個作品,從來不用放大鏡,全憑肉眼,也從不打草稿,圖案就在心間,這40年間也沒有受過專業老師指點。
現代人可以做到的,古人一定能做到,以此看來,古人的微雕就是憑肉眼。
⑦ 如如果不使用放大鏡,也不用任何照相或錄像器材,你能將自己寫的字放大嗎
明白你的意思,錄像時想放大某區域,讓觀看者能清楚的看到那個區域的內容。
尤其是在投影儀上用的時候,因為是大屏幕,觀眾都在後邊坐,後排的人可能會看不清,所以需要放大,這個時候就需要他了,這個軟體的名字叫zoomit。微軟的東西哦~(事實上是微軟收購的)
ZoomIt: 演示必備輔助軟體 ZoomIt(主頁|介紹)是一款非常實用的投影演示輔助軟體。它源自Sysinternals公司,後來此公司被微軟收購,因此,有些網友也稱ZoomIt為微軟放大鏡。ZoomIt體積小巧(只有一個exe文件,0.2MB)、完全、易於使用。通過快捷鍵可以很方便地調用ZoomIt三項功能:屏幕放大、屏幕標注、定時提醒。 一、ZoomIt界面預覽二、ZoomIt功能及使用0. 配置:使用前設定快捷鍵1. 屏幕放大2. 屏幕標注3. 定時三、對ZoomIt的評價附:ZoomIt 的其他補充1. ZoomIt漢化版2. ZoomIt的實時放大(live zoom)3. ZoomIt能否使用黑色字體4. ZoomIt更新情況5. ZoomIt相關軟體
⑧ 生活中還有哪些器具(除放大鏡)可以把物體圖象放大 科學道理來回答.
老花鏡,盛滿水的圓形魚缸都可以,道理很簡單,突透鏡原理.
⑨ 放大鏡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1、放大物體的影像——放大鏡最主要的功能
把放大鏡放於物體前適當距離即可從透鏡內觀看被放大的影像,留意物體實際上並沒有被放大。
2、聚焦取火——次要功能
在強光照射下,透鏡的焦點部位會特別光猛,焦點部份便會變焦或著火。
3、可用於珠寶認證檢測、基板表面的品質、顏色的校正等檢査。
如果是雙倍率型,則用 / 符號分隔兩個數字。比如2x/4x,表示放大鏡的倍率為2倍,並且在放大鏡中有個區域的放大倍率為4倍。如果鏡片是矩形,則用前一個數字表示鏡片的寬後面一個數字表示鏡片的高,單位是毫米。比如100X50,表示鏡片的寬度為100毫米高度為50毫米。
放大鏡按外表分類可以分為:
攜帶型放大鏡和台式放大鏡,台式放大鏡就是可以固定的,下面有個底座,上面是一個放大鏡,放大鏡的形狀可以是長方形的也可以是正方形的,或者是圓形的,這樣的放大鏡主要用於長期固定看一個地方。台式放大鏡可以的鏡臂很長,有彎曲的地方,可以根據需求隨意改變位置。
攜帶型放大鏡就像上面一樣,前面一個圓形的放大鏡後面一個手柄,攜帶型放大鏡的種類也有很多的,有的放大鏡的是正方形的,也有可以合並的放大鏡,這樣的放大鏡主要是便於系攜帶,便於觀察。攜帶型放大鏡還有帶光源的和不帶光源的,有光源的放大鏡觀看有很多好處,光線保持穩定。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放大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