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活中從眾心理的表現
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
打個比方,你甚至可以親身感受一下。
比如你和幾個朋友在一起,在人多的地方,你們同時往天上看,一直看著不用說話,你就會發現,身邊的人就會像你們一樣,都往天上看,其實什麼都沒有,而有的人甚至會反復看,覺得是不是自己沒看到?呵呵。
㈡ 什麼是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herd mentality)從眾心理即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而實驗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獨立性,沒有被從眾,所以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 心理現象。
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 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通常情況下,多數人的意見往往是對的。從眾服從多數,一般是不錯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
(2)生活中哪些是從眾心理擴展閱讀:
從眾原因
1、行為參照:在情境不確定的時候,其他人的行為最具有參考價值。
2、對偏離的恐懼: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3、與群體融合的需要:與群體成員保持一致可以使人更容易被成員接受。
4、群體的凝聚力:對自己的群體有強烈的認同感。
㈢ 什麼是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是中國股市和世界股市的共同特點。剛入股市的散戶或多或少的都帶有從眾心理,這是無法很快避免的,進入股市一段時間後,經過學習,大家總想摒棄這個從眾心理,原因是很多大師,很多磚家從不同的角度批判從眾心理在股市操作過程中起到的負面作用。好像這個問題從來沒有人出來質疑過,也沒有人提出異樣的分析,那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以上為頭狼本人的拙見,歡迎各位老師評論拍磚,也希望有緣的股道中人,能夠多多轉發,讓更多有緣人,在市場中悟道。
㈣ 從眾心理的例子是什麼
從眾心理的例子是阿希從眾實驗,實驗者以大學生為被試。魯迅先生筆下的啊Q吵著鬧革命,也是一種無知的從眾。一些「一窩腐」的案件中,並非個個都是貪財之輩,不乏違背本心而去同流合污的。
從眾心理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從眾心理即個體在群體的影響或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或違背自己的觀點使自己的言論、行為保持與群體一致的現象,即通常所說的「隨大流」。
從眾心理的應用
新世紀年以後,家長都開始重視特長了,因為大家都在學,而且大有不學就落伍的感覺,於是乎也不管孩子是否適合或者有天賦,什麼英語、足球、跆拳道、圍棋,什麼都學,有的孩子甚至在一年內學了6種特長,業余時間被剝奪不說,連正規的文化課都沒學好。
結果想弄些個性,卻什麼也不精。這就是這種從眾的心理,造成的個性消失,不僅過去發揮作用,現在也在發生作用,估計以後也逃脫不了。從眾的心理在群體高度一致性的基礎上使個人獲得了匿名感,因此個人做事會無所顧忌。
這種情況通常會發生在做一些違背原則的事情時出現。過馬路紅燈亮時,本來還打算遵守交通規則等綠燈亮時走呢,但是發現闖紅燈的人越來越多,於是便有了大家都闖。
自己一個人也沒什麼大事的想法,也就無所顧忌了;很多像隨地吐痰、貪小便宜、不遵守公共規則等很多現象,都是這種從眾的行為,導致很多不文明成為了一種屢禁不止和社會現象。
㈤ 社會中為什麼人們都會有從眾心理
在從地鐵到辦公樓的路上,有一個「很尷尬」的紅綠燈。
一是因為這個路口和下個路口的距離隔的很近;
二是,這條路的一端是牆,並不是條左右通行的馬路,只能說是一條「小道」,來往的車都是左轉彎,或者右轉彎。
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只要沒有一個人停下來,「紅燈」就成了擺設。
一旦有一個人因為「紅燈」停下來,其他人也會跟著遵守「紅燈停」的規則。
當然,這個時候,對於大多數等紅燈的人來說,其實內心是焦急的。因為,他們覺得沒有必要在等,但他們又不得不從眾。
從眾心理,即個體在群體的影響或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或違背自己的觀點使自己的言論、行為保持與群體一致的現象,即通常所說的「隨大流」。
而從眾行為,一般指群體成員的跟從群體的傾向行為。即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這會促使他採取與群體一致的行為。
從眾心理是很普遍的心理現象。個人生活在群里中,難免受到外界人群的影響,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自然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那些能夠保持獨立性的人,是極少部分的一群人。或者是能力很強的人,具有領導力、引領力,引領事務發展;或者是不合群的人,根本不在乎外界的評價。
㈥ 心理學什麼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種從眾形式
從眾是指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改變個人意見而與多數人取得一致認識的行為傾向,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服從對於現實生活是十分有意義的,服從能夠保證群體目標的實現。對領導和規范的服從,可以使成員在一些緊急情況下「一切行動聽指揮」。個人在社會中又總是隸屬於一定的群體,在群體中遵守各種規章制度,服從群體規范,就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贊揚。如果違反了這些群體規范就會受到懲罰,損害個人利益。
服從與從眾都是由壓力引起的行為,但兩者又有一定的區別。服從是被動的,是在別人的直接要求命令下做出的決定,是無條件的,因此伴隨有不滿、不情願等否定性情緒;而從眾往往是主動的,是沒有人直接命令或要求你怎麼樣做。
㈦ 簡述從眾分為哪幾種情況
從眾行為的分類
一、從眾群體中個人行為的分類
群體中個人行為可以劃分為兩大類:即從眾和非從眾。
非從眾至少又包括兩種形式:
1、「反模仿」,指的是個體觀察了群體中其他人的行為後,採取了一種與他們對立的行為,或者相反或者極端的行為。 「反模仿」又稱為「反從眾」。
2、「非模仿」,指個體對如何行動會作出自己的決定,而不是簡單地對群體壓力作出反應。「非模仿」又稱為「獨立」。
二、從眾群體中從眾行為的分類
從眾可以是表面的,也可以是深入內心的。換言之,一個人的公開行為表現可以是服從群體,但內心卻仍然堅持與群體不一致的信念;也可以不僅僅表現在公開的行為中,而且在內心的信念方面也與群體的行為和信念相一致。
邁爾斯(D.G. Myers,1993)認為,同一種從眾行為從心理上可以劃分為「簡單服從」和「內心接受」兩種形式。
1、個體保留他的個人觀念而僅僅改變其公開行為,這種從眾形式叫做「簡單的服從」;
2、個體既在公開行為中又在私下態度上與群體保持一致,這種從眾形式叫做「內心接受」。
(7)生活中哪些是從眾心理擴展閱讀
從眾的原因
1、從眾行為參照
在許多情境中,人們由於缺乏進行適當行為的知識,必須從其他途徑來獲得行為引導。根據社會比較理論,在情境不確定的時候,其他人的行為最具有參照價值。而從眾所指向的是多數人的行為,自然就成了最可靠的參照系統。
在通常情況下,人們在遇到不明確情境時,對於多數人的行為會尤為信任。在不了解更多信息的情況下,我們也會更願意到人多的商店購物,到人多的地點去旅行。在常識上,人們會自然地假定,那麼多人的出現自有他們的理由,而在這些理由中,自己行為的合理性也包括在其中的可能性,要遠大於人數較少的時候。
不法商人僱傭「托兒」來進行不正當促銷所以能奏效,正是利用了人們的這種從眾心理。
2、從眾對偏離的恐懼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一格言提醒人們,對於群體一般狀況的偏離,會面臨群體的強大壓力乃至嚴厲制裁。研究證明,任何群體都有維持群體一致性的顯著傾向和執行機制。對於同群體保持一致的成員,群體的反應是喜歡、接受和優待,對於偏離者,群體則傾向於厭惡、拒絕和制裁。因此,任何人對於群體的偏離都有很大冒險。
3、從眾群體的凝聚力
群體的凝聚力(cohesiveness)指群體對其成員的總吸引力水平。高凝聚力群體的成員,對自己所屬群體有強烈的認同感。他們與群體有密切的情感聯系,有對群體作出貢獻和履行義務的要求。
㈧ 什麼是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也稱順從心理,有人也稱遵從心理。是指一個人的行動,信仰和情緒會受到別人的影響。一個小群體的錯誤意見,往往可以迫使一個人做出與自己感知和判斷不相符合的回答。50年代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他讓被試者做成一排,看兩張卡片,一直貢呢卡片上畫三條長度不等的直線A、B、C、,另一張卡片上畫一條直線X,它的長度明顯的與ABC三條線之一等長,要求被試者判斷X線與哪一些線等長,被試者按坐號順序回答,第五個被試者明知他們答案不對,但也不敢肯定自己正確的答案,只能順從地得出了與前四人相同的錯誤答案,這是一次從心理測驗,把這種測驗重復多次,結果類似。
從眾心理的表現和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如跟著感覺走路會使你步入歧途,跟著廣告購物會使你上當受騙。科學研究中,從眾心理可使你放棄自己正確的研究結果,當然最為嚴重的是從眾心理可使部分前年人形成小群體,小集團,發生數人一起違紀現象,甚至多人聚眾鬧事的違法現象。
克服方法:主要從思想教育、紀律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入手,增強約束力。從學習科學知識。獨立思考,敢於堅持正確意見。如果人雲亦雲,感情用事,往往會使你後悔莫及。當你的思維、感情、行動處於一個非正式群體中,就要考慮是否從眾心理起了作用。
㈨ 從眾心理的例子有哪些
1、學習從眾。高校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入校時隨意安排的學生班級之間、宿舍之間,一年左右時間,便在各個方面顯示出不同層次,出現明顯的「不同步」現象。優等生、英語過級、研究生錄取等相對來說,班級、宿舍都比較集中。宿舍成員集體出動參加各種證書培訓班。
2、消費從眾,校園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煙喝酒各有所好」、「吃的高檔、穿戴時髦、玩的夠派、抽煙名牌」之輩。有些大學生下餐館、趕舞場、覽名勝、春遊、秋遊、過生日、會朋友、吃獎金、喝補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門,大學生紛紛搭上宿舍、班級、朋友、老鄉的班車,無視自己的經濟基礎,鈔票大把大把地花。
3、戀愛從眾,校園戀愛極富感染性,有的班級一階段沒有幾人談,而另一階段則出現了一群談戀愛的;有的寢室無人問「愛」,有的寢室全在「愛中」。
決策中的從眾心理
在集體決策中普遍存在著從眾心理。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是參與決策者不願意標新立異,做那個與眾不同的人,以免被他人孤立。二是參與者對問題不了解,心中缺乏主見。三是參與者見大多數人的意見都差不多,盡管自己有不同的看法,卻羞於表達,也擔心大家不接受,於是索性人雲亦雲,隨大流。
無論是什麼原因,結果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在集體決策時沒有人會站出來捍衛真理或堅持己見,如果有少數人有預謀地搶先發言,占據先機,那麼很有可能大多數人都會不假思索地表示贊同,這樣會形成損害集體利益的危險決策。
盲從導致個體思維的喪失
消極從眾會抑制個體思維,使人陷入盲目從眾。物理學家福爾頓在測量固體氦的熱傳導度時,運用了新的測量方法,最終的結果是傳統理論的數值的500倍,福爾頓覺得這個結果太離譜,一旦公布會引來質疑的聲音,大家會認為自己是在嘩眾取寵,所以他沒有公布這個數字。
可事實證明福爾頓的結果其實是正確的,他因為一時的猶豫和對傳統理念的屈服,錯過了震驚科學界的機會,這讓福爾頓追悔莫及。
㈩ 生活中有哪些設計很好地運用了人們的「從眾心理」
有很多,舉幾個例子,淘寶天貓的按照銷量排行,或者按照刷購買後的評價,好評等等。全部利用人類的從眾心理,你會覺得,大家都買,都覺得很好,傻乎乎的人會覺得沒問題,稍微聰明一點的人會思考一下,權衡利弊,至少大概率上來看,也許真的是東西好,所以導致了你完成購買的動作,這是一個很精明得辦法,巧妙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但也會造成馬太效益,也就是頭部經濟越來越好,新加入的商家的銷售量就不會這么樂觀了。
其實這些心理都源於遠古時期猿猴時代,我們的老祖宗因為是群居生活,部落氏族。必須會有一個首領,首領的權威是不可抗拒的,即首領的所作所為,會影響其他跟隨者,跟隨者從而效仿,也就造成了從眾心理,這一心理早已深深紮根在我們身體之中,基因里了。
2018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