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半坡人居住的無論是方形的還是圓形的房屋,多為半地穴式,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僅一座,位於中央,小屋圍大屋而築。這種環形布局,不會是無意識的,明顯地體現著團結向心的一種原則一種精神。上宅文化遺址,也是半地穴式建築,大多是不規整的橢圓形,屋內都埋有一個或兩個深腹罐,是灶塘吧,且兼及存儲火種。因沒有全部挖掘,不知是否也有大屋 ,也環形布局。我想,有可能同半坡類似的。半坡遺址上,有很多柱洞,其建築應是用樹木枝和其它植物的莖葉再加泥土混合架構而成的,上宅文化遺址也發現了柱洞。這些今天看來實在是不起眼的"馬架子窩棚",卻是六千年前先民的傑出創造,是中國土木合構的古典建築的發端了。穴居日久,容易「下潤濕傷民」,人們便就地取材,鋪茅草、皮毛甚至烘烤地面。屋內設有火塘,但無煙道,一旦失火,就得重新搭造.
原因: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沿岸,而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地理環境的不同造就了他們不同的房屋特點.
Ⅱ 半坡人與河姆渡人在生活上的異同
不同點:
1、半坡人種粟,而河姆渡人種水稻。
2、工具方面半坡人比河姆渡人進步,普遍使用磨製石器、木器、骨器。
3、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
4、半坡人的食物種類很豐富,河姆渡人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著定居生活。
相同:
1、都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
2、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已經普遍使用磨製石器。
相關信息:
半坡人居住的地方,用今天的話,應該叫半坡村。無論是方形的還是圓形的房屋,多為半地穴式房屋,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僅一座,位於中央,小屋圍大屋而築。這種環形布局,不會是無意識的,明顯地體現著團結向心的一種原則一種精神。
上宅文化遺址,也是半地穴式建築,大多是不規整的橢圓形,屋內都埋有一個或兩個深腹罐,是灶塘吧,且兼及存儲火種。因沒有全部挖掘,不知是否也有大屋 ,也環形布局。
Ⅲ 半坡居民住的房子是哪種
半坡居民住的房子有方形,圓形還有不規整的橢圓,結構多為小屋圍中央一座大屋,半地穴式環形布局房屋。體現著團結的一種原則和精神。屋內都埋有深腹罐。這種造型防寒保暖,也能抵禦野獸侵襲。
(3)半坡人生活在什麼建築里擴展閱讀:
距今約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於陝西西安半坡村,居住於半地穴式房屋,現存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半坡聚落是黃河流域原始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半坡居民屬於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人們已經學會了喂養家畜和種植莊稼。
他們還用魚叉或魚鉤捕魚,用紡輪製作麻衣,半坡人製造的彩繪陶器,形狀各異,表面用赭色、黑色等顏料繪成動植物或幾何形的花紋。半地穴式建築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建築風格,最早的半地穴式建築出現在半坡遺址。
半坡村落由1道深壕環繞而成,包括46房屋、6座陶窯、200餘窖穴、250座墓葬。一號房屋是最大的一座,位於環壕聚落的中心。《西安半坡》考古報告是這樣記述的:長方形淺半地穴式建築,面積約160平方米,西部殘約三分之一。
殘牆高約50厘米,是用黃土夾草筋、樹枝和樹葉築成,牆內插有密集的粗約20厘米的木骨,牆壁內側有間隔約100厘米的「扶壁柱」,牆面經火燒烤,光滑平整,堅實耐濕。居住面的中部有四個對稱的大柱洞(殘存兩個),用於立柱支撐屋頂。
門道開在東牆中部,寬約100厘米,長約500餘厘米。半坡遺址更多的是面積在10~40平方米之間的中小型半地穴房屋,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形式,其牆壁和居住面的做法與一號房屋相同,室內對著門道的地方。
有一個小隔牆圍成的門坎的後方有一圓形或瓢形灶坑,用於炊爨取暖。一號半地穴大房屋的居住面下發現有用於奠基的人頭骨一個和祭祀陶器一組,推測該房址為氏族聚會、議事的場所。眾多的中小型房址則是氏族成員的日常生活居住的房屋。
考古發現表明,半地穴式房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約7000~8000年間的前仰韶時代。在黃河中游地區,前仰韶時代房址的地穴較深,有超過1米者,或可稱作「地穴式房址」。
由於地穴深,通風條件差,穴內不設爐灶,爐灶設在室外,地穴式房子只用於居住,不兼炊爨。由於地穴式房址出入不便,在前仰韶時代就開始出現穴坑不深的半地穴式房址,且在室內設爐灶,兼具居住與炊爨功能。
到仰韶時代的早中期,半地穴式房址的穴坑繼續變淺,居住空間逐漸上升,並開始出現沒有穴坑的地面式建築。到仰韶時代晚期,地面房屋逐漸變為主體建築形式,半地穴式房屋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古代先民由穴居而為地面居住的演變,與中國古代文獻的記載相一致。《墨子·辭過》講:「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聖王作為宮室。為宮室之法,室高足以辟濕潤,邊足以圍風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
參考資料:網路——半地穴式房屋
網路——半坡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