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南方古猿的特怔
最早的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其出現年代少於400萬~300萬年, 這個物種腦容量很小, 雄性明顯遠比雌性為大, 被稱為"露西"(Lucy)的年輕雌性南方古猿骸骨於1974年在依索比亞出土, 由於骨骼較為完整, 使人能確立古猿的行走形式: 以足直立, 步履蹣跚, 科學家從肩胛骨及臂骨分析發現: 南方古猿仍保持靈長類遠祖的攀援的特徵 。之後發現非洲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 據推測: 身高為145厘米, 雄性平均體重為65千克, 雌性35千克 , 腦容量為現代人的三分之一。
粗壯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robustus) 已有臼齒的產生, 它們開始以硬質及多且纖維的植物為食。它們已經有明顯的社會關系, 能製造及使用簡單工具, 最早的石器出現於250萬年前, 工具亦有明顯的分化, 如砍伐器、刮削器和多邊器, 此外, 還在古猿遺址中發現獸骨與角器等。在屏障東部成功進化的大量粗壯型南方古猿最終不敵天然的災害: 300萬年前突然爆發的火山把南方古猿葬身在東非大裂谷的火場中, 這是人類進代歷史上一場大浩劫。 鮑氏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boisei)為稱東非人, 被認為是粗壯南方古猿的地理變異種。
纖細型南方古猿最接近人屬(Homo)的古猿, 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以採集植物的塊莖和野果為食, 它們可能還會拾取死獸分吃屍肉, 為了保障足夠的食物來源, 開始出現了狩獵, 草原中的羚羊、野鹿及毛驢成為了獵殺的對象, 同時為了防止大型肉食動物的侵襲, 它們會有守望相助的義務, 它們經過一系列的自然適應,成功演變向人的發展方向 。距今350萬~150萬年前, 這種南方古猿以雙足行走的穩健演化, 使它們成功地晉身為人類的原形。
能人意即能製造工具的人種, 它為人屬的最原始的成員, 腦容量為男: 700~800毫升,; 女500~600毫升, 可能已具語言能力。從他們的遺址中發現大量的石器, 可以聯想人類的祖先已經學會敲打石塊製造石器及用石器迪敲擊獸骨或宰割獸肉。從發掘場地得知: 能人曾與幾種不同種類的南方古猿、甚至人屬共存於同一場所中, 由於他們有各自的生活習性, 沒有戰斗的考古被發現, 甚至發現有能人與後代直立人共存的紀錄。經過數十萬年的演進, 能人最終全為直立人所取代, 成為人類的主流。
當直立人出現時, 人類史己經有漫長的歲月, 他們承繼了其先驅的技能, 並加以改良, 那時候人類懂得用火, 也能象現代人般進行奔跑, 依照自己的心思製作石器, 從腦髗骨的結構可以確定他們有語言的能力, 從最豐富的北京直立人遺址中發現近10萬件石器製品和用火痕跡, 以及百多種動物化石, 從燒骨而知他們已有熟食的習慣, 狩獵的結果使人類有肉食的傾向, 肉食對人體的影響可分為: 大腦能攝取更多營養, 從而促進咦韉男� , 更為有效地支配肢體的活動, 人類更為有效地戰勝自然的災害。 到了這時, 人類在動物界基本上獲得了絕對的優勢, 但是, 稱霸地球的, 是他們的後裔 ~ 智人。
智人亦稱古人, 最原始的智人為尼安德特人 (尼人, Homo neanderthalensis 或 Homo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 1856年最早發現於德國的尼安德特河流域的一個山洞而得名, 從頭骨可以看到他們仍有很多原始的特徵: 眉脊發達, 前額較為傾斜, 枕部突出, 鼻部寬大, 頜骨前突等, 就腦容量而言, 有超越1300毫升的紀錄, 甚至大於現代人, 其他骨骼和現代人已十分相似。尼人多在洞穴中發現, 伴以大量的精巧的石器製品、薄石片、骨針 、動物化石和用火痕跡等, 他們可能開始穴居或半穴居生活, 以火取暖和以火驅逐野獸, 能用獸皮製衣蔽體等, 尼人發明了葬儀, 年長的成員會將生活經驗傳授後代, 人類的文明開始萌起。
由於他們興盛至衰落的漫長歲月, 始終使用固有工具而不思改進技術, 大約3萬年前為晚期智人完全取代。
❷ 請問"鮑"這個姓怎麼介紹
鮑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譜、歷史名人)
姓氏起源
古代春秋時,遠古大禹的後裔叔牙,受封為鮑邑(在今山東丙城縣)的首領,其子孫便以封邑為姓,世代相傳姓鮑。
聚集地:暫無
堂號
《姓苑》記載:「系出姒姓。夏禹後。春秋時妃公子有仕齊者,食采於鮑,因以命氏」。望出上黨、泰山、東海、河南。
歷史名人
鮑叔牙——即鮑叔,春秋時齊人。與管仲交,知管仲賢。鮑叔牙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射小白中鉤,及小白立,為桓公,鮑叔牙遂
進管仲,相桓公九合諸侯,而成霸業管仲嘗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故後世言人之相知,必稱管鮑。
鮑廷博一一字以文。清朝安徽款縣人。家中藏書極富。乾隆時繭訪遺書,廷博進家藏書600餘種。又校刊《知不足齋叢書》30集,每集8冊,收書200餘種,在清代叢書中,以精善見稱。著有《花永軒泳物詩存》。嘉慶十九年(1814年)逝世。終年86歲。
❸ 我們的祖先是什麼樣子的包括他的生活習性
我們的祖先是猿人:他們一般在山洞居住,早上,男人(暫且稱為人)出去打獵,女人出去採集果子.那時,北京人已經會使用自然火,但還不會人工造火.老人和孩子留下來看守火種,不讓火種滅掉.他們一般在洞內和洞口堆設2個火堆,洞內的用來照明和取暖,洞口的則用來驅趕野獸.他們也不是無限制的浪費林木資源來保留火種, 在白天的時候,他們會在火上蓋一層相對潮濕的樹葉,上面再蓋一曾薄薄的土.一可以保證火種不滅,且減少浪費,二可以避免下雨時把火種澆滅.晚上,男人女人各自帶著成果回到洞內,他們圍著篝火一起分享食物.
南方古猿化石最早發現於1924年,地點是在南非金利伯以北,那是一個幼年古猿的頭骨。後來,在南非馬卡潘山洞、唐恩等地和東非奧莫、奧杜威等地也有發現。這些化石主要是頭骨、下額骨、髖骨、牙齒、四肢骨等。粗壯型體平均在40公斤以上,腦量大於500毫升,身材較高。纖細型身材高約1.20到1.30米左右。
南方古猿是一個屬名,它包括許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有阿法種(距今約400萬~300萬年前)、非洲種(距今約 300萬年~200萬年前),衣索比亞種(距今約280萬~220萬年前)、鮑氏種(距今約220萬年~140萬年前)、粗壯種(距今約180~150萬年前)等。
原先人們認為南方古猿阿法種是最早的,後來,考古學家在衣索比亞的阿法地區發現了一批化石,年代為距今440萬年前,這批化石被定名為「南方古猿始祖種」,這是現今所知最早的人類直接祖先。
從化石材料看,南方古猿的頭骨要比人類的短,其腦容量也要比人類的小,但腦結構卻與人類相近。南方古猿已經能夠直立行走,並使用天然工具,但還不能製造工具。
❹ 鮑氏之子文言文翻譯及原文
【原文】
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嘆曰:「天之於民厚矣!殖五穀,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如響。鮑氏之子年十二,預於次,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讀音ruì,吸血昆蟲)噆(讀音zǎn,叮咬)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注釋】
田氏:齊國姓田的(貴族)。
食:宴飲。
以:用來 。
為:給。
迭:更迭。交替地,輪流地。
預於次:參與在末座。預,參與。次,末座。
祖:古代祭祀的名稱。原指出行時祭祀路神,在這里只是祭祀(天地鬼神)之義。
和:應和。表示同意。
坐:通「座」,坐席,座位。
響:回聲。
徒:只。
類:種類;物類。
和:應和。表示同意。
蚊蚋噆膚:蚊蚋咬人的皮膚。蚋,生活在水中,能吸食人畜的血、類似蚊的一種昆蟲。
並:並且。
智力:智慧和力量。
豈本為人生之 本:本來,原本。
非相為而生:不是為了對方的生存而生存的。
噆:叮咬。
【翻譯】
齊國姓田的(權臣)出行前在廳堂設宴祭祀路神,(一起吃飯的)幕僚有上千人。宴席上有敬獻魚和大雁的,姓田的看了,於是感嘆道:「老天對民眾很厚道啊!生長五穀,孕育魚和鳥,用來享用。」所有食客高聲附和。
一個年齡十二歲姓鮑的小孩,在幕僚中排列在次等的位置,進言道:「不是您說的那樣。天地萬物和我們人類並存,只是種類不同而已。種類沒有什麼貴賤之分,只是因為大小、智力不同而互相制約,互相成為食物,並不是為了給誰吃而生存的。人類獲取可以吃的東西吃,難道是天為了讓人吃而孕育它們嗎?況且蚊蟲叮咬(人的)皮膚,虎狼吃肉,豈不是為了蚊蟲而孕育出人、為了虎狼而孕育有肉的生物了嗎?」
❺ 最早的猿人化石距今大約多少年他們又是怎樣生活的
據目前所擁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類的發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別是東非地區。
「東非人」及「能人」的發現,不僅揭開了東非地區一系列重要發現的序幕,而且將作為「缺環」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躍升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類的先驅者。」以利基夫婦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據此認為人類起源於非。
進入70年代,世界范圍內古人類學的重要發現和研究獲得了長足的進展。首先是在巴基斯坦波特瓦高原,之後又在匈牙利、土耳其、希臘、肯亞和我國發現了大量的古猿化石。雖然它們名稱不一,但基本可分為大小兩種類型,大的屬西瓦猿型,小的為拉瑪猿型,而且往往兩者並存。經過各方專家的比較研究,發現它們並非不同的種屬,而是雌雄個體而已。既然拉瑪猿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種屬,焉有人類祖先之說?人類的直系祖先曾一度因「拉瑪猿」而明朗過,現在又迷茫了。
但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為人們了解自身起源的奧秘打開了一條新的途徑。分子生物學,特別是分子人類學的發展,不僅從微觀分子水平上展示了人與其他靈長動物,特別與大猿類密切的血緣關系,而且依據遺傳物質的變異度,可以推算出它們分化的大致時間跨度。原先認為人和猿分離的時間大約為距今2000—2500萬年間,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的推算,只在距今400—500萬年間!
鑒於此,新的人類演化概念產生了,由此也決定了探索人類的發祥地不能再依據舊說行事。由於非洲大量涌現的南猿和早期人屬化石,人類早期階段的復雜圖景終於開始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自1924年找到首個幼年南猿頭骨以來的70餘年,在非洲有不下20個地點發現了最早階段的人類化石。1974年,由美國古人類學家約翰遜領導的多國考察隊,在衣索比亞的阿法地區發現了一具保存40%遺骸的被稱為「露西少女」南猿骨架,其生存年代超過300萬年,以後被訂名為「阿法南猿」。在阿法地區還曾發現一處埋有13個阿法南猿個體的骨骸,它提供了早期人類群居的證據,為此有人將之稱為人類的「第一家庭」。
90年代,非洲的古人類化石重要發現接連不斷。1992年,在衣索比亞的阿拉米斯發現距今440萬年的南猿化石,最初被命名為「始祖南猿」,經過進一步發掘與研究,更名為「始祖地棲猿」。1996年,來自13個國家40多位科學家組成的考察隊在阿法盆地的中阿瓦什地區,找到了距今250萬年的南猿化石。由於它在形態上混雜著接近人和許多不同類型南猿的特點,被認為是連接阿法南猿和早期人屬之間的一個新種代表,被訂名為「驚奇南猿」。在肯亞圖爾卡納湖東岸的庫比福拉地點,則相繼發現了阿法南猿、鮑氏南猿,「能人」,以及曾被叫做「1470號人」的頭骨化石。後者最後被訂名為「盧道爾夫人」,距今年代為190萬年,並被認為是人屬中的最早成員;在湖西岸,1985年曾發現有一具距今250萬年的頭骨,被命名為「衣索比亞南猿」,他是粗壯型南猿的祖先;1995年在西岸的卡那坡地點發現的距今410萬年的原始類型南猿化石,被命名為「湖濱南猿」。令人矚目的是,它們的下肢骨顯示出直立行走的特點,而上肢骨卻仍保留著上攀援的特點。這表明分子生物學所推測的距今500萬年人與猿分道揚鑣可能是對的。據目前所擁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類的發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別是東非地區。
大概在距今200萬年至180萬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進入亞洲和歐洲。
早在1907年發現的海德堡人,曾一度被視作歐洲的猿人或是向尼安德特人過渡的類型。1994—1996年,在西班牙北部阿塔普卡地區,發現了80多件人類化石,古地磁年代測定為距今78萬年以上,被認為是海德堡人的祖先。而在之前的1991年9月,在喬治亞東南邊境一個名叫德瑪尼西的地方,發現了一具保存完整齒列的下頜骨,形態呈直立人型。以後又發現比較完整的頭蓋骨化石。據古地磁年代測定為距今180萬年,故德瑪尼西人被認為是非洲以外已發現的年代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之一,也是迄今歐洲最早的人化石。
以色列出土的尼人類型的古人類化石也很著名,最近又以早期石製品引人注目。在以色列境內有一條約旦河谷,是東非大裂谷的北延部分。
1959年在這里發現烏貝蒂亞舊石器時代遺址。從該地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地層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和石制器,據古地磁法測得距今年代約在150萬至100萬年間。有些學者認為這個遺址是非洲之外最早的直立人文化遺址之一,它的主人可能是剛從「能人」演化而來的早期直立人。
我國在近半個世紀也發現了大量有關人類演化的化石材料。自50年代在雲南開遠發現古猿以來,70年代和80年代在雲南祿豐和元謀又相繼發現古猿化石,可分大小兩種類型。有些學者認為大型者可謂西瓦猿型,小型者屬拉瑪猿型。拉瑪猿作為人類遠祖的論點其時在我國正風行一時,所以有的學者認為人類遠祖已在中國找到,便將小型古猿命名為「中國古猿」,以表達人類起源於中國的美好願望。然而隨著科學界對拉瑪猿屬性認識的變更,國內有些學者將雲南不同地區的古猿歸屬到一個新屬,即祿豐猿屬之內。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它們只是雲南西瓦猿中不同的亞種。
60年代,陝西蘭田公主嶺和雲南元謀大那烏發現了直立人類型的蘭田人和元謀人,他們距今年代超出100萬年,後者甚至達到170萬年,成為目前已知中國境內最早的人化石。但遺憾的是,元謀人化石目前僅限於2枚上內側門齒,以及年代稍晚的一段脛骨,而在非洲發現的年代大致相同的卻有完整的骨架。雖然曾經有人將湖北建始地區發現的幾顆化石牙齒看作是與南猿類型接近的材料,但因材料太少未獲得學術界的承認。
1989年在湖北鄖縣找到2具原始人頭骨化石,一開始又將其歸於南猿之列,修理後發現乃屬直立人型。1980年在安徽和縣及1993年在江蘇南京也發現了直立人型頭骨化石。雖然對於它們的年代說法很多,但均未超出50萬年。
自1985年起,在四川巫山縣龍骨坡出土了一批早更新世哺乳動物化石,其中包含像人的1枚門齒和一段下頜殘塊,同時還宣稱出土了有人工痕跡的石製品。一開始它們被部分學者鑒定為直立人型,後來國外學者介入,認為與直立人形態差異大,而與非洲的「能人」和「匠人」相近,並進一步測定了其年代為距今180萬年以上,甚至超過200萬年。
進入90年代,非洲出土大量早期人化石,並且這些化石構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演化體系,而亞洲地區出土的化石很難與它相提並論。相較而言,非洲似更有條件作為人類的發祥地。古人類學的研究還表明:能人/盧道爾夫人具有較大的軀體和較重的腦量,故具有較強的體能和較高的智能,不僅已能製造工具,很可能還有較緊密的群體關系。加上新世時期古氣候的變化,引起生態環境的變化和哺乳動物的遷移,由此帶動了古人類群的遷徙。這些研究成果在90年代後期匯成「走出非洲」的假說。部分學者提出:大概在距今200萬年至180萬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進入亞洲和歐洲。以色列的烏貝蒂亞、喬治亞的德瑪尼西、巴基斯坦的伯比山以及我國的「巫山人」諸遺址,均被看作是早期人類遷徙途中的遺跡。以後,非洲的能人/盧道爾夫人演化為匠人,而在亞洲則演化直立人。也有人構想出另一種過程,即非洲早期人類首先遷徙到亞洲,演化為直立人後,又返回到非洲,並遷徙到歐洲。不過「走出非洲」尚有另層意思,即現代類型的智人也是由非洲的智人遷移到各洲去的,時間大約在距今10多萬年前,即所謂「夏娃說」。
發現早於2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國距今150—200萬年的古人類能站穩腳跟,更是當務之急。
20世紀80年代,我國有些學者在發掘和研究元謀西猿時,認為在元謀盆地小河地區豹子洞篝發現的古猿伴有石器。能製作石器,豈不是人?故將之訂名為「東方人」,並將其生存年代定在距今250萬年前。而在同一地區的蝴蝶梁子發現的一具幼年頭骨,鑒定為拉瑪猿型,認為是人類的祖先,後來宣稱在地層中也找到了「石器」,將之更名為「蝴蝶人」,其生存年代定為距今400多萬年前,並進而構築了「開遠拉瑪猿」——「祿豐拉瑪猿」——「蝴蝶拉瑪猿」(或「蝴蝶人」)——「東方人」——元謀猿人——昭通人(智人的早期代表)——西疇人、麗江人(智人的晚期代表)等相當完整的系列。鑒於此,有人提出滇中高原及其鄰區是人類起源的關鍵地區。但遺憾的是,早在70年代後期,學術界已拋棄拉瑪猿是人類遠祖的觀點。後經研究,所謂「蝴蝶人」的「石器」原來是天然石塊;而「東方人」的石器,後來被證明是地表上揀來的,而且時代甚晚。
1997年,我國啟動了尋找200萬年和更早時期人類的「攀登項目」,投入了不小力量,但迄今收獲甚微。後來在安徽繁昌發現了距今200—240萬年的石製品和骨器,發現物出自早更新世裂隙堆積中。但那到底是不是人工製品在學術界曾引起很大爭議。此外,光有石器還遠遠不夠,它只是間接證據,關鍵是找到人化石。
1999年在河北蔚縣上新世地層中找到了一件距今300萬年的石器,這遠遠超過了非洲發現的不超出260萬年的界限,並認為這是對人類非洲起源論的一次挑戰。但該標本發現於1990年,事隔9年後才公布於世令人費解。
中國學者要挑戰非洲起源論,就必須找出更多的早期人類化石。發現早於2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國距今150—200萬年的古人類能站穩腳跟更是當務之急。就連目前所認定的我國最早的元謀人化石,國內外有些學者認為其距今只有60萬年!我們必須找到更早時期的人類化石,而且這些化石能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使得非洲材料從屬於這個體系才行。我國的古環境條件不算太差,既然已發現了豐富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古猿化石,這樣的生存環境同樣適合早期人類生存。我們並不完全排除人類起源亞洲的潛在可能性,但僅有設想和沖刺的良好願望是遠遠不夠的。具有說服力的化石材料才最具科學性。
❻ 在歷史上,最早最早的出現在世界上第一個人是誰他<她>叫什麼名字
樓上說的「亞當」是西方的傳說,關於這個問題東西方都會有不同的解釋。當這些解釋都多少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下面我用科學的方法來回答這個問題:
確切的說第一個人是一個女人。因為從猿到人直立行走是一個必然過程。進入人類社會後便是母系氏族社會,可見女人在當時的勞動中是佔主導地位的。所以採摘果子,用前肢勞動的大多是女猿人,而變成人的第一個猿人也一定是女猿人也就是說第一個人是女人。
這種人與現在的猿差不多,只是能長時間站立。
歷史記載的是在公元前335—375萬年之間。
那時,人類還未出現可以記載的文字。所以,叫什麼名字就不得而知了。
❼ 姓鮑的全部資料
鮑姓排行
鮑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6%,居第一百七十三位。尤以青海、江蘇、山東、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五省鮑姓約佔全國鮑姓人口的70%。
■姓氏源流
鮑(Bào 鮑)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為春秋時夏禹裔孫敬叔之後,以邑(國)名為氏。據《姓苑》記載:「系出姒姓。夏禹後。春秋時杞公子有仕齊者,食采於鮑,因以命氏」。又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所載,春秋時,夏禹裔孫敬叔(即杞公子)仕齊,食采於鮑邑(原為夏朝的諸侯國,故城在今山東省歷城東三十里),其子叔牙以邑(國)名為氏,稱為鮑姓。
2、出自庖犧氏,即伏羲氏,其後有鮑姓。
3、出自他族中有鮑氏:
①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期,北魏代北地區少數民族俟力伐氏(一說為俟力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與漢族融合,遂改姓「鮑」,稱為鮑氏。另外,同時還有,代北的少數民族「鮑俎氏」也有改姓鮑的。
② 清滿洲八旗姓保佳氏、瓜爾佳氏等後均有改姓鮑者。
③ 景頗族金別氏,漢姓為鮑;佤族羊布拉氏(亦稱尤斯拜氏),漢姓為鮑。
④ 內蒙古東部蒙古孛兒只斤氏後改為鮑姓。
⑤ 今滿、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鮑叔牙。夏禹裔孫敬叔之子,春秋時齊國大夫。其父敬叔被封於鮑,叔牙開始以封邑為氏,稱鮑叔牙。叔牙少時與管仲友善,管仲家貧母老,他常給以資助,遂成莫逆之交。襄公亂政時,管仲隨公子糾奔魯,他隨公子小白出奔莒。及襄公被殺,小白得內援回國,被立為齊君,擬任他為上卿。他力勸桓公將囚拘的管仲開釋,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管鮑之交,世傳美談。鮑姓子孫也就尊這位德行高尚的鮑姓先人為其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鮑姓發源於今山東歷城,鮑叔牙的子孫在齊國世襲卿位,見於史冊的有玄孫鮑牽(鮑莊子),還有鮑文子、鮑蘇,並有裔孫鮑焦隱居於周的國都(今河南省洛陽)。戰國初,田氏代齊後,子孫有逃往今河北、河南、山東、江蘇間地者。兩漢時,鮑姓名人漸多,西漢末的鮑宣,乃渤海高城(今河北省鹽山)人,後被王莽所殺,他極有預見的在生前將長子鮑永、次子鮑升避居於上黨屯留(今屬山西省),鮑永子鮑昱、孫鮑德、玄孫鮑昂俱有名於當世,尤以鮑昱最為著名,他貴至宰相,為後世鮑姓上黨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東漢時還有扶風(今陝西省興平)人鮑鴻、鮑恢,京兆新豐(今陝西省臨潼)人鮑郵,東漢初的九江(今安徽省鳳陽)人鮑駿……。表明在秦漢之際,鮑姓已分布於黃河中下游地區,並有一支進入安徽。魏晉南北朝時期,繁衍於山東、江蘇間地,古屬東海郡之地的鮑姓人丁興旺,名家輩出,著名南朝樂府詩人鮑照即為此郡鮑姓之傑出代表。此郡鮑姓由於離東晉、南朝之國都南京較近,其由於仕宦、逃難進入今浙江、江蘇、湖北等地。此際,繁衍於上黨、泰山、河南郡的鮑姓亦呈族大人眾、名家輩出之態,昌盛為鮑姓上黨、泰山、河南郡望。唐末至五代的動亂導致鮑姓在今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定居下來。兩宋時,鮑姓發展出現了新特點,其除昌盛於山東外,繁衍於今安徽、江蘇、浙江等南方省份的鮑姓十分搶眼,名人輩出。元初、元末的動亂導致鮑姓向廣東、福建、廣西等地徙居。明初,山西鮑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安徽、江蘇、河北、河南等地。明中葉以後,鮑姓進入台灣省,有清一代,鮑姓分布愈廣。如今,鮑姓在全國分布很廣,尤以青海、江蘇、山東、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鮑姓約佔全國漢族鮑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鮑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七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六。
■歷史名人
鮑宣:渤海高城(今河北省鹽山東南)人,西漢大臣。好學明經,舉孝廉為郎,官至司隸。常上書諫爭,其言少而文多實。曾批評西漢末年「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
2006-12-12 20:52 回復 220.178.1.*2樓鮑永:上黨屯留人,漢初大臣。更始時任尚書僕射,行大將軍事,封為中陽侯。漢光武時出任魯郡太守,封關內侯。後又出任司隸校尉,東海相、袞州牧等。
鮑昱:上黨屯留人,東漢大臣。任汝南太守時,因郡多陂池,歲歲決壞,他征發民工,用石頭建造水門,攔泄得法,民以殷富。遷司徒,又代牟融為太尉。
鮑恢:扶風(今陝西省興平)人,東漢官吏。光武時,被鮑永辟為都官從事,抗直不避權貴。帝告誡貴戚,當斂手以避二鮑。
鮑信:泰山人,東漢末官吏。任騎都尉,避董卓之亂,引兵回鄉,旋為濟北相,與袁紹等共討董卓,後為黃巾軍所殺。其子鮑勛剛直守正,曹丕時拜侍御史,出為右中郎將。
鮑照:字明遠,東海(今江蘇省漣水)人,南朝宋文學家、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懷才不遇,羈族他鄉,受盡坎坷。所作樂府詩多寫邊塞戰爭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樂府對後世影響尤大。代表作為《擬行路難》,表現強烈的憤世激情。有《鮑參軍集》。
鮑靚:晉代道教徒。字太玄,東海人,或雲陳留人,或雲東海陳留人,或雲上黨人。漢司徒鮑宣之後。據《晉書》等記載,5歲時對父母說:「我本是曲陽李家子,9歲墜井死。」父母尋訪得李氏,推問,果符其說。靚兼學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圖》、《洛書》。遷南陽中部都尉,為廣東南海太守。曾入海遇風,煮白石充飢。曾與許謐往還。曾見仙人陰長生,得受道訣。為許邁、葛洪之師,葛洪之岳父。享年百餘歲。或雲年過七十而屍解。或雲後還丹陽,卒葬於召子岡。或雲於羅浮山得道。
鮑姑:名潛光(約309-363),上黨(今山西省長治)人,晉代廣東南海太守鮑靚之女,醫家葛洪之妻。鮑姑從小生長於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響,後從夫在廣東羅浮山行醫煉丹。鮑氏醫術精湛,尤長於灸法,以治贅瘤與贅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當地盛產的紅腳艾進行灸治,取得顯著療效。「每贅疣,灸之一炷,當即愈。不獨愈病,且兼獲美艷。」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針灸家。
鮑防:襄州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唐代大臣。玄宗時進士,累官至工部尚書,所至皆有政績。工詩,喜將針貶時弊入詩。
鮑超:字春亭,後改字春霆,四川省夔州(今奉節)人,行伍出身,清朝湘軍將領。曾救曾國藩於安徽祁門脫險,旋升提督。所部號「霆軍」,為湘軍主力。
鮑叔牙:春秋時齊國的大夫,以知人著稱。少年時和管仲友善,後因齊亂,隨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任命他為相,他辭謝,保舉管仲。後來齊國經管改革,日漸富強,齊桓公也成為春秋時期的首霸。
鮑敬言:晉朝思想家。他的「無君論」思想,部分內容保存於葛洪《抱朴子·詰鮑篇》中。其「無君論」思想,在當時玄學泛濫中放一異彩,閃爍著樸素唯物論的光輝。
鮑慎由:處州龍泉(今屬浙江省)人,北宋學者。哲宗時進士,累官工部員外郎。曾從王安石、蘇軾學,為文汪洋閎肆,詩尤高妙。有《夷白堂小集》。
鮑象賢:明朝時歙人,曾先後在七省十二任為官,有「仕不擇地,官不擇位」的名言,曾領兵鎮守南北邊陲,卒贈工部尚書,立坊旌表。
鮑承先:明末清初應州(今山西省應縣)人,初為明將,曾任參將。後降後金,曾獻離間計,使崇禎誤殺清之大患袁崇煥。後又建漢軍八旗,他隸正紅旗,官至宰相。現北京鮑家街即其府第。山西應縣鮑氏即其後裔。
鮑廷博:字以文。清朝安徽歙縣人。家中藏書極富。乾隆時繭訪遺書,廷博進家藏書600餘種。又校刊《知不足齋叢書》30集,每集8冊,收書200餘種,在清代叢書中,以精善見稱。著有《花永軒泳物詩存》。嘉慶十九年(1814年)逝世。終年86歲。
鮑先志:湖北省麻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兵團軍政治委員兼川東軍區萬縣軍分區政治委員,中共萬縣地委書記,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華東軍區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濟南軍區副政治委員。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
2006-12-12 20:52 回復 220.178.1.*3樓
■郡望堂號
1、郡望
上黨郡:古郡名。韓始置。西漢移治長子(今山西省長子西南),東漢移壺關(今山西省長治北)。隋唐上黨郡即潞州,治上黨,即今長治市。歷代轄境雖有變更,但均在晉東南。
東海郡:秦漢東海郡,治郯(今山東省郯城北),秦漢之際曾稱郯郡。東晉僑置於海虞縣(今江蘇省常熟)北境,旋移京口(今鎮江)。南朝齊移治漣口(今江蘇省漣水)。隋唐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朐山(今連雲港西南海州鎮)。
河南郡:漢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東北)。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泰山郡:西漢始置,治所在博(故城在今山東省泰安東南)。漢有博縣,唐為乾封縣,宋改乾封為奉符,即今泰安。金置泰安軍,改州。清雍正時有泰安府,東平、肥城等縣均屬此府。民國廢府。
2、堂號
清懿堂:常言道:「皇族有太廟,百姓有祠堂」。鮑氏「清懿堂」為頌揚鮑氏歷代烈女貞婦而建的紀念館,是中國少有的「女祠」。古代祠堂的修建,注入了濃厚的封建思想。在封建社會里,男為天,女為地,婦女的地位是絕對低下的。為了做到克勤克儉,恪守孝道,完成大禮的孝道,許多婦女「功名成就」面成了烈女和貞婦。其實這都是對婦女精神的一種壓迫和對幸福生活的剝奪。因此,男祠要大於女祠。修建女祠的原因,道來更是令人淆然淚下。
鮑姓主要堂號有:「清望堂」、「東海堂」、「亦政堂」、「上黨堂」、「舞鶴堂」、「泰山堂」、「道腴堂」、「河南堂」、「夷白堂」、「敦睦堂」、「敦本堂」、「報本堂」、「世孝堂」、「倫敘堂」、「正始堂」、「五思堂」、「一本堂」、「著存堂」等。
■宗族特徵
1、鮑姓是個人才濟濟,名家輩出的姓氏。
2、管鮑之交乃千古交友之典範。鮑叔牙對於管仲的那一份隆情高誼,不但達到了人類至高至美的人格境界,而且激勵鮑姓後人以此為楷模,交友要真誠、奉獻。
■鮑姓宗祠通用對聯
〖鮑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湖湘良吏;
東海閥閱。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景泰舉人鮑德,舒城人。知華容縣,興學業勸農,懲*理冤,治稱「湘湖第一」。下聯典指鮑姓望族出自東海等郡。
東海世澤;
太守家聲。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晉·鮑靚,為官東海太守。
才名孤雁;
節舉孝廉。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河南法掾鮑當,向郡守薛映獻《孤雁》詩雲:「天寒稻梁少,萬里孤雁進;不惜充軍庖,為帶邊城信。」映大贊賞。時人目之為「鮑孤雁」。下聯典指東漢孝子鮑昂,字叔雅,有孝義節行。連征不至,舉孝廉。卒於家。
參軍俊逸;
司隸端方。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南朝宋·文學家鮑照,字明遠,東海人,出峰貧寒,曾任秣陵令、中書舍人等職,後為臨海王劉子頊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劉子頊起兵失敗,他也被亂兵殺死。其詩表現了對當時土族專權的政治現狀的不滿,長於樂府,尤其擅長七言行歌,風格俊逸,對唐代詩人李白、岑參等多有影響;也擅長賦及駢文。有《鮑參軍集》。
令暉賦茗;
少君挽車。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宋·鮑照之妹,字令暉,有文才,著有《香茗集》。下聯典指西漢·鮑宣,甘守清貧,與妻桓少君,共挽鹿車歸鄉里。
〖鮑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豐歲歌神父;
厚誼重叔牙。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人鮑德,西漢鮑宣的曾孫,任南陽太守時,很多地方都受了災,只有南陽大豐收,吏民稱他為「神父」。因當地郡學荒廢,他又建起校舍,行禮奏樂,宴請讀書人,很受百姓歡迎。後官大司農。下聯典指春秋時齊國大夫鮑叔牙,與管仲相知最深。因齊國內亂,隨公子小白出奔呂國,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國,在爭奪君位中,小白得勝即位,是為桓公。桓公任命他為宰時,他推薦了管仲,後來齊國經管仲改革,日漸富強,使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曾說:「生我的是父母,最了解我的是鮑子。」
2006-12-12 20:52 回復 220.178.1.*4樓神明平冤獄;
校尉懲權豪。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監察御史鮑忠,字克禮,鄞人。巡按廣東,平反連州冤獄七十二人,人稱「神明」。下聯典指東漢司隸校尉鮑永,字君長,累以功封關內侯,為司隸校尉,以事劾趙王良、朝廷肅然。後為東海相。
詩韻如松竹;
畫法傳白陽。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宋詩人鮑照,擅長言詩,如七絕、七律等。他的詩作氣韻如松竹。下聯典指清代女畫家鮑詩。字令暉,平湖人。適秀水張氏,能詩善畫,說者謂其姊妹四人皆知書善畫。專學花卉,傳白陽法。
〖鮑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少君挽車垂譽;
令暉賦茗見才。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鮑宣之妻桓少君。下聯典指南朝宋·鮑照之妹。
〖鮑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法正風規漢太尉;
詩才俊逸鮑參軍。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太尉鮑煜。下聯典指南朝宋詩人鮑煦有《鮑參軍集》。
遠瞻城池山色里;
俯聆弦管水聲中。
——鮑君徽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女詩人鮑君徽《東亭茶宴》詩句聯。鮑君徽,字文姬。《全唐詩》中錄其詩四首。
〖鮑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春礿秋嘗,遵萬古聖賢禮樂;
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鮑君徽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廬江縣鮑家大院鮑氏宗祠聯。
■鮑姓典故、趣事
〖二鮑糾慝〗
漢光武帝的叔父,也就是被封為趙王的劉良,替中郎將束歙送喪歸來,在進入城門時,他的車與右郎將張邯的車相遇。因門道狹窄,兩輛車不能相錯而過。劉良見張邯的車擋了自己的去路,就喝斥張邯倒車,並把門侯岑尊召來,對他大聲責罵,並要他跪在他的馬頭前面叩頭認罪。
司隸校尉鮑水得知此事,十分氣憤,就上章彈劾劉良,說:「趙王劉良是諸侯藩臣,蒙皇帝鴻恩,入都待候,自應曉得門侯岑尊是國家的官員,不能隨意侮辱。然而他竟無視國法,肆意侵辱岑尊,犯了『大不敬』罪,應嚴厲懲處。」鮑永此舉,使朝臣莫不戒慎。後來,鮑永又把性格耿直、不避強暴的鮑恢提為都管從事。
光武帝向身邊的人說:「貴戚且宜斂手,以避二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鮑永、鮑恢剛直不阿,執法嚴明,即使貴戚也敢於觸犯,所以貴戚們應當趕緊收斂自己的違法亂紀活動,避免碰上這兩個人而吃苦頭。
後來人們將這句話概括為「二鮑糾慝」,用來詠頌執法者不畏權勢不畏權勢,敢於執法。
〖鮑家無懶橙〗
「鮑家無懶橙」道出了鮑家勤奮治家的風尚。
相傳乾隆時代,揚州分舊城與新城。鮑志道昌騰於鹽業,富甲江南,便於揚州新城蓋了一處府弟。落成那天,管家引鮑志道巡視了院庭,剛進大門,鮑志道指著大門兩旁各置的木橙問:「放置兩橙何意?」管家答道:「此橙曰懶橙。凡揚州大家館府均設此橙,是怕下人勞作過勤而便於休息,以此來顯示主人仁愛寬儒之風度。」鮑志道沉思片刻,吩咐管家:「撤除此橙。
自今以後,凡鮑家,不許有懶橙!」後來清代文人林蘇門作詩稱頌:「胡然無懶橙,只此一商家——守者勤勞慣,當門侍立斜」。於是「鮑家無懶橙」便成了揚州城達官貴府的一名言。
❽ 鮑德是鮑叔牙么 什麼含義
鮑德是西漢末年鮑永的孫子。永初從更始,後歸劉秀。有子名顯,昱子德。在《後漢書·鮑昱傳》末有一段關於鮑德的記載:
子德,修志節,有名稱,累官為南陽太守。時歲多災荒,唯南陽豐穰,吏人愛悅,號為神父。時郡學久廢,德乃修起橫舍,備俎豆黻冕,行禮奏樂。又尊饗國老,宴會諸儒,百姓觀者,莫不勸服。在職九年,微拜大司農,卒於官。
歷史上權威的三種姓氏學專著《姓源》、《元和姓繤》、《古今姓氏書辯證》上對鮑氏都有相同的記載:「系出姒氏,夏禹後。春秋時杞公子有仕齊者,食采於鮑,因以命氏。」大意是說鮑氏是夏禹的後代,春秋時杞國公子敬叔,到齊國做官,因功獲得鮑邑作為封地。
鮑叔牙在為齊桓公奪得王位後,拒絕了相位,並推薦了管仲,稱只有管仲能讓齊桓公稱霸,讓管仲稱相,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
鮑叔牙為大諫,考察官吏當中表現好的人,委派曼子考察非官吏和種田者當中表現好的人,委派高子考察工匠和商人當中表現好的人,委派國子管理訟獄,隰朋管理東方各國的事務,賓胥無管理西方各國的事務,弗鄭管理住宅。
在管仲死後,鮑叔牙堅持讓齊桓公辭退豎刁、易牙、開方三個奸臣果然使齊國由盛轉衰。
❾ 人類是什麼什麼生物呢人類又是什麼呢為什麼人類會活著的呢
人類(human):人的總稱。人類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具智慧的生物,也是地球目前居於統治者地位的物種。人:「能製造精緻的工具、並能熟練使用工具進行勞動,有豐富的思維能力,有判斷對和錯的能力,有呵護、愛護地球的能力,有創造能力和控制修復能力,「人」頭頂著天,腳踩著地,中國有句成語是這樣形容人的——頂天立地。「進化論」認為人類起源於類人猿,從靈長類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粒線體DNA與化石證明人類大約於20萬年前起源於東非。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具有高度發達的大腦,復雜的抽象思維、語言、自我意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類直立的身體構造使得人類的前肢可以自由活動,這讓富有智慧的人類掌握了遠超出其它任何物種的工具使用能力並最終發展出強大的勞動性和創造力。
中文名
人類
外文名
human
拉丁學名
Homo sapiens
綱
哺乳綱
種
人種
域
地球上智能最發達的生命體
1人類進化編輯
應該說明的是,由於出土的化石數量有限,而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都是不連續的,所以到2013年8月1日為止,我們對人類進化過程的了解,還只是初步的,相當概括性的。然而,即使從這個相當粗略的輪廓當中,已經足可以得出一些令人驚嘆不已、相當確切的結論和認識。那麼,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一些怎樣的啟示呢?
人類進化
首先,可以肯定人類確實是由類人猿、原始人和現代人類這樣一步步的進化而來的,而不是像聖經上所說的那樣,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間造出來的。對於這一點,除了那些狂熱的宗教信仰者之外,大概已經沒有什麼異議。為什麼會有一部分猿類能從動物群體中分化出來,最終進化成人呢?這完全是由於氣候變化所致。也就是說,氣候的變化是人類進化,當然也是其他生物進化的原動力之一。或者說,氣候變化正是人類進化的催化劑。在人和猿之間之所以會產生巨大的分化,正是因為它們的祖先寧肯跟著熱帶森林遷移,而我們的祖先卻勇敢地從茂密的森林走向了空曠的草地。
另外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是,人和動物都在進化之中,為什麼人類進化得如此之快,而動物進化得卻如此之慢呢?其根本的區別在於,動物在接近10億年的漫長時期中,是僅僅通過突變和自然淘汰而進化的。而人類在這短短的1400萬年的瞬息時刻卻發展和演化出了非遺傳性的繼承和演變系統,即通過獨一無二的文化媒介,把知識和傳統留給了後代。這完全是由於人類的大腦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要發達得多,因而能有日益增強的對環境的控制力量,例如利用穿獸皮、烤火、住山洞來造小氣候以利於自己的生存等。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日益發達的文化,從而使遺傳進化退居於次要的位置。由此可見,人類在控制本身進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僅次於生命的起源。
然而,有其利也必有其弊,大概正因為人類有了文化媒介可以把信息傳遞給後代,所以通過本身遺傳系統所傳遞的信息也就愈來愈少,例如人生下來不會蓋房子,必須要靠後天去學習。總之,動物有許多生存的本領是通過遺傳系統直接傳遞給後代的,而人除了吃喝哭叫之外,絕大部分生存本領卻只有靠後天去學習。
人是自然物質,順應著自己本身的運動規律運動。人類今後會變成什麼樣?
專家觀點
悲觀論者:人類的進化已經走到盡頭
英國倫敦大學教授斯蒂夫·瓊斯聲稱,現代人種的正面和負面突變都已經結束。照他看來,人類進化過程是建立在基因能改變活生物體去適應外部周圍環境的性能的基礎上,可現代人不僅幾乎喪失了對生物圈的依賴性,而且自己去改變它。
俄羅斯國立羅斯托夫大學的科研人員、哲學博士奧列格·瓦西里耶夫也認為,人類具有一些能導致其滅絕的弱點,比如低下的免疫性。瓦西里耶夫還認為,從生物學觀點來看這是很自然的事,因為猛獁就已經滅絕。而為了使人類消亡,如今有的是理由,有氣候變化因素,也有微生物突變因素,抗葯性。
樂觀主義者:我們的身上還會有所變化
變化之一:基因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喬納森·普里查德認為,人類已經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近1.5萬年來出現許多新的基因,比如說那些能保證吸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以及消化奶類的基因。正是由於有了它們,我們才能適應新的食物。順便說說,白皮基因也是新的,人們在遷居北部地區之後才開始有它們。
變化之二:面孔
全俄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生物學博士韋尼阿明·普列沙科夫斷言,人的臉孔在縮小,比1萬年前小了三分之一。最大的變化在頜骨和牙齒的布局與結構,這可能是因為人類再不用咀嚼堅硬東西的緣故,但與此同時,人類的腦顱變得更加突出。為什麼會這樣,科學家說到現在仍沒有弄清楚。
變化之三:身高
俄羅斯醫學科學院青少年衛生與健康研究所科研人員、生物學副博士尤利婭·雅姆波爾斯卡婭說:「中世紀騎士的盔甲今天只有半大孩子能穿。不過,從19世紀末人們的個子在長,到1960年長高了20厘米,半大孩子長170~178厘米成了家常便飯。只是從1985年起,全世界的人都在縮個子,高個兒都變得矮小,今天30歲的人平均身高只有165厘米。」
科學家還以俄羅斯人為例比較了一番,說明俄羅斯人的祖先一個個都長得高大魁偉,而現在的人則長得小柔弱和矮。
變化之四:大腦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生物學博士布魯斯·蘭認為,大腦在發生突變,這可能會導致出現一種新的更理性的人種。計算表明,頭小畸形基因從3.7萬年前的馬魯克農人起就開始變化,正是這些馬魯克農人首先在洞穴的四壁上畫畫。而第二個為人們所熟悉的ASPM基因,大約於5500年前開始在我們的大腦里演變,那時候人們已經識字,開始建造都市。
變化之五:繁殖
俄羅斯老年學研究所實驗部主任弗洛爾基斯認為,年輕姑娘的經期在提前,而女人的絕經期拖後5~6年,婦女的生育年齡在拉長,結果,人的壽命也在變長。
2生命周期編輯
人的生命開始於受精卵。男性通常通過性交的方式使得女性受精,有時也可能以人工受精。人在生長初期稱為受精卵,受精卵在女性的子宮歷時38周經過各種生長時期,最後終於變成胚胎,再變成胎兒。變成胎兒後,就可以准備出生,胎兒被女性從體內娩出後第一次靠自己呼吸的同時改稱為嬰兒。一直到成為嬰兒後,人才開始受到法律保護,少數某些地區可能由子宮內的胎兒時期就開始保護。直至生命的結束於死亡。
胎兒
與其他生物相比,人類的生產過程顯得復雜許多。長達24小時以上的痛苦分娩並不少見,有時甚至可能造成小孩或母親的傷害或死亡。直到20世紀在某些發達國家才有比較高的生產成功率。在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生產是否真的比較容易失敗還有爭議,因為這些地區的婦女聲稱她們所採用的自然分娩法不但較安全也較不容易對產婦與小孩造成傷害。
死亡往往帶來不舒服的感覺或是懼怕(參看瀕死經驗)。葬禮是人類社會的特色之一,通常也起因於對死後世界的信仰。但一個人長生的方式往往只能透過後人的膜拜與繼承。
3種族概念編輯
最早記載種族的文學作品,為古埃及的《地獄之書》,其中將人類分為「埃及人」、「亞洲人」、「利比亞人」和「努比亞人」四類,可看出這個分類融合了「種族」、「民族」、「國家」等概念。後來的中國、羅馬等文化比較注重於氏族,對於以外觀劃分的「民族」的認知則較少(Dikötter 1992Goldenberg 2003)。中國及周邊居住的是黃種人,古代往往認為華夏和四夷的人都是炎帝或者黃帝的子孫。不過古代中國後來也曾記載到白種人,一般稱其為「黃毛人」,唐朝以後也記載了黑種人。希臘、羅馬、中國等文化對外觀不同的「種族」也有一定的認識,同時也導致其古代文獻中(如中國的《山海經》)出現許多在遙遠地方所存在的奇異種族的描寫。同時也有一些羅馬作家認為種族的特徵是由居住環境決定的(Isaac 2004)。但在許多古代文明中,外表不同的人仍然可以通過採納所在社會的文化標准而成為該社會完全的一員(Snowden 1983;Lewis 1990)。古代猶太人以及歐洲中世紀根據《聖經》認為人類是挪亞三子閃、含以及雅弗的後代,地球由三洲組成,其中閃族為亞洲人,含族為非洲人,雅弗族為歐洲人。
近現代對於種族的理解是歐洲地理大發現時代的產物(Smedley 1999)。歐洲人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接觸到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民族,對於這些民族之間外表上的、行為上的、以及文化上的差異產生了許多猜想。同時由於非洲奴隸貿易使歐洲人的奴隸來源漸漸地由歐洲、中東轉變成非洲,歐洲也因此產生了將人類分類的動力,以作為奴役並虐待非洲人的理由(Meltzer 1993)。
通過借鑒希臘羅馬的文獻以及當時歐洲內部的關系,例如英格蘭人與愛爾蘭人之間的不和(Takaki 1993),歐洲人開始將自己以及其他民族劃分為外表、行為、能力皆有分別的群體,並把可以遺傳的外表特徵和內在的智力、行為、甚至道德水平互相聯系(Banton 1977)。雖然其他文化也有相似的觀點(Lewis 1990;Dikötter 1992),但是這種觀點開始影響社會的構造,主要是在歐洲及其殖民地開始的。
由於人類演化的各大區域內在直立人階段已經出現的一些地區性形態分化到了早期智人階段開始逐漸明顯起來,加上各地區不同的自然選擇作用,使得各地區的晚期智人在形態上出現了一些明顯的差異,人種分化形成了我們這種情況,即由於皮膚顏色、頭發的形狀與顏色、眼鼻唇等方面的不同,可將全世界的人類分為黃種人(又稱蒙古人種或亞美人種)、白種人(又稱高加索人種或歐羅巴人種)、黑種人(又稱尼格羅人種或赤道人種)和棕種人(又稱澳大利亞人種)這樣四大人種。
中國最先發現的化石晚期智人就是著名的周口店山頂洞人。這些化石是1933年在龍骨山的山頂洞中發掘出來的,包括完整的頭骨三個、頭骨殘片三塊、下頜骨四件、下頜殘片三塊、零星牙齒數十枚、脊椎骨及肢骨若干件。但是由於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以及後來的太平洋戰爭,這些材料和當時所有的北京猿人化石一起在幾個美國人手中被弄得不知去向。幸而在這批珍貴材料失蹤前他們被作成了模型,這些模型成為我們今天重新研究這一時間段人類發展狀況的重要依據。
在繼承從中國直立人到中國早期智人一脈相傳的黃種人所擁有的一系列獨特性狀的基礎上,中國的晚期智人已經基本上奠定了現代黃種人的特徵,雖然,在他們身上還或多或少地保存著一些原始性狀。在確定是屬於原始黃種人的前提下,山頂洞人與現代的中國人、愛斯基摩人和美洲印地安人特別接近,而柳江人則與發現於澳大利亞的凱洛頭骨有明顯的相似性狀。
澳大利亞所發現的人類化石都屬於現代智人,年代最早的也只有3萬多年,因此估計人類最早到達澳洲的時間不會早於5萬年前。
澳大利亞發現的人類化石明顯地分為兩種類型。一類骨骼粗壯、身材魁梧,例如科薩克人、塔爾蓋人、莫斯吉爾人、科阿沼澤人等;另一類骨骼較為輕巧、身材較為纖細,例如凱洛人、芒戈湖人等。他們的文化也不一樣。
這些骨骼粗壯的類型與爪哇發現的直立人及早期智人(昂棟人)在形態上有明顯的的相似性;另一方面,那些骨骼輕巧纖細的類型則與中國柳江人在頭骨上有明顯相似的性狀,顯示他們之間存在一定的親緣關系。此外,爪哇全新世的瓦賈克人類頭骨、菲律賓塔邦洞發現的人類頭骨化石,以及加里曼丹的尼亞頭骨和新幾內亞的艾塔普頭骨,都表現出一方面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相似、另一方面又和中國晚期智人所代表的原始黃種人相似的性狀。
上述這些事實說明,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起源可能有兩個來源。許多學者在分析了上面這些情況尤其是澳大利亞兩類不同的古人類化石的地理分布後相信,人類從亞洲向澳大利亞散布時曾經發生過兩次互不相關的遷徙:一次是南路,一批來自東南亞的骨骼粗大身材魁梧的人,從爪哇經過蒂汶遷入澳大利亞的西北部,然後沿其西海岸南下;另一次是北路,一批來自華南的骨骼輕巧身材纖細的人,經過印度支那、加里曼丹和新幾內亞遷入澳大利亞的東北部,然後沿其東海岸南下,其中的一部分還經過陸橋遷到塔斯馬尼亞。後來,這兩批來源不同的人群互相混居雜交,結果產生了現代澳洲土著人,他們的形態則介於兩種祖先類型之間。
在距今1萬多年以前的末次冰期,地球上溫度很低、冰川大規模發育,因而海平面較低,現代的白令海峽海底露出海面,形成了連接亞洲東北部和北美洲西北部的陸橋。一批生活在西伯利亞一帶的黃種人追趕著他們的獵物,穿過這個陸橋勇敢地踏上了北美大陸,並在隨後的歲月里逐漸發展散布到了整個美洲。
美洲土著人(包括印地安人和因紐特人)在形態上與西伯利亞和其它東亞地區的黃種人非常一致,因此他們與東亞黃種人分離的時間不會太長,估計最多不過1萬4千年~2萬年。
美洲大陸所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物為距今1萬1千5百年的尖狀器,1932年出土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克洛維斯附近;同時出土的有猛獁象的骨骼。在此之前,1926年曾在該州的福爾索姆附近,發現過時代稍晚的另一種尖狀器,伴有現已絕滅的一種野牛骨骼。
4人類研究史編輯
東非的發現
20世紀50年代後期,在非洲尋找人類化石的活動,逐漸轉移到東非的衣索比亞、肯亞和坦尚尼亞。東非的地質特點是,存在一條由南到北的大裂谷,其地表為一系列峽谷和湖泊。這個地區有幾百萬年以來大量火山噴發造成的火山沉積,這為同位素年代測定提供了良好材料。因而,埋藏在這些火山層中的化石的年代,可以被准確地測定出來。
路易斯.利基
1959年7月17日,經過30年的尋找,古人類學家路易斯·利基(Louis Leakey)及其妻子瑪麗·利基(Mary Leakey),終於在坦尚尼亞的奧杜威峽谷,發現了一個粗壯型南方古猿近乎完整的頭骨和一根小腿骨。頭骨特別粗壯,牙床上帶有碩大的臼齒。利基夫婦將這個頭骨所屬個體的種命名為鮑氏東非人(Zinjanthropus boisei),後又改為南方古猿鮑氏種(Australopithecus boisei)。他們認為,鮑氏種是粗壯種的東非變體。屬名Zinjanthropus的意思是「東非的人」,而boisei這個種名則緣於鮑伊斯(Charles Boise)。他曾支持過利基一家在東非的工作。用鉀-氬法測定化石的年代,確定「東非人」生活在175萬年前。在這次發掘中,還發現了石器和滅絕動物的被打碎的骨片(似乎是為取食營養高的骨髓而造成的)。「東非人」是否已能夠製造石器,甚至狩獵動物呢?從頭骨來判斷,要完成這樣復雜的技術操作和勞動,其腦子還是太小了。如果這些石器不是「東非人」製造的,那麼又是誰製造的?
1960年,在發現「東非人」頭骨地點的附近,路易斯·利基的兒子喬納森·利基(Jonathan Leakey)發現了一個10~11歲小孩的部分頭蓋骨和下頜骨,不同年齡人的手骨,一根成年人的鎖骨和近乎完整的足骨。1963年,在同一地點又發現了一件頭骨和附有大部分牙齒的下頜骨。對這些化石的研究表明,這是一種比「東非人」更進步的人。其腦量比「東非人」幾乎大出50%,頭骨的形狀更為進步,牙齒比「東非人」小,生活於178萬年前。根據達特的建議,路易斯·利基等將其命名為「能人」(Homo habilis),作為人屬的第一個早期成員。Homo habilis 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手巧的人」或「有技能的人」。
路易斯·利基相信,那些在「東非人」的發掘中找到的石器是「能人」製造的,破骨片也是「能人」打碎的。他認為,雖然南方古猿是人類早期祖先的一部分,但只有「能人」才繼續向後一階段的人類演化,並最終產生現代人。「東非人」和東非「能人」的發現,也是兩種類型的人科成員同時生活於同一地區的最早的證據。此後,在衣索比亞和肯亞,又發現了一批「能人」化石。其中最重要的,是1972年路易斯·利基的另一個兒子理查德·利基(Richard Leakey),在肯亞的圖爾卡納湖東岸發現的編號為KNM-ER1470的頭骨。
從60年代開始,在衣索比亞的奧莫河谷和阿法地區的哈達爾,發現了大量的南方古猿化石,包括從約350萬年前到150萬年前的人科化石。其中,1973年在哈達爾發現的構成一個膝關節的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的兩段骨頭,已顯示出具有直立行走功能。這些化石的年代為350萬年前。1974年,美國古人類學家約翰松(Donald Johanson)在同一地區發現了一具女人的大部分骨架,命名為「露西(Lucy)」。根據對她的骨盆、脊柱和膝蓋骨的研究,可以肯定她是兩足直立行走的,生存年代測定為340萬年前。
1976年,瑪麗·利基在坦尚尼亞的萊托里地區,發現了一組凝結於火山灰中的人類足跡。這組370萬年前留下的足跡相當完好,對其進行的年代測定也相當可靠。根據對足弓形態和步態的分析,可以認定是直立行走時留下的。上述發現是人類兩足直立行走最早的證據。
根據對哈達爾和萊托里化石的對比研究,約翰松等認為,這兩個地點的標本非常相似,即都能完全兩足直立行走,且都有較小的腦子和大的犬齒,故屬一類,應歸入一個新種--南方古猿阿法種(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他們認為,阿法種的一些性狀介於猿與人之間,但其似猿的性狀在明顯向人的方向轉變。因而,阿法種既是南方古猿非洲種的祖先,又是「能人」的祖先。阿法種一方面經過南方古猿非洲種變成粗壯種和鮑氏種,最終滅絕,另一方面發展成「能人」,再到直立人和智人。
到90年代初,在非洲發現的南方古猿已達5個種,即非洲種、阿法種、粗壯種、鮑氏種和衣索比亞種。這五種南方古猿分別歸類為前面所述的南方古猿纖細型和粗壯型。非洲種和阿法種屬於纖細型。其中,阿法種年代較早,以「露西」為代表;非洲種則年代稍晚,並且只在南非有發現。其餘3個種屬於粗壯型的南方古猿。衣索比亞種是根據一塊250萬年前的下頜骨命名的。這塊化石1967年發現於衣索比亞南部。許多古人類學家不承認這個種,認為應將其歸入鮑氏種。
90年代以後,東非的早期人類化石研究又獲得了新的突破。1994年,美國古人類學家懷特(Tim White)等宣布,他們在衣索比亞阿法盆地發現了440萬年前的大量人科化石,並命名為南方古猿始祖種(Australopithecus ramis)。Ramid在阿法語(當地的一種部落語言)中是「根」的意思。以此命名所發現的化石,表示這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直接祖先。在此之後,理查德·利基的妻子梅亞維·利基(Meave Leakey),與美國古人類學家沃克(Alan Walker),在肯亞圖爾卡納湖西岸,又發現了42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定名為南方古猿湖畔種(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由於學術界對始祖種的人科地位還有不同看法,因此通常都認為湖畔種是最早能直立行走的人科成員。
人類演化
自1924年達特首次發現南方古猿化石起,至今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已達7個種。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新的南方古猿化石的不斷發現,以及對所發現的化石進行的多學科研究,使學術界對涉及早期人類起源與演化的過程有了新的理解。首先,確立了南方古猿在整個人類演化系統上的地位。使得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與遺傳學家通過DNA研究計算出的人猿分離時間更為接近;其次,南方古猿屬內各個種,在化石特徵、生存年代、與後期的人屬在演化上的關系等方面的特點,使得人類學家認識到,人類的演化過程比原來想像的要復雜得多。在相同的時間范圍內,南方古猿的幾個種同時生存,但只有一個種群向人屬的方向演化,而其餘的種群最終都滅絕了。這說明人類的演化是按照「樹叢(bush)」的方式進行的,而不是按照傳統的直線狀方式進化的。這一點對於豐富生物進化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南方古猿的發現與研究,加深了人類對自身起源與演化過程的了解,推動了古人類學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利基家族對東非古人類的發現和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東邊的故事
學術界一般將人科分為南方古猿屬、能人屬、直立人屬和智人屬。南方古猿已知最早的人科成員。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促使南方古猿腦子擴大、並逐漸獲得直立行走和製造工具的能力,從而向人屬的方向轉化的呢?
1500萬年前的非洲,從西到東覆蓋著茂密的森林,居住著形形色色的靈長類動物,其中包括很多種類的猴子和古猿。可是在隨後的幾百萬年裡,那裡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致使生物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當時,非洲大陸東部下面的地殼沿著紅海,經過今天的衣索比亞、肯亞、坦尚尼亞一線裂開。結果,衣索比亞和肯亞的陸地像起泡那樣地上升,形成了海拔270米以上的高地。這些高大的隆起不僅改變了非洲的地貌,也改變了非洲的氣候。它破壞了以前從西到東一貫的氣流,使東部成為少雨的地區,喪失了森林生存的條件。連續的森林開始斷裂成一片片的小樹林,形成片林、疏林和灌木叢。大約在1200萬年前,持續的地質構造力量使這里的環境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形成了一條從北到南長而彎曲的峽谷。大峽谷的存在造成了兩種生物學效應:一是形成了妨礙峽谷東西兩側動物群交流的屏障;二是進一步促進了鑲嵌型生態環境的發展。有的專家認為,這種東西向的屏障對於人和猿的分支進化是極為重要的--使人和猿的共同祖先的群體分成兩部分。大峽谷西部的群體生活在濕潤的樹叢環境,最終成為現代的非洲猿類。而大峽谷東部的群體,為了適應開闊環境中的生活,發展了一套全新的技能(兩足直立行走、解放上肢、開始使用和製造工具),從而經過南方古猿向人屬方向轉化。法國古人類學家科龐(Yves Coppens)將這種演化的模式叫做「東邊的故事」。
考古新發現
據英國《每日郵報》2010年12月27日報道,以色列考古學家近日在該國一個洞穴中發現了距今約40萬年的數顆現代人的牙齒化石和其他遺跡。這是截止2010年發現的最早的此類遺跡,因此可能徹底推翻現代人起源於非洲的進化史理論,對人類史和考古學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特拉維夫大學的阿維·戈福爾教授和拉恩·巴爾卡伊博士在以色列中部格什姆山洞中發現了這些牙齒化石,該洞穴於2000年被發現,此後便一直是考古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以色列一個洞穴中發現的牙齒
這些牙齒化石形狀大小均和現代人的牙齒極為類似。經過X光和斷層掃描測定,它們距今約40萬年,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現代人化石,而此前在非洲找到的現代人化石僅有20萬年歷史。這項發現把現代人的起源年代往前推了15萬到20萬年。
除此以外,考古學家們還發現了人類打磨過的石刀石斧以及火石等人類活動遺跡。據此,他們認為當時的人類已經開始製作並使用石制工具、開始人工取火並且從事打獵和采礦活動。
根據這次重大發現,戈福爾教授和巴爾卡伊博士上周在著名的期刊《人類學》上共同發表文章稱:現代人的祖先不是起源於非洲,而是起源於中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