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高溫三伏天野生鱉會喜歡哪裡生活

高溫三伏天野生鱉會喜歡哪裡生活

發布時間:2022-09-18 03:17:56

❶ 甲魚喜歡在水庫的什麼地方

甲魚喜歡在水庫的什麼地方?我老爸以前養過仿野生甲魚,我來說說。

野生甲魚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喜歡安靜的環境,稍有點風吹草動就會潛入水中。而且喜歡在淺水區活動,特別是帶點沙的或有石頭的地方,所以去人煙稀少的地方,水淺帶沙的地方,可能會有收獲。

我們老家的水庫里,有一個叫烏龜山的地方,山的兩邊各有一條小河流,周邊都是沙土,由於在水庫中央,鮮有人去,以前專業抓鱉人士都會去那溜達,經常會有所收獲。據抓鱉人講,現在的甲魚藏的非常的隱蔽,很少能見到整個身體爬出來在石頭上直接曬太陽的甲魚了,現在主要就是躲草叢中伸出個頭來,一有風吹草動,就會立即潛逃。正是由於甲魚少了,隱藏的更好了,導致以前許多的捕甲魚能手失業了。

總之,甲魚喜歡比較安靜的環境,另一個就是淺水沙灘,水草叢中或石頭旁邊。這些地方都是甲魚的最愛。真正要想抓到甲,就應該多去這些地方,慢慢觀察,或許會有所收獲。但是現在甲魚的野生種群急劇減少,建議大家想吃還是吃養殖的吧!讓野生甲魚能更安全的生活,盡量多的繁殖下一代,別讓它在我們的生活中絕跡了。

水庫,是攔蓄水和凋節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築物。可以用來灌溉、發電、防洪和水產養殖。1985年,本人在家鄉一座叫東風水庫上工作,那是一座很小型的水庫,正常水面在6000畝。當時水庫除防洪蓄水,農田灌溉供水外,還養魚。

由於水庫中在養魚,除防洪或供水時間外,我們日常主要任務,就是沿水庫周邊巡邏,趕、抓在水庫中偷捕魚的人。在夏季巡邏過程中,經常看到甲魚在水庫坡邊曬太陽,晚間近岸邊水草叢中,也能看到甲魚在吃東西。夜間巡邏,在水庫岸上,抓到甲魚是常有的事。

以前,水庫里甲魚較多,在雜訊小,靠近岸邊的地方都能見到甲魚,水庫底地形復雜,人輕易不敢下去,有時在水庫的湖心小島上也可見到甲魚。

在水庫特別深的區域,沒有見到過甲魚,在岸邊曬太陽的甲魚,看見人則迅速爬進水裡,在近岸水中,頭往上一冒一冒。

天涼的時侯,會看到有人在淺水處抓到甲魚。有時還能逮到烏龜,家鄉有句俗話,叫做「龜在一灘,鱉在一灣」。很形象說明鱉在水庫生活的地方。

現在,野生甲魚非常少了。以前號稱「鱉動隊」(捕野生甲魚)的人,早已轉行干別的。

甲魚喜歡在水庫的什麼地方?

甲魚又名水魚、團魚、腳魚其學名為鱉,以前在我國是很常見的一類生物,小時記得經常可以在稻田裡抓到甲魚,但是從上世紀末開始野生甲魚的數量出現了急劇的下降,在很多地方都成為了人們的回憶。自然環境下甲魚一般喜歡棲息在水草多、小魚小蝦多的地方,那麼在水庫中甲魚又喜歡在什麼地方呢?

記得上世紀8年代末90年代初時,那時的野生甲魚特別值錢,所以我們那很多人都去外面捕甲魚,我們那有一個小的水庫那時據說一天有幾十起捕甲魚的人從那裡過。因為那裡甲魚是最多、最大個的,那時踏火的外公也喜歡去捕甲魚,有時會帶上我一快去(離外公家近),那時外公常說的一句是:桃花水發爬上灘,夏日炎炎歇樹間,九月重陽入水底,寒冬臘月鑽深潭。

這四句話足以概括甲魚的生活習性了,我們只需按這習性去找就會很容易了,桃花水發爬上灘,是說在每年的春季桃花開了之後甲魚開始出來活動,春雨過後這時甲魚開始產卵繁殖,這種季節的甲魚一般都是生活在有沙灘的地方,或是沙砂多的地方;而到了夏天高溫季節後則會跑到水涼的地方了,這時一般是向陰的地方活動的較多,到秋季之後天氣好時會轉到向陽的一方活動,而水溫一低側鑽水底過冬去了。

另外,在同一水體中,一般在水流稍緩、水草豐富或是小魚、小蝦的地方更易有甲魚活動,但是個人感覺這生物不太喜歡死水的地方,一般有點水流的地方才行,因些在水庫中一般在有沙石、周邊有水草且坡面較緩的地方都是甲魚比較理想的活動區域。

以上為踏火個人經驗、見解,僅供參考用,更多的水產、水族類經驗分享敬請關注踏火逍遙說魚,謝謝!

鱉是變溫動物,水陸兩棲,用肺呼吸。喜生活在江河、湖泊、池塘中。常浮到水面,伸出吻尖進行呼吸,也常在陸地活動曬背。鱉對外界溫度變化十分敏感,生活規律與外界溫度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10~12℃時,鱉進入冬眠,杭嘉湖地區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的4月中旬前後是鱉的冬眠期。春季水溫上升到15℃左右時,從冬眠中逐漸蘇醒並開始攝食。20℃以上時,雌雄鱉進行交配產卵。鱉有護卵的習性.產卵後會在產卵地不遠的水中守護.以防天敵傷害.25~30℃是鱉攝食生長的最適溫度范圍,也是人工養殖的最好季節。超過33℃時,尋洞「避暑」。人工養殖中,因鱉生性好鬥,大小鱉不宜混養。

群體間恃強凌弱現象很普遍,食物缺乏時會殘食同類。

鱉的生活習性可歸納為「三喜三怕」,即喜靜怕驚,喜陽怕風,喜潔怕臟。鱉對周圍環境的聲響反應靈敏,只要周圍稍有動靜,鱉即可迅速潛入水底淤泥中。

在自然環境中,甲魚喜歡棲息於水質清潔的江河、湖泊、水庫、池塘等水域,風平浪靜的白天常趴在向陽的岸邊曬太陽(俗稱曬背),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殺死體表的致病菌,促進受傷體表的癒合,通過曬背提高體溫,促進食物消化。生性機敏.有輕微的驚動就會迅速的潛入水底一動不動.並且有判斷逃跑路徑的能力。

對於釣甲魚來說,選擇在什麼樣的位置是非常的重要。只有選擇了好的釣點才有可能的釣到甲魚,不然的話很容易空手而歸的,那麼在釣甲魚的位置上到底該如何的選擇呢?

甲魚是比較喜歡曬自己的背殼的,而且在陽光充足,氣溫較高的時候,甲魚換氣的頻率也比較高,所以在晴天的時候對於釣點要選擇在石頭邊上。那是甲魚經常活動和覓食的地方,而且還方便甲魚換氣,所以在陽光充足的天氣里,要選擇在石頭邊上進行釣甲魚。

甲魚視覺、嗅覺、聽覺都是十分的靈敏,它本身還比價膽小,所以在有風的時候甲魚一般是不會出現的,這時就要選擇在背風的環境下去釣甲魚。只有在背風的水面當中,甲魚才會感覺有安全感,這時它才會出來覓食和活動。

一般對於甲魚來說,水草多的地方吃的也比較的多,但是對於釣甲魚的人來說的話,卻不是一個好的帶點。在水草復雜的情況下,甲魚 不容易發下魚兒,而且在甲魚咬鉤的時候也不容的將它提出水面,所以在選釣點的時候要記得避開水草對的地方。

我們老家的水庫里,有一個叫烏龜山的地方,山的兩邊各有一條小河流,周邊都是沙土,由於在水庫中央,鮮有人去,以前專業抓鱉人士都會去那溜達,經常會有所收獲。據抓鱉人講,現在的甲魚藏的非常的隱蔽,很少能見到整個身體爬出來在石頭上直接曬太陽的甲魚了,現在主要就是躲草藏中伸出個頭來,一有風吹草動,就會立即潛逃。正是由於甲魚少了,隱藏的更好了,導致以前許多的捕甲魚能手失業了。甲魚是比較喜歡曬自己的背殼的,而且在陽光充足,氣溫較高的時候,甲魚換氣的頻率也比較高,所以在晴天的時候對於釣點要選擇在石頭邊上。那是甲魚經常活動和覓食的地方,而且還方便甲魚換氣,所以在陽光充足的天氣里,要選擇在石頭邊上進行釣甲魚。甲魚視覺、嗅覺、聽覺都是十分的靈敏,它本身還比價膽小,所以在有風的時候甲魚一般是不會出現的,這時就要選擇在背風的環境下去釣甲魚。只有在背風的水面當中,甲魚才會感覺有安全感,這時它才會出來覓食和活動。稍有風吹草動,立即潛入水中。在溫暖季節,每到氣壓低的陰雨天,鱉也紛紛游到水面呼吸,有時全身露出水面。尤其在陰雲密布、大雨滂沱、江河漲水、驚濤拍岸時,常有幾十公斤的老鱉探頸張望。

甲魚一般喜歡有草或者有泥或者石頭的地方!甲魚是變溫動物,為水陸兩棲,用肺呼吸,所以在養鱉池的周圍或中心要有足夠面積的陸地沙灘以便它進行陸上活動。甲魚的生活習性可歸納為「三喜三怕」,即喜靜怕驚,喜陽怕風,喜潔怕臟。甲魚對周圍環境的聲響反應靈敏,只要周圍稍有動靜,甲魚即可迅速潛入水底淤泥中。

鱉為水生雜食動物,喜食動物性餌料。幼鱉以水生昆蟲、水蚯蚓、蝌蚪、小蝦等為食。成鱉攝食田螺類,蛤蜊等軟體動物、魚、蝦以及動物屍體(因追不到魚),也食蔬菜、水果、雜糧等植物性飼料。

魚戀灣,鱉戀灘。

甲魚喜歡在水庫什麼地方?這個問題在前幾個月還真難倒我了,雖然本人對野生甲魚習性,特徵,顏色等了如指掌,那隻是針對河流,湖泊里的野生甲魚,我們家鄉沒有山,僅有的一座山是挨著湖北的我們這邊也叫「黃山」,別名黃山頭,山不大高,山上有一幾座廟,湖南湖北分別管轄,因為我們這邊都是平原河流眾多,所以對山很稀奇,那個時候空氣很好,平時天晴就可以遠遠望到「黃山」,那個時候一到春天,學校組織春遊就是去到那裡,還是騎自行車去的,一到山腳下,聽到號令,我們幾個男生就一口氣爬到山頂,站在山巔俯瞰湖南湖北星羅棋布的稻田綠色,公里都成了羊腸小道了,真是心曠神怡,渴了就捧幾口山泉水喝,餓了就吃學校發的饅頭,現在想想,那個時候就簡單成這樣,照樣興高采烈甚至流連忘返……

前幾個月我一個專門給我供貨的朋友(他和其他幾個夥伴都是組團打野生甲魚為生的專業打甲魚高手)微信給我留言,讓我去到我們常德桃源(桃源就是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的原型之地)桃花源現在搞的真漂亮,除了游覽桃花源景區,過秦人洞豁然開朗,忽見桃花林,遍地桃花盛開非常美麗,景區外現在是桃花源古城,非常壯觀和熱鬧,可以吃桃源土雞,野生竹鼠,品嘗一下桃源特有的桃源擂茶,非常值得一來。他告訴我在桃源夷望溪水庫那裡打野生甲魚,我知道那裡,那裡真是山清水秀,景色非常迷人雖然還沒有怎麼開發,來往的遊人還是絡繹不絕,基本都是自駕游,或者三五好友相約來這里感受一下自然美景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他們在一個水庫里,需要渡船去到那裡,聽說收獲可觀,甲魚質量非常好,才答應驅車到了那裡,渡船過河後在水庫邊隱約見到他們,又不敢大聲喊,怕驚動野生甲魚不冒頭,才小心翼翼沿水庫邊接近他們,一看他們的收獲,非常棒的幾只大貨,每隻都在三斤以上,,過了一段時間陸續又打了幾只,時近中午,為了犒勞他們,找了一戶農家,和戶主商量能否宰一隻他家土雞,弄幾個小菜,搞點自己釀的玉米高粱酒就行,山裡農民非常善良也非常好客,看到我們是安鄉老遠來的是稀客,還不準備收我們錢,我再三說不收錢我們就不吃了,幸苦弄一桌菜,還把他家生蛋的土雞宰了,太不過意了,等了個把小時見菜飯都弄好了,我去到水庫邊喊他們過來吃飯,我才發現他們今天來了六個人,看著滿滿一桌農家飯真的是口水都掉下來了,香噴噴的土雞,河裡的野生魚,自己家的小菜,辣椒炒肉,戶主親自作陪,幾個人真是大快朵頤啊,酒過三巡時,話題就轉到,水庫里甲魚喜歡呆在什麼地方?

為什麼他們一來就能夠准確找到甲魚冒頭的地方,進而打到甲魚,他們才是真正的內行,也許是酒精的作用,他們才侃侃而談,告訴我,水庫一般甲魚喜歡呆在哪裡?在陌生的水庫你首先觀察哪裡是緩坡,哪裡是陡峭的地方,一般陡峭的地方水深還沒什麼小雜魚,也沒有螺絲蚌殼之類的甲魚食物,更沒有什麼甲魚偶爾食用的嫩草,一般水庫里甲魚會在淺水區附近,一是甲魚喜愛曬太陽,曬太陽有兩種好處,一是靠曬太陽紫外線殺死身上寄生蟲及各種細菌和恢復甲魚外傷。二是野生甲魚是冷血動物它靠曬太陽提升及平衡體溫。

二是淺灘多小雜魚及各種螺絲蚌殼和水草,物質極為豐富,方便它就近捕食

三是淺水區岩石多,水草豐富,野生甲魚很多時候是用守株待兔的捕食方法,因為在水裡它是不可能游的過魚的,敏捷度也不會有魚高,往往它會多重岩石底下或者縫隙里,及水草茂盛的裡面,等獵物靠近再迅猛一擊,就會把獵物包進嘴裡了,這里還有一個小常識告訴大家,純野生甲魚在有岩石的地方生活無論是河流湖泊還是水庫,有一個顯具的特徵就是它背上有一道深深的凹痕,這就是它長年累月趴在岩石底下捕食,久而久之壓迫成那樣的。這種辨識發非常靠譜。

野生甲魚在水庫里哪裡?一般它集中在淺水區岩石,水草茂盛的地方。歡迎各位朋友我們一起來探討野生甲魚相關咨詢,同時也歡迎全國野生甲魚愛好者您如果有需要可以私信亦或在評論區留言,謝謝!

甲魚大多藏在水庫的北岸,北岸座北朝南,避風向陽。甲魚大多藏在細砂與粗砂參半的地方。粘土處不藏甲魚。

甲魚大多藏在水庫邊石頭稀疏的地方。

甲魚大多藏在深潭、回灣、暗流段的岸邊。

甲魚愛棲息在岸邊坡度既不太陡,也不太平的地段。在漲水季節,漲水後,如果灘長500米,甲魚在灘的兩端,如果灘長10米,甲魚在灘的中間。

如果河中間有島嶼,甲魚在島的周邊。晚上甲魚一般藏在水深在10-40厘米的岸邊。

❷ 甲魚喜歡在什麼地方什,什麼時 候釣甲魚最好

甲魚喜歡在河灣、草叢中有亂石、沙礫底質的淺水區棲息,除了經常上岸覓食以外,每年6~7月會在水邊泥沙中產卵並留下足跡,若發現足跡就可判斷這個水域有甲魚,可在附近水面作釣,若水面出現兩行甲魚在水底爬行時特有的「魚星」也可在魚星前面下鉤。

在垂釣甲魚的時候,就需要根據它們的特徵准備最合適的餌料。甲魚喜歡吃肉,不太喜歡吃素,所以垂釣甲魚時最合適的餌料都是肉類,這樣味道才更容易將甲魚吸引過來。

甲魚常用釣法

1、海竿拉釣:將竿遠投後稍等片刻再緩慢收線,突然出現類似「掛鉤」的阻力感時暫停收線,甲魚吞餌後會有明顯的拽力感,此時要迅速揚竿收線,先將其拉離水底。

2、搖竿插釣:竹條或柳條的粗端削尖,細端拴上漁鈴和釣線,釣線可用長1.5~2.0米的大號防咬線,綁上甲魚鉤,鉤上掛餌後投入水中,然後插在岸邊即可等魚上鉤。

3、普通釣法:普通釣法是在釣鯽魚的同時兼釣甲魚,原因是鯽魚窩子有時會有甲魚前來覓食,用普通魚鉤釣上甲魚是常有的事,但作釣時要一發現甲魚星就馬上下鉤。

❸ 甲魚喜歡在水庫的什麼地方

甲魚喜歡在水庫的什麼地方?

甲魚又名水魚、團魚、腳魚其學名為鱉,以前在我國是很常見的一類生物,小時記得經常可以在稻田裡抓到甲魚,但是從上世紀末開始野生甲魚的數量出現了急劇的下降,在很多地方都成為了人們的回憶。自然環境下甲魚一般喜歡棲息在水草多、小魚小蝦多的地方,那麼在水庫中甲魚又喜歡在什麼地方呢?

記得上世紀8年代末90年代初時,那時的野生甲魚特別值錢,所以我們那很多人都去外面捕甲魚,我們那有一個小的水庫那時據說一天有幾十起捕甲魚的人從那裡過。因為那裡甲魚是最多、最大個的,那時踏火的外公也喜歡去捕甲魚,有時會帶上我一快去(離外公家近),那時外公常說的一句是:桃花水發爬上灘,夏日炎炎歇樹間,九月重陽入水底,寒冬臘月鑽深潭。

這四句話足以概括甲魚的生活習性了,我們只需按這習性去找就會很容易了,桃花水發爬上灘,是說在每年的春季桃花開了之後甲魚開始出來活動,春雨過後這時甲魚開始產卵繁殖,這種季節的甲魚一般都是生活在有沙灘的地方,或是沙砂多的地方;而到了夏天高溫季節後則會跑到水涼的地方了,這時一般是向陰的地方活動的較多,到秋季之後天氣好時會轉到向陽的一方活動,而水溫一低側鑽水底過冬去了。

另外,在同一水體中,一般在水流稍緩、水草豐富或是小魚、小蝦的地方更易有甲魚活動,但是個人感覺這生物不太喜歡死水的地方,一般有點水流的地方才行,因些在水庫中一般在有沙石、周邊有水草且坡面較緩的地方都是甲魚比較理想的活動區域。

以上為踏火個人經驗、見解,僅供參考用,更多的水產、水族類經驗分享敬請關注踏火逍遙說魚,謝謝!

水庫,是攔蓄水和凋節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築物。可以用來灌溉、發電、防洪和水產養殖。1985年,本人在家鄉一座叫東風水庫上工作,那是一座很小型的水庫,正常水面在6000畝。當時水庫除防洪蓄水,農田灌溉供水外,還養魚。

由於水庫中在養魚,除防洪或供水時間外,我們日常主要任務,就是沿水庫周邊巡邏,趕、抓在水庫中偷捕魚的人。在夏季巡邏過程中,經常看到甲魚在水庫坡邊曬太陽,晚間近岸邊水草叢中,也能看到甲魚在吃東西。夜間巡邏,在水庫岸上,抓到甲魚是常有的事。

以前,水庫里甲魚較多,在雜訊小,靠近岸邊的地方都能見到甲魚,水庫底地形復雜,人輕易不敢下去,有時在水庫的湖心小島上也可見到甲魚。

在水庫特別深的區域,沒有見到過甲魚,在岸邊曬太陽的甲魚,看見人則迅速爬進水裡,在近岸水中,頭往上一冒一冒。

天涼的時侯,會看到有人在淺水處抓到甲魚。有時還能逮到烏龜,家鄉有句俗話,叫做「龜在一灘,鱉在一灣」。很形象說明鱉在水庫生活的地方。

現在,野生甲魚非常少了。以前號稱「鱉動隊」(捕野生甲魚)的人,早已轉行干別的。

甲魚喜歡在水庫的什麼地方?我老爸以前養過仿野生甲魚,我來說說。

野生甲魚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喜歡安靜的環境,稍有點風吹草動就會潛入水中。而且喜歡在淺水區活動,特別是帶點沙的或有石頭的地方,所以去人煙稀少的地方,水淺帶沙的地方,可能會有收獲。

我們老家的水庫里,有一個叫烏龜山的地方,山的兩邊各有一條小河流,周邊都是沙土,由於在水庫中央,鮮有人去,以前專業抓鱉人士都會去那溜達,經常會有所收獲。據抓鱉人講,現在的甲魚藏的非常的隱蔽,很少能見到整個身體爬出來在石頭上直接曬太陽的甲魚了,現在主要就是躲草叢中伸出個頭來,一有風吹草動,就會立即潛逃。正是由於甲魚少了,隱藏的更好了,導致以前許多的捕甲魚能手失業了。

總之,甲魚喜歡比較安靜的環境,另一個就是淺水沙灘,水草叢中或石頭旁邊。這些地方都是甲魚的最愛。真正要想抓到甲,就應該多去這些地方,慢慢觀察,或許會有所收獲。但是現在甲魚的野生種群急劇減少,建議大家想吃還是吃養殖的吧!讓野生甲魚能更安全的生活,盡量多的繁殖下一代,別讓它在我們的生活中絕跡了。

鱉是變溫動物,水陸兩棲,用肺呼吸。喜生活在江河、湖泊、池塘中。常浮到水面,伸出吻尖進行呼吸,也常在陸地活動曬背。鱉對外界溫度變化十分敏感,生活規律與外界溫度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10~12℃時,鱉進入冬眠,杭嘉湖地區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的4月中旬前後是鱉的冬眠期。春季水溫上升到15℃左右時,從冬眠中逐漸蘇醒並開始攝食。20℃以上時,雌雄鱉進行交配產卵。鱉有護卵的習性.產卵後會在產卵地不遠的水中守護.以防天敵傷害.25~30℃是鱉攝食生長的最適溫度范圍,也是人工養殖的最好季節。超過33℃時,尋洞「避暑」。人工養殖中,因鱉生性好鬥,大小鱉不宜混養。

群體間恃強凌弱現象很普遍,食物缺乏時會殘食同類。

鱉的生活習性可歸納為「三喜三怕」,即喜靜怕驚,喜陽怕風,喜潔怕臟。鱉對周圍環境的聲響反應靈敏,只要周圍稍有動靜,鱉即可迅速潛入水底淤泥中。

在自然環境中,甲魚喜歡棲息於水質清潔的江河、湖泊、水庫、池塘等水域,風平浪靜的白天常趴在向陽的岸邊曬太陽(俗稱曬背),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殺死體表的致病菌,促進受傷體表的癒合,通過曬背提高體溫,促進食物消化。生性機敏.有輕微的驚動就會迅速的潛入水底一動不動.並且有判斷逃跑路徑的能力。

我們老家的水庫里,有一個叫烏龜山的地方,山的兩邊各有一條小河流,周邊都是沙土,由於在水庫中央,鮮有人去,以前專業抓鱉人士都會去那溜達,經常會有所收獲。據抓鱉人講,現在的甲魚藏的非常的隱蔽,很少能見到整個身體爬出來在石頭上直接曬太陽的甲魚了,現在主要就是躲草藏中伸出個頭來,一有風吹草動,就會立即潛逃。正是由於甲魚少了,隱藏的更好了,導致以前許多的捕甲魚能手失業了。甲魚是比較喜歡曬自己的背殼的,而且在陽光充足,氣溫較高的時候,甲魚換氣的頻率也比較高,所以在晴天的時候對於釣點要選擇在石頭邊上。那是甲魚經常活動和覓食的地方,而且還方便甲魚換氣,所以在陽光充足的天氣里,要選擇在石頭邊上進行釣甲魚。甲魚視覺、嗅覺、聽覺都是十分的靈敏,它本身還比價膽小,所以在有風的時候甲魚一般是不會出現的,這時就要選擇在背風的環境下去釣甲魚。只有在背風的水面當中,甲魚才會感覺有安全感,這時它才會出來覓食和活動。稍有風吹草動,立即潛入水中。在溫暖季節,每到氣壓低的陰雨天,鱉也紛紛游到水面呼吸,有時全身露出水面。尤其在陰雲密布、大雨滂沱、江河漲水、驚濤拍岸時,常有幾十公斤的老鱉探頸張望。

甲魚一般喜歡有草或者有泥或者石頭的地方!甲魚是變溫動物,為水陸兩棲,用肺呼吸,所以在養鱉池的周圍或中心要有足夠面積的陸地沙灘以便它進行陸上活動。甲魚的生活習性可歸納為「三喜三怕」,即喜靜怕驚,喜陽怕風,喜潔怕臟。甲魚對周圍環境的聲響反應靈敏,只要周圍稍有動靜,甲魚即可迅速潛入水底淤泥中。

鱉為水生雜食動物,喜食動物性餌料。幼鱉以水生昆蟲、水蚯蚓、蝌蚪、小蝦等為食。成鱉攝食田螺類,蛤蜊等軟體動物、魚、蝦以及動物屍體(因追不到魚),也食蔬菜、水果、雜糧等植物性飼料。

甲魚主要生活在湖泊、池塘、水庫、三角灣和流動緩慢的河裡。

甲魚是變溫動物,為水陸兩棲,用肺呼吸,所以在養鱉池的周圍或中心要有足夠面積的陸地沙灘以便它進行陸上活動。甲魚的生活習性可歸納為「三喜三怕」,即喜靜怕驚,喜陽怕風,喜潔怕臟。甲魚對周圍環境的聲響反應靈敏,只要周圍稍有動靜,甲魚即可迅速潛入水底淤泥中

對於釣甲魚來說,選擇在什麼樣的位置是非常的重要。只有選擇了好的釣點才有可能的釣到甲魚,不然的話很容易空手而歸的,那麼在釣甲魚的位置上到底該如何的選擇呢?

甲魚是比較喜歡曬自己的背殼的,而且在陽光充足,氣溫較高的時候,甲魚換氣的頻率也比較高,所以在晴天的時候對於釣點要選擇在石頭邊上。那是甲魚經常活動和覓食的地方,而且還方便甲魚換氣,所以在陽光充足的天氣里,要選擇在石頭邊上進行釣甲魚。

甲魚視覺、嗅覺、聽覺都是十分的靈敏,它本身還比價膽小,所以在有風的時候甲魚一般是不會出現的,這時就要選擇在背風的環境下去釣甲魚。只有在背風的水面當中,甲魚才會感覺有安全感,這時它才會出來覓食和活動。

一般對於甲魚來說,水草多的地方吃的也比較的多,但是對於釣甲魚的人來說的話,卻不是一個好的帶點。在水草復雜的情況下,甲魚 不容易發下魚兒,而且在甲魚咬鉤的時候也不容的將它提出水面,所以在選釣點的時候要記得避開水草對的地方。

洞穴夠大夠深、不易被人類或天敵發現,發現也易逃走,最後是有配偶[笑哭][笑哭][笑哭]

魚戀灣,鱉戀灘。

❹ 老鱉吃什麼食物,老鱉怎麼養才不會死掉

幼年老鱉和成年老鱉所吃的食物有所不同,幼年老鱉主要以水生昆蟲以及小蝦等生物為食,而成年鱉除了會吃魚蝦外,也會吃蔬菜以及水果,在食物缺乏時也會吃同類。老鱉(甲魚)主要生活在干凈的湖泊或者水庫中,生性兇猛好鬥卻膽小怕驚,如果周圍有響動,它們便會馬上潛入水底的淤泥中。
一、老鱉吃什麼食物
1、幼年老鱉主要以水生昆蟲、蝌蚪、小蝦等生物為食,而成年鱉主要吃田螺類、蛤蜊、魚、蝦等食物,也會吃蔬菜、水果、雜糧等食物,屬於水生雜食動物。
2、老鱉又被稱為甲魚,生性兇猛好鬥,恃強凌弱現象在老鱉群體中很常見,當食物缺乏時也會殘食同類。不過它膽子比較小,對周圍的聲音很敏感,當周圍有動靜後會立即潛入水底的淤泥中。
3、老鱉主喜歡生活在湖泊、水庫、池塘等水質干凈的水域里,在白天的時候會趴在岸邊曬太陽(曬背),通過曬背提高體溫,促使食物盡快消化。
二、老鱉怎麼養才不會死
1、建造場地
(1)要求池塘底部平坦,而且有厚度25cm左右的淤泥,水深一般為1.8-2.5m。
(2)周邊有充足的水源且水質良好,沒有污染,並做好防逃設施,在池塘中搭建供甲魚休息、曬背的餌料台。
2、飼喂管理
(1)飼料以動物蛋白為主,植物蛋白為輔,一般可選擇小雜魚、動物內臟及下腳料、鮮嫩水草、瓜果、蔬菜莖葉等食物。
(2)飼喂完畢後及時把撈出殘餌,避免殘餌在水中發霉變質,污染水質。
3、日常管理
(1)在放養老鱉的初期,一般需將水位保持在80-100cm,此後水位隨著水溫的升高、個體的增長慢慢的增加。在春秋兩季,每半月加註1次新水,夏季每周加註1次新水,而在高溫季節(夏季以及初秋)時需要適當的提高水位。
(2)每天堅持巡塘,觀察老鱉的活動、攝食以及生長情況,並根據它們的情況合理調整投喂量,如果池塘里沒有足夠的氧氣,可用增氧機進行增氧,並針對疾病的種類及時對症治療。

❺ 野生甲魚的生活規律

野生甲魚是棲息於水底的兩棲爬行動物,主要生活於水中,只有在產卵期和夏季覓食時,才爬上岸,它用肺呼吸,用鼻孔出氣,在安靜、清潔、陽光充足的水岸邊活動較頻繁,喜歡曬太陽或乘涼風,主要種類中有斑鱉、中華鱉山瑞鱉和珍珠鱉4種。

野生甲魚的生活規律

野生甲魚是棲息於水底的兩棲爬行動物,主要生活於水中,只有在產卵期和夏季覓食時,才爬上岸,它用肺呼吸,用鼻孔出氣,分布范圍很廣,在江河、溪塘、水庫中都有它的蹤跡。

野生甲魚有什麼特徵

野生甲魚的爪子很尖,爪根偏灰色,爪尖偏黃色,其底板顏色白里透紅,血管清晰,脈絡分明,背部一般有黑色的花斑,且尾部的裙邊的皺紋細而清晰。

野生甲魚的生長環境

野生甲魚常出沒於大山溪中,在安靜、清潔、陽光充足的水岸邊活動較頻繁,喜歡曬太陽或乘涼風,原產於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地。

野生甲魚的種類

野生甲魚又叫鱉,分為斑鱉、中華鱉山瑞鱉和珍珠鱉4種,其中斑鱉為龜類中最瀕危的物種,中華鱉在我國分布廣泛,除新疆、西藏和青海外,其它各省均有分布。

❻ 地鱉蟲棲息在什麼環境為什麼會晝伏夜出

野生地鱉蟲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腐殖質較厚的土壤中。如雞、鴨、鵝棚下,牲畜圈周圍,廚房、灶腳的鬆土層中,入土深度可達0.5~0.6米。米廠、油坊、糧倉、柴堆草垛、枯樹腐根和垃圾堆等處也是地鱉蟲的棲息場所。入冬以後,地鱉蟲尋找溫暖環境,在柴堆、灶腳處較為多見。在人工養殖時,白天潛伏在淺土裡,夜晚出來覓食交尾。若是環境黑暗,白天也出來活動。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地鱉蟲和其他野生昆蟲一樣喜陰暗、怕陽光,有晝伏夜出生活習性。

❼ 野生鱉生長環境

鱉是變形動物水陸兩棲,用肺呼吸,鱉無鰓,出水爬行用肺呼吸,有鼻孔、氣管、支氣管和肺等完善的呼吸系統。肺大而多泡,海綿狀,對水中生活十分適應。鱉的咽壁粘膜上也布滿了用於水中氣體交換的毛細血管,隨著水流從口中的吞吐,也可進行水中氣體交換。所以,鱉在冬眠期潛棲水底泥沙中,只把嘴尖和管狀鼻孔伸到貼近水底的泥沙表面,即可吸收水中的溶氧以維持生命。由於鱉具有以上特殊器官,所以它能較長時間潛棲水底。
在溫暖地區的水系,鱉的生長期很長;在北方地區,每逢北風呼嘯霜鋪地、草衰葦敗綠水寒的季節,鱉潛伏水底泥沙中冬眠,不吃也不動。鱉平時潛棲在水底泥沙上,頭頸藏在體內,雙目炯炯窺視水底世界,當魚蝦等游到它的身邊時,則突然伸頸襲擊,一口咬住不放。在晚春、炎夏和初秋季節,波平浪暖,綠菌鋪地,它們常常爬到岸邊曬太陽。在風平浪靜的炎夏中午前後,常浮到水面,把管狀的鼻子伸到水外呼吸空氣。稍有風吹草動,立即潛入水中。在溫暖季節,每到氣壓低的陰雨天,鱉也紛紛游到水面呼吸,有時全身露出水面。尤其在陰雲密布、大雨滂沱、江河漲水、驚濤拍岸時,常有幾十公斤的老鱉探頸張望。
鱉的生活習性可歸納為「三喜三怕」即喜靜怕驚,喜陽怕風,喜潔怕臟。對周圍環境的聲響反應靈敏,只要周圍稍有動靜,鱉即可迅速潛入水底淤泥中,所以養鱉場或養鱉池地環境一定要保持安靜。鱉如果經常受到驚嚇,對其生長繁植都是很不利的。
鱉是以肉食為主的雜食性動物。主要食物為小魚、小蝦、螺、蚌、水生昆蟲、蚯蚓、動物內贓等。 同時也兼食蔬菜、草類、瓜果等。在食物不足時,同類可互相殘食。所以在飼養時一定要大小分類,切不可不同規格的鱉混養在同一池中,以免互相殘殺,造成損失。鱉既貪食又耐餓,一次吃後很長時間不吃東西,也不會死亡。當然,這是靠它自身積蓄的營養來維持生命活動的,在人工養殖時一定要供給它充足的食物,以加快它的長生。
鱉是一種變溫動物,對周圍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當外界溫度降至15℃以下時,鱉就開始停食,潛伏在水底泥沙中冬眠(一般為10月至翌年4月),冬眠期長達半年之久。因此,在自然條件下養鱉,生長緩慢,一般一年只長100克左右。為了加快鱉的生長速度,在人工養殖中常採用加溫措施,打破鱉的冬眠習性,加快生長速度。

天然條件下野生鱉喜歡棲息於水質清潔、底為泥質的江河、湖泊、水庫、溪滾、池塘等淡水水域中,亦喜潛伏在岸邊樹蔭底下有泥沙的淺水地帶。是以水棲為主的兩棲爬行動物。鱉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適於在僻靜、冬暖、夏涼、陽光充足、水質清潔、較為隱蔽的環境中棲息,具有喜潔怕臟、喜靜怕聲、喜陽怕風的棲息特性。
鱉屬冷血變溫動物,它的生活規律和界溫度變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清明前後,當池水水溫上升到15℃左右時,鱉從冬眠中漸漸蘇醒,由潛伏的泥沙中爬出來活動,當水溫達到20℃以上時,便開始攝食活動。炎夏季節,水溫超過35℃時,鱉喜在樹蔭下或陰涼的水草叢中歇涼。秋天當水溫降到20℃以下時,鱉攝食減少,代謝強度降低,15℃以下時停止攝食活動。冬天在水溫降到12℃時,鱉則潛伏於水較深的泥沙中進行冬眠。正如民謠所說:「桃花水發爬上灘,三伏炎夏歇樹間,九月重陽入水底,寒冬臘月鑽泥潭」。
因此鱉在常溫下有一年一度的冬眠習性,冬眠期隨地區而異,廣東、海南等地每年約有4個月,湖南、湖北等地每年約6個月,而在東北地區每年在6個月以上。一般從農歷寒露前後即10月份開始至翌年清明(4月份)才逐漸蘇醒。冬眠時,鱉頸斜朝上,鼻孔稍出泥沙表面,兩眼緊閉,不食不動,伏泥深淺與頸的長短相關,頸有多長,就伏泥多深。冬眠期間幾乎不用肺呼吸,主要是靠鰓樣組織吸收水中的溶氧,維持生命活動。鱉在較長的冬眠期內是靠入冬前積累的營養物質來維持基礎代謝,因此在越冬後鱉體重一般要減輕10~15%,甚至20%,體質差的鱉越冬期間容易死亡。
鱉性喜溫,在風和日麗的天氣,鱉喜爬到岸邊沙灘上或露出水面的岩石上曬太陽,進行日光浴,直到背甲上水份乾涸為止,俗稱「曬殼」,每天約進行2~3小時,在環境安靜而無危險感覺時,曬殼時間更長。曬殼是鱉的一種自我保護本能,為生理所需,通過曬殼,有利於迅速提高體溫,及早開始晝間活動,也可覆強皮膚的抵抗力和滅菌除害。
鱉主要用肺呼吸,必須不時游到水面,將鼻孔伸出水面呼吸空氣,常常身體不外露,以免遭敵害侵襲。出水呼吸的頻率與水溫有關,水溫越高,呼吸越頻繁,反之則低,一般3~5分鍾呼吸一次。鱉的耐水性較好,能忍受較長時間的水中生活,夏天將鱉悶在水中,可保持2~10小時不死,其維持時間隨個體不同而異。
鱉性膽怯,警惕性特強,稍有驚擾,如聽到水聲,看到遠處的人影便迅即逃入水中或潛入水底泥沙中躲藏起來。在陸地上生活時,一旦遇到危險,便將頭頸部和四肢縮入殼內,以御外敵。鱉相互之間咬斗非常兇狠,體弱的常被咬傷甚至咬死。鱉在受到其它動物侵害或在產卵時,也會主動攻擊,因此人捉鱉時手常被咬住,並且「雷打不動」,其實這只是鱉出於自衛本能地攻擊,只要將手連同鱉立即放入水中,它便會鬆口逃遁。
鱉為雜食性水生動物,尤其喜食動物性食物,如魚、蝦、螺、蚌、蜆、蚯蚓、蠅蛆、蠶蛹、魚粉、各種動物內臟等,臭魚爛蝦和屠宰場的下腳料也非常愛吃。在動物性飼料缺乏時,也吃甜菜、包菜、南瓜,以及大麥、小麥、黃豆、玉米、高梁等植物性飼料。
幼鱉和成鱉攝食能力覆強,飼料需要量比較大。各地可因此制宜採用各種不同的飼料。如城鎮附近可利用屠宰場、肉類、魚類加工廠的廢物和下腳料。漁區可利用下等小雜魚,水產加工廠的廢棄物。江南一帶可從湖泊、河流中撈取螺螄、河蚌、蜆蛤等底棲動物,經加工壓碎後作為鱉的飼料。有繅絲廠的地方可利用蠶蛹,這是一種高蛋白飼料,營養價值很高。另外,人工飼養蚯蚓,可繁殖蠅蛆,也是解決鱉飼料的有效途徑。除投喂動物飼料外,還可投喂植物性飼料,瓜果、菜葉等。
鱉貪食且殘忍,一旦飼料缺乏,也會互相撕咬,殘食,即使是卵化不久的稚鱉也不例外,在人工飼養時應引起注意。
鱉是多次產卵的水生動物。一般情況下,第一次產卵最早時間在5月中旬,最遲是在6月上旬,產卵終止時間均在立秋前後幾天內,而盛產期則在芒種到大暑之間。
產卵一般在夜間10時以後進行。雌鱉爬出水面,選擇地勢較高、背風向陽且無積水的樹蔭或草絲下,尤喜在松較濕潤的砂粉土上挖洞產卵。成熟的卵一次產完,若受驚動立即停止產卵。產卵完畢,即用後爪扒沙圭將洞蓋沒,然後用腹部將蓋沙磨平、壓實,不留明顯痕跡。
鱉的產卵季節因地區不同而異,我國華南地區為4~9月,華中地區為5~8月,華北、東北地區為6~8月。產卵盛期為6~7月。群體產卵歷時最長可達98天。就一尾雌性個體而言,其產卵期最短為22天,最長為73天。台灣、海南因氣候條件好,親鱉的產卵期長,從3月開始一直持續到秋後10月結束。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如加溫飼養,經常日照處理,甚至可全年產卵。
鱉屬於一年多次產卵類型。一隻雌鱉每年在生死季節一般可產卵2~3批,最多的可達5批。同一批鱉前後兩批產卵的時間間距一般為15~25天,最短為10天,多至30天。其中以第一批卵質量最好,孵出的稚鱉當年生長期也最長。鱉在一年中的產卵次數、每次產卵個數、卵的大小與親鱉年齡、個體大小、營養條件有直接關系,一般說來,年齡大,個體大,營養條件好的懷卵量多,產卵次數、產卵個數也多,反之則少,但個體太老,產卵量反而減少。一般一隻雌鱉每年可產卵30~50個,每批的產卵數少則4~7個(最少只有2個),多則40個,平均為15~20個,雌鱉的大小不僅影響產卵數量,而且也影響卵的質量,大鱉產的卵多,卵的個體也大,且大小均勻。

表1 雌鱉個體大小與產卵數量和質量的關系

雌鱉體重(千克) 年產卵次數(次) 年產卵量(個) 卵的個體重(克)
0.5~1 2~3 10~40 3~4
1~1.5 3~4 30~60 4~5
1.5以上 4~5 50~80 5~7

親鱉產卵與溫度、氣候的關系也十分密切。溫度和氣候條件決定了親鱉產卵季節的遲早和經歷時間的長短及產卵的效果。鱉開始產卵的最低水溫為21.3℃,氣溫21.1℃,產卵的最適水溫為28~32℃,氣溫為25~30℃。當水溫超過35℃以上時,產卵量顯著減少或停產

❽ 鱉的生活習性

1、甲魚的生活習性
鱉是變形動物水陸兩棲,用肺呼吸,鱉無鰓,出水爬行用肺呼吸,有鼻孔、氣管、支氣管和肺等完善的呼吸系統。肺大而多泡,海綿狀,對水中生活十分適應。鱉的咽壁粘膜上也布滿了用於水中氣體交換的毛細血管,隨著水流從口中的吞吐,也可進行水中氣體交換。所以,鱉在冬眠期潛棲水底泥沙中,只把嘴尖和管狀鼻孔伸到貼近水底的泥沙表面,即可吸收水中的溶氧以維持生命。由於鱉具有以上特殊器官,所以它能較長時間潛棲水底。
在溫暖地區的水系,鱉的生長期很長;在北方地區,每逢北風呼嘯霜鋪地、草衰葦敗綠水寒的季節,鱉潛伏水底泥沙中冬眠,不吃也不動。鱉平時潛棲在水底泥沙上,頭頸藏在體內,雙目炯炯窺視水底世界,當魚蝦等游到它的身邊時,則突然伸頸襲擊,一口咬住不放。在晚春、炎夏和初秋季節,波平浪暖,綠菌鋪地,它們常常爬到岸邊曬太陽。在風平浪靜的炎夏中午前後,常浮到水面,把管狀的鼻子伸到水外呼吸空氣。稍有風吹草動,立即潛入水中。在溫暖季節,每到氣壓低的陰雨天,鱉也紛紛游到水面呼吸,有時全身露出水面。尤其在陰雲密布、大雨滂沱、江河漲水、驚濤拍岸時,常有幾十公斤的老鱉探頸張望。
鱉的生活習性可歸納為「三喜三怕」即喜靜怕驚,喜陽怕風,喜潔怕臟。對周圍環境的聲響反應靈敏,只要周圍稍有動靜,鱉即可迅速潛入水底淤泥中,所以養鱉場或養鱉池地環境一定要保持安靜。鱉如果經常受到驚嚇,對其生長繁植都是很不利的。
鱉是以肉食為主的雜食性動物。主要食物為小魚、小蝦、螺、蚌、水生昆蟲、蚯蚓、動物內贓等。 同時也兼食蔬菜、草類、瓜果等。在食物不足時,同類可互相殘食。所以在飼養時一定要大小分類,切不可不同規格的鱉混養在同一池中,以免互相殘殺,造成損失。鱉既貪食又耐餓,一次吃後很長時間不吃東西,也不會死亡。當然,這是靠它自身積蓄的營養來維持生命活動的,在人工養殖時一定要供給它充足的食物,以加快它的長生。
鱉是一種變溫動物,對周圍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當外界溫度降至15℃以下時,鱉就開始停食,潛伏在水底泥沙中冬眠(一般為10月至翌年4月),冬眠期長達半年之久。因此,在自然條件下養鱉,生長緩慢,一般一年只長100克左右。為了加快鱉的生長速度,在人工養殖中常採用加溫措施,打破鱉的冬眠習性,加快生長速度。

天然條件下野生鱉喜歡棲息於水質清潔、底為泥質的江河、湖泊、水庫、溪滾、池塘等淡水水域中,亦喜潛伏在岸邊樹蔭底下有泥沙的淺水地帶。是以水棲為主的兩棲爬行動物。鱉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適於在僻靜、冬暖、夏涼、陽光充足、水質清潔、較為隱蔽的環境中棲息,具有喜潔怕臟、喜靜怕聲、喜陽怕風的棲息特性。
鱉屬冷血變溫動物,它的生活規律和界溫度變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清明前後,當池水水溫上升到15℃左右時,鱉從冬眠中漸漸蘇醒,由潛伏的泥沙中爬出來活動,當水溫達到20℃以上時,便開始攝食活動。炎夏季節,水溫超過35℃時,鱉喜在樹蔭下或陰涼的水草叢中歇涼。秋天當水溫降到20℃以下時,鱉攝食減少,代謝強度降低,15℃以下時停止攝食活動。冬天在水溫降到12℃時,鱉則潛伏於水較深的泥沙中進行冬眠。正如民謠所說:「桃花水發爬上灘,三伏炎夏歇樹間,九月重陽入水底,寒冬臘月鑽泥潭」。
因此鱉在常溫下有一年一度的冬眠習性,冬眠期隨地區而異,廣東、海南等地每年約有4個月,湖南、湖北等地每年約6個月,而在東北地區每年在6個月以上。一般從農歷寒露前後即10月份開始至翌年清明(4月份)才逐漸蘇醒。冬眠時,鱉頸斜朝上,鼻孔稍出泥沙表面,兩眼緊閉,不食不動,伏泥深淺與頸的長短相關,頸有多長,就伏泥多深。冬眠期間幾乎不用肺呼吸,主要是靠鰓樣組織吸收水中的溶氧,維持生命活動。鱉在較長的冬眠期內是靠入冬前積累的營養物質來維持基礎代謝,因此在越冬後鱉體重一般要減輕10~15%,甚至20%,體質差的鱉越冬期間容易死亡。
鱉性喜溫,在風和日麗的天氣,鱉喜爬到岸邊沙灘上或露出水面的岩石上曬太陽,進行日光浴,直到背甲上水份乾涸為止,俗稱「曬殼」,每天約進行2~3小時,在環境安靜而無危險感覺時,曬殼時間更長。曬殼是鱉的一種自我保護本能,為生理所需,通過曬殼,有利於迅速提高體溫,及早開始晝間活動,也可覆強皮膚的抵抗力和滅菌除害。
鱉主要用肺呼吸,必須不時游到水面,將鼻孔伸出水面呼吸空氣,常常身體不外露,以免遭敵害侵襲。出水呼吸的頻率與水溫有關,水溫越高,呼吸越頻繁,反之則低,一般3~5分鍾呼吸一次。鱉的耐水性較好,能忍受較長時間的水中生活,夏天將鱉悶在水中,可保持2~10小時不死,其維持時間隨個體不同而異。
鱉性膽怯,警惕性特強,稍有驚擾,如聽到水聲,看到遠處的人影便迅即逃入水中或潛入水底泥沙中躲藏起來。在陸地上生活時,一旦遇到危險,便將頭頸部和四肢縮入殼內,以御外敵。鱉相互之間咬斗非常兇狠,體弱的常被咬傷甚至咬死。鱉在受到其它動物侵害或在產卵時,也會主動攻擊,因此人捉鱉時手常被咬住,並且「雷打不動」,其實這只是鱉出於自衛本能地攻擊,只要將手連同鱉立即放入水中,它便會鬆口逃遁。
鱉為雜食性水生動物,尤其喜食動物性食物,如魚、蝦、螺、蚌、蜆、蚯蚓、蠅蛆、蠶蛹、魚粉、各種動物內臟等,臭魚爛蝦和屠宰場的下腳料也非常愛吃。在動物性飼料缺乏時,也吃甜菜、包菜、南瓜,以及大麥、小麥、黃豆、玉米、高梁等植物性飼料。
幼鱉和成鱉攝食能力覆強,飼料需要量比較大。各地可因此制宜採用各種不同的飼料。如城鎮附近可利用屠宰場、肉類、魚類加工廠的廢物和下腳料。漁區可利用下等小雜魚,水產加工廠的廢棄物。江南一帶可從湖泊、河流中撈取螺螄、河蚌、蜆蛤等底棲動物,經加工壓碎後作為鱉的飼料。有繅絲廠的地方可利用蠶蛹,這是一種高蛋白飼料,營養價值很高。另外,人工飼養蚯蚓,可繁殖蠅蛆,也是解決鱉飼料的有效途徑。除投喂動物飼料外,還可投喂植物性飼料,瓜果、菜葉等。
鱉貪食且殘忍,一旦飼料缺乏,也會互相撕咬,殘食,即使是卵化不久的稚鱉也不例外,在人工飼養時應引起注意。
鱉是多次產卵的水生動物。一般情況下,第一次產卵最早時間在5月中旬,最遲是在6月上旬,產卵終止時間均在立秋前後幾天內,而盛產期則在芒種到大暑之間。
產卵一般在夜間10時以後進行。雌鱉爬出水面,選擇地勢較高、背風向陽且無積水的樹蔭或草絲下,尤喜在松較濕潤的砂粉土上挖洞產卵。成熟的卵一次產完,若受驚動立即停止產卵。產卵完畢,即用後爪扒沙圭將洞蓋沒,然後用腹部將蓋沙磨平、壓實,不留明顯痕跡。
鱉的產卵季節因地區不同而異,我國華南地區為4~9月,華中地區為5~8月,華北、東北地區為6~8月。產卵盛期為6~7月。群體產卵歷時最長可達98天。就一尾雌性個體而言,其產卵期最短為22天,最長為73天。台灣、海南因氣候條件好,親鱉的產卵期長,從3月開始一直持續到秋後10月結束。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如加溫飼養,經常日照處理,甚至可全年產卵。
鱉屬於一年多次產卵類型。一隻雌鱉每年在生死季節一般可產卵2~3批,最多的可達5批。同一批鱉前後兩批產卵的時間間距一般為15~25天,最短為10天,多至30天。其中以第一批卵質量最好,孵出的稚鱉當年生長期也最長。鱉在一年中的產卵次數、每次產卵個數、卵的大小與親鱉年齡、個體大小、營養條件有直接關系,一般說來,年齡大,個體大,營養條件好的懷卵量多,產卵次數、產卵個數也多,反之則少,但個體太老,產卵量反而減少。一般一隻雌鱉每年可產卵30~50個,每批的產卵數少則4~7個(最少只有2個),多則40個,平均為15~20個,雌鱉的大小不僅影響產卵數量,而且也影響卵的質量,大鱉產的卵多,卵的個體也大,且大小均勻。

表1 雌鱉個體大小與產卵數量和質量的關系

雌鱉體重(千克) 年產卵次數(次) 年產卵量(個) 卵的個體重(克)
0.5~1 2~3 10~40 3~4
1~1.5 3~4 30~60 4~5
1.5以上 4~5 50~80 5~7

親鱉產卵與溫度、氣候的關系也十分密切。溫度和氣候條件決定了親鱉產卵季節的遲早和經歷時間的長短及產卵的效果。鱉開始產卵的最低水溫為21.3℃,氣溫21.1℃,產卵的最適水溫為28~32℃,氣溫為25~30℃。當水溫超過35℃以上時,產卵量顯著減少或停產

閱讀全文

與高溫三伏天野生鱉會喜歡哪裡生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