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0年代的環境和現在有什麼區別
七八十年代的環境和現在的環境是不同的,因為在七八十年底,汽車非常少,工業發展的也不快,所以,空氣也比較好。而人們吃的食物大都是原生態的東西,用的化肥農葯也非常少,而現在,我們的物質豐富了,但是我們吃的食物大都用的農葯和化肥比較多。而七八十年代的人也比現在的人淳樸厚道。
80年代的環境拓展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環境。人們剛剛從封閉、停滯的環境中走過來,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雖然那時候的生活條件其實還是相當艱苦的,但是人們對未來充滿著瑰麗的想像,覺得自己的人生,應該有非常好的發展。
那個時候的人都朝氣蓬勃,都非常有創新精神,都積極努力地去做事。同時,他們也能很快取得讓他們滿意的成績。我們懷念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事實上也就是希望能夠重拾青春激情,重新讓自己具有創造活力,讓我們的社會健康發展,讓我們的人物飽滿而富裕。
80年代普遍來說,家裡都比較貧困,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花紅酒綠,有的只是非常簡陋的草坯房,和簡單的飯菜。
平時放學以後,還要幫家裡,到地里去割豬草,晚上點油燈,寫作業,衣服褲子都是帶補丁的。這就是80年代的簡單生活。
2. 哪位能幫我描述一下八十年代的生活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勝感激!
本人70後,經歷過整個八十年代。那時生活水準普遍不高,跟現在真的是沒法比。
衣:大人們就那麼幾套衣服,偶爾添件新的也要過年才穿,風格基本都很朴實;小孩子正在長 身體,所以衣服每年都要換,不過新衣服也很少,多數都是親友淘汰的舊衣服。的確涼、毛料、手織毛衣都是當時的代名詞。
食:能吃飽飯就很好了,基本沒什麼零食。我是東北的,小時候住平房,家裡有園子,蔬菜隨 便吃,肉就很少見了,隨便摘個黃瓜、西紅柿就是水果了。冬天都提前買秋菜儲存起來,餐桌上的主菜基本是大白菜、土豆、茄子干,時常也能炒點自家種的瓜子、烤個土豆片什麼的。冬天水果標配:凍柿子、凍秋梨,霸酸霸酸的國光小蘋果。
住:平房多、樓房少,那時住樓的感覺都了不得,家裡非富即貴。我家住的是父親單位蓋的宿 舍,一排一排大平房,前後左右都是熟人,去誰家串門一抬腿就到了;小孩子從來不缺玩伴,胡同里到處都是一夥一夥的。還有個好處就是地方寬綽,家家都有園子、手壓水井,人也勤勞,夏天紅紅綠綠的很好看,現在我還能想起家裡的那棵大杏樹呢。冬天就比較遭罪,每家都靠點爐子燒炕自行供熱,房子保暖也不行,後半夜拔涼拔涼的,去趟公用廁所屁股底下直往上躥涼風。
行:曾經的「自行車」王國就是從那時開始叫的,市裡的公交車就那麼幾趟,而且路線也都不 長,街頭巷尾隨處都是自行車,誰家要是有個摩托車都很牛叉,更不用說小汽車了,簡直就是外星產物,停到哪都會圍一群孩子。因為車少道也寬,所以交通事故極少,閉上眼睛走路都不用擔心被撞,不像現在遍地馬路殺手。
希望可以幫到你。
3. 有關60,70.80年代人的生活狀況
六七十八十年代人們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呢?我是4O人。看了所有回答,先:簡論解放前記憶經過,在那萬惡的舊社會,正天跑反,深受凌辱,衣不遮體,更無吃喝,多數都是窮人,只有地主生活好,打工短工都是窮人,住的茅草房,一薄帳牆(高梁桔做的),99%以上全文盲要飯的多,到處餓死人…:與成條差不多,提起太辛酸。49年解放,在黨和毛主席的正確領導下,一步好似一步,當時看的土電影(皮人不說話),那都感覺幸福了,以後五三年後能到部隊營房看黑白電影了。農民有了自已分的田,後又互助合作,逐步好轉,總的說社會在進步,掃除文盲,多數人識了字,真是芝蔴開花節節高,解放前苦的太狠了,推倒三座大山後人們的確生活好多了,在互助合作後人們日益好轉,起碼固定了生活,由於底子差,一窮二白,白手起家,社會向前進的。自從成立人民公社後,人民生活大改觀,只是個別勞力少孩子多的生活有點緊巴,多數吃飽飯,特別是公社化之後,有食堂,領的基本夠吃,飯量特大的吃些菜,節日改善生活,白面餃子,殺豬分肉,魚藕花生,糖等菜,有讀書室,球場,幼兒園,敬老院,公社還有予劇團聽大戲,有節假日,婦女有產假與補助,兒童上學不花錢勉費,病了醫院看病只二分掛號,葯費全勉,農民過著熱情洋益自由平等幸福安全和謁團結互取長短的生話,那時確實好,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
4. 80年代出生的人現在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8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數也是有自己家庭,有屬於自己穩定的事業。
處在人生30-40歲之間階段的80後,現在其實屬於人生裡面最艱辛的階段裡面;結婚後需要面對生兒育女問題,也背負著照顧兩個家庭的責任,而且還得為努力工作,父母開始變老而孩子開始長大,工作以及家庭的壓力一下子堆積起來。
生活水平在提高也逼使他們更加努力,孩子父母也需要照顧。
5. 在80年代,你覺得人們都是怎樣生活的
1980年全國每人平均消費糧食428斤; 1980年全國平均每人用於購買穿著的零售額為42元。城鄉人民棉布消費雖未達到1957年水平,但穿著的質量大有提高。1980年皮鞋零售量達1.69億雙,比1957年增長8倍。1980年全國平均每人用於購買日用商品的零售額為42.4元。購買自行車、手錶、縫紉機、電視機等佔用的零售額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1980年底城鎮每人居住面積為3.9平方米,比1952年的4.5平方米減少0.6平方米。據1980年統計,農村平均每人有房11.6平方米。80年代,始於這樣一個並不富裕的基礎。但改革開放,打開了人們通向未來的信心。
6. 1980年的衣食住行與現在的衣食住行
1980年屬於計劃經濟年代,人們的衣食住行與現在的衣食住行,在質和量方面都有天壤之別。
衣:1980年的衣服面料主要是棉布,城鎮居民所需布匹和棉花按人頭供應,憑票購買。衣服款式刻板,色調以藍灰為主。羊毛面料、化纖面料、毛呢大衣都屬於高檔貨。現在人們的服裝無論質地還是色調、款式,具有無限的豐富性。
食:1980年的主食是玉米面、地瓜面等粗糧,小麥面、大米很少。城鎮居民按不同年齡、工種劃分供應等級,憑證購買糧食。肉、蛋、食用油、水產品同樣憑票購買。現在人們的食物多種多樣,選擇范圍非常大。
住:1980年城鎮居民住的都是公租房,面積狹小,一層樓甚至一個大院共用水龍頭和廁所的相當普遍。現在人們住的是卧室、客廳、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的套房,甚至是多卧、多廳、多衛的豪宅。
行:1980年擁有自行車的人家比較少,公交車的數量、線路也比較少。出遠門通常是坐長途汽車、硬座火車、客貨混裝輪船,坐飛機是罕見和奢侈的事情。現在,私家車,公交車、輕軌、動車、高鐵、豪華客輪、民用航班比比皆是,安全快捷,人們出行極其方便。
歷經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發展迅猛,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相信再過三十年,人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
7. 20世紀80年代的生活是怎樣的一番體驗
那時學生時期的夏天,我們使用固定電話相約、用錄像機看港片、游戲廳打拳皇、欺負喜歡的女同學、男生寫武俠、女生寫歌詞、在鏡子前反復練習怎麼背書包路過女神教室門口會比較帥。有時候一盒聽不到的磁帶,一封寄不出的信,就是歲月,就是溫暖。
8. 八十年代的生活有哪些
八十年代的生活如下:
1、街上除了公交車幾乎沒有機動車,大家都是騎自行車上班。那時候出行,一家人都坐在一輛單車上,一輛車可以搭5、6口人;
2、桑塔納轎車是土豪的配置,紅旗牌轎車是神級土豪的配置;
3、那時候10元錢能養活一家人,蔬菜水果幾毛錢一斤;
4、1983年上海最高級國際飯店的一桌酒席,茅台酒8塊錢。這桌酒席的規格很高,當中的是什錦火鍋,旁邊的是茄汁鯧魚,有鴨蛋圍邊的是霸王鴨,蟹粉豆腐、熏魚、紅燒蹄髈;
5、那時候剛剛流行燙頭發,愛美的女人們都會去燙個「菜花頭」,卷卷的劉海讓你一秒成為時尚的弄潮兒。
9. 80年代人羨慕的5大「金飯碗」,每個人擠破腦袋想進,如今生活怎樣了
大自然最愛翻新,最愛改變舊形,創造新形。——奧維德:《變形記》
每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不同的背景和工作,所以也就造就了每一個時代的人對理想的工作追求的不相同。在當今的這個時代,我們最期待的就是那些高收入的工作了,就比如說那些當白領的人或者說是那些老師公務員之類的「鐵飯碗」。人們都比較追求那種穩定的工作,所以就比較傾向於公職。而在80年代卻不相同,而我們接下來也將為大家介紹80年代的「金飯碗」80年代人羨慕的5大「金飯碗」,每個人擠破腦袋想進,如今成這樣
回望80年代的職業,我們發現有很多的職業都已經在消失了,可以說當初他們最喜歡的職業,卻成為我們現在最討厭的職業,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在教育我們千萬不要做這個做那個,其實這些職業都是在80年代是一個金飯碗,所以說時代在發展社會潮流,只能往前不會往後,我們都應該要與時俱進,爭做時代的先鋒。
10. 想知道上世紀80年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
上世紀80年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如下:
1、總體:1980年全國每人平均消費糧食428斤; 1980年全國平均每人用於購買穿著的零售額為42元。城鄉人民棉布消費雖未達到1957年水平,但穿著的質量大有提高。1980年皮鞋零售量達1.69億雙,比1957年增長8倍。
1980年全國平均每人用於購買日用商品的零售額為42.4元。購買自行車、手錶、縫紉機、電視機等佔用的零售額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
1980年底城鎮每人居住面積為3.9平方米,比1952年的4.5平方米減少0.6平方米。據1980年統計,農村平均每人有房11.6平方米。
80年代,始於這樣一個並不富裕的基礎。但改革開放,打開了人們通向未來的信心。
2、穿衣:1984年10月,北京中央美術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等10所藝術院校在《北京晚報》聯合刊登啟事,為美術系公開招聘模特兒。這是建國以來第一次。
1983年8月8日,《工人日報》報道,西裝短褲最近風靡上海,雪白的、米色的、淺綠的西裝短褲,配上金色的腰帶、中筒絲襪、高跟涼鞋,成為上海姑娘時興的夏裝穿著。
1987年11月2日,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召開後,新當選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五位常委,第一次集體穿西服亮相,掀起全國的西服熱。
3、食:1980年,北京第一家個體飯館悅賓飯館開業,隨後,越來越多的飯館出現在北京大街小巷。
1984年4月20日,中國第一家西式快餐店「義利快餐廳」,在北京西單南口的西絨線胡同正式掛牌開張。
1985年4月20日《北京晚報》報道,北京市東城區華慶中式快餐每天從早晨9點到晚上6點出售出六七千份,平均每分鍾賣7盒。
1987年的一天,人們突然在北京前門看見一家餐廳,招牌上是一位一身西裝、滿頭白發及山羊鬍子的形象。後來才知道,這位老頭是美國的山德士上校,餐廳的名字叫肯德基。
1990年10月8日上午,內地第一家麥當勞餐廳才在深圳市解放路光華樓西華宮正式開業。這家餐廳擁有500個座位。如今黃色的「M」標志在中國的大中城市隨處可見。
4、出行:70年代末期富裕家庭的「八大件」(摩托車、照相機、電視機、冰箱、洗衣機、收錄機、縫紉機、手錶),已經不包括自行車,1978年後,街頭出現私人摩托車,兩年後,內地不發達地區的縣城甚至鄉村,也出現了摩托車的蹤影:嘉陵摩托。
(10)80年人們什麼生活擴展閱讀:
八十年代是改革開放全面展開的第一個十年,思想解放運動如大河出川,知識分子擺脫了精神枷鎖。西方的各種現代概念也在那時湧入中國,幾乎形成了一次啟蒙。從文學藝術到學術研究,很多框框都打破了,中國知識界的解放感在不久前「文革」的可怕記憶映襯下得到強化。
沒有八十年代的大膽嘗試,就不會有之後改革開放的成果。八十年代的最大貢獻大概就是那些嘗試,那個時候積累的一些經驗和教訓直到今天都默默起著「座右銘」的作用。
八十年代是偉大的,因為它是開拓的時代,創新的時代,因此也是勇敢的時代。一零年代應當超越八十年代,我們對那個時代的懷念應更多是懷舊,而不是真的以為那時「什麼都好」。
中國一零年代的思想解放應有新的縱深,改革開放的路徑應當更明確,這樣我們才無愧於八十年代的摸索和曲折,不會奔著奔著又奔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