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傳統美德有哪些
中國傳統美德:孝敬父母、尊師敬長、團結友愛、立志勤學、自強不息、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嚴己寬人、人貴有恥、見義勇為、整潔健身、求索攻堅、勤勞節儉、見利思義、敬業盡責、清正廉潔、愛國愛民、天下為公等。
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品質、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精髓。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十分豐富有以下幾種:
1、忠心報國,勇赴國難。
這一美德的行為表現是把民族和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中華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特徵。 例如甲午海戰中的愛國將領鄧世昌、林永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為反對外來侵略浴血奮戰,所展示的就是這樣一種美德。
2、國而忘家,公而忘私。
這一美德的本質是把「天下為公」作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後13年,風里來雨里去,三過家門而不入;范仲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孫中山提倡「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等,都是以天下為已任,為國為民無私精神的體現。
3、勤勞儉朴,艱苦奮斗。
中華民族向來以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富於創造力而著稱於世。所謂「奉公以勤,律身以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等,集中體現了這一美德的內涵。
4、不畏強暴,自強不息。
這是中華民族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和自覺能動性的鮮明標志。在歷史教材中,具備這種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司馬遷被處宮刑後,15年著成《史記》這些都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歷盡艱難並不斷走向強盛的巨大動力。
5、文明禮貌,仁者愛人。
我國是禮儀之幫,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幫助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一個鮮明特性。
(1)日常生活哪些行為是傳統美德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內涵:
仁 :有仁愛之心 ——唐太宗愛民如子
義 :重情義 ——荊軻刺秦王
禮 :懂禮數 ——孔融讓梨
智 :明智果斷 ——空城計
信 :誠信言而必果 ——尾生沉水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而精深。但歸納起來,在歷史典籍里加以明確、歷代歷朝基本形成共識的內容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個要素。當然,在傳統道德方面還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豐富,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發展。
Ⅱ 中華的傳統美德有哪些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學,今後在用餐的時候,每當你想扔掉這些食物時,請你多想想那些忍飢挨餓的人,請你物下留情!最後,我教給大家一些節約糧食的小竅門:1.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盡量不剩飯菜。
2.養成不挑食、不偏食的習慣,既可以讓自己的身體得到營養,同時避免了浪費的隱患。
讓我們大家都行動起來,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愛惜糧食、節約糧食,杜絕一切浪費行為,用我們的實際行動,貢獻我們自己的一份力量,做珍惜糧食的小衛士!
杜絕浪費的壞習慣,從餐桌開始:
1.愛惜糧食、杜絕浪費,合理點餐,文明就餐,自覺養成「吃多少點多少、寧願不夠再加、最好不要剩下、吃不完打包、千萬避免浪費」的良好就餐習慣,並號召周圍親朋好友一同參與到文明餐桌行動中來,普及餐桌文明意識。
2.倡導文明用餐。
自覺遵守公共道德規范,不肆意喧嘩,不在禁煙場所吸煙;講究用餐衛生,不隨意吐痰、亂扔紙巾和實物殘渣,造成用餐環境污染;同時注意低碳環保,不用一次性筷子與飯盒,為環保貢獻自己的力量;謹記開車不喝酒,酒後不駕車。
3.講究科學飲食。
樹立科學的飲食養生新理念,改變吃飽、吃好等不良的飲食習慣,達成人和食物的和諧,從尋常食物中吃出健康和營養。
吃出文明的修養,吃出安全、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
古語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其中蘊藏的樸素道理,講明了物質富足與精神富有的關系,但我們也需要辯證看待,邏輯上「倉廩實」和「衣食足」未必就一定遞進到「知禮節」和「知榮辱。」
正如我們所倡議一樣——精神文明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來建設。
禮儀之邦、勤儉之邦,我們有責任秉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我們以文明就餐為突破口,身體力行餐桌文明,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真正將優良的飲食文化和禮儀傳承下去。
Ⅲ 中國傳統美德有哪些。
傳統美德包含如下內容:仁 、義 、禮 、智、信、孝、悌、忠、廉、恥、勤、勇、敬、恕、謹、儉、忍、友、慈、和.
傳統美德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
1、 「修身」,是指通過修養使個人具備美德.儒家經典《大學,聖經》中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修身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修身的標準是個人達到較高的美德素養.個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遠,誠實守信,剛正不阿,自強不息,重德貴義,律己修身等.
2、「齊家」,是指家庭應具備的美德.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和萬事興」.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等.
3、「治國」,是指處世應具備的美德.治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為人處世之道.處世美德包括職業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內容有:精忠報國,勤政愛民,秉公執法,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講求公正,禮貌謙讓,公平交易,尊師重教,勤勞敬業,救死扶傷等.
(3)日常生活哪些行為是傳統美德擴展閱讀:
「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是各種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仁」德的核心是愛人,即「仁者愛人」。
「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種濃烈的家庭親情,對家庭的關系,從而也對中國社會的穩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團結的基石。
孝悌之情擴展時「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內皆兄弟」,「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社會風尚。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社會生活中濃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愛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
核心內涵
仁 :有仁愛之心 ——唐太宗愛民如子
義 :重情義 ——荊軻刺秦王
禮 :懂禮數 ——孔融讓梨
智 :明智果斷 ——空城計
信 :誠信言而必果 ——尾生沉水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而精深。但歸納起來,在歷史典籍里加以明確、歷代歷朝基本形成共識的內容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個要素。
當然,在傳統道德方面還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豐富,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發展。
隨著歷史的發展,特別是到魏晉之後,官方、民間出現了道德認識的不同觀點、不同主張,對「仁、義、禮、智、信」也進行了多種闡述,進行了新的創造和新的規范。盡管如此,「仁、義、禮、智、信」作為傳統道德之主要架構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其間,特別是作為宋明理學的「頂梁」人物程顥、程頤、朱熹等思想家在這方面的貢獻最為突出。二程將「仁、義、禮、智、信」發展為「五常全體四支」說,即「仁義禮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體;四者,四支。」
意思是說,如果把「仁」看作是整個身體,「義禮智信」則是身體的四肢。朱熹則提出「仁包四德」的著名論斷。
Ⅳ 中國日常生活的文化習慣,所形成的美德有什麼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衣食住行,人際交往,家庭生活以及吃喝拉撒等各方面的生存狀況。在我們生活的周圍逐漸形成一種不斷變化的生活習慣。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習以為常的生活規律的時候,就會按照一定的自然發展規律形成一種文化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見到很多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例如,見義勇為事跡,給老人小孩孕婦殘疾人讓座的優良品德,以及各行各業優秀的模範英雄,還有堅守在平凡崗位上勤勞的打工人,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最美的人和事都是中國人民通過自身的文化修養和道德規范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習慣形成的良好美德。
Ⅳ 中華民族有哪些傳統美德
1、愛國。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的民族節氣。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
2、利義。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建立一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系。主張「義以為上」,「以義統利」,「先義後利」,要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 「義」是指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利」是指個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
3、仁愛。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這種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4、提倡美德。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倡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現人生理想的步驟和模式。這種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觀念,是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和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起碼的行為准則。
5、「仁」,是指同情、關心和愛護這樣的心態,即「仁愛之心」。關於「仁」,最早出自《尚書》。《尚書》中說:「克寬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說當年商湯用寬恕仁愛之德,明信於天下的百姓。
6、「義」,是指正當、正直和道義這樣的氣節,即「正義之氣」。「義」的原義是指人的儀表,是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對親密友誼、對美好善良的追求。
Ⅵ 中華傳統美德有哪些
中華傳統美德有:
1、忠心報國,勇赴國難。
這一美德的行為表現是把民族和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中華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特徵。例如甲午海戰中的愛國將領鄧世昌、林永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為反對外來侵略浴血奮戰,所展示的就是這樣一種美德。
2、國而忘家,公而忘私。
這一美德的本質是把「天下為公」作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後13年,風里來雨里去,三過家門而不入;范仲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孫中山提倡「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等,都是以天下為已任,為國為民無私精神的體現。
3、勤勞儉朴,艱苦奮斗。
中華民族向來以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富於創造力而著稱於世。所謂「奉公以勤,律身以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等,集中體現了這一美德的內涵。
4、不畏強暴,自強不息。
這是中華民族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和自覺能動性的鮮明標志。在歷史教材中,具備這種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司馬遷被處宮刑後,15年著成《史記》這些都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歷盡艱難並不斷走向強盛的巨大動力。
5、文明禮貌,仁者愛人。
我國是禮儀之邦,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幫助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一個鮮明特性。
勤儉格言:
1、君子以儉德辟難。——《周易"否》
2、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尚書"大禹謨》
3、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庄公二十四年》
4、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5、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
6、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詠史》
Ⅶ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哪些
1、仁愛孝悌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說「仁者愛人」。既然中國的倫理道德體現的是1種家族宗法關系,這「愛人」主要就體現在「孝」和「悌」兩個方面,所以孔子又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孝」是人子對父母、晚輩對長輩要盡孝道。中國古代有「2104孝圖」,為元代郭巨敬輯錄古代所傳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2104孝》,後來又配上圖畫,通稱《2104孝圖》。
2、謙和好禮
禮有兩個意思,1,禮是對人身份地位行為的規范,即所謂「禮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對應的1個概念。《禮記·禮運》認為,上古天下為公,是為大同,這時候是不需要「禮」的;後世天下為家,大人世及,為了確定君君臣臣的關系,這才需要「禮」。制定了禮並且能夠執行,天下恢復秩序,這就是小康。
3、誠信知報
《大學》雲:「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做人要真誠,不要自欺欺人,反復無常;對人要坦誠,不應互相利用,爾虞我詐;對國家對事業要忠誠,不能朝3暮4,心懷2意。「信」者信用,「仁義禮智信」被稱為人生「5常」。「信」也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從構字法看為人言,《春秋穀梁傳》曰:「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4、精忠愛國
精忠愛國更是中華民族的1種大德,大節。杭州就有岳飛,岳母刺字曰「精忠報國」,真所謂「人有慈母而後家有孝子,家有孝子而後國有忠臣」。
5、克己奉公
中國傳統文化是1種「家天下」文化,家族是這種文化的基本元素,而家族利益又是和整個「天下」緊緊聯系在1起的,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我」,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在這1點上達成了共識。
參考資料: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網路
Ⅷ 中國的傳統美德有哪些方面
中國的傳統美德有:尊老愛幼、愛國、見義勇為、仁愛、利義。
1、尊老愛幼
例如在公交車上給老弱病殘孕及帶小孩的乘客讓座,就屬於尊老愛幼的表現行為之一。
2、愛國
先有國後有家,而後有個人,因此,愛國是我們每一位中國公民都應該做到的傳統美德。
3、見義勇為
見義勇為是我國歷史頗為悠久的傳統美德,常見的有陌生人跳水拯救不慎落水的受難者等。
4、仁愛
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這種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5、利義
「義」是指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利」是指個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強調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強調個體對整體的道德義務。這是一種植根於社會文化的群體精神,進而擴展到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集體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