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草原牧民生活如何保障

草原牧民生活如何保障

發布時間:2022-09-24 02:14:35

A. 農民的各種補貼很多,為什麼牧民沒有什麼補貼

1.草原保護和建設形勢嚴峻,任務艱巨。由於長期受人為和自然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區草原持續沙化、退化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扭轉。全區80%草原處於乾旱、半乾旱地區,加上生態環境脆弱和利用不合理,導致草地面積日益縮小,退化趨勢嚴重。據農牧業廳統計,目前,全區天然草原現有退化面積64175.4萬畝,比80年代增長了70.9%。其中:輕度退化面積增長11.5%,中度退化面積增長78%,重度退化面積增長218%。而國家實施的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雖然已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但項目受益區小,沙化面積大,治理所需資金嚴重不足。國家退牧還草項目工程每年僅安排我區2700萬畝左右的任務,且在27個旗縣范圍內實施,任務少,期限短,補助標准低,工程建設內容缺項多,局限大。而現在項目實施已到期限,禁牧舍飼項目補貼將全部結束,形勢十分嚴峻。尤為嚴重的是,如果項目就此中斷,多年來全面實行的草原保護制度就會失去基礎,必將給牧民帶來直接損失,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所得成效定然難以持續、難以鞏固,甚至可能會前功盡棄。對此,基層幹部和牧民群眾普遍感到擔憂,對今後草原生態建設信心不足。

2.草原生態補償機制嚴重滯後。牧區草場是牧民的全部生產力,與農民不同的是,退牧還草就意味著有相當一部分牧民要把僅有的草場貢獻出來,不得不主要依靠項目工程補貼款維持生計,生活因此而陷入困境。牧民為草原生態的保護和建設做出了犧牲,付出了代價,但草原生態補償政策措施遲遲不能出台,加上項目區牧民享有的補貼與農民土地補償反差大,牧民心理不平衡,反應強烈。值得注意的還有:當前在不少地方經濟發展中,一些企業在草原上開發石油、礦產煤炭等資源,不僅當地政府不知曉,資源稅、所得稅為零,而且嚴重破壞了草牧場,牧民毫無補償,對此基層呼聲很大。

3.生態移民難度大。一是國家給予的政策補貼資金較少,無法滿足移出牧民的生產生活需要;二是移出牧民實現穩定就業辦法少,有的地方牧戶與轉移前相比,總體收入沒有增加,個別反而出現了下降趨勢,致使有的移出牧民又返回原地。

4.草原畜牧業整體水平較低。目前,我區傳統畜牧業仍然占很大比重,二、三產業的發展速度相對緩慢,產業化經營尚處於起步階段,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作用不夠,科技推動支撐力度不足,品種改良、個體產出水平尚有較大差距,尤其是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規模化質量效益型的轉變還未實現,畜產品加工業相對滯後,與農區畜牧業的發展還存在較大差距。同時,草原畜牧業基礎建設薄弱,全區33個牧業旗縣,自治區每年僅安排500萬元防災救災基地建設專項資金,牲畜棚圈、飼草料基地、牧用機械等建設和科技投入嚴重不足。

5.草原畜牧業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小,覆蓋不均衡,「三牧」與「三農」補貼反差大。據農牧業廳相關部門和財政廳資料顯示,現在涉農補貼在我區有13種。2007年國家和自治區農牧業各項補貼和建設資金約50億元,其中給農民的各項直補資金總計30.8億元,其它獎勵資金和標准糧田基本建設資金7億多。而畜牧業補貼僅有5項約3.6億元。農業補貼除去一些技術性、風險性的間接補貼外,增加了大量惠農直補和價格波動補貼,而畜牧業補貼中有較大部分屬技術性間接補貼,如奶牛凍精補貼和疫病防治疫苗補助,占補貼額的43.1%,是補給相關技術部門的;退牧還草工程國家只補貼飼草糧,占補貼總額的14.9%,僅限於760萬畝禁牧區、1350萬畝休牧區范圍內的牧民享有,其它大部分牧區沒有享受到這項補貼。還有奶牛後備母牛補貼在農區以及城郊結合地區投入比例較大,只有肉牛、肉羊、絨山羊、細毛羊這幾項直接補貼與草原畜牧業的發展密切相關,還是自治區下撥2020萬補貼資金,在全區54個旗縣實行,但數額很小。綜合起來計算,涉及牧業牧民直接補貼資金不足0.5億元,農民與牧民享有的直接補貼資金比例約為66�1,存在較大的反差,國家直接補到從事草原畜牧業牧民身上的資金少,涵蓋面十分有限。

(二)關於牧民增收的問題

1.牧民收入增長緩慢。據自治區統計局統計,2003年牧民人均純收入為3201元,2007年為5510元,年均增長14.5%,而同期牧民人均支出由2003年的2837.04元增長到5235元,牧民人均純收入減去人均支出余額由364元減少到275元。與農民對比,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3年的2133元增長到2007年的3750元,年均增長15.1%,而同期農民人均支出由1055元增長到214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減去人均支出余額由1078元增加到1605元,可見牧民實際收入增長速度低於農民。東烏旗為我區最大牧業旗,也是牧民收入最高旗,2007年牧民人均純收入8582元,同比增長21.1%,而人均生產生活費用支出9856元,同比增長62%,2008年上半年牧民人均生產費用同比增長94.8%,實際增長為負數,生產費用是歷年來同期增加額度最多、增速最快的時期,主要原因是生產生活資料價格上漲較快,牧民增收困難。

2.實施草原保護制度過程中牧民收入出現新情況。實行草原保護制度對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草原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重要成效,但也給牧民增收帶來一些新的困難。一是實行草畜平衡,使得牧民養殖數量嚴格地受到所承包到戶草場面積的限制,降低了牧民養殖牲畜的頭數,給牧民增收帶來直接影響。據自治區農經站提供數據,我區牧民家庭經營所得由政策實行前(即2002年前)到政策實行後,收入總量減幅為26%,人均純收入由政策實行前的2701元下降到政策實行後的2168元,減幅為25%。二是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和禁牧休牧政策,加大了牧民生產成本。據自治區統計局提供數據,2005年牧業生產中間消耗比2004年增加了21.8%,其中飼料、飼草增加的幅度最大為25.5%,燃料、用電量、畜牧用葯的增長幅度超過20%,2007年牧民用於生產占總支出的81.48%,2008年由於國際石油價格飛速上漲,畜牧業生產費用進一步增加,畜牧業純收入大幅度下降。

3.牧民增收渠道單一,中低收入牧民增收困難。由於畜牧業經營飼養方式的轉變還不能馬上到位,加之科技支撐力度不強,標准化防疫、模式化圈養、短期育肥等適用技術普及率低,牧民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不高,還要受市場、氣候、災害、疾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對於收入中85%以上來自畜牧業的牧民來講,增收還有很多自身難以解決的困難。特別是在視察中發現,一些牧區70%的牲畜集中於25%的大牧戶手中,畜牧業收入和牧民人均收入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牧業大戶的拉動,而75%屬中小牧戶,人均純收入低於平均線,增收困難。據克什克騰旗調查,有38.4%的貧困牧民,他們的收入僅占牧民總收入的9.8%,有7.5%的牧民人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他們的收入卻占牧民總收入的17.4%,大戶掩蓋下的貧困問題明顯。此外,牧民人均負債嚴重,僅錫盟人均負債達6600元左右。值得注意還有,牧區貧困戶在一些地區有擴大的趨勢。

三、幾點建議

針對我區草原畜牧業建設和牧民收入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 關於草原畜牧業建設方面的建議

1.建議在新一輪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結合自治區民族地區特點,進一步深化對草原畜牧業發展的認識,增強對牧民增收的關注度。切實要把「三牧」問題擺在與「三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加以重視,強化分類分析、分類研究、分類指導的力度,要注意在大農業概念下,防止以農代牧、以農蓋牧的傾向,主管部門和統計部門要加強為決策層服務的科學性、准確性和針對性。基於近年來我區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別要加大工業反哺草原畜牧業的力度,在政策優惠、資金扶持上應更多地向牧區傾斜。建議自治區進一步突出草原的地位和作用,將草原列為自治區國土資源整治的主要內容,並盡快制定草原生態建設規劃法,完善《草原法》,促進草原自然生產力和經濟生產力的恢復和發展,把草原生態保護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使其具有剛性約束。

2.完善退牧還草工程後續政策。一是建議國家每年安排內蒙古退牧還草的規模能夠達到5000萬畝,並參照退耕還林後續政策,將退牧還草禁牧休牧飼料糧補助年限再延長10年,同時相應提高補助標准。二是建議進一步充實工程建設內容,增加劃區輪牧、飼料糧基地、牲畜棚圈、青貯窖、飼草料加工機械和水利等建設內容。三是建議在退牧還草項目實施過程中,增加工程後期管護經費,給予草原監理部門適當的工程管護補助費。四是建議增加錫林郭勒盟、赤峰市、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和烏海市為項目實施范圍,並對建設規模達到或超過中、重度退化草原面積的旗縣繼續安排退牧還草工程。

3.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加大自治區財政投入力度。在牧區資源開采方面,應積極爭取國家運用經濟杠桿調整企業與地方利益關系,解決地企共享資源、共同發展問題,提高資源稅,建立和開征生態環境保護稅,改革利益分配方式和機制。在完善投入體系方面,要充分發揮財政的經濟杠桿作用,利用政策導向和財政功能,採取貼息貸款、稅收優惠以及財政補貼、以獎代補等各種手段,引導、鼓勵和吸納各方面資金向草原畜牧業建設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投入體系。考慮到自治區經濟總體實力已具備扶持草原畜牧業發展和牧民增收條件,建議在自治區新增財政收入中加大向草原畜牧業傾斜和投入力度,有些重要方面,可在國家補貼未下達前率先在自治區實行對牧民的直接補貼政策。在傾斜政策中應優先考慮支持產業化項目,對優勢畜產品基地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優良畜種的培育以及牧民經合組織都要大力扶持,並對畜產品大旗予以獎勵。

4.積極支持生產經營方式轉變,大力推進規模化生產。建議自治區每年安排一定數量專項資金,加強牧業先進實用技術研發、引進和集成配套,對牧區規模養殖場和家庭牧場實施專項推進,突出抓好畜禽良種、飼料供給、動物防疫養殖技術和環保措施建設,注重改善基層牲畜改良支撐體系的基礎設施條件,改進技術服務手段,逐步加快畜牧業現代化裝備步伐。切實加大肉牛、肉羊雜交改良力度,重點扶持諸如西門塔爾牛、烏珠穆沁羊、阿爾巴斯羊等優勢畜種發展,著力提高良種牲畜比重,對積極響應和執行政府相關政策、制度的牧民,應予以獎勵和補貼。加快培育牧區經紀人隊伍、畜產品運銷專業戶和各類流通中介組織,充分發揮協會組織作用,建立健全牧戶、協會、企業之間的利益聯接機制,提高畜產品的組織化和市場化水平。同時要堅持立草為業,擴大飼用玉米和優質牧草種植面積,引進林草加工企業,推廣飼草加工轉化技術,提高飼草轉化利用率,為禁牧後畜牧業發展提供可靠的飼草料保障。

(二)關於促進牧民增收的建議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牧民穩步增收的長效機制。建議自治區積極向國家爭取政策,比照國家支農惠農的補貼政策,對牧區從事畜牧業生產的牧民採取與農民同等待遇的直接補貼政策。(1)建議提高牧民禁牧補貼、良種繁育補貼、糧食補貼的標准。(2)建議自治區參照國家政策,將牧民納入國家實施的柴油等綜合性補貼范圍,保證牧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3)建議圍繞「改善品質,提高單產」目標,在現有基礎上對所有養殖戶購買種畜進行補貼,加快推廣優良種畜使用力度。建議2009年將自治區畜牧業良種補貼資金在2008年的基礎上翻一番,主要用於對西門塔爾牛、三河牛、細毛羊、絨山羊和肉羊種畜、凍精進行補貼。可參照國家對生豬和奶牛扶持政策,對西門塔爾牛和三河牛基礎母牛、細毛羊、絨山羊和肉羊基礎母羊按現有存欄數進行補貼。(4)建議在原有補貼基礎上,將生態移民補貼標准提高到每人1.5—2萬元。另外,建議自治區積極向國家爭取,參照農產品價格保護政策,制定畜產品價格保護政策,避免牧民的收入因為市場等因素的變化而降低;參照農作物保險政策,將畜牧業生產的主要畜種納入保險范圍,確保畜牧業的健康發展和牧民的穩定增收。

2.加快牧區人口轉移步伐,鼓勵牧民自主創業。加強牧民職業技能培訓,通過培訓,讓更多的牧民掌握從事二、三產業的技能,推動牧區勞動力由盲目尋業向有序轉移就業轉變,增強牧民適應市場的競爭力,使牧民有一個穩定的增收渠道。通過培育扶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組織牧民積極投入礦產開發、道路建設、生態治理、市政建設等領域,努力增加牧民工資性收入。建議自治區專門拿出一部分資金,用於小額貼息貸款、項目資金支持,鼓勵和扶持牧民自主創業,開展草原家庭旅遊,加工銷售民族工藝、服飾、奶食品等產品,從事餐飲、運輸、修理等行業,不斷提高自主創業的非牧業收入。

3.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據西烏旗調查,該旗從2006年開始實施牧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60%的牧民享受到了「兩險一保」,在保障牧民生活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有的盟市在這方面也有很好的做法和經驗。建議自治區在制定政策時,能夠借鑒吸納西烏旗和其它旗縣的成功經驗,進而在全區推廣實行,進一步建立健全牧區醫療衛生、最低生活、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提高牧區醫療衛生服務保障能力和監管水平,將符合條件的極端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范圍,鼓勵各地開展牧區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切實為牧民解除後顧之憂。要建立對牧民權益保護的法律援助和服務。同時,建議認真總結生態移民工程的經驗,重視解決移民工程實施中的問題,在實行圍封轉移過程中,成立人口轉移就業服務機構,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不定期召開專題會議,解決轉移牧民生產生活中的具體困難,形成自治區、盟市、旗縣、鄉鎮(蘇木)四級聯動的城鄉統籌就業服務體系,確保轉移牧民真正實現移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B. 常年生活在令人神往內蒙古大草原上的牧民,如今他們的真實生活水平如何

真實的牧民其實家裡非常有錢,比我們想像的要富裕多了,很多人心目中牧民往往是非常窮苦的,還是停留在游牧的生活,沒有機會享受到城市裡面的繁華,也沒有機會認識到高科技,並且以為他們知識面很少,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因為牧民往往都是養殖戶,所以他們養的羊也好,馬也好,都是數量規模非常多的,少則幾十頭,大則幾百頭,所以說這些資產往往都值幾十萬到幾百萬,放在城市裡面一點也不窮。
這還不包括他們養的幾十頭羊和牛,就算不殺羊,光光靠產羊毛也能生活下去了,所以說大家都低估了牧民的資產,他們放在城市裡面絕對比大多數小康家庭都有錢,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牧民也不像以前那樣天天放牧了,他們把賺的錢開始在草原上造了小別墅,也過上了非常悠閑的日子,並且也不像我們住在城市裡的人,天天得承受工作的壓力,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一直以來都是非常開心的,因為他們自由自在,也不用考慮工作的事情。

C. 內蒙古4.04億畝草原「輪休」上百萬戶農牧民受益,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為了讓草原地區有更好的發展,內蒙古的大片草原都實行“輪休”的制度。這讓草地能有快速的恢復周期,牧民的生活也有了極大的保障。這一舉措非常的高速有效,下面小編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各位讀者可以提前有一個了解。

此外,這一做法也讓當地的草坪災害現象減少。因為牧民都有固定的放牧場所,他們在放牧的過程當中也會對當地的環境加以防治。因此病蟲害以及草原火災的情況很少發生。草原地區的湖泊以及防沙治理做的也比較完善。因此,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與以往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改變,人們的心情更加舒暢,社會發展安定,大部分的居民都獲得了很大的收益。

D. 說一說蒙古族牧民的日常生活情況

草原牧民的日常食品主要分為三大類:奶食、肉食和糧食。蒙古族牧民傳統的放牧方式是游牧,牧民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圓圓的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們流動的家。它是用木桿作支架,外面罩著羊毛氈的一種圓形帳篷。內蒙古草原冬天非常寒冷,罩著的羊毛氈是為了抵擋刺骨的寒風。遼闊平坦的草原為馬提供了盡情馳騁的空間。豐盛的草是馬的食物。蒙古族人民從小與馬打交道,他們傳統的交通工具就是馬。牧民的生活一半在馬背上,一半在蒙古包里度過。因此,蒙古族被人們稱之為「騎在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牧民身穿長而肥大的蒙古袍,腳蹬蒙古靴,寬大的蒙古袍擋強大的風沙又能護膝防寒,還可以作被子蓋,真是「一物多用」啊!
http://www.hqsyxx.com/wangluoketang/neimenggucaoyuan/shenghuo04.htm

E. 蒙古大草原牧民的衣食住行怎樣深受草原影響

衣食住行:
【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用瑪瑙、珍珠、金銀製成。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仍與蒙古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為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蒙古族有團結互助的風尚,節日有春節、端午節、火把節、中秋節等。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眾人圍成一圈,一邊舞蹈,一邊擊掌高歌。近幾年與內蒙古的親戚來往增多,開始舉辦「那達慕」盛會,吸引四方之客前往參加。
【食俗】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製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餚;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族民間傳統糕點;烘乾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餘種,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製品一向被視為上乘珍品,如有來客,首先要獻上,若是小孩來,還要將奶皮子或奶油塗抹其腦門,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把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講究清煮,煮熟後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特別是在做手把羊肉時,忌煮得過老。但內蒙東部蒙漢雜居地區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時加佐料,並把肉煮成酥爛的手把羊肉。有些地區的蒙古族還喜將羊腰窩的肉切成大片,掛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間稱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燉、紅燒、做湯。還食用駱駝肉和馬肉,油炸駝峰片蘸白糖,視為上餚,有經驗的廚師還善於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製成各種食療菜餚。為便於保存,還常把牛、羊肉製成肉乾和臘肉。
在日常飲食中與紅食、白食佔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區的蒙古族還有用炒米做「崩」的習俗。用炒米做「崩」時加羊油、紅棗、紅、白糖拌勻,捏成小塊,就茶當飯。未經蒸炒的糜子多用來與肉丁煮成粥,糜粉可以烙餅;麵粉製作的各種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飲食中也日漸增多,最常見的是面條和烙餅,並擅長用麵粉加餡製成別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餡餅及蒙古糕點新蘇餅等。西部阿拉善、鄂爾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麵粉做成饊子狀的「章汝」的習慣。東部的哲里木盟盛產蕎麥,用蕎麥粉烙制的煎餅是當地較有特色的一種食品。
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凈水,燒開後,沖入放有茶末的凈壺或鍋,慢火煮2—3分鍾,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蒙古族釀制奶酒時,即先把鮮奶入桶,然後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為引子,每日攪動,3—4日待奶全部變酸後,即可入鍋加溫,鍋上蓋一個無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內側掛上數個小罐,再在無底木桶上坐上一個裝滿冷水的鐵鍋,酸奶經加熱後蒸發遇冷鐵鍋凝成液體,滴入小罐內,即成為頭鍋奶酒,如度數不濃,還可再蒸二鍋。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製成,不需蒸餾。
【民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納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2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傢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長期與漢族雜居,所以其服飾與漢族比較接近,只有少數老年人穿蒙古族傳統服裝,包藍色頭巾、穿藍色大襟長袍,腰系絲帶,腳蹬皮靴。但在重大節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傳統的民族盛裝,鑲花邊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絲綢腰帶,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颯爽,俊秀威武。
過去蒙古族以游牧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現在除了游牧,相當多的蒙古族從事農業生產或農牧兼營,他們已定居村鎮。
巴里坤蒙古族的傳統飲食主要是麵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蔥和蘑菇等。後因長期雜居在漢族中,從事半農半牧生活,現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熱情豪爽,誠懇待客。宴請客人時必敬酒並唱「敬酒歌」助興,營造熱烈氣氛,以此表示對客人的歡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別倡導尊敬長者,愛護晚輩,如果家裡來了年歲大的長輩,必須要迎上去把馬接過來拴好,長輩要走的時候,也要牽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節日主要是春節和敖包節,除此還有點燈節(祖魯節)、麥爾節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節稱:「查干薩日」。蒙古族過春節有自己獨特的慶賀方式。農歷五月十三日是敖包節,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種祭祀活動。敖包是草原上常見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頂上要插柳枝為叢,立竿為柱。「壘石成山」、「視之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護神的化身,是薩滿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敖包這天,人們歡天喜地雲集在敖包前進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誦經,人們則獻了供品後,自左向右圍著敖包掌心向上,邊走邊叩首需繞三圈,祈神降福。祭完敖包後,還要進行賽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娛樂活動。因此祭敖包不僅是一次宗教活動,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藉此施展才藝、技能、進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機會。
賽馬、摔跤、射箭被稱作「好漢三藝」是草原馬背民族的拿手好戲。蒙古族無論男女,自幼學習騎馬,到十來歲就縱馬如飛,並能在馬奔跑時彎下腰拾起擺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摔跤也是蒙古族喜愛的競技活動,摔跤場面龍騰虎躍,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強項,也是流傳至今的熟練自如的運動項目。

F. 在大草原上的牧民的生活用水怎麼解決

誰說草原上沒河流啊,原始牧民是逐水草而居的,現代牧民當然有現代的解決方法了,比如樓上兩位所說的,我就是內蒙古人。現代牧民如果是定居的就是打井或用河水,如果不打井就用勒勒車到的水源的地方拉水。

G. 草原人的衣食住行

1、牧名為了騎馬和禦寒需要,多穿廣袖寬服。在春、夏、秋三季,穿用棉布或綢緞製作的蒙古袍,下擺(大襟)肥大,長垂達靴腰。而冬季的著裝,主要取材於牲畜的毛皮。

2、牧民以放牧牛、馬、羊為生,因此他們的日常飲食離不開牛、羊肉以及奶,即以「膻肉酪漿」為主。飲奶茶是蒙古牧民的普遍習慣。

3、從事游牧業生產的蒙古人,長期過著以「鞍馬為家、車帳為室」的遷徙流動生活。過去牧民一般住在帳篷、蒙古包里。

4、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馬匹是草原上的主要交通工具,輔助以牛、駝和勒勒車。

5、蒙古族三大運動摔跤、賽馬、射箭,元朝建立後,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明確規定蒙古族男子必須具備賽馬、摔跤、射箭三項技能。每逢舉行重要宴會,都要有摔跤交手競技助興。

H. 內蒙古大草原牧民衣食住行怎樣深受草原的影響

衣:草原上的氣候比較寒冷,特別是游牧的牧民的衣物都是以禦寒為主的。用皮毛製成。。
禦寒是主要。其次就是民族因素了。
食:一般都是以耐餓的食物為主。因為游牧的關系,不能總是吃飯的呀。
像蒙餐里最典型的白食和牛肉乾,都是吃一點就能抗很長時間的。
還有就是以奶食和肉食居多,因為原材料就地可取。
游牧民族不能種植,因為得隨著水草而遷徙。
住:可以在網上查查蒙古包的特徵特點,會比我說的詳細。
行:草原上當然是騎馬了。但是怎樣受草原的影響,我也說不太明白。

I. 內蒙古草原的生活方式

蒙古包:適於游牧生活,便於拆卸;
馬:便於草原上的行走與放牧;
蒙古袍、蒙古靴:適於騎馬;
那達慕大會:蒙古族最盛大的節日。
可以看出內蒙古牧民的住、行、衣、食都在適應當地自然環境,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只有去適應自然才能不斷發展。牧民合理利用草場,進行輪流放牧,合理利用牧草資源。另外,他們還進行了畜牧產品的深加工,鄂爾多斯品牌的服裝聞名全球。牧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內蒙古草原相當遼闊,總面積約佔全國國土的1/10。它由六大草原組成,自東向西順次是:世界上著名的呼倫貝爾草原、科爾沁草原、植被保護最好的錫林郭勒草原、寬廣的烏蘭察布草原以及鄂爾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盟的荒漠草原。

閱讀全文

與草原牧民生活如何保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