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證道後如何生活

證道後如何生活

發布時間:2022-09-24 22:12:09

『壹』 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

開悟的人的思想境界指已經到了很多人不可及的高度,他們更喜歡讀書沉澱自己,讓自己的心平靜如水,遠離喧囂的塵世,回歸悠然自得的大自然。人開悟後會有以下幾方面的變化:

一、思考能力變得很強。

開悟的人因為心靜,「靜能生慧」,看起來變得比過去聰明了許多,開悟的人學會了思考,遇到問題喜歡多問幾個為什麼,不斷的尋求答案。

他們能積極的思考,可以舉一反三,甚至可以明白很多難以理解的事情,如:《易經》、風水、自然規律對生活、人生的重要性等等。

二、知道了生活的意義。

很少有人能知道自己此生的意義,開悟的人卻「知道」自己此生的任務和活著的意義。有的人是吃喝玩樂,有的人為了光宗耀祖,有的人是為了賺錢,有的人是為了更多的物質活著,有的人是為了博學多才。

開悟的人要完成教書育人、著書立說、名垂青史的任務,也就是「立德」、「立言」、「立功」的任務,也就是品德高尚、有造福子孫後代的言行舉止、做更多的好事、善事。

三、格局變得很大。

開悟的人,不計較個人得失,始終處於「功名利祿」之外,他們的眼光獨到、見解不凡、他們做事總是想的更遠、更深,他們不考慮名利、地位,他們想的是如何把每件事做的完美。

四、自省自己的得失。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開悟的人時刻都在反省自己的過失,他們會為了自己曾經「犯」的每一個微小的小錯誤痛心不已,他們不斷的改正自己做的不完美的地方,讓自己臻於完美的境地。

『貳』 人開悟後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我是傍觀冷眼人,我來回答。

沒有重大刺激,人一般很難開悟,但一旦開悟,總有某一方面會發生巨大變化。

1.性格變得柔和了。開悟之前,以彰顯個性為本,凡事都事從性格出發去解決,和別人相處稜角分明。

2.和自己和解了,但要求更嚴苛。開悟前,要求別人多,看不慣別人多,埋怨多。開悟後,學會反躬自省,發現很多事其實自己問題最多,開始想法完善,逐漸變成最好的自己。

3.凡事追求意義和利他。開悟前,主要以自我為中心,不斷滿足物質精神方面慾望,眼裡不太有別人。開悟後發現,活著不僅僅是活著,還有其他的意義和追求,快樂他人,也是一種幸福。

開悟的過程很痛苦,但開悟後,將會活得身心都輕松。

我是@傍觀冷眼人 ,歡迎關注

開悟好比一個迷路的人到處亂竄,突然之間找到了回家的路。

又好比一個想不通的人,忽然之間想通了。

也可以說,開悟之前的事都是遭遇,開悟之後的事都像 旅遊 。

開悟之前能做什麼做什麼?開悟之後應做什麼做什麼?

開悟之前怕果,開悟之後畏因。

開悟之前心不靜,開悟之後心清靜。

開悟之前隨緣而變,開悟之後隨緣不變。

人開悟後會有什麼樣變化?

什麼叫做開悟?佛家認為開悟就是有了六通的本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對三才有了深刻的領悟。道家的開悟?就是得道為真。成仙成聖的程度。究竟什麼叫做開悟呢?就是看透,看開,看淡,看清世間與出世間的道理。作為普通人來說,對世間的各種事物,理解的能力,理解的程度,理解的層次,理解的速度。非常聰明的理性認知。這應該就是感悟。任何人對任何事物能夠看開悟通了。就開悟了。執迷不悟的人就是沒有開悟。不能夠釋懷,放下各種慾望。鑽到了慾望的牛角尖兒。被貪嗔痴迷住了雙眼。沒有認清形勢,就是沒有開悟。就是執迷不悟。開悟的人就是心裡沒有掛礙。

開悟前後,判若兩人。開悟的人就像打開了天靈蓋,世界一切的變化都在他們的眼中,看到一清二楚。所謂心知肚明就是不說明白而已。世人皆糊塗,唯我清醒。開悟之後眼神變化人不會說的秘密是什麼?你注意到開悟之後眼神變化了嗎?

開悟之後眼神變化 開悟的人身上都有一種自然美

其實,開悟之前,與開悟之後,是有很大不同的,至少在這四個方面,開悟之前,與開悟之後,判若兩人,對照一下,這四點,就可以看出,自己是否開悟了。

第一點,開悟之前物質重於精神。

往往迷的很深的人,從對物質的貪戀程度上,就可以看出,一個人,如果太過於貪戀物質,就說明,這個人,迷的很深,若對物質貪戀的程度越低,就證明這個人,悟的越深。

開悟的人,會把更多經歷,放在精神和內心上,不會再去執著在物質上,開悟之後的人,對精神上的追求是重於物質的。

第二點,開悟之前,感情重於智慧。

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把感情看得很重,我們對親人有感情,對愛人有感情,對喜歡的事物,也會產生感情,而且這種感情,要遠遠超過理智。

迷的越深,感情越重,而悟的越深,就會學著去用智慧來觀照自己的行為,一切都會用智慧去指導生活,而開悟之後的人,智慧一定重於感情。

第三點,開悟之前,個人重於集體。

很多人,都會把自己看的很重,往往在做一些事情上,都會表現出以自我利益為主,去看待問題,而開悟以後的人,因為會明白,其實一切都是一個整體,個人只是整體的一部分,所以開悟的人,會以大眾集體為主,不會在以個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第四點,開悟之前,得到重於布施。

很多人,在開悟之前,總是希望自己,多得到一些,並不明白,其實失去才是得到的道理,而開悟之後,就會把布施放在第一位,時刻以幫助他人為重,不會在以自我為中心。

對照這四點,就可以知道,自己離開悟還有多遠,把這四點,可以看做一點,那就是,開悟之前,活在顛倒之中,把一切錯的當成對的,把一切假的當成真的,而開悟之後,就會遠離這種顛倒,推翻一切之前的想法,當你喜歡上一切從前討厭的事物,或者厭惡一切從前最喜歡的事物時,就可以證明,我們在進步,我們離開悟,又近了一步。

開悟的人身上都有一種自然美

變得慎重,凡事三思而後行,

大智若愚。

人開悟後會有以下9方面的變化:

一、思考能力變得很強、可以融會貫通

開悟的人因為心靜,「 靜能生慧」 ,看起來變得比過去聰明了許多,開悟的人學會了思考,遇到問題喜歡多問幾個為什麼,不斷的尋求答案。

他們能積極的思考,可以舉一反三,甚至可以明白很多難以理解的事情,如: 《易經》、風水、自然規律對生活、人生的重要性等等。

二、知道了自己此生的「任務」、「生活的意義」

很少有人能知道自己此生的意義,開悟的人卻「知道」自己此生的任務和活著的意義。

有的人是吃喝玩樂,有的人為了光宗耀祖,有的人是為了賺錢,有的人是為了更多的物質活著,有的人是為了博學多才。

開悟的人要完成教書育人、著書立說、名垂青史的任務,也就是「立德」、「立言」、「立功」的任務,也就是品德高尚、有造福子孫後代的言行舉止、做更多的好事、善事。

三、格局變得很大

開悟的人,不計較個人得失,始終處於「功名利祿」之外,他們的眼光獨到、見解不凡、他們做事總是想的更遠、更深,他們不考慮名利、地位,他們想的是如何把每件事做的完美。

四、不斷的自省自己的得失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開悟的人時刻都在反省自己的過失,他們會為了自己曾經「犯」的每一個微小的小錯誤痛心不已,他們不斷的改正自己做的不完美的地方,讓自己臻於完美的境地。

五、感恩心理越來越強烈

開悟的人懂得感恩,他們對任何事都抱著感動的心情,如:感恩陽光的普照,感恩雨後初晴的彩虹,感恩每一粒糧食,感恩每一滴水,感恩夕陽的美好等等。

六、不再有執念,與過去看不習慣的人或事和解、放下

開悟的人不會糾結於某些事上面,他們懂得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沒有永恆,能夠永恆的只有自己善良、感恩的心。

有的人遇到困難會想不開,開悟的人知道一切向前看,不回頭看那些讓自己不高興、不滿意的事、讓自己不喜歡的人,他們知道、過去的已經永遠的成為了過去,未來的路才是鋪滿幸福快樂的路。

七、明白了「大道至簡」的道理

開悟的人已經到了「天人合一」的地步,知道了自然規律也是人生規律的縮影,最大的道理也是最簡單的道理。如:天地人三才、陰陽的多種含義、因果輪回的含義等等。

八、心態變得平和

也許開悟的人以前脾氣急躁,開悟之後則有了巨大的變化,他們可以笑對一切事,笑對一切人,他們可以做到「以德報怨」、一切隨緣、一切順其自然等等。

九、人生的境界接近「儒」、「釋」、「道」3界

開悟的人的思想境界已經到了很多人不可及的高度,他們更喜歡讀書沉澱自己,讓自己的心平靜如水,遠離喧囂的塵世,回歸悠然自得的大自然。

他們已經到了無私、無懼、無我的境地。

開悟的人是大器晚成的人,也是大愛無疆的人,他們知道「道」的含義,就是:做正直的人,一生只做好事、做善事,做正確的事,做正確的選擇,他們信奉: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我是劉芳,感謝朋友們關注瀏覽】

大家好,我是冀東老李,現在很多人都在學佛,不管出於什麼目的,每個人都學的有板有眼,日日精進,該燒香的時候燒香,該念經的時候念經,給人的感覺很是虔誠[祈禱][祈禱][祈禱]

但大部分人都停留在學的基礎上,並沒有把佛法的精髓悟透,以至於在有事的時候還是想不開,放不下,貪嗔痴三毒並沒有改掉。也就是並沒有真正的開悟。

那麼學佛開悟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呢?下面我說一個小故事,大家就很好理解了。

話說有一學佛的小和尚,他每日精進,認真學習佛法,精讀經書,虔誠禮拜佛菩薩。就這樣學了好多年,但不管如何提升自己,還是每日煩惱不斷,一顆真心總是懸著,不能做到一心不亂的地步。

別人告訴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沒有開悟,小和尚不服,他認為我已經很努力了,和大家學的都是一樣的,我雖然年齡小,但我不比別人做的少,為什麼說我沒有開悟呢,小和尚百思不得其解,決定要找師傅問一問。

於是他找到他的師傅,問道:「師傅,我每天都精進修行,認真學習佛法,可為什麼還是煩惱不斷呢」?

師傅說:「你沒有開悟」!

小和尚很是詫異,問道「我沒有開悟?其他師兄也是這么說,但我就是不明白什麼是開悟,您能告訴我什麼是開悟嗎?開悟的狀態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老和尚說:「開悟和沒開悟沒什麼區別,開悟之前是吃飯,掃地,念佛,而開悟之後還是吃飯,掃地,念佛,但開悟之前吃飯時想著掃地,掃地時想著念佛,念佛時想著吃飯,但開悟之後吃飯就是吃飯,掃地就是掃地,念佛時就是念佛,一心不亂,干好每一件事就是開悟了,知道嗎,你要好好修行,不要胡思亂想就行了」[祈禱][祈禱][祈禱]

通過這個小故事就可以看出開悟就是做事要一心不亂,心裡不要胡思亂想,把學到的東西用到實際問題之上,就是開悟的狀態。

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學佛不是一朝一夕的,開悟也是有不同的感受的,大家都要根據自己的狀況去選擇不同的方法,學佛不是目的,目的是把佛法悟透讀懂,認真修心。

時時用一面鏡子來反觀自己,凈化自己的心靈,讓自己遇到事情一心不亂,這才是學佛的目的所在。

那些學了佛反而看這個人不對,看那個人也不對,這樣學佛是不對的,我們學了佛要放下自己的嗔恨之心,要用一顆慈悲之心對待每一個眾生。

他人有錯我們不要去加以指責,而是要用真心,誠心去感化他……好了就說這么多,如果有說的不到之處,希望大家給予指正[祈禱][祈禱][祈禱]

我是冀東老李,阿彌陀佛[祈禱][祈禱][祈禱]

乾坤再造,生命從此可以重新安排…

用自身的感覺說可能一般人不認同,我就用一部電視劇來說吧,新中國成立後佛學界活著一位100多歲的大師,推薦大家看一下,虛雲大師。這是離我們最近的一位智者,他用一生告訴大家,如何做人做事。他不像現實生活中的修行者,雖然一生沒有大的功業,英雄偉人,但作為中國文化的傳承者,他用一生都在實踐,都在修心。用老百姓的話來說,他大善人,他一直做著他該做的事情,他有親情,沒有私慾,像一個普通人一樣活著,唯一不同的是他能用心活著,用心活在每一天,做好每件事,對待每個人,心懷天下蒼生,活著就去做事,學習,反思。雖說他是和尚,但他用一輩子把中國傳統哲學完美的展示在人間,日間都說儒釋道最深刻的是是王陽明,曾等人是大成者,可我覺得虛雲老和尚才是,至死都是一直在覺悟著。

自己理解的開悟也是沒有止境的,最初的狀態,應該是活在現在,對過去有了深刻的理解反思,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生大概要怎麼活,不管是頓悟還是漸悟,知行合一已經可以做到,思維和生活工作習慣走在了正向的螺旋上升,一輩子都在反思和做事的路上了

『叄』 開悟後與開悟前相比,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會有哪些變化

開悟前就是迷惑顛倒,在生活中行貪嗔痴,搞殺盜淫妄酒,搞是非人我,天天執著財色名食睡等等習氣。由此每日煩惱不斷,壓力痛苦也不斷。
開悟之後,知道苦空無常,諸法無我。當處覺悟,當處放下,離一切煩惱痛苦,清凈自在。

『肆』 開悟之後的生活又是什麼樣的

悟前、悟後的生活有什麼不同?開悟之後的生活又是什麼樣的風光?開悟後天地還是天地,日月依舊是日月,人我仍然是人我,只是生活的內涵、品味不一樣了。未開悟前,「吃時不肯吃,百種思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開悟之後,「飢來吃飯困來眠」,一樣地吃飯,一樣的睡覺,灑脫自如,任性逍遙;開悟前時時難過,步步維艱,開悟後日日是好日,處處通大道。開悟之後的生活是精神重於物質的生活,是掙脫了物慾的牽系,住於塵勞五欲,但是卻不被污染,追求無上理想世界的生活。

『伍』 覺悟證道之後應該做什麼

覺悟大概說有兩個重要的階段,一個是初證(親證)一切存在(不管是思想上還是物質上等等)的唯識性,這個也叫做開悟,也叫得根本智,這個時間就可以從真正意義上來說是菩薩了,從此時開始就得到了一切存在的真實相,沒有執著了,沒有恐懼,傷心,難過,後悔等等煩亂的心緒了,對佛說的沒有一點疑惑了,從心理上自在了,但是因為無窮時間生生世世以來我們在阿賴耶識中還有一些微細的煩惱(現在的我們也有比如好好的坐著心理冒出不好的念頭),另外對於一切存在也沒有完全把握,還沒有成就無量神通,三身四智,身體上還沒有自在,所以這個階段以後相當長的時間一直到成佛就是一邊以自己已經證得的真實相廣度眾生使他們也能開悟,一邊除去這些微細的煩惱,廣修五明(佛法,科學,醫術,辯論等)以及止觀等等方法成就神通,逐步的成佛,
一種是究竟的覺悟,就是成佛了,成佛之後有了大自在,比如壽命長短都可以自己控制等,有了三身四智,得到了無漏身,根據成佛以前發的菩提大願,可以現無邊的分身,在無窮的世界廣度眾生,使這些眾生也能夠得到覺悟,離苦得樂,成無上覺,得大自在,或者究竟解脫擺脫煩惱成阿羅漢,這個工作窮未來際。

『陸』 所謂得道高僧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

這可深了

道是什麼 俗話得道成仙 仙又是什麼
仙是山人,高深莫測強大的人

為什得道就成仙
因為道 就是人生道路
一個人得到了自己決定好,正確的人生道路
得道,就得證道
一個朝著正確的人生道路不停奮進的人,那個不厲害

得道高僧的日常就是貫徹的理念
善,行,德,禮,信之類的

一個凡人知道自己的路,不斷地貫徹下去,也可以稱為得道(當然不是小說里的 坐地升天 )

『柒』 功德證道之後什麼境界,不需要人間香火

依據佛教學觀念,出家修行的和尚或者尼姑,在修行中功德園滿方能開悟證道,證道後其意識可控元神即靈魂離體,飄逸空中,這期間他的肉身是盤腿靜坐的姿勢,三天或者一個星期可以不飲食任何東西,包括水都不喝,當靈魂歸體之後,身體還是需要飲食,即使證道也需飲食。因為肉身是凡體,肉身未證道。即使如來佛在菩提樹下靜悟證道,其肉身也是凡體!因他曾也避谷過,未能如願!

『捌』 星雲大師開示:人證悟之後的生活怎麼樣

我要講的題目是:「人證悟之後的生活怎麼樣」,第二天,講的題目是:「人死亡之後的生命怎麼樣」;第三天是:「人涅槃之後的境界怎麼樣」。 我們先從「人證悟之後的生活怎麼樣」講起。 有時候別人碰我們一下,『哎喲!好痛!』肚子餓了,『啊!好餓哦!』,知道痛、知道餓,這是知覺上的一種明白,雖然不是悟,但畢竟也是一種明白。日常生活里,我們感覺到快樂、悲傷,能辨別好事、壞事,了解善的、惡的,這種分辨、知道,雖不是覺悟,總也是體會。 古今中外,有很多「知」的例子,牛頓看見蘋果落地,知道了地心引力;富蘭克林發現了電,啟示後代電學的發展,才有今天昌明的科技。這些發現,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是慢慢的由我知道、我懂了,發展出一套貢獻世人的學問理論。 佛陀當初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熠熠天星而成正覺。他說: 『奇怪!奇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是一種修行的體悟,在證悟真理之後,為大地眾生的不能覺悟而惋惜而低嘆! 覺悟的路是一條怎樣的路?覺悟之後的生活又是怎樣的生活?而證悟了的大德禪師,他們又會變成怎樣的人呢?我分四點來加以說明:一.悟是什麼? 說到「悟」,是語言所表達不出,文字也形容不了的!譬如吃了一顆糖,感覺很甜、很好吃,這甜的程度、甜的滋味只有吃的人知道,即使說破了嘴皮,沒有吃的還是不能體會,「悟」就像這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自證自覺境界,所以禪宗說「悟」是「言語道斷,不立文字」的。 雖然「悟」不容易藉語言文字傳達,但是「悟」是絕對可以體驗的一種境界。由悟之中,可以體驗到「生命的奧秘」,生命是無限偉大,無限喜悅的存在。由悟之中,可以領略出「時間的永恆」,一剎那、一轉瞬都可以通往永恆的瀚海。悟,可以使我們體會「空間的無邊」,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悟,更可以使我們體認「人我一如」,原來你和我不是兩個人,你和我是一體一如的。「悟」是有聲音的,「悟」的聲音怎麼樣?是「崩」的一聲,震破混沌矇昧。「悟」也有速度,用「電光石火」來形容還不及萬分之一。「悟」的形象,是粉碎虛空,消滅迷妄,眼前望去,一片真實光明! 「悟」的內容究竟是什麼?悟的內容是「有無一體」,不是先「有」後「無」,或先「無」後「有」,而是有無同時俱在,悟是沒有先後的。悟的境界使我們可以隨順這個世間,覺得跟世間水乳交融;也可以使我們與世間違背,覺得方枘圓鑿,格格不入。悟是一種「通達的茫然」,也是一種「茫然的通達」。悟的那一刻,豁然通達了,回頭看看以往執著虛妄的世界,覺得茫然;這是「通達的茫然」。悟也好像在黑暗無際裡面,突然電光一閃,照破無明迷霧,頓見光明燦爛的世界,這就是「茫然的通達」! 悟是什麼?悟就是「我找到了!」人一直在探求生命的源頭,有時忽然靈光一現,『啊!我找到了!』找到了自己的本然面目,就好像瞬息間回到久別的故鄉,見到了睽違的爹娘,「忽然識得娘生面,草木叢林盡放光。」悟了之後,可以讓你大笑三天,一切的大地河山,看來都是親人,千峰萬仞也視同故友。悟了之後,也可以讓你大哭三天,如同久別倦歸的遊子,回到慈母懷抱,感激涕零再無一言。 悟是什麼?悟是認識之後再進一步的識破、勘透,好比百尺竿頭往虛空處再上一步,這一步跨出便能舍掉百尺竿頭的依靠,遍歷虛空,來去自如。悟是理解之後更深刻、更透徹的洞悉,對生命再深思、再參透的體悟。 悟是什麼?悟是親證的體會,悟是明確的觀念,悟是透視的能力,悟是自性的覺醒,悟是明白的領會。悟是「生死一體」,悟後覺得生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悟是「動靜一如」;浮動的世界裡有一個涅槃寂靜,在寂靜的世界裡,又有無數生命在欣欣向榮地活躍著。悟更是「有無一般」,有固然很好,無也非常豐富,從「無」之中,還可以生出千千萬萬個「有」!悟的時候,「來去一致」,來也未嘗來,去也未嘗去,親朋相聚,好友離散,在悟的境界里是一致不二的!悟,使我們從矛盾中得到統一,從復雜中發現單純,從障礙中找到通達,從枷鎖中獲得解脫!二、如何開悟? 古來能證悟的高僧大德很多,開悟的方法更是千奇百樣,其中有不少是看到自然界更遞興衰的現象而開悟的。譬如:靈雲志勤禪師看到桃花落地而開悟,並且做了一首詩偈來表達他的心境:「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唐朝的一位比丘尼到各地遍參之後,回來見到庭院的梅花,終於開悟說:「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有的禪師多以日常生活為機緣而開悟,譬如:永明延壽禪師聽到柴薪落地的聲音,而豁然大悟:「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並大地,全露法王身」。香嚴智閑禪師在鋤田的時候,偶然拾起一塊瓦片,往後一丟,瓦片擊到竹子,「空!」地一聲,他便悟了,脫口說道:「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道,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南宋時的張九成,夜半聽到青蛙鳴叫的聲音,恍然大悟,寫了一首偈子:「春天月下一聲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與么時誰會得,嶺頭腳痛有玄沙。」這就是聞天籟而啟開了智慧。種種前賢的證悟昭彰如在耳目,試問我們在平常生活中,究竟聽到了多少天籟呢? 有的禪師看到花綻花落開悟了,聽到泉流蛙鳴開悟了,有的禪師打破了杯盤碗碟而開悟了,甚至有的禪師摔了一跤而開悟了。譬如有名的柴陵郁禪師騎驢過穚時,不小心摔了一跤而見到自性說:「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有的禪師卻見到衣服上的一根毛而開悟。唐朝時候,有一個以樹為家的鳥窠禪師,因住於樹上而得名。他有個學生跟隨著他學了十六年之久,禪師卻不曾特地為他開示法要。有一天,這個學生忍不住了,向鳥窠禪師告假回家,禪師問他: 『咦!你在我這里不是很好嗎?你要到哪裡里去呢?』 『我要去參學。』 『為什麼要去參學?』 『我要去研究佛法!』學生說。 『啊!我這里也有佛法呀,你何必走呢?』 『可是,師父!我跟隨你十六年了,你從來沒有講過佛法?……』 鳥窠禪師聽他這么說,不疾不徐地從破爛的衣服上抽出一根毛,對他說: 『你看,這不是佛法嗎?』 學生一看,當下就豁然開悟了。他因為這一根布毛而領悟到佛法大意,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所以後人就稱他「布毛侍者」。我現在不要說只拿一根毛,就是把整件衣服拿給大家看,大家會開悟嗎?好比收音機要調准頻率,照相要對好焦距,才能聲音清晰,影像鮮明。悟也要機緣和合,針鋒相對,才能參透消息。悟是水到渠成,悟是一針見血。那麼我們一般人要如何才能開悟呢?我舉出幾點意見: (一)身心俱放 有時候我們不僅對自己內心的慾望放不下,甚至連外在的身體也很執著,為了這身心的桎梏,我們受了種種的辛苦,如果能把身心統統放下,自然就能解脫。 在印度,有一位名叫五通梵志的婆羅門外道,由於他只證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等五種神通,少了一個漏盡通,煩惱未盡,不能解脫。有人就勸他說: 『你應該去向佛陀請教問道,他會幫助你證得漏盡通的!』 五通梵志接受了勸告,捧著兩盆鮮花要去供養佛陀向他請益。佛陀看到五通梵志迤邐走來,就對他說: 『梵志,放下!』 梵志一聽佛陀如此說,趕快把左手上的一盆花放下。佛陀看了,還是說: 『梵志,放下!』 梵志又把右手的花放在地上,兩手空空了。沒想到佛陀還是說: 『放下!放下!梵志放下!』 梵志一聽,心想:『老是叫我放下放下,都放下了,再沒有東西可以放下了啊!』 佛陀大聲叫他:『梵志!你放下啊!』 這時候,梵志『噢──』想通了,原來不是叫我把花放下,是叫我把身心放下! 我們老是在身心慾求上、人我是非上、功名利祿上貪求執著,不能俱放,一日不放下這些五欲塵勞,就一日不能與道相應,灑脫自在。 (二)勘破生死 能勘破生死,就能悟道,如果執著生死,是無法開悟的。 過去,有一位很美麗的小姐下了決心要參禪,向一位老禪師請教說: 『禪師啊,我要怎樣來參禪悟道呢?』 禪師看了看她,心裡想:這么漂亮的小姐塵世里的羈絆紛擾一定更多,就教教她一句訣:『隨他去,不管他!』當然,過去禪師參禪的方法很多,比如參「念佛是誰?」、「父母未生我之前,什麼是我的本來面目?」……這位禪師教她這一句訣,無非是要她止息心外的紛紛擾擾,得以明心見性,證悟佛法。這位小姐求道心切,緊緊記住這句訣,努力地參究。 有一天,她男朋友來找她了,有人告訴她: 『小姐,你男朋友來看你了!』 『隨他去,不管他!』小姐頭也不抬,繼續再參! 過了不久,從美國寄來一張入學通知書,告訴她申請留學的學校很歡迎她去就學。她看不也看,說: 『隨他去,不管他!』 這位小姐當初為了准備出國,曾經去碰碰運氣買了一張愛國獎券,家裡人打電話來說:『中了,中了第一特獎!』 別人把好消息轉告她,一心參禪的小姐還是一句:『隨他去,不管他!』渾然忘掉了心外的世界。 經過了這么多次『隨他去,不管他!』,沖破了一道又一道的難關。有一天,無意之中看到她童年時候與老祖母合照的相片,發黃的相片中那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如今已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而頭發蒼蒼的老祖母也已過逝了。她心裡想:『再過幾十年,我不是也一樣要埋骨黃泉嗎?人生無常,生死一瞬,我還執著什麼呢?』 一個轉念,她沖破了最後一道「生死的關卡」,對她來說生死不再是那麼可怕的事,透過無常生死,她悟到了無生無滅的究竟安樂。 (三)不近人情 有時候,為了悟道,禪師們的作法是不近人情的。 我一向主張八宗兼弘,但是在佛教的宗派里,我出身的祖庭是屬於禪宗的「臨濟宗」,因此臨濟義玄禪師是我們的祖師,現在我把這位老祖師怎麼開悟的情形告訴大家。 有一天,臨濟禪師在田裡工作,他的師父黃檗禪師到田裡去看他,黃檗禪師看到滿頭大汗的徒弟就安慰他說: 『你做得很辛苦了!』 臨濟禪師對他師父的慰問,不但不感謝,反而撲上去打了他幾拳。臨濟禪師的徒弟在一旁,看到師父無緣無故打師公,很不服氣,就湊上去打師父幾拳。黃檗禪師看到了,反而抓住徒孫的手說: 『小子!你怎麼可以打他呢?』說著,一巴掌打過去。三個人打成一團,難分難解。如果他們三位今天在這里相打的話,各位看了一定會很失望,也許會認為: 『啊!這些出家人比我們還不如,我們在家人跟朋友碰面了也不會打架啊!』 乍看之下,幾個互有師徒關系的禪師大打出手,的確有悖常情。但是在他們三人你一拳、我一掌之中,卻蘊涵彼此之間無比親蜜的法情道愛。這一拳打散了彼此的差別對待,這一掌溝通了彼此的心靈;這是心心相印的一拳,是惺惺相惜的一掌。在打架中,他們的慧命交流在一起;在打架中,他們體悟禪的妙趣。假如我們也能和他們一樣,從打架中悟出禪機,打架也變成喜悅的事了!因此表面上悟道者的一些行徑,看起來很不近人情,但是事實上這裡面卻有更通達的道情。 雲門禪師去參訪汾陽無業禪師,到了無業禪師的道場,正是薄暮冥冥的時分。雲門使勁地敲著深鎖的兩扇大門,半天過去了,知客師父來應門,雲門道明來意之後,抬起一腳正要跨入門檻的時候,知客師父出其不意用力把門一關,把他這只腳壓在裡面了。 『哎喲!哎喲!好痛喲!』雲門禪師痛徹心肺地叫著。 『誰在喊痛呀?』知客師父佯裝不知地問。 『師父!是我啦!』 『你在哪裡里呢?』 『我人在外面。』 『你人在外面,怎麼會痛呢?』 『因為你把我的腳關在裡面了。』 知客師父一聽,大喝一聲說: 『你還有裡面、外面啊!』 雲門禪師雖然被壓斷了一條腿,但是這一關一闔卻截斷了虛妄紛紜的世界,證悟了內外一如、平等無二的道理。 百丈禪師,有一次和他的師父馬祖禪師出外,半路上,看到天空迎面飛來一群野鴨子,馬祖禪師就問: 『那是什麼?』 『野鴨子。』百丈禪師說。 『飛到哪裡里去了?』 『飛走了啊!』 馬祖禪師一聽,馬上用力把百丈禪師的鼻子捏起來,百丈禪師大叫: 『好痛哦!好痛哦!』 馬祖禪師就說:『既然飛過去了,怎麼還會痛呢?』 百丈言下大悟。這一捏把一切的愛憎無明、物我彼此都捏除得無影無蹤。禪師們種種悟道的方法,看似乖逆違悖、不近人情,唯有透過不近「凡情」的大轉化、再提升之後,才能體悟超乎俗情常理的真理真情。 (四)專精忘我 求道要秉著「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精神,專心精進以至於忘我,才能開悟。 太虛大師在普陀山閉關靜修,有一天晚上打坐的時候,耳畔聽到鍾聲「當!當!」低沈雄壯地響著,原來是寺院開大靜養息的時刻。由於他專心一致,放下眾緣,一直坐到第二天早上敲鍾做早課的時候才出定。大師聽著悠揚嘹亮的鍾聲,還以為是晚上睡覺的鍾聲。 不久前才圓寂的一百二十歲的虛雲老和尚,七十多歲那年,駐錫於陝西翠微山,一日清晨,淘米下鍋,盤起腿來等飯煮熟,那裡知道這一入定,就整整入定了一百八十天才出定。剛出定的時候還不知道時間,翻開埋在雪堆的鍋蓋一看,半年前煮的飯早已發霉腐爛了。如此專心一致,心無罣礙,才能深入禪定證悟菩提。 唐朝的馬祖道一禪師證道後回到故鄉,他的嫂嫂非常尊敬他,奉他為師表,要跟他求道。馬祖道一禪師對她說:『你把一個雞蛋吊在半空中,每天注意聽,只要聽到雞蛋發出聲音的時候,你就可以悟道了!』嫂嫂信以為真,每天專注傾聽雞蛋的聲音,從不懈怠,多少年過去了,還是沒有聽到雞蛋的聲音。漸漸地,吊著雞蛋的線朽爛了,有一天終於斷裂了,雞蛋從半空中掉了下來,發出「ㄅㄥ」的一聲,嫂嫂一聽,悟了-原來物我合一,心外更無一個真實世界,這一聲打破了里外、人我,而臻於如如。可見,只要思想統一、精神專注,就是無情也能說法悟道了。三.悟後的觀念 開悟之前,世界是一片迷濛渾沌,開悟之後,又是一番怎樣的氣象呢?開悟之前,人生是一場貪瞋痴愛,開悟之後,將是一段如何的風光呢?悟後的觀念,與未證悟之前會有什麼不同的轉變呢? 古人說:「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萬般可忘,難忘者閑名一段。」世間上的人執迷於塵勞五欲,一面系縛自己,一面又要別人幫助他解脫。悟,是觀念的改變,智慧的體現:未悟之前,心裡種種執著,貪戀功名富貴,計較人我是非,沈溺虛幻情愛,放不下也解脫不了;開悟之後,能掙出名韁利鎖的綑綁,沖破情關慾海的迷離,朗朗觀看世間,頂天立地生活於宇宙。 有人以參禪前後的不同感受來說明悟後的心境;沒有參禪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的時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開悟之後再看,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因為我們內心貪求執著,不能體會山水的清明,因此看山是山,與我無關,看水是水,於我何益?但是經過一番歷練提升之後,再來看看山水萬物,「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水鳥樹林都是我的朋友,溪聲流水都是我的知音。一草一木、一花一葉,無非真理法身;一沙一石、一山一水,無不是如來妙諦,山河大地、宇宙虛空乃至一切眾生,都是從我清凈自性所涌現出來的。山水不再是心外的山水,而是我心內所流露的智慧活泉。 宋朝的大文豪蘇東坡參禪頗有見地,曾經做了三首詩偈來表明他參禪悟道的三個過程。第一個階段是尚未參禪的情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指的是心被光怪陸離的假相所迷惑,而不能認清真正的自己,彷佛置身於虛無飄渺的山巒之間,卻看不清廬山的峻峭面目。第二階段是參禪而尚未開悟的心情:「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物,廬山煙雨浙江潮。」雖然千般尋覓,卻被迷濛的山嵐雲氣遮斷了去路,纔下眉頭,又上心頭,沒有悟道,實在心有不甘。驀然回首,才知道廬山就在那煙霧江潮之中。放下思慮,才知道吃飯還是吃飯,睡覺還是睡覺,只是滋味不一樣了。因此第三個階段即是悟道之後的境界:「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涓涓的溪流、青青的山巒,都是如來的真理化身了。 開悟之前看一切萬法,如翳在眼,霧里觀花,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開悟之後再返觀世間諸有,如盲重光,煙霧盡散,可以如實看清山河大地的本來面目。悟前、悟後的看法,宛如天壤之別。 那麼悟道之後的觀念,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一)處在苦境中,卻能不自苦 唐朝有一位禪師,住在山頂里,由於沒有剃頭刀,因此頭發髭須虯生;深山之間取水困難,無法時時沐浴,蓬頭垢面,衣衫不潔。有人看到了就對他說: 『禪師!你何必如此自苦呢?』 禪師卻怡然自得地說:『你認為我的須發沒有剃除很骯臟嗎?但是我的煩惱早已斷絕了。你以為我的身體沒有洗滌很污穢嗎?但是我的身心早已清凈了。你覺得我沒有更換衣服很卑賤嗎?其實我早以佛法的無上法衣來庄嚴我的生命了!』 物質生活的欠缺,在禪悟的人看來不是苦惱,反而是修道的逆增上緣,所謂「憂道不憂貧」。禪者所追求的是「去年貧,猶有立錐之地;今年貧,貧無立錐之地。」的灑脫生活。在悟者的心中,處苦境固然不覺得苦,處樂境也不以為樂。譬如宋朝的道楷禪師,皇帝屢詔不赴,最後皇帝降罪,派官審問他。官吏尊敬禪師年高德重,教他託疾免罪的方法,但是他卻寧願受罰也不肯欺騙作誑。對禪師而言,榮辱苦樂是平等一如的,悟道者由於能夠勘破世間苦樂的虛妄性,泯除苦樂的差別見,因此處於任何環境、任何時空,都能悠然自在,放曠逍遙了。 (二)處在矛盾中,卻能不矛盾 悟道的禪師們有些言行舉止及觀念,讓人覺得很怪異,譬如禪師們說:「益州的馬吃草,牧州的牛發脹。」這話好比是說:高雄的馬在吃草,台北的牛肚子脹起來了。這句話乍看之下很不合常理。在我們的觀念里益州和牧州是南轅北轍的兩個地方,牛馬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動物,彼此具有質礙性,如何能夠融合在一起呢?由於我們對於事相總是抱持對待化、個別化的心態加以觀察,無法融合化、整體化,全局觀照,因此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一個重重障礙、支離破碎的世界,但是悟者的境界,卻能把時空從矛盾障礙之中調和起來,泯絕彼此、物我的對待差別,因此所看到的世界是重重無盡、圓融統一的世界。 傅大士有一首詩,最能表現這種矛盾而統一的境界:「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在禪悟者看來,空手不僅可以握住一柄鋤楸,空手更能擁有整個宇宙虛空;也唯有「空」心,才能真正擁有宇宙而不貪著。對悟者而言,須彌固然能夠包容芥子,芥子也能夠納攝須彌;雨打花萎、風吹絮揚是自然現象,而「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也是平常稀鬆的事。透過禪悟的功夫,宇宙的本體與現象、現象與現象之間,不再是彼此矛盾隔礙的狀態,而是互相融攝調和的關系。但是悟者這種境界並不是一般人所能胡亂猜度的,沒有禪悟的體證功夫,而隨意模仿禪者的言行,有時候反而會畫虎類犬,貽笑大方。 有一個年輕人在打坐,看到老禪師走過來了卻不起身問訊,禪師就數落他: 『你這個年輕人,看到老人家來了,怎麼不站起來迎接呢?真是不懂禮貌!』 年輕人學禪的口氣說:『我坐著迎接你,就是站著迎接你!』 禪師一聽,上前打了年輕人一個耳光,年輕人憤憤地說: 『你怎麼打我?』 禪師笑道:『我打你耳光,就是不打你耳光!』 禪不是世智聰辯,禪更不是裝模作樣,禪悟之後的智慧是自然的流露,不是忖臆仿效所能得到的。 (三)處在妄心中,卻能無妄心 有一位信佛虔誠、嚴持戒律的王居士,平時謹言慎行,潔身自好,受到眾人的敬仰。但是後來有些同修們發現,一到薄暮黃昏,王居士就獨自一人向後街的煙花柳巷走去,難道一向自持嚴謹的王居士也禁不起女色的誘惑,自毀清譽嗎?大家在背後議論紛紛,有一個好事者,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有一天尾隨在王居士的背後,想去探個虛實。兩人穿街走巷,來到了一家「翠花閣」的地方,裡面妍美俏麗的姑娘們,一看到王居士來了,紛紛鶯鶯燕語地向王居士殷勤問好,然後簇擁著王居士上樓去了。這人愈發迷惑,也跟著偷偷上樓,霎時被一幅動人的景象懾住了:原來剛才那群喧鬧嘻笑的姑娘們,個個正襟危坐地坐在庄嚴的佛堂之前,安安靜靜、凝神貫注地在傾聽王居士說法。原來王居士是到生死海中來大轉*輪,處雜染而不污;在烈火堆中栽植凈蓮,化慾惱為清涼。王居士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無畏精神,正是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慈悲胸懷,而王居士熱鬧場中當道場,虛妄境而不動搖的定力,實為禪者隨緣放曠、任運逍遙的妙行! (四)處在分別中,卻能無分別 葯山禪師有一次在山頂上散步,看到山邊有兩棵樹,一棵長得很茂盛,另一棵早已枯萎了。這時候,他的徒弟道吾禪師和雲岩禪師走過來了,葯山就問他們: 『你們說,哪裡一棵樹好看呢?』 道吾說:『當然是榮的這棵好看!』葯山點點頭。 雲岩卻說:『不,我倒覺得枯的那棵好看!』,葯山也點點頭。 旁邊有個侍者就問葯山:『師父,道吾說榮的好看,您點頭;雲岩說枯的好看,您也點頭,到底哪裡一棵好看啊?』 葯山於是反問侍者說:『那麼,你認為那一棵好看呢?』 『枝葉茂盛的那棵固然生氣勃勃,枝葉稀疏的那棵也不失古意盎然呀!』侍者回答說。 萬有諸法自性平等一如,沒有善惡、美醜、高下、貴賤的分別,因此在禪者的眼中,榮茂的樹木和枯萎的樹木都一樣美好了。 在有名的《維摩詰經》里,諸天菩薩和二乘羅漢海會雲集維摩丈室,聆聽維摩詰菩薩講說「不二法門」,美麗的天女們聽到會心處,從天上紛紛飄灑五彩繽紛的花朵,供養菩薩,表達心中的贊歎。這些絢麗的花朵飄在大菩薩的身上,輕輕地自然掉落;但是落在二乘羅漢身上,卻好像黏住一樣,無論如何用力也取不下來。《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為二乘人的心中還有奼紫嫣紅的「花」相,起了差別虛妄的念頭,執著花而不放,花因此附著而不掉。大乘菩薩證悟諸法性空的道理,泯除一切假相,縱然是「百花叢里過」也能「片葉不沾身」,何況是朵朵的天花,自然隨身飄落無礙了。四.悟後的生活 d 悟前、悟後的生活有什麼不同?開悟之後的生活又是什麼樣的風光?開悟後天地還是天地,日月依舊是日月,人我仍然是人我,只是生活的內涵、品味不一樣了。未開悟前,「吃時不肯吃,百種思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開悟之後,「飢來吃飯困來眠」,一樣地吃飯,一樣的睡覺,灑脫自如,任性逍遙;開悟前時時難過,步步維艱,開悟後日日是好日,處處通大道。開悟之後的生活是精神重於物質的生活,是掙脫了物慾的牽系,住於塵勞五欲,但是卻不被污染,追求無上理想世界的生活。 懶融禪師煮石充飢,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驚異地提醒他說: 『師父!那是石頭啊!你怎麼吃石頭呢?』 懶融一看:『喲!是石頭,你要不要吃看看?美味十足哩!』在禪師的口中,堅硬的石頭也是珍餚佳品。 天寒地凍的嚴冬,禪師凍得鼻涕四溢,有人看了就說:『哎喲!師父你鼻涕都快流到嘴裡了,把它擦一擦吧!』 禪師非但不以為忤,並且悠然自得地說: 『哈!我才沒有時間為俗人擦拭鼻涕呢!』 一般人大都只注重環境的清掃,身體的沐浴,卻忽略了心靈的凈化。窗明幾凈的環境,光鮮潔凈的身體固然能讓我們生活得更舒適,但是一顆清凈的心,更能使我們的人生別有不同的新氣象。擁有清凈的心,五濁的惡世也是安樂的國土;沒有清凈的心,縱然置身極樂凈土也是污穢的娑婆。潔身固然重要,我們更要學習懶融禪師節省有限的生命,去從事凈化心靈的當急要務! 近代的弘一律師,淡泊物質,隨緣生活。一條毛巾用了十八年,破破爛爛的;一件衣服穿了幾載,縫補再縫補,有人勸他說:『法師,該換新的了。』 他卻說:『還可以穿用,還可以穿用。』 出外行腳,住在小旅館里,又髒亂、又窄小,臭蟲又多,有人建議說:『換一間吧!臭蟲那麼多。』 他如如不動地說:『沒有關系,只有幾只而已。』 平常吃飯佐菜的只有一碟蘿卜乾,他還吃得很高興,有人不忍心地說:『法師!太咸了吧!』 弘一大師恬淡知足地說:『咸有鹹的味道。』 一個有悟境的人,早已超然物外,不受物質的豐足或缺乏所系縛,貧窮不嘗以為苦,富裕也不曾以為樂,覺得這樣也好,那樣也不錯,如同慈航法師所說:「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不管物質好壞,境遇順逆,精神一樣愉快輕安。 開悟之後的生活是智慧重於感情的生活,是凈化私情私愛,充滿睿智靈慧的生活。是掃盪迷情,直透諸佛般若空慧的生活。 有一天,丹霞天然禪師在一個佛寺里掛單,正好碰到寒冬,丹霞禪師拿起木雕的佛像,生起火烤暖冰冷的手,寺里的香燈師父看了,驚叫: 『干什麼?你怎麼可以燒佛像?』 禪師說:『我在燒舍利啊!』 香燈師父說:『胡說,佛像那有舍利子?』 『啊!既然佛像沒有舍利子啊?那麼多拿幾尊來燒吧!』 我們平常人看到燒佛像認為大逆不道,可是悟道後的丹霞禪師,以大智大悲洞然佛的法身遍滿宇宙虛空,充塞無量沙界,佛與眾生如如平等,唯有證悟自性如來,才是真正見佛、敬佛的人。禪師不像一般世俗人一樣拜佛像、尊敬佛像,但是在不敬不禮的行止中,卻有著智慧的真情。 悟後的生活是大眾重於個人的生活;是菩薩「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大悲生活;是「有一眾生未度,豈可自己逃了」的利他生活,為眾生施捨無量的方便,引導眾生趨入菩提。 悟,是從觀念的改變到生活品味的轉換,禪師們悟道的生活是怎樣的生活?我提出三種供各位參考: (一)自然的生活 悟道的生活是泯除一切機用、隨緣放曠的

閱讀全文

與證道後如何生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