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農村道德學習制度
中國的主要問題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土地問題。產權制度決定經濟績效,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變遷必然對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的績效產生深刻的影響。
一、耕者有其田的革命理想及土地對農民的經濟激勵
1954年,新中國成立後通過的第一部憲法,以國家最高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即「國家依照法律保護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和其它生產資料的所有權」(第8條)。從1950年至1956年,農業糧食生產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據統計,1949年我國糧食產量11318萬噸,按人口平均後的人均糧208.9公斤,到1950年增長到13213萬噸,年增長14.3%。人均糧239.4公斤,增長了14.6%。1952年糧食產量為16392萬噸,比1949年增長了44.8%,人均糧285.2公斤,比1949年增長了36.5% 。1956年糧食產量為19275萬噸,比1949年相比總產量增長了70.3%,人均糧306.8公斤,比1949年增長了46.9%。所以,從糧食的產量增長來看,1950年至1956年的7年間,年平均增長率超過7%。將糧食產量與人口增長比率相對比,從1950年至1956年,人均糧食數量從208.9公斤增長至306.8公斤,增長了46.9%。正如科斯定理所指出的,產權制度與經濟績效有著內在的本質聯系。 在交易費用大於零的情況下,不同的產權制度安排,會導致差異化的資源配置。因而,優化資源配置,必須要使產權制度與經濟規律及生產率發展水平相適應。
二、農村強制集體化過程中的經濟損失:農民「用腳投票」
在道德覺悟沒有充分完善的條件下,農村強制集體化過程由於經濟運行中缺少了激勵和約束機制,從而產生了普遍的道德風險和財富生產能力的退化。對於強制集體化的行為和所謂的「一三七、二二八、三年歸國家」的提法,農民通過各種形式表達了抵觸情緒。「農民出出現了不利於生產的現象,例如不積極積肥,大批出賣牲畜,有了錢不買生產資料,用於搶購不急需的用品,甚至用來修墳、買棺材等」,毛澤東後來曾作了精闢的論斷,「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否則生產力會起來暴動,當前農民殺豬宰牛就是生產力起來暴動。」 這種逆向的激勵機制導致「吃飯的人多、出勤的人少;裝病的人多、吃葯的人少;學懶的人多,學勤的人少」。從1957年至1969年的13年裡,我國糧食產量不僅徘徊不前,甚至呈現了嚴重的負增長。據統計,1957年我國糧食產量19505萬噸,按人口平均後的人均糧301.7公斤。到1959年,糧食產量僅16968 萬噸,比1956年下降了13%,人均糧252.5公斤,比1956年下降了16%。1961年糧食產量為13650萬噸,即使與1959年相比,產量也下降了將近20%,人均糧207.3公斤,比1956年減少了45公斤。從1957年至1969年的10多年間,大集體性質生產與經營為一體的土地產權制度,嚴重影響了農業績效,也是我國農業長期發展滯後及整個國民經濟體系失衡的根本原因之一。
Ⅱ 《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測試題及答案,急求!!!!!!周五就考,一定要有答案!!答好有懸賞分!!!!
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修訂)
一、自尊自愛,注重儀表
1.維護國家榮譽,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升降國旗、奏唱國歌時要肅立、脫帽、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行隊禮。
2.穿戴整潔、樸素大方,不燙發,不染發,不化妝,不佩戴首飾,男生不留長發,女生不穿高跟鞋。
3.講究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廢棄物。
4.舉止文明,不說臟話,不罵人,不打架,不賭博。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動和場所。
5.情趣健康,不看色情、兇殺、暴力、封建迷信的書刊、音像製品,不聽不唱不健康歌曲,不參加迷信活動。
6.愛惜名譽,拾金不昧,抵制不良誘惑,不做有損人格的事。
7.注意安全,防火災、防溺水、防觸電、防盜、防中毒等。
二、誠實守信,禮貌待人
8.平等待人,與人為善。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風俗習慣。謙恭禮讓,尊老愛幼,幫助殘疾人。
9.尊重教職工,見面行禮或主動問好,回答師長問話要起立,給老師提意見態度要誠懇。
10.同學之間互相尊重、團結互助、理解寬容、真誠相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學,不戲弄他人,發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評。
11.使用禮貌用語,講話注意場合,態度友善,要講普通話。接受或遞送物品時要起立並用雙手,
12.未經允許不進入他人房間、不動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記。
13.不隨意打斷他人的講話,不打擾他人學習工作和休息,妨礙他人要道歉。
14.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答應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時表示歉意,借他人錢物要及時歸還。不說謊,不騙人,不弄虛作假,知錯就改。
15.上、下課時起立向老師致敬,下課時,請老師先行。
三、遵規守紀,勤奮學習
16.按時到校,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
17.上課專心聽講,勤於思考,積極參加討論,勇於發表見解。
18.認真預習、復習,主動學習,按時完成作業,考試不作弊。
19.積極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其他活動,遵守活動的要求和規定。
20.認真值日,保持教室、校園整潔優美。不在教室和校園內追逐打鬧喧嘩,維護學校良好秩序。
21.愛護校舍和公物,不在黑板、牆壁、課桌、布告欄等處亂塗改刻畫。借用公物要按時歸還,損壞東西要賠償。
22.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愛惜糧食,節約水電,服從管理。
23.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不自卑,不嫉妒,不偏激,保持心理健康。
四、勤勞儉朴,孝敬父母
24.生活節儉,不互相攀比,不亂花錢。
25.學會料理個人生活,自己的衣物用品收放整齊。
26.生活有規律,按時作息,珍惜時間,合理安排課餘生活,堅持鍛煉身體。
27.經常與父母交流生活、學習、思想等情況,尊重父母意見和教導。
28.外出和到家時,向父母打招呼,未經家長同意,不得在外住宿或留宿他人。
29.體貼幫助父母長輩,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關心照顧兄弟姐妹。
30.對家長有意見要有禮貌地提出,講道理,不任性,不耍脾氣,不頂撞。
31.待客熱情,起立迎送。不影響鄰里正常生活,鄰里有困難時主動關心幫助。
五、嚴於律己,遵守公德
32.遵守國家法律,不做法律禁止的事。
33.遵守交通法規,不闖紅燈,不違章騎車,過馬路走人行橫道,不跨越隔離欄。
34.遵守公共秩序,乘公共交通工具主動購票,給老、幼、病、殘、孕及師長讓座,不爭搶座位。
35.愛護公用設施、文物古跡,愛護莊稼、花草、樹木,愛護有益動物和生態環境。
36.遵守網路道德和安全規定,不瀏覽、不製作、不傳播不良信息,慎交網友,不進入營業性網吧。
37.珍愛生命,不吸煙,不喝酒,不濫用葯物,拒絕毒品。不參加各種名目的非法組織,不參加非法活動。
38.公共場所不喧嘩,瞻仰烈士陵園等相關場所保持肅穆。
39.觀看演出和比賽,不起鬨滋擾,做文明觀眾。
40.見義勇為,敢於斗爭,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要進行勸阻,發現違法犯罪行為及時報告。
Ⅲ 道德的作用機制有什麼傳統習俗和人們的什麼
摘要 親,道德的作用機制是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源於人們的道德意識,起源與傳統習俗,在古時候可以的形式來存在,而現在大家更多的是成為道德。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Ⅳ 道德是什麼道德的重要性是什麼為什麼道德比知識重要
道德是人本能的東西,更是後天養成的合乎行為規范和准則的東西。它是社會生活環境中的意識形態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線。它要求我們且幫助我們,並在生活中自覺自我地約束著我們。假如沒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類就很難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個動物世界,人們也就無理性無智慧可言。
道德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重要意識形態,是由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並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以善惡為評價形式,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內心信念,用以調節人際關系的心理意識、原則規范、行為活動的總和。它由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實踐(道德活動)三個部分構成。
道德高尚的人能夠利用前人傳授的知識造福人類;道德低下的人可能憑借人類已有的知識牟取私利,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道德高尚的人能夠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的科學知識,從而推動社會進步;道德低下的人可能愚昧無知、既損人又害己。
(4)生活道德學習的機制是什麼問答題擴展閱讀: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人類擬定道德原則的目的是調節利益關系,實現本階級(社會或團體)利益最大化。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
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
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Ⅳ 道德行為的根本機制是什麼
一、道德養成教育的基本機制
眾所周知,道德是社會調控的基本方式或手段。道德又是如何人們行為的呢?有學者指出,「實際上,道德觀念的形成,道德作用的發揮是通過自律(個人內心價值選擇)和他律(社會輿論、傳統習俗)相結合的機制來實現的」〔1〕。筆者認為,道德養成教育的基本機制是自律機制、他律機制以及自調節機制。
1.自律機制
馬克思曾經說過,「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2〕所以,自律機制是道德養成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的機制。道德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種自律規范,強調人們自覺遵守,自覺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所謂道德自律機制,就是指導、幫助個人實現道德自律的一種內在心理活動結構。在這種機制下,道德主體能夠適應社會組織的要求和自身發展的需要,開展道德自我評價、自我反省、自我激勵,積極、自覺、主動地約束、限制、調控自己的思想、行為,以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和道德原則的要求。道德自律機製作為個體道德自我約束、自我激勵的一種機制,是道德主體高度自覺的表現。
2.他律機制
他律是相對於自律而言的。筆者認為,道德既是自律,也是他律。所謂自律,主要指促使行為主體自覺依照道德規范進行自我對照、自我踐履、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道德良心、內心信念等,是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影響的自我意志行為;所謂他律,主要指歷史沿襲下來的傳統習俗、現實社會的公眾輿論以及廣泛存在的紀律、規則、守則、條例、公約等規范形式。所謂他律機制,就是指促使道德的規范約束作用得以實現的一切手段、形式的總和。例如,各種道德教育、輿論監督、道德評價、道德懲戒等,都是構成道德他律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律機制是保證道德發揮作用的外在強制機制,是道德養成教育的重要機制。
3.自調節機制
自調節機制是一種不同於自律機制的道德養成機制,我們不應把二者混為一談。自調節機制是從系統論中借用過來的道德養成機制,也是調節道德行為的基本機制。
自我調節是個體道德發展的重要內在心理機制。這種調節能保證個體在沒有外部監控和壓力的情況下獨立自願地遵守道德准則。自調節機制,作為道德養成的基本機制,就是促使行為主體作出自調節行為的諸如自然萌生的道德責任感、義務感、使命感、神聖感之類的道德心理活動、價值體認活動及其結構關系,是指在道德生態系統中,保證道德生存、發展、提升,實現系統自我平衡、自我更新、自我發展的內在機制。
二、道德自調節機制與自律機制的比較
1.自調節機制與自律機制的密切聯系
自調節機制與自律機制同為道德養成教育的基本機制,彼此有著密切不可分割的聯系。
(1)二者均以道德規范存在為前提 道德規范是道德調節的價值准則、善惡標准,是人們行為的參照系。不以規矩,難成方圓。道德規范的存在既是道德自律機製作用的前提,也是道德自調節機製作用的前提。即:道德規范存在是自律機制和自調節機制起作用的共同前提。它啟迪我們:不論是強調自調節機制的作用,或是強調自律機制的作用,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要重視道德規范的建設,重視豐富和完善道德規范體系,使道德的觸角遍及人類生活的一切領域。
(2)二者均以主體自覺性為基礎 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從根本上說,道德是建立在行為主體自覺的基礎之上的。沒有自覺作為心理基礎,道德就不再是道德而成了法律、制度。離開了行為主體的自覺性,人們對道德的遵守和踐行就不再是自由的。道德自律機制也好,道德自調節機制也好,都要求以主體自覺性為基礎。因為,任何道德調節的行為都是行為主體的意志行為,都離不開行為主體的心理活動。特別是自律機制,更加強調行為主體的高度自覺,更加需要行為主體的自覺意志。
(3)二者是互相轉化和促進的 個人意志自覺、目的高尚的自我調節行為其實就是自律行為,這時,自調節機制就轉化為自律機制。自調節機制轉化為自律機制的前提條件,是個體在調節、改變自己行為時必須體現自己的個人意志,意識清醒,目的明確,且必須追求高尚、追求超越、追求完美,向著更高的道德境界努力。自律行為是體現個體意志的道德自覺行為。自律水平是反映社會道德教育效果、社會道德水準、個人道德品質優劣的重要標志。自律行為本質上是一種自我調節行為。自律水平的提高意味著自我調節水平的提高。所以說,自律機制能促進自調節機制。
(4)二者互不包含但彼此有交叉 首先,自調節機制的內容是不受限定的。凡是個體生活(實踐活動)所及的領域,都可能成為自調節的對象和內容。因為,自調節機制是基於個體自身道德生存發展需要而存在的,它的作用是隨時隨地的。例如,一個從差班轉到好班的差生,剛開始也許會繼續我行我素,經常逃學、曠課、違紀,破壞班集體榮譽,但是,這樣一來,他很可能遭到來自老師、全班同學的批評、鄙視、憤怒等,讓他覺得很難堪、很慚愧、很孤立。於是,慢慢地他也不由自主地調節和改變自己的不良行為,像其他同學一樣好學、守紀,不自覺地融入到這個集體而成為其真正的一員。
其次,自律機制的內容是隨人類生活范圍的擴展而不斷擴展的。自律行為是意志自覺行為,因而自律機制一般發生在已有社會道德規范和要求而個體道德約束缺失或不力,或者是尚無社會道德規范又急需道德約束的領域。從個人自律來講,自律的內容必須是社會道德規范有明確要求,且主體能自覺意識並能努力做到的內容。
再次,自調節行為與自律行為在內容上既互不包含,又有一定的交叉關系。一般情況下,凡是主體自發的行為就是自調節行為,凡屬主體自覺的行為就是自律行為。對於有些行為,既可劃歸自調節行為,亦可歸屬自律行為,如自願捐款行為、見義勇為行為等。我們看一個人的行為是自調節行為還是自律行為,主要就看這種行為是否體現了社會的道德要求和個人的道德自覺。
(5)自律行為本質上是一種自調節行為 自律是道德的本質特徵,道德作為一種社會行為規范和社會關系的調節器,其根本任務就是從合乎理性、正義的角度對社會行為、社會關系進行調節、調整,以建立和維持社會的正常秩序。道德是一種軟約束、軟控制,主要依靠個人的內心信念(主要是良心)、社會輿論、傳統習俗來自律自治。所謂自律,似乎不是一個人內在既存的道德標准,而是人、行為、環境三者互動的結果,所產生的一個自我調整的動態歷程,並受社會獎懲制度影響。因此,自律是一種認知發展的社會建構歷程。自律是人們的一種高度自覺行為,體現了人們道德意識的責任感。但這種自覺是通過人們對道德行為的自我調節、自我約束、自我判斷和自我「立法」來實現的。自我調節主要表現為人的意志行為,它監督、調節人的行為活動,調節、控制自己對自己的態度和對他人的態度,表現為自主、自立、自強、自製、自律、自衛等。
2.自調節機制和自律機制的重要區別
自律機制和自調節機制的重要區別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二者的發生原因不同 首先,自調節機制是基於人類的生存本能而與生俱來的。人要在社會中生存、立足、發展,首先就要努力適應社會,為社會所接納,成為社會歡迎的人。我們知道,一個人不懂得謀生,至多餓死,不會累及他人和社會,但如果沒有道德,就會為非作歹、無惡不作,對社會造成巨大危害,危及千千萬萬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人來到社會後,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和一生都要做的事,就是學會做人,學會正確地做人。即對於人來說,道德生存是第一位的,人的生存離不開道德。其次,自律機制是基於人類的高尚追求而產生的。人立於世,除了想辦法活下來,更主要的是要有高尚精神生活的追求。道德的產生,從根本上講,是人類為了精神生活的崇高,為了人生的幸福自由,為了社會的和諧美好。可見,自律機制的發生不是根源於人類個體的生存需要,而是追求生命價值的自我超越和高尚完美人格的需要。
(2)二者的前提條件不同 自調節行為是人們在社會道德生活中的一種本能行為、適應性行為。只要人們的社會生活是道德生活,並且這種社會道德生活對個體的道德生存有潛在的危機感或實際帶來了一定的危機,就必然存在自調節機制和自調節行為。自調節機制是無條件地客觀存在的。而自律行為是個體在社會道德生活中的一種意識行為、自覺行為,自律機制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後天在社會道德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一個人能否自律,靠的是自覺、意志和決心。所以,我們要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對社會有所貢獻,讓自己的人生閃光,就要從自律開始,嚴格自律,嚴格要求。
(3)二者的性質表現不同 自調節行為是人在社會道德生活中的一種道德生存本能,展現的是道德生態模式下人的道德自身免疫功能和自然生態發展能力。在人的道德生活中,自調節機制是長期道德習染而成的免疫機制,自調節行為是道德自我生存能力、適應能力和生態發展能力的自然表現。自律行為是社會道德要求與個體道德意志相結合的產物,體現了人類對高尚道德理想、高尚道德境界的追求。自律能力主要表現為個人的道德自我強制、自我約束、自我激勵、自我提升能力。自律機製作為個體道德的自我約束機制,表現的是人們對自身道德修養和完美道德人格的追求與捍衛。
(4)二者的根本目的不同 自調節機制和自律機制都是人的道德養成的重要機制。但從理論上講,一個人的道德更多地是在自調節機製作用下調節的,只有在自調節機制無效無力時,才由自律機制來調節。這與人的身體一般由自身免疫機制、免疫系統來調節,只有當疾病嚴重到自身免疫系統難以奏效時,才由醫生用醫學手段來強制恢復人的生理平衡一樣。一個人的道德由自調節機制還是自律機制來調節,主要取決於個體調節行為時的目的。在自調節機製作用下的行為調節,其目的是為了得到社會的承認、認可,被接納成為社會的合格成員,從而在社會中正常順利地生存和生活下去。自律機製作用下的自律行為,調節的目的是為了成為自身道德的主人,為了自身道德人格的完善,為了崇高道德理想的實現,為了高尚道德境界的提升。
(5)二者的實現方式不同 自調節機制的作用是在社會道德生態環境建設和個體與環境之間的生態互動中實現的。它需要我們建立社會道德生態環境,保護不同類型不同層級道德的生態競爭,確保我們生活的道德環境始終是生態的、有生命活力的。同時加強個體與社會之間在思想、道德、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互動溝通,居安思危,時時刻刻感受到道德生存的壓力與危機,激發個體的道德生存本能,加強道德行為的自我調節、自主調節和自發調節。
自律機制只有在社會道德規范建設和社會道德教育等外在強制條件下依靠個體的自覺努力才能實現。為此,我們一方面要重視社會道德規范建設,健全完善社會生活各領域的道德規范,制訂各行業自律公約或行業紀律制度,為人們的行為提供基本的道德依據、價值准則、評價標准。另一方面,要加強道德教育,強化人們的道德意識、道德信念、道德意志,特別要重視運用道德良心的自我監督、自我評判、自我調節作用,加強行為的自我約束、自覺約束。另外,也不可忽視社會輿論特別是媒體輿論的監督作用,監督人們增強行為自律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三、對當前我國道德養成教育的重要啟示
如前所述,自調節機制與自律機制是兩個不同的機制,二者性質各異,作用有別。我們既不能以自律機制否定、代替自調節機制,也不能用自調節機制否定和取代自律機制。既然人的道德行為同時受自調節、自律、他律三種機制的調節,那麼,我們的道德教育就不能搞單打一,片面強調哪一個機制的重要性,而應綜合運用這三種機制的作用,使之互相補充,互相配合,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具體而言,我們的道德養成教育必須:
1.堅持以自調節為基礎,尊重人的善良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本性。一個人的道德行為只有完全建立在意志自覺、行為自主、心理自願的基礎上,只有完全聽任自己的本性,不失本性,才是真正符合道德要求的,才是一個真正的道德自由的人。因此,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道德行為由行為主體自身調節是完全可能的、可行的,並有著充分的依據。因此,我們的道德教育應該首先尊重學生的道德主體地位,尊重他們作為一個自由人的道德權利。人都要為生存而思而行,道德生存是人的生存的重要內容。沒有道德的生存就不是人的生存,至少不是人所要的生存。既然每個人都要為生存而思而行,那麼,他們就不可能完全無視社會道德特別是社會公德的存在。當然,道德自調節離不開良好的道德生態環境,並且要以之為根本前提,所以我們要努力營造和構建一個有利於青年學生道德成長的良性的道德生態環境。
2.堅持以自律為條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人是高貴的動物,有著不同於一般動物的精神追求,有自己的道德人格理想。換句話說,人不可能只為生存而生存,除了設法解決生存問題而活下來外,還有對人生價值、意義、人格、尊嚴、榮譽的追求。因而,我們完全可以說,在道德修養問題上,人是具有高度自覺性的。這也正是自律機制存在和作用的根本前提。人們常說,一個人很難偉大,但一定要高尚。能否偉大要受許多主客觀條件的限制,而高尚與否則完全在於個人自身的修養、要求。在文明日益發達、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人們基本上不用再為衣食飽暖發愁,為柴米油鹽憂心,人與人之間,少了許多利的爭奪,生存的殘酷競爭,更看重的是德,是一個人的德行修養。現代社會的用人標準是德才兼備,德勝於才。高等教育發展到今天,要找一個有才、會幹事的人並不是難事,難的是既有才又有德的人。馬克思說,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而自律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人們對自身的嚴格要求,是一種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修養。人類社會要達到理想的德治社會,除了依靠個人與生俱來的道德自我調節機制外,還要重視自律機制的運用,重視道德的自我教育、自我修養。概言之,既然人有追求高尚人格、偉大精神、閃光人生的願望,我們就應在道德教育問題上堅持以自律機制為重要條件,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自覺性。
3.堅持以他律為保證,重視道德立法
道德立法是對人們行為道德約束的外在強制,是非常必要的。所謂道德立法,有人認為,就是把道德領域中一些帶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規范上升為法律規范,依法推行,促進道德內化,弘揚社會道德。〔3〕筆者認為,「道德立法」並非真的立法,強調的是道德規制的建設,它仍屬於道德領域而非法律領域。孔子說過,「性相近,習相遠」。人雖有善良的天性,但會在後天的社會環境中受到污染。所以,在我們的現實社會,不乏作姦犯科之人、犯上作亂之人、違法犯罪之人。沒有道德立法,沒有道德規制建設,沒有嚴厲的道德懲戒,人就會失去對道德的虔誠、敬畏之心,就會藐視道德,踐踏道德,社會的秩序就要受到破壞。道德是社會的最後的安全閥,道德決堤,一瀉千里,後果不堪設想。道德教育、道德養成必須要以道德立法為屏障和保證。任何時候我們都要重視道德立法工作,加強道德規制建設,以他律作保證,築牢道德的防線,確保道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Ⅵ 道德的作用機制有什麼傳統習俗和人們的什麼
道德的作用機制是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源於人們的道德意識,起源與傳統習俗,在古時候可以的形式來存在,而現在大家更多的是成為道德。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道德的活動本身就能夠帶來快樂,這種快樂又誘導我們選擇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也可以說並不難。特別要注意乃是從小就養成一個好習慣,因為好習慣既然特別有助於增進人的幸福,壞習慣自然也就特別能夠損害人的幸福。
(6)生活道德學習的機制是什麼問答題擴展閱讀: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
道德的活動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Ⅶ 道德作為一種最廣泛的社會行為規范它的作用機制有什麼傳統習俗和人們的什麼
其實道德的作用就是對人們的生活進行一個規范性的定義,並且制定對應的准者,主要是對人們的日常生活、言論、行為,起到一個約束的作用。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做了一件壞事時,首先用來衡量他的並不是法律,而是道德,違背道德的言行不一定觸犯法律,但觸犯了法律的言行,一定也違反了法律。所以,道德是排在第一位的,道德約束靠自律、法律約束靠強制。話雖然如此說,但實際上道德的約束范圍是巨大的,但約束力卻是極差的,很多情況下約束人們言行的依然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法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Ⅷ 急!!!!!!行為習慣,道德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都包括哪方面
行為習慣,是行為和習慣的總稱。
綜合心理學家解釋,行為習慣有如下特點:
1.習慣是自動化的行為方式;
2.習慣是在一定時間內逐漸養成的,它與人後天條件反射系統的建立有密切關系;
3.習慣不僅僅是自動化了的動作或行為,也可以包括思維的、情感的內容;
4.習慣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由此習慣可能起到積極和消極的雙重作用。
道德習慣 :
指個人的道德行為中表現出的習慣方式。具有一定的道德意義,並對他人和社會有利害關系。培養良好的道德習慣,克服不良的道德習慣,是道德教育的任務之一。
良好的生活習慣首先注意睡眠,盡量保證8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當然還應該保證在10點鍾之前睡覺,這是首要的;其次是飲食,多吃糧食,糧食是天地之精華,多吃可以補益精血,適當的吃一些蔬菜、水果;最後就是多緩和運動,注意是緩和,不要劇烈運動。
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並發展,成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
按計劃學習的習慣
專時專用、講求效益的習慣。
獨立鑽研、善於思考的習慣。
自學的習慣
合理把握學習過程的習慣
有點亂,還望能有幫助
Ⅸ 道德的作用機制,究竟是怎樣的
有一句話叫做「法律決定底線,道德決定上線」,這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雖然道德和法律都是用來約束人性的,但是法律劃定了人性的底線,一旦越過就絕不容赦。道德則主要是為了提高人的上限,目前人類道德的最高標準是「聖人」。
簡單來說,道德就跟臉皮一樣,如果你爭一口氣,那麼人們會尊重你;如果你不要臉,那麼道德作用機制也拿你沒辦法。道德作用機制的反擊力度就是對一個人的臉皮厚度的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