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滿族有什麼禁忌 滿族有哪些禁忌
1、滿族有什麼禁忌: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
2、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喪事期間,忌諱交談中說「死」字,要說「走」字。整個正月期間不能理發,有正月理發死舅舅的說法。在吃飯時,忌諱將筷子插立在盛飯的飯碗中,或將筷子置放指於就餐人。
❷ 滿族人有什麼風俗和忌諱
滿族用菜風俗:滿族烹調以燒、烤見長,擅用生醬(大醬)。蔬菜隨季節不同而變化,雜以野菜(蕃蒿、蕨菜等)及菌類。滿族先人好漁獵,祭祀時除用家禽、家畜肉外,還有鹿、麂、獐、狍、雁、魚等。尤喜食豬肉。豬肉多用白水煮,謂「白煮肉」。設大宴時多用烤全羊。
滿族忌諱:滿族禁忌較多。不允許褻瀆神靈和祖宗。比如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
傳說努爾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獸,盡可以打來吃,但是,今後不準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義犬。"從此愛犬、敬犬便成了滿族的習俗。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
(2)滿族生活有什麼禁忌擴展閱讀
滿族民族信仰:滿族曾信仰薩滿教。「薩滿」是通古斯語,意為「瘋狂的人」。漢譯為巫師。滿族的薩滿教兼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四重含義,故崇拜的神祗既多又雜。祭記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有宮廷與民間之別,富者與貧者之別及地區之別、家族之別。
清王朝初期,皇宮里的薩滿多由熟悉愛新覺羅氏族方言而又聰明伶俐的女人擔任,稱薩滿太太,專管皇帝舉行各種神典,口誦滿語祭神,與民間為人治病的薩滿不同。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在東北的寧古塔和愛輝等地,滿族仍然保有薩滿教。
❸ 滿族民間有何禁忌
滿族的進餐習俗和飲食禮儀很多。如祭祀用過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帶去,吃完後不允許擦嘴;家中人就餐,長輩不動筷,晚輩人絕不動筷;過年殺年豬時,有把親友、鄰里請來同吃白肉血腸的習慣。
滿族忌殺狗、吃狗肉和用狗皮,不戴狗皮帽子。因為滿族長期從事獰獵,狗乃不可缺少的"助手",冬季還用狗拉爬犁,成為重要的工具。因此滿族有敬犬之俗,平時對狗精心豢養,狗死埋葬,他們不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外族人戴狗皮帽迸滿族家,主人會不高興。
許多人對烏鴉沒什麼好印象,甚至有厭惡之感。但滿族人例外,他們非但不哄打烏鴉,反而對其倍加珍愛。在滿族聚居的地區,許多人家的院子里都立有一個高高的木桿子,這個桿子就是為了喂烏鴉、喜鵲而立的,在這個木桿子上面有一個斗,在斗里裝有豬肉、豬下水以及米等食物,以此來喂烏鴉和喜鵲。
滿族將西牆作為供奉祖先的神聖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里。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
❹ 滿族主要有那些禁忌
禮儀忌諱 滿族尊老敬上,居家對父母三天請一小安,五天請一大安。滿族人忌害烏鴉、喜鵲、狗,有並於崇鴉、鵲、狗的習俗。不準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穿用狗皮。服孝中男子不剃發,女不簪花,三年內不穿紅。
室內禁忌 滿族將西牆作為供奉祖先的神聖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里。
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
人體禁忌 滿族忌諱嬰兒頭未睡成扁形,特別是女孩,如果枕骨部位沒有睡扁,會被視為「丑姑娘」。
❺ 滿族人有什麼禁忌 滿族人最忌諱什麼
滿族人的禁忌
禮儀忌諱
滿族尊老敬上,居家對父母三天請一小安,五天請一大安。滿族人忌害烏鴉、喜鵲、狗,有並於崇鴉、鵲、狗的習俗。不準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穿用狗皮。服孝中男子不剃發,女不簪花,三年內不穿紅。
室內禁忌
滿族將西牆作為供奉祖先的神聖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里。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
人體禁忌
滿族忌諱嬰兒頭未睡成扁形,特別是女孩,如果枕骨部位沒有睡扁,會被視為「丑姑娘」。
禁殺狗
滿族禁殺狗、吃狗肉、服狗皮。明末以來滿族人有不食狗肉之俗。民間相傳努爾哈赤被明兵追殺,昏睡在荒草甸里,追兵放起火來,跟隨他的大黃狗沾水滅火救了罕王,最後卻累死了。為報答大黃狗「救駕之恩」,滿族從此不吃狗肉不穿狗皮縫制的衣服。實際上,滿族敬犬習俗是在長期狩獵生活中形成的。狗在滿族的生活和生產中具有重要作用,狗可以看家、狩獵、拉纖、拉爬犁、偵察、傳遞情報等。
禁捕食鴉鵲
滿族認為鴉、鵲為吉祥之鳥,當為原始圖騰崇拜之遺,也出於「神鵲救主」之意。民間相傳老罕王努爾哈赤被明兵追殺,躲在樹洞中,一群鴉鵲飛來,掩護罕王脫險,所以滿族不傷害鴉鵲,並且忌食鴉鵲。
禁坐西炕
滿族卧室布局特點是環室三面築火炕,其西炕窄,下通煙道,炕口一般不擺設雜物,因為西炕壁上供奉著神聖的祖宗板。祖宗板上放有神匣,神匣內有祭神的神器或神木,故而忌坐西炕。
祭祀中的禁忌
滿族家祭中的禁忌有:不許懷孕者、衣狗皮者、瘋癲者、僧丐、衣孝者入祭,祭祀吃剩的骨頭和肉必須送到高崗上,或撒到江河中。滿族院內的索倫桿不得污穢,不許在神桿下拴馬和喂家禽。祭祀前要進行齋戒,包括沐浴更衣,不能喝醉酒,不能食肉動葷,不能參加吊喪等等。此外祭祀之日還有十二禁忌:意不誠篤、儀度錯亂、器物不潔、生氣口角、衣冠不整、閑談外事、喜笑無度、長幼無序、投犬頓器、刀勺聲響、內祭未畢不潔出屋、外祭未畢不潔入屋。
喜鵲是許多民族都喜愛的鳥類,常言說:喜鵲叫,喜來到。但漢族人不喜歡烏鴉。而滿族人對喜鵲、烏鴉一樣的喜愛,並把喜鵲、烏鴉視為神鳥,從不傷害,並在自己庭院豎立長桿,備以食物,供喜鵲、烏鴉食用。
❻ 滿族有什麼禁忌
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喪事期間,忌諱交談中說「死」字,要說「走」字。整個正月期間不能理發,有正月理發死舅舅的說法。吃飯時,忌諱將筷子插立在盛了飯的飯碗中,或將筷子置放指於就餐人。
春節,是滿族人民重要的傳統節日。節前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瑪,張貼對聯、窗花、掛箋(按旗屬分別貼紅、黃、藍、白色)、掛「福」字。午夜分發「神紙」之後,晚輩男子到族內各家「辭歲」。除夕半夜子時,家家吃餃子,取「更歲餃子」之意。還要把一枚銅錢(富家有的用金錢小保及寶石等),暗放餃子中.誰吃到了則終歲大吉。除夕,家家院內豎燈籠桿,高可達二丈,上扎松枝,高掛紅燈,紅燈至初六,夜夜不熄。
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中,滿族先民形成了富於自己民族特點的歲時文化,如遠在渤海國時期,就已經有了春節、端午節等節慶習俗。這些習俗與其受到漢文化影響有關,但也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如女真人在端午節有采艾蒿、吃艾糕、系長命鎖、射柳祭天等習俗。
滿族是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個善於博收外來文化並融匯創新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
❼ 滿族人有什麼禁忌 滿族人最忌諱什麼
滿族人的禁忌
禮儀忌諱
滿族尊老敬上,居家對父母三天請一小安,五天請一大安。滿族人忌害烏鴉、喜鵲、狗,有並於崇鴉、鵲、狗的習俗。不準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穿用狗皮。服孝中男子不剃發,女不簪花,三年內不穿紅。
❽ 滿族人有什麼禁忌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其他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
滿族歷史悠久,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滿族本來有自已的語言、文字,滿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創制於16世紀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創制的。17世紀四十年代,滿族大量入關後,普遍開始慣用漢語文。
滿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獵、戰斗的活動演化而來。滿族喜愛的娛樂活動還有跳馬、跳駱駝及滑冰等。十八世紀中期,「八旗子弟」創作了一種新的鼓詞,配合鼓板、三弦演唱,名為「清音子弟書」。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發梳辮留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腰間掛手帕。滿族入關後,其服裝與漢族服裝趨於一致,但旗袍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下來,成為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
習俗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忌諱: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婚俗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世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序:
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相互了解,有意做親,便托媒人給子女許訂終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托媒人為子女訂婚,並由媒人轉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此外,還要互相檢驗生辰八字。
放定:即遞財禮。分放大定和放小定兩種。放小定是未來的媳婦拜見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親時,得到財物。放大定叫做「過大禮」,俗稱「下大菜」,就是選擇吉日,男方將聘禮送到女方家。
結婚前一日,送親的要喝「迎風酒」。新娘則離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稱「打下發」。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車送親,由其哥哥護送。如路遇井、廟、墓則用紅氈遮住彩車,俗稱"避煞神"。男方也同時用彩車迎親,兩車中途相遇,外轅相錯,新娘由兄長抱到迎親車上,稱為「插車」。彩車到新郎家時,洞房門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讓喜轎車抬著新娘從火盆上經過,俗稱"過火避邪"。為趕走或殺死隨轎而來的鬼怪,新郎要向轎門虛射三箭;也有實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轎底射,以免傷著新娘。接著,新娘被人扶出轎來到天地前,同新郎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目的是乞求上蒼保佑新婚夫婦,使他們子孫滿堂,白頭偕老。
舉行完以上這些儀式後,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攙進洞房。新娘過門坎時,在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新娘必須從上面跨過去。新房的床鋪必須全科人鋪設,洞房鋪好後要在房內奏樂,稱「響房」。新娘入洞房時,一小女孩手拿兩面銅鏡,對新娘]照一下,然後把銅鏡掛在新娘的前胸後背。接著,另一小女孩遞過兩只錫壺,裡面盛有米、錢等,新娘或抱在懷里,或夾在腋窩,俗稱「抱寶瓶」,又叫「抱保媒壺」。當新娘在床上坐穩後,新郎用秤桿把罩在新娘頭上的紅布揭去,叫做「揭蓋頭」。接下來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長壽面或子孫餑餑等。
食俗
滿族民間農忙時日食三餐,農閑時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乾飯。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面發酵做成「酸湯子」。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清代即成為宮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滿族點心薩其瑪也成為全國著名糕點。較著名的還有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北京小吃墩餑餑,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餑餑,湖北荊州小吃豬油餑餑等。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據傳用腌漬的方法儲存蔬菜,始於清順治年間。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餚。此外,日常蔬菜還有蘿卜、豆角等。
滿族人民愛吃豬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遼寧沈陽市的滿族餐館那家館有100多年歷史的,該店經營的白肉血腸,被譽為正宗的滿族風味。
典型食品:滿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白肉血腸、火鍋、酸湯子、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大餑餑每斤八塊,俗稱清東陵大八件;小餑餑每斤十六塊,俗稱清東陵小八件。大小餑餑品種主要有太師餅,松餅,玫瑰餅,龍鳳餅,山楂桃。還有七星點子、八裂餅、核桃酥、到口酥等。
節慶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後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佛朵」是滿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的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後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漫話旗袍
旗袍是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服飾櫥窗里,享有很高的盛譽。
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
旗袍,滿語稱「衣介」。古時泛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
清初衣袍式樣有幾大特點:無領、箭袖、左衽、四開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塊半圓形袖頭,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馬蹄袖平日綰起,出獵作戰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可禦寒。四開衩,即袍下擺前後左右,開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緊身保暖,腰帶一束,行豬時,可將干糧、用具裝進前襟。男子的長袍多是藍、灰、青色,女子的旗裝多為白色。
滿族旗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坎肩有對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騎馬馳聘顯得十分精幹利落。
在滿族南遷遼沈,入中原後,與漢族同田共耦,受漢族「大領大袖」服飾的影響,由箭袖變成了喇叭袖,四開衩演變為左右開衩。
至本世紀30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綉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0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後來這一源於滿族的傳統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風味餑餑
餑餑是滿族平時和節日的主要食品。餑餑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餑餑、蘇葉餑餑和粘糕餑餑等。豆面餑餑是用大黃米、小黃米磨成細面,再加進豆面蒸制而成。這種餑餑顏色金黃,有粘性,味香可口。蘇葉餑餑是用粘高粱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勻,外面用蘇葉包起來蒸熟的,有一種蘇葉的特殊香氣,別具風味。粘糕餑餑是用大黃米浸泡之後磨成面,在黃米面中間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後則成。這種餑餑用油煎著吃,或蘸著糖吃都行,既香又甜。
滿族的餑餑很耐餓,攜帶方便,風味獨具,至到今天仍是頗為風行的食品。
酸湯子也是滿族的傳統餑餑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經過發酵後做成的。先用水把玉米泡開,磨成水面,再用布袋過掉渣滓,水面置桶里發酵,待到有酸味時,用漏斗或機器擠成面條狀,煮熟即可食用。有時發酵過大,略有酸臭味,故又稱「臭米子」。在遼寧叫「(左火右叉)子」。東北城鄉,還設有(左火右叉)子館,專營「臭米子」。
薩其瑪是馳名全國的滿族糕點。其前身,是滿族的一種傳統糕點——搓條餑餑。製作搓條餑餑先把蒸熟的米飯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錘反復打成面團,然後蘸黃豆面搓拉成條狀,油炸後切成塊,再酒上一層較厚的熟黃豆面即成。搓條餑餑是昔日滿族的重要供品,所以也稱為「打糕穆丹條子」。後來,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纏」,更名為薩其瑪,人們又稱其為糖蓉糕。這種餑餑色、香、味、形具佳,深受人們的喜愛。
滿族餑餑品種繁多,各有特色。金黃的小窩頭,酥脆的炸饊子,松軟的淋漿糕、細膩的大盆糕,此外,還有金絲糕、太陽糕、涼糕、酒糕、春餅等等,數不勝舉,各領風騷,都是滿族的傳統風味。
「落草」之俗
滿族稱嬰兒降生為「落草」。婦女臨產時,將炕席捲起,放塊石頭壓在席捲上,拿一些穀草鋪墊在炕上,將孩子生在草上,故稱「落草」。這種習俗帶有濃郁的狩獵民族古樸、粗獷的遺風。乾草既可防濕,又可以禦寒。
如果生個男孩,就在家大門邊懸掛木製弓箭,俗稱「公子箭」。這並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樹枝煨成弓,用紅布纏三支箭,預祝孩子長大成名以後成為一名精騎著射的男士。如果生個女孩,則在大門右邊掛一塊紅布條,象徵吉祥。掛紅布條逐漸演變為產房的標志。產房不許人闖入,因為生人會把奶水帶走,謂之「采奶」。如生人不慎闖入,還得做一碗湯送來,稱為「還奶」。小孩落生,要請一位本事大、性格好、長得好的人第一個到產房,謂之「踩生」。據說誰踩的生,孩子長大後就象誰。
孩子生下第三天,請一位兒女雙全有威望的老太太給孩子洗浴。洗浴在大銅盆進行,內置槐樹枝、艾蒿、熱水等。老太太一手托著孩子,一手給孩子洗浴。邊洗邊唱:「洗洗頭,做王侯;洗洗腰,一輩要比一輩高;洗臉蛋,做知縣,洗腚溝,做知州」。最後,老太太用一根大蔥連打三下嬰兒,邊打邊說:「一打聰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打完後,孩子的父親將蔥扔到房上,親友們一起賀喜。
孩子滿月後,將懸於門上的「公子箭」和紅布條收回栓在子孫繩上,放在西牆正中北側的子孫袋裡,旁邊供奉著「佛托媽媽」,是保嬰之神,滿族人家每到春秋,要祭祀佛頭媽媽以求賜福。祭祀之時,把子孫繩從神位前拉到院里柳枝上,家族裡未婚男女和抱孩子的婦女跪拜案前,眾人叩首。薩滿用柳枝蘸水灑向孩子頭部,又讓孩子在香碟前熏一下,意在驅邪,隨後取下子孫繩上的五綵線,套在孩子的頸上。過三天把五綵線收回貯在子孫袋裡。因五綵線稱為「鎖線」,因此此俗謂之「換鎖」。
嬰兒滿月之後睡悠車,這是滿族育嬰的一個傳統方法。悠車用薄木板製做,長2公尺,寬1.5公尺,兩頭呈圓形,有底、樣式如船。用四根繩子系在房樑上,離地面有一定距離,將孩子放在悠車里。嬰兒哭則乳之,不哭則搖之,十分輕便,母親還可以干一些家務活。滿族人家生第一個男孩,悠車由姥姥家贈送。
為了避免孩子翻動從悠車上掉下來,也考慮孩子長大後射箭胳膊平直,騎馬腿的位置端正,便將孩子胳膊肘、腿膝蓋、腳脖處用帶子捆綁起來,孩子動彈不得只能仰卧。因此滿族少年身體多健美,很少駝背彎腰。滿族以扁平頭為美,因此多以小米或高粱裝枕頭,枕在孩子頭下,俗稱「睡扁頭」。
❾ 滿族人禁忌什麼
滿族在歷史上尤其是近代擁有輝煌的歷史,是一個能永載史冊的民族。滿族的淵源更是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滿族人民經過不斷的發展,最終形成獨特的滿族文化,這些風俗習慣也有著自己的禁忌。本文就來簡單分享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滿族將西牆作為供奉祖先的神聖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里。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