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到極夜時北極人怎麼生活

到極夜時北極人怎麼生活

發布時間:2022-10-02 06:56:55

❶ 北極人怎麼生活的

因紐特人是生活在地球最北部的一個民族。他們居住的地方常年冰封,寒冷異常。 他們既不能進行農業生產,也不能種植任何可食的植物。 但是,勤勞勇敢的因紐特人卻在北極地帶頑強地生活著。
一、在陸地上,有北極熊、美洲馴鹿、狼、狐、野兔等哺乳動物。 在海里,除了有鮭魚類外,還有鯨、海象、獨角鯨、白鯨、海豹,羽毛類動物如烏鴉、鷹、松雞、海鴉、鳧鴨、海鷗、燕鷗等等。這些動物都是他們捕食對象。豐富的狩獵經驗,使因紐特人能夠捕獲足夠的食物。 他們可以利用標槍把伸出冰洞呼吸的海豹殺死。他們製造了一種叫復滑車的裝置,藉助於這種裝置,用一隻手就能將重量達一噸多的海象從冰水中拖上來。他們輕松自如地運用石檻誘捉狐狸。為了成功地襲擊在冰上曬太陽的海鷗,獵人用肚皮貼著地爬過去,還要模仿海豹的動作, 撲打著手臂作鰭,搖動著腿作尾巴,直到距離近到可以投叉中的為止。
二、他們修建了適合氣候環境的特殊建築,縫制了能夠抵禦風寒的毛皮衣服,保護著他們的身體。房屋坐落在海灘邊,狀似犁形,前寬後窄。 整個房屋用土石覆蓋,外面再砌一層石塊。 前面由一條長約3米的半地下隧道進入屋內,隧道的兩側和頂部用石塊、草皮蓋著。房屋的正南方有一小窗戶,窗戶上設一小瞭望孔。室內的牆壁和天花板都用海豹皮鑲裱。室內四周設平台,兩側的小平台上放食物和日用器皿,並有一座鯨油燈,燈上掛著炊罐與烤衣服的架子。 後部大平台上鋪著乾苔蘚與熊皮,是家人坐卧的地方。新鮮的空氣緩慢地從隧道流人,擴散到地板上,當零度以下的冷空氣上升到鯨油燈的高度時即被加熱,並擴展到整個平台,使平台的空氣溫度升高而且穩定和新鮮。 蒸氣和臭氣都從瞭望孔和屋頂開的小洞排出。 他們的服裝是用本地產的毛皮製成。 他們用咀嚼法製成的生皮甚至零下50度時仍然是溫暖和柔軟的,適應度遠遠超過用現代方法硝制的皮革。
三、因紐特人有目的的儲備食物與原始公社平均原則的分食方式,是共同度過飢懂時期的重要手段。在隆冬時節,野獸都果藏或蟄伏起來,鳥類也南飛而去。他們失去了捕食對象。為此,他們在狩獵時期獵獲大量的食物後,就把它們儲藏起來。比如,將捕獲的鳥窖藏在岩石中。甚至把鳥蛋製成臘腸,以調劑冬季單調的食品。這段時間,人們是夜以繼日地工作,把肉和魚盡可能藏在窖穴中以備冬用。食物儲蓄量並不一定足以過冬。為了更保險,在隆冬時節就採取原始公社平均的食物分配方式。有食物的人要拿出來分給需要的人。一個飢餓的行人經常從其他人的窖穴中取得食品補充。
四、他們為了避免壞血病,要吞食大量的生肉以攝取維生素。一個飢餓的人,可以一口氣吞下八磅到十磅生肉,而腸胃不致有任何的不適。

因紐特人通過這些手段,一代一代地在北極生活著。

❷ 北極人用冰做房子他們不怕冷嗎

不怕。

普通房子都有細小縫隙和小孔,北極的強冷風很容易灌進房子里,而冰房子則沒有縫隙和小孔冷風刮不進,保暖效果很好,其次,冰是熱的不良導體,能很好地隔熱,屋裡的熱量幾乎不能通過冰牆傳導到屋外。

再次,凍結成一體的冰屋,沒有窗子,門口掛著獸皮門簾,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屋內外空氣的對流。

(2)到極夜時北極人怎麼生活擴展閱讀:

冬天注意事項:

1、冬季生活注意事項:

皮膚冬季比較乾燥,而且冬季天氣比較寒冷。經常出門的人需要注意自己皮膚的保護。室內冬季也比較乾燥,需要保持房間的通風與濕潤。

2、冬季出行注意事項:

經常到其它城市工作的人,需要注意其它城市的天氣。根據當地的天氣選擇適合的衣服,如果有雨雪天氣,請注意自己的保暖。

3、冬季生活注意事項:

冬季經常騎電車或者自行車上學的人,請注意保護自己的手與耳朵,避免被凍傷。還有就是如果遇到下雪與下雨天,請注意路滑。

4、冬季出行注意事項:

冬季也是回家過年的時刻,請注意自己購買自己的車票,及時購買,避免購買不到車票的現象。

❸ 北極人冬天沒有太陽怎麼過

沒有太陽還有月亮和北極光,也不是完全黑暗。魚獲豐富,吃喝不愁。主要是習慣了就好了,真正的完全極夜現象並不會持續好幾個月。

❹ 北極人怎麼生活的

北極人,就是指因紐特人(也稱愛斯基摩人)。

附:
愛斯基摩人(Eskimo)北極地區的土著民族。自稱因紐特人,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分別居住在格陵蘭、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先後創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寫的文字。多信萬物有靈和薩滿教,部分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門道極低。一般養狗,用以拉雪橇。主要從事陸地或海上狩獵,輔以捕魚和馴鹿。以獵物為主要生活來源:以肉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於照明和烹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

從白令海峽到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經格陵蘭島一帶,在北極圈生活的蒙古人種的一個集團。在身體上,文化上都適應於北極地區的生活。面部寬大,頰骨顯著突出,眼角皺襞發達,四肢短,軀干大,不僅有這種形態,而且生理上也適應寒冷。但是外鼻比較突出,上、下顎骨強有力地橫張著,因頭蓋正中線像龍骨一樣突起,所以面部模樣呈五角形。由於克服極端的環境生活,在人類學上引起注意。

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傳統生活方式。或者說,在北極地區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特權」。他們世世代代以狩獵為主。在格陵蘭北部,他們在冬夏之交獵取海豹,6~8月以打鳥和捕魚為主,9月獵捕馴鹿。而在阿拉斯加北端,全年以狩獵海豹為主,並在冬夏之交獵取馴鹿,4~5月捕鯨。

不同季節、不同地區,愛斯基摩人採用不同的方法獵取海豹。

夏季,愛斯基摩獵人劃著單人皮劃艇,帶上海豹叉或帶刺梭標、網、繩子等工具來到海豹經常出沒的海面尋找獵物。獵人靜靜地劃著雙槳,不停地搜索海面。愛斯基摩獵人從小練就一副好眼力,能看見100~200米遠處嬉戲的海豹。一旦發現獵物,獵人便盡快悄悄接近目標。等到靠近時,獵人迅速拿起魚叉使勁投向海豹。動作要快,投擲要准確,否則海豹瞬間便會潛入水中逃之夭夭。被叉到的海豹同樣也會潛入水中,甚至會把船拖翻。因為即使後面拖著條船,海豹也能游得跟平時一樣快,所以獵手必須用網迅速拖住海豹,直到其最後精疲力盡。這時獵人再接近獵物,殺死它,把它拴在船邊。然後全面檢查一下船上設施,繼續尋找下一個獵物。如果運氣好,一個獵手一天能獵到二三隻海豹。不走運的就只能空手而歸了。

到冬季時,海面冰封,愛斯基摩人就採用另一種方法獵海豹。海豹屬於哺乳類動物,雖然生活在大海中,但卻靠肺呼吸,所以必須經常不斷地浮到海面呼吸空氣,然後再潛入水中。海豹每吸一次氣,可在水下呆7~9分鍾,最長可在水中呆20分鍾左右。如果超過這個時間,它們就會窒息而死。由於北極地區冬季海面結冰,海豹無法在冰下找到換氣的地方,它們就由下而上把冰層鑿出一個洞,作為呼吸孔。愛斯基摩人就是通過尋找海豹呼吸孔來獵捕海豹的。

❺ 北極的北極人

人們原先認為,直到距今約1.3萬年前,才開始有人居住在北極地帶。但挪威科學家在俄羅斯境內北極地區靠近北冰洋的一條河床上,發現了石制工具、馬和馴鹿的骨頭、雕刻過的猛獁象牙等。放射性碳測年法表明,這些物品約有3.5-4萬年的歷史。新發現將該地區的人類勞動史至少向前推了2萬年。但這些人到底是尼安德特人還是現代人的直系祖先,尚無充足證據判斷這些居住在極北苦寒之地的人到底屬於哪一群。
【北極人的獵熊】
北極人生活艱難以獵熊.捕魚為生。北極人將沾滿血的利劍凍住,再放到北極熊的出沒之處,北極熊就會禁不住血的誘惑,去舔舐利劍。這樣,熊過不了多久就會因失血而昏迷。 因紐特人(舊稱愛斯基摩人)的祖先來自中國北方,大約是在一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愛斯基摩人屬於東部亞洲民族,與美洲印第安人不同之處在於具有更多的亞洲人的特徵,他們與亞洲同時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馴犬及某些特殊儀式與醫療方法分別居住社會以地域集團為單位。首領多為薩滿,行一夫一妻制。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門道極低。一般養狗,用來拉雪橇。主要從事陸地或海上狩獵,輔以捕魚和馴鹿。以獵物為主要生活來源:以肉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於照明和烹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男子狩獵和建屋,婦女制皮和縫紉。已使用現代漁獵工具,並乘汽艇從事海上狩獵,亦從事毛皮貿易。日益受到白人文化影響,在格陵蘭地區已有80%的人移居小城鎮;出現貧富分化,美國愛斯基摩人已有個別資本家。
從白令海峽到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經格陵蘭島一帶,在北極圈生活的蒙古人種的一個集團。在身體上,文化上都適應於北極地區的生活。面部寬大,頰骨顯著突出,眼角皺襞發達,四肢短,軀干大,不僅有這種形態,而且生理上也適應寒冷。但是外鼻比較突出,上、下顎骨強有力地橫張著,因頭蓋正中線像龍骨一樣突起,所以面部模樣呈五角形。由於克服極端的環境生活,在人類學上引起注意。 「愛斯基摩」 一詞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來的,即「吃生肉的人」。因為歷史上印第安人與愛斯基摩大有矛盾,所以這一名字顯然含有貶意。因此,愛斯基摩人並不喜歡這名字,而將自己稱為「因紐特」或「因紐皮特」人,在愛斯基摩語中即「真正的人」之意。
愛斯基摩人是由從亞洲經兩次大遷徙進入北極地區的。經歷了4000多年的歷史。由於氣候惡劣,環境嚴酷,他們基本上是在死亡線上掙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實在是一大奇跡。他們必須面對長達數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禦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嚴寒和暴風雪,夏天奔忙於洶涌澎湃的大海之中,冬天掙扎於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僅憑一葉輕舟和簡單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龐大的鯨魚拼搏,用一根梭標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陸地上最兇猛的動物之一北極熊較量,一旦打不到獵物,全家人,整個村子,乃至整個部落就會餓死。因此,應該說,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愛斯基摩人無疑是最強悍、最頑強、最勇敢和最為堅韌不拔的民族。
很久以來,愛斯基摩人給人的印象都是遙遠、神秘、原始而且不開化的,今天我們就帶您走進愛斯基摩人的生活甚至是宗教領域,更深一層地了解北極這塊神奇土地上的土著居民。 北極地區的土著民族,自稱因紐特人,於北極地區各種因努伊特語使用者的分布
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總人口約13萬(2000),分別居住在格陵蘭(5.3萬)、美國的阿拉斯加(4.1萬)、加拿大北部(3.4萬)和俄羅斯白令海峽一側(約2千)。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
現今已知最早的愛斯基摩文化出現於阿留申群島中烏姆納克島上的一個地點,據記載,距今大約為3,018±230年左右。在西方人的眼光中,他們是典型的愛斯基摩人。東部愛斯基摩人的分布面積占整個愛斯基摩人居住范圍的 3/4而人口卻只佔1/3。由於東部地區的自然資源沒有西部的豐富,所以今天西部地區的愛斯基摩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要比東部地區的高一些。愛斯基摩人居住地分散,地區差異很大,所以文化差異也很大。
愛斯基摩是一個民族.不同地區的愛斯基摩人對自己有不同的稱呼。美國阿拉斯加地區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因紐皮特人」,加拿大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因紐特人」,格陵蘭島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卡拉特里特」,意思都是「人」。愛斯基摩人認為「人」是生命王國里至高無上的代表。
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傳統生活方式。或者說,在北極地區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特權」。他們世世代代以狩獵為主。在格陵蘭北部,他們在冬夏之交獵取海豹,6-8月以打鳥和捕魚為主,9月獵捕馴鹿。而在阿拉斯加北端,全年以狩獵海豹為主,並在冬夏之交獵取馴鹿,4-5月捕鯨。
不同季節、不同地區,愛斯基摩人採用不同的方法獵取海豹。
夏季,愛斯基摩獵人劃著單人皮劃艇,帶上海豹叉或帶刺梭標、網、繩子等工具來到海豹經常出沒的海面尋找獵物。獵人靜靜地劃著雙槳,不停地搜索海面。愛斯基摩獵人從小練就一副好眼力,能看見100-200米遠處嬉戲的海豹。一旦發現獵物,獵人便盡快悄悄接近目標。等到靠近時,獵人迅速拿起魚叉使勁投向海豹。動作要快,投擲要准確,否則海豹瞬間便會潛入水中逃之夭夭。被叉到的海豹同樣也會潛入水中,甚至會把船拖翻。因為即使後面拖著條船,海豹也能游得跟平時一樣快,所以獵手必須用網迅速拖住海豹,直到其最後精疲力盡。這時獵人再接近獵物,殺死它,把它拴在船邊。然後全面檢查一下船上設施,繼續尋找下一個獵物。如果運氣好,一個獵手一天能獵到二三隻海豹。不走運的就只能空手而歸了。
到冬季時,海面冰封,愛斯基摩人就採用另一種方法獵海豹。海豹屬於哺乳類動物,雖然生活在大海中,但卻靠肺呼吸,所以必須經常不斷地浮到海面呼吸空氣,然後再潛入水中。海豹每吸一次氣,可在水下呆7-9分鍾,最長可在水中呆20分鍾左右。如果超過這個時間,它們就會窒息而死。由於北極地區冬季海面結冰,海豹無法在冰下找到換氣的地方,它們就由下而上把冰層鑿出一個洞,作為呼吸孔。愛斯基摩人就是通過尋找海豹呼吸孔來獵捕海豹的。
加拿大北極地區冬季時海面封凍的時間長達幾個月,這段時期是愛斯基摩人食物來源最少的艱苦日子。這里的庫普愛斯基摩人卻有非常高明的尋找海豹方法。他們發動全村的人都到距海岸幾公里的冰面上尋找海豹呼吸孔。在相當大的范圍內找到一批呼吸孔後,若干名獵手便同時出發,在每一個呼吸孔旁守候一個人。這樣,如果海豹在一個呼吸孔被嚇跑,勢必要到另一個呼吸孔吸氣。守住一片區域的每一個呼吸孔,海豹就難逃天羅地網了。採用這種方法,總有一兩個獵手每天獵到至少一隻海豹。直到幾星期後,這一地區附近的海豹全部消失,於是村裡的人再遷往別處狩獵。
愛斯基摩人也用拉網的辦法捕海豹。找到海豹呼吸孔後,他們在呼吸孔兩側各兩米處的地方打一個冰洞,把長4米、寬1米的網布設在兩個洞之間的水中。網的兩端用繩子拉出冰面,系在打冰洞時堆在旁邊的冰塊上。網的下端,每隔半米綴上石塊,使之下沉保持網的垂直。網的上端要同冰面拉開一段距離,以免網被凍在冰層的底面上。這樣捕捉海豹與一般用粘網捕魚的原理是一樣的。愛斯基摩獵人通常是下網後,兩三天再鑿開冰面收取獵物。
每當春季的陽光開始照耀這片經歷漫長寒夜的大地,白晝變得越來越長時,捕海豹的黃金季節就來到了。海豹從冰下爬到冰面上曬太陽,它們躺在呼吸孔旁邊,躲在刨出的冰碴後面。曬太陽的海豹對四周環境警惕性很高,一聽到動靜,馬上跳入水中不見蹤影。海豹曬太陽的時候,每過一會兒便抬起頭,四下巡視一番,看看有沒有危險,如果安然無恙,便又低下頭享受陽光。
這種情況下獵人只能一點一點地慢慢接近海豹。接近海豹時,通常獵人在冰面匍匐前進,等海豹抬頭時,便一動不動地躺在原地,把自己也裝扮成一隻睡著的海豹。或者乾脆趴在冰上,也抬起頭四下張望,模仿海豹的動作。幸運的是,海豹的眼力不太好,難辨真偽。由於冰面上障礙物很少,難以隱蔽,所以獵人有時用白色帆布做成擋板一樣的屏障,像盾牌一樣遮住自己。趁海豹酣然大睡時,獵人迅速向前跑動,而當海豹抬頭觀望時,獵人立即原地卧倒,停止不動,好像一堆冰雪。

❻ 假如南極和北極要是有人居住的話哪南極人和北極人會信仰什麼宗教

假如南極和北極要是有人居住的話,他們應該信仰的還是基督教,因為上帝把他們安排在南北極,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他們也要心存感恩,感謝上帝的安排,基督耶穌會讓它們時時的懺悔,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當然,你返是假如,其實南北極是不適合人類生存的,沒有這個假如。

❼ 北極人是什麼族

北極人是因紐特人(族)。
因紐特人(Inuit),生活在北極地區,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分別居住在格陵蘭、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
先後創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寫的文字。多信萬物有靈和薩滿教,部分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門道極低。因紐特人不喜歡人們稱他們為「愛斯基摩人」(Eskimo),因為這種說法來自他們的敵人,印第安阿爾袞琴部落的語言,意思是「吃生肉的人」,而「因紐特」是他們的自稱,意思是「人類」。

❽ 南極人的生活方式是怎麼樣的

在南極生活的日日夜夜

南極,是地球最南端的一塊凈土,「一個多麼奇妙、美麗,而又多少含有一點神秘意味,還夾雜著一片詩意的地方。」季羨林先生為《南極100天》作《序》曾這樣稱。

南極至今沒有土著居民,20個國家在那裡建立科考站,科考工作者常年與生活在這里的企鵝、海豹、海燕和諧相處,來自世界各地科考站的友鄰們不分國界、不分膚色,親如一家。

在這樣一片美麗的土地上,在南極的中國長城站和中山站駐扎的中國南極考察隊中,有支特殊的柴油機維護隊伍,17年以來一直擔負著科考站電力設施全年的正常運轉和維護,被譽為「南極考察站柴油發電機的好保姆」,值得驕傲的是,他們全都來自貴州(本報7月30日曾報道)。近日,記者對這批曾經踏上過南極大陸的貴州人進行了采訪,了解到了他們在南極生活的日日夜夜。

南極的美好回憶

貴州天力柴油機公司技術開發中心給國家海洋局極地辦的一份報告中這樣寫道:該公司從1984年10月開始至今,已為我國南極長城科考站提供了8台柴油發電機組,其中1992年10月到2002年3月服務的3台120kw柴油發電機組,平均每台累計工作達27000小時,相當於5個大修期的標准,為南極考察站用電提供保障。

從1988年中國南極考察第三次隊開始至今,「貴柴」共15次派25人到南極長城和中山站工作。今年「貴柴」又接到國家海洋局極地辦通知,將派2人隨第20次隊到南極承擔發電任務。

「貴柴人」與南極結下不解之緣,這使得那些在南極工作、生活過,或沒有去過南極的「貴柴人」都感到自豪。

曾兩次到南極的徐文祥說:1984年,500多名解放軍官兵進駐南極建立我國的考察站,至今到南極的中國人,估計不過2000人,在南極呆上一年越冬的人更少,而「貴柴」有25位工作人員在那兒越冬、度夏,每個人都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在南極極圈中山站工作過的鄭敏說:去南極是他一生中耗時最多、旅途最長的旅行。「雪龍」號萬噸巨輪滿載「吃、喝、拉、撒」的各種東西,南極考察站的口糧、設備及器械,從上海出發,橫跨太平洋、印度洋,在紐西蘭短暫停留,39天後才到南極長城站;「雪龍」號繼續破冰而行又經歷20多天最終到達中山站。近兩個月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上航行,感受了氣候的變化,這種旅行也使在場的每一位工作人員認識到了自然的偉大、人的渺小。

跟隨第十次隊到南極的韓政老師說:南極的冬天要持續8至9個月,極夜讓人倍感孤獨、無聊,這時最令人想念的就是家鄉的親人,每打一次電話都是一次十分難得的享受。沒電視看,帶去的書翻了一遍又一遍,錄像看了一次又一次,都不厭其煩。越冬最冷的時候,南極長城站的氣溫在零下30℃左右。每次出門都穿上冰靴,戴上厚厚的頭套,身上裹得嚴嚴實實,來抵禦外面寒冷的風雪。

曾兩次到過南極的衛繼敏說:企鵝、海豹、賊鷗等各種極地動物,都十分可愛。度夏時去海邊釣魚,釣來魚做成好菜,喝幾杯小酒,這給平淡的生活平添了幾分「美味」。

南極的大家庭

南極,一片沒有國界的凈土,在長城站的附近,有俄羅斯、韓國、烏拉圭、智利等國家的9個科考站,友鄰站之間經常互通有無,但從來不談「錢」字。徐文祥老師回憶起在南極長城站與各國考察隊員之間的交往,頗有感慨:「在這里人們的交往相對真誠得多,走到哪個站,都有免費的餐飲供應。大家你來我往,互通有無,真有點像國際大家庭。」

「喬治王島上的各考察站的設備基本都算得上是公用的了,我們的大吊車經常為其他友鄰站裝卸貨物,那條紅色駁船也常被借去用。我們也會借烏拉圭人的直升飛機,智利空軍曾免費兩次接送我們的病號、傷員去智利。俄羅斯的牙醫會免費解除我們隊員的一些口腔痛苦。我們長城站的餐廳在眾友鄰站是出了名的,並向各友鄰站全方位開放,一些友鄰考察站的隊員經常結著伴到我們這兒蹭飯吃,大打牙祭,每次酒足飯飽後都直誇OK、OK!有一次我們受邀請到俄羅斯站作客,雖說食品很簡單,黑麵包、乳酪加上伏特加,但是作為禮尚往來,我們也邀請他們到長城站作客,結果那天他們幾乎全部出動,為的就是一飽口福,享受中國菜的美味,當然也不會放過站內儲藏的白酒,一頓好吃好喝,俄羅斯隊員對著我們的大廚直豎大拇指。」說到這兒,徐文祥老師哈哈大笑,「當然,有時候我們的『嘴』也會伸到別的站,俄羅斯站每周一次讓我們去洗桑拿,智利站請我們去他們的室內運動場打籃球,韓國站也經常用他們的大橡皮艇運送我們的考察隊員渡海考察等等。」

韓政老師回憶起一次喬治王島的大救援,至今仍激動不已。他說:韓國的南極科考站,與我國的長城站是「近鄰」,平時就像親戚一般走動。有一次長城站為韓國站從挪威空軍基地捎回了信,通過電台通知韓國站來人取信,聽到喊話後,兩個韓國人看到天氣不錯,便騎著雪地摩托出門,行駛在冰蓋上。40分鍾後天上突然下起暴風雪,到晚上仍不見兩個韓國人到達長城站,站里用對講機喊話一遍又一遍,卻聽不見回應。外面的風雪越來越大,搜救工作無法在夜裡開展。

天亮時,風雪漸小,長城站除兩人守家,其餘隊員全部出動,在雪地里展開搜救。最後,長城站的隊員在雪地的一個冰洞中找到兩個韓國人,他們已奄奄一息,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嘴上掛滿了冰塊。兩個被凍僵的韓國人許久才回過勁來,他們告訴長城站的朋友:在途中遭遇風雪後,趕緊挖了個冰洞把自己藏起來,兩人互相唱歌鼓勵,才熬過了一夜,若天亮後長城站的人不及時找到他們,也許他們也堅持不到最後。

「貴柴人」的南極情懷

黃楚紅在1998年12月至2000年1月期間,參加了中國第十五次南極考察隊,赴中國南極長城站從事發電工作一年。2000年回到貴陽後,對南極的美景和生活久久不能忘懷,便萌生了做個人網頁的想法,將南極生活的經歷與所有喜愛南極的網友共同分享,於是,「南極情懷」誕生了。

黃楚紅的好朋友,第17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小衛,現在也是「南極情懷」的斑竹,代替在南極工作的黃楚紅負責網頁的管理維護,他在「南極情懷」首頁上寫道:「這個主頁是我看著從無到有建立成長起來的,雖然沒有花哨的技巧,但版主憑著對南極的熱愛,將他全部熱情傾注其中,正如主頁的名稱『南極情懷』一樣,願所有光臨此主頁的網友和所有熱愛南極的朋友都來愛護、關心、支持它。」

現在,從「南極情懷」的瀏覽人數和網頁論壇的熱鬧程度上看,黃楚紅和小衛正愉快地實現他們的想法,越來越多的人對南極產生了興趣。

南極的極晝與極夜

「每年的12月份到次年的3月份,是南極的夏天,也是考察隊員們最忙碌的日子,由於日照時間長,很多考察項目被安排在了這段時間。在南半球的夏至(北半球的冬至)前後,南極大陸上在不同緯度的地方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極晝現象,12月初太陽的軌道在天空中形成了北高南低的橢圓,晚上12點的時候,太陽在天幕中降到最低點,天色也變得稍暗,但接著又會亮了起來,給人的感覺就像太陽一直在天上繞著圈,不肯下去。在極晝期間,幹活會一直干到很累,吃完晚飯後就開始睡覺,在睡覺時會拉上厚厚的黑色窗簾,房間里便進入了人為的黑夜狀態,否則人是很難相對穩定地睡覺的。此時,白天黑夜僅僅只是一個概念了。一覺起來,得先出門看看有沒有同伴在外面走動,因為僅從手錶上很難判定白天和黑夜。很多隊員都有過半夜一兩點起床後跑到飯廳趕午飯的笑話。」在南極呆過一年的韓政工程師如是說。

「當離開夏至點(北半球的冬至)後,太陽在南方沉下去再升起來的時間間隙將漸漸增長,這樣便開始有了越來越長的黑夜,日出與日落點的距離也將越來越大,到了冬至(北半球的夏至,即6月22日或6月23日),南極便進入了極夜,漫漫長夜籠罩著24小時。人們的工作開始變輕松,多數科考工作都在此期間停止,剩下的只有一些簡單的機械維護工作。在極夜期間,生活是很簡單的。多數時間大家都只能在站內打檯球、看電影來打發時間,覺得孤獨,很寂寞,又在等待著下一年夏季的到來了。」

(王韜 杜興旭 貴州都市報)

❾ 北極人都吃哪些食物呢

生活在北極圈內的人被統稱為北極人,現有人口有900萬左右,分布於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丹麥、冰島、挪威、瑞典和芬蘭8個國家,其中像因紐特人這樣真正的北極土著居民不到200萬

這片白茫茫的極寒之地,一年中平均溫度在-20,極夜期間最低可以達到-70。如此嚴峻的生存環境如何長期生存,遊客也無法切實感受。

但北極居民是智慧的、強大的。他們適應了世界上最惡劣的環境,在幾乎沒有任何資源的情況下存活延續了千萬年。即使今後,我們也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他們一定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❿ 誰知道北極人吃什麼啊

愛斯基摩一詞出自印第安語,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因為歷史上印第安人與愛斯基摩人有矛盾,所以這一名字含有貶意。因此,愛斯基摩人自稱為「因紐特人」,在愛斯基摩語中即「真正的人」之意。多住在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丹麥)、加拿大的北冰洋沿岸和美國的阿拉斯加州。

愛斯基摩人都是矮個子、黃皮膚、黑頭發,這樣的容貌特徵和蒙古人種相當一致。
近年來的基因研究發現,他們更接近西藏人。愛斯基摩人是由從亞洲經兩次大遷徙進入北極地區的。經歷了4000多年的歷史。由於氣候惡劣,環境嚴酷,他們基本上是在死亡線上掙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實在是一大奇跡。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愛斯基摩人無疑是最強悍、最頑強、最勇敢和最為堅韌不拔的民族。

傳統的愛斯基摩人過著近乎原始的生活,他們四處打獵,靠天吃飯,生產力水平非常低,每天為食物而奔波。與之相適應的是,愛斯基摩人有共享自然資源的傳統,只有武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衣服歸個人所有。雖然他們的社會生活簡單,但是家庭生活卻很復雜。愛斯基摩人的婚姻通常是一夫一妻制,但有的地區是一夫多妻制(2~3個妻子)。家庭是愛斯基摩人社會生活的重要基本單元,也是個人生存的重要依靠家庭規模一般固定在20幾人到30幾人的范圍。

提起愛斯基摩人就聯想到他們住在雪屋中,其實這是非常片面的。實際上有3/4的愛斯基摩人都沒見過這種雪屋,常年住在雪屋的只是極地愛斯基摩人。由於沒有木材、草泥,他們只能就地取材,用雪塊建造房屋。建造圓頂雪屋需要一定的技術,要求力學上的穩定,外形要求也頗為嚴格。有經驗的愛斯基摩人建成的雪屋堪稱建築上的傑作。

現在真正的愛斯基摩人大約只有15萬人,他們的生活今非昔比,已經相當現代化了。在20年的時間里,從原始的傳統生活一躍而進入了現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變化之大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然而巨大的文化反差也同時打亂了愛斯基摩人固有的心理平衡,他們也面臨了很多社會問題。

北極地區的其他居民除了因紐特人外,還有極少的涅涅茨人,楚科奇人、俄羅斯人和挪威人。

閱讀全文

與到極夜時北極人怎麼生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3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