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雕版印刷」有哪些步驟
第一步叫「發A」,先用平口A刻直欄線,隨即刻字,次序是先將每字的橫筆都刻一A,再按撇、捺、點、豎,自左而右各刻一A,橫筆宜平宜細,豎宜直,粗於橫筆。
接著就是「挑A」,據發A所刻A痕,逐字細刻,字面各筆略有坡度,呈梯形狀。
挑A結束後,用鏟鑿逐字剔凈字內余木,術語叫「剔臟」。再用月牙形彎口鑿,以木槌仔細敲鑿,除凈沒有字處的多餘木頭。
然後,鋸去版框欄線外多餘的木板,刨修整齊,叫「鋸邊」。至此雕版完工,可以開始印刷了。
印書的時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著,用白紙覆蓋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凈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把紙拿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一頁一頁印好以後,裝訂成冊,一本書也就成功了。
這種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稱它為「雕版印刷」。
2. 什麼是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製作原稿。然後將原稿反轉過來攤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後各種由技術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原稿上的畫或文字,大師級雕工負責精細部分的,雕刻比較便宜的木頭或比較不重要部分的則由較低級的工匠來做。木板刻好然後刷上墨,在印刷機中加壓形成原稿的復製品。 在一些方法中,雕版印刷優於鑄造活字印刷。例如像中文這樣的語言,有很大的字元集,雕版印刷在初期投入時會更便宜一些。這個工藝也具有更多的藝術繪畫的自由,例如圖畫和圖表的繪制。不過,印刷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很快就損壞了需要不斷更換,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
3. 雕版印刷術印製的作品種類有哪幾類
1)一般是單色多,也叫板畫!
2)銅板印刷
3)柔版印刷
4)移印印刷
等都是通過雕刻板的
4. 國內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品叫什麼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可以說是幫助人類文明的傳播和傳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有時候也會思考,到底印刷品的最早是何時呢?
據史書記載。雕版印刷術是最早的印刷技術!出現在我國的唐代!具體的雕版印刷品目前公認的是產於公元868年的《金剛經》。
工作原理:
雕版印刷的過程是這樣的:將書稿的寫樣寫好後,使有字的一面貼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將木版上的反體字墨跡刻成凸起的陽文,同時將木版上其餘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
5. 用雕版印刷術印刷的書籍有哪些
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7萬多卷、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310
可能當時民間已開始用雕版印刷來印行書籍了,所以唐太宗才
6. 唐代的雕版印刷物以哪一類為最多
佛經、佛像。
唐代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成熟和初步發展階段。唐代的印刷品有佛經佛像、歷書、詩文集、陰陽雜記、子書、韻書、紙牌、納稅憑據及兒童啟蒙讀物等,雕版印刷品已經融入唐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從印刷數量上看,印刷量最大的是佛教經卷。
佛教的興盛,對印刷佛經的需要量大;印刷得越多,越能體現其虔誠,促進了唐代雕版印刷業的繁榮。
(6)生活中的雕版印刷有哪些擴展閱讀:
唐代雕版印刷原因:
唐代不僅有了對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備了印刷術應用與發展的紙、墨、石刻、捶拓等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到了唐代造紙術更是發展到了高峰。產紙地區遍布全國,造紙作坊官、私並舉。
據《唐書·地理志》記載:有常州、杭州、越州、婺州、衢州、宣州、歙州、池州、江州、信州、衡州等十一個州邑是當時貢紙的主要地區。唐代的造紙原料已由麻,發展到楮皮、桑皮、檀、陽香、木芙蓉和竹。各地又因採用原料不同、製法不同而多有特產。
7. 雕版印刷術的介紹
雕版印刷術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雕版印刷術始於唐朝的雕版印刷。在版料上雕刻圖文引徑行印刷的技術,它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幾個階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選用紋質細密堅實的木材,如棗木、梨木等。然後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劃,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劃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發明與隋唐時期。
8. 你知道哪些關於雕版印刷術的知識
所謂雕版印刷術是指將文字、圖像反向雕刻於木板上,再在印版上刷墨、鋪紙、施壓,使印版上的圖文轉印於紙張的工藝技術,在古代,又稱為「版刻」、「梓行」、「雕印」等。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大大降低了書籍生產成本,加速了知識的傳播,推進了社會文明的發展,是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那麼,雕版印刷術究竟是什麼年代發明的?學術界存在各種說法,至今仍沒有定論。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1)漢代說一些學者主張,早在漢代就出現了雕版印刷術。據《後漢書•張檢傳》載,東漢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山陽高平縣人張儉得罪了宦官侯覽,四處逃亡,朝廷遂「刊章討捕」。元代學者王幼學釋「刊章」為「印行之文,如今板榜」,即印刷追捕令。清代不少學者贊同這種觀點。但當代很多學者認為此說並不可靠,認為《後漢書》所提到的「刊章」是指印章刊在封泥、帛或紙上之意,刊章技術並不代表雕版印刷術。而且東漢時還並不具備印刷業產生的條件。除此之外,如果東漢時已經出現了雕版印刷術,那麼為什麼在之後的四五百年裡又悄無聲息了呢?
隋朝說一些學者認為,雕版印刷術始於隋朝。據隋朝費長房《歷代三寶紀》載,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十二月八日,隋文帝下令崇佛,詔書中有「敕廢像遺經,悉令雕撰」語。由此,明學者陸深首次提出隋朝為「印書之始」。明代學者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一書中指出「雕本肇自隋時,行於唐世,擴於五代,而精於宋人。」學者孫毓修在《中國雕版源流考》指出「按費長房《歷代三寶記》亦謂隋代已有雕本,是我國雕版托始於隋。」羅振玉的《鳴沙石室秘錄》中記載,宋初曾翻雕隋朝時所刻的《大隋求陀羅尼》。隋朝時具備了印刷術產生的各項條件,在唐初的遺物中還保留著許多印製的佛經,這些佛教很可能是隋朝印刷的。此外,《隋書》、《北史》等文獻中也提供了相關的佐證。但是有些學者對此提出反駁,認為《大隋求陀羅尼》實際上是《大隨求陀羅尼》,「大隨求」為佛教術語,是「大自在」之義,根本與隋朝沒有半點關系。(3)唐代說大多數學者贊同唐代說。據明代《弘簡錄》記載,唐太宗皇後長孫氏曾著《女則》,長孫皇後死後,唐太宗將其「令梓行之」。在日本神戶還保存著唐睿宗延和元年(公元712年)日本皇室雕印的《陀羅尼經》,據考究,這是引進中國的雕版印刷術而印刷的,由此可推斷印刷術始於唐代。
9. 雕版印刷製作分哪幾類
將幾種不同的色料,同時上在一塊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於紙上,印出彩色印張,這種方法稱為"單版復色印刷法"。人們在實際探索中,發現了分板著色,分次印刷的方法,這就是用大小相同的幾塊印刷板分別載上不同的色料,再分次印於同一張紙上,這種方法稱為"多版復色印刷",又稱"套版印刷"。
10. 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大約在公元3世紀的晉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隨著紙、墨的出現,印章也開始流行起來。公元4世紀東晉時期,石碑拓印得到了發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結合起來,再把印章擴大成一個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紙鋪到版上印刷,即為雕版印刷的雛形。大約在公元7世紀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術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誕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紙上按所需規格書寫文字,然後反貼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據文字刻出陽文反體字,這樣雕版就做成了。接著在版上塗墨,鋪紙,用棕刷刷印,然後將紙揭起,就成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後一經開印,就顯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優越性。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實物是在敦煌發現的印刷於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剛經》,印製工藝非常精美。
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開始只在民間流行,並有一個與手抄本並存的的時期。唐穆宗長慶四年,詩人元稹為白居易的《長慶集》作序中有"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燁賣於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燁賣"就是叫賣。這說明當時的上層知識分子白居易的詩的傳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1944年,發現於成都唐墓,是唐末期的雕版印刷品。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雕版印刷唐代尚未盛行。五代時期開始印製大部儒家書籍馮道始印"五經"。以後,經典皆為版刻本。
宋代(960-1279),雕版印刷已發展到全盛時代。公元971年成都刻印全部5048卷的《大藏經》,雕版13萬塊,花費12年。至今中國仍保存著大約700本宋代的吊版印刷的古籍,清晰精巧的字跡使之被認為是稀有的書中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