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全世界現在有墨猴這種生物嗎不是指猴`是墨猴~!別復制粘貼來敷衍~!求真相
有..產於廣西..會磨墨.舔墨...因此得名
㈡ 墨猴是幾級保護動物,生活環境如何,分布地區在哪
拇指猴,此生物目前已經絕種!
㈢ 在哪裡可以買到墨猴
在小時侯聽老人提起過"墨猴",傳說中的小東西,原來真的存在!你相信傳說嗎?
陽朔縣產墨猴,大如拳,毛作金色,兩目爍爍有光,能於筆筒中盤曲而睡。置之書案間,欲使磨墨,則扣案數下,猴即奮然訊出,跪於硯旁,以兩前足捧墨而磨之。使之止,即止。見幾上蠟蟻,即捉食之,無或脫者。且能於花盆間拔草捉蟲.墨猴睡在筆筒里,一聽到磨墨,便跳出來,等著,等到人寫完字,套上筆,就舐盡了硯上的餘墨,仍舊跳進筆筒里去了。這是什麼小動物竟能睡在筆筒里還會磨墨舐墨它就是墨猴,在古代,它是文人的寵物,能幫助翻書、遞紙、取筆、磨墨。它愛棲身筆筒和抽屜,只要喂以花生和黃豆即能生存下去。曾有位考古學者在武夷山發現過以前被認為已絕滅,體重僅200多克,小如鼠,伶俐聰明。
據清代《武夷山志》:「珍猴小巧,大僅如掌」。「珍猴」即墨猴。體型小巧、聰明伶俐、善解人意的筆猴,是古代文人的寵物。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墨猴,因能夠幫助主人磨墨而得名。筆猴一旦累了,就會鑽到大筆筒里休息,或鑽到抽屜角落裡睡覺。主人只要略施花生、豆類、硬果,就能維持它的生存。古代文人之所以喜歡養筆猴,一是因為它珍奇,且易於飼養;二是它那幫主人磨墨、遞紙的滑稽、靈巧相和手腳不停的勤快勁兒,大大緩解了古代文人做學問的辛勞和寂寞
㈣ 墨猴在什麼時候滅絕
晚清,晚清就已經只聞不見了,後民國有提起,但無實證,現在就只能在網上看看故事了,墨猴野生活體早就滅絕了,我國自古有人飼養、繁殖、訓練,以出售文人墨客一直維持到晚清,後因戰亂等因素,人都無法維持,更不可能保護它了,最終消失殆盡。
㈤ 請問 隱鼠、仇貓、墨猴、諸貓、分別指哪些人
魯迅仇貓是事實,他在小說《兔和貓》的後半部分這樣寫道:
「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卻的確算一個貓敵。我曾經害過貓,平時也常打貓,尤其是在他們配合的時候。但我之所以打的原因並非因為他們配合,是因為他們嚷,嚷到使我睡不著……」
至於魯迅仇貓的原因,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狗貓鼠》的散文里這樣寫道:
「我的仇貓……是還在十歲上下的時候了。……那原因是極其簡單的:只因它吃老鼠,——吃了我飼養著的可愛的小小的隱鼠」
魯迅所說的那隻「可愛的小小的隱鼠」,其可愛之處在《狗貓鼠》中是這樣描述的:
「看地上,躺著一隻隱鼠,口角流血,但兩脅還是一起一落的。……到第二日,似乎就復了原,但是不逃走。放在地上,也時時跑到人面前來,而且緣腿而上,一直爬到膝踝。給放在飯桌上,便檢吃些菜渣,舔舔碗沿;放在我的書桌上,則從容地遊行,看見硯台便舔吃了研者的墨汁。」
魯迅很喜歡這只隱鼠。他曾經聽父親說過,有一種拇指大小的叫做「墨猴」的動物,這種動物:「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發亮的」,「睡在筆筒里,一聽到磨墨,便跳出來,等著,等到人寫完字,套上筆,就舔盡了硯上的餘墨,依舊跳進筆筒里去了。」
魯迅喜歡墨猴,但是「得不到」,所以就把這同樣能吃墨的隱鼠當作自己的墨猴。雖然這只隱鼠「……舔吃墨汁,並不一定肯等」到他「寫完字」。
然而這樣一隻「可愛的小小的隱鼠」在一個月之後竟然不見了,於是長媽媽告訴他:「隱鼠是昨天晚上被貓吃去了」這讓魯迅「即刻……憤怒而且悲哀,決心和貓們為敵」。
這種仇恨頗有些「私」的味道。只能算是小孩子失去心愛的東西之後,傷心之餘的小性子而已,彷彿很多人在小的時候,都有這樣「蠻不講理」然而可愛的經歷。所以魯迅後來為自己的仇貓找了幾個「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原因。一是貓的性情「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其次就是貓有「一副媚態」,當然最主要還是上文中所提到的「配合時的嗥叫」。
魯迅不但從理論上仇貓,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以實際行動表明自己的立場,在散文《狗貓兔》中的描述也頗有趣。他「……用長竹竿去攻擊他們(貓)」
後面又繼續寫道:「我的報仇,就從家裡飼養的著的一批花貓起手,逐漸推廣,至於凡所遇見的諸貓。最先不過是追趕,襲擊。」當然此時的魯迅應該還是十幾歲的少年,童心未泯的時候,否則,一個五十多歲的老人追趕著一匹大花貓滿院子亂跑,無論如何也稱不上「雅觀」。
少年的魯迅也應該早就預料到了這一點,所以就做好了長期作戰的准備工作,也就是接下來的:「……愈加巧妙了,能飛石擊中他們的頭,或誘入空屋裡面,打得他垂頭喪氣。」而且還說:「這作戰繼續得頗長久」。
最後魯迅發現貓是被冤枉的,因為那隻隱鼠的死和貓沒有關系,而是「緣著長媽媽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腳踏死了」。但是魯迅的仇貓情節並沒有因此而泯滅。因為據周海嬰先生回憶說,魯迅在晚年的時候都沒有荒廢 「飛石擊貓」的技巧,那時幼年的周海嬰就經常到外面去把魯迅擊出去的啤酒瓶兒撿回來,然後換得父親的語言獎勵而且心滿意足。可以想像,魯迅的擊貓技巧已經是如何得爐火純青了。
㈥ 朝花夕拾中找出每個故事中的動人細節,並加以評價
(一)《狗•貓•鼠》賞析之一
這一段主要分析了自己仇貓的原因。一是由於貓要吃比它弱小的動物,比如雀、鼠,既要吃它,又不一下子吃它,先得反復盤弄、戲謔,「直待自己玩厭了,這才吃下去」。二是貓有一副媚態,它看見比它厲害的動物會害怕甚至獻殷勤。魯迅在其他教學設計>文章里也諷刺了貓的貌似折中、公允。魯迅實際上還分析了仇貓的第三個原因,即討厭貓在人需要安靜時它卻吵吵嚷嚷。今人拍攝的電視連續劇《魯迅與許廣平》中還特地加了魯迅夜間看書心境被貓攪得不安寧時,特地出來用長竹竿趕貓的鏡頭。
(二)《狗•貓•鼠》賞析之二
開春以後,夜裡往往可以聽到老鼠發出「咋咋咋咋」的叫聲,好像人數銅錢的聲音,紹興人稱之為「老鼠數銅錢」。其實,這往往是蛇在追它了,它才發出這種驚恐絕望的叫聲。魯迅有一次看見一隻受傷的隱鼠,起初以為是伏在橫樑上的那條蛇咬的,後來才知道是長媽媽踏的。魯迅此間同情小隱鼠(魯迅當時不知道,隱鼠,即鼷鼠,又稱甘口鼠。雖是一種很小的家鼠,但嚙人有毒),還是為了反襯他的仇貓。
這一段寫得最有趣的是墨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工具書《辭海》中未見「墨猴」條。魯迅所知道的關於墨猴的趣聞是聽他父親說的。魯迅未見過墨猴,見隱鼠舐吃墨汁,就權當它墨猴了。
(三)《阿長與〈山海經〉》賞析之一
夏天睡覺的時候,人往往不蓋被褥,所以睡覺的神態在近邊的人可以一覽無余。長媽媽作為一個來自農村的婦女,不太檢點自己睡覺的姿勢。也可能由於太疲勞或有利於散發體熱的原故,她兩腳兩手伸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這個描寫真是太形象生動了,以至看過這篇散文的人最難忘的一個細節大概就是這個了。長媽媽既然「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這就勢必「擠得我沒有餘地翻身」。「推她呢,不動;叫她呢,也不聞。」這一大一小、一「主」一仆的夜間細節也太有趣了,雖然未見任何對話,但長媽媽的性格已從床上見出一斑了。
(四)《阿長與〈山海經〉》賞析之二
魯迅童年時渴慕繪圖的《山海經》,「是從一個遠房的叔祖惹起的」。這位叔祖指周兆藍。字玉田(有的資料上說字玉泉),別字琴逸。清末秀才。魯迅叫他藍爺爺。他與魯迅祖父周介孚是同曾祖的兄弟。他愛種花木,又喜看書、填詞賦詩。他的書房裡有不少配上畫圖的書。「他說給我聽,曾經有過一部繪圖的《山海經》,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現在不知道放在那裡了。」這一說就更加增添了童年魯迅的好奇感、神秘感、嚮往感。《山海經》是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作者不詳。內容主要為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其中保存了不少遠古的神話故事,比如沒有頭而「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還要「執干戚而舞」的刑天的故事。長媽媽頗費周折買來她誤聽為「三哼經」的這本書後,童年的魯迅就更愛搜集繪圖的書了。這有利於他培養多方面的愛好。
(五)《二十四孝圖》賞析之一
魯迅先生為什麼說,童年時請人講了《二十四孝圖》中的二十四個故事後,「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於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因為二十四孝中有些故事實在荒謬。比如《嘗糞心憂》說:「南齊庾黔婁,為孱陵令。到縣未旬日,忽心驚汗流,即棄官歸,其父疾始二日。醫曰:『欲知瘥劇,但嘗糞苦則佳。』黔婁嘗之甜,心甚憂之。至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醫學上只聽說有觀糞便看病情的,而沒聽說過嘗糞便的。父親病重,兒子嘗糞便,難道是為醫生提供配方根據嗎?父親病重,兒子拜北斗星辰又有何用呢?魯迅認為,二十四孝中有些好學,有些實在難學或者說不能去學。
(六)《二十四孝圖》賞析之二
「紳士赤條條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鯉」的故事。《晉書•王祥傳》說他後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借用的是「子路負米」的傳說。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學生。他服侍父母時,自己只吃粗劣的飯菜,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魯迅在前文已說過,學「子路負米」並不難,而「卧冰求鯉」則有點危險。這里諷刺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的社會狀況,「整飭倫紀的文電是常有的」,但卻很少看見那些「紳士」、「將軍」為老百姓做出類似「卧冰求鯉」、「子路負米」這樣的善事來。
(七)《五猖會》賞析之一
這里首先突出了「我」如何想看五猖會的心情,因為五猖會「是我兒時所罕見的一件盛事」。五猖,「據有考據癖的人說:這就是五通神」。這句話語意有些歧義,歧義來自「有考據癖的人」話語的本身。它也許指一個神的名字,也許指五個神的總稱。魯迅接著講,如果只指一個「五通神」「並無確據」。魯迅知道或看過的五通神則是五個男人,面目神態「也不見有什麼猖獗之狀」。少年的魯迅大清早起來,而且已經高高興興看見工人已把船椅、飯菜、茶炊、點心盒子陸續搬下大船了,可偏偏在這個時候,父親要他回到房裡去背《鑒略》,這就使少年魯迅剛才的喜悅之情到此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正如書中所說,「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我」苦苦背書的時候,「母親、工人、長媽媽即阿長,都無法營救」。這就不能不使我們聯想到:這簡直有點類似《紅樓夢》中賈政要打賈寶玉的場面了。難怪後來「我」雖然去了,興致卻大減。
(八)《無常》賞析之一
本書前文已說過,紹興人呼無常鬼有兩種。一種活無常,一種死無常(或稱「死有分」)。那時人們最願意看的是活無常,原因大致有兩個:一是活無常「活潑而詼諧」,二是形象奇特。「單是混身雪白這一點,在紅紅綠綠中就有『鶴立雞群』之概」,頭上的特徵更為明顯,戴著「一頂白紙的高帽子」。此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徵是,手裡拿著一把破芭蕉扇,活像濟公。據舊時民間的說法,無常的職能是「勾攝生魂的使者」,面孔當然不可能是慈善的、溫和的。他絕不包庇任何人,始終是鐵面無私的。少年魯迅對於「死」,還不可能像晚年那麼坦然。他對無常的興趣不過是出於少年的好奇心理。
(九)《無常》賞析之二
這里寫戲中的無常。因為,要看動態的無常形象,最好是看舞台上的無常了。看戲的場景還是像《社戲》中所描繪的那樣,是在船上看的。戲中的無常「一出台就須打一百零八個嚏,同時也放一百零八個屁,這才自述他的履歷。」不知魯迅是否運用了誇張?演無常的演員一出台如何打一百零八個嚏,同時也放一百零八個屁?「一百零八」在中國古代雖然是一個神秘的數字,但小丑做這種「打噴嚏」、「放屁」的假動作,要作那麼多,觀眾耐煩嗎?由於舊社會文化生活貧乏,所以人們看這些戲也十分來勁,甚至通宵去看。
《無常》中引了一段無常的唱詞,這段唱詞,全部是用紹興方言寫成的。是魯迅對當時民間文藝的生動采錄。他突現了無常「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愛」的內心世界。
(十)《無常》賞析之三
如前所述,這一段,又順及刺了一下陳西瀅之流。這里需要對「阿領」解釋一下。「阿領」是紹興地區的一種稱謂,指前夫的兒子,是母親再嫁時帶領來的。紹興人習慣在一些人的姓氏或名字前加一「阿」字,如阿桂、阿長、阿二等,故稱阿領(紹興俗稱「拖油瓶」,含貶義)。紹興賽會中的阿領,實際上是小無常,衣服容貌與活無常一樣,只是年歲很小。
(十一)《父親的病》賞析之一
《朝花夕拾》中有好幾篇充分顯示了魯迅幽默諷刺的拿手本領。《父親的病》本來是一個很沉重的題材,但正因為魯迅非常不滿當年那些所謂「名醫」的折騰人,拐弄人,所以行文充滿了幽默,使得一個本來是沉甸甸的題材變得十分耐看,甚至令人時而想笑了。這種幽默也就成了西方人所說的「黑色幽默」了。在中葯中,有些「葯引子」是需要的,但有些「葯引子」,如「蟋蟀一對」,而且還要是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這就有點玄了。所以魯迅順便又諷刺道「似乎昆蟲也要貞節,續弦或再醮,連做葯資格也喪失了。」難怪「父親」對這些葯方、葯引子以至醫生也懷疑起來了,幾次「搖搖頭」,遠非只是對高昂葯費的非議。
(十二)《父親的病》賞析之二
這一段是令人十分感動和揪心的。雖然帶有迷信色彩,但也包含著真實的父子情感。戲劇作家、電影電視作家最看重和要抓取的大概就是這種相反相成的感人細節了。兒子喊聲越高,悲劇力量越強。不過,魯迅本人對當年在父親臨終時自己的高喊,又持懺悔態度,他怪恨衍太太,如果不是她的慫恿,他不會那樣大喊大叫,而應該讓父親安安靜靜地死去。因此「我現在還聽到那時的自己的這聲音,每聽到時,就覺得這卻是我對於父親的最大的錯處。」看了這些充滿真情的句子,還有誰相信周作人對其中真實性的懷疑呢?
(十三)《瑣記》賞析之一
衍太太一開始給「我」的印象是「她對自己的兒子雖然狠,對別家的孩子卻是好的。」這里,「我」稱贊衍太太「對別家孩子卻是好的」,並非反話。而是設身處地於當年而發自童稚之心的直感。但後來逐漸發現衍太太實際上是個很醜惡、很會捉弄人的人。這樣的事例,文中寫了好幾樁。比如,衍太太甚至把淫穢的春畫塞給「我」看,「我」當時太小,以為是「兩個人光著身子彷彿在打架,但又不很像」。又曾一面教唆「我」去偷母親的首飾來變賣,一面放出流言誣「我」已經行竊------由於教學設計>文章採取了欲抑先揚的寫法,就把衍太太兩面三刀的性格,揭露得入木三分。
(十四)《瑣記》賞析之二
《瑣記》的時空跳躍性比較大。開始寫的是童年在故鄉紹興的事,後來主要寫在南京讀書的事情,最後還點到初到日本的情景。中間著重寫在礦路學堂的所見所聞。「只可惜那兩個淹死鬼失了池子難討替代」,這句話特別需要解釋一下。舊時迷信傳說,落水淹死的人做了水鬼,必須設法使別人淹死來替代他,才得以投生,教做「討替代」。《瑣記》中說,由於這里的池子已被填平,因而「那兩個淹死鬼失了池子難討替代」了。迷信思想中包含的損人利己的陰暗心理,從這種「討替代」的說法中已可略見一斑。
(十五)《瑣記》賞析之三
魯迅於18歲那年(1898年)往南京入江南水師學堂,在機關科學習。次年春,因不滿水師學堂的「烏煙瘴氣」,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學習。在這里開始接受了進化論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有一根桅桿。在學生的心目中,它還是「可愛的」。魯迅也爬過幾次。但他說,「爬了幾次桅,不消說不配做半個水兵」,在礦路學堂「聽了幾年講,下了幾回礦洞」,也談不上「能掘出金、銀、銅、鐵、錫」。「所余的還只有一條路:到外國去。」於是,經過「官僚」的許可,它成了被「派定五名到日本去」的學生之一。去之前,考慮帶些什麼。「比我們早一年畢業,曾經游歷過日本」的人,「鄭重地」要「我們」多帶些中國襪和換些現銀。誰知到日本求學時「要穿制服和皮鞋,中國襪完全無用;一元的銀圓日本早已廢置不用了。」說明外邊的世界變化之快。
(十六)《范愛農》賞析之一
魯迅第一次認識或者說見識范愛農,是在一個特定的情境下。徐錫麟等革命黨人被殺的消息傳到了日本。浙江同鄉會准備打電報到北京,「吊烈士,罵滿洲」;徐錫麟,字伯蓀。認識范愛農的人告訴魯迅,范愛農是徐伯蓀的學生。這就更加激起魯迅對范愛農的憤慨了,「自己的先生被殺了」,別人要發一個電報,竟如此阻攔嗎?
但回國以後,過了幾年兩人再重逢的時候,感情又發生了新的變化。魯迅為了生計而在故鄉做教員,而范愛農也是「教著幾個小學生糊口」。范愛農的形象更加寒素,「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頭上有了白發。作者簡潔的幾筆就把范愛農現今的寒素像描繪出來了。「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兩人就經常聚到一起飲酒解悶。於是,兩人又逐漸成了知己。
(十七)《范愛農》賞析之二
這一段很重要。是能夠充分反映典型環境的重要段落。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清政府,
但整個國家機器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變化。「貌雖如此,肉骨子是依舊的」。這真是一針見血!魯迅以他敏銳的目光,深刻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王金發,又名逸,浙江嵊縣人。浙東洪門會黨平陽黨的首領,後加入光復會。辛亥革命時,他首先率領會黨隊伍進入紹興,任紹興軍政分府都督。但似乎已有躺在安樂椅上的感覺,所以魯迅說他「大做『王都督』」了。王金發後來被袁世凱的走狗浙江都督朱瑞殺害。魯迅在其他教學設計>文章中曾多次提及王金發被殺的教訓。
(十八)《范愛農》賞析之三
范愛農在1912年夏歷三月二十七日寫信給魯迅時,其中曾提及:「如此世界,實何生為?蓋吾輩生成傲骨,未能隨波逐流,惟死而已,端無生理。」范愛農是能浮水的,但又是飲酒之後。基於這些復雜的因素,所以魯迅說:「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還是自殺。」教學設計>文章的最後寫得非常富有人情味,「現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兒景況如何?倘在上學,中學已該畢業了吧。」這種平實而不加任何修辭的深情語言,不能不使我們聯想到《為了忘卻的記念》中那幾句話;「天氣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裡有被褥不?我們是有的。洋鐵碗可曾收到了沒有?」同樣是不加任何修辭卻深深地牽動著人的感情。魯迅在《范愛農》的結尾前,還諷刺了有些人簡直有點無聊。當有人提議「集一點錢作他女孩將來的學費的基金」,「即有族人來爭這筆款的保管權」。「大家覺得無聊,便無形消散了。」
(十九)《後記》賞析之一
魯迅在《朝花夕拾》中主要談了如何配製《二十四孝圖》、《無常》的一些插圖的。他在這里再次譏諷了那個「搖咕咚」、裝著老玩童逗父母一樂的老萊子,說他是拿有趣當肉麻。「有時略一跨出有趣的界線,也容易變為肉麻。」
(二十)《後記》賞析之二
爰:於是。「爰為結」意即:於是寫此後記,作為全書的總結。時值陽歷七月,天氣十分炎熱,魯迅汗流浹背,刻苦寫作,其精神非常令人感動。次外,從這短短的幾行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舊事重提」系列教學設計>文章(即後來的《朝花夕拾》)寫成及配圖的不易。
附:精彩片斷
狗•貓•鼠
現在說起我仇貓的原因來,自己覺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一、它的性情就和別的猛獸不同,凡捕食雀、鼠,總不肯一口咬死,定要盡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厭了,這才吃下去,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二、它不是和獅虎同族的么?可是有這么一副媚態!但這也許是限於天分之故罷,假使它的身材比現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麼一種態度。然而,這些口實,彷彿又是現在提起筆來的時候添出來的,雖然也像是當時湧上心來的理由。要說得可靠一
㈦ 誰知道現在到底有沒有墨猴啊 要是有誰知道哪裡有賣的
廣東產墨猴,長約三寸,愈小愈貴。平時藏入筆筒,到作字時跳出。寫畢,以舌舔墨,硯台可終年不洗。在我國廣西陽朔地區,生長著一種拳猴。渾身金黃閃亮,兩眼爍爍有光。拳猴極小,能夠裝入筆筒,因此常在筒內盤曲而睡。主人常常將它連同筆筒置於案旁。如果叫它磨墨,只要把筆筒輕叩三下,它就飛快地跳出來,跪在硯台旁邊,先用前爪捧墨,然後慢慢地磨。直到主人叫它住「手」為止。由於它能磨墨、舔墨,所以人們形象的稱它為「墨猴」。據說抗日時期就絕種了.
㈧ 現在墨猴多少錢一隻
品種不同,價格不同,大概要幾萬左右。
墨猴:兩眼爍爍有光。墨猴極小,小到能夠裝入筆筒,因此常在筒內盤曲而睡。主人常常將它連同筆筒置於案旁。如果叫它磨墨,只要把筆筒輕叩三下,它就飛快地跳出來,跪在硯台旁邊,先用前爪捧墨,然後慢慢地磨。
直到主人叫它住「手」為止。有趣的是,主人寫字時,它一直趴在硯台旁靜候,有時發現桌上出現蚊、蠅、螞蟻一類的小昆蟲,它即奮力撲去,捉住吃掉,待到主人離去,它又伸舌將硯中餘墨舔個精光,然後跳入筆筒里睡大覺。由於它能磨墨、舔墨,所以人們形象的稱它為「墨猴」。
拇指猴
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森林中,生活著一種世界上最小的猴子——拇指猴,又稱狨猴。這種猴長大後身高僅10—12厘米,重80—100克。新生猴只有蠶豆般大小,重13克。這種猴子喜歡捉虱子吃,且性格溫和,因此飼養它們便成了當地印第安人的嗜好。
蜂猴
蜂猴(學名:Nycticebus coucang)為靈長目蜂猴屬下的一種猴子,有9個亞種。體型較小而行動遲緩,是較低等的猴類,體長28~38厘米。兩只小耳朵隱藏於毛茸茸的圓腦袋中;眼圓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長,第二個腳趾還保留著鉤爪,尾短而隱於毛叢中。體背棕灰色或橙黃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紋自頂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環斑。
㈨ 《朝花夕拾》各個章節的主要內容
《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一部回憶性散文集。包含《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共計10篇。
1、《狗·貓·鼠》描寫了作者仇貓的原因,取了「貓」這樣一個類型,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
2、《阿長與山海經》記述作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表達了對她的懷念感激之情。
3、《二十四孝圖》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的可憐的悲慘處境。
4、《五猖會》以趕會為背景,描寫了封建制度對兒童天性的束縛和摧殘。
5、《無常》通過描寫無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達了舊時代中國人民絕望於黑暗的社會,憤慨於人世的不平。
6、《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作者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嚴格但不乏樂趣的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
7、《父親的病》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8、《瑣記》回憶了隔壁家表面對孩子好,其實是暗中使壞的衍太太,描寫了她是一個自私自利、奸詐、壞心眼的婦人。
9、《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及他決定棄醫從文的原因,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切的懷念。
10、《范愛農》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舊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 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後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丑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
文集以記事為主,飽含著濃烈的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優美和諧,朴實感人。作品富有詩情畫意,又不時穿插著幽默和諷喻;形象生動,格調明朗,有強烈的感染力。
《朝花夕拾》寫的雖然是個人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是對親人和師友的緬懷、眷念,但同時又超越於此而表現了一個特定歷史時代中國社會的面貌,提供了豐富、詳實的文獻資料。這是一般的回憶散文所不可企及的。
因為這些散文中習見的只是一些純屬個人的所謂家務事、兒女情,純屬個人的沉浮起落和情感波瀾;主人公彷彿置身於世外桃源,一點也看不到身外涌動的時代風雲和飄散的炮火硝煙。有些散文作品有助於了解某個時期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心態,卻難以展示他們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整體面貌,《朝花夕拾》則與此不同。
由於作者具有遠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襟懷,這就使作品顯示了抒寫個人遭遇與關注民族命運的緊密關聯,不僅展現了作者個人的足印也展示了一個歷史時代的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