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濫竽充數這則寓言諷刺了什麼人後來作什麼指什麼另外也常常用來表示什麼
濫竽充數這則寓言諷刺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裡面充數,
後來指:沒有真才實學混在行家的隊伍中充數或拿劣質的東西放在優質的東西里的話,早晚是要被人揭露的。
也常常用來:「濫竽充數」的人在事業上、學習上混,終究是短暫的,總會被社會淘汰。用不好的東西混在好東西里充數。強調個人應該勤學苦練,使自己具有真才實學。
它的出處:
【原文】
齊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處士②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③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注釋】
①竽:一種樂器的名稱,很象現在的笙。
②處士:沒有官職的普通知識分子。
③廩:糧食倉庫。
【譯文】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為齊宣王吹竽,宣王很高興。官倉供養的樂手有好幾百人。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王繼位。王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喜歡讓他們一個一個地吹,南郭處士只好逃走了。
【作者簡介】
韓非(約前280-前233),是韓國的貴族,「喜刑名法術之學」,後世稱他為韓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採納。韓非寫了《孤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這些作品後來集為《韓非子》一書。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文章,極為贊賞。公元前234年,韓非作為韓國的使臣來到秦國,上書秦王,勸其先伐趙而緩伐韓。李斯妒忌韓非的才能,與姚賈一道進讒加以陷害,韓非被迫服毒自殺。
韓非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聖笑矣」。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 ž 五蠹》),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
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 ž 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聖人」)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 ž 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 ž 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韓非子 ž 顯學》)。韓非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 ž 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 ž 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 ž 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評點】
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樂隊中裝模作樣地湊數,竟然可以得到賞賜,一旦要自己憑真實本領單獨演奏時,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這個寓言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裡面充數,或是用不好的東西混在好東西里充數。南郭先生也成了濫竽充數者的代名詞。
千百年來,濫竽充數這個故事,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南郭處士的行為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強調個人應該勤學苦練,使自己具有真才實學。
『貳』 濫竽充數是比喻什麼的人
濫竽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內行人之中以次充好。濫竽充數這個成語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原文為:「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叄』 《濫竽充數》,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什麼諷刺了什麼
濫竽充數的故事中明白了:做人要實事求是,要有真才實學,那些弄虛作假的人雖能矇混一時,但無法矇混一世,他們經不住時間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說:不會吹竽的人混跡在吹竽的隊伍里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內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原文: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翻譯:齊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很高興。官府給他的待遇和那幾百人一樣。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齊湣王(湣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喜歡聽一個一個地獨奏,南郭處士就逃跑了。
(3)濫竽充數諷刺了生活中哪些人擴展閱讀:
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樂隊中裝模作樣地湊數,竟然可以得到賞賜,一旦要自己憑真實本領單獨演奏時,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這個寓言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裡面充數,或是用不好的東西混在好東西里充數。南郭先生也成了濫竽充數者的代名詞。
千百年來,濫竽充數這個故事,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南郭處士的行為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強調個人應該勤學苦練,使自己具有真才實學。
像南郭處士這樣不學無術靠蒙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會因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我們想要成功,最好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一身真本領,才能抵擋住一切困難、挫折和考驗。
『肆』 知鳥聞雞起舞,濫竽充數,分別說的是哪些人
傳說公冶長能解百禽之語。關於他「在縲紲之中」的原因,有一部叫《論釋》的書中講: 公冶長從衛國返回魯國,走到兩國邊界處,聽見鳥互相招呼往清溪食死人肉。不一會見一位老婆婆在路上哭,公冶長問她,老婆婆說:「我兒子前日出門,至今未回來,恐怕已死了,不知他在什麼地方。」公冶長說:「我剛才聽到鳥相呼往清溪食肉,恐怕是您的兒子吧。」老婆婆去看,果然發現她兒子的屍體。老婆婆報告了村中官吏,村官問老婆婆從哪兒知道的,老婆婆說:「是公冶長說的。」村官說:「公冶長沒殺人的話,怎麼可能知道?」於是將公冶長逮捕入獄。獄吏問:「你為什麼殺人?」公冶長說:「我懂鳥語,沒殺人。」獄吏說:「那試試你,如果真的懂鳥語,就放了你,如果不懂,你就要償命。」於是將公冶長囚在獄中六十天。後有一天有麻雀停在監獄的柵上,互相唧唧喳喳地叫,公冶長聽了面帶微笑,獄卒去報告獄吏:「公冶長聽了雀語發笑,好象是懂得鳥語。」獄吏問公冶長,聽到麻雀講什麼了而發笑?公冶長說:「麻雀唧唧喳喳,說白蓮水邊有裝糧食的車翻了,公牛把角折斷,糧食收拾不盡,招呼去吃。」獄吏不信,派人去看,果然如此。後來公冶長又聽懂了豬和燕的言語,於是被釋放。
《晉書·祖逖傳》記述: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
東晉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人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後來,「祖逖……與習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因起舞(劍)。逖琨並有英氣,每語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謂曰:『若四海鼎沸,豪傑並起,吾與足下當相避於中原。』」是說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你聽見雞叫了嗎?」劉琨說:「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祖逖說:「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名叫南郭的處士聽說了齊宣王喜歡聽合奏,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裡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擺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處士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享受著優厚的待遇,心裡極為得意。
其實南郭處士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處士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比別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處士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豐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ǐn)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但他喜歡聽獨奏。於是齊湣王發布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輪流來吹竽給他欣賞。南郭處士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處士這樣不學無術靠蒙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會因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我們想要成功,最好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一身真本領,才能抵擋住一切困難、挫折和考驗。
『伍』 「濫竽充數」這個成語諷刺了什麼
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陸』 濫芋充數比喻著什麼人
濫竽充數,漢語成語,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說:不會吹竽的人混跡在吹竽的隊伍里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內行人之中,以次充好。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
『柒』 濫竽充數比喻什麼樣的人
濫竽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內行人之中以次充好。濫竽充數這個成語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原文為:「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啟示: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樂隊中裝模作樣地湊數,竟然可以得到賞賜,一旦要自己憑真實本領單獨演奏時,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這個寓言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裡面充數,或是用不好的東西混在好東西里充數。
千百年來,濫竽充數這個故事,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南郭處士的行為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強調個人應該勤學苦練,使自己具有真才實學。
濫竽充數的故事告訴人們:弄虛作假是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一個人如果像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樣,沒有真本事,只靠裝樣子糊弄人,在別人還不了解真相的時候,能夠矇混一陣子,但是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捌』 濫竽充數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什麼困境什麼後來指什麼另外,也常常用來表示什麼
濫竽充數的故事告訴人們:那些弄虛作假的人雖能矇混一時,但是無法矇混一世,他們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
諷刺了:混入內行,冒充有本領而無真才實學的人。
常常用來表示: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玖』 濫竽充數諷刺了哪些人,它的現實寓意是什麼
諷刺那些不懂裝懂的人。現實寓意是告誡人們,凡是都要扎扎實實,不要不懂裝懂,最後害得還是自己!
『拾』 濫竽充數寓言諷刺什麼人
諷刺了:混入內行,冒充有本領而無真才實學的人。
濫竽充數的故事告訴人們:那些弄虛作假的人雖能矇混一時,但是無法矇混一世,他們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