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首因效應
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系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
如果一個人在初次見面時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麼人們就願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並會影響人們對他以後一系列行為和表現的解釋。反之,對於一個初次見面就引起對方反感的人,即使由於各種原因難以避免與之接觸,人們也會對之很冷淡,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會在心理上和實際行為中與之產生對抗狀態。
(1)在生活中哪些屬於首因效應擴展閱讀
首因效應的實際應用
古語有雲:「新官上任三把火」、「早來晚走」、「惡人先告狀」、「先發制人」、「下馬威」等都是不乏利用首因效應佔得先機的經典案例。
在交友、招聘、求職等社交活動中,可以利用這種效應,展示給人一種極好的形象,為以後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當然,這在社交活動中只是一種暫時的行為,更深層次的交往需要加強在談吐、舉止、修養、禮節等各方面的素質,不然則會導致另外一種效應的負面影響,那就是近因效應。
以求職為例,大部分大學生的就業方式是藉助人才市場,與用人單位「供需見面」、「雙向選擇」 完成的。在「雙向選擇」過程中,畢業生給用人單位的「第一印象」對其就業和擇業至關重要。在擇業過程中,大學生根據首因效應原理,做好各項面試准備,力爭把自己的知識、才華和良好的態度綜合表現出來,贏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Ⅱ 首因效應的例子
首因效應簡單來說就是第一印象,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與人見面的45秒就會產生印象,這個印象可以是好感也可以是厭惡感,也可以沒什麼感覺。
有的時候這一效應表現在人們的「以貌取人」上,很多人以貌取人,看見老者第一印象覺得是和藹,看見小孩覺得是有趣等等,不同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產生不一樣的第一印象。
歷史上最著名的首因效應的例子就是東吳孫權拒絕龐統的故事,孫權覺得龐統難看,就不讓其在東吳任職,事實上,龐統是難得的人才。
Ⅲ 什麼是「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是人之常情,人人都有其切身體驗。但是,採用實驗方法進行研究的,是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於1957年首次進行的。洛欽斯設計了四篇不同的短文,分別描寫一位名叫傑姆的人。第一篇文章整篇都把傑姆描述成一個開朗而友好的人;第二篇文章前半段把傑姆描述得開朗友好,後半段則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第三篇與第二篇相反,前半段說傑姆孤僻不友好,後半段卻說他開朗友好;第四篇文章全篇將傑姆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洛欽斯請四個組的被試者分別讀這四篇文章,然後在一個量表上評估傑姆的為人到底友好不友好。
結果表明,篇幅的前後是至關重要的,開朗友好在先,評估為友好者為78%,在後,則降至18%,首因效應極為明顯。
在結交朋友的時候,第一印象總是十分重要的,這是心理學上告訴我們的道理,可是你千萬不要把第一印象變成對朋友揮之不去的「終影」,因為踏入這一誤區,很多人的所謂友誼中途夭折。
現實生活中,一些素不相識的人,在許多場合,如出差在車、船上的鄰位旅客,入學遇見同班新同學,出席會議初次邂逅的與會者等。雖然對人家的個性品德等一無所知,但卻由對方的衣著、容貌、談吐舉止表情等方面,留下印象,並與之結交成朋友。
比爾走進公關經理室就對副經理戴伊頗有好感,他乾脆利落的工作作風,風度翩翩的儀表,尤其是對比爾十分熱情,當他抬頭打量比爾時,戴伊便喊道:「嗨!小夥子,你好,請坐」。隨後帶著他熟悉了公司的各個部門,還重點介紹了室內情況,比爾對此感恩不盡,認為戴伊是個講義氣的朋友。而另一室的工程師勞德魯普臉色陰沉沉地,手裡正忙著設計,抬抬頭連聲招呼也沒打,比爾在心裡給勞德魯普下的定義是「呆板、不熱情,肯定是個冷血動物。」此後,比爾碰上事:就以此為「尺度」進行衡量了。
比爾之後痛責自己,不該「先入為主」,以一時的好惡來取捨朋友,直到那善於偽裝的「朋友」把自己推入陷阱,可是此時後悔已經遲了。
社會復雜,人在與人交往時,因功利性,而心懷叵測,這種人到處都有,當朋友對你好時,不要沉湎於其中;當朋友對你有些冷淡時,也不要過分計較。「知人知面,不知心,畫人畫虎,難畫骨」,每個朋友背後的「目的性」大多一時難以確認,所以還是以靜觀動好。俗話說「路遙之馬力,日久見真心」。
否則,以過早的表面印象取捨,下結論,會使你結交下「地雷式」的朋友,釀成災禍。也會使你錯過真誠的朋友,遺憾終生。
與「首因效應」相近的還有另一種現象叫「近因效應」。
對朋友的長期了解中,最近了解的東西往往占優勢,掩蓋著對該人的一貫了解。這種現象,心理學上叫「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人的社會交往的又一偏見,它對人際關系,特別是友誼生涯,產生的影響極其微妙,輕者鬧一番別扭,彼此不愉快,重者還能釀成悲劇,斷送友誼。
心理學者洛欽斯做了這樣的實驗。分別向兩組被試者介紹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對甲組先介紹這個人的外傾特點,然後介紹內傾特點;對乙組則相反,先介紹內傾特點,後介紹外傾特點。最後考察這兩組被試者留下的印象。結果與首因效應相同。洛欽斯把上述實驗方式加以改變,在向兩組被試者介紹完第一部分後,插入其它作業,如做一些數字演算、聽歷史故事之類不相乾的事,之後再介紹第二部分。實驗結果表明,兩個組的被試者,都是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近因效應明顯。
心理學的研究還表明,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續期還生疏階段,首因效應的影響重要;而在交往的後期,就是在彼此已經相當熟悉時期,近因效應的影響也同樣重要。
現實生活中,近因效應的心理現象相當普遍。張林與李萌是小學的同學,從那時起,兩個人就是好朋友,對方非常了解,可是近一段李萌因家中鬧矛盾,心情十分不快,有時張林與他說話,動不動就發火,而且一個偶然的因素的影響,李萌捲入了一宗盜竊案。張林認為李萌過去一直在欺騙自己,於是與他斷絕了友誼。其實這就是近因效應在起負作用。
朋友之間的負性近因效應,大多產生於交往中遇到與願望相違背,願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誤解時,其情緒多為激情狀態。在激情狀態下,人們對自己行為的控制能力,和對周圍事物的理解能力,都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說出錯話,做出錯事,產生不良後果。因此,凡事在先,須加忍讓,防止激化。
Ⅳ 首因效應 近因效應 暈輪效應的區別與聯系。。。跪謝各位大神。。。
1、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這兩種效應均屬於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效應,各有積極和消極的一面。
(1)首因效應
它是第一印象所產生的影響和效果。由於它是最初的不全面的認識,因而是有偏差的。
作為認識的主體,要盡量避免第一印象產生的不良影響,要把第一印象與日後的觀察結合起來,客觀、公正地認識一個人,給人一個正確的評價。
(2)近因效應
它是相對於首因效應而言的,主要產生於「熟人」之間,由於最近時間的某一信息,使過去形成的認識或印象發生了質的變化。
2、暈輪效應和定勢效應:
⑴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是指在觀察某人時,由於對他的某種品質或特徵印象極深,像月暈一樣掩蓋了對這個人其他品質和特徵的知覺。
暈輪效應和首因效應都是在第一印象的基礎上產生的。
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系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
近因效應是指最新出現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1957年,心理學家A·盧琴斯根據實驗首次提出。實驗證明,在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現的場合,印象形成的決定因素是後來新出現的刺激物。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屬於心理學范疇,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
Ⅳ 首因效應對我們在日常生活的人際交往中有什麼樣的幫助或者啟示作用
1、首因效應在人際關系交往的過程中產生「先入為主」的作用,它奠定了對人認知和印象的基礎。而這種「先入為主」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視的,它決定著「我們」是否繼續交往,是否能夠建立良好人際關系。
一般而言,衣著、禮儀、談吐等特徵信息是形成第一印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換句話說,我們注重外表,並不能認定就是愛美的膚淺表現,而是自我形象展示的重要內容,有助於我們順利地進行人際交往。
2、其次,首因效應對於後者獲得的相關信息解釋有較為明顯的定向作用,也就是說,人們進一步去了解一個人時會以其第一印象作為背景框架去接收關於此人的信息。
(5)在生活中哪些屬於首因效應擴展閱讀
在首因效應中,對情感因素的認知常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們一般都喜歡那些流露出友好、大方、隨和情感的人,因為在生活中,我們都需要他人尊重和注意,這個特點在兒童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小孩子都喜歡第一次見了他就笑呵呵的人,如果再給予相應的贊揚,那麼兒童就會更加的高興。
最先的印象對他人的社會知覺產生較強的影響,並且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並且這種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觀性傾向,會直接影響到以後的一系列行為。在現實生活中,首因效應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響著人們對他人以後的評價和看法。
Ⅵ 首因效應、暈輪效應和社會刻板的印象的表現
首因效應是指第一印象,暈輪效應是指成見效應,社會刻板印象也稱定型化效應。
首因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
暈輪效應指在人際知覺,對方的某個特別突出的特點、品質就會掩蓋人們對對方的其他品質和特點的正確了解,具體表現在這樣三個方面:遮掩性、表面性、彌散性。
社會刻板印象指人們對社會環境中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固定、概括、籠統的看法。常使對其他人或事物的認知評價失於主觀、片面。
(6)在生活中哪些屬於首因效應擴展閱讀:
首因效應、暈輪效應和社會刻板印象產生的原因:
首因效應本質上是一種優先效應,當不同的信息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總是傾向於重視前面的信息。即使人們同樣重視了後面的信息,也會認為後面的信息是非本質的、偶然的。
暈輪效應的形成原因,與我們知覺特徵之一---整體性有關。人們在交往認知中,對方的某個特別突出的特點、品質就會掩蓋人們對對方的其他品質和特點的正確了解。
社會刻板印象是因為,一般來說,生活在相似背景中的人,在心理和行為方面總會有一些相似性;同一職業或同一年齡段的人,他們的觀念、社會態度和行為也可能比較接近。
Ⅶ 心理學中的首因效應具體是什麼
兩個素不相識的人,第一次見面時彼此留下的印象,叫「首因效應」,亦稱「第一印象」.
首因效應是人之常情,人人都有其切身體驗.但是,採用實驗方法進行研究的,是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於1957年首次進行的.洛欽斯設計了四篇不同的短文,分別描寫一位名叫傑姆的人.第一篇文章整篇都把傑姆描述成一個開朗而友好的人;第二篇文章前半段把傑姆描述得開朗友好,後半段則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第三篇與第二篇相反,前半段說傑姆孤僻不友好,後半段卻說他開朗友好;第四篇文章全篇將傑姆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洛欽斯請四個組的被試者分別讀這四篇文章,然後在一個量表上評估傑姆的為人到底友好不友好.
結果表明,篇幅的前後是至關重要的,開朗友好在先,評估為友好者為78%,在後,則降至18%,首因效應極為明顯.
在結交朋友的時候,第一印象總是十分重要的,這是心理學上告訴我們的道理,可是你千萬不要把第一印象變成對朋友揮之不去的「終影」,因為踏入這一誤區,很多人的所謂友誼中途夭折.
現實生活中,一些素不相識的人,在許多場合,如出差在車、船上的鄰位旅客,入學遇見同班新同學,出席會議初次邂逅的與會者等.雖然對人家的個性品德等一無所知,但卻由對方的衣著、容貌、談吐舉止表情等方面,留下印象,並與之結交成朋友.
比爾走進公關經理室就對副經理戴伊頗有好感,他乾脆利落的工作作風,風度翩翩的儀表,尤其是對比爾十分熱情,當他抬頭打量比爾時,戴伊便喊道:「嗨!小夥子,你好,請坐」.隨後帶著他熟悉了公司的各個部門,還重點介紹了室內情況,比爾對此感恩不盡,認為戴伊是個講義氣的朋友.而另一室的工程師勞德魯普臉色陰沉沉地,手裡正忙著設計,抬抬頭連聲招呼也沒打,比爾在心裡給勞德魯普下的定義是「呆板、不熱情,肯定是個冷血動物.」
此後,比爾碰上事:就以此為「尺度」進行衡量了.
比爾之後痛責自己,不該「先入為主」,以一時的好惡來取捨朋友,直到那善於偽裝的「朋友」把自己推入陷阱,可是此時後悔已經遲了.
社會復雜,人在與人交往時,因功利性,而心懷叵測,這種人到處都有,當朋友對你好時,不要沉湎於其中;當朋友對你有些冷淡時,也不要過分計較.「知人知面,不知心,畫人畫虎,難畫骨」,每個朋友背後的「目的性」大多一時難以確認,所以還是以靜觀動好.俗話說「路遙之馬力,日久見真心」.
否則,以過早的表面印象取捨,下結論,會使你結交下「地雷式」的朋友,釀成災禍.也會使你錯過真誠的朋友,遺憾終生.
與「首因效應」相近的還有另一種現象叫「近因效應」.
對朋友的長期了解中,最近了解的東西往往占優勢,掩蓋著對該人的一貫了解.這種現象,心理學上叫「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人的社會交往的又一偏見,它對人際關系,特別是友誼生涯,產生的影響極其微妙,輕者鬧一番別扭,彼此不愉快,重者還能釀成悲劇,斷送友誼.
心理學的研究還表明,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續期還生疏階段,首因效應的影響重要;而在交往的後期,就是在彼此已經相當熟悉時期,近因效應的影響也同樣重要.
現實生活中,近因效應的心理現象相當普遍.張林與李萌是小學的同學,從那時起,兩個人就是好朋友,對方非常了解,可是近一段李萌因家中鬧矛盾,心情十分不快,有時張林與他說話,動不動就發火,而且一個偶然的因素的影響,李萌捲入了一宗盜竊案.張林認為李萌過去一直在欺騙自己,於是與他斷絕了友誼.其實這就是近因效應在起負作用.
朋友之間的負性近因效應,大多產生於交往中遇到與願望相違背,願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誤解時,其情緒多為激情狀態.在激情狀態下,人們對自己行為的控制能力,和對周圍事物的理解能力,都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說出錯話,做出錯事,產生不良後果.因此,凡事在先,須加忍讓,防止激化.待心平氣和時,彼此再理論,明辨是非,更不可報復對方.首因效應即第一印象的強烈影響.近因效應即最近或最後印象的強烈影響.即對一個事物或跟一個人接觸的時間延長以後,該事物或人的新信息、最近的信息就會對認識和看法產生新的影響,甚至可以改變原來的第一印象.
商場做促銷活動的時候,品牌做新品推廣的時候,會把櫥窗做得或極精緻或極張揚或極另類,目的很純很潔很簡單,只是把握好「首因效應」,也就是給你一個強烈的第一印象,如果你被它吸引了,恭喜你,你已經被它控制了,它會牽著你步步深入,直至包帶漸寬,滿載而歸.
突然你眼前一亮,一件自己夢寐很久的衣服映入你的眼簾,當你在這件衣服面前停留了5鈔鍾以上,善解人意的導購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先生,您很有品味,這是我們這季的形象款,只款衣服非常吻合您的氣質」.你臉上不表露,心裡其實很舒服了,不經意地看了一下吊牌,哇噻,龜兒子,老貴了...「先生,這款衣服價格是有點高,但款式非常新穎,面料也是義大利進口的,專為像您這種看起來很紳士的人開發的,如果能被您收納將是我們的榮幸.先生,您不妨先試穿一下.」嗯,試一下也無妨吧.謝謝,再次恭喜你.
我們把剛才導購小姐的那句再解析一下,假如她是這么說的:「先生,這件衣服款式非常新穎,面料也是義大利進口的,專為像您這種看起來很紳士的人開發的,不過價格是有點高.先生,要不您先試一下吧.」八成你不會去試穿了.
這就是「近因效應」,也就是你接收到的最近的信息,有時候就只是一個先後順序,可以讓人有完全不同的理解,這便是語言的有趣之處.
Ⅷ 首因效應的例子有什麼
例子:面試、相親等場合要收拾自己,給對方留下一個比較好的第一印象;新官上任三把火等,這些都是第一印象占據主導地位。
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第一印象效應或優先效應,最先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提出的,強調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是指雙方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形成的印象,會影響以後的交往和相處方式,第一印象給人留下的是最牢固、鮮明的印象。
中國有句古話,叫作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告誡我們不要憑借第一印象草率地判斷一個人。了解一個人,不能只看外在,要看他們的內心,草率地看待一個人,會讓人錯失很多機會。
上大學的時候,一個同學在奢侈品店打工,一個穿著睡衣,形象不怎麼好的女士到店,店員都不搭理她,只有同學上前熱情地接待她,女士既不生氣,也沒有其他的情緒反應,買了幾個包,一些衣服,花了兩百多萬。其他店員都很吃驚。
這種例子太多了,以至於銷售們再也不敢輕視衣冠不整的顧客。我們可以利用首因效應,給別人留下好印象。但是也要避免用首因效應判斷別人。
Ⅸ 舉例說明首因效應,暈輪效應,刻板印象
這三個都是心理學詞彙 而且是同一章的哦 首因效應,是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的效應。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它是指當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後得到的信息對於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首因,是指首次認知客體而在腦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最典型的就是 第一印象 暈輪效應(英文The Halo Effect),又稱「光環效應」,屬於心理學范疇,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以貌取人 「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應」,是指個人受社會影響而對某些人或事持穩定不變的看法。它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表現為:在對於具有許多共同之處的某類人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判斷,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結論,這就簡化了認知過程,節省了大量時間、精力。消極的一面表現為:在被給與有限材料的基礎上做出帶普遍性的結論,會使人在認知別人時忽視個體差異,從而導致知覺上的錯誤,妨礙對他人做出正確的評價。例如 當和你聊天時 比如談到德國人 你會認為他們嚴謹 。。。 也就是你過去的認知在你頭腦中已經給某雷人或事貼上標簽